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放牛娃的博士论文后记

合集下载

从放牛娃到院士读后感

从放牛娃到院士读后感

从放牛娃到院士读后感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有一位年轻的院士,他就是现任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黄荣辉。

1979年他作为第一批留学生被派遣到日本东京大学地球物理学科留学。

他根据自己多年的研究积累,选择了当时国际大气科学研究领域的前沿课题——行星波动力学。

在科研上,他是一个非常努力的人。

他懂得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就一定会取得成果。

他在日本短短的两年中,在准定常行星波动力学方面作出系统而有创造性的研究。

他设计了34层模式研究地形和热源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并利用他设计的模式为发现热带波导管作出了突出贡献。

为此,日本东京大学在1983年授予他理学博士学位。

1981年他从日本回国后,十几年如一日,努力拼搏在我国大气科学研究领域,他一直在为我国大气科学学术水平的提高、人才的培养而努力工作着。

他继续从事的行星波动力学的研究,是与国际科学界普遍关注的干旱和洪涝灾害有关的气候变化与异常这一科学领域关键性的动力学问题。

他的计算结果,当时在国际上被认为是与观测事实所得到的准定常行星波的实际分布最吻合的研究,得到国际上的广泛引用与高度重视。

从1986年起,他创造性地把行星波传播理论应用到引起我国旱涝的东亚大气环流和短期气候变化物理机制的研究之中,为这一领域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他发现了菲律宾附近的暖池地区的对流活动可以遥相关方式影响东亚的旱涝,这个结果很快在夏季旱涝灾害预测中应用,提高了我国夏季旱涝的预测水平,为我国旱涝的季度与超季度预测提出了一个新的方法。

1985年,他被越级提拔为研究员,并于1986年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学家称号,并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他在国内外一级学术刊物上发表了近百篇论文,曾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次。

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二次,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一次。

那么,他是怎样由一个放牛娃成长为一名中科院院士呢?日前,记者在他的办公室采访了他。

他告诉记者,他最近完成了中科院学部联合办公室要求每位院士撰写自述的任务。

《博士论文后记》

《博士论文后记》

《博士论文后记》博士论文后记還記得第一次到陝西師範大學長安校區,是從西北大學太白校區坐504路轉600路公交,來旁聽一門音韻學課。

當時大學城還一片荒蕪,進入校門只見圖書館前的兩排銀杏樹,飄落著金黃的葉子,滿地都是金燦燦的,好像是只有夢裡才能見到的場景。

多年之後,研究生入學報到之時,我又遠遠地看到那兩排已經更加健碩的銀杏樹,揮舞著萬千柄小扇,感覺又重新回到了夢裡。

銀杏葉數度枯榮,似乎是轉眼之際,就到了論文答辯的時間。

而這篇小文距離業師趙望秦先生的要求和本人的最初設計,似乎尚有很遠的距離。

本想再延宕一年,做一番切磋琢磨的功夫,但我已在業師眼前晃了七年,能夠深切感受到他的“潑煩”。

爲了能讓他在退休之前稍得清靜,我只好先申請畢業了。

一選擇《四庫總目》作為自己的研究方向,是對我一個人生階段的總結,也是業師根據我讀書氾濫無歸的缺點做出的指導。

我買第一部《四庫總目》,是在大學三年級,那時剛讀了黃永年先生為呂思勉先生《經子解題》撰寫的導讀,又旁聽了西北大學歷史系陳一梅老師的歷史文獻學課程,覺得如不瞭解一點目錄學,似乎是不足以言學問的。

於是就先後購買了《四庫總目》、《書目答問》等書,胡亂翻閱。

大學畢業之後,我到秦嶺南麓的一座小城教書,並開設了一門古典文獻學的選修課。

由於當地無人了然何為古典文獻學,我的講課遂信馬由韁,隨心所欲起來。

有一段時間,我將《四庫總目》的類序全部摘抄出來,逐一講解,還約同部分同事一起做《四庫提要敘詳解》。

但最終因為有了一些變故,未能成書。

後來我才知道,張舜徽先生早在中華民國時期,就已經在蘭州講過《四庫提要敘》,而且有成書的講義,我在僻處山野之地,深中遼東白豕之病而不自知矣。

讀碩士期間,參與了業師的《古籍目錄學》教材項目。

爲了能夠勝任撰寫初稿的任務,我又將經部提要細讀了一遍,并撰寫了《四庫總目經學思想研究》的初稿。

由於我對自己的能力很沒有自信,又相信慢工出細活的混帳話,所以書稿遲遲沒有動筆,最終導致教材立項被取消,讓我心裡特別地內疚。

2023年高考语文押题作文:向阳而生,照亮自己,温暖他人

2023年高考语文押题作文:向阳而生,照亮自己,温暖他人

2023年高考语文押题作文:向阳而生,照亮自己,温
暖他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自己也想像他们一样,照亮哪怕其他一个人也好。


2021年,一位清华大学贫困生的匿名自白在网络上广为流传,感动了无数人:他每月只花400元,省吃俭用完成自己的本科学业,也获得了保研的资格;他通过兼职有了稳定的收入;从研一开始,他每个学期都拿出3200元,资助4名家乡希望小学的孩子……
没有卖惨,没有抱怨,一个贫困学子艰难的求学之路就这样被平实地讲述出来。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清华大学的校训。

近年来,从中国科学院工学博士黄圆平“将苦难写成诗”的论文致谢,到北京大学博士肖清和《一个放牛娃的博士论文后记》,再到这位清华大学贫困生的自白,这些直抵人心的文字凝聚着在贫困中仍向阳而生的强大力量。

读完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想?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本题是一道材料作文题。

材料内容和清华大学贫困生在网络流传名为《树洞》的内容有关。

材料第一段是《树洞》里的自白“我自己也想像他们一样,照亮哪怕其他一个人也好”,这句话体现了这位清华贫困生有推己及人的情怀,他这种
第1页共4页。

逢贵老师分享【一个农村放牛娃的的蜕变故事 】

逢贵老师分享【一个农村放牛娃的的蜕变故事 】

一个农村放牛娃的两次蜕变——逢贵教练分享自己的成长故事我是湖北咸宁人,我出身在一山区里贫寒的农村家庭,每天放学放假就是砍柴放牛,一次9岁的时候去姑妈家牵牛,(因为家庭困难,与亲戚两家合伙才养得起一头牛,每家轮流各养一个月)那天起了个大早,要走10多公里路因为还小刚走到村头就被一群狗咬伤。

那时候我就在想,这一切都因为家里太穷!还有就是经常因不能及时交付学费,我已记不清多少次曾被学校赶回家,许多时候都是父亲去跟校长说好话,让宽限些日子。

平常时爸妈病了,因为没有钱都是寻求土办法治疗,比如一遇到感冒了,就喝姜茶,用开水烫敷身子。

从小受够了太多穷苦日子,那时心里便埋下一个愿望:长大后一定要摆脱这种生活,过有钱有闲的日子。

怀着这个梦想18岁开始谋生,卖过冰棍,摆过地摊,半工半读完成了大学学业,毕业后曾经任职多家汽车生产企业产品设计工程师,研发经理。

这也就完成了我人生中的第一个愿望实现了第一次蜕变。

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由于不甘打工朝八晚五的平庸生活,记得那是任职在一家汽车配件生产企业,俗话说,伴君如伴虎,老总是温州人,脾气很爆,小学没毕业,事无巨细,不分清红皂白,老发无名火,经常像骂儿子一般漫骂指责,谁叫人家是老板,只有逆来顺受,忍气吞声,埋头于工作,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大,一到有客户赶货了,还得第一个带头没日没夜地操心赶货,所以,一度本来就体弱的我在长期的亚健康和身体的透支情况下,身体状况不断地恶化,挣来的钱除了补贴家用,都为医院作了贡献。

我知道,我今天的一切都是几年前我的选择,我的定位所产生的结果,这种结果是我想要的吗?每当夜深人静,我不停地问我自己。

我不健康,我不开心,不快乐,我压力大,我不自由,同时我也没有得到想象中的富足,在家人眼里,成天就一个工作狂,一个大忙人,给不到家人更多幸福,同时我感觉到我已经触碰到职业生涯的天花板,这个瓶颈我再无法突破,我不断地问自己:难道这就是我想要的吗?一个声音回荡在心里:“不是,绝对不是,我要改变,我一定要改变!”后来陆续做过饰品、服装等传统生意,但面临劳动力及原材料等各种不断攀升的成本,加上一大堆收不完的三角债,以及加上互联网的冲击生意做得是举步维艰,为了生存只有求变,做过地面直销,后在做淘宝时结缘互联网,从事电子商务多年,并且拥有自己的2家网店!很荣幸地抓住了中国6波财富中的其中2波,在经商赚钱方面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个博士和放羊娃的对话(深度好文)

一个博士和放羊娃的对话(深度好文)

一天,有一位博士来到了一个穷苦的小山村。

在山上碰到了一个放羊娃在放羊。

可怜的放羊娃!一辈子没出小山村,生于此、长于此,也死于此、葬于此!这样的生命何等可怜!学者的怜悯心肠大发,想指点指点放羊娃.....
问:你为什么放羊?
答:养大了卖钱。

问:卖了钱干什么?
答:盖房子。

问:盖房子干什么?
答:娶媳妇。

问:娶媳妇干什么?
答:生娃。

问:生娃干什么?
答:放羊。

博士无语...
博士感慨:“唉,没救了,这样的人生有什么意思呢?”感慨之余,正要起身离去,却见放羊娃傻傻地咧着嘴开始反问。

问:你为什么搞学问?
答:搞学问可以出人头地。

问:出人头地干什么?
答:既可以挣钱,又可以出名。

问:挣钱出名有什么用?
答:就可以买好房子,娶美丽的新娘子啦!
问:买了房、娶了新娘干什么?
答:就可以生儿育女、培养后代啦!
问:培养后代干什么?
答:让他们出人头地呀!
问:让他们出人头地干什么?
答:.....
博士突然觉得,他和放羊娃其实没什么区别,都在这样一个反复的循环公式里。

于是,他再次无语.....
其实,无论你处在哪个位置,放羊娃还是博士,人生的追求都不只眼前的一点,而是要学会把目光放得长远些。

一个放牛娃的博士论文后记

一个放牛娃的博士论文后记

许纪霖推荐:又到了研究生论文答辩的高峰季节。

每次收到论文,我习惯首先看的,是最后面的作者后记。

假如写得真诚、精彩,那是比论文本身更好看的篇章,因为你从文字背后,看到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在这个时代中的心路历程。

本文作者是一位放牛娃,从安徽潜山一个小山村,最后考入北大。

其在底层社会所经历的种种人性之恶和苦难中的点滴温暖,曾经让许多与他有相似命运的莘莘学子产生过强烈的共鸣。

论文获得了2011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但比论文本身更震撼的,是这篇在博士生圈子里面流传甚广的后记,我愿意推荐给与更多的读者分享。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一个放牛娃的博士论文后记肖清和一、小传早就想好,要在论文后记时好好写上一笔,以资纪念。

可是,真的要写后记时,却提笔忘言,竟不知从哪里开始。

在我上学的22年(1987-2009)中,充满了坎坷与风雨。

7岁时,母亲想让我上一年级,因为交不起钱,只好先上幼儿园,荒废了宝贵的一年时间。

12岁时,家里勉强让我上到五年级。

差一点因为交不起考试费用,而失去参加小升初考试。

班主任老师来我家做工作,可是,实在没钱。

结果,班主任代我交了钱。

我考了全乡第二名。

然而,这个成绩丝毫没有给我带来喜悦。

相反,却是无尽的痛苦。

因为我不知道我家从哪里弄到学费。

邻居家的孩子都没有考上,相反却因为有钱,可以买上初中。

当他们兴高采烈、欢声笑语地去镇上上学时,我只能在家里帮忙干农活。

村里有家好心人,也是同一姓的家里人,想资助我上学。

我很高兴。

可是,很快希望就落空了。

因为他家里人的反对,他也不得不放弃资助我的想法。

那一年秋天,同龄人都在新学校上学,过得让人兴奋、让我充满想象和向往的中学生活;可我,只能在家里放牛。

牛是一种很灵性的动物,我和它逐渐成为好朋友;慢慢的,我可以把它放在山上,而不去管它。

因为,这样我自己看书。

那个秋天,我背完了整整一本宋词。

直到现在,我所能记住的宋词都是这时背诵的。

每当黄昏来临之时,我就和牛儿一起回家。

放牛娃(散文)

放牛娃(散文)

放牛娃(散文)1959年秋,村里一生产队队长娶了一位寡妇,那个女人刚死了丈夫,带着一儿一女嫁到了胡家冲。

姑娘6岁,儿子4岁。

过了两年,他们有了一个弟弟,队长胡明河安排姑娘出工挣工分,养子放牛挣工分,妻子做家务带小孩。

这个男孩改姓叫胡喜生,姑娘改名叫胡喜兰。

喜生放一头水牛。

他想上学读书,可是养父没给他读书的机会。

他母亲过了三年生下两个弟弟,他们满7岁就上学读书。

喜生很聪明,知道自己的父亲早死了,来到胡家只要有饭吃就不错了。

他听父母的话,放牛挣工分养活自己。

生产队放牛,每年可挣1300工分。

喜生除了放牛,还要捡粪、割猪草。

他从7岁开始放牛,一直当生产队的放牛娃。

他看见与自己同龄的孩子都上学念书,他也想过。

几次牵着牛到大队小学旁边听老师讲课,听学生读书、唱歌。

喜生长到15岁,每天可以拿7工分,他就没当放牛娃。

他干农活很麻利,分田单干那年父母给他说了一门亲事,姑娘是远地一位地主家的,和他一样是文盲。

成家不到一年,喜生就与父母分家吃放。

5年间他生下二男一女。

大队办了机砖厂,喜生一边和妻子种好3亩责任田,自己还到砖厂找了一份活干。

天天忙碌不止,家里笑声连连。

父母没文化,可是子女会读书。

大儿子最聪明,他从小学读到大学毕业,去深圳上班,在那里娶了一个广东女子为妻。

小儿子18岁参军,退役后在家乡成家。

女儿找了一个好婆家。

喜生55岁时,妻子患了重病。

大脑出现轻微血管梗塞,他没及时给妻子治疗,拖了两年,妻子丧失了记忆力,成天不干事。

喜生有些嫌弃她,还动手打过妻子。

喜生的妻子不到60岁就直奔黄泉了。

没有妻子,喜生当家庭炊事员。

儿媳养孩子,喜生帮忙做家务。

三个子女很听父亲的话,个个争气,小家庭经营得周围人称赞。

放牛娃喜生,小时苦,老了甜。

他一直受到孩子们的尊敬。

喜生现在会用智能手机。

文革期间,大队办扫盲班,喜生去学习了3个月,队里还记工分,他拿了脱盲证,会认上千个汉字,会写一般常用汉字。

今年春,女儿怕老人孤独,劝父亲再找一个伴,喜生说:“我一个人过日子自在,不用找伴呢!找伴那是找个包袱,对你们都不好。

我要向“神牛”博士学习_350字

我要向“神牛”博士学习_350字

我要向“神牛”博士学习_350字
有一位蹬“神牛”的人被上海复旦大学录取为博士生,
这是一个特大新闻,引起很大震动,为无数学子指引了道路。

苦读是这位神牛博士通往复旦唯一的道路。

用“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句来比喻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神牛”博士蔡伟半生坎坷网,受尽磨难。

他没有考上大学,上班还下了岗,卖雪糕挣不到钱,一心“只读圣贤书”。

后来,他妻子也下岗,生活很困苦,他就去蹬“神牛”,生活
尽管很苦,蔡伟还是读书不辍,二十年的苦读,铺架成了通往复旦大学的金桥,他终于成了一名上海复旦大学的博士生。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他是一个“苦心人”,又是一个有志者,所以,他成功了!
蔡伟的成功给了千百万人以鼓舞,我也受到震撼。

今后,我一定以蔡伟为榜样,克服浮肿情绪,怕苦思想,立足一个拼字,矢志不移,百折不挠,为自己铺就大学之路、成才之路、为国家出力,为人民服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许纪霖推荐:又到了研究生论文答辩的高峰季节。

每次收到论文,我习惯首先看的,是最后面的作者后记。

假如写得真诚、精彩,那是比论文本身更好看的篇章,因为你从文字背后,看到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在这个时代中的心路历程。

本文作者是一位放牛娃,从安徽潜山一个小山村,最后考入北大。

其在底层社会所经历的种种人性之恶和苦难中的点滴温暖,曾经让许多与他有相似命运的莘莘学子产生过强烈的共鸣。

论文获得了2011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但比论文本身更震撼的,是这篇在博士生圈子里面流传甚广的后记,我愿意推荐给与更多的读者分享。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一个放牛娃的博士论文后记肖清和一、小传早就想好,要在论文后记时好好写上一笔,以资纪念。

可是,真的要写后记时,却提笔忘言,竟不知从哪里开始。

在我上学的22年(1987-2009)中,充满了坎坷与风雨。

7岁时,母亲想让我上一年级,因为交不起钱,只好先上幼儿园,荒废了宝贵的一年时间。

12岁时,家里勉强让我上到五年级。

差一点因为交不起考试费用,而失去参加小升初考试。

班主任老师来我家做工作,可是,实在没钱。

结果,班主任代我交了钱。

我考了全乡第二名。

然而,这个成绩丝毫没有给我带来喜悦。

相反,却是无尽的痛苦。

因为我不知道我家从哪里弄到学费。

邻居家的孩子都没有考上,相反却因为有钱,可以买上初中。

当他们兴高采烈、欢声笑语地去镇上上学时,我只能在家里帮忙干农活。

村里有家好心人,也是同一姓的家里人,想资助我上学。

我很高兴。

可是,很快希望就落空了。

因为他家里人的反对,他也不得不放弃资助我的想法。

那一年秋天,同龄人都在新学校上学,过得让人兴奋、让我充满想象和向往的中学生活;可我,只能在家里放牛。

牛是一种很灵性的动物,我和它逐渐成为好朋友;慢慢的,我可以把它放在山上,而不去管它。

因为,这样我自己看书。

那个秋天,我背完了整整一本宋词。

直到现在,我所能记住的宋词都是这时背诵的。

每当黄昏来临之时,我就和牛儿一起回家。

和我家共养这条牛的大爷,总是毫无留情的批评我放牛不认真,牛儿没吃饱。

满怀委屈的我,也不做争辩,只是在想,我不适合放牛吧。

可能看官想知道,为什么我家会这么穷?人是没法选择自己的出生的。

1980年我出生于安徽潜山一个小山村。

可能对于潜山,看官没有什么印象,但是这个地方出过程长庚、张恨水、余英时等大家。

古南岳(现称天柱山)就在县西北方向,相传大乔、小乔就生活在这个地方。

而古南岳下面的潜河两岸曾是古皖国所在地;古南岳亦被称为皖山。

安徽简称皖,亦是从此而来。

我们村里大部分都姓萧,相传是从河南迁过来的。

我家到我爷爷(曾做过保长)的时候,开始衰落。

我爷爷有三个孩子,我父亲是老小。

大叔脚残疾。

奶奶在我出生之前不久就去世了。

二叔是个瞎子,很早就去世了。

父亲读过新式学堂,但为人怯懦,没有主见,且不会生活。

母亲则好强。

我8岁时,爷爷病逝,家中无一分积蓄,多亏一位医生资助了20块钱,才最终办了丧事。

爷爷去世后,家势每况愈下。

母亲无奈开始四处做生意,一开始是收破烂,后来是做蔬菜生意。

虽然80年已经改革开放了,但是我们那个小山村还是笼罩在一篇诡秘、落后、封建的风气之中。

当我母亲第一次穿连衣裙回家时,全村都沸腾了。

随后,她认识了一位生意上的异性朋友,并带他回家时,全村更是乱成一锅粥。

我还记得,那天晚上,我、大叔以及那位母亲的朋友睡在一起的。

突然,有邻居急冲冲叫开门。

父亲起来开了们,一帮人就像凶神恶煞的土匪一样抢门而入。

一群妇女稳住了我母亲。

另一群男人们则冲进我睡觉的里屋。

他们将母亲的朋友抓起来,推搡着去老屋大厅。

他们让母亲的朋友跪在“天地君亲师”之前。

第二天,他们把他送到了村公所。

有村干部在审问,有干部在笔录。

全村人都围在外面看热闹。

那种情景历久弥新,如今仍历历在目。

我记得他们的表情,我记得他们的话语,他们是那么兴奋,是那么热烈。

在小山村,这或许是一件大事了,大家好久都没看过。

本来,母亲因为性格暴躁、又很好强,经常与邻居吵嘴、打架。

可是,父亲又软弱。

母亲以及我自己经常受到别人的欺辱。

只记得有一次,我们一家人正在吃饭。

有个邻家妇女刚从田里回来,拿了个锄头,啪的一声就捅坏了我家的窗户。

把我吓了一跳。

因为我家是老屋,比较矮小。

他们可以随便捅。

还有一次,我们也在吃饭,另外一个邻家妇女刚从山上回来。

若无其事、大摇大摆从我家门前经过。

结果不知何事又和我母亲扭作一团。

因为我家是老屋,和他们家共用一个走廊。

通过这个走廊,我家可以经过他们家而去共用的老屋大厅。

一般都是在大厅里进行红白喜事等大事。

结果,他们家就很霸道的在这个走廊里安了一个门,只有他们可以开,而我们不可以。

换句话说,他们随便可以过来,而我们不可以过去。

还有一件很屈辱的事,现在想起来,真的让我很痛苦,甚至对人性本善都产生了怀疑。

那时我还很小。

另一邻家妇女因为和我母亲吵架,结果拿起掏粪的粪勺盖在我头上。

在农村来说,这种做法是很恶毒的。

其用意也很明显,是希望我永远晦气,永远也不会长大。

因为这些背景,再加上这次事件,母亲想到了离婚。

我记得,母亲坐在门旁一边哭,一边抚摸我的头。

她说以后就没有人照顾你和弟弟了,你长大了,要多照顾弟弟。

那时,我11岁。

母亲走了。

留下孤零零的我,还有6岁的弟弟。

可怜的弟弟没人照顾,又黑又瘦。

直到现在村里人还叫他“黑老”。

他常常自己睡在地上。

由于没有人管教,他变得很顽皮。

时常还小偷小扒。

邻居就向我告状。

我也没办法,常常关起门来用皮带打他,我一边打,一边哭。

也就是我考上初中的那一年,父亲还养了一个猪。

我也没有求他卖掉猪给我上学。

因为我知道,即使这一次凑到了学费,还有下一次。

以前,我找他要学费时,他总是让我一个人去要债。

他只会卖苦力,而别人也总是不及时给工钱。

我只能认命。

那一天冬季,他听从邻人的建议,让我跟随邻人的亲戚一起外去打工。

那时,我才12岁。

先来到离家几十公里的师傅家。

帮师傅家干农活,早上要早起。

寒冷的冬季早晨,田里全是一层白白的霜冻。

我只能咬牙坚持下去。

有时,师傅让我给他们孩子送衣服或者书包。

看到同龄人在学校里安静的上学,我心里不知道是什么滋味。

后来,师傅带我外去了。

来到另一个城市,宣城。

我师傅是弹棉花的。

因为我力气小,只能做一些简单的话,如刨旧棉絮、牵线等。

刨旧棉絮时,常常弄得鼻子里都是棉絮,几乎令我窒息。

牵线是用中指勾着,常常弄得中指关节处裂开大口子,血流不止。

那时,我身体还不好,常常有蛔虫爬出来,我自己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辛苦的冬天过去了,我挣到了75块钱。

我穿着在外打工时好心人给我的衣服回家了,很认真的将这75块钱交给父亲。

他拿着钱去办了年货,我们过了一个快乐的新年。

后来,我从别人那里知道。

父亲舍不得卖猪给我上学,却听从邻人一起偷别人家的打稻机,被抓,受罚,结果卖了猪交罚款。

第二年春天,母亲在外婆家听说了我的事情,非常痛心。

尤其是听到有人说我考了全乡第二名之后,便义无反顾要让我重新走入课堂。

一开始,村里人还是很“小心”,还跟我说:“你妈妈会不会拐走你,要卖了你呀?”我无所适从。

外婆家离我家有20多公里,那一次天正在下雨,母亲一直冒雨走来找我,却遭到村里人的白眼。

很幸运的是,通过母亲的努力,以及母亲改嫁后的叔叔——也就是那位他的朋友的支持,我终于重返学校了。

我重新上5年级,并于同一年参加小升初考试,结果考了第一名。

上了初中,我的成绩依然名列前茅。

但那时也非常艰苦。

虽然母亲改嫁了,但家里的经济也很紧张。

而且,她改嫁到的地方也是和我们村子一样。

对于这位外来妇,村民们充满了怀疑、敌意与仇视。

尤其是母亲执意要给我上学,更让他们愤怒。

他们认为我母亲是要拐骗他们家的财产,是不安心在那里过日子。

母亲改嫁后的丈夫家的亲戚朋友对此尤为阻挠。

妯娌之间常常吵嘴打架。

尽管受到这么的阻挠与艰难,母亲还毅然坚持给我上学。

不过,很幸运的是,母亲的丈夫——我的继父,对我上学还是非常尽心、非常努力,尽管他有时也忍不住会受到别人的挑唆,对我母亲大打出手。

母亲不止一次和我说过,她不能死,她要忍,她要坚持,因为她要让我上学,她要让她的两个孩子好好活着。

在那段艰难困苦的日子里,我最担心的不是我的成绩,而是每个学期开始。

因为,学费问题让我常常一筹莫展。

常常是开学之初,我在马路边等母亲来。

常常是望眼欲穿,常常是欲哭无泪。

饿了,啃一口父亲给我做的干粮;渴了,就只得忍着。

马路上尘土飞扬,我那时是多么恨汽车!我恨它们耀武扬威的在我面前驶过,而留下令人讨厌的漫天灰尘!然而,温暖的校园生活让我孤独、受伤的心灵常常充满了阳光和雨露。

亲爱的老师和同学们常常帮助我。

有位英语老师的夫人在食堂工作,好心的她常常不收我的饭票,还多给我饭菜。

化学老师常常塞给我10块钱。

而我最幸福的事就是每个周末,我常常买些好吃的东西带回家,给大叔和弟弟吃。

可是,有一次,由于我的粗心,让我犯下了不可弥补的错误,这一辈子也不会得到饶恕。

因为常常吃不饱,父亲常常给我做一些干粮让我带到学校吃。

但我常常吃不完,就带回家,可以给猪吃,不能浪费了。

但是,那时没有多少粮食。

大叔很饿,就找到我书包里留下的干粮。

可是,这些干粮因为发霉了,大叔吃了之后中毒身亡。

无论我怎样后悔,无论我怎样哭泣,无论我怎样呼喊,疼我爱我、与我相依为命、善良可怜的大叔还是走了。

在他去世前一年暑假,父亲外去打工了,我睡在床上,他早上起得很早,要去干农活。

结果邻人偷走了装有财物和证件的箱子。

大叔害怕父亲回来会责骂他,他使劲地用脑子撞墙。

他恨自己为什么没有锁门?为什么没有看好家?一年后,受尽了痛苦和屈辱的大叔离开了这个世间。

现在,我想好好伺候他,买好吃的给他,可这个简单的愿望都无法实现了。

初中三年很快就过去,虽然我的分数可以上重点中学。

但校长表示,如果我高中的成绩还是和初中一样好,学校就免除我的学费。

因此,我还是留在母校继续上高中。

最令我焦虑和担心的事就变成了每个期末统计成绩。

还好,每个学期我都是全校第一。

其中,有个小插曲让我记忆犹新。

由于母校的风气不甚好。

高年级的学生常常无缘无故打低年级学生。

有一次,有两位复读的学生,因为家里有钱,两人住了一个宿舍。

他们把我和另一个同学抓进他们的宿舍,对我们扇耳光,又打又踹。

打了两个小时,才放我们出来。

忍无可忍的我们,联合高一的其他两个班级,组织了校内游行。

我们写了大字报,把床单做成横幅,贴上大字。

结果,校长找到了我,很严肃的告诉我:“你还想不想上学了?”我一听吓哭了,泪水不争气的流个不停。

幸运的是学校很重视我们的诉求,并且对我们的处理也非常宽大。

事情结束了,也没有追究。

高中期间,老师、同学对我的帮助更多。

新校长常常给我100块,班主任、英语老师等等常常让我去他们家吃饭。

同学也常常帮助我。

周末,同学们也不嫌弃我家的破旧,一起到我家玩。

邻居还很好奇的问他们:“他家这么穷,你们来干什么?”因为镇里离家有5公里,初中时,我每个周末都要回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