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论文提纲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的学科门类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的学科门类在农田里,作物栽培学和耕作学就像是一对默契的搭档,缺一不可。
说到作物栽培学,这可是研究怎么种出好庄稼的学问,像是给植物开了一本“成长指南”。
无论是水稻、玉米,还是小麦,大家都想知道,怎么才能让它们长得又高又壮、颗粒饱满。
这门学问可不是闹着玩的,里面有许多“门道”,比如选择适合的种子、合适的土壤、还有那个关键的水分管理。
你想啊,要是土壤贫瘠,种什么都没用;再加上天气变化无常,真是让人捉摸不透。
可见,作物栽培学可谓是农业界的“终极秘籍”,让农民们在田地里扬眉吐气,收获满满。
再说说耕作学,这可是耕地的艺术。
简单来说,就是教你怎么把地种好,给作物创造一个舒适的生长环境。
你想,种地可不是随便刨几下土就完事的。
耕作学教我们耕地的深浅、排水、施肥等等,都是为了让作物能够吸收到足够的养分。
尤其是轮作和间作的技巧,那可是非常重要的。
想象一下,如果总是在同一块地上种同样的作物,土地会很快就累了,没劲了。
所以,聪明的农民们会换着花样种,甚至搭配不同的作物,互相帮助,简直就是“田园中的小伙伴”。
这样不仅提高了产量,还保护了土壤,真是一举两得。
作物栽培和耕作学的结合就像是调味品,少了哪一味都不行。
比方说,你要是种了一种特别娇贵的作物,但耕作学的知识跟不上,那可就麻烦了。
你得知道,水要浇得当,土要翻得好。
否则,作物可能就像“泡汤”了一样,无缘丰收。
农民朋友们常常会说:“种得好不如管得好”,这话一点都不假。
耕作学为作物栽培提供了扎实的基础,让农民可以从容应对各种挑战。
在这两门学科中,有个核心的理念就是“因地制宜”。
每个地方的土壤、气候都不一样,你不能用同一套方法去应对不同的情况。
比如说,南方的水稻种植和北方的小麦种植就差得远呢。
这个时候,作物栽培学就得发挥作用,结合当地的特点,才能够找到最合适的种植方法,真是“千人千面”的道理。
大家是不是有点小好奇,怎么才能把这些学问学得更好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多实践。
作物栽培学总论大纲

第一节: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法第二节:作物的起源和起源地第三节:作物的多样性和作物分类一、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二、作物栽培学的理论基础三、作物栽培学的特点和研究一、农业的发生1.作物栽培学的性质2.作物栽培学的任务1.作物栽培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2.作物栽培学总论与各论的关系1.作物栽培的特点2.作物栽培的研究法二、世界各地最早种植的作物 三、栽培植物起源中心 四、我国作物的来源 二、作物的驯化和创造三、作物引种及引种原则四、作物的分类一、作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作物引种的概念和理论 2.作物引种应吸取的教训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3.作物引种的基本原则2.按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1.根据作物的生理生态特征分类第四节:我国古代作物栽培的特点和经验1.我国古代农学思想:“天、地、人”合一2.我国历代的种植业传统—-精耕细作 的表现第五节:我国农业自然资源和优势种植业布一、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的特点及其评价二、我国的种植业结构和优势产品区域布局2.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的评价1.我国农业生产的结构2.我国的种植业结构 1.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的特点3.我国大田作物的生长状况4.我国优势种植业产品区域布局第一章第一章、绪论第六节:农业发展历程和可持续发展一、农业的发展历程二、世界作物生产概况三、粮食安全法1.农业的发展历程1.可持续农业的含义2.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5.生物技术与作物改良第一章、绪论四、可持续农业五、作物栽培科技进步 1.高产研究与农产品优势区域建设2.作物品质改良及安全食品生产3.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及新型栽培制度建立4.农业信息化及精确定量栽培第一章第一节:作物生长发育的特点 第二节:作物的器官建成一、作物生长与发育的概念二、作物生长的一般过程三、作物的生育期与生育时期1.作物生长与发育的概念2.作物生长与发育的关系以及不同1.作物生长的四个时期2.S型曲线1.作物生育期概念2.作物生育期的概念一、种子萌发二、根的生长1.根的功能2.根系的类型3.影响根生长的条件4.种子的寿命和种子休眠4.根的生长过程2.茎的机能1.茎尖分生组织的作用三、茎的生长四、叶的生长4.作物茎的生长过程5.影响茎、枝生长的因素1.作物叶的分类3.作物茎的分类及其各自特点2.作物叶的生长过程3.影响叶生长的一些因素第二章3.作物的物候期概念1.作物种子分类2.作物种子萌发过程3.种子发芽的条件五、花的发育六、种子和果实发育 2.作物的种子和果实3.种子和果实的发育4.影响种子和果实发育的因素1.果实的结构2.开花、授粉和受精的定义3.影响花器官分化、开花授粉受精的外界条件1.花器官的分化第三节: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第四节:作物生长的一些相互关系一、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与阶段发育二、作物在温度和光周期诱导下植株形态和生理上的变化三、作物温光反应特性在生产上的应用1.作物感温性及春花作用2.作物感光性及光周期现象3.作物的基本营养生长性1.形态和结构的变化2.生理生化的变化2.光敏色素的变化一、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二、地上部生长与地下部生长的关系1.地上部与地下部物质的相互交换2.地上部与地下部重量保持一定比例3.环境条件和栽培技术措施对地下部和地上部生长的影响不同1.禾谷类作物营养器官间的同伸关系2.双子叶作物器官间的同伸关系三、作物器官的同伸关系四、作物的器官平衡第二章1.引种上的应用2.栽培上的应用1.营养生长是生殖生长的基础2.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协调发展3.在育种上的应用第五节:作物的个体与群体一、群体与个体的关系二、作物群体的结构三、作物群体是一个生产系统1.群体与个体的关系2.群体的水平结构3.群体的垂直结构4.“大田切片法”5.生长分析1.作物种群的大小第一节:作物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第二节:作物的源、库、流理论及其应用第三节:作物产量的潜力一、作物产量 二、作物构成因素三、作物产量形成的特点一、源、库、流理论1.产量构成因素的形成2.干物质的积累与分配 1>.收获营养器官的作物2>.收获种子的作物 二、源、库、流的协调及其应用 二、提高作物产量潜力的途径一、作物品质二、形成的生理生化基础一、环境资源与作物生产潜力1.源第四节:作物品质及其形成第五节:作物品质的调控一、作物品质的遗传调控1.太阳辐射与光和生产潜力2.温度资源和光温生产潜力3.水资源与光温水生产潜力4.土壤资源与光温水土生产潜力 第三章第三章、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的形成2.库3.流1.提高品种的光和效率3.降低呼吸消耗4.改善栽培环境和栽培技术2.提高作物群体的光能截获量 1.概念2.评价指标3.主要类型1.糖类的形成与积累2.蛋白质的形成与积累3.脂类的形成与积累4.维生素的形成与积累5.一些特殊物质的形成与积累 二、作物品质的环境调控 1.常规育种与作物品质改良2.利用生物技术改良作物品质3.品质优异的作物品质资源的利用 3.品质随化肥的变化4.灌溉对作物品质的影响5.生长调节剂对改善品质的作用 7.收获期对作物品质的影响 2.品质随种植密度的变化6.病虫害对作物品质的影响 1.品质随播种期的变化第一节:作物与环境的关系 第二节:作物与光的关系一、作物的自然环境二、作物的人工环境三、环境因素的生态学分析一、光对作物的生态作用及作物的适应性3.光谱成分对作物的作用1.环境因素的分类2.环境因素的生态学分析二、作物对光的吸收转化与产量第四章、作物与环境的关系第四章1.光照强度的作用2.日照长度的作用第三节:作物与温度的关系一、温度对作物的生态作用二、极端温度对作物的危害及作物的抗性三、温度对作物分布的影响2.目前光能利用率低的原因2.土壤因素3.地形因素4.生物因素5.人为因素1.气候因素2.主导因素3.环境因素的不可替代性和可调性4.环境因素作用的阶段性5.环境因素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1.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2.改善光合性能是作物增产的根本途径1.作物对光能的利用1.光能利用率的理论值2.光合性能的基本规律及其调节1.光合性能的概念以及与其产量关系2.作物的“播性”与春化处理3.作物的基本温度4.地温与作物根系生长5.温度与干物质的积累1.温度的节奏性变化与作物生产6.积温与作物的生产2.高温对作物的危害及作物的抗性1.低温对作物的危害及作物的抗性2.冻害、冷害与霜害3.作物对低温的生态适应性与抗寒性的锻炼4.抗寒的农业措施1.作物的抗寒能力2.作物对高温的适应性1.高温对作物的伤害作用第四节:作物与水的关系第五节:作物与空气的关系及作物的生态适应性二、旱涝对作物的危害及作物的抗性三、水污染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一、空气成分及其对作物的生态作用2.CO2浓度与作物产量二、大气环境对作物生产的影响第四章1.田间CO2浓度的变化和作物CO2平衡2.作物的抗涝性2.作物抗旱性的特点3.有限水分亏缺下作物的补偿效应4.抗旱锻炼1.旱害2.涝害及作物的抗涝性1.干旱对作物的危害性及作物的抗性1.涝害对作物的影响2.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3.对气候灾害的影响4.对土壤肥力和肥效的影响5.大气中CO2浓度增加1.对作物布局和副种指数的影响6.对病虫害的影响3.作物水分利用率1.作物对水的反应2.作物的水分平衡2.关于污水灌溉问题1.水体污染对作物的危害2.水体污染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1.临界浓度2.关于共生固氮1.CO2对作物的生态作用2.二氧化碳、氟化物和氮氧化物3.臭氧4.酸雨1.温室效应第六节:作物与土壤的关系第四章一、土壤对作物的生态作用3.土壤生物性质与作物的生态关系二、土壤污染与作物2.土壤化学性质与作物的 生态关系1.土壤物理性质与作物生态环境的关系2.土壤水分3.土壤空气4.土壤温度1.土壤地址和结构2.作物与土壤养分3.作物与土壤有机质1.作物与土壤酸碱度1.土壤污染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2.土壤污染的治理方法第二节:整地与土壤培肥技术第三节:播种与育苗技术1.最少养分律2.报酬递减律一、营养元素的吸收规律二、施肥技术第五章1.轮作倒茬2.增施有机肥一、作物及其品种布局二、作物种植方式3.深耕改土和客土改良第一节:作物栽培制度一、土壤培肥技术:措施二、整地技术 4.因土施肥和测土配方施肥1.撒播2.条播3.穴播一、播种技术:播种方式二、育苗与移栽技术 4.精量播种第四节:营养调节技术3.养分互作律1.施肥原则2.施肥量的确定性和推荐施肥技术1.营养结合的原则2.营养平衡的原则3.安全生态的原则4.经济高效的原则3.肥料的种类1.有机肥料2.无机肥料3.微生物肥料4.施肥时期1.基肥2.种肥3.追肥5.施肥方式1.全层施肥2.表层施肥3.集中施肥4.根外追肥第五节:水分调节技术一、水分吸收规律二、灌溉方式与技术第五章第九节:收获技术一、收获时期的确定二、收获方法三、产后处理和储藏2.摘取法 3.倔取法1.刈割法第六节:作物保护及调控技术二、病虫鼠防治技术 三、作物的化学调控技术 四、人工控旺技术一、杂草防除技术第七节:覆盖栽培技术一、覆盖的作用二、覆盖物的种类及方法三、覆盖栽培管理技术1.提高土壤温度2.保墒1.秸秆覆盖2.地膜覆盖3.沙石覆盖。
农学专业的论文提纲范文

农学专业的论文提纲范文农学专业的论文提纲范文论文提纲是一个反映了论文的基本观点、佐证材料、论证角度和步骤,以及依照逻辑关系层层展开的纲目体系。
下面是lw54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农学专业的论文提纲范例,供参考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一:农学专业的论文提纲范例(以江苏省沭阳县农田土壤理化特性时空变异及其影响因素为例) 摘要ABSTRACT目录引言1 文献综述1.1土壤特性变异的研究现状1.1.1土壤酸碱性的时空变异研究1.1.2土壤养分的时空变异研究1.2土壤特性变异的影响因素1.3土壤特性时空变异的研究意义1.4土壤特性时空变化的研究方法1.4.1Fisher 统计法1.4.2地统计学研究方法1.4.2.1区域化变量和随机函数1.4.2.2内蕴假设和平稳性假设1.4.2.3半方差函数1.4.2.4克里格法和土壤类型GIS连接法1.5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1.5.1研究内容1.5.2技术路线2 材料与方法2.1研究区概况2.1.1经济条件2.1.2自然条件2.1.3成土母质和土壤类型2.1.4种植结构2.2 土壤样品采集与资料收集2.2.1 土壤样品采集2.2.2资料收集2.3样品测定和图件处理2.3.1 土壤样品的预处理2.3.2样品的测定2.3.3基础图件与数据处理2.4技术支持2.4.1硬件配置2.4.2软件配置3 2011年土壤特性的统计特征分析3.1土壤特性统计特征的描述性统计3.2土壤特性的地统计学分析4 土壤养分的时空变异特征4.1土壤pH的时空变异特征4.1.1土壤pH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规律4.1.2土壤pH值在时间尺度上的变化4.2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时空变异规律4.2.1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规律4.2.2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在时间尺度上的变化4.3土壤全磷的时空变异特征4.3.1土壤全磷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规律4.3.2土壤全磷在时间尺度上的变化4.4土壤速效磷的时空变异特征4.4.1土壤速效磷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规律4.4.2土壤速效在时间尺度上的变化4.5土壤速效钾的时空变异特征4.5.1土壤速效钾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规律4.5.2土壤速效钾在时间尺度上的变化5 土壤特性时空变异因子讨论5.1土壤母质的影响5.2土壤质地的影响5.3施肥和秸秆还田的影响5.4 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6 结论与建议6.1结论6.2建议参考文献致谢篇二:农学专业的论文提纲范例(以镰刀菌和杀菌剂对平邑甜茶生理生化作用为例)中文摘要关键词1 引言1.1 镰刀菌的生物学特性1.2 平邑甜茶1.3 苹果连作障碍的发病机制1.4 植物病原菌毒素研究进展1.5 连作障碍的防治措施1.6 研究目的和意义2 材料与方法2.2 四种镰刀菌培养滤液对水培平邑甜茶生长的影响2.3 尖孢和串珠镰刀菌培养滤液对水培平邑甜茶的影响2.4 六种杀菌剂对盆栽平邑甜茶生长生理指标的影响2.5 测定项目与方法2.6 数据处理3 结果与分析3.1 四种镰刀菌培养滤液生物活性测定3.2 四种镰刀菌培养滤液对平邑甜茶幼苗生物量的影响3.3 尖孢镰刀菌和串珠镰刀菌培养滤液对平邑甜茶幼苗生物量的'影响3.4 尖孢镰刀菌和串珠镰刀菌培养滤液对幼苗根系细胞膜透性的影响3.5 尖孢镰刀菌和串珠镰刀菌培养滤液对保护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的影响3.6 六种杀菌剂对平邑甜茶幼树生物量影响3.7 六种杀菌剂对根系活力的影响3.8 六种杀菌剂对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3.9 六种杀菌剂对根系可溶蛋白含量的影响3.10 六种杀菌剂对根系 SOD 活性的影响3.11 六种杀菌剂对根系 POD 活性的影响3.12 六种杀菌剂对根系 CAT 活性的影响3.13 六种杀菌剂对根系 MDA 含量的影响3.14 六种杀菌剂对根系 PAL 活性的影响3.15 六种杀菌剂对根系 PPO 活性的影响4 讨论4.1 四种镰刀菌产毒能力差异4.2 镰刀菌是引起连作障碍的主要生物因素之一4.3 杀菌剂对平邑甜茶根系生长调控作用5 结论5.1 明确了连作土壤中四种镰刀菌对平邑甜茶生长的抑制作用5.2 明确了镰刀菌培养滤液对平邑甜茶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5.3 明确了盆栽条件下杀菌剂对平邑甜茶幼苗生长的促进作用及最适剂量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参考文献致谢。
作物栽培与耕作学—作物栽培的基本技术(总论)

5.1.2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作物上的应用
1、打破休眠,促进发芽
2、增蘖促根,培育矮壮苗
3、促进籽粒灌浆,增加粒数和提高粒重
4、控制徒长,降高防倒
3.1.2营养元素吸收的阶段性
各种作物吸收养分的具体数量不同,但总的趋势是:生长初期吸收量较少,强度小,而在生长发育旺盛时期,吸收数量、强度明显增加,接近成熟时吸收也就逐渐减缓。
3.1.3作物营养临界期和最大效率期
在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常有一个时期,对某种养分的要求在绝对量上虽不算太多,但需要的程度很迫切,此时如缺少这种养分,作物生长发育就会受到明显的影响,这一时期就叫作物营养临界期。
4.1水分吸收规律
4.1.1作物各生育时期的需水量和水分临界期
1、作物各生育时期的需水量作物在适宜的土壤水分和肥力水平下,经过正常生长发育,获得高产时的植株蒸腾、株间蒸发以及构成植株体的水量之和。
2、水分临界期作物一生中对水分最敏感的时期,称为需水临界期。。
4.2节水灌溉技术
人工灌溉补给的灌水方案称为灌溉制度。其内容包括作物生长期间内的灌水时间、灌水次数、灌水定额和灌溉定额等。灌水定额指单位面积上的一次灌水用量,灌溉定额是指单位面积上作物全生育期内的总灌溉水量。
3、作物种类和品种类型分蘖作物如小麦、水稻等,群体密度受播种量和分蘖数影响。不分蘖作物的群体密度主要受播种量的影响。双子叶作物棉花的种植密度主要决定于播种量和播种期。
同一作物,但株型结构、分蘖能力不同的品种,其种植密度也是有差别的。
2.1.2确定播种数量多少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论文参考文献一、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论文期刊参考文献[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科发展思考.《高等农业教育》.2011年7期.冯永忠.韩娟.李轶冰.廖允成.温晓霞.[2].山西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博士生导师高志强.《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09年1期.[3].国家重学科"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简介.《沈阳农业大学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5年1期.[4].不同施氮水平对南方早稻氮素吸收利用及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中国农业科学》.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4年4期.江立庚.曹卫星.甘秀芹.韦善清.徐建云.董登峰.陈念平.陆福勇.秦华东.[5].免耕对水稻根系生长及根际环境的影响Ⅳ免耕栽培对水稻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中国农学通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0年19期.周佳民.彭福元.刘开强.莫润秀.梁天峰.朱校奇.江立庚.[6].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学博士点简介.《沈阳农业大学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0年4期.[7].氮肥运筹对免耕水稻根系生长、根际土壤特性及产量的影响.《广西植物》.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4年5期.张玉.秦华东.黄敏.江立庚.徐世宏.[8].坚持科研创新促进成果"落地生金"——第十八届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成果转化奖获得者、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农学系主任曾勇军副教授.《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15年12期.高强.[9].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用物学博士点简介.《沈阳农业大学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1999年5期.[10].推广作物粉垄栽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物研究》.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12年5期.韦本辉.甘秀芹.刘斌.申章佑.陈烈臣.白德朗.二、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1].棉花膜下滴灌水氮耦合机理的研究.被引次数:8作者:郭金强.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石河子大学2005(学位年度)[2].华北平原壤质潮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优化氮素管理与反馈调节.被引次数:1作者:徐久飞.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莱阳农学院青岛农业大学2005(学位年度)[3].稻麦两熟制不同耕作栽培方式对稻麦生产力的影响.被引次数:2作者:陈文林.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扬州大学2008(学位年度)[4].耕作方式与施氮量对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农田土壤质量与生产力的影响. 作者:冯宇鹏.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山东农业大学2014(学位年度)[5].保护性耕作对旱区小麦菘蓝轮作土壤生态及作物生理特性的影响.被引次数:4作者:杨江山.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甘肃农业大学2010(学位年度)[6].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农田土壤健康状况的影响及作物响应研究.被引次数:8作者:韩宾.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山东农业大学2007(学位年度)[7].华北平原不同耕作方式的土壤水热特征及其对作物生长发育影响.被引次数:6作者:冯聚凯.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河北农业大学2006(学位年度)[8].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对麦玉两熟农田土壤质量和生产力的影响.被引次数:1作者:赵红香.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山东农业大学2013(学位年度)[9].“旱三熟”种植区保护性耕作的效应及模式研究.被引次数:1作者:邹聪明.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西南大学2010(学位年度)[10].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理化性状及作物产量与品质的影响.被引次数:1 作者:王亚雷.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扬州大学2009(学位年度)三、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论文专著参考文献[1]推广作物粉垄栽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韦本辉.甘秀芹.刘斌.申章佑.陈烈臣.白德朗,20122012年全国农作物优质高产安全高效生产研讨会[2]麦子在中国的本土化历程从粮食作物结构的演变看原始农业对中华文明的影响.曾雄生,20012001年原始农业对中华文明形成的影响研讨会[3]作物粉垄栽培增产效果与高产理论探讨.韦本辉.申章佑.甘秀芹.刘斌,20112011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4]浅谈洛阳谷子生产存在问题及发展建议.司马青焕.张玉萍.刘要辰.董永红,2009首届全国谷子产业大会[5]免耕条件下氮肥管理对水稻根系及土壤特性的影响(摘要).张玉.秦华东.江立庚.徐世宏,2013全国第十五届水稻优质高产理论与技术研讨会[6]新形势下如何处理作物育种与耕作、栽培技术的关系.王永宏,2003'2003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7]低碳农业的重要技术——免耕栽培.熊继东.成燕清,20102010年湖南科技论坛——低碳农业与湖南经济发展论坛[8]水浇地冬小麦撒播旋耕简化栽培.王小泰,20082008年全国小麦栽培科学学术研讨会[9]水稻品种不同形态氮素积累与分配的差异及其与氮素利用的关系.江立庚.郭立.刘开强.梁天锋,2007中国作物学会栽培专业委员会换届暨学术研讨会[10]稻麦两熟制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周年生产力的综合评价.刘世平.张洪程.戴其根.霍中洋.许轲,2007中国作物学会栽培专业委员会换届暨学术研讨会。
作物耕作学与栽培学

作物耕作学与栽培学《作物耕作学与栽培学》:探索农业的科学与艺术《作物耕作学与栽培学》是一门研究农业植物生长发育和生产技术的学科,是农业领域中一项基础性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应用。
该学科以学习和探索如何最佳地培养和管理作物,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为目标,涉及到耕种技术、肥料施用、病虫害防控、灌溉系统、收获和储存等方面的知识。
作物耕作学与栽培学的研究领域广泛,包括了种子选择和处理、土壤准备和改良、播种和定植、施肥和施药、灌溉和排水、病虫害防止与控制、采收和储存等农作物生产全过程中的方方面面。
通过研究和实验,该学科旨在找到最佳的栽培方法,以提高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增加产量,改善作物的品质和可持续性。
该学科的探索不仅仅局限于科学实验室,它融入了耕地的管理、天气变化、环境因素以及农民的经验和智慧。
作物耕作学与栽培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它需要农民在实践中不断尝试和调整,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佳的耕作方法。
在现代农业中,作物耕作学与栽培学的应用变得更加重要。
由于全球人口的增长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农业面临更大的挑战。
通过运用作物耕作学与栽培学的原理和技术,农民可以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与此同时,作物耕作学与栽培学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新的耕作方法和技术不断涌现,如精准农业、基因编辑技术等。
这些创新不仅为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带来了新的机遇,也为解决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提供了新的可能。
总之,作物耕作学与栽培学是农业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门学科,它以科学和技术为基础,结合农民的智慧和经验,探索如何最佳地管理和栽培农作物,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需求。
它的发展和创新不仅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也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和可能。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作物耕作学与栽培学将继续发展,并为解决人类粮食安全和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中国的农业文明可以追溯到许多千年前的历史,而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是中国农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是一门研究农作物栽培及其耕作的学科,它的研究范围涉及到植物学、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农业资源学、农业生物技术等诸多学科之间的综合研究。
作物栽培学是研究各种农作物如何发展和培育的学科,它研究农作物的生长、发育、适应性及繁育方法,以及农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农作物所经历的各种外界环境因素,如气候条件、土壤、植被等。
根据农作物的种类和生态条件,以及当地的经济情况,选择最经济有效的栽培方法。
耕作学研究的是农业生产的各种耕作管理工作,如施肥、晒谷、种植、收割、储藏等工作。
耕作管理包括土地耕作,农田水利管理,水肥管理,施肥,条件优化,农具的使用,农药的使用,收割,栽培和种植。
耕作学也涉及到技术、机械、植物病理学等学科。
作物栽培学和耕作学为中国农业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
例如:加强耕作管理,可有效节约用水,提高土壤肥力与土壤质量。
耕作管理还可以减少农药的用量,更有效的抑制有害农作物的破坏,延长作物的生长周期,从而提高作物的生产效益和保护土壤质量,以及减少污染。
作物栽培学和耕作学对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它们可以采取多种措施来增强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绿色发展。
例如:可以积极开展农田结构调整和植被恢复,通过植树、种草、植物种群优化等活动,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供更多的生态服务,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作物栽培学和耕作学是中国农业发展过程中无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也一直起到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发挥它们的作用,政府应该加强力量,支持科学研究,加大投入,改善农业科学技术水平,帮助农业生产走上现代化。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人类自古以来就与农业息息相关,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为农业科学的重要分支,在农业生产中起着关键作用。
它们研究植物的种植、生长、生殖等方面的知识,并通过合理的耕作方法,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与质量。
本文将对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进行探讨,以期对读者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作物栽培学是研究农作物的种植与生长发育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通过合理的栽培管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
它包括了对作物品种、种源、生育期、生理特性等方面的研究,以及作物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通过对土壤、水分、气候等环境因素的调控,作物栽培学能够提高作物的适应性和抗逆性,增强农作物的生长势态。
耕作学则关注的是耕地的管理和实际操作,其目的是通过合理的耕作措施,为作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耕作学研究的内容包括土地的选址、备耕、翻耕、施肥、灌溉、植保等方面的知识。
合理的耕作措施能够改善土壤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增加土壤肥力,提高土壤的水分和养分供应能力。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密切相关,相辅相成。
合理的栽培管理和耕作措施能够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例如,在选择作物品种时,作物栽培学研究可以提供相应的种源和品种特性,而耕作学则可以确定适合该品种的地理分布和生育条件。
当地的气候、土壤、水资源等环境因素是农作物选择与栽培的重要依据。
根据不同作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我们可以合理选择作物品种,确保它们能够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生长良好。
例如,干旱地区适合种植旱作农作物,喜水的作物则适合水稻田等。
耕作学的基本原则是根据土壤类型、水分状况等要素,选择合适的耕作措施。
例如,在稻田中,适当的灌溉和排水工作是确保水稻生长的关键。
而在旱地中,需要采取合理的耕作措施,确保土壤保湿和减轻水分蒸散。
在作物栽培过程中,施肥是不可忽视的环节。
根据土壤质地和作物需求,合理施用有机肥料和化学肥料,可以补充土壤所需养分,并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然而,过度施肥也可能导致土壤养分紊乱和环境污染,所以在施肥时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科学调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论文提纲以下是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论文大纲格式模板,看了后定能知晓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论文大纲怎么写等相关写作技巧.高职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课程工学结合教学改革农作物栽培无公害栽培的管理技术高等院校课程群的内涵、特性构建----作物栽培学课程群建设为例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园林植物栽培养护”课程教学方法优化探析一、高等农业院校重点学科建设宏观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中文摘要第一章导言一、问题的提出二、研究的对象、目的及意义(一) 研究的对象(二) 目的及意义三、研究动态的概述(一) 国内研究动态及进展(二) 国外研究动态与进展四、研究的理论依据五、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一) 关键词界定(二) 研究内容(三) 研究方法第二章高等农业院校重点学科建设的理论基础一、学科发展理论(一) 学科与学科建设(二) 学科代谢规律(三) 学科分化综合规律(四) 学科当采规律二、学科建设理论(一) 学科建设的外部内部关系规律(二) 重点学科要担负起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三、学科管理理论(一) 管理学理论简述(二) 影响学科建设的因素第三章高等农业院校重点学科建设现状分析一、重点学科数量大幅上升,但结构布局仍需要进一步改善(一) 分布结构(二) 门类结构(三) 投资结构二、从宏观上看,重点学科建设的管理体制不健全,有“点硬面软”的现象三、重点学科的评选及重点学科建设的宏观管理运行机制有待完善四、重点学科的学科带头人年龄老化,断层严重五、国家农业教育、科研、推广相分隔的体制不利于高等农业院校重点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六、有关方面对重点学科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并付诸行动七、重点学科的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第四章高等农业院校重点学科建设的宏观对策一、充分认识重点学科建设的战略意义,把重点学科建设落到实处二、建立和完善高等农业院校重点学科建设的管理体制三、进一步完善高等农业院校重点学科建设的运行机制(一) 重点学科规划(二) 重点学科评选(三) 重点学科建设(四) 重点学科评估及验收四、进一步完善高等农业院校重点学科的结构布局,优化学科资源配置(一) 重点学科分布结构的优化(二) 重点学科门类结构的优化(三) 重点学科投资结构的优化五、面向国内外选拔和培养学科带头人,造就优秀的学科带头人群体(一) 学科带头人选拔培养的重点应放眼45岁以下的中青年学术人才(二) 面向国内外招聘优秀的学科带头人(三) 坚持学科带头人的选拔标准(四) 实施学科带头人培养的硬措施六、加快重点学科建设的信息化进程,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七、大胆创新,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结语参考文献1-7二、玉米植株碳累积和耗水量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摘要Summary目录前言第一章玉米耗水特性与物质累积研究进展综述1-1- 影响玉米耗水特性主要因素的研究进展1-1-1 影响植株蒸腾的因子1-1-2 影响棵间蒸发的因子1-2 玉米干物质累积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现状1-2-1 叶面积,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势与干物质累积的关系1-2-2 水分对玉米生长发育及干物质累积的影响1-2-3 养分对作物干物质累积的影响1-2-4 作物 N、P、K 的累积特征第二章试验设计与方法2-1 试区概况2-2 主要研究内容2-2-1 不同覆膜与灌水水平对玉米地上部干物质与有机碳累积的影响2-2-2 影响玉米耗水特性及干物质累积关键因子的动态特征2-2-3 不同种植方式下玉米地上部碳累积与耗水特性的相关性2-3 技术路线2-4 试验设计2-5 测定指标与分析方法2-6 数据处理第三章不同处理玉米地上组织的碳累积特征3-1 不同处理玉米各生育时期的干物质累积量3-2 干物质累积模型及特征参数3-3 成熟期各处理玉米干物质在不同器官中的分配特征3-4 不同处理玉米的产量表现3-5 各处理玉米植株碳含量的表现3-5-1 各生育阶段不同处理玉米碳累积量3-5-2 各生育阶段不同处理玉米的有机碳在不同器官中的分配特征3-5-3 成熟期不同处理玉米有机碳在不同器官中的分配特征第四章不同处理玉米的耗水特征4-1 玉米土壤含水量的时空分布特征4-1-1 玉米播前,收后 0-110cm 土层含水量垂直分布4-1-2 玉米全生育时期 0-110 土层平均含水量4-2 不同处理玉米的耗水特征4-2-1 玉米全生育期总耗水量4-2-2 玉米的阶段耗水量4-2-3 各处理玉米阶段耗水量占总耗水量的比重4-3 玉米的棵间蒸发特征4-3-1 不同模式下玉米全生育期总棵间蒸发量的差异4-3-2 玉米各生育阶段棵间蒸发量的动态变化4-3-3 玉米全生育期总棵间蒸发量占耗水量的比例4-3-4 玉米各生育时期棵间蒸发量占耗水量的比例第五章玉米的水分利用效率和单位耗水的碳累积效率5-1 各处理玉米的水分利用效率5-1-1 玉米以籽粒产量计算的 WUE5-1-2 玉米以干物重计算的 WUE5-2 各处理玉米的阶段水分利用效率5-2-1 在不同生育时期玉米单位耗水量下累积的干物质5-2-2 不同生育阶段各处理玉米单位耗水累积的有机碳第六章影响玉米碳累积和分配的关键因子的动态变化6-1 不同处理玉米的土壤温度效应6-1-1 玉米不同生育阶段各土层温度6-1-2 玉米全生育期不同土层深度的土壤温度及变化6-2 玉米叶面积指数及光合势的变化特征6-2-1 玉米各生育时期叶面积指数动态变化6-2-2 不同处理玉米全生育期的叶面积指数和叶日积6-3 成熟期各指标与 C 累积的相关性第七章结论与讨论参考文献导师简介1导师简介2个人简介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论文提纲相关参考属性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论文提纲范例大学生适用:10000字研究生毕业论文、2000字高校大学论文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33写作解决问题:论文框架怎样写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前言职称论文适用:职称评定、初级职称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科目论文提纲推荐度:优质提纲三、间距对玉米间作豌豆氮素竞争互补的调控效应论文提纲格式范文模板摘要Summary前言第一章豆科/禾本科间作氮素高效利用机理和技术研究进展述评1-1 禾豆间作的研究及应用价值1-1-1 禾豆间作的产量优势研究1-1-2 禾豆间作对氮肥利用的影响1-2 禾豆间作氮素高效利用机理研究及影响因子1-2-1 豆科种类对氮素利用的影响1-2-2 禾豆间作中氮转移对氮素高效利用的影响1-2-3 禾豆间作优势的生态位对氮高效利用的影响1-3 禾豆间作群体中的种间作用1-3-1 间作体系中种间竞争研究1-3-2 间作体系中的恢复效应研究1-4 行距配置对间作群体的影响研究第二章试验设计与方法2-1 试验区概况2-2 研究内容2-2-1 不同间距对光合物质积累的影响2-2-3 不同间距对氮素利用的研究2-2-4 不同间距调整对产量和生物量影响2-3 技术路线2-4 试验方案2-4-1 试验材料2-4-2 试验设计2-5 测定指标及方法2-6 数据统计与分析第三章间作玉米豌豆干物质累积特性及种间关系对间距的响应3-1 玉米干物质累积的动态变化3-1-1 各处理玉米干物质累积速率3-1-2 不同处理豌豆生长速率3-1-3 玉米间作豌豆共生期的干物质累积量3-2 干物质分配动态3-2-1 不同处理豌豆各器官干物质分配3-2-2 不同处理玉米干物质分配3-3 间作群体中的互补效应3-3-1 不同处理共生期内 LER3-3-2 不同处理对边行优势的影响3-3-3 豌豆收后玉米的恢复作用3-3-4 各间作处理 LER3-4 间距对玉米间作豌豆种间竞争参数的影响3-5 种间相互作用指数第四章间作玉米豌豆氮素竞争互补对间距的响应4-1 土壤全氮的变化4-1-1 不同处理豌豆收获后土壤全氮含量4-1-2 不同处理玉米收后 0-30cm 土层全氮含量变化4-2 不同处理土层硝态氮平均含量4-3 不同处理植株的吸氮量4-3-1 不同处理豌豆的吸氮量4-3-2 玉米吸氮量在不同处理中的差异4-3-3 间作吸氮量在各处理间的差异4-4 间距对玉米豌豆氮素竞争互补效应的影响4-5 间距对结瘤特性的影响第五章不同处理的产量表现和氮肥利用率5-1 不同处理对产量、生物量的影响5-2 不同处理玉米、豌豆的收获指数5-3 干物质转移率5-3-1 玉米各器官光合产物转移率5-3-2 豌豆各器官光合产物转移率5-4 不同处理的氮肥利用率结论与讨论参考文献1 导师简介2 导师简介个人简介四、花魔芋组织培养快繁体系的建立及其分化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摘要英文缩写词1 前言1-1 目的与意义1-2 文献综述1-2-1 植物组织培养中污染的相关研究1-2-2 植物组织培养中褐变的研究1-2-3 影响魔芋愈伤组织诱导的因素1-2-4 影响魔芋愈伤组织再分化的因素1-2-5 内源激素对魔芋脱分化和再分化的影响1-2-6 TDZ在植物组织培养上的应用2 材料与方法2-1 试验材料2-2 试验方案2-2-1 花魔芋外植体消毒效果试验2-2-2 不同抗氧剂对花魔芋外植体褐变控制效果和机理试验2-2-3 花魔芋不同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的试验2-2-4 不同激素配比诱导愈伤组织的效果和机理试验2-2-5 不同激素配比诱导花魔芋不定芽分化效果和机理试验2-2-6 培养基和NAA诱导花魔芋不定芽生根的试验2-3 培养条件和灭菌条件2-4 分析测试指标和方法2-4-1 调查记录时期和取样方法2-4-2 分析测试指标2-5 试验数据的处理3 结果与分析3-1 不同消毒方法对花魔芋外植体消毒的效果3-2 不同抗氧化剂控制花魔芋外植体褐变的效果和机理3-2-1 对控制褐变效果的影响3-2-2 对外植体褐变强度的影响3-2-3 对多酚氧化酶的影响3-2-4 对多酚含量的影响3-2-5 对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3-3 不同外植体诱导花魔芋愈伤组织的效果3-4 不同激素配比诱导花魔芋愈伤组织的效果和机理3-4-1 对愈伤组织诱导效果的影响3-4-2 对愈伤组织相对生长速率的影响3-4-3 对IAA、ZR、GA3、ABA含量的影响3-5 不同激素配比诱导花魔芋不定芽分化的效果和机理3-5-1 对不定芽分化效果的影响3-5-2 对不定芽分化机理的研究3-6 不同培养基和激素NAA诱导花魔芋不定芽生根的效果4 结论与讨论4-1 花魔芋组织培养过程中细胞分化的机理4-2 不同消毒方法的消毒效果4-3 不同抗氧化剂控制花魔芋外植体褐变的效果和机理4-4 不同外植体诱导花魔芋愈伤组织的效果4-5 不同激素配比诱导花魔芋愈伤组织的效果4-6 不同激素配比诱导花魔芋愈伤组织不定芽分化的效果4-7 不同培养基和激素NAA诱导花魔芋不定芽生根的效果4-8 花魔芋组织培养快繁体系的建立5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