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基于海德格尔哲学思想

合集下载

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

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

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领教导言作为思想深邃的哲学家,海德格尔在这段文字中看似是在描述有别于城市喧嚣的乡村生活,事实上则是在揭示某种生存状态、生命状态。

那样的生活静谧、纯粹,思想贴近大地的根基,贴近存在的本质。

古人有言,“大隐隐于市”,事实上这种生存状态的实现未必需要依靠乡居;人,可以“诗意地安居”在各处,在静谧的思想境界里“将心注入”,立己、达己。

我为什么住在乡下?南黑森林一个开阔的陡峭斜坡上,有一间滑雪小屋,海拔1150米。

小屋仅6米宽,7米长。

低矮的屋顶覆盖着三间房间:厨房兼起居室,卧室和书房。

整个狭长的谷底和对面同样陡峭的山坡上,疏疏落落地点缀着农舍,再往上是草地和牧场,一直延伸到林子里,那里古老的杉树茂密参天,这一切之上,是夏日明净的天空。

两只苍鹰在这片灿烂的晴空里盘旋,舒缓,自在。

这便是我的“工作的世界”——由观察者(访客和夏日度假者)的眼光所见的情况。

严格说来,我自己从不“观察”这里的风景。

我只是在季节变换之际,日夜地体验它每一时刻的变化。

群山无言地庄重,岩石原始地坚硬,杉树缓慢精心地生长,花朵怒放的草地绚丽而又朴素的光彩,漫长的秋夜山溪的奔涌,积雪的平原肃穆的单一——所有的这些风物变幻,都穿透日常存在,在这里突现出来,不是在“审美的”沉浸或人为勉强的移情发生的时候,而仅仅在人自身的存在整个儿融入其中之际……严冬的深夜里,风雪在小屋外肆虐,白雪覆盖了一切,还有什么时刻比此时此景更适合思考的呢?这样的时候,所有的追问必然会变得更加单纯而富有实质性。

这样的思想产生的成果只能是原始而犀利的。

那种把思想诉诸语言的努力,则像高耸的杉树对抗风暴的场景一样。

这种哲学思索可不是隐士对尘世的逃遁,它属于类似农夫劳作的自然过程。

当农家少年将沉重的雪撬拖上山坡,扶稳撬把,推上高高的山毛榉,沿危险的斜坡运回坡下的家里;当牧人一无所思,漫长缓行赶着他的牛群上山;当农夫在自己的棚屋里将数不清的盖屋顶用的木板整理就绪:这类情景和我的工作是一样的。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多年前,在火车上看过几页别人丢弃在茶几上的杂志,里边有一篇海德格尔《人诗意地栖居》的文章,文中,海德格尔引用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诗句“人诗意地栖居,”并反复强调“人诗意地栖居,”的重要性。

读着先哲精辟而诗意的论述,饶有兴趣地跟着文字的意境反复品读了几遍,此时的脑袋越发的清晰,安静,仿佛忽略了车轮疾驰的杂音,闭上眼睛,满脑子都是“诗意”的幻象,沉醉一路风尘。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海德格尔在荷尔德林诗境的基础上丰富了这句话的内涵。

今天细细品味,便有一种纯粹的感动,这源于年龄和阅历的关系,对事物的感悟与理解有所不同,对生活也有了新的认识,生活不仅仅是生存,应该有情趣,有质量,有滋有味丰富多彩,自然而轻松的生活。

但是,绝大多数人受制于工作、生活、家庭等一系列的束缚,而社会意识形态作为一不可见物以及其所内涵着的社会评价体系,也试图规训每一个人。

每人需有其位,而一旦定其位,就很难再脱离出来。

因此“诗和远方”成为众人所建构的一个美好想象。

个人理解,栖居是指人的生存状态,诗意是指通过诗性的心灵的解放与自由,在嘈杂忙碌的生活状态中剥离出一些过于倾注的清简之外的“杂芜”,使生活的节奏简洁而明快,生活的韵味充满温馨和谐的情趣,营造出一个“诗意的栖居”的精神家园。

海德格尔站在一个极其的高度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就像我站在地垄沟子上,看着一群蚂蚁栖居在洞穴里出出进进,它们快乐着;我站在河边看见一群小鱼游来游去悠哉游哉,它们快乐着;我站在山岗上看见果熟花艳,莺鸣鸟啼,蝴蝶翩翩起舞,绿树摇曳多姿,它们快乐着;我站在草原上看见白云绿草牛羊成群,它们快乐着...我们人呢?为什么不去享受美好快乐的生活呢?按着自己的愿望,创造自己的快乐——或欢快,或热烈,或浪漫,或安静,或平淡。

热爱环境,热爱自然,愿:山长青,水长绿,天长蓝;人,和谐并快乐着。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2019.2.15.老木於沈阳。

“诗意栖居”的哲学基础

“诗意栖居”的哲学基础

“诗意栖居”的哲学基础摘要:人是自然界的产物,虽然自然的进化已经使人类超越于普通生物,但人类即便具备了异于普通生物的能动性,都始终不可能摆脱自然规律的制约,人的能动性只能体现在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遵循上。

自工业化以来,近代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在自然面前越发狂妄自大,进而愈加藐视自然规律的制约。

对自然规律的轻视,是造成环境问题的根源。

中国传统思想,特别是道家思想,由关注人而探讨自然,虽然带有原始的朴素性和模糊性,但不得不承认,它在人与自然整体、系统观念下对自然规律的发现和认识,其正确性已经越来越被近现代以来的科学发展所证实。

在我们为环境问题吃尽苦头从而被迫思考摆脱环境困境的今天,重温并充分重视老子“道生万物”的生成律、“复归其根”的循环律和“长短相形”的共存律,将有利于扭转人类以往走过的歧路,有利于人类文明的持续。

西方机械论自然观指导下形成的实验室科学,其结果因为割裂了自然的联系性,从而造成了违背自然、危害人类生存的“技术”,而老子的生成律告诉我们,宇宙自然是生成的、联系的、复杂的,不可简单化地随意割裂;老子的循环律告诉我们,宇宙自然万物无不处于循环状态中,近代工业文明非循环的生产模式,因为破坏了循环规律,带来了人类生存的危机;老子的共存律告诉我们,人与自然共生共存,遵循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发挥主观能动性以遵循客观规律为前提,人的主观能动性正是对客观规律的认识。

老子的对宇宙自然规律的准确把握,是人类“诗意地栖居”于地球的哲学基础。

关键词:自然规律;“诗意栖居”;哲学基础19世纪德国浪漫派诗人荷尔德林的诗《人,诗意地栖居》,经过海德格尔的哲学阐发,从此“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成为人们的无限向往。

“诗意地栖居”,其深刻意蕴并非指向人人有一片栖居之地,而是指向人在一般意义上的一种生存状态――“诗意”地生。

其中,“诗意”的核心在于以人生的完整、灵魂的完善来抵制现代技术发展带来的人的个性泯灭和碎片化,摆脱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不和谐状态,找回人的精神家园,实现心灵的自由和个性的解放,这是人类生存的至高境界。

诗意的栖居——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

诗意的栖居——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


(5)西方马克思主义受其影响,揭示了人存在的二难困境 ——人是自由的,被抛弃到这个无自由的世界。 ——人是个体的,又成为丧失个怀的常人。 ——人是无限的,又注定是有限的。 孔子:人的本质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所以,人靠自己无法解救自己。
(6)人如何走出沉沦状态? 萨特给出的办法:自由选择。英雄是自己选择成为英 雄的,懦夫是自己选择成为懦夫的。 海德格尔给出的办法:勇敢的承担自己的责任,勇敢 的面对世界、面对死亡。 ——结论:人的命运三步曲:被抛、筹划和沉沦 ——第三个启蒙:不要满足于做常人,要承担起自己的责 任。
(2)堕落的三种表现:
(1)闲谈 它表现为鹦鹉学舌、人云亦云,振振有词、名言警语等等,但是,人 们只是传达着、烦忙着,却未始源地领会言谈之所及的存在。 (2)好奇 就是烦忙于看,不断地从这一新奇跳到另一新奇,通过照面者的变异 寻求着不安和激动。但它又仅止于看,并不为了进入一种向着所见之 事的存在。 (3)两可 这是此在在世的一种最根本的存在方式。两可表明的是此在在常人中 的似是而非,并且总是如此“似是而非”。道听途说不可能接近真理 却又佯装真理。
三、存在的命运:人在与命运抗
争,但不免堕落为常人
1、第一阶段,被抛(throw)
人是从虚无、无根据的地方被抛
入到这个世界。虽对人是异己的 世界,但不可避免地被抛到这个
世界。因为人是在世的存在。
其一,世界先于人而存在。 人并不创造存在,人是被抛入存在的;人由于领悟其存在、 过问其存在而得以存在,并看护着他的存在。 其二,被抛没有任何原因。 人的被抛状态是偶然的、无根据的、不可界说。正因如此, 我们不能用定义法、归纳法、演绎法来说明人的被抛状态, 都不中用。 其三,被抛说与其他学说不同。 中国《孝经》说:人之发肤,受之父母,人要对父母负责。 西方《圣经》说:人类是由上帝创造的,人要对上帝负责。 海德格尔说:人是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来的,孤苦伶仃,无依 无靠,所以,人要自己对自己负责。

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基于海德格尔哲学思想

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基于海德格尔哲学思想

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基于海德格尔哲学思想赵佳燕国贸102班 2111004035 摘要:本文基于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时代背景,阐释了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理论和技术的本质理论,旨在表明海德格尔哲学思想对我们今天寻求人与自然之关系和谐有着深刻的启示。

海德格尔关于人、自然、技术三者间的关系可总结为:人是自然存在的看护者;技术是存在的“促逼着的解蔽方式”;拯救技术危险的方法是“诗意地栖居”。

结合我们正面临的诸多全球性问题,文章最后指出:海德格尔哲学思想具有现实意义,人及一切存在者应该诗意地存在,诗意地安居。

关键词:海德格尔存在主义技术的本质现实意义马克思在100多年前指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然而,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人类改造自然的技术能力不断增强。

一种征服、控制和改造自然的人类欲望便不断膨胀。

如今,当人们津津乐道于科学技术进步所带来的辉煌成就时,却不幸地发现自己也置于钢筋混凝土所构筑成的冰冷世界里。

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绿地面积迅速减少,土地沙漠化,温室效应,洪水泛滥,能源短缺、资源匮乏,使人类社会文明和进步受到挑战,人们不禁要问“技术是福是祸?”,“长此以往,人类的‘栖居之地’究竟何在?”德国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海德格尔在20世纪上叶提出了同样的问题。

从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出发,海德格尔展开了对技术之本质的追问,并指出拯救技术危险的最后归宿: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这对于今天我们寻求新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有着深刻意义。

一、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理论马丁﹒海德格尔是二十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海德格尔指出西方哲学自从柏拉图便误解“存在”的意思,去研究个别“存在”的问题而不去研究“存在”本身的问题。

海德格尔相信哲学的探求应该新方式来进行,重踏哲学历史足迹,一步一步出发。

20世纪30年代中期起,海德格尔开始了对西方哲学史的系统性的阐释。

他从现象学的、解释学的、存在论的角度研究了一些重要哲学家的著作,并且试图将这些著作未被思考过的前提和偏见展示出来。

海德格尔人在大地上诗意的栖居的原话

海德格尔人在大地上诗意的栖居的原话

海德格尔人在大地上诗意的栖居的原话“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出自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的著作《人,诗意地栖居》,这句话的原话是:“作诗是让人之栖居首次进入光亮之中,从而使栖居首次成为诗意的。


在这本书中,海德格尔探讨了人的存在和栖居的问题,他认为人类应该以诗意的方式栖居于大地上,通过艺术和诗歌来感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人类生活的理想和追求,强调了人类应该以一种诗意的方式来理解和体验世界,从而实现真正的存在。

人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海德格尔

人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海德格尔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一一海德格尔海德格尔说."我在等待神的来临。

"有时候人信仰宗教,却离开了存在的根源,因为人把宗教视为现实世界中的工具来使用,相信自己死后可以升天堂,但这往往只是心理自我安慰的心灵幻觉而已!海德格尔则告诉人们要以真诚、开放的态度,揭开被遮蔽的世界,寻找真理的真相,以等待神的来临。

引言时代背景海德格尔是当代西方最重要的哲学家。

他的影响力极为广泛,也极为深刻。

这是因为他充分掌握到根本的问题,也就是形而上学。

一个人的思想如果偏重于有形可见的一切,譬如,努力追求对宇宙的认识,他所能产生的心得就仅止于向外了解物质世界。

或者,如果他只注意到人的问题,如加缪、萨特等哲学家,便仅能专注于人的世界,对历史、社会、文化有其评论与见解。

然而,形而上学则是探讨这两者最后的根源。

天地间的存在之物有二:自然的世界与人类的世界。

但是,这两者的存在均无必然的理由。

世界可能因战争而整个毁灭,人的生命更是短暂,连文化也可能被我们自己所破坏。

既然这两者没有最后的保障或内在的根据,它们为什么又会存在呢?因此,哲学家研究形而上J学,就是要深入这些现象的背后,询问这两个世界既然没有内在的基础,但它们事实上又存在,那么一定有别的理由,这个理由便称作"终极的世界"。

相对于我们的有限,它是无限的;相对于我们的变化万千,它是超越的;相对于我们的浮面,它是根本的。

形而上学就是要研究这第三个世界,换言之,就是要去找寻前两个世界的最后基础何在。

由此观之,海德格尔的关怀焦点是非常准确的。

海德格尔生于1889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正好是他的盛年时期。

他三十八岁出版代表作《存在与时间} (Sein und Zeit; Beingαnd Time)广受重视,成为当代的大哲学家之一。

1933年,纳粹统治德国,海德格尔四十四岁,竟接受纳粹的指示,出任弗莱堡( Freiburg)大学的校长。

这件事一直为后人所批评。

在美丽的大地上诗意地栖居

在美丽的大地上诗意地栖居

在美丽的大地上诗意地栖居周末和7岁的小侄子走在嘈杂的街道上。

他突然说:“舅舅,路边的小草发芽了”。

伴随而来的是一阵兴奋,我被他吓了一跳,嘲笑他的无聊。

马上又羡慕起了他,他会因为小草发芽而高兴的手舞足蹈,而我却沉浸于繁杂喧闹的人群中。

也许只是我渐渐失去了用细节的美来刺激自己心灵的能力,流连于枯燥的忙碌,而忘记了人的本性——诗意的栖居。

“人诗意地栖居”,是德国古典诗人荷尔德林的诗句,而通过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哲学诠释,让我们产生了更多的思考。

我想这句话是对人的思考,是对人类为什么存在,存在的意义以及如何存在的诠释。

不久前去看一场演出,虽然勉强从人群中挤了进去,但还是没有坐上中间的位置,只能做到了角落里。

随行的朋友有了抱怨,自己也有点不爽。

但最后走出剧院的时候,没有了遗憾,甚至有点意外的满足。

因为我看到了坐在中间所不能看到的东西,一个在台上有着精彩表现的演员到了幕后,解下了被血浸染成鲜红色的绷带。

大多数人只看到了她赢得热烈掌声时的异彩,却看不到幕后属于她的痛苦,忽略了她带给我们的另一种美。

现实的羁绊往往束缚着我们发现美的能力,左右着我们的审美眼光,也许很多时候我们也不愿意看到这样的美,因为对于生活在忙碌都市中的我们,这已经成为了一种负担。

但难道去发现美,欣赏美也成为了一种人存在的负担吗?那我想要在现实中诗意的栖居就更不必说了。

“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返。

这样放荡不羁的行为虽是性格使然,但我认为也是他懂得如何在现实中诗意的栖居,不满于现实,也照样可以活出自己诗意的虚幻世界。

庄子的《逍遥游》和“庄周梦蝶”的故事给我们创造了一个逍遥梦幻的境界,一个能在痛苦的现实中追求自己的超脱而出的境界,拥有一个自由而快乐的境界,营造一个灵性的、充满无限诗意的精神世界。

他们可以说做到了在现实中诗意的栖居吧。

但要在现实中诗意的栖居,岂是像他们那样容易。

毕竟我们大多数都只是平凡的芸芸众生,能拥有像他们一样的胸襟和艺术修养是不容易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基于海德格尔哲学思想
赵佳燕国贸102班 2111004035 摘要:本文基于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时代背景,阐释了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理论和技术的本质理论,旨在表明海德格尔哲学思想对我们今天寻求人与自然之关系和谐有着深刻的启示。

海德格尔关于人、自然、技术三者间的关系可总结为:人是自然存在的看护者;技术是存在的“促逼着的解蔽方式”;拯救技术危险的方法是“诗意地栖居”。

结合我们正面临的诸多全球性问题,文章最后指出:海德格尔哲学思想具有现实意义,人及一切存在者应该诗意地存在,诗意地安居。

关键词:海德格尔存在主义技术的本质现实意义
马克思在100多年前指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然而,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人类改造自然的技术能力不断增强。

一种征服、控制和改造自然的人类欲望便不断膨胀。

如今,当人们津津乐道于科学技术进步所带来的辉煌成就时,却不幸地发现自己也置于钢筋混凝土所构筑成的冰冷世界里。

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绿地面积迅速减少,土地沙漠化,温室效应,洪水泛滥,能源短缺、资源匮乏,使人类社会文明和进步受到挑战,人们不禁要问“技术是福是祸?”,“长此以往,人类的‘栖居之地’究竟何在?”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海德格尔在20世纪上叶提出了同样的问题。

从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出发,海德格尔展开了对技术之本质的追问,并指出拯救技术危险的最后归宿: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这对于今天我们寻求新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有着深刻意义。

一、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理论
马丁﹒海德格尔是二十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海德格尔指出西方哲学自从柏拉图便误解“存在”的意思,去研究个别“存在”的问题而不去研究“存在”本身的问题。

海德格尔相信哲学的探求应该新方式来进行,重踏哲学历史足迹,一步一步出发。

20世纪30年代中期起,海德格尔开始了对西方哲学史的系统性的阐释。

他从现象学的、解释学的、存在论的角度研究了一些重要哲学家的著作,并且试图将这些著作未被思考过的前提和偏见展示出来。

海德格尔生活的时期,人类中心主义理论使人的主体意识高扬,人的欲望极度膨胀,在自然面前万分傲慢,无休止地向自然索取,急功近利,其结果终于导致了环境危机,危及到了人自身生存的安全。

人类中心论由此受到严重挑战。

海德格尔批判了传统认识论的主客二分模式,认为人不是唯一的主体,所有的存在者都
是主体。

人作为主体的一种特殊存在形态并不具有决定其它主体的中心地位。

人只是世界四重结构——天、地、人、神之一种。

因此应谦卑地接受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与其它三元和谐相处。

“人不是存在者的主人,人是存在的看护者”。

人不仅生活于自然之中,而且独有守护天、地、人、神四元之责。

守护就克服了对“存在”的遗忘。

揭示人们对“存在”的“遗忘”状态便是他讨论存在主义的意义所在。

海德格尔认为,当代人需要完成的任务是让这种被遗忘的存在从“遮蔽”中开启、展露出来,即“解蔽”,也就是他所说的“无蔽”。

从存在的遗忘转向存在之守护是一种根本性的转折,是从决定论转向了生存论,从人类中心主义转向了非人类中心主义。

二、海德格尔对技术的追问
基于存在之思,海德格尔展开了对技术的追问,揭露技术的本质。

在海德格尔看来,当下生存的时代在总体上是技术支配下的时代,即不但人、物、自然都被放置在“座架”(技术的异化作用)中,就连艺术和诗以及美都被打上了技术的烙印。

在对技术与生存的关系问题进行反思追问的过程中,海德格尔首先批判了两种通行的现代技术的本质观:其一,技术是合目的的工具,即将技术等同于纯粹的工具理性或技术理性;其二,技术是人的行为,即将技术理解为人之理性或价值理性。

它们可被称为工具理性的和人类学的技术规定。

这两种观点在海德格尔看来无疑是正确的,可是,正确的东西虽然总是表现出某种确实的东西,但却没有揭示出事物的本质。

技术作为生存本质的发生方式决不是单纯人的活动,技术规定着技术时代的人按照技术的方式去活动,而技术支配下的人对技术的本质却茫然无知。

技术越是支配着人的活动,则技术的本质就越是陷入被遗忘的状态。

海德格尔通过现象学的解释学方法,区分了技术和技术的本质,认为现代技术的生存本质根本不是什么技术因素,而是一种解蔽方式。

更确切的说,是一种“促逼着的解蔽”,是一种命令性的揭示方式。

“座架”是海德格尔引入的一个重要概念,被用来表示“技术的展现”,“技术的放置”。

“座架”具有强制性。

这种强力向自然提出蛮横的要求,要求自然提供能够被开采和贮藏的能量。

形象地说,就是让自然作为能量贮藏仓库动员、发动起来,以备不时之需,仿佛战备物资一样。

结果,风成了风能,再没有清风徐来;河流变成了水压供应者,不再有小桥流水人家,等等。

因此,作为一种命令式的揭示方式,座架首先就意味着对自然能量的摆置、动员和开采;而生产又是为着什么呢?为迎合不断更新的需求。

这种不断更新的需求又不断地促逼生产的运转。

结果,生产与消费之间不间断地运转——消耗能量、促进生产、刺激消费,在由此而来的强迫之下发生了一些事情,曾经存在着的,便可能不再在场了。

海德格尔以存在之思境域下的的技术之思具有创造性。

他的思想与同时代的人相比显得与众不同。

他既不像技术悲观主义者那样把技术作为妖魔,也不似技术乐观主义者那样认为技术是带来无限光明的力量,而是在肯定了技术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地位的同时,从技术之对于人的生存本质(存在的天命)中发掘了救治之可能性。

三、海德格尔哲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从某种程度来说,海德格尔关于技术之本质的论断恰好解释了今天的世界:随着自然科学的不断进步,人类改造自然的技术能力的不断增强,人类对自然的征服欲望不断膨胀,开始毫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好像地球上所有的资源——土地、草原、矿产、森林、河流等都是为人类所准备的。

地球成了人类攫取丰富资源的仓库和倾倒废物的垃圾桶。

于是,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物种减少,土地资源被过度开发,绿地面积迅速减少,温室效应,气候变土地沙漠化,洪水泛滥,风雨无常;社会道德大滑坡,人与人的关系恶化;金钱利益至上,金钱主义和享乐主义盛行,损人利己,自私自利……一系列阻碍社会文明发展与进步的问题出现了。

现代技术造成了人性的异化,人们渐渐失去了生存的精神家园。

这是技术、功利和实用把人引离故土,远离了大地,遗弃了冥思。

技术功利的扩展,将会抽掉个人的生存的根基和赖以生存的精神根源,使人成为无家可归的浪子。

海德格尔提出了他拯救技术危险的办法。

他认为:要改变这一现实,就应该让人类与大地充满诗意,让天、地、人、神相互聚集,达到“诗意地栖居”。

“人类的生存必须从属于大地、依赖于大地的情感。

人类要接受大地的恩典,保护大地处处固有的秘密,这就是人类生存的诗意所在,也是人类与大地关系的诗意所在,更是人类未来命运的诗意所在”。

从本质上看,海德格尔将“诗意栖居”上升到人类生存的高度,认为生命的本质是存在的价值,而且它是指向人类生存的最高境界,从而对抗和摆脱技术时代对人性的奴役和对“生存之居”的掠夺。

在海德格尔看来,人作为个体生命的存在只是一种短暂的“居留”,犹如来去匆匆的过客,又如浮光掠影一闪而过的天光云影,他要“居住”,而且要诗意般居住,就要像艺术和诗歌那样,不要去掠夺、破坏这个世界,而是以自己充满劳绩的活动来创造和丰富我们的世界,使大地和生命得到不断地充盈和繁荣。

这正与中国古人追求的“写意人生”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曾几何时,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独与天地精神共来往的人生观,启迪着无数的士人返朴归真,回归自然,找回自我,追求一种潇洒自由的生活方式。

李白一生浪迹山水,狂饮欢歌,旷达豪放,潇洒飘逸,“笔落惊天地,诗成泣鬼神”。

喜好山水和陶渊明归隐田园后,保持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洒脱,达到宠辱不惊、极乐欢喜的大境界。

人类生存于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之中,每个人的面前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可能性,人类就在这些可能性的选择中不断地生成着自己、完善着自己,自由地寻求和实现着生存的意义,从而进入到一种恬然的“澄明之境”中。

坐看庭前花开花落,天外云卷云舒,去留无意,永远保持心境的安宁平静。

人及一切存在者应该是诗意地存在,诗意地安居。

这也正是海德格尔拯救技术的最后归宿。

参考文献
[1] 鮑建强.自然辩证法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 郭晓晖.试论一种可能的技术本质观——海德格尔德启示[J].自然辩证法研
究,1998,(1l).
[3] 海德格尔.海德格尔存在哲学(孙周兴译)[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
[4] 海德格尔.演讲与论文集(孙周兴译)[M].北京:三联书店,2003.
[5] 刘在泉,张公善.马丁·海德格尔现代技术一艺术论[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9,(4):500—503.
[6] 童恒萍.以人文主义之柔克技术异化之刚——论庄子“道”“技”合一技术论与海德格
尔存在主义技术观[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9,(2).
[7] 吴国盛.海德格尔的技术之思[J].求是学刊,2004,(6):33—39.
[8] 余在海.技术的本质与时代的命运——海德格尔《技术的追问》的解读[J].世界哲
学,2009,(5):153—16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