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种人际边界不清的表现

合集下载

人际关系差的表现

人际关系差的表现

人际关系差的表现人际关系已成为人们做事情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人际关系差的表现有哪些?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一些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人际关系差的表现自负──这种人只关心个人的需要,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得目中无人。

高兴时海阔天空,不高兴时则不分场合乱发脾气,全然不考虑别人的情绪。

另外,与别人初识时往往过于亲密,讲一些不该讲的话,反而会使人出于心理防卫与之疏远。

孤僻──这种人孤芳自赏,只是认为别人世俗浅薄。

克服孤僻的关键在于打破自己设置的心理障碍,敞开心扉,用坦荡、真挚的感情去赢得别人的理解和友谊。

多疑──这种人应抛弃成见,多与朋友开诚布公地交流感情,树立正确的认识能力,才能克服交往中的“无端愁绪”。

腼腆──腼腆有三种情况:一是生性内向、沉静;二是由于过于自爱,过于重视自己的言行;三是在生活中曾遭受某种挫折,而变得消极被动。

对第一种情况,要加强性格锻炼;对第二、第三种情况,要改变观念,树立生活的信心,并培养交际技巧。

自卑──自卑的人并不一定表现为能力差,相反是自己期望过高,不切实际,因此必然容易导致失败。

干涉──这种人在与他人交往中,专门爱询问、打听、传播、干涉他人的私事。

这种人并不一定有什么实际目的,只是以刺探别人的隐私而沾沾自喜。

角色固执──人的一生需扮演多种角色,不知道适时变通自己,就会形成社会角色固执。

比如,有人在单位是领导,习惯向下属发号施令,可把这个社会角色用在对待妻子上,妻子就不会买他的账;用它来对待朋友,朋友更会认为他盛气凌人,不值得交往。

人际关系差的改变第一、我们在人际关系交往的时候,出现人际关系的危机,那么就说明你的性格方面有一定的问题,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要根据自己的人际关系弱点进行分析,发现自己的得失,尽快做出改变。

第二、我们在交朋友的时候,千万要记住尊重,如果你说话随便,很少考虑自己的朋友们的感受的话,那么你的朋友圈就很难搞好了,所以我们要尊重每一个朋友,不要应人而异,因为你不知道那天会需要谁。

人际界线不清的25种表现(上)

人际界线不清的25种表现(上)

客体关系理论认为,刚出生的婴儿具有人际界线不清和“分裂”(把妈妈分裂为好妈妈和坏妈妈)两个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人际界线渐渐清晰(分离),分裂的妈妈合而为一,这个过程叫“分离-个体化”。

从理论上讲,三周岁的孩子应该基本完成分离-个体化,而事实上许多成年人都没有完成这个过程。

人际界线不清有以下表现:一、拯救人际界线不清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把别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过分热心,过分卷入,过度干涉,过度保护,以拯救者或救世主自居,具有过强的监护人和主人翁精神,把帮助别人当成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母亲对待婴儿常常就是如此,因为婴儿没有自理能力,确实非常需要母亲的关心和保护。

孩子长大以后,母亲如果还是这样对待孩子,将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

但是,许多母亲并没有随着孩子的长大而改变这种行为模式。

她们继续无微不至地关心孩子,替他做所有的事,插手他的学习、工作、生活、交友、恋爱、婚姻。

相对来讲,父亲较少扮演拯救者的角色,这是因为男性的人际界线一般比女性清,人际距离较远。

一个家庭,如果以女性居多,人际界线通常都是模糊不清的。

反之,如果以男性居多,人际界线会清楚一些。

需要指出的是,拯救不仅仅是人际界线不清,同时也是黑白分明的表现。

在拯救者的眼里,他人是有缺陷的,如果不去拯救,他们会堕落、失败、痛苦、变态。

拯救者把世界分为黑的和白的,他的神圣使命就是把黑的变成白的。

二、控制客体关系理论用投射性认同来概括客体关系。

常见的投射性认同有四种:控制(也称权力)、依赖、讨好(也称迎合)、情欲。

所谓控制,就是把别人当成自己的身体的一部分或工具,象使用自己的手脚那样使用别人,并且希望使用起来得心应手。

他们目中无“人”,把别人当成物体,不关注别人的内心感受,甚至有意压制别人的内心感受。

一件工具,如果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使用者就无法完全驾驭它。

因此,控制者总是千方百计否定别人的能力,打击对方的自主性,使他丧失自我,乖乖地服从控制。

控制有三种:硬控制、软控制和无形的控制。

人际 关系 不良 的 行为 级别 、 线索 表征 、 原因 分析 辅导 策略

人际 关系 不良 的 行为 级别 、 线索 表征 、 原因 分析 辅导 策略
实自治活动,培养领导的能力,学习服从的态度。
3.培养民主风度,尊重他人看法,接纳不同评论。
4.设计活动,让学生学习沟通技巧。
5.辅导学生提交建设性评论,减少负面批评
6.辅导以理性温和的言词代替辩论。
级别三:
出言不逊,行为偏激,
人际间不协调,偶有冲突事件发生。
1.言行偏激,态度傲慢。
2.不服管教,顶撞师长。
3.耍老大,欺负弱小
1.人格发展较不健全
(1)有强烈的自我中心倾向。
(2)冲动易怒,缺乏同情心。
2.以抗拒权威当做英雄主义的表现,并以之做为肯定自我的方式。
3.自尊心受到伤害,挫折忍受能力低。
4.疑似精神疾病。
1.培养学生发展出健全人格:(1)落实生活伦理教育及公民道德教育,培养知礼善群的美德。(2)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学习守法、服务的生活态度。(3)教导学生学习良好的人际交互方法,学会互相尊重、互相帮忙。
2.自我封闭,不爱说话。
3.自信心不足。
4.不喜欢与人打交道
1.从活动中刻意的教导学生人际交往的良好方式。
2.对学生进行自我肯定训练。
3.安排同学主动的与他接近。
4.通过〞小组讨论〞方式,鼓励学生发表意见,表达看法。
5.培养兴趣,结交朋友,扩展人际关系。
级别二:
自我意识强烈,坚持己念,不愿合群,易与人生成误会和争论。
Posted on 2005-07-02 10:55 小凡 阅读(165)评论(0)编辑收藏
行为级别
可能之线索表征
可能之原因分析
辅导策略
级别一:
生活在自我世界里,失去人际关系学习机会
1.沈默寡言,很少与同学交谈。
2.面对陌生人会退缩

社交技巧:人际边界不清的八种表现

社交技巧:人际边界不清的八种表现

社交技巧:人际边界不清的八种表现社交技巧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他人沟通、交流并建立新的人际关系。

然而,有些人在社交技巧方面比较欠缺,他们常常会表现出一些不当的行为,这些行为会让人们觉得他们的人际边界不清,下面是八种这样的表现:1. 过度亲密:有些人在与陌生人交往时会表现得过于亲密,例如太过热情、太过主动等。

这种行为会让人感到不舒服,因为它破坏了人际边界。

2. 私密透露:有些人在与陌生人交往时会太过坦率,会透露一些私人信息。

虽然这种行为表现出一种真诚和信任,但也容易让人感到不适。

3. 不顾他人感受:有些人总是考虑自己的感受,而不考虑他人的感受。

他们可能会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不断打扰他人,这种行为会打破公共秩序和他人的舒适感。

4. 过度关心:有些人太过关心他人,总是问一些过于私人的问题,这种行为会让人感到压力和焦虑。

5. 缺乏说话技巧:有些人在说话时缺乏技巧,他们可能会频繁打断他人、说话太快或太慢,这种行为会破坏交流的效果。

6. 推销自己:有些人总是想要推销自己,自夸自己的能力或成就,这种行为容易让人们觉得他们是自大、不谦虚的人。

7. 依赖性:有些人总是依赖他人的赞扬和认可,这种行为容易让人感到疲惫和拒绝。

8. 无视他人需求:有些人不顾他人的需求,只考虑自己,例如在共同使用的场合中占用他人的空间、时间或者资源。

以上这些表现都是不当的,这些人之所以会表现出这样的行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内心需要某种反馈或认可,或者缺乏足够的社交技巧。

如果我们想要成功地与他人交往,我们需要避免这些行为,同时加强自己的社交技巧及其它表现方式,例如:1. 养成耐心和倾听的习惯,不要打断他人的发言并尽量做到不被打断。

2. 尊重他人的隐私,不要过度询问他人的私人信息,或者在不恰当的场合透露自己的私人信息。

3. 考虑他人的感受,避免在公共场合过于喧哗或打扰他人。

4. 尝试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关心,不过度干涉他人的私人空间。

内涵别人没有边界感的句子

内涵别人没有边界感的句子

内涵别人没有边界感的句子1. 在人际交往中,内涵别人没有边界感的句子常常是那些无视他人感受的言辞。

比如,当别人告诉你自己遇到困难时,你可以毫不在意地说:“你就是个废物,永远也做不好!”这样的话不仅伤害了对方的自尊心,也表现出你对他人的不尊重和漠视。

2. 另外一个例子是在讨论敏感话题时,如果你故意挑衅或嘲笑对方,比如说:“你这个蠢货,根本就不懂这个问题!”这样的语言不仅没有建设性,还会加深对方的伤感和愤怒。

3. 当别人向你倾诉自己的困扰时,你可以用一些冷漠无情的话语来回应,比如:“你的问题太小,根本不值得一提。

”这样的回答不仅会使对方感到无助和孤立,也会让他们觉得自己的问题被轻视了。

4. 在一些争论或辩论中,有些人会采用侮辱性的语言来攻击对方,比如说:“你就是个笨蛋,一点常识都没有!”这样的言辞既伤害了对方的自尊心,也没有任何意义,只会导致争论更加激烈。

5. 当别人向你寻求帮助或建议时,你可以用一些冷嘲热讽的话语来回应,比如说:“你连这个问题都不会解决,真是太没用了!”这样的回答不仅没有帮助到对方,还会让他们觉得自己很无能。

6. 在一些情况下,人们会利用别人的弱点来嘲笑他们,比如说:“你这么胖,连走路都费劲!”这样的言辞不仅伤害了对方的自尊心,还表现出你对他人的不尊重和冷漠。

7. 在一些羞辱或侮辱他人的场合,有些人会用一些刻薄的话语来打击对方,比如说:“你就是个废物,一事无成!”这样的言辞不仅伤害了对方的自尊心,还表现出你对他人的不尊重和冷漠。

8. 在一些争论或辩论中,有些人会用一些挖苦或讽刺的话语来攻击对方,比如说:“你这个傻子,怎么会有这种想法!”这样的言辞不仅让对方感到受伤和不快,也没有任何意义,只会导致争论更加激烈。

9. 在一些情况下,人们会用一些恶意的话语来贬低他人,比如说:“你就是个废物,一辈子也不会成功!”这样的言辞不仅伤害了对方的自尊心,也表现出你对他人的不尊重和冷漠。

10. 当别人向你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意见时,你可以用一些嘲笑或讽刺的话语来回应,比如说:“你这个白痴,根本就不值得听!”这样的回答不仅没有建设性,还会让对方感到受伤和愤怒。

“人际关系差,藏不住”:人际关系差的人,往往有三个特征

“人际关系差,藏不住”:人际关系差的人,往往有三个特征

“人际关系差,藏不住”:人际关系差的人,往往有三个特征人际关系差的人,往往有以下这三个特点;一人,有这三个特点,也是人际不好的表现,有一个,还要提防。

一、打人打脸,一点面子都不给人家留下知道给别人留面子,这是处理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一件事,但是在这一点上,许多人往往容易忽略,结果往往是这样得罪人。

「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人」,无论你怎么占便宜,或多正确,都不要表现得太有侵略性,否则,关系就不好。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都太自私,他们最喜欢自我陶醉,一旦抓到了别人的错误,就会死心塌地,而非去看别人的笑话,那是非常错误的。

取而代之的是,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在适当的时候给对方一个台阶下,给对方留些面子,这样,不仅可以赢得他人的好感,还可以建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处理好人际关系。

二、待人严厉,心胸狭隘,不懂得宽容别人容忍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项基本原则,因为人没有完人,不可能在各方面都能让你满意,做不到宽容,你就很难与他人和睦相处。

其实,一个小心眼儿,待人苛刻的人,很容易被人孤立,没人愿意与之相处,而与人为善、宽容待人的人,往往能够主动地为别人着想,关心别人,帮助别人,像这样的人,必然是受人喜爱的,也容易被人接纳,受到人们的尊重,它有一种无形的魅力,很容易让人亲近。

人类的弱点之一,就是常常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却对他人的缺点十分敏感,这也就是所谓“当局者迷观旁观者清”的道理,但是,看到别人的缺点,并不意味着苛刻的对待,甚至是鸡蛋里挑骨头,否则就是心胸狭窄的表现,就容易犯“人至察则无徒”的错误。

因此,在与人相处的时候,要尽量宽容一些,多看到别人的优点,多包容别人的缺点。

三、太任性,不能自持与自制人与人之间关系不好,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太任性,凡事喜欢按自己的性子,结果,往往是不给别人留下空间,自己也没有退路,而且太任性,很容易做出失去理智的事情,会伤己。

因此,做人要懂得自我控制,特别是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

有些人也许会误以为,自持和自制,就会限制自己的自由,是自我封闭、自我囚禁,觉得这样太累、太别扭。

社交技巧:人际边界不清的八种表现

社交技巧:人际边界不清的八种表现

社交技巧:人际边界不清的八种表现社交技巧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我们的人际交往与合作直接影响着我们的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

然而,很多人在社交场合中会出现一些人际边界不清的行为表现,这些行为常常使得人际交往变得尴尬和棘手。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人际边界不清的八种表现。

这些表现不仅可以触碰到他人的心理底线,而且会影响到我们在人际交往中的信誉和形象。

一、对别人的观点和感受缺乏关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如果我们在和别人交流时,总是不断地打断别人的话,或者完全忽视别人的观点和感受,那么这样的行为就会让人觉得你对别人不够关心,缺乏尊重。

二、过度分享自己的私人事务对于多数人来说,私人的事情是不可能全部分享给别人的。

而如果一个人总是把自己的私人事务挂在嘴边,让别人感到厌烦和尴尬,那么这样的行为就会在人际交往中起到阻碍作用。

三、在社交媒体上过度发言在现代社交中,社交媒体成了人们最常使用的沟通平台之一。

如果你在社交媒体上过度发言,或者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一些不合适的言论和内容,那么你就有可能在人际交往中被认为是不可信的。

四、经常打断别人的说话在和别人交流时,如果你总是打断别人的说话,或者把话题牵引到你感兴趣的领域,那么这样的行为不仅会让别人感到不舒服,还会让别人对你的信心和信任降低。

五、过于关注别人的私人事务现代人际交往中,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私人空间,但是有些人会试图窥探别人的私人生活并多次追问。

这样的行为会让别人感受到自己的隐私受到侵犯,缺乏安全感。

六、过于直接地提出个人问题如果你在和别人交谈时,总是过于直接地提问个人问题,比如问对方的工资、婚姻状态等,那么这样的行为很容易让别人感到不愉快和不舒服,不仅会使交往关系恶化,还会让交流变得僵硬。

七、太过挑剔别人的生活方式我们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兴趣爱好,如果你总是对别人的生活方式提出抨击和挑剔,那么这样的行为很容易让别人感到不受欢迎,让人们开始回避和疏离自己。

职场上10种界限不清人,进来看看有你吗?

职场上10种界限不清人,进来看看有你吗?

职场上10种界限不清人,进来看看有你吗?人和人之间,还得有一些界限。

小时候曾一度以为,那些不分青红皂白关心我的人是真正对我好的人,长大以后发现,过于热情的人无一例外会让我感到不适。

经过与他们的再三战斗,我总结出几个点:1、远离那些特别热情的人,他们通常不懂界限是何物,或界限感很弱;2、自己要避免滥发善心与爱心;3、你以为占到的便宜或享受到的好处,总有一天要以另一种形式还出去。

那么在职场中,我们千万不要做界限不清的人。

下面分享职场中,10种界限不清的人,他们过得都不太好。

:1、老好人:为了自我安全,或者幻想中的人际融合,中国职场的老好人总是非常多。

他们一切行为态度以不得罪人为准则,落得一个好人缘。

更真实的状态却是,“讨好型人格”让他们不敢拒绝,更害怕发表主张和立场。

所以,他们对上司言听计从,对同事的求助不善推辞,会议上不愿表达反对意见,逐渐在集体中沦为被支配角色,不是替同事“背锅”,就是帮上司“应急”。

老好人是最适应中国式人情社会的一种角色发明。

不争不吵不冲突,源于中国式的典型教育。

他们看似乐于助人,但并非出于自愿。

久而久之,被支配的角色在职场中形成了定式,他们也只好硬着头皮,带着内心焦虑,把老好人的角色一路扮演下去。

仔细观察,老好人却几乎没有真朋友,因为他们很难和任何一个人发生“真实”的关系。

这种真实的关系是指,你可以和一个人去争吵,可以把自己最不堪的一面展现给他看,可以在他面前肆无忌惮的去做自己,表达出自己最真实的想法。

而这些,都是老好人内心深层的恐惧。

面对别人给你的指令、求助、委托、期待,老好人需要去感受此时最真实的需要;更需要觉察被放大的自我。

其实,离开了你,项目可以继续运作,朋友可以自己完成工作。

你没有自己想的那么重要,能让所有人开心。

2、情绪黑洞:职场上的情绪黑洞,指那些习惯抱怨的人。

有趣的是,爱抱怨的人通常却是不太擅长直接沟通的人。

在职场上遭遇竞争、冲突或者不公时,他们内心压抑了愤怒和委屈,但又不敢向对方直接表达,便会利用转移的心理防御机制,向其他对象以直接或间接的攻击方式发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七种人际边界不清的表现陈爱国认为,人际界线不清是母子关系未能分化独立的遗留物,是婴儿期投射认同的成人版本。

一、拯救人际界线不清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把别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过分热心,过分卷入,过度干涉,过度保护,以拯救者或救世主自居,具有过强的监护人和主人翁精神,把帮助别人当成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母亲对待婴儿常常就是如此,因为婴儿没有自理能力,确实非常需要母亲的关心和保护。

孩子长大以后,母亲如果还是这样对待孩子,将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

但是,许多母亲并没有随着孩子的长大而改变这种行为模式。

她们继续无微不至地关心孩子,替他做所有的事,插手他的学习、工作、生活、交友、恋爱、婚姻。

相对来讲,父亲较少扮演拯救者的角色,这是因为男性的人际界线一般比女性清,人际距离较远。

一个家庭,如果以女性居多,人际界线通常都是模糊不清的。

反之,如果以男性居多,人际界线会清楚一些。

管理心理学把管理者(领导)分为两种类型:任务型和情感型。

任务型的领导比较“冷”,只关心团队的工作效率,不关心成员的情感活动,而情感型的领导侧重于协调人际关系,关心成员的情感活动,擅长于制造气氛,提高团体的凝聚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情感型的领导是人际界线不清的。

他们常常过分热心,过度干涉,爱管闲事,婆婆妈妈。

心理咨询师也常常会以拯救者或救世主自居(英雄情结),跨越人际界线,对咨客过度干涉。

在咨询过程中,打破人际界线有时候是必要的,但是,在多数情况下,打破人际界线是因为咨询师自己人际界线不清。

需要指出的是,拯救不仅仅是人际界线不清,同时也是黑白分明的表现。

在拯救者的眼里,他人是有缺陷的,如果不去拯救,他们会堕落、失败、痛苦、变态。

拯救者把世界分为黑的和白的,他的神圣使命就是把黑的变成白的。

客体关系理论用投射性认同来概括客体关系。

常见的投射性认同有四种:控制(也称权力)、依赖、讨好(也称迎合)、情欲。

所谓控制,就是把别人当成自己的身体的一部分或工具,象使用自己的手脚那样使用别人,并且希望使用起来得心应手。

他们目中无“人”,把别人当成物体,不关注别人的内心感受,甚至有意压制别人的内心感受。

一件工具,如果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使用者就无法完全驾驭它。

因此,控制者总是千方百计否定别人的能力,打击对方的自主性,使他丧失自我,乖乖地服从控制。

控制有三种:硬控制、软控制和无形的控制。

批评、教育、命令、惩罚、指责、羞辱、跟踪、调查、限制人身自由都属于硬控制,讨好、利诱、撒娇、胡闹、施苦肉计、要挟都属于软控制,信用、承诺、保护、恩赐、以身作则、威望、自信、勇猛属于无形的控制。

无形的控制与拯救有某些相同之处,说明拯救是有可能转变为控制的。

但是,两者毕竟不同。

拯救的目的是让对方过得好,结果如何另当别论,而控制的目的是“为我所用”。

拯救是利他的,控制是利己的。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喜欢控制别人,把别人当作自己的身体或工具来使用,常用的方法是硬控制。

表演型人格障碍也喜欢控制别人,常用的方法是软控制。

边缘型人格障碍常常软硬兼施。

自恋型人格障碍则是硬控制和无形的控制并用。

依赖与拯救相对。

一方是拯救者,另一方就是依赖者。

拯救会强化依赖性。

同样,依赖会激发对方的英雄情结。

从某种意义上讲,依赖就是软控制。

他用依赖控制对方,使对方心甘情愿而且自鸣得意地扮演起拯救者来。

在拯救型的母亲身边,一定会有依赖型的孩子。

一个人如果有好几个姐姐,他的依赖性一定会很强。

在女性居多的家庭里,拯救和依赖是每天都在上演的戏。

全家人互相拯救、互相依赖,非常纠缠。

在大家庭里,女性达到一定的数量,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

拯救是把别人的事当作自己的事,依赖则是把自己的事推给别人,让别人替自己做。

控制也是让别人替自己做事,但后果还是自己承担的,而依赖把责任也交给了别人,要求别人对自己负责。

因此,一个依赖的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穿不暖、吃不饱还怪罪父母,甚至故意不伸手、不张口,叫自己穿不暖、吃不饱,让父母心疼,激发父母的恻隐之心。

依赖型的人小时候依赖父母或哥哥姐姐,结了婚以后则依赖配偶,或者同时继续依赖父母,甚至对方的父母。

这种人“家族观念”很强,视结婚为找“归宿”,要托付终身,所以挑三拣四,百里挑一,不但个人条件要好,家庭背景也要好,好象不是两个人结婚,而是两个家族结婚。

依赖型人格障碍的主要特点就是依赖。

当然,病人不是依赖所有的人,而是关系亲密的人,对陌生人通常是比较排斥的。

回避型人格障碍主要表现为回避人际交往,不过,他们所回避的是陌生人,而不是亲人,相反,他们对亲人还是比较依赖的。

这说明,依赖型人格障碍和回避型人格障碍兼有黑白分明,他们把人分为亲和疏、可靠和不可靠,依赖“白”(亲和可靠),回避“黑”(疏和不可靠)。

依赖和回避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依赖型人格障碍侧重于依赖,回避型人格障碍侧重于回避。

讨好既是客体关系理论所说的一种投射性认同,又是自体心理学所说的一种自体客体移情(反映性移情),主要表现为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赞扬和尊重,为此而揣摩别人的心思、了解别人的兴趣,迎合别人的心理,做一些能够让对方开心的事。

讨好别人、迎合别人,其实是对自己的背叛,这是“假自体”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小孩子为了得到父母的照顾,让自己活得舒服一些,讨好父母是有一定的必要性的。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生存能力的提高,没有必要继续讨好别人。

或者说,如果是生活所迫,讨好一下某个重要人物,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把讨好变成一种风格,到处讨好,奴颜婢膝,那就有问题了。

说讨好是人际界线不清的表现,是因为,如果不给别人带来实际的好处,譬如请客送礼、帮助解决实际问题,而仅仅是溜须拍马、阿谀奉承、投其所好、自我完善,那是没有作用的。

以为这样做可以得到别人的认可、赞扬和尊重,其实是一个错觉。

再说,别人的认可、赞扬和尊重有那么重要吗?除了满足一下虚荣心,并没有实际的好处,除非得到奖金,或者提拔。

表演型人格障碍很在乎这些虚名,为了追逐虚名而脱离实际,其实是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自编自演,自娱自乐。

讨好必须先了解对方的心思,不然的话,马屁拍错了,反而被踢一脚。

以为自己能够猜透别人的心思,这本身就是人际界线不清的表现。

俗话说,人心隔肚皮。

别人的心思是永远猜不透的。

于是,有的人去研究心理学,希望通过心理学去了解别人的心思。

猜心也是拯救和控制的一种手段。

有的人喜欢猜别人,但害怕别人猜自己,担心自己的心思被别人知道。

这种人通常兼有黑白分明,而且认为自己是“黑”的,自我评价是负面的。

所以,他们回避与人接触。

表面上与人划清界线,其实是人际界线不清。

别人根本不可能知道你的心里在想什么,“心灵感应”是不存在的。

当这种担心达到一定强度时,可能会出现被洞悉感,觉得自己被跟踪、被监控。

偏执型和分裂型人格障碍偶尔会有这种症状,如果非常明显,那就是精神分裂症了。

有的人喜欢被别人猜,故意不把话说清楚。

如果猜对了,就很高兴,觉得对方是自己的知音;如果猜错了,就不高兴,觉得对方不理解自己,对自己不够用心。

猜心就是投射,不是猜出对方的心思,而是把自己的猜测强加到对方的头上。

猜心和敏感哪个是因哪个是果,很难说清楚。

知道了别人的心思,自己的情绪就会发生变化,这就叫敏感;因为敏感,所以很容易感受到别人的心情变化,这就叫猜心。

敏感有两种表现,一种是共情,或者共鸣。

双方的情绪相同。

对方是什么情绪,我也是什么情绪。

人喜亦喜,人悲亦悲。

这种情况也叫“感染”。

有的人情绪很容易受到别人的感染,看肥皂剧都会哭得稀里哗啦。

这种人心软,耳根也软,没有主见,容易受暗示。

第二种表现是对抗性的,双方的情绪不同,但有联系,是对应的,例如,别人想打我(愤怒),我感到害怕(恐惧),或者别人在哭(悲伤),我觉得烦(愤怒)。

别人表扬我,我感到高兴,别人批语我,我感到难过,别人对我好,我很开心,别人对我不好,我很生气。

这些也是对抗性的。

一般认为,共情是以对方为中心的,“对抗”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是“自恋”的表现。

自恋型、反社会型、边缘型人格障碍病人都是非常敏感的,他们的敏感主要表现在“对抗”。

换句话说,他们的情绪不容易被感染,但容易受影响。

其实,强迫型、回避型、依赖型人格障碍也是对抗性的,情绪也很容易受影响。

七、另一个自我了解和理解是不一样的。

很多人害怕被人了解,但又渴望被人理解。

了解可以为控制服务,理解却与控制无关。

了解有利有弊,理解有利无弊。

喜欢被人了解的目的是希望被人理解。

了解有可能是对抗性的,而理解就是共情。

如果不被人理解,那是非常孤单的。

所以,人人渴望被人理解。

但是,人心隔肚皮,理解几乎是不可能的。

渴望被人理解是很不现实的,是人际界线不清的表现。

另一个自我(简称“另我”),是一种自体客体移情,表现为渴望得到理解、以为有人能够理解自己、因为被人理解而兴高采烈、不停地寻找知音、幻想自己有一个孪生兄弟或姐妹、与某个人处于“共生状态”。

八、分离焦虑当一个人与别人处于共生状态时,分离是一件可怕的事,所以非常害怕分离,分离会给人带来巨大的精神痛苦。

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害怕分离,说明他的人际界线是不清的。

害怕跟谁分离,说明他跟谁人际界线不清。

为了避免分离,当事人会采取硬控制或软控制、讨好或依赖等措施,目的是继续保持共生状态,朝夕相处,相依为命。

这种人很黏、很纠缠,象跟屁虫似的,吃饭、睡觉都要别人陪,稍微离开一会儿就会不断打电话、发信息。

依赖型和边缘型人格障碍都有强烈的分离焦虑,他们害怕分离,对想象的分离都会有强烈的反应,常常反复要求对方保证不会抛弃他。

九、重感情行为主义只看互动,不讲感情。

感情是一个虚幻的东西,别人看不透,自己也搞不明白。

但是,人际界线不清的人偏偏非常重感情。

对他们来说,事实是什么样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方心里是怎么想的,是不是爱我。

两个人在一起磕磕碰碰、吵吵闹闹、打打杀杀,一点儿也不开心,但是,因为“我爱你”,就舍不得分开。

现实地讲,这样的“爱”已经没有意义,它给人带来的只是伤害。

但是,他们宁愿承受现实的痛苦和伤害,也不愿意放下虚幻的爱。

有人说:商场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

其实,在战场、官场、情场和日常生活中,这句话也是适用的。

但是,人际界线不清的人就会把爱恨情仇想象成永恒的东西。

他们不只是人际界线不清,连时间界线也不清,过去、现在、将来不分。

他们希望时间不变、天人合一。

究其原因,还是害怕分离,不愿与心爱的人分开。

他们用虚幻的感情麻醉自己,在精神上模糊人际界线。

十、强调意义人生本来是没有意义的,但是,人总是倾向于寻求现象背后的意义。

现象瞬息万变,意义不变。

对人来讲,做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为什么这样做,他的动机是什么,这样做有什么意义。

你想我吗?想,但想不起来。

君子之交淡如水。

礼轻义重。

只要有爱,怎么伤害都没关系。

这是无视事实的表现,是歪曲事实,是客体关系向外投射的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