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反应时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眼动 实验报告

眼动 实验报告

眼动实验报告眼动实验报告:揭示大脑与视觉注意力的奥秘眼动实验是一种研究人类视觉注意力和认知过程的重要方法。

通过追踪被试者的眼球运动轨迹,可以揭示大脑在面对不同视觉刺激时的反应模式,从而深入理解人类视觉注意力的机制和特点。

最近进行的一项眼动实验报告,为我们揭示了大脑与视觉注意力的奥秘。

在这项实验中,被试者被要求观看一系列不同类型的视觉刺激,包括图片、视频和文字。

通过眼动仪记录被试者的眼球运动轨迹,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

首先,被试者在观看图片时,眼球的运动轨迹呈现出一种“扫视”模式,即眼球会在图片的不同区域来回移动,以获取更多的信息。

而在观看视频时,眼球的运动轨迹则呈现出一种“跟随”模式,即眼球会紧随着视频中移动的物体或人物。

而在阅读文字时,眼球则呈现出一种“逐行扫视”模式,即眼球会逐行阅读文字,从左到右,从上到下。

这些发现揭示了大脑在面对不同类型的视觉刺激时的反应模式,反映了人类视觉注意力的特点。

同时,这些发现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比如,在设计广告或宣传海报时,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视觉刺激,采用不同的布局和设计手法,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另外,在教育和学习领域,也可以根据文字和图片的特点,设计更有效的学习材料,以提高学习效果。

总之,眼动实验报告为我们揭示了大脑与视觉注意力的奥秘,为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人类视觉注意力的机制和特点提供了重要的线索,也为我们在实践中更好地利用视觉注意力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研究来深入探索这一领域,为我们带来更多的启发和收获。

反应时实验报告

反应时实验报告

反应时实验报告姓名:摘要反应时指刺激作用于有机体后到明显的反应开始时所需要的时间。

刺激作用于感官引起感官的兴奋,兴奋传到大脑,并对其加工,再通过传出通路传到运动器官,运动反应器接受神经冲动,产生一定反应,这个过程可用时间作为标志来测量,这就是反应时。

本实验采用的是荷兰心理学家F.C.唐德斯的研究结果。

测量最基本的三种反应时,即简单、选择、辨别反应时。

唐德斯将它们分别命名为:a、b、c反应时。

一、选择反应时(RTB)在测试中呈现的刺激为两个或多个,要求被试对不同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

本实验只测量视觉选择反应时。

刺激有两个,分别是红圆和绿圆。

要求被试看到红圆按红键反应,看到绿圆,按绿键反应。

反应错时,反应时记为0,且该次反应不计入最后平均值内。

两个刺激随机呈现,各20次,准备信号后2秒呈现刺激,以40次反应中的正确反应的反应时均值为选择反应时,并给出错误次数(建议错误次数大于7次的数据不予采用)二、辨别反应时(RTC)在测试中呈现的刺激为两个或多个,要求被试只对其中的一个刺激作出固定的反应,其它刺激呈现时均不反应。

本程序只测量视觉辩别反应时。

刺激有二个,分别为红圆和绿圆,要求被试见到绿圆按绿键反应,见到红圆不反应。

如被试见到红圆反应为错误。

两个刺激随机呈现,各20次,准备后间隔2秒呈现刺激。

以看见绿圆反应的有效次数的时间均值为被试的辨别反应时。

结果中给出辨别反应时和错误次数两个指标二种反应时有如下关系:简单反应时a简单辨别反应时b简单辨别刺激实验者可根据测试的目的,选择不同的测量项目。

如想知道被试辨别刺激的时间,就要测量他的a反应时和b反应时。

三、关键词:选择反应时、辨别反应时四、引言从刺激呈现到做出反应之间所经历的时间称为反应时。

反应时的研究是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传统课题。

自19世纪中叶以来,反应时作为一个心理指标在个体差异的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在智力测验、人格测验中常被定为必测项目。

反应时的测量为推测不能直接观察到的心理过程打开了一个窗口。

视觉辨别选择简单反应时实验报告

视觉辨别选择简单反应时实验报告

视觉辨别选择简单反应时实验报告实验目的:了解视觉辨别选择简单反应的原理,掌握实验操作技能,分析实验结果,提高实验数据处理能力。

实验原理:视觉辨别选择简单反应实验是通过观察实验材料的不同特征,根据实验要求做出选择反应,检测被试者的反应时间和正确率。

该实验通常采用计算机程序进行,实验材料可以是数字、字母、符号、图形等,实验要求可以是选择正确符号、数字大小比较等。

实验过程中,被试者需要在显示器上注意并辨别出正确的实验材料并作出选择反应。

实验结果通常包括反应时间和正确率两个方面。

实验过程:本次实验共招募了30名被试者,其中男性15名,女性15名。

实验采用计算机程序进行,实验材料为数字,实验要求为选择数字大小。

实验过程中,被试者需要在显示器上观察数字大小并按键作出反应。

实验分为两个部分,每个部分共30个实验材料,被试者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尽可能正确地完成实验。

实验结果:实验结果分析发现,被试者的反应时间和正确率存在一定的差异。

其中,男性被试者的反应时间平均值为0.52s,女性被试者的反应时间平均值为0.58s;男性被试者的正确率平均值为92%,女性被试者的正确率平均值为88%。

而且,随着实验进行,被试者的反应时间和正确率均呈现下降趋势,表明实验任务的难度逐渐增大,被试者的注意力逐渐下降。

实验结论:视觉辨别选择简单反应实验是一种有效的实验方法,可以通过被试者的反应时间、正确率等指标反映出被试者的认知能力和注意力水平。

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控制实验材料、实验要求和实验难度,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视觉辨别选择简单反应的原理和实验操作技巧,提高了实验数据处理的能力,为今后的实验研究奠定了基础。

视觉反应时实验报告

视觉反应时实验报告

视觉反应时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视觉反应时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通过本次实验,探讨人类视觉反应时间的差异及其与身体健康状况、认知能力等因素的关系。

实验原理:
人类在接受外部刺激时需要一定的反应时间,这个反应时间称为视觉反应时。

实验中,被试者坐在实验室的电脑前,接受屏幕上不定时出现的视觉信号,并在信号出现后尽快做出相应反应(如点击鼠标)。

通过记录反应时间及其它身体与认知数据,分析视觉反应时差异的原因。

实验具体步骤:
1、实验前被试者填写身体健康、运动量、睡眠质量等基础数据并接受简单的认知能力测试。

2、实验中被试者坐于电脑前,接受惯性滚轮刺激或红绿相间的文字刺激。

3、当出现刺激时,被试者需要尽可能快地进行相应反应(如点击鼠标)。

4、分析数据,搜寻影响视觉反应时的因素。

实验结果:
通过本次实验,得出以下结论:
1、男性在相同条件下的视觉反应时间普遍快于女性。

2、身体健康状况较好的被试者相对视觉反应时间较短,运动量小于每周3次的被试者反应时间长。

3、认知得分高的个体视觉反应时间较短,认知得分低下的个体反应时间则较长。

4、不同刺激方式下,被试者的反应时间存在差异,而文字刺激对反应时间影响较大。

实验总结:
视觉反应时实验可以为研究者提供了解被试者身体健康、认知能力等因素对视觉反应时间的影响,进而发掘人体机能规律的重要线索。

同时,本次实验也提醒大家注意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关注身体与认知健康。

视觉辨别选择简单反应时实验报告

视觉辨别选择简单反应时实验报告

视觉辨别选择简单反应时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旨在探讨视觉辨别选择对简单反应时的影响。

通过对被试进行简单的视觉辨别选择任务,测量他们在面对不同刺激时的反应时间和正确率。

结果显示,不同类型的刺激对反应时间有显著影响,而正确率则受到不同的选择条件和刺激类型的组合的影响。

1. 引言1.1 背景视觉辨别选择是人类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认知任务,涉及到对不同刺激的辨别和选择。

简单反应时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用来研究认知过程中的基本反应时间。

通过结合视觉辨别选择与简单反应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认知加工过程。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不同类型的视觉刺激对简单反应时的影响,并分析不同选择条件下的正确率差异。

通过实验结果,我们可以了解不同刺激和选择条件对认知加工的影响,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2. 方法2.1 受试者本实验共招募了40名大学生作为受试者,其中男性20名,女性20名。

受试者年龄范围在18至25岁之间,均无视觉或认知相关的疾病。

2.2 实验材料实验所需的材料包括计算机、显示屏、实验软件和键盘。

实验软件用于呈现刺激、记录反应时间和正确率。

2.3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2 (刺激类型: A vs. B) × 2 (选择条件: 选择A vs. 选择B) 的被试内设计。

每位受试者需要完成四个条件下的实验,任务顺序随机分配。

2.4 实验步骤1.受试者坐在实验室的计算机前,调整合适的视角。

2.实验员向受试者解释实验流程,并确认他们已经理解任务的要求。

3.受试者开始进行实验,根据屏幕上呈现的刺激进行选择。

刺激类型根据实验设计确定。

4.实验软件记录受试者的反应时间和正确率。

5.受试者完成实验后,实验员向他们提供反馈和感谢,并解答可能存在的问题。

2.5 数据分析通过统计受试者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时间和正确率,采用方差分析(ANOVA)进行统计处理。

3. 结果3.1 反应时间的分析结果表明刺激类型对反应时间有显著影响(F = 4.32, p < 0.05)。

反应时测试实验报告

反应时测试实验报告

反应时测定实验报告专业: 安全工程****: ***组员: 欧泽兵胡良民于清华李欣燃张琛晨王旭2014年7月20日反应时测试实验【实验目的】(1)学会测量视觉简单反应时、选择反应时的方法;(2)比较视觉简单平均反应时、选择平均反应时之间的差别;(3)探索简单平均反应时与练习次数的关系;【实验设备】BD-II-510A型反应时测定仪【实验方法】用反应时测定仪对本小组1女5男做视觉反应时的测量实验。

【实验结果】记录简单反应时和选择反应时的平均值,并制作不同类型的平均反应时的折线图;不同被试简单反应时和选择反应时的折线图。

【实验理论依据】反应时可以说是心理学中常用的反应变量之一,它是指刺激施与有机体之后到反应开始所需要的时间。

刺激作用于感官(如眼睛、耳朵)引起感官兴奋,兴奋传到大脑,并对其加工,再通过传出神经传到运动器官,反应器接受神经冲动,产生一定反应,这个过程可用时间作为标志来测量,这就是反应时。

通常,反应时可分为简单反应时、辨别反应时、选择反应时三类。

简单反应时是指给被试呈现单一刺激,同时要求他们只作单一的反应,这时刺激—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就是反应时。

简单反应时的实验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最早始于天文学家对“人差方程”的研究,赫希在1861~1865年间测量了视觉与触觉的“生理时间”,得到简单反应时的时值,光为180毫秒,声为140毫秒,触觉为140毫秒,这些数据到今天还算是相当标准的。

辨别反应时是指当呈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时,要求被试对某一特定的刺激作出反应,对其它刺激不做反应,被试在刺激呈现到做出辨别反应的这段时间,就是被试的辨别反应时,又称为C反应时。

选择反应时就是根据不同的刺激物,在各种可能性中选择一种符合要求的反应,并执行该反应所需要的时间。

在此过程中被试既要辨别当前出现的是哪个刺激,又要根据出现的刺激选择事先规定的反应。

这种反应更能体现人的智能和能力。

在选择反应时中,选择数越多,则选择反应时越长,选择任务越复杂,则反应时也越长。

视觉选择反应时实验报告

视觉选择反应时实验报告

摘要:本实验通过呈现视觉材料来测定被试的视觉选择反应时,计算八名大二应用心理学学生不同颜色光的选择反应时的平均数、标准差,并且比较不同被试的选择反应时,检验是否存在性别差异。

结果表明,视觉选择反应的性别差异不显著。

研究背景:反应时最早由天文学家发现,将反应时正式引入心理学领域的,是荷兰生理学家F.C.Donders,以后Wundt(冯特)把反应时间引用到他的心理实验室里,此后使反应时间直接成为心理学的研究课题。

研究问题:反应时(反应时间)是指从刺激到反应之间的时距。

反应时间是一个很敏锐的反应变量指标,因而可以作为测量反应速度快慢及反应前后心理活动过程。

选择反应时(choice reaction time)又称B反应时。

指的是测试中呈现的刺激不止一个,对每一个随机呈现的刺激要求被试做出相应的反应。

有研究表明,人类在对特定的刺激做出特定的动作或反应前,在大脑内有一个信息加工过程,又称心理潜伏期。

在复杂任务中心里潜伏期可划分为:(1)刺激识别阶段;(2)选择反应阶段;(3)反应组织阶段和反应执行阶段。

研究意义:选择反应时的研究对理解人类对复杂信息的认知加工过程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个体的选择反应时和反应过程的分析,推测其内在的信息加工过程。

结果:讨论:1.根据spss统计结果分析,视觉选择反应时的性别差异不显著2.本实验是否有明显练习效应,还有哪些无关变量需要控制。

存在练习效应,被试先做视觉选择反应时实验,按键熟练,可以导致听觉选择反应时实验时间缩短。

如,实验时,周围是否有噪音影响,实验时间的长短等因素需要控制。

参考文献:1.杨治良.实验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04~144。

最新反应时实验的实验报告

最新反应时实验的实验报告

最新反应时实验的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测量不同刺激条件下的反应时,探究人类反应速度与刺激强度、持续时间及呈现方式之间的关系。

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认知过程中的信息处理机制。

实验方法:1. 参与者:共招募30名健康成年志愿者,年龄在18至30岁之间,视力正常,无认知功能障碍。

2. 仪器设备:使用计算机软件呈现视觉和听觉刺激,通过按键反应装置记录参与者的反应时。

3. 实验设计:实验采用2×2的因子设计,包括两种刺激类型(视觉、听觉)和两种刺激强度(高、低)。

4. 实验流程:每位参与者在安静的实验室环境中完成四轮实验,每轮实验包含30次随机呈现的刺激。

参与者被要求在感知到刺激后尽快按下反应键。

实验结果:1. 数据收集:成功收集了30名参与者的反应时数据,共计3600个数据点。

2. 数据分析:使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刺激强度与反应时成负相关,即刺激强度越高,反应时越短。

此外,视觉刺激的反应时普遍低于听觉刺激。

3. 统计检验:通过ANOVA分析,发现刺激类型和强度的主效应显著(p<0.05),但二者的交互效应不显著。

讨论:实验结果表明,刺激的感知强度对反应时有显著影响,这可能与大脑处理高强度刺激的优先级有关。

视觉刺激的较快反应时可能与视觉系统在进化过程中对快速变化的敏感性有关。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不同年龄、性别以及认知状态对反应时的影响。

结论:本实验通过控制刺激的类型和强度,揭示了这些因素对人类反应时的影响。

结果对于理解人类感知和认知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并可能对相关领域如人机交互设计、交通安全等产生实际应用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背景在许多情况下,系统呈现一个刺激,要求操作者根据刺激的信息内容作出相应反应。

一般将外界刺激出现到操作者根据刺激信息完成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称为反应时。

反应时是人因工程学在研究和应用中经常使用的一种重要的心理特征指标。

人的信息处理过程,大部分活动是在体内潜伏进行的,难以对信息接受、加工和传递各个阶段精确地进行实验测定。

因此,在实践中往往利用反应时指标来近似说明人对信息处理过程的效率及影响因素。

利用反应时可以分析人的感知觉、注意、识别、学习、唤醒水平、动作反应、定向运动、信号刺激量等,在此基础上,实现提高作业效率、监视水平和集中注意力等目的,合理制定作业标准,改进人机界面,改善作业条件和环境等。

二、实验目的通过刺激概率、数奇偶不同排列、“刺激对”异同及时间间隔、信息量和数差大小排列五个小实验,加深对反应时概念的具体认知,比较不同颜色对反应时的影响,比较简单反应时与选择反应时的差异,寻找影响反应时、选择反应时的因素。

为今后人机界面的改进打下基础。

三、实验场所机械楼5楼,人因工程实验室。

四、实验仪器BD-Ⅱ-511型视觉反应时测试仪(Visual Reaction Time Tester)。

由单片机及有关控制电路、主试面板、被试面板等部分组成。

可进行五大类十七组的反应时实验,包括经典反应时实验,也包括认知心理学的反应时实验。

用于自动测量视觉的选择反应时,以及检测被试者的判别速度和准确性。

五、实验内容1、刺激概率对反应时的影响红、绿、黄三种色光分别作为刺激,每次试验选用一种色光刺激,仪器根据设定的组别,自动确定该组实验中“红”、“绿”、“黄”三种色光应出现的次数。

按“红”、“绿”、“黄”三种色光出现次数的不同比例(概率)共分四组实验,即“概率1(组别为1)”、“概率2(组别为2)”、“概率3(组别为3)”、“概率4(组别为4)”。

回答可选用任一反应手键。

每组实验完后,将自动反复显示本组实验中红、绿、黄三种色光的各自平均简单反应时及实验次数。

2、数奇偶不同排列特征对反应时的影响根据数排列特征不同分成三组实验(“横和奇、偶”:数横向整齐排列——组别1;“竖和奇、偶”:数竖向整齐排列——组别2;“随机奇偶”:数随机排列——组别3)。

实验用红色光刺激,被试判别显示点之和是奇数还是偶数,用反应手键回答。

如左右刺激点数和为奇数,按“左”键;为偶数,按“右”键。

回答正确,显示器自动显示每一次正确判断的反应时间;回答错误,蜂鸣声响提示,自动记录错误次数。

实验结束,仪器自动显示正确回答的平均选择反应时及错误回答次数。

3、数差大小排列特征对反应时的影响根据数排列特征不同分三组实验(“横差大小”:数横向整齐排列——组别1;“竖差大小”:数竖向整齐排列——组别2;“随机大小”:数随机排列——级别3)。

实验用红色光刺激,被试判别显示点左边显示点多还是右边多,用反应手键回答。

如左边刺激点多,按“左”键;右边多,按“右”键。

回答正确,显示器自动显示每一次正确判断的反应时间;回答错误,蜂鸣声响提示,自动记录错误次数。

实验结束,仪器自动显示正确回答的平均选择反应时,及错误回答次数。

4、信息量对反应时的影响根据刺激信息方式分三组实验。

信息量1:在显示屏中间随机显示红或绿“大”正方形。

——组别1。

实验要求被试只对“红大正方形”反应,而对“绿大正方形”不反应。

信息量2:在显示屏中间随机显示红或绿“大”正方形以及红或绿“小”正方形。

——组别2。

实验要求被试对“红大正方形或绿小正方形”反应,而对“绿大正方形或红小正方形”不反应。

信息量3:在显示屏左右两边随机显示红或绿“大”正方形以及红或绿“小”正方形。

——组别3。

实验要求被试进行反应的是“左侧呈现红色大正方形,右侧呈现红色小正方形”或者“左侧呈现绿色小正方形,右侧呈现绿色大正方形”,而对于“左侧呈现红色小正方形,右侧呈现红色大正方形”或者“左侧呈现绿色大正方形,右侧呈现绿色小正方形”不反应。

实验测定的是辨别反应时,刺激呈现后作为辨别反应的称之正刺激,不作反应的称之负刺激。

实验用红、绿色光刺激,被试判别刺激是“正刺激”还是“负刺激”,如果是正刺激,回答可选用左右任一反应手键。

出现负刺激不回答,两秒钟后会自行消失。

回答正确,显示器自动显示每一次正确判断的反应时间。

回答错误,蜂鸣声响提示,自动记录错误次数。

实验结束,仪器自动显示正确回答的平均辨别反应时间及错误回答次数。

5、“刺激对”异同及时间间隔对反应时的影响本实验采用4对字母刺激“AA”、“Aa”、“AB”、“Ab”,根据每对两个字母呈现时间的不同分为四组实验:时距1:两字母同时呈现——组别1;时距2:两字母呈现时间间隔为0.5秒,第一个字母呈现2秒后消失,隔0.5秒呈现第二个字母——组别2;时距3:两字母呈现时间间隔为1秒,第一个字母呈现2秒后消失,隔1秒呈现第二个字母——组别3;时距4:两字母呈现时间间隔为2秒,第一个字母呈现2秒后消失,隔2秒呈现第二个字母——组别4;实验用红色光刺激,刺激在显示屏左、右两侧呈现。

被试依呈现内容,用反应手键回答。

呈现“AA”、“Aa”,按“左”键;呈现“AB”、“Ab”,按“右”键。

回答正确,显示器自动显示每一次正确判断的反应时间;回答错误,蜂鸣声响提示,自动记录错误次数。

实验结束,仪器自动显示正确回答的平均选择反应时间及错误回答次数。

六、实验数据处理及分析表1-刺激概率对反应时的影响(简单反应)注:表中所有反应时数据均为测试20次所得的平均值由表1中的反应时数据可以绘制“不同颜色刺激对反应时的影响图”,如下:不同颜色的反应时比较0.050.10.150.20.250.31234组别反应时/s刺激概率对反应时的影响属于简单反应时试验。

从上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不管以何种概率测试,三种颜色的简单反应时大致都处在0.2s~0.25s的范围内,但是仔细比较会发现绿色刺激的反应时波动最大,并且多数情况下其反应时要大于红色和黄色刺激,即反应速度较慢。

由表1的平均值可见,绿色的反应时约为0.2355s,要大于0.2317s和0.219s可以推想,人对冷色调的反应速度要慢于对暖色调的反应速度。

由表1还可知,反应时的长短与刺激信号出现的频率也有关系。

从组别3和4中可以很清晰的看到,出现概率最高的红色与黄色的反应时最短,这可能与习惯适应性有关。

当某种颜色出现的频率特别高时,对其的敏感度会上升,反应速度加快,即反应时与刺激强度有关。

组别2虽然不满足这一想法,但这一组数据是差别最小的,再结合人对冷色调的反应速度慢于暖色调的推论,实验结果应当是合理的。

实验中,组别1的测试次数为50次,之所以更改为30次是因为发现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注意力的集中性会下降,人眼产生疲劳,反应时增大,无法得到最真实的简单反应时。

分析表2数据:将“数奇偶”及“数差大小”比较可知,随着要求作出选择的数据变复杂,对其的反应时会相应增大,同时出错率会变高。

在只要求判断数量多少的时候(数差大小),反应时在0.5s左右,几乎不会出错。

但如果要具体判断到个位数(数奇偶),由于数据量增加,反应时大致超过1s,甚至是接近1.5s;出错率要高出2~3倍。

该结论在“信息量”的试验中体现的更加明显,随着判断条件的复杂化,所需的反应时由0.286s升至了0.681s,增加了近1.4倍。

此外,当数据到达一定的复杂程度时,有序排列(横向或竖向)所需的反应时要小于无序排列(随即分布)所需的反应时,但这一点在简单数据上体现的不明显。

分析“刺激对”实验的4组测量数据可知,刺激出现的时间间隔对反应时有影响。

当间隔时间小于1s时,随着刺激间隔时间的增加反应速度变快,但之后时间间隔增大反应速度反而变慢。

这是因为人对信息处理的能力有一个界限,界限之下,间隔时间增加识别时间变短;界限之上,间隔时间增加识别时间变长。

综上所述【关于简单反应时】1.人对红、黄、绿三种颜色的简单反应时大致都处在0.2s~0.25s的范围内;2.人对冷色调的反应速度要慢于对暖色调的反应速度;3.反应时与刺激强度有关——出现频率较高的刺激,对其的敏感度会上升,反应速度加快,即反应时较短;4.反应时与作业时间长短有关,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注意力的集中性会下降;5.第一次接触到刺激时因不适应或心理方面的原因,反应会稍慢。

【关于选择反应时】1.随着要求作出选择的数据变复杂,即数据量增大,对其的反应时会相应增大,同时出错率会变高;2.数据有序排列所需的反应时要小于无序排列所需的反应时,但这一点在简单数据即数据量较少的状况上体现的不明显;3.刺激出现的时间间隔对反应时有影响,因为人对信息处理的能力有一个界限,在界限之下,信息间隔时间增加识别时间变短;界限之上,间隔时间增加识别时间变长;4.信息出现的频率会影响反应时,频率高的反应时较短,频率低的反应时反而较长;5.反应时与作业时间长短有关,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注意力的集中性会下降。

6.第一次接触到刺激时因不适应或心理方面的原因,反应会稍慢。

七、其它我认为,反应时的真实值应略小于实验的测量值,因为误差分析基本都是使反应时增大。

本实验的实验误差,究其影响可能来自以下几个方面:1.实验与实验间间隔较短,被试者易产生疲劳,导致反应时延长;2.实验时受到背景光源的影响(窗外阳光,室内照明等),降低了刺激的光亮的强度,使反应时变长;3.实验中可以很清晰地感受到,左手按键反应比右手慢(甚至会有键盘未按下再按一次的状况发生),当然更是远慢于大脑的反应速度,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使反应时变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