第三产业产业关联度分析

合集下载

河南省第三产业灰色关联分析与持续发展

河南省第三产业灰色关联分析与持续发展

河南省第三产业灰色关联分析与持续发展摘要: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测算2004-2011年间河南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及其各行业增加值和投资额的关联度,分析河南省第三产业结构特征,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政策建议。

研究发现:居民服务、水利、环境等公共服务业投资额、增加值与第三产业增加值关联度均比较高,是拉动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金融、信息、科技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与第三产业增加值关联度不高,但其投资额关联度较高,是提高第三产业增加值的高效率行业;住宿、餐饮等传统生活性服务业投资额、增加值与第三产业增加值关联度均比较低。

河南省第三产业优化与可持续发展的是重点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生活性服务业,适度调控房地产业。

关键词:第三产业;灰色关联分析;河南省一、引言随着经济、技术迅猛发展,全球产业结构已经呈现出了从“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总体趋势,第三产业成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和标志。

相比全国而言,河南省第三产业发展比较迟缓,总体竞争力不强[3-5]。

2004-2011年,河南省GDP第一、二、三产业的构成比例由19.28:48.89:31.83变为了13.04:57.28:29.76,第三产业比重不升反降。

从内部结构来看,河南省第三产业内行业分布与全国相比也有较大差异,突出表现为生产性服务业所占比例低,增长比较缓慢;生活性服务业比重大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有逐步下降趋势;公共服务业比重增长迅速,2007年后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

目前,国内外产业结构调整的整体趋势是变“二、三、一”结构为“三、二、一”结构,进一步发挥第三产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提出,中原经济区加快发展服务业,一是要改造提升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二是要支持发展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三是要突出发展物流、金融等现代服务业。

河南省作为中原经济区的主体,在改造、提升第三产业方面任重道远。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指标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指标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指标
一、整体经济增长指标
1. 年度经济增长率:衡量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整体情况的重要指标,反映经济总量的增加速度。

2.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评估资本投资对一二三产业的传导效应,反映各产业技术创新和产能扩张的情况。

二、产业协调发展指标
1. 产业关联度:评估一二三产业在价值链中的紧密程度,反映不同产业间的协同效应和互相支撑的强弱情况。

2. 第三产业占比:衡量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反映服务业对一二产业的支撑程度和经济结构的变化。

三、创新和科技指标
1. 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评估科技创新的投入水平,反映创新驱动发展对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支撑程度。

2. 科技成果转化率:衡量科技成果在各产业中的应用情况和产业技术创新的效果。

四、就业和人力资源指标
1. 就业结构调整:评估一二三产业在就业中的比例分配,反映各产业对就业的贡献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情况。

2. 劳动生产率增长率:评估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反映劳动力在一二三产业间的流动性和跨产业转移的能力。

五、生态环境指标
1. 资源能源利用效率:评估一二三产业对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果,反映资源和能源消耗对环境的影响。

2. 环境排放强度:衡量一二三产业对环境的污染排放情况,反映环保意识和产业生产的环境友好程度。

六、区域发展指标
1. 区域一二三产业融合指数:综合评估区域内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程度,反映区域经济结构多元化和产业创新能力。

2. 区域人才流动指数:评估区域内人才在一二三产业间的流动情况,反映人才资源的配置效率和产业竞争力。

三次产业分类(拉克大分类法)

三次产业分类(拉克大分类法)

社会发展对服务业的影响
1 2
消费需求升级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对 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推动服务业快速发展。
城市化进程加速
城市化进程带来人口集聚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 完善,为服务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3
科技创新推动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广泛应用, 为服务业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推动了服务业的 转型升级。
全球化趋势
制造业全球化趋势明显,国际分工合作日益 紧密。
现状特点
制造业已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支柱,但面临 技术创新、环保等挑战。
技术创新
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新技术不断涌现,推 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第二次产业的技术创新与升级
产业升级
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 绿色化方向发展,提升产业整 体竞争力。
智能化
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 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 应业等。
包括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等。
包括食品制造业、纺织业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 造业等。
包括电力、热力的生产和 供应业,燃气生产和供应 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制造业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发展历程
从手工业到现代制造业的演变,经历了机械 化、电气化、自动化等阶段。
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 推动产业智能化升级。
技术创新
通过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 设备等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和 产品质量。
高端化
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 产品和产业,提高产业整体层 次。
绿色化
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推动 产业绿色化转型。
04 第三次产业:服务业与社 会发展
服务业的定义与分类
要点一
就业吸纳
农业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 重要领域,对维护社会稳定具

产业结构演变与三次产业发展的关联度

产业结构演变与三次产业发展的关联度

数 据 来 源 :《中 国 统 计 年 鉴 .2009》。
2010 年第 3 期 总第 193 期
专业眼光看经济 经济眼光看中国
37
产业经济 INDUS TRIAL ECONOMY
图二 我国就业人数比例
同为止。 2.第 二 产 业 从表1数 据 可 以 看 出:1978年 我 国 第 二 产 业 占国
2002年后, 加入WTO对我国 经济 的 推 动 作 用 开 始显现,净出口大幅增加,同时国家进一步加强重化 工 业 的 发 展 , 因 此 到 2008 年 这 一 比 重 又 恢 复 到 48.6%。
从表2数据可知, 第二产业占总就业人数比重的 变化趋势基本与其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变化趋势 相同,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只有产业的发展才能创 造足够的就业机会。
46.2
16.5
45.8
15.1
45.9
14.4
45.1
13.7
44.8`
12.8
46.0
13.4
46.2
12.2
47.7
11.3
48.7
11.1
48.5
11.3
48.6
第三产业 23.9 21.6 21.6 22.0 21.8 22.4 24.8 28.7 29.1 29.6 30.5 32.1 31.6 33.7 34.8 33.7 33.6 32.9 32.8 34.2 36.2 37.7 39.0 40.5 41.5 41.2 40.4 40.1 40.0 40.4 40.1
3.第 三 产 业 从1978年 开 始 ,第 三 产 业 占 国 内 生 产 总 值 的 比 重 一直稳步增加到2002年的41.5%,这符 合 工 业 化 初期 到中期的特征。 但2003~2008年这一比重却一直徘徊 在40%~41%的水平, 这一现象可以从我国采取的经 济政策得到说明。 此阶段为 克 服1997年 东南 亚 金 融 危机的影响实施较多扩张性的经济政策,其中很多方 面都侧重第二产业的投资。 例如:1998年我国推出了 福利性住房改革, 极大推动了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发

第三产业发展

第三产业发展

第三产业发展第一产业是农业,第二产业是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是英国经济学家、新西兰塔哥大学教授费希尔1935年在《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

它是指除农业、工业、建筑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根据国家统计局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报告上对我国三产业划分的意见,我国第三产业包括流通和服务两大部门,具体分为四个层次:一是流通部门、交通运输业、有点通讯业、商业饮食也、物资供销和仓储业;二是委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金融业、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管理业、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信息咨询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三是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教育、文化、广播、政党机关、社会团体、警察、军队等,但在我国国内不计入第三产业值和国民生产总值。

由此可见,第三产业基本是一种服务性产业。

第三产业的发展是以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施现代化三步走战略意义重大,对于鄂尔多斯率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率先落实科学发展观、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物的实现作用深远。

第三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促进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和工业化的进程,而且对于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和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效益都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直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均已超过第二产业,达60——80%,而我国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在20世纪70年代末仅为20%;2006年仅为39.5%。

所以,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是当前及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第一节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意义、指导思想、目标、重点一、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意义(一)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可有效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产业发展的规律表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可促进地区发展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跨越,工业社会向现代信息化社会跨越。

在这两个过程中,第三产业主要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技术创新手段发挥作用,推动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和工业生产的集约化程度,从而实现产业高度化。

我国产业关联度分析

我国产业关联度分析
将2式中的元表1中国2007年各产业的影响力和感应度系数一般和加权产业关联测度一般产业关联测度加权国民经济产品部门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数值排名数值排名数值排名数值排名农林牧渔业0l7106064606706011710o85786采掘业08880868ll31466o333o8395641313940713食品饮料业ol107739o7130914527ll0735919l3纺织服装业1508463471o11178575o8o48o310木材加工造纸业1808303581110752388078959911石油及化工业11721o9736242658511108068623o7474l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os0557569o6387021610215189o6o735ll6金属冶炼及加工业12o607341419o466921140176418ll1772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131346o341193558312799584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3o40552520762331412328o5207249114电子信息业1lo9768637l310742lo92b9l37其他制造业0862o557115o554364l70814955150527153l7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1o69967o4101327166510l1507101262025建筑业1703615581911o5o41703438119运邮仓储业o89254421208593o39o843778l208171239商饮业01608177771207l993316077763612金融业018069362315055676l8065957615房地产业048991611904l21711804631481903919418其他服务业o8696231409415758o822lo91408953578观察表1中国2007年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可2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及其排序显示

第三产业的发展分析

第三产业的发展分析
维普资讯
2 0 年 3月 06
湖 北经 济学 院学 报 ( 文 社 会 科 学 版 ) 人
J u a f ue U iesy c nm c( u n i n oil c ne o r l b i nvri E o o i H maie a dSca S i c n oH to f s ts e

M a .o r2 o6
第 3卷 第 3期
Vo . No3 1 . 3
第三产业济 大 学 经 济 与 管 理 学 院 , 海 2 0 9 上 O o 2) 摘 要 : 三产 业 的 发 展 是 整 个 国民 经济 发展 的 重要 组 成部 分 。 时也 是 国民 经 济持 续健 康 发 展 的重 娶 支撑 。 通 第 同 过对 中国第三产业演进过程的分析 , 揭示其发展特 点和存在 的问题及其原 因所在。提 出我 国在经 济发展 新阶段 加速 发 展 第三 产 业 的政 策选 择 。 关键 词 :第 三产 业 ;战略 地 位 ; 场化 市
1 比较 集 中系数 ( c . C )
产业的发展 , 使其在过去几年形成比较稳定 的高增 长趋势 。 这
种增 长 趋 势 中 ,既 有 补课 的成 分 ,也 有结 构升 级 本 身 的 必 然


引言
第 三 产业 即服 务 业 。是 整个 社 会 再 生 产 过 程不 可 缺 少 的 组成部分. 第三产业增加值同第一产业 、 第二产业增加值一起 构 成 了 最 重要 的经 济 总 量 G P的来 源 。 三 产 业 的发 展 程 度 D 第 是 一 个 国家 或 地 区产 业 结 构从 低 级 向 高 级 转 变 的重 要 标 志 。 也 是 反 映 一个 国家 或 地 区经 济 发 展 水 平 的 重要 标 志 之 一 。 加 入 WT 后 。 国第 三产 业 实 施 “ 出 去 ” O 我 走 的战 略 。 力 大 发 展 第 三 产 业 . 促 进 结 构 优 化 升 级 、 加 劳 动 就 业 、 政 和 是 增 财 国 民收 入 的重 要 途 径 。 我 国经 济 与 社会 发 展 具 有 多重 效应 。 对 经研 究 表 明 ,第 三 产 业 在 国 民经 济 的 比重 与 国 民经 济 发 展 水 平存 在 着 对数 函数 型 相 关关 系f 1 1 。 第 三 产业 以城 市 为 发 生 、 展 的 物质 载 体 , 城 市 的 功 能 发 在 建 设 和 城 市经 济 的 发 展 中处 于 战 略 地 位 。 上海 市 把 “ 力 促 进 全 产 业 结 构 的升 级 优 化 。突 出科 技 进 步 和信 息化 对 结 构 调 整 的 推 动 作 用 。 现 三 次产 业 在 融 合 渗透 中 的共 同发展 ”作 为 “ 实 , 十 五” 期间的重点 任务 。 指出要深化“ 、 、 ” 三 二 一 产业发展方针 , 并确立 了信息 、 金融 、 贸、 商 汽车 、 套设备 、 成 房地产六大支柱 产业 。 二 、第 三 产业 的发 展 现状 自2 0世纪 8 0年代开始 . 全球产业结构呈现出“ 工业型经 济 ” “ 务 型经 济 ” 型 的 总 趋 势 , 三 产 业投 资也 成 为 国际 向 服 转 第 产业转移中的新热点。 第三产业 的兴 旺已成 为一个全球性的 经济发展趋势 。 改革开放 以后 . 国第一和第二产业发展对第 我 三产业的巨大需求逐步显现并释放 出来 .有力地推动了第三

产业经济学产业关联实例分析

产业经济学产业关联实例分析

中国
日本
中间投入率 45.93%
15.23%
中间需求率 10.32%
1.52%
中国教育业的中间需求率略高于日本,但两国的教育业都是以提供 生活性教育服务为主的产业。
back
教育业的产业波及效果
中国教育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能力远大于日本。
教育业的产业波及效果
中日两国的教育业受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都比较弱。
back
奥运会产业关联特点 :
阶段性 普遍性 规制性 开放性 合作性
back
奥运会产业关联方式:
奥运会产业关联方式:
奥运会为建筑业带来的后向关联效应。 奥运会将给予举办国旅游业前向关联效应。 奥运会对其他产业的间接关联效应。
back
奥运会对直接波及产业部门的波及效应: 产品和服务波及传导效应分析 产品和服务衍生的波及传导效应分析
back
教育业的中间投入率和中间需求率
教育业的中间需求率和中间投入率
中国
日本
中间投入率 45.93%
15.23%
中间需求率 10.32%
1.52%
中日两国教育业都属于中间投入小、附加值高的产业,但中国教育 业对上游产业的总体带动能力远远高于日本。
教育业的中间投入率和中间需求率
教育业的中间需求率和中间投入率
back
实例2
奥运会的产业关联效应分析
奥运会产业关联理论的提出

奥运会产业关联的特点

奥运会产业关联方式

奥运会对直接波及产业部门的波及效应

奥运会产业关联测量方法
结论
back
奥运会产业关联理论的提出 :
奥运会不仅需求大,投入关联也大。它通过后向、前向、 间接等产业关联,产生一系列的波及和扩散效应,带动其他产 业的强力发展。 韩国政府统计,汉城奥运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十分显著。 其中,建筑业的相关产值为21 亿美元、收入为9 亿美元,制造 业的相关产值为22 亿美元、收入为5 亿美元,第三产业的相 关产值为13 亿美元、收入为7 亿美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第三产业的中间服务投入率:演变趋势及需求机理张卿(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经济学部副教授)[摘要]根据对我国1981—2002年第三产业中间服务投入率的演变趋势及其需求机理进行的分析表明,演变趋势呈现各年间第三产业的中间服务投入率均高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且上升更稳定,增长波动更弱小,投入结构中金融、公用、商务、技术等现代中间服务投入占比不断提高,运输邮电、商业饮食等传统中间服务投入占比趋于下降。

从需求机理来看,第三产业发展规模壮大和城市化水平提升是第三产业中间服务投入率上升的名义需求基础,而市场化水平增进和外置化水平提高是促进名义需求转化为实际需求的基本条件。

[关键词]第三产业;中间服务投入率;演变趋势;需求机理[中图分类号]F71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462(2009)02-0023-04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三次产业的中间服务投入研究主要“集聚”在制造业上,这与生产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效率提升的互动关系更为“显性”有关。

[1]关于第三产业的中间服务投入问题,研究成果相对较少。

Gruble 和Walker 从概念视角解析了中间服务(又称生产性服务)既可被投入实物产品生产过程,也可被投入其他服务产品生产过程,他们认为生产性服务“不是直接用来消费,直接可以产生效用的,它是一种经济中的中间投入,用来生产其他的产品或服务。

”[2]215,①Lee 在研究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区域分工与服务业增长关系时发现,不同地区各服务部门发展水平指数与工业发展水平指数的相关性并不显著,部分地区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等服务业的集中与发展是服务业对中间服务需求增加的结果。

Se-Hark Park 采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1975年和1985年的投入产出表,对产业间的依赖度进行了时序计量分析。

结论显示,制造业与生产服务业的依赖度呈不对称关系,前者对后者的依赖小于后者对前者的依赖,而服务业与生产服务业的依赖度则超过制造业与生产服务业的依赖度。

Juleff-Tranter ,L.E 对部分发达国家的大城市进行了实证分析,他发现美国哥伦比亚地区商业67%的价值源于服务部门,16%源于制造业和资源部门;芝加哥地区政府部门购买会计、工程咨询等服务产品非常显著;新西兰的奥克兰只有18.3%的生产服务业公司没有服务部门的客户。

[3]由此可见,与制造业相比,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第三产业生产对中间服务投入的需求要更高。

在我国,第三产业研究先行者李江帆在生产信息化、社会化、专业化基础上,提出了国民经济生产软化系数逐趋增大的规律,并在2005年度有关课题中明确提出了广义生产服务概念(第一产业生产服务、第二产业生产服务、第三产业生产服务)。

程大中采用了投入—产出方法,对我国三次产业的中间服务投入比重进行了时序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981—2000年间第三产业生产占用中间服务一、相关文献回顾及有关问题提出经济与经济管理23··项目年份198119831987199019921995199720002002中间服务投入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其中:运输邮电业26.0922.9119.5413.8131.6230.822.6324.8819.63商业饮食业26.23192516.522.0620.3727.4624.2423.23公用事业及居民服务业26.0829.7229.99金融保险业15.9514.5215.0918.93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6.73其他服务业46.33 6.80 5.67 5.8111.48非物质生产部门47.6858.0955.4669.69表1.我国第三产业生产的中间服务投入额及投入率(1981-2002年)[7]表2.中国第三产业生产中分行业的中间服务投入占比(1981-2002)[7]单位:%项目年份198119831987199019921995199720002002第三产业总产出(亿元)3290.64204.08178.17584.416964.330908.042438.058134.994292.7第三产业生产的中间服务投入(亿元)375.7538.31156.41109.73380.15364.58058.811880.219138.2第三产业生产的中间服务投入率(%)11.412.814.114.619.917.419.020.420.9第二产业生产的中间服务投入率(%)7.68.79.38.212.38.910.610.213.4第一产业生产的中间服务投入率(%) 1.01.4 4.3 3.62.7 2.23.04.35.4的比重在不断上升,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生产的占用比重则趋于下降。

[4]程大中等人还以服务经济位居全国前列的上海为例,对2000年上海投入—产出表中三次产业中间服务投入率(中间服务投入占部门总投入的比重)进行了截面实证分析,第三产业的中间服务投入率达到28.89%,而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则分别为18.62%和14.85%,上海第三产业已成为中间服务投入的主要需求对象。

[5]147综上所述,国内外部分学者已明锐地洞察到了第三产业的中间服务投入问题,并从现象描述、内涵界定和数据实证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但对演变趋势特征、需求机理等内容的研究较少涉及。

1981—2002年间,我国第三产业的中间服务投入率演变已呈现出怎样的总量性和结构性特征?需求机理如何?在我国第三产业占GDP 比重不断提高,服务经济信息化、社会化、专业化和国际化日趋增强的背景下,解说上述问题无疑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我国第三产业中间服务投入率的演变趋势分析在完整的国民经济价值型投入—产出表中,中间使用又称中间投入,它是指各部门为生产实物产品和服务产品而消耗的原材料、燃料和服务等生产资料的价值,分为物质投入和服务投入两大部分。

中间投入与总投入(总产出)之比称为中间投入率,分为中间实物投入率和中间服务投入率。

中间服务投入率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服务化程度。

下文的分析采用了李强、薛天栋编制的中国1990年以前的投入—产出表[6]以及《中国统计年鉴》中1990年以后的投入—产出表(见表1、表2)。

1981—2002年间,从中间服务总投入占服务业总产出比重情况来看,按当年价计算,我国三次产业的中间服务总投入已从1408.9亿元上升到44165.5亿元,年均递增24%左右,中间服务总投入占服务业总产出比重自1992年以来一直超过50%。

从中间服务总投入的三次产业构成变动情况来看,第三产业已从26.7%快速上升到43.3%,而第二产业从63.7%下降到49.4%,第一产业则从9.7%缓慢下降到7.3%,第三产业占比增长独占鳌头。

从第三产业的中间服务投入率变动来看,如表1所示,我国第三产业的中间服务投入总量不断经济与经济管理24··经济与经济管理提高,按当年价计算,已从375.7亿元提高到19138.2亿元,年均递增27.8%,高于三次产业24%的年均递增率。

与此同时,第三产业的中间服务投入率也呈现出不断上升趋势,已从11.4%上升到20.5%,9个年份中年平均投入率为16.7%,投入率年平均增长率为1.01%,远远高于工业的9.9%、0.64%和农业的3.1%、0.49%。

尽管2000年后第二产业的中间服务投入率增长幅度有所加快,第三产业的中间服务投入率增长幅度有所放缓,但从总体上看,第三产业生产投入服务化的成长趋势依然比较突出。

从三次产业中间服务产品投入率增长的波动情况来看(各年依次与上年度相比),我国第三产业在1995年出现-12.6%的负速度,而第二产业则在1990年、1995年、2000年分别出现-11.8%、-27.6%、-3.8%的负速度,第一产业在1990年、1992年、1995年分别出现-16.3%、-25%、-18.5%的负速度,三次产业在其他年份均保持着正速度增长。

显然,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中间服务投入率增长的上下波动要比第三产业更加频繁、更加剧烈,而第三产业的中间服务投入率增长则呈相对平稳态势。

从波动影响效果来看,投入率相对稳定增长态势更能折射出第三产业生产投入服务化的持续性、累积性和优质性成长。

如表2所示,我国第三产业生产投入的中间服务结构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由于1995年以前的统计以非物质生产部门或其他服务业来涵盖运输邮电业和商业餐饮业以外的所有服务业,内容结构粗糙从而不利于各层次的细化分析,因此本文将重点定格于1995年以后的统计内容。

1995年以后的计算数据显示,运输邮电业、商业饮食业的投入占比虽然在个别年份有上下振荡现象,但总体上已呈现下降趋势;金融保险业、公用事业及居民服务业、其他服务业(主要是新兴服务业,如信息服务业、技术服务业等,还有2000年后被合并的公用事业及居民服务业)的投入占比则呈明显的上升态势;2002年,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属于初次从其他服务业中分离单列,投入占比却以26.73%居首位。

可见,在第三产业生产投入的中间服务结构中,以运输邮电、商业饮食为代表的劳动密集性中间服务比重处于下降,而以金融、公用、商务、技术等为代表的资本与知识密集性中间服务比重不断提高,总体上已呈现出缓慢的投入结构高级化趋势,而投入结构高级化实质上与当今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是相对称的。

一般而言,资本与知识密集性中间服务比劳动密集性中间服务的价值要更高,影响力要更大,它们是第三产业现代化进程中中间服务投入率上升的主要源泉。

三、我国第三产业服务投入率稳步上升的需求机理分析市场经济中,作为生产资料投入,任何中间产品的供给成长都离不开相关产业的生产需求。

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中,按实现与否,需求可分为名义需求和实际需求,名义需求具有潜在意义,而名义需求能否转化为实际需求则取决于相关的基本条件。

就我国第三产业服务投入率上升的需求机理问题,笔者认为第三产业发展规模壮大和城市化水平提升是名义需求基础,而市场化水平增进和外置化水平提高是促进名义需求转化为实际需求的基本条件。

(一)名义需求的基础:第三产业发展规模壮大和城市化水平提升。

从理论上讲,中间服务投入具有三次产业的生产资料投入属性,如同人口规模与最终服务消费(又称生活性服务消费)的关系一样,第三产业发展规模是第三产业中间服务投入需求函数的主要变量。

一般而言,第三产业发展规模越大,第三产业中间服务投入的名义需求总量就会越大,名义投入率就会越高;反之,则越小,彼此间呈高度正相关。

[7]从我国三次产业转换趋势来看,1981年至2006年间,我国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已从36.2%下降到11.8%,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从39.2%稳步上升到48.7%,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从24.8%较快上升到39.5%,第三产业比重增长速度高于第二产业,发展规模日趋壮大,产业发展正不断印证和深化着世界产业演进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