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逻辑思维

人教版语文逻辑思维
人教版语文逻辑思维

长期以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强调的是一个思想标准,一种解读方式,一个标准答案。作文教学则过分强调与做人的关系,造成“千人一面编作文,异口同声唱高调”的痼疾,难见学生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因此语文教学更多的关注的是其思想意义和价值,而忽视了其思维价值。数理化教学课程因需要测绘、统计和运算,所以更重视逻辑推理思维的训练。实际上,这种看法有失偏颇。现代语文课程教学要适应新课程观念的要求,必须重视启发学生的思维,需要重视学生语言文字方面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张为民先生就曾强调说,一张语文试卷,无非包括两样东西:一是语文知识,二是思维方法。思维,是语言的内在本质。文学作品主要表现为形象思维,科技文章主要表现为逻辑思维,作文的立意深浅是思维的差异造成的。句子衔接与病句修改、语序调整与句式变换、仿造句子与修辞辨析、文章信息的筛选与整合,无不与思维有关。当然,高考不是指导我们教学的唯一正确的方向,但它却能充分显示语文教学对本身发展的思考。

逻辑思维能力,是一种综合的能力,既包括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和比较能力,也包括概括能力、抽象能力、推理能力、论证能力、判断能力、表达能力、想象力等。列宁曾说过“任何科学都是应用逻辑。”“学习逻辑是很重要的。”否则,在现代社会里,各种信息铺天盖地,学生如果缺乏逻辑思维能力的话,其对信息的思维判断力也相对较弱,直接导致自己错失许多成才的机会;许多人也因逻辑思维混乱,在表述现象、回答问题或开展相关研究时,只注重跟着文字感觉走,不知如何表述自己的所感所悟,甚至概念不清、表述不明确、推理不科学、论证不规范的情况时常发生在自己的作品中。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语文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人的其他素质的发挥。因此更应该抓好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学生只靠语感开展语言、文字交流与对话的情况,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帮助学生认识思维规律,学会自觉而正确地运用思维规律。这样,在日常的听说读写能力训练中,中学生能够较快的准确把握文章的脉络及主旨;

能够迅速而有效地理清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做到判断更为恰当,推理更合乎事理逻辑。

高中语文课程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首要任务是改变教师观念!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首先要摆正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在语文课程中的合理位置。逻辑思维不同于直觉思维、形象思维能够直接形成灵感、顿悟,但却是创造性思维过程中的一个不可缺的思维形式。近些年来,现代语文和古代汉语的知识越讲越细,越讲越深,相关的科目训练也越来越多,就拿高考来说,一份高考语文试卷,有一篇科技文阅读,一篇文言文阅读,一篇实用类文本阅读,还有一首古代诗歌鉴赏阅读题。所有阅读题总分就是64分。所占比重超过全卷分数的三分之一。但我们大部分学生的思维能力却未见得有根本的提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语文教师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训练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生的逻辑思维训练未能得到有效实施。

许多语文教师的教育方式目前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字、词、句等知识点的教育和语感教育上。逻辑思维更重视概念的明确、过程的推理与判断、章句的先后逻辑关系等等,它是学生提高自我学习效率的基本素质。俗话说“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只有扭转了固有的思维模式,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工程才真正开始。

其次是教给思维方法。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我们从小学开始一直到高二结束,语文课堂教学的材料主要是一篇篇经过历史沉淀后选出的名家名作,教师就是要通过这一篇篇名作的赏析去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

思维方法的核心是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次是联想、想象,纵横比较等思维方法。所以我们要透过优美的文字学会思维方法,进而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由眼前荷塘的荷花想到采莲的事情,又记起《西海曲》里的句子;由眼前的荷塘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而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绿》中

的联想更有特色,由梅雨潭的绿联想到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联想到杭州虎跑寺的“绿壁”,联想到西湖与秦淮河的波。又如有位教师在教《孔雀东南飞》总结时讲:“如果刘兰芝没有举身赴清池,焦仲卿也没有自挂东南枝,那么,他们俩能有什么结局?”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既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促使学生合理想象。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教是为了不教。唯有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而不是一味的赶进度,才能真正达到让学生学会求知的最终目的。只要我们真正确立了学生主体地位,我们的教学方法肯定会更多更好。

人教版语文课堂教学要讲逻辑性

语文课堂教学要讲逻辑性 笔者听过许多教师上的公开课,老师们把课堂搞得热热闹闹,又是小组合作,又是即兴表演;一会儿大屏幕展示图片,一会儿学生抢答问题,学生们辩论时捶胸顿足,声嘶力竭……不少听课者不遗余力地给这些课堂唱赞歌,美其名曰:快乐学习,快乐课堂,有效课堂! 笔者并不这样认为,真正快乐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逻辑性很强的课堂,只有在逻辑思维的引领下,学生才能静静的思考,默默地写作,暗暗地记诵,他们有时会会心微笑,有时会激烈讨论。无哗众取宠之热闹,有缜密有效之快乐。 什么是教学逻辑呢? 黄厚江先生认为,逻辑就是有道理。教学逻辑就是教师的教学行为要有道理。对于语文教学来说,这个“道理”有着丰富的内涵,如教育的基本规律、学生认知的基本规律、语言习得的基本规律、学习行为的基本规律、文学欣赏的基本规律、阅读的基本规律、写作的基本规律、交际的基本规律等等。 怎样才能让课堂教学充满逻辑性呢? 首先,课堂教学的导入语要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好的课堂导入语为快乐有效的课堂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课堂导入语就是在语文课程的共性目标和具体教学内容的个性 特点之间寻找它们的契合点。“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语文课堂教学亦是如此。所以教师要精心设计好导入语,以求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奇效。

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这篇课文时,一开始便设置了悬念。她说,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是读过《孔乙己》这篇小说的,几乎没有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苦人儿”的形象的。孔乙已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我们仔细读这篇文章之后,就可以得到回答。 于漪老师针对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巧设问题,造成悬念,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往下讲述效果自然会好。 除了设置悬念法以外,还有讲故事法、情境法,解题法,新旧知识联系法等导入新课的方法,这些方法都必须有道理,要紧扣教学的目标来展开。 其次,教师要研读课文,找出教学的重难点,特别是要设计好主要问题。 如一位教师《云南的歌会》一文时,是这样设置问题的: 师:同学们刚才读课文,得了怎样的印象,谁说说自己的整体感知? 生:本文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生:本文以老练而富有表现力的文字描绘了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山野对歌;山路漫歌;金满斗会。 学生从文章的主题和文章的结构两个方面说出了自己的感受,教师觉得意犹未尽。

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

由温总理评课管窥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 2009年9月4日,温家宝总理到北京三十五中初二(5)班听了5节课,分别是数学、语文、地理、音乐和研究性学习,并对5节课进行了精彩点评。 语文教学到底应该怎样上?多年来一直争论较多。 温总理听的第二节课是语文课《芦花荡》,温总理在指出老师应该介绍作者孙犁外,更多的是肯定了老师的几个优点。 第一,老师让学生用4分钟的时间把3300字的文章默读完,是对学生速读的训练,是对学生能力的锻炼。 第二,老师叫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故事情节,这是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第三,老师要求学生通过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来懂得写人和写事,这里既贯穿着认知,又贯穿着思考和提升。 第四,语文教学朗诵非常重要,它是培养学生口才的一条重要渠道。 第五,老师特别重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升华了课文的内容。 温总理谈的这五点,也正是语文教学要注意的问题。 我们经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书读得遍数越多理解越深刻,所以有些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反复让学生读。其实有些书是需要精读的,有些书不需要精读,快速阅读就行。培养学生的速读能力很重要,学生在很短的时间看完一篇文章并能归纳出课文的主要意思,这是一种阅读和概括的能力。特别是在信息时代,知识的容量和更新日新月异,更需要培养学生的速读能力和迅速捕捉有效信息的能力。

温总理反复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学生读了一遍课文就能概括课文的主要故事情节并归纳为3句话:护送女孩、大菱受伤、痛打鬼子。温总理说:“我上学时最大的收获在于逻辑思维训练,至今受益不浅。这种方法就是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概括能力。” 而好多语文教师一开始不是让学生归纳概括课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而是让学生把课文中最喜欢的人物找出来,最喜欢的句子画出来。这实际上是把学生带入细节之中。学生只有在理清课文的结构和脉络后才能品赏语言和细节。 有的老师的板书仅仅是几个重点词语,通过板书看不出课文的基本结构和脉络,学生学到的仅仅是些知识的碎片,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新课标下的语文课本按照主题编排,把文体知识和人文主题有机的融为一起,所以老师不仅要注重人文主题的传授,还要注重文体知识的学习。 温总理指出:“老师要求学生通过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来懂得写人和写事,这里既贯穿着认知,又贯穿着思考和提升”。这实际上是对文体知识的训练。因为本文是记叙文,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是记叙文的六大要素,不管文章怎么变化,只要是记叙文都要具备这六大要素,老师结合课文强化记叙文的六要素是很有必要的,这就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解放日报》发表了记者的一篇文章《激情飞扬还是理性淡定?沪语文教师热议“好课”标准》。上海一些语文教师曾争论过这个问题:“语文课“激情飞扬”好还是“理性淡定”好?这些问题值得探讨。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初探介绍

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初探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中国课程改革在轰轰烈烈的开展,各地各学科的课程改革也已初见成效,当我们的课堂开始走向“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局面,当我们的课堂开始热热闹闹的合作、讨论、探究,当我们的课堂开始有了学生的发问与解答,不能不说,新课程改革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真谛在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接受,当我们把学生当作人,把课堂当作是一场生命的对话的时候,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形成了一个溢满包容、欣赏与分享的场域。可是,这样充满生命气息和生活美好感受的语文课堂还缺少点什么,还缺少一种哲理思辨的气息,还缺少一种可以引领学生进行逻辑思考的味道。逻辑,是什么?所谓逻辑,就是人的一种抽象思维,是人通过概念、判断、推理、论证来理解和区分客观世界的思维过程。在我们的语文课堂里,常常涌现的台词是如果你要让学生感动,你得先感动自己;在我们的中国文化里,尤其是文学创作理论,强调感情重要性的精粹言论比比皆是,诸如“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诸如“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等等。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强调感性思维的重要性,我们的语文课堂里只要教师通过自己的技艺和魅力,把学生感动得一塌糊涂,让学生哭得稀里哗啦,自己也不忘眼角湿润,就是几近完美的精彩课堂。殊

不知,我们还需要一种让学生心悦诚服的从理性意识深处的认同和肯定,这样的时候,即使没有眼泪没有抽泣,学生也在逻辑思辨中感受到生命如头顶星空般深邃的美。 (二)研究意义 我们民族文化中逻辑理性积淀匮乏。中国是世界上逻辑三大源头之一。遗憾的是,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逻辑学渐趋衰微。正如黎明先生的新著《中国人为什么这么“愚蠢”》一书中所说,中国传统文化“琴声”中最弱的一根“弦”就是“逻辑”。黎先生写道:“正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逻辑这根‘弦’太弱,所以才造成了2000多年的中国社会长期的发展停滞,所以才根本不存在中国首先推出人类近现代科学的可能,所以才根本不存在中国自发产生资本主义文明以及自由——民主的文化精神的可能。”我们经常批评的不尊重规律、不尊重科学、主观随意、盲目蛮干、迷信愚昧、以感情代替政策、以人治代替法治等的消极现象,正是这种民族文化特征的反映。而我们的语文学科虽有其丰厚的人文特征,但它的教育教学作为一门科学,也应从思维学的角度来加以分析研究。加强思维训练所带来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可以为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创造新的内部条件。此外,语文学科的基础工具性与思维的关系也极为密切。实现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使学生能真正将规律性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运用能力,离不开思维训练。逻辑思维是依据一定的系统知识,遵循特有的逻辑程序而进行的思维活动。因此,针对目前如何利用语文

语文中的逻辑思维

语文议论类文章中的类比思维初探 关键词: 列宁曾深刻指出:“要想真正的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的联系和中介。”客观世界既是运动发展的,又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没有绝对孤立存在的事物,而各种联系着的事物,又必然反映到人的脑中,并由此形成多种动态型的联想形式。在大千世界中,有很多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似现象,即此事物与彼事物既有相同之处,又有相异之处,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大到星球宇宙,小到分子、原子,无不存在着大量的相似之处。事物之间的这种相似性,既表现在其外部特征,又表现在其内部特征上。类比思维就是一种把握研究事物相似性的思维活动。 正因为事物之间存在着大量的相似之处,所以在写文章的时候,人们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当作者写到甲事物的时候,那相似之处就可能成为触发点,而促使作者联想到乙事物,所谓类比联想,就是由某一事物的感受引起与该事物在形状、色彩、神情、性质等方面上的某些相似之处事物的联想。类比联想是类比思维高级加工过程中的核心思维运动形式。换言之,类比联想是类比思维活动过程的“灵魂”。 类比思维作为一种扩展动态性的思维活动,在文章写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艺术领域里,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就有和类比思维有密切关系的“比”与“兴。刘勰说:“比者,附也;兴者,起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意思是说“比”是比喻事理,“兴”是引起联想。”比喻事理要根据相似点来说明事物,引起联想要从细微处寄托深义。在文学创作中的“比喻”、“移情”是类比的重要体现,请看:“关关雎鸠,在河这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比的是状态;“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比的是形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比的是心思。这样的例子处处可见。 在初中语文学习中,与类比思维关系最密切的是比喻修辞手法以及与构思相关的象征手法、借物喻人、借物喻理、托物言志等。其中运用最广泛,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比喻。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它要求本体和喻体之间要有某种相似的特点。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让人引起由此及彼的思维活动。 在语文各种文体的文本中,类比思维的运用是各异的。下面就议论类文章中的类比思维来说,它可以从五个方面来看: 一是,用具体事物作喻来进行类比。例如韩愈在《马说》中以千里马喻人才,以伯乐喻善于发现人才的人,以感叹天下无千里马的人喻埋没人才的统治者,以千里马被埋没的这种现象喻人才被埋没的社会现象。作者托物言志,表达了怀才不遇之感。周敦颐在《爱莲说》中用菊、牡丹、莲类比隐士、富贵者、君子,作者的审美情趣及生活态度即一目了然了。鲁迅在《拿来主义》中用大宅子中三种人态度设喻,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倾向;又以“拿来主义者”如何对待鱼翅、鸦片、烟具、姨太太设喻,阐述了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原则、方法和态度。作者谈到“怎样挑选和占有时”,以“鱼翅”比喻文化遗产的精华部分,以“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互见,需要区别对待加以批判吸收的那些部分。这样由于运用了类比说理,“怎样占有、挑选”这个抽象的问题就浅显易见了。 二是,用生活事例或常识作类比。《晏子使楚》中楚王设计侮辱“齐人善盗”,晏子以“橘生淮南则为橘,与淮北则为枳”作类比,说明“楚之水土使民善盗”,使得楚王自讨没趣,甘拜下风。毛泽东在《论文二则》中用打扫房子和洗脸来作比方,说明应该经常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必要性。 三是,用寓言故事作类比联想设喻说理。在《察今》中,用“刻舟求剑”的故事论述了随着客观条件变化,办法也要改变的观点;在《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中,用南郭先生为喻来破“装腔作势、不懂装懂”,立“脚踏实地地学和干”。 四是,用神话故事进行类比联想。如《一个极为重要的政策》一文用孙悟空化为一个小虫钻进铁扇公主的肚子里去把她战胜来论证中心论点,阐明精兵简政的重要意义。 最后,有时作者故意设置一个带有比喻意义的故事来说明道理。如彭端淑在《为学》一文中,就用蜀之二僧的故事为喻,把二僧对去南海这同一客观困难完全相反的态度揭示出来,有利地论述了论点“天下事,为之则易,不为则难”。启示了人们在困难面前,决定的因素不是物条件,而是人的主观条件。再如鲁迅《伪自由书·“人话”》批评一种主观主义的毛病,就用了一个流传民间的笑话作比喻。 ——浙西有一个讥笑乡下人的笑话: 是大热天的中午。一个农妇做事做的正苦,忽而感叹道:“皇后娘娘真不知多么快活。这时还不是在床上睡午觉,醒来的时候,就叫道‘太监,拿个柿饼来!’” 鲁迅用这笑话来批判某些刚从国外归来的创造社同志,并不了解现状,只凭主观印象瞎话一气的弊病。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类比说理的语言效果,在于它的直观性、形象性。 平时指导学生在不同文章中,运用类比思维的知识去认识议论文类比说理的特点,以及其它文体中类比联想的运用。并能在自己的写作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对类比联想加以运用,我想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是不无裨益的。 爱因斯坦说:“联想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有限,而联想可以概括世界的一切……”联想是形象思维富有创造性的重要因素,无数实例证明:联想是青少年极为可贵的品质。注重联想的思维训练,开发思维空间的无限广度,有利于发展青少年的创造力。当然要增加联想能力,首先要“厚积”,即积累丰富的知识底蕴,才能“薄发”:笼天地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语文教学与逻辑思维]

长期以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强调的是一个思想标准,一种解读方式,一个标准答案。作文教学则过分强调与做人的关系,造成“千人一面编作文,异口同声唱高调”的痼疾,难见学生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因此语文教学更多的关注的是其思想意义和价值,而忽视了其思维价值。数理化教学课程因需要测绘、统计和运算,所以更重视逻辑推理思维的训练。实际上,这种看法有失偏颇。现代语文课程教学要适应新课程观念的要求,必须重视启发学生的思维,需要重视学生语言文字方面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张为民先生就曾强调说,一张语文试卷,无非包括两样东西:一是语文知识,二是思维方法。思维,是语言的内在本质。文学作品主要表现为形象思维,科技文章主要表现为逻辑思维,作文的立意深浅是思维的差异造成的。句子衔接与病句修改、语序调整与句式变换、仿造句子与修辞辨析、文章信息的筛选与整合,无不与思维有关。当然,高考不是指导我们教学的唯一正确的方向,但它却能充分显示语文教学对本身发展的思考。 逻辑思维能力,是一种综合的能力,既包括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和比较能力,也包括概括能力、抽象能力、推理能力、论证能力、判断能力、表达能力、想象力等。列宁曾说过“任何科学都是应用逻辑。”“学习逻辑是很重要的。”否则,在现代社会里,各种信息铺天盖地,学生如果缺乏逻辑思维能力的话,其对信息的思维判断力也相对较弱,直接导致自己错失许多成才的机会;许多人也因逻辑思维混乱,在表述现象、回答问题或开展相关研究时,只注重跟着文字感觉走,不知如何表述自己的所感所悟,甚至概念不清、表述不明确、推理不科学、论证不规范的情况时常发生在自己的作品中。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语文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人的其他素质的发挥。因此更应该抓好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学生只靠语感开展语言、文字交流与对话的情况,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帮助学生认识思维规律,学会自觉而正确地运用思维规律。这样,在日常的听说读写能力训练中,中学生能够较快的准确把握文章的脉络及主旨;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教案:《逻辑和语文学习》

《逻辑和语文学习》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概念、命题、推理和逻辑规律的一般知识,培养学生语言的准确表达能力,提升思维品质。 2.梳理与探究示范操作,鼓励学生继续探索。 教学重点 梳理感性材料,掌握概念、命题、推理和逻辑规律的一般知识 教学难点 把自发形成的思维习惯转化为自觉的合乎逻辑的思维方式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明确任务) 1、通读本课内容,划出有关逻辑的知识点,了解逻辑推理规律。 2、思考并完成课后练习 二、新课导入 在新课标高考试题中,第13小题的熟语成语运用是逻辑概念问题,第14小题病句修改中的词语搭配、列举不当、句式杂糅、前后矛盾、关联词语使用不当等等都是逻辑问题,至于第1——6小题要运用排除法,归纳法,同样这也是逻辑知识的运用,至于作文、阅读中的论证方法——摆事实简单枚举法、讲道理的三段论推理、类比推理法、比喻论证法,反驳中的归谬法等都涉及逻辑知识。语法是研究怎样把话说通的学问,逻辑是研究把话说对的学问,可见,学点逻辑是多么重要。今天,我们重点探讨逻辑与病句辨析。 三.课堂梳理探究 (一)出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思考相应问题 (二)分组展示讨论结果 (第一组、概念2..4题,第二组、命题2、3题,第三组、推理3题,第四组、逻辑规律1—5题) (三).老师评点 1、概念 (1)明确: 概念是反映思维对象的本质属性和具体范围的思维形式。我们可以借此准确地区分一事物与它事物,一现象与它现象。 概念有内涵和外延。

内涵是概念对思维对象本质属性的反映;外延是概念对思维对象分子范围的反映。 内涵和外延相互依存。 (2)第一组展示讨论结果,多媒体公布答案,对照评点 第2题 阿Q——老舍(全异关系);文学作品——小说(包含关系); 鲁迅——《孔乙己》的作者(全同关系);教师——作家(交叉关系); 真理——谬误(矛盾关系);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反对关系)。 第4题 ①图书馆里有外国小说、古典小说和侦探小说等。 析:“外国小说、古典小说、侦探小说”分别从国别、朝代和内容方面说的,属交叉关系,不能并列。 ②今天大扫除,女同学擦玻璃,团员扫地,班干部抹桌子。 析:“女同学、团员、班干部”三者之间属交叉关系,不能并列。 ③词可以分为单音词、复音词、单纯词、合成词、褒义词、贬义词。 析:“单音词、复音词”是从音节上分的; “单纯词、合成词”是从词的构成上分的; “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是从词的感情色彩上分的。 (3)点拨: ①、概念间有五种关系:全同关系,包含关系,交叉关系,矛盾关系,反对关系 如:妈妈——母亲学生——中学生青年——演员生——死俯视——仰视 ②、列举事物时概念划分标准前后要统一,否则导致语病 例1.出席团代会的代表有干部和青年,还有不少女同志。 (“干部、青年、女同志”三个概念有交叉关系,不能并列使用。) 例2.学校抓不抓青少年理想教育的问题,是关系到祖国建设事业后继有人的大事,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抓不抓”是“肯定否定”两面,而“是关系到……的大事”则是一面,可在“事业”后加上“是否”。) (4)提升训练(多媒体展示) ①农贸市场的货物琳琅满目,除各种应时的新鲜蔬菜外,还有肉类、水产品、鱼、虾、甲鱼、牛蛙及各种调味品。

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逻辑思维训练

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逻辑思维训练 发表时间:2013-03-12T16:00:50.890Z 来源:《教育创新学刊》2013年第3期供稿作者:赵玉兰 [导读] 在语文教学中为什么要实施思维教育。首先,应该全面理解语文学科素质教育的内涵。 河北省大名县沙圪塔乡小学赵玉兰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进行逻辑思维训练,从而普及逻辑知识,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这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逻辑思维训练 目前,语文教学效率不高,其原因之一就是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忽略了逻辑思维的教学,虽面面俱到,却把一篇完整的课文弄得支离破碎,使学生得不到完整的艺术感受,失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思维训练,是指通过某种途径、方式掌握正确的思维过程、思维形式、思维方法的过程。把逻辑思维知识,正确的思维过程、形式、方法的掌握和传授贯穿在语文知识的教与学过程中,追求“逻辑思维规律、方法,与学生思维发展规律、语文知识内在规律,在教和学相互作用中的和谐和统一”,这就是语文的逻辑思维训练。在语文教学中进行逻辑思维训练,从而普及逻辑知识,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这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无疑是大有裨益的。逻辑思维是一种依据一定的系统知识,遵循特有的逻辑程序而进行的思维活动,被誉为人类认识大千世界最基本的理性思维。在钱学森提出的思维科学理论体系中,逻辑思维被列在关于个体思维的三种形式之首,也就是说,逻辑思维是形象思维与灵感思维的基础、起点。人的大脑机制最能说明逻辑与语言的密切联系。科学家很早就发现逻辑思维是大脑左半球的功能,这个功能分区与第二信号系统——语言的大脑分区是一致的。发展逻辑思维,锻炼了大脑左半球,也能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逻辑思维与语文的联系还可以从语文领域的四大要素来看。听、说、读、写是语文基本能力,这四种能力都是以思维,包括逻辑思维为基础的。叶圣陶先生说:“语言说得好,在于思维的正确,思维的锻炼相当重要。”写是说的书面形式,作者想把意思表达清楚,必须遵循人类共同的思维规律,没有逻辑思维,是不可能把复杂的道理和感受讲清楚的。至于读和听,如果弄不懂人家话语间、文章中的逻辑架构,实际上就是没有真正听懂、读懂。叶老对语文与思维关系的精辟阐述,为语文教师揭示了发展思维,尤其发展逻辑思维,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途径。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要有一定的逻辑学科知识为基础,而逻辑学科知识也正是语文知识的组成部分。传统语文总是把语、修、逻相提并论,逻辑知识短文也曾进入语文课本。目前流行着语文八字宪法之说,这八个字是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特级教师魏书生教学生画知识树,总少不了“逻辑”的位置。可以说,逻辑是语文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与语法、修辞等专科知识共同建构了语文知识的整体框架。可以说,缺了逻辑的语文知识是缺腿的、不完整的。从思维科学看,逻辑思维与创造性思维是密不可分的两种思维。现代学者张晓芒说:“任何一个创造性成果的产生,都包含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思维,是两种思维合作下产生的结果。”这两种思维特质一是发散型,一是聚敛型,对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来讲是缺一不可的。还有的人更是直截了当地说:“直觉思维(创造性思维品质)乃是逻辑思维高度浓缩、简化、自动化的结果。”这正是说,逻辑思维是基础,是本,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逻辑思维基础,创造性思维才能出成果。而片面强调创造性思维培养,忽视逻辑思维训练往往适得其反,欲速则不达。教学的长远目标是培养跨世纪人才。世界进入了智力解放、智力开发的时代,一位思想家说过:不要一个充塞的大脑,宁要一个开阔的大脑;不要一个无所不知的大脑,而要一个智力发达的大脑。“开拓学生视野,开展学生智力”也正是语文教学大纲为语文教学确立的目标。开发和发展构成智力因素核心的逻辑思维能力,应成为当前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教学的根本目标,是把人类已知的科学真理创造条件使学生掌握,要教会学生思考问题,教他们掌握规律性知识而不是僵死的教条,要达到这个目标,首先要使学生具备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训练,使学生逐步学会掌握用科学的抽象概念揭示事物本质,表述认识现实的结果这一掌握知识规律、途径和方法。逻辑思维训练内容包括逻辑知识的传授、思维形式及各种逻辑方法的训练和部分思维品质(如思维的广阔性、批判性、深刻性)的培养。逻辑知识指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的一般知识;逻辑规律指形式逻辑的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逻辑方法有实验、概括、分类、比较、对比等常用方法及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等辩证方法;逻辑形式指概念、判断和推理;逻辑关系有个别和一般,反对、矛盾、条件、因果等,以及时间、顺序、机能关系及其相互制约性。 小学生具有直观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三种基本形式。一般来说,学生对直观思维和形象思维两种形式较有兴趣并运用比较娴熟,对逻辑思维觉得比较抽象且运用比较不那么轻车熟路。由于小学生认识事物掌握事物的过程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逐步增多的过程。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对学生进行逻辑知识进行由浅入深的渗透和对学生逻辑思维进行由浅入深地训练。 一、在语文教学中为什么要实施思维教育。首先,应该全面理解语文学科素质教育的内涵。要理解语文学科素质教育的内涵,首先应该考虑构成一个语文综合素质所包含的基本方面。一个人语文的综合素质是由其语言的素质、思维的素质和人文的素质这三方面基本的素质构成。我们知道,在大脑思考的时候,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在彼此交流思想的时候,语言是交流的工具。语文学科的素质教育,首先应该抓好语言素质的教育,让学生掌握语言这个工具。但语言总和思维密切联系着,二者的关系如同形式和内容的关系谁也离不开谁。没有语言,思维就会失去凭借,思想也就没有物质的载体;然而没有思维,思想就无从产生,也就不可能有彼此的交际。语言和思维的这种密切关系又决定了语言发展和思维发展的密切相关。要想发展学生的语言,必须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而发展学生的思维,又必须重视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素质和语言素质同等重要,二者缺一不可。因此,语文学科既是一门语言学科,又是一门思维学科。语文学科的素质教育应该是语言的素质、思维的素质和人文的素质教育的统一。其次,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更强调对学生的思维教育。因为语文是一门思维性很强的学科,有着自身特殊的思想教育的功能。教学生学习以语言为工具进行思维和思维表达是语文学科特有的功能。从思维科学的探究可看出,人的思维可有不同的参照,比如音乐家需要参照旋律来思考,美术家需要参照色彩和线条来思考,但无论怎样,人类主要是参照语言来进行思考的。中小学设立语文学科,就是要学生掌握语言,学会用语言来进行思维,并把思维的接果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学生掌握了语言这个工具,学会了以语言为工具进行思维,并以语言为工具表达思维结果的本领,才能学好其他学科,因此我们说语文学科是基础的基础,叫学生学会以语言为工具进行思维,发展学生参照语言思维的能力,是语文学科特有的任务。语言学科的特殊功能,又表现为它有比其他学科进行思维教育更有利的条件。首先,语言学科反映了人类思维最基本的形态。发展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传承人类的思维与智慧,可以说是中小学各学科共同的责任,而且语文学科涵盖了人类思维最基本的形态。这些人类思维最基本的形态(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灵感思维以及分析思维、知觉思维、再现思维、创造性思维)在语

逻辑与语文学习参考答案(最完整)讲课稿

逻辑与语文学习参考答案(最完整)

精品资料 逻辑与语文学习参考答案(最完整) 一、概念 1.(1)正确(2)循环定义(3)定义过窄 2.判断下列各对概念之间的关系。 阿Q——老舍(反对关系)文学作品——小说(包含关系)鲁迅——《孔乙己》的作者(全同关系)教师——作家(交叉关系)真理——谬误(矛盾关系)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反对关系) 3.区别“勇敢”和“鲁莽”、“有主见”和“抱成见”这两对概念,各写成一段话。 【参考答案】勇敢与鲁莽:勇敢与鲁莽的人都有一颗不畏一切、舍我其谁的心。但勇敢者机智、冷静,能够细心地应对挑战,处理问题;鲁莽者则无知、轻率,缺少思维和理智的判断,胆大妄为,意气用事。 有主见与抱成见:有主见与抱成见的人,对事物都有着自己确定的意见或见解。有主见,是符合客观实际,反映客观规律之见;而抱成见,则是任我不任理,对事情的看法不够客观的固定之见。 【解析】这是一道相关逻辑概念的题目,在前面给出概念内涵和外延的概念,要求区别概念,实际就是分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如“勇敢”与“鲁莽”,从其内涵看,勇敢与鲁莽的人都有一颗不畏一切、舍我其谁的心。从外延看,但勇敢者机智、冷静,能够细心地应对挑战,处理问题;鲁莽者则无知、轻率,缺少思维和理智的判断,胆大妄为,意气用事。 4.从课文中找出一些概念划分的例子,说说怎样划分才是正确的。下面的划分错在什么地方?(1)图书管理有外国小说、古典小说和侦探小说。 外国小说、古典小说和侦探小说三者是交叉关系,非反对或矛盾关系,不能并列 (2)今天大扫除,女同学擦玻璃、团员扫地、班干部抹桌子。 女同学、团员、班干部是交叉关系,非反对或矛盾关系,不能并列 (3)词可以分为单音词、复音词、单纯词、合成词、褒义词和贬义词。 这些是词的不同分类方式,不能这样并列。 二、命题 1、①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罗贯中《杨修之死》)。 连用同一个“梦”字,表达了不同的概念,巧妙揭示了事情的真相:前“梦”,睡梦;后“梦”,糊涂、不明真相。 ②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鲁迅《故乡》)。 “路”既指坐船行走,又指人生历程。 ③惨象,已使我目不忍睹;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指“我无话可说”,事实上“话”却说了这么多,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表达自己强烈的愤怒、悲伤的情感。 ④可是匪徒们走上几十里的大山背,他们没想到包马蹄的麻袋片全烂掉在马路上,露出了马脚(曲波《林海雪原》)。 “马脚”,双关,既是马走过的足迹,又指暴露了匪徒的行踪。 2、①你完成今天的作业了吗?(可能平时经常不完成作业、老师天天布置作业) ②我们继续学习文件。(可能这个文件很长,要分段学;或这个文件很重要,要经常学;或由于特殊情况而突然中断,又接着学……) ③你准备坐飞机还是乘火车到上海?(有人准备去上海,还没有成行)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谈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训练

内容摘要: 【摘要】由于小学生认识事物掌握事物的过程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逐步增多的过程。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对学生进行逻辑知识进行由浅入深的渗透和对学生逻辑思维进行由浅入深地训练。【关键词】关联词教学;归纳;甄选教法 【摘要】由于小学生认识事物掌握事物的过程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逐步增多的过程。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对学生进行逻辑知识进行由浅入深的渗透和对学生逻辑思维进行由浅入深地训练。【关键词】关联词教学;归纳;甄选教法 逻辑思维是一种依据一定的系统知识,遵循特有的逻辑程序而进行的思维活动,被誉为人类认识大千世界最基本的理性思维。在钱学森提出的思维科学理论体系中,逻辑思维被列在关于个体思维的三种形式之首,也就是说,逻辑思维是形象思维与灵感思维的基础、起点。人的大脑机制最能说明逻辑与语言的密切联系。科学家很早就发现逻辑思维是大脑左半球的功能,这个功能分区与第二信号系统——语言的大脑分区是一致的。发展逻辑思维,锻炼了大脑左半球,也能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逻辑思维与语文的联系还可以从语文领域的四大要素来看。听、说、读、写是语文基本能力,这四种能力都是以思维,包括逻辑思维为基础的。叶圣陶先生说:“语言说得好,在于思维的正确,思维的锻炼相当重要。”写是说的书面形式,作者想把意思表达清楚,必须遵循人类共同的思维规律,没有逻辑思维,是不可能把复杂的道理和感受讲清楚的。至于读和听,如果弄不懂人家话语间、文章中的逻辑架构,实际上就是没有真正听懂、读懂。叶老对语文与思维关系的精辟阐述,为语文教师揭示了发展思维,尤其发展逻辑思维,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途径。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要有一定的逻辑学科知识为基础,而逻辑学科知识也正是语文知识的组成部分。传统语文总是把语、修、逻相提并论,逻辑知识短文也曾进入语文课本。目前流行着语文八字宪法之说,这八个字是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特级教师魏书生教学生画知识树,总少不了“逻辑”的位置。可以说,逻辑是语文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与语法、修辞等专科知识共同建构了语文知识的整体框架。可以说,缺了逻辑的语文知识是缺腿的、不完整的。在语文教学中进行逻辑思维训练,从而普及逻辑知识,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这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无疑是大有裨益的。从思维科学看,逻辑思维与创造性思维是密不可分的两种思维。现代学者张晓芒说:“任何一个创造性成果的产生,都包含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思维,是两种思维合作下产生的结果。”这两种思维特质一是发散型,一是聚敛型,对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来讲是缺一不可的。还有的人更是直截了当地说:“直觉思维(创造性思维品质)乃是逻辑思维高度浓缩、简化、自动化的结果。”这正是说,逻辑思维是基础,是本,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逻辑思维基础,创造性思维才能出成果。而片面强调创造性思维培养,忽视逻辑思维训练往往适得其反,欲速则不达。教学的长远目标是培养跨世纪人才。世界进入了智力解放、智力开发的时代,一位思想家说过:不要一个充塞的大脑,宁要一个开阔的大脑;不要一个无所不知的大脑,而要一个智力发达的大脑。“开拓学生视野,开展学生智力”也正是语文教学大纲为语文教学确立的目标。开发和发展构成智力因素核心的逻辑思维能力,应成为当前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教学的根本目标,是把人类已知的科学真理创造条件使学生掌握,要教会学生思考问题,教他们掌握规律性知识而不是僵死的教条,要达到这个目标,首先要使学生具备逻辑思维能力。 思维训练,是指通过某种途径、方式掌握正确的思维过程、思维形式、思维方法的过程。把逻辑思维知识,正确的思维过程、形式、方法的掌握和传授贯穿在语文知识的教与学过程中,追求“逻辑思维规律、方法,与学生思维发展规律、语文知识内在规律,在教和学相互作用中的和谐和统一”,这就是语文的逻辑思维训练。通过训练,使学生逐步学会掌握用科学的抽

语文教学中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12-09-26T16:50:49.483Z 来源:《学习方法报·语数教研周刊》2012年第45期供稿作者:黄春燕刘士喜 [导读] 逻辑思维的强弱与语言理解,语言表达的好差呈一种正相关关系。 四川遂宁市西眉中学黄春燕刘士喜 逻辑思维的强弱与语言理解,语言表达的好差呈一种正相关关系。也许有人说学生不必学逻辑学,但能说学生可以不具备逻辑思维能力吗?要使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有所作为。 一、加强逻辑思维训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似乎是两码事,实际都是将语言组织起来表达思想感情。语言是一定逻辑关系组织起来的,要能说会写,就操作层面而言,除了语言学方面的技能外,就要掌握一定的逻辑方面的能力,主要就是逻辑思维能力。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以及概念,判断和推理知识在语言的表达中具有广泛的指导作用。 记叙性文章的写作,着重记叙人物的命运,事情的过程,主要运用叙述和描写的表达方式,语言要求生动形象,有感染力;议论性和说明性文章重在剖析事理,说明情况,主要运用议论和说明的表达方式,语言要求准确简练,有说服力.无论是记叙文或论说文,都应有明确的主旨,并围绕主旨组织材料由词生句,积句成篇,做到脉络分明,语言清晰,令人看得明白。 审题是学生写好作文的首要环节。命题作文的题目如果是概念性的,那么概念要确定,不能违反同一律。如题目是《学会》,全文却着重写了如何“会学”,语言形式上“学”与“会”互换了位置,从逻辑上说,就是偷换了概念。审题一旦换了偷换概念的错误,就会造成偏题,跑题和离题的后果。但命题作文的题目有的大而抽象,有的小而具体,都在写作时遇到障碍怎么办?学生可以利用概念间的属种关系审题。如作文《理想》,题大且空,可采用扩大内涵,缩小外延的办法;可以写成“仁人志士的理想”,“弱小者的理想”,“青年学生的理想”甚至“我的理想”等或将其中的两个组合起来写;也可以成“理想的重要性”,“理想就是动力”写前者包括和后者,写后者只是写了前者的一个方面,都可以。这叫大题小做.在如《父辈》题小且实,可采用缩小内涵,扩大外延的办法:可以写成“父亲和叔伯们”,也可以写成“父亲和叔伯一样辈分的人们”等或将其中的两个组合起来写。这是小题大做。一般来说命题或自己拟题的作文,审题出现的问题进本上都与逻辑问题有关。立意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关键环节。立意就是作者的写作意图,在读者便是主旨,虽然这两者不尽一致。立意(有的题目就体现里立意)往往是判断,不完整的推理不多。记叙性文章即使是主题先行,有时也会看不出所立之“意”是否违反逻辑,因为这类文章意在写个别的人,偶然的事,只要作者不出来说理或说理概括得正确即可。但学生常常在升华主题的习惯驱使下,学《伊索寓言》做法,为自己的记叙内容说理,弄不好会出逻辑问题。议论性文章任务就是说理的,出逻辑问题的情况要多。如将“勤奋出天才”作为文章“意”。根据逻辑判断原理,“勤奋”是天才的必要条件,但一些学生常会误将“勤奋”当作“天才”的充分条件,甚至当作充分条件。那么,许多“勤奋”者而不能成为“天才”,便无法作解释了。在这样的虚假的违反逻辑的说理中,学生无法正确认识“勤奋”的真正涵义,一方面会滋长了说假话的习惯,一方面会形成放弃“勤奋”的意念。在立意上有这样的问题,在文章的行文时也有这样的问题。 议论文的归纳和演绎两种论证方法就是两种逻辑推理形式。在实践中,完全归纳法很少用,在议论文的论证时更少用,而经常用的是简单枚举推理。但运用枚举归纳如果选用材料不当,极易造成以偏概全的蛮横之理。因此,在材料准备上要选择各类有代表性的尽可能多的材料,然后再从中选取有代表性的典型的几个材料进入文章。演绎推理在使用时,最多的三段论。学生在学过三段论知识后,深有感触地认为,原来我们经常在使用三段论。事实上,无论是学过还是没学过逻辑的人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三段论说理,只是更多用地是省略形式。懂得三段论概念,公理和规则可以更自觉地掌握说理方式,有利于提高写作水平。 二、加强逻辑思维训练,提高语言理解能力 我们要求学生对文本进行整体阅读,所谓整体阅读,就是通过阅读把握文章的逻辑思路。凡是好文章其思路必然体现逻辑性。我们告诉学生对不同体裁的文章,整体阅读的方法有所不同。 说明性文章以说明为主。从逻辑角度看,说明一个事物,总离不开揭示反映该事物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各种说明方法都是在说明该事物的性状,功能,种类和关系等,说明顺序也必须符合逻辑性。如《眼睛与仿生学》主要说明眼睛的功能及如何利用仿造功能。其说明顺序遵循由一般到特殊,由简单到复杂的逻辑顺序:先单眼后复眼,先眼睛后仿生。在最后介绍仿生学时涉及到许多具有属种关系的科学逻辑。 记叙性文章以记叙为主。其逻辑比通常所说的推理以及复合命题更为广泛的意义上来处理命题间的关系的。记叙的逻辑主要反映为记叙线索,记叙顺序,语境推理和从题材到主旨的推理。如巴金的散文《等》从五个材料:眼前的灯;给我指路的灯;艾尔克的孤灯;为恋人点燃的灯;拯救友人的温暖的灯。运用归纳推理得出:“在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这样的结论。 议论性文章以议论为主。议论的主要表达手段为论证。论证是由断定一个或一些判断的真实性,进而断定一个或一些判断的真实性的思维和表达的过程。整个论证过程,至少有一个推理。在教学中能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阅读,可以提高阅读的质量。 在古代诗歌的阅读中同样需要逻辑思维。如苏轼在写给宋代书法家石苍舒的诗《石苍舒醉墨堂》中有“人生识字忧患始”句,要理解这句诗非运用逻辑思维不可。“识字”与“忧患”有何关系呢?因为识字就会明理,明理就会说理,说李白就会惹事,惹事就会招致忧患。通过条件推理我们就能明白而深刻地理解苏东坡将“识字”与“忧患”两者写成因果的道理了。 无论在阅读的教学中还是阅读的考试中,学生会遇到不少运用逻辑思维能力理解课文之处,我们需要切实加强逻辑思维训练。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语言理解能力。

简评《语文教学:学科逻辑与心理逻辑》

简评《语文教学:学科逻辑与心理逻辑》 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 集美大学施茂枝教授的新作《语文教学:学科逻辑与心理逻辑》2013年9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按照作者的解释“学科逻辑包括语文课程性质、课文的功能定位、课程内容的特点、语文知识的内在联系等等;学生的心理逻辑包括学生的身心特点、心理发展规律、学习的内在需要等等。”这是对“学科逻辑”和“心理逻辑”的学术话语表达;通俗地说,“学科逻辑”就是指语文科学本身的知识架构和学习规律,“心理逻辑”就是指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这本新作试图将语文学科学习规律和儿童认识规律融合在一起,结合语文教学的具体课例对当下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学理的解读或阐释,并且从儿童认识规律和儿童学习心理的视角,提出了语文学科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习作教学的教学策略。本书作者没有简单地停留在对语文教学做理论或哲学层面的思考,而是着眼于理论和实际的紧密联系,直面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问题探寻语文教学规律,力求自己的主张和建议更接“地气”,使建构的教学策略更具可操作性。由于观察和研究视角的差异,所以本书所提出的阅读教学策略、习作教学策略、识字教学策略,与一般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著作中提出的教学策略有着明显的区别,且很具操作性。这些创新观点对教研人员和一线教师探寻语文教学改革之路,都有很好的启示。 书中提出文学性作品的文本解读策略之一——关注儿童的期待视野。作者引用了著名作家毕淑敏在不同年龄时段阅读《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时的不同感受:8岁的时候读出美丽的人鱼公主的不幸和可怜;18岁的时候读出人鱼公主是一篇讲爱情的童话;到了28岁自己做了妈妈,就强烈感受到了人鱼公主奶奶的慈悲心肠和对人鱼公主的精神哺育;38岁自己写小说了,就开始探讨起安徒生的写作技巧来了;到了48岁读出了人鱼公主对灵魂的渴望和索求,感悟到这是一篇写灵魂的故事。同样是毕淑敏,同样是读一篇人鱼公主,8岁时的感悟与48岁时感悟完全不同。书中还例举了不同读者阅读《浅水洼里的小鱼》这个故事的不同感受:在宗教者的期待视野里,它是一个信仰者普度众生的故事;在教育家的期待视野里,它是以生为本、关于爱心的故事;社会学家以此告诫你,社会是大海,当你困处沙滩时,愿意帮助你回归大海的人,才是真正的朋友;医学院的教师以此教育学生,医生首要的就是要培育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哲学家则会生发出“每个生命都有平等的价值”、“勿以善小而不为”等众多耐人寻味的深刻命题。而在小学二年级、七岁孩子的期待视野里,它就是要爱惜小鱼、保护小动物!这些事实充分说明了儿童阅读与成人阅读的不同期待,同样阅读一部作品,儿童的阅读感悟和成人的阅读感悟有着天壤之别。为此教师在文本解读时必须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充分尊重儿童的阅读期待,如果不顾学生的视野把成人教师对课文的感悟强加给学生,即使把教学过程包装成师生交谈的“对话”形式,也注定是无效的伪对话。 7-12岁儿童思维虽然具有一定的符号性和逻辑性,但仍然以具体事物和过去的经验为主,不能离开具体事物而进行纯形式的逻辑推理。为此作者提出了文学作品教学的另一条重要策略“主旨把握:顺应儿童的诗性思维”。儿童诗性思维主要表现在以直观感受和直觉经

在多元逻辑关系中寻找语文教学的最佳整合点

在多元逻辑关系中寻找语文教学的最佳整合点 绍兴市鲁迅小学教育集团顾问室周一贯2011年,“21世纪教育研究院”等机构,进行过一场“教师对于课改评价”的网络调查,其中两个数据特别引人关注:教师对新课改理念的认同度高达74%,而对其实施的满意度却只有25%。这说明认同度很高的新课改理念,在实践运作层面,并没有体现出强大的制胜力。这里的原因当然会有许多,但主要的一点是语文课改理念与语文课堂实践之间,存在着一个不容小觑的中介环节有待跨越。也就是说,在“理念”与“实践”之间,需要有研究的突破,否则,新课改的理念虽然很好,但课堂仍是“涛声依旧”,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落实: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如何不再虚化;以教师讲析为主的课堂形态如何改变;教学如何能真正确立以学为基点;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和学习实践活动等又如何确立改革的生长点……显然,“一切都是经过中介连成一体,通过转化而联系的”(列宁《哲学笔记》),如果缺失了在中介环节的拓进和突破,课改就难免只是一派乱花迷眼的景观。 厦门集美大学施茂枝教授的新著《语文教学:学科逻辑与心理逻辑》,正是在这个十分重要的课改中介环节,奉献了他的研究成果。作者以语文教育研究的多元视野,对学科逻辑(语文课程性质、课文的功能定位、课程内容的特点、语文知识的内在联系等)与学生的心理逻辑(主要指学生的身心特点、心理发展规律等)的融通中寻找语文教学的最佳整合点,去发现“痛点”(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痼疾)背后的真问题。这种多元的逻辑思维的整合,无疑是一种值得重视的研究方式。理性思维的要质是逻辑思维。逻辑能对人的思维起规范作用,从而使研究步入科学的规律,形成全面、深睿的品质。而“整合”则是“多元”研究的必由途径。“整合”原本为地质学概念,如今被广泛引入社会科学的领域,意指行为主体为了提高效益,将某一领域内的各种资源作新的优化配置。我尤其感兴趣的是施茂枝老师整合策略中的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多维性,即被整合的资源有语言学的、逻辑学的、文学的、儿童生理心理学的、语文教育学的等等,显示了十分开阔的理论视野和思维空间。二是整体性,即如此众多的研究资源都紧紧围绕儿童的学习发展去探究小学语文教学的科学规律与改革 策略。三是和谐性,在对众多资源作如此纵横恣肆的论说中作者所坚守的则是中和守本、互为融通,并且相辅相生的协调实现,从而使论证具有对课改现实的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特征。 总观本书在推动当下语文教育改革进程中所发挥的正能量,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点。 一、论题萌生于语文教育研究的多元视野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