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视觉实验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六章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眼与视觉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教案

“眼与视觉”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本节的作用和地位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在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里,一改过去老教材先介绍神经系统结构,再介绍感觉器官的排序,而是先从人们对外界的信息的感知入手,引出眼和视觉以及耳和听觉,这样做的目的是强调人体通过自身的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来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强调关注人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沿着科学发展的本来面目更加合理地学习。
2.本节主要内容《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材内容包括“眼与视觉”、“近视及其预防”和“耳和听觉”三部分。
现将“眼与视觉”作为第一课时内容讲授,分情境导入、自主先学、合作探究、答疑解惑、达标检测五个板块。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概述人体通过各种感觉器官获取外界信息的情况。
(2)描述眼球的结构以及各主要部分的功能。
(3)描述视觉形成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1)尝试观察瞳孔的大小变化情况,并做出解释。
(2)练习观察模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意识到眼球的重要性,关爱自己和他人的眼睛。
三、重点难点重点:眼球的结构及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
难点:眼球的结构及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以及视觉的形成过程。
四、教学方法指导法、讨论法、讲授法、练习法。
五、学法指导通过明确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重点阅读眼球结构;通过小组内的讨论和交流,理解眼球主要部分的功能和视觉形成的过程。
六、学情分析虽然学生对眼这感觉器官较为熟悉,但对视觉是怎样形成的还知之甚少。
所以需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学生喜欢的游戏、知识抢答和分析资料等方式引导他们汲取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应设置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也使得记忆不再枯燥。
七、教学理念本节课以阳光课堂的教学理念为基础,努力打造优质高效、轻松愉悦的生物课堂。
对于一节论性比较强的课程,需借助一些具体的活动,让教学丰满和生动起来。
北京大学实验心理学课件PPT版 第六章 知觉

实验心理学讲义
第六章知觉
26
掩蔽现象的实验过程
实验心理学讲义
第六章知觉
27
实验心理学讲义
第六章知觉
28
(五)知觉定势(perceptual set) set) 知觉定势(
实验心理学讲义
第六章知觉
29
定势和自上而下加工
实验心理学讲义
第六章知觉
30
三、运动知觉
运动觉察器(motion detectors) 运动觉察器(motion detectors) 诱导运动(induced movement) 诱导运动(induced movement) 似动现象(apparent movement) 似动现象(apparent movement) 自主运动(autokinetic movement) 自主运动(autokinetic movement) 运动后效(movement aftereffects) 运动后效(movement aftereffects)
在当代认知心理学中,间接加工过程具体体现在 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对立的过程。 自下而上过程(bottom-up,又称数据驱动过程, 自下而上过程(bottom-up,又称数据驱动过程, datadata-driven process),是从组成图形或事物的最简 process),是从组成图形或事物的最简 单的、最基本的成分开始的。 自上而下过程(top-down,又称概念驱动过程, 自上而下过程(top-down,又称概念驱动过程, conceptually driven process)认为,较高级的、整 process)认为,较高级的、整 体的和抽象的水平影响低级的操作和运行。
实验心理学讲义
第六章知觉
31
【社会课件】第六章视觉实验 本章实验.doc

本章实验(一)目的:颜色混合可归结为三条规律:(1)每一种颜色都有另一种颜色与它按适当比例相混合而产生白色或灰色(非彩色)或第三种颜色,凡混合能成非彩色的成对的颜色叫互补色。
例如红与浅绿为互补色,黄与蓝互为补色。
在混合时如比例不对,则成不饱和的彩色,色调偏于过多的一色。
(2)在混合两种非补色时,便产生一种新的介于它们之间的中间色(蓝与红混合产生紫色、红与黄混合产生橙色),中间色的色调偏于成分较多的一色;饱和度决定于二色在光谱色序中的远近,越近越饱和。
(3)混合色的颜色不依被混合的颜色成分为转移,即每一种被混合的颜色本身也可以由其他颜色混合而得(黄与蓝混合,并不依赖于黄是纯光谱或其他颜色混合的结果,同样都产生灰色)。
本实验的H的在于表征颜色混合及其规则,并对简单的配色公式作初步的理解。
(二)材料:混色轮(附刻度盘)甲乙两个。
大纸盘(以直径为195毫米为最佳):红、绿、黄、蓝等色各一种。
小纸盘(以直径为140毫米为最佳):白、黑、紫、橙等色各一种。
(三)程序:1.预备实验把两个混合轮安放在桌子上,相距约15厘米,能在同一垂直平面上旋转。
把大纸盘放入甲混色轮中,并把小纸盘放入乙混色轮中作比较用。
被试者坐在离混色轮2米远的地方进行观察,而主试者则操纵混色轮的旋转速度,调整纸盘上各种颜色的比例。
半混色轮转动稳定后,被试者要仔细观察大小纸盘的色彩是否相配(指大纸盘与小纸盘的色调、明度与饱和度相同)或有所不同,然后主试有计划地调整大纸盘或小纸盘的颜色比例,直至两者相配为止。
相配后,把纸盘上各种颜色的比例(即刻度)记录下来。
2.补色的混合(1)把黄色与蓝色混合成为灰色。
把白色与黑色的小纸盘放在乙混色轮上, 使白色露出70%,黑色露出30%。
当混色轮转动稳定后,要求被试观察两色混合后是否成为灰色,否则须继续调整两色的比例,直至产生灰色为止。
然后把黄色与蓝色的大纸盘放在甲混色轮上混合,调整两色的比例,使与小纸盘的灰色相配。
视觉实验

四种类型的视敏度测试材料
闪光临界融合频率
• 一个间歇频率较低的光刺激作用于眼睛时, 我们就会产生一亮一暗的闪烁感觉,随着 光刺激间歇频率逐渐加大,闪烁现象就会 逐渐消失。由粗闪变成细闪,当闪烁频率 增加一定程度时,人眼就不再感到是闪光 而感到是一个完全稳定或连续的光,这种 现象称为闪光的融合。闪烁刚刚达到融合 时光刺激的间歇频率称为闪光临界融合频 率(CFF)。
4、实验设计:
• (1)先设计6个等级的电流数,即0mA、5mA、 10mA、15mA、20mA、25mA主试先在EP-404 暗适应仪器的插孔里放入卡片,然后启动仪器, 让被试先进行2—3分钟的明适应,在此期间,设 定初始亮度为0mA。之后遮板打开,给被试呈现 了一张10行的数字卡片,让被试报告所看见的数 字,记录人员迅速的记下被试所报告的数字。接 着一次给被试呈现5mA、10mA、15mA、20mA、 25mA电流强度时的数字卡片,其中每增加二等级, 随机抽取另外一张数字卡片给被试呈现,以防止 练习效应的产生。
⑶ 每个被试先进行右眼实验,然后进行左眼实验。 每只眼睛渐增长率系列、渐减系列各做16次,两 个系列按ABBABAAB顺序进行。 ⑷ 注意相邻顺序的相同系列的起始点应有明显变化。 ⑸ 被试交换,重复上面的实验。
4.实验结果:
分别求出每个被试左右眼渐增、渐减序列的临界 闪光融合频率,以及左、右眼的临界频率的平均 值。数据处理结果见下表:
视觉实验
暗适应 视适应 明适应
视 觉 实 验
视敏度
闪光临界融合频率
暗适应
1.是指在低亮度环境下感受性缓慢提高的过 程 2.如果走进房间里,光强没有原来的强,达 不到在室外时的感觉阈限,那么光刺激就 不能使人产生光的感觉,这样就看不到东 西了,但经过几秒钟或者几十秒钟之后, 感觉阈限会随着外界的光强而渐渐降低, 直到在室内的光刺激之下,这样的话,室 内的光刺激超过感觉阈限,就能够引起人 的感觉,这个过程就叫暗适应。
第六章视觉实验

3、间视觉
• 间视觉是介于暗视觉和明视觉之间的一个视觉 阶段。
➢ 研究者一般认为,当光亮达到10-3烛光/平方米 以上时,视锥细胞便被激发,这是间视觉的表 现。
➢ 间视阶段是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相互作用的阶 段。
A=B C=D 则 A+C=B+D
3、视网膜的颜色区
中央凹视觉:近似2度的直径--最清晰感觉 边缘视觉:中央视觉周围能获得模糊的视觉 颜色区:绿色<红色<黄色和蓝色 浦肯野现象(Purkinje phenomenon):P306
在白天,黄绿色的物体显得最亮,而在黄昏 时,蓝绿色显得亮,红色不明显。
(3)光照度(E) 勒克斯(lx)
(4)光亮度 (L) 尼特(Nit)
(5)反射系数
(R)
L=R×E
二、视觉实验中的变量
1、自变量(I.V.) 刺激变量(stimulus variable):刺激的特性 多项目:系列强度、色光 多维度 :时间维度 空间维度 背景条件:对比条件的设定,恒定刺激 被试者特点:视敏度、辨色力、年龄、机体 状态等。
HV/C=色调×明度值/饱和度
第四节 颜色的心理效应
• 色调的冷暖感、情感、环境心理效应 • 明度和谐、明度对比的心理效应 • 饱和度的心理效应 • 色彩爱好
7、麦考勒(McCollough)效应
• 定义:指受测验图形条纹方向决定的颜色 互补效应,是一种随方向而变的颜色后效。 如:螺旋后效
二、颜色的标定
(一)色温:用黑体加热到不同温度所发出的不同光色来 表达一个光源的颜色;
黑体:指在辐射作用下既不反射也不透射而全部吸收的 物体。
实验心理学(杨治良版)4

实验⼼理学(杨治良版)4《海纳百川?藏书博览》简装书库?逻辑学、伦理学、美学、⼼理学、宗教(⼼理学)实验⼼理学(4)编著:杨治良上海市黄浦区教育信息中⼼第六章视觉实验本章内容细⽬第⼀节视觉研究中的变量⼀、视觉的物理刺激及其测量...............................273(⼀)可见光谱(⼆)单⾊光的单位(三)光度学⼆、视觉实验中的变量.....................................282(⼀)⾃变量(⼆)控制变量(三)因变量第⼆节视觉研究中的基本实验⼀、视觉适应的研究.......................................285(⼀)暗适应(⼆)明适应⼆、视敏度...............................................290(⼀)视⾓和视⽹膜映象(⼆)视敏度测定及其特征(三)影响视敏度的若⼲因素三、闪光临界融合频率.....................................294(⼀)测量闪光临界融合频率的⽅法(⼆)影响闪光临界融合频率的因素第三节颜⾊视觉⼀、视觉的颜⾊现象.......................................298(⼀)颜⾊的基本特征(⼆)颜⾊混合和混合定律(三)颜⾊视野和光谱敏感性⼆、颜⾊的视觉现象.......................................307(⼀)颜⾊对⽐(⼆)颜⾊适应(三)颜⾊常性三、颜⾊的标定...........................................311(⼀)孟塞尔颜⾊系统(⼆)光源与颜⾊标定(三)标准⾊度系统第四节颜⾊的⼼理效应⼀、⾊调的⼼理效应.......................................321(⼀)⾊调的冷暖感(⼆)⾊调的情感(三)⾊调的环境⼼理效应⼆、明度的⼼理效应.......................................323(⼀)明度和谐的⼼理效度(⼆)明度对⽐的⼼理效应三、饱和度的⼼理效应.....................................325四、⾊彩爱好的民族差异...................................326本章实验⼀、颜⾊混合实验.........................................328⼆、闪光融合实验.........................................330三、视觉后象实验.........................................331本章摘要建议参考资料在⼼理学中,感觉(sensation)是研究最早和研究较多的领域。
视觉实验教案模板范文初中

教学年级:八年级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及其规律,掌握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的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光学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光的折射现象及其规律。
2. 教学难点: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的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材、实验器材(玻璃板、水、激光笔、量角器、白纸等)。
2. 学生准备:实验报告本、笔。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光学现象,如眼镜、透镜等,激发学生对光学现象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光线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会发生什么现象?二、新课讲授1. 介绍光的折射现象及其规律,通过实验演示光的折射现象。
2.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光的折射规律。
三、实验探究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光从空气进入水中、从水中进入空气的折射现象。
2. 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的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
四、讨论与交流1. 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分享各自的观点和发现。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光的折射规律。
五、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光的折射现象及其规律。
2.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光的折射现象及其规律。
2. 提出问题:如何利用光的折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二、新课讲授1. 介绍光的折射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透镜、眼镜、放大镜等。
2. 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了解光的折射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实验拓展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光的折射现象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
2. 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光的折射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视觉实验教案模板范文初中

年级:初中学科:美术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光影的基本原理,掌握运用光影进行视觉创作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美的追求和创造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 重点:掌握光影的基本原理,运用光影进行视觉创作。
2. 难点:在创作过程中,如何运用光影创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灯光、镜子、投影仪等)、实验教材、绘画工具等。
2. 学生准备:绘画本、铅笔、橡皮、彩色铅笔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展示一组光影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光影的特点和魅力。
2.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光影吗?光影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二、讲解光影原理1. 教师讲解光影的基本原理,包括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
2. 通过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光影现象。
三、实验操作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利用实验器材(灯光、镜子、投影仪等)探索光影的奥秘。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四、讨论与交流1. 各小组分享实验结果,讨论光影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师点评各小组实验,总结光影的特点和运用方法。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光影的基本原理。
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二、创作实践1.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运用光影进行创作。
2. 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发挥创意,运用光影创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
三、展示与评价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2. 教师点评,总结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表现出的优点和不足。
四、总结与拓展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光影在美术创作中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光影现象,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光影原理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暗适应的应用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迈尔斯曾经特制一种红色 护目镜, 护目镜,戴上这种红色护目镜后既能使视锥细 胞在明暗视场中都有较高的感受性, 胞在明暗视场中都有较高的感受性,又能使视 杆细胞相对地不受视场光线的变化而保持暗适 应状态。 应状态。 一些暗室用红灯照明,也是运用同样的道理。 一些暗室用红灯照明,也是运用同样的道理。
2、单色光的单位
测量单位 (1)光通量() 流明(lm) (2)光强度(I) 坎德拉(cd) (3)光照度(E) 勒克斯(lx) (4)光亮度 (L) 尼特(Nit) (5)反射系数 (R) L=R×E
二、视觉实验中的变量
1、自变量(I.V.) 、自变量( ) 刺激变量( 刺激变量(stimulus variable):刺激的特性 ) 刺激的特性 多项目:系列强度、 多项目:系列强度、色光 多维度 :时间维度 空间维度 背景条件:对比条件的设定, 背景条件:对比条件的设定,恒定刺激 被试者特点:视敏度、辨色力、年龄、 被试者特点:视敏度、辨色力、年龄、机体 状态等。 状态等。
三、闪光临界融合频率(时间辨别) 闪光临界融合频率(时间辨别)
1、什么是闪光的融合? 什么是闪光的融合? 闪光临界融台频率(CFF) 2、闪光临界融台频率(CFF):闪 烁刚刚达到融合时的光刺激间歇的 频率称为闪光临界融合频率
1、影响闪光临界融合频率的因素
光相的强度影响 刺激面积 杆体细胞和锥体细胞的闪光临界融合频率不同 年龄、疲劳、 年龄、疲劳、缺氧等 双眼的差异
黄色=白色黄色=白色-蓝色 紫色=白色紫色=白色-绿色 青色=白色青色=白色-红色 黄色+青色=白色-蓝色-红色= 黄色+青色=白色-蓝色-红色=绿色 黄色+紫色=白色-蓝色-绿色= 黄色+紫色=白色-蓝色-绿色=红色 紫色+青色=白色-绿色-红色= 紫色+青色=白色-绿色-红色=蓝色
黄色+紫色+青色=白色绿色-红色= 黄色+紫色+青色=白色-蓝色 -绿色-红色=黑色
• 若在灰色背景上放一块颜色纸片,注视 短时间后再撤走纸片;或先注视颜色纸 片,再插入灰色背景,你就会在背景上 看到原来颜色的补色。这是继时对比 (或连续对比)。
(2)颜色适应 )
• 在黑暗中经过较长的时间,视网膜的感受 性会发生变化,这是一种适应现象。 • 注视一个红色纸片半分钟,然后注视灰色 背景,色觉会发生逆转,这就是一种适应。
(一)明度阈限测量
• 明度是眼睛对光源和物体表面的明暗程 度的感觉。 度的感觉。 • 思考:如何测量明度绝对阈限和差别阈 思考: 限?
明度阈限实验
(二)视觉适应
• 1、暗适应 、 • 2、明适应 、 • 3、间视觉 、
1、明暗视觉的区别 、
锥体—明视觉 棒体—暗视觉 锥体 明视觉 棒体 暗视觉 • 大些 小些 • 中央凹 近边缘 • 与视神经节细胞连 无数个与一个 • 无视紫红质 有视紫红质 • 夜盲有 昼盲有 0.001尼特以下 棒体细胞发挥作用 1尼特以上 锥体发挥主要作用 研究明视觉---s局限于中央凹 研究暗视觉---中央凹2度以外,锥体阈限以下
2、控制变量 累积效应, 累积效应,生物效应的累积或叠加 3、因变量 (1)保证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2)处理技术的合理性。
二、视觉研究中的基本实验
(一)明度阈限 (二)视觉适应 (三)后象 视觉中的时间因素 (四)闪光临界融合频 率 (五)视觉掩蔽 (六)视觉对比 视觉中的空间因素 (七)视敏度
混色定律
• (1)补色律:是指每一种颜色都有另一种与 补色律: 它相混合而产生白色或灰色,这两种颜色称 为互补色。 • (2)居间律:是指混合色圈上两个非互补的 居间律: 颜色产生介于这两种颜色之间的中间色。 • (3)代替律:混合色的颜色混合不随被混合 代替律: 的颜色的光谱的光谱成分而转移。可以彼此 相互代替。 A=B C=D 则 A+C=B+D
第六章
视觉实验
主讲:王丽萍 应用心理学教研室 Email:liping230@
一、 视觉的物理刺激及其测量
1、可见光谱 2、单色光的单位 3、光度学
1、可见光谱 、
光的心理物理特征
• 光具有三维特征:波长、纯度和振幅。 光具有三维特征:波长、纯度和振幅。 与此相对应的有三维心理特征: 与此相对应的有三维心理特征: • 波长——色调 波长—— ——色调 • 纯度——饱和度 纯度—— ——饱和度 • 振幅——明度 振幅—— ——明度
4、颜色视觉现象
(1)颜色对比:相邻区域不同颜色的相互影 响 同时对比: 同时对比 同时作用于视网膜的相邻区域 继时对比: 继时对比 相继作用于视网膜的同一区域 亮度对比: 亮度对比 同颜色不同背景亮度不同 色调对比: 色调对比 同颜色不同背景色调不同 饱和度对比:不同背景饱和度不同 饱和度对比
• 注视黄色背景上的一小块灰色纸片几分 钟,你就会感觉到灰色的纸片呈蓝色; 同理,在绿色背景上灰色纸片会呈红色, 这是同时对比现象。
红色+蓝色= 红色+蓝色=紫色
蓝色+绿色= 蓝色+绿色=青色
红色+蓝色+绿色= 红色+蓝色+绿色=白色
用颜料、油漆等的混合配色 用颜料、油漆等的混合配色——减色法 减色法 • 它与色光混合不一样。例如黄色颜料是从 入射的白光中吸收蓝光而反射红光及绿光, 而这两种光合在一起引起黄色的感觉。 • 减色法 减色法的三原色是黄、青、紫,它们是加 色法三原色的补色。
(3)暗适应与瞳孔大小的变化
伴随暗适应的还有瞳孔大小的变化。 伴随暗适应的还有瞳孔大小的变化。从明亮处 进入黑暗处, 10秒钟瞳孔扩大到最大直径的 进入黑暗处,在10秒钟瞳孔扩大到最大直径的 三分之二,达到完全扩大约需要5分钟。 三分之二,达到完全扩大约需要5分钟。这个 过程中,瞳孔的直径由2毫米扩大到8毫米, 过程中,瞳孔的直径由2毫米扩大到8毫米,进 入眼球的光线增加到10 20倍 10到 入眼球的光线增加到10到20倍。
3、间视觉 、
• 间视觉是介于暗视觉和明视觉之间的一个视觉 间视觉是介于暗视觉和明视觉之间的一个视觉 阶段。 阶段。 研究者一般认为,当光亮达到10 烛光/ 10研究者一般认为,当光亮达到10-3烛光/平方米 以上时,视锥细胞便被激发, 以上时,视锥细胞便被激发,这是间视觉的表 现。 间视阶段是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相互作用的阶 段。
b)再认(即识别)能力测试 )再认(即识别)
c)解象能力测试 )
• 解象是知觉某一模式具体元素之间分离的能力。 解象是知觉某一模式具体元素之间分离的能力。
d)定位能力测试 )
• 定位是感觉两根线是否连续或彼此有些错位的 能力。 能力。
3、影响视敏度的因素 、
(1)物理因素:不同亮度会影响视敏度 ; )物理因素: 物体与背景之间的对比度不同;视距; 物体与背景之间的对比度不同;视距; 光的波长等 (2)生理因素:视网膜不同部位的视敏度 )生理因素: 视感受细胞的数目; 也不同 ;视感受细胞的数目;视网膜适 应状态、眼球运动、年龄、 应状态、眼球运动、年龄、瞳孔大小及 近视远视等; 近视远视等; (3)心理因素:疲劳适应、练习等作用 )心理因素:疲劳适应、
(3)色觉异常
色弱:感受性低 部分色盲:常见为红绿色盲 全色盲:无色调分别能力
6.颜色常性 颜色常性
• 人眼对物体颜色的感知,在外界条件变化的时 候,仍能保持相对不变,表现出颜色常性。 • 测量: 布伦斯维克比率K=(R-S)/(A-S) 邵勒斯比率=(lgR-lgS)/(lgA-lgS) A :标准刺激的反射率 S:按标准刺激计算的配对反射率 R:实际匹配的反射率
(2)影响暗适应过程的因素 )
适应前照明:光越强时间越长, 适应前照明:光越强时间越长,暗适应需时间长 先天夜盲 维生素A缺乏, 维生素A缺乏,造成夜盲 年龄因素:个体在20 30岁最好 20~ 年龄因素:个体在20~30岁最好 感官的相互作用 红色护目镜的作用 实验光的波长不同, 实验光的波长不同,暗适应曲线不同 图8-9所 示
2、视敏度测定及其特征
• 医学界用视力表测定视敏度,它是以视角 医学界用视力表测定视敏度, 的倒数来表达的,其公式为: 的倒数来表达的,其公式为:
检查视敏度的几种常用方法
觉察能力测试 再认ຫໍສະໝຸດ 力测试 解象能力测试 定位能力测试
a)觉察能力测试 )
• 觉察测试采用一条线或一个点,只需让被试者 觉察测试采用一条线或一个点, 判断在一个视野里刺激是否存在即可。 判断在一个视野里刺激是否存在即可。
2.颜色混合和混合定律 颜色混合和混合定律
颜色混合(或混色)(color mixture)两大 法则: • 一是满足色光混合的加色法, • 二是符合颜料混合的减色法。
光谱中的色光混合——加色法 加色法 光谱中的色光混合
红色+绿色=黄色 红色+蓝色=紫色 蓝色+绿色=青色 红色+蓝色+绿色=白色
红色+绿色= 红色+绿色=黄色
3、视网膜的颜色区 、
中央凹视觉:近似2度的直径--最清晰感觉 边缘视觉:中央视觉周围能获得模糊的视觉 颜色区:绿色<红色<黄色和蓝色 浦肯野现象(Purkinje phenomenon):P306 浦肯野现象 在白天,黄绿色的物体显得最亮,而在黄昏 时,蓝绿色显得亮,红色不明显。
(这种现象只有在光照射视网膜边缘时才能出现。)
2、测量闪光临界融台频率的方法
转盘闪烁方法 闪光融合频率计
3、应用
(1)闪烁法的创立 ) (2)视生理指标 )
(一)视觉的颜色现象
1.颜色的基本特征 颜色的基本特征 (1)、彩色和非彩色(白、灰、黑) (2)、光源色 表面色 (3)明度(brightness) 色调(hue) 饱和度(saturation) 颜色立体(Color solid):纺锤体 P.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