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复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件]

合集下载

2024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现代史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27张ppt)

2024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现代史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27张ppt)
返回
解读:见证了中国人民积极支持抗美援朝,反映了抗美援朝战争的正义 性
返回
识图:鸭绿江、丹东、中国人民志愿军、平壤、 上甘岭、汉城、“联合国军” 解读:(1)“联合国军”的侵略行为严重威胁了我 国的国家安全,为了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 出国作战 (2)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保卫了国家安全,巩固 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和 协商
(4)决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国 会议 意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_多__党__合__作_和_政__治__协__商_制度正式
成 义 确立;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返回
时 1949年10月1日下午
中华
地点 北京天安门广场
开 间 (相关节日:国庆节)
人民
国 பைடு நூலகம் 毛泽东宣读了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布本政府为代表中华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返回
时空坐标
返回
知识框架
返回
单元特征 政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抗美援朝战 争的胜利,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经济:土地改革运动,推动我国的土地制度由地主土地所有制转变为农 民土地所有制。 对外关系: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返回
返回
近现代土地政策的演变
土地政策调整推动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返回
[史料实证] 史料一 抗美援朝战争是不是会严重影响新中国的经济建设?这是不少 人曾经有过的担心。事实出乎人们的意料。在国内掀起的抗美援朝运动 的热潮,大大激发了全国民众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它不但没有妨 碍,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国内的生产建设。
返回
(1)黄继光:在_上___甘__岭__战役中, 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机枪射 “最可 口,英勇牺牲 爱的 (2)__邱__少__云__:为了保证战斗的胜 人” 利和潜伏部队的安全,严守潜伏 纪律,纹丝不动,直至被大火吞 噬,壮烈牺牲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精品PPT课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精品PPT课件
1 2 3
5止.4水遇带大以风上天部(位4墙级板以待上底)板、混雨凝天土不养进护行两外天墙,清支洗设工好作墙;板模板后,从止水带处连续浇至顶端。 b作认业真过组程织中学,习发操生作塔工机艺碰,撞操建作筑过物程或,脚并手贯架彻后执,行应。立即停止动作,并对回转进行制动,待清楚能否动作后方能向反方向旋转。
, d、剪严力格墙按砼材标料进场计划供货,保证安装材料进场必须有足够的超前量,不应因材料供应不及时而延误工期; 一 c.般玻宜璃采及用铝P板.O.在R4运25输普至通工硅地酸前盐也水必泥须,用水坚灰实比的不木超箱过包0.装4,,对板于块埋之置间在必梁须体垫内上的软锚性具隔,离压物浆,后以应免先运在输其中周震围裂冲、洗摩干擦净和并划凿伤毛表,面然。后设置钢筋网和浇筑封锚混凝土。
1 2 3
本 7、方钢案结的构编雨制棚及的水施土工保工持艺措施的有效实施,可最大限度恢复xxxx建设区受破坏的植被,控制因xxxx建设造成的新增水土流失,使防治区域水土保持状况满足当地政府水土保持规划的目标,对保障xxxx建设安全 3,.1便受于力施钢工筋过砼程保中护随层时查阅;施工日志、安全日志、质量日志要求工地现场资料员(网络管理员)每天如实输入当天的施工内容、进度、完成情况、天气情况、安全、质
云 三维 、保 底山 板有 上机 排化 钢工 筋有 一限 律公从司地梁5万的/a上醋排酸钢乙筋烯下(穿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过套。20万/a电石)xxxx
第3章 xxxx概况
工 (a)程预与制主箱体梁工张程拉同必步须进在行砼;强以度预达防到和90保%设护计为强主度,且开砼发龄建期设不与小防于治1并4天重方,可边进建行设,边张防拉治应,对以称防进治行保。障开发建设;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植物措施以及临时防护措施;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合理布局,以防治新增人为水土流失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件2)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件2)

①新的世界大战的危险依然存在 ②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不景气 ③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影响
10:28:11
参考书:《滑轨与嬗变》
3、社会主义改造的条件成熟
①迅速发展起来的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改造的物质力量。 ②民主改革任务基本完成 ③国民经济迅速恢复
④ 朝鲜战局稳定 ⑤已经积累了利用和限制私营工商业的许多经验
2、战略思想的转变
1952年9月,根据毛泽东的建议,现在就要开始用十到十五年,基 本上完成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毛泽东的思想发生变化,这标志着党 的战略思想转轨,即改变原来的设想,不是先国家工业化以后再向 社会主义转变,而是现在就要采取严重的社会主义步骤。
10:28:11
参考书:《凯歌行进的时期》 《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
10:28:11
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0:28:11
1、什么是和平赎买的政策 2、什么国家资本主义 国家资本主义的两种形式 ⑴初级形式(1953年以前): ①工业方面 ② 商业方面 委托加工 计划订货等 经销 代销
⑵ 高级形式(54年--56年):公私合营 ① 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1954--1955年夏) 企业性质是半社会主义性质 ② 全行业的公私合营(1955---1956 年) 社会主义性质的企业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成功地开辟了一 条适合中国情况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这无论从实践还是 理论上,都大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⑥已经积累了在农村中土地改革后搞互助合作的许多经验
4、一点思考
五十年代初期,提出总路线,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郑重的历史的选择。 在执行总路线过程中,十五年规划七年完成,而且工作过粗,改变过快, 是有教训的。但如果脱离历史,求全责备,是不对的。正确的态度是:正 视历史,客观评价,总结教训,指导未来。

高三历史二轮通史复习——中国现代史课件(共104页PPT)

高三历史二轮通史复习——中国现代史课件(共104页PPT)
(A)
(2010·海南单科·22)与1952年相比,1957年我 国生产资料的生产增长210%,消费资料的生产 增长83%,重工业生产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 35.5%提高到45%。这说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A.工业结构得到了改善
B.国家基本实现工业化
(A) C.工农业生产比例协调
D.工业总产值超过农业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31)1953年10月,中共 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 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 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 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 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
政治
经济
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
过渡
1、国民经济恢复
(土地改革)
2、一五计划 3、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 业) 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计划经济 体制确立
总况:
思想 外 社会 文化 交 生活
(2012·海南单科·19)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 全会提出全党工作重心的转变,这意味着 A.农村土地革命的胜利完成 B.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阶段基本结束 C.对工人与农民阶级地位的重新认识 D.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迅速展开
(B)
(2012·海南单科·24)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大 型项目实际完成投资196.1亿元,其中东北占实际 投资总额的44.3%,已建成投产的重工业企业也 多集中在东北。促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因素之一是 A.便于就近接受苏联援助 B.美国形成对华包围封锁 C.有利于支援抗美援朝 D.中日两国关系发生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件第一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件第一章
实行统一共和国中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结合国家基本制度的确立解决民族问题的成功 创造,对于促进祖国统一和共同繁荣、维护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具有重大的意义和深远的影 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2版)
(六)人民军队的现代化、正规化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2版)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军队建设,主要在以下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是精简整编,组建新的军种和兵种。 二是制定和颁行条令条例,使军队建设有了统一的准则。 三是在官兵中开展大规模的文化教育和技术训练工作。 四是改建和新建一批适应军队建设需要的军事院校。
(五)民族识别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
2.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
国家结构形式是国家的基本制度之一,反映着国家整体与其构成地域的关系,在多民族存在 而且民族问题比较复杂的国家里,也反映着中央政权与各民族及民族地方的关系。
随着对民族国情逐渐深入的了解,以及在执政的局部地区建立民族自治区的成功实践,从少 数民族多但人数少的人口特点、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格局、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历史文化 传统、各民族共同反抗压迫的历史以及规避国家分裂的风险考虑,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诞生 前夕正式确定,以统一共和国中的民族区域自治为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并通过《共同纲领》将这一设想固定下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2版)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2.中《国 中人 国民 人政 民治政协治商协会商议会的议筹共备同与纲召领开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2版)
通过新政治协商会议制定民主联合政府的施政纲领,是中国共产党在发起新政协之初即 已提出的问题。
《共同纲领》在序言之下分列总纲、政权机关、军事制度、经济政策、文化教育政策、 民族政策、外交政策等7章60条,规定了建立和建设新中国的一系列准则,主要内容是:

国史知识点课件.doc

国史知识点课件.doc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阶段特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大致分四个历史时期:从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 年三大改造完成,我国开始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从社会性质来说,属于新民主主义社会。

从1949~1952年,人民政府采取措施巩固了新政权,恢复发展了国民经济;从1953~1956 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工业化建设起步,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1956 年社会主义改造结束后,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共产党为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其中既有成就,也有失误,其中1956~1966 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而1966~1976 年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左”的错误发展到顶峰。

“文革”结束后,在经历了在徘徊中前进的两年后,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新时期的基本特征就是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取得辉煌成就。

【学科知识体系和复习重点】一、正确认识抗美援朝战争的性质和意义抗美援朝是正义的战争,这可以从中、美两国参战的目的和当时严峻的形势来分析:①朝鲜内战爆发后,美国政府公然出兵朝鲜,操纵联合国,成立“联合国军”,扩大侵朝战争。

其目的是控制朝鲜半岛,把它作为反苏和反华的基地,是其全球霸权政策的一部分。

②美国把战火烧到中朝边境,美国空军入侵中国领空,轰炸中国东北边境地区,同时,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插足台湾,干涉中国内政,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

③为保卫中朝两国的国家独立,维护中国的安全,粉碎美国妄图吞并朝鲜进而颠覆新中国的狂妄计划,中国政府应朝鲜政府的请求,组建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抗击美军的武装侵略。

中国出兵朝鲜的目的只是“保家卫国”,而绝不是与美国争夺地盘。

朝鲜停战后,志愿军陆续撤回中国就是明证。

意义:①沉重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②保卫了朝鲜的独立和中国的安全;③使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④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⑤有利于我国的国防建设等等。

中国通史课件

中国通史课件

唐朝盛世
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是唐高 宗之后唐玄宗的一场 政变,结束了武周逼 迫唐高宗内禅的政治 。
科举制度: 唐朝是中国古代科 举制度建立的时期, 对后世的科举制度产 生了深远影响。
丝绸之路: 唐朝时期将中国与 中亚、欧洲联系在一 起,产生了丝绸之路 对外贸易。
宋代政治经济繁荣
宋朝靖康之耻: 靖康之耻是中国历史上金国攻占汴京的事 件。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政 治变革。
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场具有 深远影响的爱国民主运动。
03
中国通史的展望
中国通史的展望
中国的未来: 中国的发展和未来展望。
中国的未来
改革开放: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以 及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中国梦: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呼声,对 世界产生着深远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 文化的主流之一,对 中国文化的影响深远 。
道家文化: 道家文化是中国古代 思想文化传统的一支 ,为中华文明做出了 重大贡献。
佛家文化: 佛家文化的兴起与传 播,对中国文化及思 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02
中世纪的中国
中世纪的中国
唐朝盛世: 唐朝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与特色。 宋代政治经济繁荣: 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元代统一中国: 元朝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明清时期的政治变革: 明朝和清朝政治经济的变革和特点。 近现代的中国
科技发展: 宋朝时期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文化艺术繁 荣。
南宋终结与元朝建立: 元朝建立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治事件。
元代统一中 国
蒙古征服: 蒙古人统一中国,结束了南宋政权。
蒙元文化: 元代的文化生活充满变革,明朝的舍利珠顶葬 形式,分别是由宋朝经禅宗渗入汉地。

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课件)八年级历史下册课件(部编版)

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课件)八年级历史下册课件(部编版)

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材料
C 中的第三次“革命”(
)
A.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B.结束了中国两干多年的封建制度
C.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 D.祖国大陆获得统一
D 6.祖国大陆实现统一的标志是(
)。
A.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B.新疆和平解放 C.人民解放军解放海南岛 D.西藏和平解放
B “中国命运自己主宰”理解正确的是(

A.中国取得了抗日战争胜利,洗刷民族耻辱
B.中国得了民族独立,人民开始当家做主
C.中国结束了两干多年的封建帝制,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
D.中国开始改革开放,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巩固提升
4.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全体代表的共同努力下,胜利而圆満地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达赖、班禅金印 金瓶掣签
第三篇章:西藏和平解放
1、背景:
①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②西藏宗教领袖之一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表示拥护中国
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
2、时间: 1951年
3、人物: 阿沛•阿旺晋美
1951年5月24日,毛泽 东在北京设宴款待班禅 额尔德尼•确吉坚赞和 阿沛•阿旺晋美
4、过程: 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阿沛•阿旺晋美为首席代
2.内容∶通过了《共同纲领》;选举了中央人民政 府委员会;决定首都、代国歌、国旗,设立人民英 雄纪念碑。

3.意义∶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

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
和 国 成
开国大典
1.时间∶1949年10月1日 2.意义∶国际、国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意义: (1)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建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2)三大改造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成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 济体系在中国基本确立。 (3)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 8、局限: (1)农业生产跟不上工业生产的步伐,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农业 的发展。 (2)1956年出现全局性的冒进,工业建设投资增大,造成国家财 政紧张。 (3)社会主义改造过急过快,为以后相当长时间留下后遗症。
3、评价: 利: 1. 改革了旧的大学结构,建立起了全新的高等教育制度,使大学 和学院适应了国家建设的需要。 2、从分布结构、专业结构、水平结构、管理体制结构来看,院系 调整奠定了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基本格局。 3. 按照“全国一盘棋”的思路,对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进行 统一配置,使全国有限的办学条件得以充分利用,因此院系调整提 高了办学效益。 4.有效地改善了高等院校集中在沿海和大城市并由此而导致的地 区分布不均的局面,促进了内地的教育发展和经济文化建设。 5. 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经济建设所急需的专门人才,对新中国 的工业化建设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D
50年代院系调整
1、原因: (1)缺乏工业建设所需的大量专门人才。 (2)实行“以俄为师”、“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3)收回国家教育主权的需要。 (4)高等学校的地区分布不均衡。 2、特点: (1)私立和教会高校退出 (2)仿照苏联模式 (3)人文社科被限制 (4)高校部分教学权利收归教育部 (5)拆散民国大学体系 (6)思想改造
二轮复习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重庆市合川中学 赵维伟
考查类别
年份
2012 2013 2014 2015
试题(海 试题(全国卷) 南卷)
24、25 23 24、25 23、24
知识点
一五计划和八字方针 一五计划 一五计划和中共八大;统购统销 一五计划和农村包产到户的探索 一五计划 机器生产和“一五计划”期间的矿 业政策 市场经济 城乡改革;市场经济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对外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市场经济体制 对外经济援助 中苏关系的调整 民歌收集;建国初期高校课程设置
(2013·海南高考·23)我国“一五”计划实 施过程中,民用工业企业中分别有50个部署在 东北地区,32个部署在中部地区,国防工业企 业中的大部分部署在了中、西部地区。国家调 整工业布局的主要目的在于( ) A.充分利用原有工业基础 B.推动经济均衡发展 C.打破西方对华经济封锁 D.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
2、过程: 1953年10月16日召开的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 与计划供应的决议》。同年11月19日,政务院讨论通过了《关于 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并立即在全国范围内实 行。这标志着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正式出台。 1953年11月开始实行油料计划收购和食油的计划供应。 1954年9月实行棉布计划供应、棉花计划收购。 1985年1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十项政策》, 推行了32年的统购政策被合同定购政策所取代。 1992年底,全国844个县(市)放开了粮食价格,粮食市场形成,统 购统销才真正退出了历史舞台。
4、影响: 积极影响 (1)粮食统购统销的实施,维持了物价的稳定。物价的稳定意 味着国家能保持财政收支基本平衡,才能实现大规模的工业建设 的投资计划 (2)统购统销为国家工业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3)推动了社会主义改造 消极影响 (1)统购统销强化了城乡二元体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村 的贫困与落后 (2)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对农业生产产生了不良影响 (3)统购统销催生了票证制度,带来一些消极后果
B
(2014·海南高考·24)1950年,东北人民政府 规定在大区范围内对煤炭、钢材等多种生产资料 统一分配,随后,东北地区计划分配的物资种类 逐年增加。从1953年起,计划分配调拨体制开始 在全国铺开。这反映了中国计划经济体制( ) A.是新生国家政权的基础 B.随着行政区域的扩大逐步建立 C.是在宪法原则下建立的 D.随着工业化建设的进行而建立
D
C
(2014·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1)“一 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 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 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 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 )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Ⅰ卷31 Ⅱ卷31 Ⅰ卷31 Ⅱ卷31 Ⅱ卷41 33 Ⅰ卷35
经济探索
2016 2017 2012 2013 2015 2016 2017 2015 2016 2013
12
改革开放
25 23 25 13 25 24
Ⅲ卷31
Ⅰ卷31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外交
Ⅰ卷31
Ⅱ卷31
文化教育 物质生活与社会 习俗变迁
2015 2017 2015 2016
3、内容: (1) 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 简称统购) 的政策, 统购价格及统购粮种均由中央统一规定。 (2) 对城市人民和农村缺粮人民实行粮食计划供应( 简称统销) 的政策。 (3) 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对私营粮食工商业进行严格管制, 并严禁私商自由经营粮食。 (4)在中央统一管理之下, 由中央与地方分工负责, 除拨给各大 区的粮食以外, 其他粮食包括各大区间的调剂粮、出口粮、储备 粮、全国机动粮、全国救灾粮等, 统归中央统筹安排。
B
(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31)到1952年 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 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 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 潮。这是我国当时( ) 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 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B
(2014·北京高考·18)“单干邀伴变互助, 小组联起变大组,大组变做合作社,领导要 靠党支部。”这首歌谣反映了( ) A.人民公社化运动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D.中共八大经济方针
C
(2016·江苏高考·13)右图是我国“一 五”计划期间为配合大规模建设而绘制的 宣传海报。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D
(2014·天津高考·9)1952年我国高校进 行院系调整,如调整后的天津大学下设土木 建筑、电信、机械等7个工程系,20个专业 和13个专修科,从综合型大学转变为多科性 工业大学。这种调整主要是为了( ) A.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B.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 C.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 D.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发展
(2012·天津高考·4)右 图介绍内容所反映的实质是 ( ) A.国内粮食供应比较紧张 B.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C.国家实行粮食凭票供应 D.国家工作人遵纪守法
B
(2014·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31)1953 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 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 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 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 ) 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 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
D
A.远处的工厂寓意工业化基本实现 B.图下的文字宣传了绿色环保观念 C.往来的船只说明交通运输业基础良好 D.工作的场景展现工人投身建设的热情
统购统销政策
1、原因: (1)严峻的粮食供需矛盾,是实行统购统销政 策的直接诱因 (2)配合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实行 统购统销政策的政治动因 (3)利用农业积累去实现工业化,是实行统购 统销政策的经济动因
知识拓展
一五计划(1953—1957)
1、背景: (1)国民经济得到恢复 (2)政权进一步巩固 (3)中苏建交和结盟 (4)新中国经济落后 (5)尽快建成社会主义的目标 (6)受苏联模式的影响 2、目的:迅速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3、依据: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 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 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 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4、任务:一化三改(“一化”就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 工业化,这是主体;“三改”即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总路线的两翼。) 5、特点: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社会主义 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2008•海南) 从1952年秋开始,我国对高等院校进 行大规模调整,新设了北京地质学院、北京钢铁 工业学院、成都工学院,昆明工学院等学院,院 校数量从201所减少到181所。这表明,当时调整 的主要目的在于( ) A.彻底改变原有的不合理区域布局 B.有计划地开始整顿和改造旧教育 C.实现教育为工农服务 D.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
6、结果: (1)一五”计划“一化三改”的任务基本实现。 “一化”:奠定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现代工业在工 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显著增长。 “三改”:1956年,出现了农业合作化高潮;同时出现了手工业 合作化高潮。资本主义工商业在1956年也出现全行业公私合营的 高潮。社会主义改造提前超额完成了任务。 (2)“一五”计划取得了巨大成就。 ①工矿业成就突出,建成了500多个重要项目。 ②农业生产也完成计划。 ③交通运输业成就很大,新建铁路30多条;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康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 ④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得到改善。
24
Ⅱ卷31 院系调整 Ⅱ卷31,Ⅲ卷31 高等教育的发展;建国初期扫盲教 育 Ⅱ卷41 节假日变化 统一新闻报刊宣传制度
核心考点
一、50年代至70年代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实践 1、一五计划 2、统购统销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4、中共八大 5、八字方针 二、改革开放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3、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 4、对外开放 三、外交 1、外交政策的调整 2、外交成就 四、文化教育 1、50年代院系调整 2、文化教育成就 五、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 1、物质生活、社会习俗演变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