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6)七年级上册历史 4.16三国鼎立 同步测试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 三国鼎立训练题(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 三国鼎立训练题(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三国鼎立训练题〔含答案〕时间:50分钟分数:100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计40分〕1、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根底的战役是〔C〕A、赤壁之战B、城濮之战C、官渡之战D、巨鹿之战2.东汉末年,控制了汉献帝,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有利地位的人物是( C )A.刘备B.诸葛亮C.曹操D.孙权3.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

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实力不断增强,一心想统一北方,他遇到的主要军事对手是( D )A.刘表B.孙权C.刘备D.袁绍4.曹操军队以少胜多、大败袁绍军队的官渡之战发生于哪一年( A )A.200年B.208年C.220年D.222年5、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战役是〔A〕A、赤壁之战B、三顾茅庐C、官渡之战D、巨鹿之战6.东汉末年,曹操在封建军事集团割据混战中取得政治优势地位的原因是( A )A.“挟天子以令诸侯〞B.招贤纳士,实行屯田C.奖励农耕,开展生产D.官渡之战,打败袁绍7.“东望夏口,西望武昌……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这是宋朝大文豪苏轼对以下哪次战役的感慨( D )A.巨鹿之战B.长平之战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8.赤壁之战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根底。

这一战役的交战双方是曹军与( B )A.匈奴大军B.孙刘联军C.前秦军队D.东晋军队9、以下人物没有生活在三国时期的是(B)A.刘备B. 曹操C.诸葛亮D.孙权10、杜甫的诗句“功盖三分图 ,名成八阵图〞赞扬的是(D)A.刘备B.孙权C.曹操D. 诸葛亮11.(2019衡阳)曹操在?龟虽寿?中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以下战役能够表达曹操这一雄心壮志的是( C )①牧野之战②长平之战③官渡之战④赤壁之战A.①③B.①②C.③④D.②④12.投资七亿元的年度历史正剧?曹操?于2019年登陆河北卫视,并进行独家首播。

一代枭雄曹操,历经百战,却遭遇了赤壁之战的大败,其中的原因是( D )①孙权、刘备结成同盟,共同抗击曹操②孙、刘联军骁勇,曹操兵少羸弱③孙、刘联军善于利用自然条件④曹操军队不习水战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13.我国优秀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取材于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历史,历史上的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于( B )A.公元前3世纪B.公元3世纪C.公元前2世纪D.公元2世纪14、三国鼎立形成的标志是(C)A.曹操劫汉献帝到许 ,挟天子以令诸侯B.官渡之战曹操战败C.赤壁之战结束后D.魏蜀吴三个政权的建立15、吴国都城建业在今(A)A.江苏省境内B.湖北省境内C. 江西省境内D.安徽省境内16、三国时期的夷州指的是今天的(A)A.台湾B.海南岛 C西藏 D. 广州17.如图是?三国鼎立形势图?,根据三国地理位置,判断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政权分别是( C )A.蜀、吴、魏B.魏、吴、蜀C.魏、蜀、吴D.吴、魏、蜀18.三国时代,波澜壮阔、英雄辈出。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第16课三国鼎立同步测试卷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第16课三国鼎立同步测试卷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第16课三国鼎立同步测试卷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第四单元第16课三国鼎立同步测试卷一、选择题1. 公元207年,曹操曾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志”在何处( )A.统一天下 B.消灭袁绍 C.废汉称帝 D.建立魏国2. 有人为曹操翻案时说:“如果说曹操篡汉是为汉贼,岂不是儿子产生老子?”这里“儿子产生老子”的含义是( )A.曹丕废汉自立使曹操背受骂名 B.曹丕废汉自立是从曹操开始的C.曹操废汉自立是从曹丕开始的 D.曹操废汉自立使曹丕背受骂名3. 在历史课上,同学们讲了许多关于三国鼎立的故事,下列哪个故事所反映的史实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影响最大(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三顾茅庐 D.七擒孟获4. 在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打败曹操的决定性因素是( )A.曹操骄傲轻敌B.地理因素 C.孙刘联军使用火攻 D.孙刘结盟5.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共同点是( )A.都是以少胜多的战役 B.都是发生在三国时期C.都是有三方参与的战争 D.都是以曹操获胜而告终6. 下列不属于三国时代的历史人物是( )A.曹操 B.刘备 C.孙权 D.曹丕7. 吴宇森导演的《赤壁》已面世,如果请你来作历史顾问,下列哪个情节你觉得可用( )A.曹军中临时武装起来的奴隶纷纷阵前倒戈,孙刘联军大败曹操B.双方对峙,曹军退避三舍,诱敌深入,布下口袋阵,大败孙刘联军C.孙刘联军大败曹军后,挥戈北上,深入大漠追击曹军D.赤壁激战正酣,诸葛亮与孙权等人乘船饮酒观战,谈笑风生8. 官渡之战发生在( )A.196年B.200年 C.208年D.220年9. 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

下列关于三国的史实叙述正确的是( )①魏国220年曹操洛阳②魏国220年曹丕洛阳③蜀国221年刘备成都④蜀国221年诸葛亮成都⑤吴国229年孙权建业⑥吴国229年孙策南京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②③⑥ D.②④⑤10. 官渡之战的交战双方是( )A.曹操和袁绍 B.曹操和孙刘联军 C.孙权和刘备 D.袁绍和孙刘联军11. 公元208年左右,割据东汉天下的军事集团主要是( )A.袁、曹、刘集团B.曹、刘、孙集团C.刘、孙、袁集团D.孙、袁、曹集团12. 易中天《品三国》是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播出的曾风靡全国的节目。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 三国鼎立同步练习(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 三国鼎立同步练习(含答案)

第16课三国鼎立1.东汉末年,形成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其中实力最强的是黄河中下游的()A.曹操和袁绍B.刘备和孙权C.曹操和刘备D.孙权和袁绍2.历史上的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奠定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是( )A.长平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3.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这首诗中的“烈士”“壮心”分别指的是( )A.项羽灭掉刘邦B.诸葛亮光复汉室C.汉武帝巩固大一统D.曹操统一全国4.赤壁之战是东汉末年最精彩的一场大决战,这场战争参与兵力之庞大、人物关系之复杂、政治影响之深远都是非常惊人的。

赤壁之战的交战双方是( )A.曹操和袁绍B.曹操和孙刘联军C.孙权和刘备D.袁绍和孙刘联军5.三国故事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在三国鼎立形成过程中发生过两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即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这两次战役与相关人物搭配正确的一组是( )①官渡之战—刘备②赤壁之战—曹操③官渡之战—袁绍④赤壁之战—孙权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6.三国之一的吴国,是三国之中历时最久的国家,它的都城建业在今江苏南京。

该政权的建立者是()A.孙权 B.刘备 C.曹操 D.曹丕7.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

下面哪一幅图反映了222年三国鼎立的形势?()A B C D8.三顾茅庐的典故出自东汉末年的襄阳,这位曾在茅庐中居住的历史人物,其突出贡献是()A.建立西汉B.巩固蜀汉政权C.建立西晋D.建立东汉9.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我国早在三国时期就与台湾有着密切的关系。

当时对台湾与内地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是( )A.曹操B.刘备C.卫温D.诸葛亮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 三国鼎立训练题(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 三国鼎立训练题(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三国鼎立训练题(含答案)时间:50分钟分数: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计40分)1、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的战役是(C)A、赤壁之战B、城濮之战C、官渡之战D、巨鹿之战2.东汉末年,控制了汉献帝,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有利地位的人物是(C)A.刘备B.诸葛亮C.曹操D.孙权3.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

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实力不断增强,一心想统一北方,他遇到的主要军事对手是(D)A.刘表B.孙权C.刘备D.袁绍4.曹操军队以少胜多、大败袁绍军队的官渡之战发生于哪一年(A)A.200年B.208年C.220年D.222年5、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战役是(A)A、赤壁之战B、三顾茅庐C、官渡之战D、巨鹿之战6.东汉末年,曹操在封建军事集团割据混战中取得政治优势地位的原因是(A)A.“挟天子以令诸侯”B.招贤纳士,实行屯田C.奖励农耕,发展生产D.官渡之战,打败袁绍7.“东望夏口,西望武昌……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这是宋朝大文豪苏轼对下列哪次战役的感叹(D)A.巨鹿之战B.长平之战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8.赤壁之战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这一战役的交战双方是曹军与(B)A.匈奴大军B.孙刘联军C.前秦军队D.东晋军队9、下列人物没有生活在三国时期的是(B)A.刘备B. 曹操C.诸葛亮D.孙权10、杜甫的诗句“功盖三分图,名成八阵图”赞扬的是(D)A.刘备B.孙权C.曹操D. 诸葛亮11.(2019衡阳)曹操在《龟虽寿》中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下列战役能够体现曹操这一雄心壮志的是(C) ①牧野之战②长平之战③官渡之战④赤壁之战A.①③B.①②C.③④D.②④12.投资七亿元的年度历史正剧《曹操》于2019年登陆河北卫视,并进行独家首播。

一代枭雄曹操,历经百战,却遭遇了赤壁之战的大败,其中的原因是(D)①孙权、刘备结成同盟,共同抗击曹操②孙、刘联军骁勇,曹操兵少羸弱③孙、刘联军善于利用自然条件④曹操军队不习水战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13.我国优秀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取材于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历史,历史上的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于(B)A.公元前3世纪B.公元3世纪C.公元前2世纪D.公元2世纪14、三国鼎立形成的标志是(C)A.曹操劫汉献帝到许,挟天子以令诸侯B.官渡之战曹操战败C.赤壁之战结束后D.魏蜀吴三个政权的建立15、吴国都城建业在今(A)A.江苏省境内B.湖北省境内C. 江西省境内D.安徽省境内16、三国时期的夷州指的是今天的(A)A.台湾B.海南岛 C西藏 D. 广州17.如图是《三国鼎立形势图》,根据三国地理位置,判断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政权分别是(C)A.蜀、吴、魏B.魏、吴、蜀C.魏、蜀、吴D.吴、魏、蜀18.三国时代,波澜壮阔、英雄辈出。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第16课 三国鼎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第16课 三国鼎立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课三国鼎立一、单项选择1.东汉末年的各路军阀中,“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上的主动的是()A.刘备B.袁绍C.曹操D.孙权2.电视剧《三国》的热播引发了人们对曹操的关注。

下列史实与曹操有关的是()①招贤纳士②官渡之战③赤壁之战④建立魏国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3.下图所反映的战役在历史上的影响是()A.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B.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C.促使孙刘联军迅速土崩瓦解D.使曹操的军事实力得到极大的增强4.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不胜枚举,下表描述的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是()A.长平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5.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下列关于这次战役中曹操战败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B.曹军中疾病流行,战斗力减弱C.孙刘联军偷袭烧掉曹军的粮囤D.船舰连在一起的战术运用不当6.成都平原被称为“天府之国”,在三国时期这一地区主要属于下列哪一政权管辖()A.魏B.蜀C.吴D.西晋7.三国时期,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与这个地区的联系。

“夷洲”指的是今天的()A.黄岩岛B.钓鱼岛C.台湾D.海南8.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正确的是()A.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B.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C.政权割据,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D.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交融二、辨析改错9.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军阀割据,英雄辈出。

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1)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发生在三国时期。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刘备曾“三顾茅庐”请出旷世英才诸葛亮辅佐自己。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同步评估及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同步评估及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同步评估及答案第16课三国鼎立一、选择题1. 下列有关东汉末年局势的叙述,错误的是( D )A.政局混乱 B.军阀混战 C.分裂割据 D.中央集权2. 东汉末年,曹操取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有利地位。

当时的“天子”是( A ) A.汉献帝 B.汉明帝 C.汉武帝 D.汉高祖3. 东汉末年,曹操在封建军事集团割据混战中取得政治优势地位的原因是( A )A.挟持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B.招募流民垦荒,组织士兵耕田,势力不断增强C.奖励农耕,得到劳动人民的支持 D.官渡之战,打败强敌袁绍4.电视剧《三国》的热播引发了人们对曹操的关注。

下列史实与曹操有关的是( B )①招贤纳士②官渡之战③赤壁之战④建立魏国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④5.三国时代,波澜壮阔、英雄辈出。

下列史实不是发生在这一时期的( A )A.曹操率军南下和孙刘联军在赤壁大战B.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C.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 D.孙权称王,国号吴6. 大型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的“三国”是指( A )①曹魏②蜀汉③孙吴④东汉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7.“局部统一较之众军阀割据混战是一进步,它给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了相对安全的环境,各国统治者又都重视发展生产,为全国的再次统一奠定了基础。

”这里所说的局部统一是指( B )A. 战国七雄B. 三国鼎立C. 南北朝对峙D. 宋金并立8. 公元207年,曹操曾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志”在何处( A )A.统一天下 B.消灭袁绍 C.废汉称帝 D.建立魏国9. 官渡之战发生在( B )A.196年B.200年 C.208年D.220年10. 官渡之战的交战双方是( A )A.曹操和袁绍 B.曹操和孙刘联军 C.孙权和刘备 D.袁绍和孙刘联军二、非选择题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版):第16课 三国鼎立 同步测试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版):第16课 三国鼎立 同步测试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版):第16课三国鼎立同步测试第16课 三国鼎立一.选择题1.发生在东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战后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这场战役是( )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2.曹操在《高里行》中写到:“白骨露干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造成当时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军阀割据战乱不断B.王莽改制导致社会动乱C.水早灾害连年发生D.发生长达十几年的八王之乱3.电视剧《三国》再创收视率新高。

追忆三国历史,你知道曹操领导了以下哪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为以后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 )A.赤壁之战B.淝水之战C.巨鹿之战D.官渡之战4.在我国古代,很多成语典故或历史故事源于战役。

下列成语典故或历史故事与战役的搭配中不.正确的是( )A.破釜沉舟——巨鹿之战B.草船借箭——赤壁之战C.风声鹤唳——官渡之战D.草木皆兵——淝水之战5.某同学在研究古代一场战役时,记下了以下几个重要地点“黎阳”“白马津”“延津”“乌巢”,他研10.南阳武侯祠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祠联中“东和北拒”的著名战役是()A.赤壁之战B.巨鹿之战C.淝水之战D.长平之战11.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下列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的描述不需要修改的是()A.赤壁大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B.曹操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C.刘备称帝,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D.孙权称王,定都洛阳12.一位同学在“三国鼎立局而的形成”一目的学习中,看到有这样一段文字:“□□□□初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战后,曹操扩大了在黄河流域的势力。

刘备乘机占有荆州、益州。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三国鼎立》同步复习题含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三国鼎立》同步复习题含答案

交战双方
结果
意义
200
为曹操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

曹操和袁绍 曹操以少胜多获胜


赤 壁 之 208


曹操和孙刘联 孙刘联军以少胜多获



A. ①官渡之战②全国趋向统一 B. ①巨鹿之战②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C. ①巨鹿之战②全国趋向统一 D. ①官渡之战②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10.请给如图命制一个恰当的名字,应该是
4
12.(1)赤壁之战;曹操与孙权、刘备联军。 (2)魏、蜀(或蜀汉)、吴; (3)是历史的进步;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分裂割据逐步走向统一的发展过程;三国鼎立 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三国均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发展经济,促进生产;因此,这 一时期的历史是在进步。(答出一点意思相近也可。)
5
1.B2.A3.A4.C5.B6.C7.D8.D9.D10.C 11.(1)东汉末年(三国时期) (2)官渡之战;统一全国,免除战乱;没有;赤壁之战战败,没有完成统一。赤壁之战后, 三国鼎立逐步形成,纷争不已。 (3)①;曹丕 (4)曹操生活在东汉末年,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言之有理即可)
1
A.
B.
பைடு நூலகம்C.
D.
8.“北平袁绍,南拒孙刘,青梅煮酒间,问天下英雄有几?因事设奇,唯才是举,铁槊赋
诗处,笑人间霸业如何!”这段材料称道的人物应是
A. 刘备 B. 孙权 C. 诸葛亮 D. 曹操
9.运用表格归纳整理历史事件是历史学习常用的学习方法。阅读下表中的相关史实,你认
为空缺处应该填写的是
战役名 时间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 16 课《三国鼎立》同步复习含答 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2019)七年级上册历史 4.16三国鼎立同步测试一、单选题1.电视剧《三国》的热播引发了人们对曹操的关注。

下列史实与曹操有关的是()①招贤纳士②官渡之战③赤壁之战④自立为帝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2.在历史课上,同学们讲了许多关于三国鼎立的故事,下列哪个故事所反映的史实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影响最大()A. 官渡之战B. 赤壁之战C. 三顾茅庐D. 七擒孟获3.唐代大诗人杜甫在《蜀相》诗中写道:“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诗中的“老臣”指的是()A. 曹操B. 周瑜C. 诸葛亮D. 孙权4.三国时期,孙刘联军大败曹军,发生了以少胜多的战役是()A. 官渡之战B. 赤壁之战C. 淝水之战D. 巨鹿之战5.河南省××局对外公布,魏武王曹操高陵在该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被发现。

如果你想了解曹操,应查阅的历史时期是()A. 三国B. 魏晋C. 东汉D. 西汉6.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某一片断。

图中①②③代表的朝代分别是()A. 蜀、西晋、隋B. 东汉、南宋、隋C. 蜀、西晋、金D. 蜀、西夏、元7.以少胜多,以弱克强,击敌要害,一战而统一北方的战役是()A. 城濮大战B. 长平之战C. 官渡之战D. 赤壁之战8.三国鼎立后,占领湖南、湖北大部分地区的统治者是()A. 曹操B. 刘备C. 孙权D. 袁绍9.东汉末年,经过长期的军阀混战,相互兼并,于公元3世纪20年代,形成了三国鼎立局面。

其中在中国北方建立的政权是()A. 魏B. 蜀汉C. 吴D. 东晋10.下列有关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历史影响,不正确的是()A. 鼎立局面比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状况前进了一步B. 使中国陷入政权割据状态,是历史的倒退C. 为后来全国统一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D. 三国客观上都促进了各地的发展11.清朝咸丰年间,南阳知府在武侯祠题了一副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

”这与杜甫的诗“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歌颂的是()A. 曹操B. 周瑜C. 刘备D. 诸葛亮12.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的是()A. 淝水之战B. 官渡之战C. 赤壁之战D. 巨鹿之战13.207年,曹操曾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208年,哪一场战役的失败使他一统天下的“志”破灭()A. 巨鹿之战B. 赤壁之战C. 淝水之战D. 官渡之战二、材料分析题14.阅读下列材料:“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请回答:(1)这首诗抒发了曹操的远大抱负和雄心壮志,想一想,他当时的雄心壮志是什么?(2)为什么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中却以多败于少?(3)赤壁之战所带来的影响是什么?(4)曹操在两次战争中的不同结局,给我们哪些启示?15.阅读下列材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1)词中的“三国”指哪三国?(2)这首词与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哪一著名战役有关?(3)这一战役爆发前,曹操已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曹操统一北方的关键性战役是?三、综合题16.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公元二、三世纪是一个引人注目的时段。

在这个不长的时段里,涌现出众多的风云人物,发生了许多惊心动魄的战争。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请回答:(1)东汉末年到三国初年,英雄辈出,你最喜欢的英雄是哪位?请用一句话说明你喜欢他的原因。

(2)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战乱频繁。

请列举其中著名的两次以少胜多的战役的名称,以及它们分别在历史上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答案解析部分一、单选题1.【答案】B【解析】【分析】曹操能谋善断,唯才是举,志向远大。

他以统一大业为己任,招贤纳士,通过官渡之战打败袁绍,统一了北方,结束了黄河流域长期的战乱;赤壁之战中曹操战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曹操的二战曹丕自立为帝,④排除。

仔细审查①②③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知识的能力,难度适中。

学生要掌握曹操属于东汉末年的历史人物,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

2.【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三国鼎立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经过赤壁之战,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一带,不干轻易南下,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

A项是曹操统一北方的一次战争;C项是刘备恳求诸葛亮出山协助其成就基业的故事;D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征服西南少数民族的故事。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能力,三国鼎立的史实: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建立魏,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公元222年,孙权称王建立吴,三国鼎立的形成是教材中的基础知识,也是考试命题的重点,学生根据课本可直接解答,属于送分题,另外像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时期的经济和外交同学们都要认真掌握理解。

3.【答案】C【解析】【分析】“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自杜甫的《蜀相》,前一句写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辅佐他复兴汉室。

后一句写诸葛亮忠心耿耿辅佐刘备和刘禅,以图完成大业。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诸葛亮的相关知识。

解答本题需要灵活运用三顾茅庐的典故与杜甫对诸葛亮的赞誉。

4.【答案】B【解析】【分析】208年赤壁之战是东汉末年孙刘联军抗击曹操的著名战争。

曹操统一北方后。

孙权和刘备共同抗曹,派周瑜在赤壁与曹操决战。

孙刘联军利用曹军不善于水战,用火攻大败曹操。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赤壁之战的相关史实。

5.【答案】C【解析】【分析】题干提供了关键信息“曹操”、“应查阅的历史时期”,结合课本所学分析,曹操是东汉时期的历史人物,曹操死后,他的儿子曹丕建立魏,三国鼎立局面开始形成,至222年孙权建立吴,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三国鼎立知识点。

6.【答案】A【解析】【分析】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结束三国鼎立局面统一全国的是西晋;西晋灭亡后,北方进入十六国时期,南方出现东晋;东晋灭亡后,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结束南北朝的分裂,统一全国的是隋朝,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相关知识。

7.【答案】C【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公元200年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大战,曹操以少胜多,以弱克强,击敌要害,一战而统一北方,C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官渡之战。

8.【答案】B【解析】【分析】这是基础题,需要学生有较好的知识积累,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的历史知识储备,不难得出正确答案,三国鼎立后,刘备占领湖南、湖北大部分地区。

故选B.刘备。

【点评】本题是对基础知识的考查。

9.【答案】A【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立为帝,国号魏,都洛阳,地处北方;第二年,刘备也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地处西南;同年,孙权称王,国号吴,都建业,地处东南;三国鼎立的局面完全形成。

故答案为A。

【点评】学生要结合地图识记三国的位置。

本题难度适中。

10.【答案】B【解析】【分析】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是历史的进步,而这只是暂时的分裂,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三国鼎立结束了东汉末年众多割据势力混战的局面,这种局部的统一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为后来的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AC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难度适中。

11.【答案】D【解析】【分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刘备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建立了三国之一的蜀国,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的相关知识的准确识记。

12.【答案】C【解析】【分析】本小题考查的是三国鼎立的形成。

在公元208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西北)一带大胜曹操军队,这是历史上称为赤壁之战,它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之一,它奠定三国鼎立基础。

经过赤壁之战,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不敢再轻易南下,孙权的势力得到巩固。

刘备则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西川。

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

刘备死后,托孤给诸葛亮,由诸葛亮治理蜀国,经过几年的能力,使得四川地区和西南地区得到了很大的治理;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

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的是三国鼎立的形成。

13.【答案】B【解析】【分析】结合题干中的时间“208年”可知,这一年曹操率领军队与孙刘联军在赤壁展开对抗。

孙权、刘备联军大破曹操大军,此战役奠定了三国鼎立基础,也是一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赤壁之战的相关知识。

二、材料分析题14.【答案】(1)统一中国(2)官渡之战中战术得当;赤壁之战中,孙吴联军利用曹军不习水战、连锁战舰的弱点,用火攻大败曹军。

(3)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4)战术战略得当;时机成熟;谦虚和骄傲的关系。

【解析】【分析】(1)诗句中曹操自比一匹上了年纪的千里马,虽然形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表现了曹操老当益壮、志在千里的积极进取精神,抒发了他那变革现实、统一国的豪情壮志。

(2)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在官渡之战中使用战术得当,而且当时的曹操处于上升时期,袁绍刚愎自用等。

赤壁之战中,孙吴联军利用曹军不习水战、连锁战舰的弱点,用火攻大败曹军等,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3)联系已学知识可知赤壁之战是三国形成时期,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

(4)解答本题需要学生综合曹操在两次战争中失败的原因去分析即可,如可以从战术战略得当;时机成熟;谦虚和骄傲的关系,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1)主要考查学生阅读诗句,分析理解的能力。

(2)主要考查学生对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胜败原因的探究。

(3)主要考查学生对赤壁之战影响的准确理解与认识。

(4)主要考查学生深度分析认识的能力。

15.【答案】(1)魏、蜀、吴。

(2)赤壁之战。

(3)官渡之战【解析】【分析】(1)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后,曹操回到北方,再也不敢轻易南下;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在建业称吴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2)题干苏轼词中的关键信息“三国周郎赤壁”是解题的关键,联系已学知识可知赤壁之战指的是三国形成时期,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