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理学教案---第三章光合作用1
植物生理学003 植物的光合作用1

20世纪50年代,美国人阿农和他的同事发现叶绿体在光下确实可以将 ADP和磷酸盐合成为ATP——光和磷酸化。同时他们也发现希尔反应的同时也 可以合成ATP。
电子传递与光合磷酸化是偶联的。
?
20世纪60-70年代,美国的贾根道夫(R.Jackendoff)及中国的沈允钢证明将电子 传递和磷酸化偶联起来的是1961年米切尔提出的跨膜氢离子浓度梯度。其核心内 容是:当电子传递在生物膜上进行时,可引起膜两侧形成跨膜的浓度梯度,而这 种梯度可以作为合成ATP的能量。
绿色植物
CH2O + O2
3、近代对光合作用的认识
20世纪初,维尔斯戴特--分离提纯叶绿素,研究结构。 费弗尔和伍德沃德--研究叶绿素并人工合成。……此三人因此获得诺贝尔奖
所以,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改写为:
光 6CO2 + 6H2O
叶绿素
C6H12O6 + O2
1939年 ,希尔R.Hill(英)--分离出菠菜叶绿体,并发现在完全没有CO2的 情况下,加入电子受体照光,看到H2O被氧化,O2放出。
• 氧化还原反应, CO2被还原; H2A被氧化。
• 但这是一个弱氧化剂和弱还原剂的反应,违背 氧化还原化学反应原理,在植物体内为什么能 发生呢?
植物生理学第三章植物的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的过程
光能
H2O
光解 吸收
色素分子
O2 [H] 酶
供能
2C3
还
固
CO2
多种酶 定 C5
酶
ATP
酶
原
(CH2O)
ADP+Pi
光反应阶段
暗反应阶段
水的光解:H2O 光解 2[H]+1/2 O2
酶
CO2的固定: CO2+C5 2C3
光合磷酸化:ADP+Pi+能量 酶
ATP
C3化合物还原:2 C3
光系统(PSII)
PSII的颗粒大,直径约17.5 nm,主要分布在类囊体膜的叠合部分。
➢ 晶体结构中的PSII为一个二聚体,二聚体的两个 单体呈准二次旋转对称。PSII单体具有36个跨膜α螺旋,其中D1和D2各5个,CP43和CP47各6个, Cytb559的α亚基和β亚基各自形成一个跨膜α-螺旋。 D1和D2蛋白与Cytb559的α和β亚基一起组成PSII 反应中心,是进行原初电荷分离和电子传递反应 的机构,CP47和CP43的主要功能是接受LHCII的 激发能量并传递到反应中心。
是否需光 需光 不一定,但受光促进 不一定,但受光促进
不同层次和时间上的光合作用
第二节 原初反应
➢ 原初反应 是指从光合色素分子被光激发,到引起 第一个光化学反应为止的过程。 ➢ 它包括: 光物理-光能的吸收、传递
光化学-有电子得失
原初反应特点 1) 速度非常快,10-12s∽10-9s内完成; 2) 与温度无关,(77K,液氮温度)(2K,液氦温度); 3) 量子效率接近1
表1 光合作用中各种能量转变情况
•
能量转变 光能 电能 活跃的化学能 稳定的化学能
植物生理学教案(2024)

26
06
植物的生殖生理与种子形成
2024/1/29
27
植物的生殖方式及特点
有性生殖
通过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形成合 子,再发育成新个体。有性生殖 具有遗传多样性,有利于植物适
应环境变化。
无性生殖
通过营养器官(如根、茎、叶) 的分裂、出芽或孢子等方式繁殖 新个体。无性生殖繁殖速度快,
能保持母本的优良性状。
研究方法
植物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观察、生理生化分析、分子生物学技术、生物信息学分析等多 种手段,以揭示植物生命活动的本质和规律。
2024/1/29
5
植物生理学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01 作物育种
通过了解植物生理机制,可以指导作物育种工作 ,选育出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新品种。
02 栽培技术
根据植物生理学原理,可以制定合理的栽培技术 措施,如合理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提高 作物产量和品质。
25
植物生长调控技术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调控技术
通过外源施加生长物质或其类似物、改变环境条件等手段,调控植物生长发育 过程。
农业生产应用
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改善植物生长环境适应性,促进作物早熟和增产等。例 如,利用赤霉素促进杂交水稻制种产量的提高,利用乙烯利促进棉花叶片脱落 和采收等。
2024/1/29
1. 光照强度
直接影响光反应速率,光 照越强,光合作用速率越 快。
3. 二氧化碳浓度
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 浓度高低直接影响光合作 用的速率。
2024/1/29
2. 温度
影响酶的活性,适宜的温 度有利于光合作用的进行 。
14
呼吸作用的概念、类型及生理意义
• 概念:呼吸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 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的 过程。
中国海洋大学资料植物生理学讲稿植物的光合作用

第三章植物的光合作用讲授内容和目标:掌握植物光合作用的概念和生理基础,了解叶绿体色素的结构组成和生理作用。
了解环境因素同植物光合作用之间的关系,了解植物光合作用在农业中的应用。
重点突出介绍光合作用的机理和研究方法。
学时分配:6学时。
具体内容:光合作用的定义:太阳光能CO2 + H2O =====(CH2O)+ O2绿色细胞绿色植物利用太阳光能同化二氧化碳和水成为有机物质并蓄积太阳光能的过程。
第一节光合作用的重要性1.合成有机物质光合作用是地球上规模最大的有机物质的合成过程。
l每年同化2义1011t碳素。
浮游植物同化40%,陆地植物同化60%。
为人类和动物界提供最终的食物来源。
为人类的工农业生产提供原料:棉花、木材、石油、橡胶等。
2.蓄积太阳光能植物在合成有机物质的同时将太阳光能储存到了有机化合物中。
每年储存的太阳光能有3X1021J O 为人类的生存提供能源:-生命活动的能源——食物。
-煤炭、石油的能源。
-沼气、柴草等3.生态平衡大气CO2的平衡: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其浓度的增加可以使地球的温度增加。
大气氧气的平衡:-氧气是一切需氧生物生存的必需条件。
-氧气是臭氧层形成的基础。
第二节叶绿体及叶绿体色素叶片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细胞器。
叶绿体色素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光能的主要物质。
一.叶绿体的结构和成分1 .叶绿体的外部形态高等植物的叶绿体大多数呈圆形,直径3〜6mm ,厚2-3 mm 。
每平方毫米叶片含 有3 X 107〜5义107个叶绿体。
2 .内部结构外被一一叶绿体膜,外膜、内膜。
基质基粒嗜钺滴类囊体: 基粒类囊体基质类囊体水分75%,干物质25%。
在干物质中:蛋白质30%〜45%,脂类20〜40%藏物质(淀粉等)10〜20%,灰份 10%,少量的其它成分。
二.光合色素定义:存在于叶绿体中在光合作用中参与光能的吸收和传递的色素。
(一)叶绿素 chlorophyll是一类含镁的吓琳化合物。
植物的光合作用

第二单线态
第一单线态
(10-8-10-9 s) 10-2 S
(第一三单线态)
10-2 s
Figure. 3-8
荧光与磷光:
三、叶绿素的生物合成及与环境的关系
1)、叶绿素的生物合成
5-氨基酮戊
谷氨酸(α酮戊二酸) 酸(ALA)
2 个
胆色素原 4个 阶段I
-4NH3
尿卟啉 原III
-4CO2
厌氧环境
第四节 光合作用的机制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光反应的过程并不都需要光,而暗反应 过程中的一些关键酶活性也受光的调节。
整个光合作用可大致分为三个步骤:
① 原初反应;包括光能的吸收、传递和转换过程(即光化 学反应)。
② 电子传递和光合磷酸化;将电能转变为活跃的化学能过
程。 ③ 碳同化过程;将活跃的化学能转变为稳定的化学能。 第一、二两个步骤基本属于光反应,第三个步骤属于暗反应。
粪卟啉原III
在有氧条件下,粪卟啉原III再脱羧、脱氢、氧化形
成原卟啉 Ⅸ。
阶段II
Fe Mg
亚铁血红素 Mg- 原卟啉 Ⅸ
一个羧基被 甲基酯化
叶绿醇 叶绿素a 被红光还原 叶绿酸酯a 原叶绿酸酯
谷氨酸或 酮戊二酸
δ-氨基酮酸 (ALA)
胆色素原
原卟啉 IX
叶绿酸酯a
原叶绿酸酯
叶绿素b
Figure 3-9
2、电镜下: 被膜(envelope membrane) 外膜
内膜
有控制代谢物质进出叶绿体的功能
基质(stroma) 成分:可溶性蛋白质和其他代谢活性物 质,有固定CO2能力。 嗜锇滴:在基质中有一类易与锇酸结合的颗粒较嗜锇 滴—脂类滴,其主要成分是亲脂性的醌类物质。功能: 脂类仓库。 类囊体 (thylakoid) 由许多片层组成的片层系统,每个 片层是由自身闭合的薄片组成,呈压扁了的包囊装,称 类囊体。
光合作用教案

光合作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和过程。
2. 掌握光合作用的方程式和反应条件。
3. 了解光合作用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4. 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光合作用的定义和概念。
2. 光合作用的反应方程式。
3. 光合作用的反应条件和影响因素。
4. 光合作用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知识导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植物,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和产生氧气的特点。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植物是如何进行光合作用的?2. 基础知识讲解(1)简要介绍光合作用的定义和概念。
光合作用是指植物利用光能将水和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质和氧气的过程。
(2)详细讲解光合作用的反应方程式。
光合作用的反应方程式为:6CO2 + 6H2O + 光能→ C6H12O6 + 6O2。
(3)解释光合作用的反应条件和影响因素。
讲解光合作用的反应条件包括光照、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并说明它们对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
3. 实验操作为了加深学生对光合作用的理解,进行一次简单的实验操作。
实验步骤:(1)准备一盆绿色植物(如豆苗)、一张半透明黑纸和一台光照强度计。
(2)将植物放在一定距离内,测量光照强度。
(3)将半透明黑纸盖在植物上,再次测量光照强度。
(4)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学生可以观察到盖在植物上的黑纸会减少光照强度,从而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
4. 拓展应用(1)介绍光合作用在自然界的重要性。
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学能转换过程,它能够为自然界提供能量和氧气。
(2)讲解光合作用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
光合作用是农作物生长的基础,也是食物链的重要环节。
同时,光合作用还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缓解气候变化等。
四、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对光合作用的概念、过程和重要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实验操作,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光合作用的理解。
光合作用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应用也被介绍,让学生了解到光合作用的实际意义。
高中生物教案:植物的光合作用

高中生物教案:植物的光合作用一、引言:植物的光合作用的重要性和基本原理(200字)光合作用是植物体内发生的一系列化学反应,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并且产生氧气。
对于植物来说,光合作用不仅是其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同时也对整个地球生态系统起着重要作用。
本教案将介绍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基本原理和相关实验方法以及如何在课堂中进行相关授课。
二、植物光合作用的基本原理(400字)1. 光合作用的定义和过程:光合作用是植物利用太阳能将水和二氧化碳转化成有机物质(如葡萄糖)和氧气的过程。
它在叶绿体中进行,包括光能吸收、光解水和固定二氧化碳三个阶段。
2. 光能吸收过程:叶绿素是实现光能吸收的关键色素,它可以吸收多种波长范围内的可见光,并将其转化为电子能量。
3. 光解水过程:通过光解水反应,叶绿体会将从光能吸收过程中获得的电子能量用于将水分解为氧气和氢离子。
4. 固定二氧化碳过程:通过暗反应(卡尔文循环),植物利用从光解水过程中获得的氢离子和电子,以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合成出有机物质(如葡萄糖)。
三、实验:观察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500字)1. 实验材料准备:挑选一些带叶片的植物,玻璃瓶、试管、酒精灯、苏打水等。
2. 实验步骤:a) 将带叶片的植物放入玻璃瓶,并加入足够的水。
b) 用试管将一个带塞子的草皮顶住玻璃瓶口,并使其与玻璃瓶密封。
c) 倒置玻璃瓶,将试管紧密贴在玻璃瓶底部。
d) 在试管中注入少量苏打水。
e) 将整个装置放置在充足阳光下进行观察。
3. 观察结果:植物吸收太阳光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苏打水中的碳酸盐溶液在接受足够阳光照射后呈现明显的变化,由无色逐渐变为黄色,表示二氧化碳被光合作用过程中消耗。
4. 实验探究:a) 利用实验结果讨论植物如何吸收太阳能并进行光合作用。
b) 探究不同条件下植物光合作用的速率:改变环境温度、CO2浓度、光照强度等因素,观察它们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四、课堂教学设计建议(400字)1. 知识导入:通过提问或展示图片等方式,引起学生对于植物光合作用的好奇心,并与之前所学相关知识进行联系。
中国科学院大学植物生理学课件:第三章 植物的光合作用

类胡萝卜素
• 类胡萝卜素(carotenoid)是由8个异戊二烯形 成的四萜,含有一系列的共轭双键,分子的两 端各有一个不饱和的取代的环己烯,也即紫罗 兰酮环(图),它们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 类胡萝卜素包括胡萝卜素(carotene,C40H56O2) 和叶黄素(xanthophyll, C40H56O2)。前者呈橙 黄色,后者呈黄色。胡萝卜素是不饱和的碳氢 化合物,有α、β、γ三种同分异构体,其中 以β 胡萝卜素在植物体内含量最多
绿色植物在吸收CO2的同时每年释放O2量约 5.35×1011吨,使大气中O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能维持在21%左右
• 光合作用每年向大气中释放5.53×1011吨O2是地球上氧气的来 源,由于大气中O2的存在,其它需氧生物才能够在地球上产生, 进化和发展。(其它需O2生物产生后,光合作用又担负了维持 大气中O2和CO2相对平衡的任务。) • 目前,由于人类活动大量释放CO2,以及绿色植被减少,大气中 O2和CO2的平衡正在被打破。据记载: 1900年 300ppm
Wood Fibers Stored Carbohydrates Amino Acids Clothing Shelter Food
2.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
• 绿色植物在把CO2转化为有机物的过程中, 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 是人类和其它异养生物生命活动最终的 能量来源,也为人类提供了其它能量。 我们现在燃烧的植物材料,是现在光合 作用的结果,燃烧的石油、天然气、煤 是远古时代光合作用的结果。(1.65亿 亿吨水升高1℃度,1.65×1014卡)
叶绿素分子含有一个卟啉环(porphyrin ring)的“头部”和一个叶绿醇(植醇, phytol)的“尾巴”。卟啉环由四个吡咯环 与四个甲烯基(-CH=)连接而成,它是各 种叶绿素的共同基本结构。卟啉环的中央 络合着一个镁原子,镁偏向带正电荷,而 与其相联的氮原子则带负电荷,因而“头 部”有极性,是亲水的。另外还有一个含 羰基的同素环(含相同元素的环),其上 一个羧基以酯键与甲醇相结合 叶绿素a与b的分子式很相似,不同之处是叶绿素a比b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hla在蓝紫光区吸收带偏向短 波光,吸收带较窄,吸收峰较低 Chla在红光区吸收带偏向长 波光,吸收带较宽,吸收峰较高
类胡萝卜素的最大吸收峰在蓝紫光区。
(三)荧光现象和磷光现象
二、光合色素的结构与性质 光合色素主要有三类:叶绿素、类 胡萝卜素、藻胆素 1、叶绿素(chlorophyll,chl) 主要有Chla和Chlb,不溶于水,易溶于 乙醇、丙酮等有机溶剂。
叶绿素a:蓝绿色 COOCH3 C32H30ON4Mg COOC20H39 叶绿素b:黄绿色 COOCH3 C32H28O2N4Mg COOC20H39
H 2O PSⅡ PQ Cyt.b6/f PC PSⅠ Fd O2
特点:电子的最终受体是O2,生成超 氧阴离子自由基(O2-)。在强光照射下, NADP+供应不足的情况下发生。
(五)光合磷酸化 光合磷酸化(photophosphorylation): 叶绿体在光下把Pi与ADP合成ATP的过程。
光合磷酸化的类型:
光
CO2 + 2H2O※
叶绿体
(CH2O) + O2※ + H2O
光合作用中释放的O2来自H2O。
第二节 光合色素
一、叶绿体的结构
基粒
内膜
基质
基质内囊体
基粒内囊体
双层膜(控制代谢物质进出的屏障) 内膜向内折叠
类囊体(基质~、基粒~)
基粒(光合膜)(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 基质(光合产物淀粉形成和贮藏的场所)
锰和氯是放氧反应中必不可少的物 质,锰是PSⅡ的组成成分,氯起活化 作用。
(四)光合电子传递的类型 1、非环式电子传递 (noncyclic electron transport)
H 2O PSⅡ PQ Cyt.b6/f PC PSⅠ Fd FNR
NADP+
特点:释放1O2,需分解2H2O,传递4 个电子,需吸收8个光量子,量子产额为 1/8;有8个H+进入内囊体腔。
2H +
3、H+在质子动力势推动下,通过 ATP合成E合成ATP
经非环式电子传递时,每释放1个 O2,传递4个电子,需吸收8个光量子, 偶联生成2个NADPH· +和3个ATP。 H
经过光合链和光合磷酸化,电能 进一步形成活跃的的化学能,贮存在 NADPH和ATP中。 同化力(assimilatory power):指 ATP和NADPH,它们在暗反应中用于 CO2的同化
3CO2 6PGA 6ATP
6ADP
GAP
DHAP
Xu5P S7P SBP E4P GAP Xu5P F6P
C3 途 径
光合链的特点: 1、光合链中的电子传递体有PQ、Cyt、 Fe-S、PC等,其中PQ还可传递质子 2、光合链中有二处(P680 P680*和 P700 P700*)是逆电势梯度的“上坡” 电子传递,需聚光色素吸收和传递的 光能来推动。
3、释放1个O2,至少需8个光量子。
4、每释放1个O2,就有8个H+进入 类囊体腔。其中4个来自H2O的氧化, 4个由PQ从基质带入类囊体膜内。
光能的吸收、传递和转运过程 (原初反应) 光反应 电能转变为活跃的化学能 (电子传递和光合磷酸化) 暗反应 活跃的化学能转变为稳定的化学能 (碳同化)
一、原初反应
原初反应(primary reaction): 是光合作用的第一幕,它包括光能的吸收、 传递和转换过程,结果引进了一个氧化还 原反应。
1、光合单位
光合单位(photosynthetic unit):指 结合在类囊体膜上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最小 结构的功能单位,由聚光素系统和作用中 心组成。(250~300个色素分子)
量子需要量:植物每放出一分 子O2或同化一分子C O2所需的光量 子数目(8-10)。
量子效率:又称量子产额或光合效 率,指吸收一个光量子后放出的O2或 固定CO2分子数目(1/10~1/8)
不同波长的光子所持的能量 光 紫外 紫 蓝 绿 黄 橙 红 λ/nm 小于400 400~425 425~490 490~560 560~580 580~640 640~740 E/KJ.mol-1 297 289 259 222 209 197 172
(二)吸收光谱
吸收光谱:物质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 情况。
1、化学历程
(1)羧化阶段
CH2O P C=O HCOH + HCOH CH2O P RuBP RuBP羧化E/加氧E 3-PGA CO2 + H2O
Mg2+ Rubisco
COOH 2 HCOH CH2O P
(2)还原阶段 COOH 2HCOH CH2O P 3-PGA
PGA激酶 2ATP 2ADP
2、作用中心和聚光色素 作用中心色素 (reaction centre pigments):
指具有光化学活性的少数特殊状态的chla分 子,即能捕获光能又能将光能转换为电能。
聚光色素(light harvesting pigments): 指没有光化学活性,只能吸收光能并将其 传递给作用中心色素的色素分子。又称天 线色素。
天线色素分子吸收光子而被激发,以 “激子传递”和“共振传递”的方式进 行能量传递,传递速率很快,传递效率 极高。 光合反应中心:指进行光反应原初反 应的最基本的色素蛋白结构,它至少包括 一个反应中心色素分子即原初电子供体 (P),一个原初电子受体(A)和一个次 级电子供体(D)。
高等植物的最初电子供体是H2O, 最终电子受体是NADP+。
COO P 2HCOH CH2O P DPGA
GAP脱氢E 2NADPH 2NADP+
CHO 2HCOH+2Pi CH2O P GAP
一旦合成GAP,光合作用的贮能过程完成。
(3)再生阶段 由GAP经过一系列反应重新形成 RuBP的过程。最后一步反应: Ru-5-P + ATP RuBP + ADP
光
6CO2 + 6H2O
绿色植物
C6H12O6 + 6O2
光合作用本质上是一个氧化还原反 应,H2O是电子供体(还原剂),被氧 化到O2的水平;CO2是电子受体(氧化 剂),被还原到糖的水平;氧化还原反 应所需的能量来自光能。
光
CO2 + H2O
叶绿体
(CH2O) + O2
用叶绿体代替绿色植物,说明叶绿 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单位与场所。
三、碳同化
高等植物的碳同化途径有三条:C3 途径、C4途径和CAM途径。只有C3途 径具备合成淀粉等产物的能力。 (一)C3途径 CO2被固定形成的最初产物是三碳化 合物,故称C3途径; CO2的受体是核酮 糖-1,5-二磷酸,故称还原戊糖磷酸途径 (RPPP);Calvin对该途径有重大贡献, 故称卡尔文循环。
2、环式电子传递 (cyclic electron transport)
PSⅠ Fd (NADPH PQ) Cyt.b6/f PC PSⅠ
特点:环式电子传递途径可能不止一条。 不释放O2,也无NADP+的还原。
3、假环式电子传递 (pseudocyclic electron transport)
光系统(photosystem)的分布和特征 PSⅠ 分布 中心色素 反应 特征 光合膜外侧 P700 PSⅡ 光合膜内侧 P680
长光波反应
短光波反应
NADP+的还原 水的光解和放氧
光
光
PSⅡ
H 2O
PSⅠ
1/2O2+2H+ NADP+
NADPH+H+
双光系统很好地解释了红降和增益效应。
(二)光合链
※
Mg偏向带正电荷,N 偏向带负电荷,亲水 “头部”
亲脂性“尾巴”
醋酸铜处理可以保存绿色植物标本。
叶绿素的功能:绝大多数 chla和全 部chlb具有收集和传递光能的作用,少 数chla分子能将光能转化为电能。
2、类胡萝卜素
胡萝卜素:橙黄色
不饱和碳氢化合物:C40H56 叶黄素:黄色 胡萝卜素衍生的醇类:C40H56O2 类胡萝卜素的功能:收集光能,防 护光照伤害叶绿素
4、水分
5、氧气 正常叶子的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的比 值约为3:1,叶绿素a与叶绿素b的比值 约为3:1,叶黄素与胡萝卜素约为2:1。 叶色:绿色 黄色(类胡萝卜素较稳定) 红色(低温--- 较多糖分---可 溶性糖形成花青素)
※第三节 光合作用的机制
根据需光与否,光合作用可分为: 光反应(light reaction)和暗反应 (dark reaction)。 光反应在光合膜上进行,暗反应在 叶绿体基质中进行。
非环式光合磷酸化
环式光合磷酸化
假环式光合磷酸化
OEC:放氧复合体*ຫໍສະໝຸດ **内囊体腔
PQ穿梭:在光下,PQ在将电子向下 传递的同时,把膜外基质中的质子转运 至内囊体膜内,PQ在内囊体膜上的氧化 还原往复变化称~。
光合磷酸化的机制(化学渗透学说)
1、PQ有亲脂性,可传递电子和质子
2、PQ从内囊体膜基质 膜内, 光 同时,膜内侧H2O 1/2O2 + 2H+,使[H+]膜内> [H+]膜外,形成质 子动力势
3、光能向电能的转化
D· A P·
hν
D· A P*·
D·+· P A
激发态反应中心 电荷分离的反应中心
基态反应中心
D+· AP·
二、电子传递与光合磷酸化
(一)光系统 红降(red drop):当波长大于 685nm(远红光)时,量子产额急剧下 降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