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黄海的温度分布

合集下载

第五章 世界大洋的温度、盐度和密度分布1

第五章 世界大洋的温度、盐度和密度分布1

• 北半球,大洋西部温度大于东部,而南半球,大 洋东部温度大于西部 • 在铅直方向上,基本呈层化状态,且随深度的增 加其水平差异逐渐缩小,至深层其温、盐、密的 分布趋向均匀
3
赤道西太平洋暖 池
4
世界大洋的温度
• 世界大洋的整体平均为 3.8ºC,太平洋平均为3.7ºC, 大西洋4.0ºC,印度洋 3.8ºC
水团的深度取决于其密度,若海水最大密度 对应温度为3C,则2C海水可位于3C海水之上
极锋
极锋
主温跃层
17
水温的日变化
日较差:最高温与最低温之差。 日变化:很小,变幅不超过0.3ºC。 影响因素:太阳辐射、湍流、内波、潮流等。
表层水温的日变化:
晴天比多云大;无风比有风大; 低纬比高纬大;夏季比冬季大; 近岸比外海大。(?)
• 冬季渤海在四个海区中最低,尤以辽东湾最甚,渤海中部最高 也不过1-20C • 冬季黄海水温分布特征是暖水舌从南黄海经北黄海直指渤海海 峡,温度则从140C降到20C。 • 冬季黄海的东、西两侧,因有冷水沿岸南下,其水温明显低于 同纬度的中部海域的水温。
38
中国海的水平水温分布-东海
• 冬季东海表层水温分布的特点是西北低东南高,致使等温线基本上都 呈西南-东北走向 • 冬季东海的高温区在黑潮流域,水温高达22-230C,而杭州湾附近却低 达5-70C,长江口外可达50C以下 • 夏季东海海温分布均匀,基本在25-270C,呈西南-东北走向
东西方向基本呈带状分布 •南北方向呈马鞍状分布,双峰一 谷(?)
Tomczak and Godfrey,2001
24
大洋盐度的水平分布
冬季盐度分布特征与夏季相似;
北大西洋最高(35.5),南大西洋、南太平洋次之(35.2),北

渤、黄、东海冬季海表冷暖水舌的时空变化及机理分析

渤、黄、东海冬季海表冷暖水舌的时空变化及机理分析

渤、黄、东海冬季海表冷暖水舌的时空变化及机理分析沈辉;黄大吉【摘要】海表冷暖水舌被广泛应用于定性描述海表水温(SST)的空间分布特征,但缺少定量的表述和研究.本文以海表冷暖水舌轴线的空间位置和温度为指标,用2006-2014年逐年冬季(2月)的遥感SST数据,分析了渤海、黄海和东海冬季的冷暖水舌的空间分布和年际变化,并探讨了其形成机理.结果表明,渤海、黄海和东海冬季存在2条冷水舌和6条暖水舌.水舌位置的EOF前三个模态(73.4%)基本解释了其年际变化,其中空间第一模态呈同相分布,在东海中部及西部的变动幅度最大;空间第二和第三模态主要呈反相分布,分别在九州岛南部及黄海区域变动幅度较大.水舌温度的EOF第一模态(69.6%)呈空间同相分布,变动幅度在渤、黄海较大,在东海南部较小.水舌位置和水舌温度都存在准2~3 a周期的年际变化,但只有水舌位置EOF第二模态通过9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海表相对较均匀的负净热通量(海洋向大气输送热量),使得浅水区SST比深水区下降得快,水深(上混合层深度)是冷暖水舌形成的原因之一;平流热输送的空间差异显著且在冷暖水舌区域中的作用最大,在冷舌区域起到降温作用,在暖舌区域起到增温作用,平流热输送是冷暖水舌形成的主要原因.%The surface cold and warm tongues are used as a key characteristic to describe the spatial feature of SST.However,that characteristic is often used qualitatively rather than quantitatively because of lacking quantitative parameters.In this paper,we use nine years (2006-2014) merged microwave and infrared SST data to analyze quantitatively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of the surface cold and warm tongues in the Bohai,Yellow and East China Seas (BYES).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urface cold and warm tongues are expressed in terms of their path and associatedtemperature.Two cold tongues and six warm tongues are identified in the BYES in February.The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EOF)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total variance of the path of tongues is explained mostly by the three leading EOF modes (73.4%).Specifically,the first spatial mode of path shows that every tongue moves coherently in same direction,and the most significant movement occurs in the central and the west of East China Sea.In contrast,the second and third spatial modes show that most tongues move with a seesaw pattern,and the most significant movement occurs at the south of Kyushu and in the Yellow Sea respectively.The total variance of temperature on the path of tongues is explained mostly by the first EOF mode (69.6%),which has a coherent increase or decrease of temperature in each tongue with a large amplitude in the Bohai and Yellow Seas.Both the path and associated temperature of the tongues have a 2-3 year inter-annual variation,however only the second EOF temporal mode of the path has passed the significant test.In winter,the relatively even loss of the heat in the sea leads to a much faster decrease of SST in the shallow area than in the deep area and forms cold and warm patterns associated with the bathymetry of the BYES.The uneven advectional heat transport plays a different role at various areas to reinforce and compensate the decrease of SST.In the cold tongue area,the advectional heat transport reinforces the heat loss of the water and leads to a much colder SST than the surrounding area,consequently forms the cold tongues.In contrast,in the warm tongue areas,the advectional heat transport compensates the heat loss of the water and leads to a muchwarmer SST than the surrounding area,consequently forms the warm tongues.The advectional heat transport plays a major role at the formation of the cold and warm tongues in the BYES.【期刊名称】《海洋学研究》【年(卷),期】2017(035)001【总页数】13页(P1-13)【关键词】冷暖水舌;渤海、黄海、东海;时空变化;平流热输送【作者】沈辉;黄大吉【作者单位】浙江大学海洋学院,浙江杭州310058;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12;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12;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12;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12;浙江大学海洋学院,浙江杭州31005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31.11海表水温(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是海洋学家关注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它表征了海洋热力和动力过程的综合结果[1]。

中国近海的水温分布

中国近海的水温分布

中国近海的水温分布一、海表层水温分布海表层水温是随机变化的,但借助于统计计算,可以得出其平均分布状况,如图12—3便是多年平均的冬季、夏季海表层水温分布。

用该图可以讨论冬、夏季中国海表层水温分布的一些特征。

由图12—3b显见,南海表层水温高而且分布较均匀;尤其是广阔的中、南部海域,水温都在24~26℃上下,水平梯度很小。

北部近岸海域水温稍低,粤东沿岸因有来自台湾海峡的低温沿岸流,致使该海域的月平均表层水温可下降到15℃左右。

然而这一带海域表层的年平均水温(22.6℃),仍然比渤、黄、东海高得多。

当然,与南海南部(如邦加岛近海平均为28.6℃)相比,则属于相对低温区。

东海表层水温冬季分布的明显特点,是西北低而东南高,致使等温线基本上都呈西南-东北走向。

高温区在黑潮流域,暖水舌轴处水温可高达22~23℃左右;杭州湾附近却低达5~7℃,长江口外可达5℃以下。

大致沿东经124°向北,有暖水舌指向长江口外,这是台湾暖流水影响的结果。

东海东北部也有暖水舌向北及西北方向伸展,通常即认为这是对马暖流水和黄海暖流水扩展的迹象。

在北伸的台湾暖流水和黄海暖流水暖水舌之间,有明显的冷水舌指向东南,此即所谓“黄海冷水南侵”的结果。

黄海水温分布的突出特征,是暖水舌从南黄海经北黄海直指渤海海峡,其影响范围涉及黄海大部分海域。

当然,随着纬度的升高和逐渐远离暖水舌根部,水温也越来越低,即从14℃降到2℃。

在东、西两侧,因有冷水沿岸南下,其水温明显低于同纬度的中部海域的水温。

黄海的平均最低水温,分布于北部沿岸至鸭绿江口一带,为-1~0℃左右,近岸常出现程度不同的冰冻现象。

至于黄海的极端最低水温值,从某些沿岸海洋站的观测记录看,曾经出现低于相应盐度时冰点温度的过冷却现象。

冬季渤海在四个海区中温度最低,尤以辽东湾最甚;即使渤海中部至海峡附近相对较高,也不过1~2℃。

由于渤海水浅,对气温的响应较快,故1月水温比2月还低,三大海湾顶部的水温均低于0℃,往往在1~2月出现短期冰盖。

5 第五章世界大洋温度分布

5 第五章世界大洋温度分布

夏季南海比渤海、黄海和东海更 均匀,绝大部分海域为28-29C。
•冬季南海表层水温高而且分布 均匀,尤其是广阔的中、南海 域,水温都在24-26C上下,水 平梯度很小
铅直分布
• 冬半年在偏北风向季风的吹掠下,海洋失热加剧,混合增强 • 渤、黄海的全部以及东海的大部分浅水海域,混合可直达海底,深水区也可达
第一节 大洋温度分布及变化 水平分布:数字统计
有什么错误吗?
第一节 大洋温度分布及变化
2
水平分布:影响因素
太阳辐射
大洋环流
主要因子:太阳辐射 和大洋环流。 在极地海域,还有结 冰和融冰
深层水平 分布:
第一节 大洋温度分布及变化
2
太阳辐射直接影响迅速减弱,环流状况也与表层不同
深层水平分布:经向梯度减小、南北温差减小、水 温趋向均匀
赤道区: 均匀低盐层-盐度最大
层-盐度跃层-盐度最小 层-缓慢增加。
副热带海区: 均匀高盐层-盐度跃层
-盐度最小层-缓慢增加 。
极地海区:均匀低盐层缓慢增加。
第二节 盐度分布及变化
3、变化
日变化:
大洋表面盐度日变化较小,通常小于 0.05; 下层可受内波影响而比较大
影响盐度的要素
蒸发降水 结冰融冰 河流的淡水输入 海流的介入
世界大洋的底层水
主要源地是南极大陆架 上的威德尔和罗斯海盆 等。
大西洋 太平洋
盐度垂向分布的原因:大洋表层以下的海水都是从不同海区 15
表层辐聚下沉而来的,而其形成源地的盐度性质是各不相同 的。
副热带
副热带
中高纬 南极陆架
太平洋
副热带
副热带中高纬 ຫໍສະໝຸດ 极陆架大西洋第二节 盐度分布及变化

中国近海区域海洋学:第三章 海区气候

中国近海区域海洋学:第三章 海区气候
南海:1-4月几乎没有;主要在6-10月;8、9月为 最高峰
第三节 影响中国近海气候的主要天气系统
热带气旋:登陆频率的时间变化 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风暴平均每年 登陆我国的有7.8个,菲律宾5.4个,日 本4.3个
季节变化:1-4月无,7-9月最多,峰值 在8月
年际变化:1952、1961、1967、1971、 1974年最多15个;1998年最少3个
1822山竹:910hPa,65m/s
第三节 影响中国近海气候的主要天气系统
热带气旋:源地的空间分布
源地:3 °-37°N; 10 °-20°N最多 菲律宾群岛以东和琉球近海 马里亚纳群岛附近 马绍尔群岛附近 南海中北部(土台风)
热带气旋
第三节 影响中国近海气候的主要天气系统
安比 温比亚
第三节 影响中国近海气候的主要天气系统 热带气旋:发生频率的时间变化
低值-粤东近岸: 400 MJ·m-2·月-1
南海中南部:700-750 MJ·m-2·月-1 高值-菲律宾西侧: >750 MJ·m-2·月-1
第二节 中国近海气候形成的主要因子
太阳辐射:夏季
南北差异小,斑块状 渤海:600-650 MJ·m-2·月-1 黄海:530-550 MJ·m-2·月-1 东海、南海北部:650-680 MJ·m-2·月-1 南海中南部:560-600 MJ·m-2·月-1
气候要素 气温 气压 ✓风(大风天数) 云 ✓降水(暴雨日数) 海雾 能见度
水文要素 温 盐 密 ✓浪(最大波高,最大
周期,灾害性海浪) ✓潮(风暴潮) 流
第三节 影响中国近海气候的主要天气系统
热带气旋:影响
中心最大风速平面分布 渤海 25-30m/s 黄海 25-40m/s 东海 40-85m/s 南海北部 50-70m/s 北部湾 35-45m/s 吕宋海峡 80m/s 南海中部 55-70m/s 南海南部 40-65m/s 最大在菲律宾以西和台湾以 西90-100m/s

(完整版)中国沿海水文气象概述

(完整版)中国沿海水文气象概述

中国沿海气象、水文概述一.黄、渤海区A.气象情况1. 风黄渤海区具有明显的季风特征,冬季盛行偏北风,以西北风为主,风向稳定,风力较强。

夏季盛行偏南风,以东南风为主,风向不很稳定,风力较弱。

冬、夏季风期之间各有一个过度期,由冬到夏的过渡期稍长,由夏到冬的过渡期则比较快。

1)季风期冬季风于10月即控制黄渤海区,至次年3月开始衰退,盛行期约6个月。

夏季风于4月即出现于我国东南海区,但4~5月间仍有冷空气南下,因此把4月份称为转换期。

夏季风的盛行期为5~8月,7、8月份为夏季风的极盛行期。

9月份西伯利亚高压势力逐渐恢复,迫使夏季风撤退,转换为冬季风,这个转换过程较为迅速。

2)风向冬季盛行偏北风;春季是冬季风转为夏季风的过渡时期,偏南、偏北气流交替出现,风向分布比较紊乱。

偏南季风开始的时间南部比北部来得早,黄海沿岸一般4月份已转为偏南风,而渤海大部分地区5月份才转为偏南风,真正的东南季风,6月份才能到达北部海区。

夏季风6月开始影响黄海南部,7月份到达黄海北部和渤海,多为东南和南风。

渤海由于地理条件所致,东南季风的特征不甚明显。

秋季是夏、冬季风的过度时期。

黄渤海区自9月份已经变为偏北风,10月份迅速加强,经过几次冷空气南下,到秋末已形成频率高,风力强劲的冬季季风。

3)大风大风指6级以上的风,是黄渤海区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

8级以上大风日数年平均可达60天左右,6级以上大风日数年平均可达100天左右。

以冬季强度最大。

黄渤海区的大风,受地形影响,有明显的地区特征:①渤海海峡和成山角附近,为有名的大风地带,在同一天气系统的影响下,风力比其他地区大1-2级。

②当冷空气从内蒙进入东北平原之后,由于受长百山的影响,冷空气沿长百山西侧向西南经辽东半岛入渤海和黄海北部,常引起6~7东北大风,强度大时可达到山东半岛北部沿岸,这种地方性大风冬季较多。

③当在一定的气压场配置下,等压线与岸线大致平行时,则在山东半岛南岸20~30海里的范围内,往往出现东北大风。

专业:中国的海岸及海域

专业:中国的海岸及海域

第三章海岸及海域第一节海域环境一、海域X围(一)X围中国近海海域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及XX岛以东海域。

在地理位置上,中国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海域介于亚欧大陆与太平洋之间,自北、向南略呈弧形展布,总面积约47.3万平方公里。

(二)海域划分1、依据根据海域的地理位置、地理轮廓、海洋物理性质、生物体系、海底地貌等因素所表现的差异,中国近海可划分为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个海域。

2、界线1)渤海和黄海的分界线是从辽东半岛南端老铁山角经庙岛列岛至XX 半岛北端蓬莱角的连线。

2)黄海与东海的分界线是西起长江口北岸启东角,东至朝鲜半岛南侧济州岛西南角之间的连线。

3)东海与南海之间的分界线,由XX东山岛南端沿XX浅滩南侧至XX 岛南侧端鹅鸾鼻之间连线。

(三)主要海区1、渤海1)面积:80000平方公里,深入中国内陆,三面为陆地包围,是我国的内海。

2)组成:可分为五个部分:北部的辽东湾、西部的渤海湾、南部的莱州湾、中部的中央盆地和东部的渤海海峡。

渤海海峡宽约57mile,庙岛列岛南北排列,把海峡分隔成六个主要海道,北面的老铁山水道较宽,局部出现水深80米左右的冲刷潮沟,是黄海水进入渤海的重要通道。

3)深度:渤海平均水深18米,深度小于30米的X围占总面积的95%。

坡度平缓,是一个近封闭的浅海。

2、黄海1)面积:380000平方公里,2)深度:平均深度44米。

以XX半岛东端成山角与朝鲜半岛长山串连线,可将黄海分为北、南两部分,北黄海平均深38米,南黄海平均深46米。

最深处在济州岛北,约为140米。

3)位置:黄海的北侧、西侧为中国大陆,东侧为朝鲜半岛,东XX过济州海峡与日本海相通,南与东海相连。

是一个半封闭的浅海。

水文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受大陆的影响。

3、东海1)面积:770000平方公里,2)深度平均水深349米,大陆架由海岸向东南缓缓倾斜。

为一边缘海,东北部通过对马海峡与日本海相通,西南部通过XX海峡与南海相连。

新教材高中地理课时分层作业八海水的性质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新教材高中地理课时分层作业八海水的性质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课时分层作业(八) 海水的性质A级·学考达标练[2022·宁夏银川高一期末]海水温度受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洋流性质(暖流和寒流)的影响。

读北大西洋中高纬度洋面年平均水温图,完成1~3题。

1.关于图示区域海水水温分布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A.同纬度水温西高东低B.高纬度海区海水普遍结冰C.西部水温温差大于东部D.由南向北递减变化均匀2.造成甲、乙两个海区海水温度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C.洋流性质 D.盛行风向3.造成甲、丙两个海区海水温度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C.洋流性质 D.盛行风向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

据此完成4~6题。

4.N处附近海域盐度大约为( )A.3.15 B.3.1C.3.05 D.3.05.图中影响等盐度线向外海凸出的主要因素是( )A.降水 B.径流C.寒流 D.暖流6.在以下时段,M处盐度最低的是( )A.1月 B.3月C.7月 D.11月7.读下面渤海、黄海、东海2月和8月多年月平均表层水温的空间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说出图示海域2月和8月月平均海水表层水温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2)比较渤海和东海表层水温季节变化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B级·选考高分练据地理工作者考察,在黄海中部海面以下20米~30米处,存在一个明显的温跃层(垂直方向出现突变的水层),抑制了海水的上下对流,在海底洼地的下层海水表现为相对低温,称为黄海冷水团。

读图,完成1~2题。

1.黄海温跃层表现最明显的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2.影响黄海海域表层水温的主要因素是( )A.太阳高度角B.洋流C.盐度D.海陆位置读图,完成3~4题。

3.甲、乙、丙、丁四个海域中,海水盐度最低的是( )A.甲B.乙C.丙D.丁4.甲、乙、丙、丁等四个海域中,海水温度最低的是( ) A.甲B.乙C.丙D.丁5.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渤海、黄海的温度分布
张钰
一、渤海、黄海简介[1]
渤海是中国内海。

是深入中国大陆的近封闭型的一个浅海。

渤海海峡北起辽东半岛南端的老铁山角(老山东头),南至山东半岛北段的蓬莱角(登州头),宽度约106km。

黄海是全部位于大陆架上的一个半封闭的浅海。

黄海北界辽宁,西傍山东、江苏,东临朝鲜、韩国,西北边经渤海海峡与渤海沟通,南面以长江口北岸的启东嘴至济州岛西南角的连线与东海相接,东南面至济州海峡。

二、表层水温分布
冬季,太阳高度小,太阳辐射能小,渤海、黄海海面温度普遍较低。

冬季黄海水温分布的突出特征,是暖水舌从南黄海经北黄海直指渤海海峡,其影响范围涉及黄海大部分海域。

随着纬度的升高和逐渐远离暖水舌根部,水温也越来越低,即从14℃降到2℃[1]。

黄海表层水温线呈向北凸起,东西温度低于同纬度温度。

原因是流经黄海的有一条很强的暖流——黑潮。

这条很强的暖流使得等温线向上凸起。

当暖流流过时温度又迅速下降。

冬季的渤海在四个海区的温度最低,尤以辽东湾最甚[1]。

渤海的平均水深是18m,水深较浅,所以受气候的变化影响较大。

夏季,太阳高度角最大,海洋吸收太阳的辐射能最多,海面温度升高,在混合层有较高的温度,平均24~26℃。

三、水温的铅直分布
冬季,海面温度降低,海面密度增大,铅直对流增强,混合层加厚,季节性温跃层消失。

甚至在渤海有大量海冰形成。

这一混合层内水温的铅直向分布极为均匀。

这种状态渤海可持续半年多(10~明年4月),黄海缩短至5个月(12~明年4月)[1]。

夏季,由于温度升高,同时海面温度升高加快,混合层上下界稳定,在混合层下界形成很强的季节性跃层。

依据1976~1988年渤、黄海BT观测资料,分析了渤、黄海的温跃层特性。

渤、黄海温跃层一般从3月开始形成,以后逐渐加强,最强温跃层渤海出现在7月,黄海出现在8月。

最大跃层强度渤海为5.6℃/m,北黄海为6.6℃/m,南黄海为7.7℃/m。

强跃层区分布在渤海中央、北黄海中部和青岛外海。

温跃层消失时间,渤海一般为11月,北黄海为12月,南黄海则为1月[2]。

这是由于南北纬度的原因,从北向南依次是渤海、北黄海、南黄海。


对来讲,南黄海吸收的太阳辐射能最多,季节性温跃层最强,出现季节性温跃层的时间也最靠后。

同样,季节性温跃层消失的时间,南黄海也是最晚。

春季,太阳辐射加强,海面温度升高,开始形成季节性跃层,但不是很明显。

夏季,海面温度不断升高,过了夏季之后,海面还会继续升温到最大值,此时,季节性温跃层最强。

到了9月份,随着太阳辐射的减弱,温跃层进入消衰期,渤、黄海近岸上、下层水温趋向均匀,无跃层区扩大。

冬季,寒冷的天气使水温降低,结果使垂直海温分布趋于均匀,成为无跃层期。

以上是渤海、黄海水温水平分布和铅直分布的分析。

参考文献
[1].冯士筰,李凤岐,李少菁. 海洋科学导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434~448
[2].屠金钊. 渤、黄海温度跃层的分布与变化. 海洋通报,1992;11(4):27~3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