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亦舒小说女性人物的独立意识

论亦舒小说女性人物的独立意识
论亦舒小说女性人物的独立意识

论亦舒小说女性人物的独立意识

【摘要】亦舒塑造了聪明睿智、自尊自强且具有鲜明女性独立意识的现代女性群像,这些女性在逐步觉醒的过程中建立起独立意识,从而实现了自我价值。作品中女性人物塑造突破了传统模式,以独立为诉求,以自立自强为途径实现自我拯救。

【关键词】亦舒;女性人物;独立意识;觉醒

亦舒的言情小说与金庸的武侠小说、倪匡的科幻小说被合称为“香港文坛的三大奇迹”,别致的开头,曲折的情节,侦探、历史、言情以及异域风情糅合于一体的风格,吸引并赢得了广泛的读者群体。作为香港女性作家中的翘楚,亦舒作品剥去了小说通俗的形式和言情的外衣,她凭借着不同于一般流行小说家的“多一点”的文学思考,以都市职业女性为表现对象,对其生存状态和精神内核做了深层观照和思考,塑造了聪明睿智、经济独立、自尊自强且具有鲜明女性独立意识的现代女性群像。也正因为此,对亦舒作品中职场女性意识的觉醒以及如何实现自我拯救的思考也成为研究当代女性文学作品的重要课题。寻找女性自我,发现女性自我,挖掘复杂、微妙、独特的女性内心世界,用自己的手书写自己的成长史,书写女性之所以为女性的独特性别体验,以“我以我手写我心”,以“我以我手写我身”的方式来进行探索。亦舒笔下的职场女性的反抗之路是一条女性自立自强的道路,也是以亦舒自己人生道路为参照的。其笔下女主人公的精神状态、心理活动往往就是她内心真实写照。亦舒前半生颇为坎坷,情路颇为不顺,但在生命中遇到的几个男人都未能使她成为人生道路上的输家。她曾说:“连我这样年纪的人,都认为女性其实只有一条路走,那就是先搞身心经济独立,然后才决定是否要成家立室,希望工作与家庭并重。”

伴随着女性文学的逐步发展,女性独立意识缓慢觉醒。作为具有代表性的香港“女性文学”作家,亦舒通过对女性婚恋、情感纠葛的分析,深入探讨女性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她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香港都市职场女性在面对出现松动与裂痕的男权价值体系时心理、生理上的抗争与矛盾。在塑造了都市众生相的同时,亦舒小说以其鲜明的女性独立意识有别于其它言情小说,而她笔下的职场女性形象强烈的反抗精神也正是使女性对独立自主的诉求得到进一步延伸。

一、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

就当代女性来说,她们大多要同时扮演“披挂上阵,杀敌立功”和“穿我旧时裙,着我旧时裳”的角色,这就要求女性以坚强的个性来从容应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尤其是在更早进入现代化的香港,社会见证了经济的飞速发展,接受过良好教育的新时代女性开始在社会上施展才华,从而在经济上获得了独立,个性上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爱情不再占据着至高无上的位置,家庭也不再是她们生活的全部。女性更加看重生命、自由和实现自我价值,事业逐渐成为她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亦舒笔下的女性大多凭借自己的双手打天下,“所有帐单自付,所有生活细节亲自打理”。在工作和生活中,她们逐渐脱离了传统女性柔弱

论池莉小说的女性意识

论池莉小说的女性意识 池莉初登文坛就被誉为“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这使人们对她的小说形成了一种误读,忽略了女性意识在其作品中自然的潜性的显现。其实,女性意识一开始就蕴涵于池莉的作品之中,从母性意识的展示与体现到爱情婚姻情感意识的定位,从与男性抗衡的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到消解两性激烈的对立,其女性意识经历了由隐到现,由粗到细、由疏到密,逐渐成熟和完善的过程。 1、母性意识的展示与体现。池莉小说既有对慈爱、无私的母爱的歌颂,同时也存在着“审母意识”。她笔下的母亲首先是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她们既有无与伦比的母爱和奉献精神,同时也有着无法掩饰的缺憾和局限,从而撕裂了传统作品中所虚构的“母亲完美无缺”的神话。2、爱情婚姻的现实图景。爱情,被人认为是永恒的文学主题,古往今来,不知多少作家为之动容,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爱情乐章。而池莉却站在一种超越的立场,以女性“客观、冷静”的视角,由“不谈爱情”到“拆穿爱情”,剥下了爱情的“玫瑰色光环”,还原了爱情的真相;她构筑了一个独特的婚恋世界,它世俗、平庸却又温馨,体现了女性对现实世界清醒的认识。3、逐渐鲜明的女性意识。池莉从发表第一篇小说开始,就开始了对女性的持久关注。从“大胆地对男人说不”——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到对“男权神话”的彻底否定——女性主体意识的浮现,再到“姐妹情谊”的书写——女性群体意识的显现,体现了池莉女性意识的逐渐成熟。4、消解激烈的两性对立——渐次完善的女性主义意识。女性文学的价值目标应是寻求两性文化的和谐

与完善,寻求男性文化对女性亚文化价值体系的认可与接纳,最终实现共同人性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日趋美好,这才是女性文学的终极目标之所在。池莉小说前期的文化对立情绪显而易见,而近期小说则走出了以“性别差异和独特性”为核心的女性文学阶段,开始追求双性和谐、共同发展的理想境界,表明了她女性意识的逐渐完善。池莉小说的女性意识对文坛的价值和意义。池莉小说的女性意识作为新时期多元化女性意识之一脉,是现代女性的现代意识的真实反映,人类意识的发展是无止境的,随着社会历史的进步,我们期待着,女性意识与男性意识的日渐融合并最终走向和谐。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高二年级组郑思萌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在特定环境中的人物性 格: 2、激发学生课下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拓展文学知识,修炼 文学素养; 3、理解和探究中国古代女性的价值观和爱情观,培养学生正确的 价值观和独立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不能类型的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制造人物命运的 原因; 2、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探究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鉴赏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回忆下曾经在课本中学过的中国古代女性形象,并简要分析下

这些形象的人物性格 二、初步感知 接下来用四个课时分四个方面归纳中国古代的女性形象 1、中国古代才女; 2、被誉为“红颜祸水”的女性; 3、聊斋中的女鬼; 4、中国古代妓女。 三、中国古代才女 卓文君 卓文君,汉代才女,西汉临邛(属今四川邛崃)人,与汉代著名文人司马相如的一段爱情佳话至今还被人津津乐道。也有不少佳作流传后世。 卓文君她貌美有才气,善鼓琴,家中富贵。她是汉临邛大富商卓王孙女,好音律,新寡家居。司马相如过饮于卓氏,以琴心挑之,文君夜奔相如,同驰归成都。因家贫,复回临邛,尽卖其车骑,置卓文君酒舍卖酒。相如身穿犊鼻裈,与奴婢杂作﹑涤器于市中,而使文君当垆。卓王孙深以为耻,不得已而分财产与之,使回成都。事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又据《西京杂记》载,文君作司马相如诔文传于世;又载相如将聘茂陵人之女为妾,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绝,相如乃止。后世常将卓文君事用为典故。传说后来两人生有一女,唤名琴心。因正月初一生,故皇后赐名元春。 卓文君,一个美丽聪明,精诗文,善弹琴的女子。可叹的是十七岁年纪轻轻,便在娘家守寡。某日席间,只因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多情而又大胆的表白,让久慕司马相如之才的卓文君,一听倾心,一见钟情。可是他们之间的爱恋受到了父亲的强烈阻挠。卓文君凭着自己对爱情的憧憬,对追求幸福的坚定,以及非凡的勇气,毅然在漆黑之夜,逃出卓府,与深爱的人私奔。当垆卖酒为生。生活艰难,但两人感情日深。这也是一直流传至今的爱情故事里最浪漫的夜奔之佳话。 班昭 班昭(约45年?-约117年?)一名姬,字惠班。汉族,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史学家,史学家班彪女、班固与班超之妹,博学高才,嫁同郡曹寿,早寡。兄班固著《汉书》,八表及《天文志》遗稿散乱,未竟而卒,班昭继承遗志,独立完成了第七表〈百官公卿表〉与第六志〈天文志〉,《汉书》遂成。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贵人师事之,号曹大家(gū)。善赋颂,作《东征赋》、《女诫》。班昭为中国第一个女历史学家。 班昭家学渊源,尤擅文采。她的父亲班彪是当代的大文豪,班昭本人常被召入皇宫,教授皇后及诸贵人诵读经史,宫中尊之为师。清代女作家赵傅“东观续史,赋颂并娴”。班昭十四岁嫁给同郡曹世叔为妻,所以人们又把班昭叫做“曹大家”。以个性而论,曹世叔活泼外向,班昭则温柔细腻,夫妻两人颇能相互迁就,生活得十分美满。

论张洁小说《无字》中的女性意识

论张洁小说《无字》中的女性意识 摘要:从《爱,是不能忘记的》到《无字》,张洁一直在寻求一条女性解放的道路。《无字》被她认可为自己最好的作品,是对自己前面作品的总结。确实如此,一部三卷80万言的作品处处可见张洁的人生经验和关于人生及女性命运的思考。本文试图从两性意识、婚恋观念及女性自身的发展等方面探讨张洁作品《无字》中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张洁《无字》女性意识两性关系婚恋 张洁的《无字》是一部描写女作家吴为祖孙四代的成长和婚恋,揭示二十世纪女性成长的历程及女性意识发展的作品。更以吴为一生的婚恋为主线进而探讨了众多知识女性以及其他女性的婚恋悲剧。女性的梦想与挣扎,控诉了男权制社会中女性的悲惨命运,探讨了悲剧所存在的原因。在痛定思痛的同时,张洁还对女性的未来进行了畅想。这一部三卷80万言的作品处处可见张洁的人生经验和关于人生及女性命运的思考。本文试图从两性意识、婚恋观念及女性自身的发展等方面探讨张洁作品《无字》中的女性意识。 一、两性意识 《无字》对两性意识的探讨,贯穿于整个二十世纪并延伸到二十一世纪,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从墨荷与叶志清到第四代的禅月夫妇,通过她们家族的婚恋描写,作者对整个二十世纪两性意识的发展做了一个完整的梳理。 两性关系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础关系,进入父系社会后,这种关系一直以一种不和谐的姿态出现并长存几千年。即女性只是作为男性的附属品,作为奴隶和生孩子的工具而存在。正如恩格斯所说:“母权制的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意义的失败。丈夫在家庭中,也掌握了权柄,而妻子则被贬低,被奴役,变成了丈夫淫欲的奴隶,变成了生孩子的简单工具了。”【1】基于这种不平等关系,女性不得不奋起反抗而掀起全世界性质的女权运动,其中女性文学作品起到很好的先锋作用。张洁是一位很负责任的女性主义作家,以写作的方式从不间断地为寻求一条女性解放之路而努力。《无字》正是这么一部厚实的作品,为寻求一条两性和谐之路而努力探索。 墨荷家族祖孙四代都在寻找自己理想中的好男人。没有婚恋选择自由的墨荷以采榛子,为心爱的“他”留榛子为乐事,并双眼朦胧、两颊羞红地想象着个意

浅析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

浅析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号: 学号: 浅析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 系 别 文学与传媒学院 专 业 对外汉语 班 级 1101 姓 名 张霞 指 导 教 师 董文会 2015年3月28日 安阳师范学院人文管理学 院 本科毕业论文

鲁迅先生一直都很重视对女性问题的研究和探索,并试图通过文学作品来表现反封 建的思想主题,呼唤女性意识的觉醒和解放。对于鲁迅先生作品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国 内外的专家都已有过研究讨论。论文在大量阅读原着作品和汲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 上,结合鲁迅先生的各种杂文、散文等,以鲁迅先生的男性视角为切入点,通过鲁迅笔 下的女性形象,来细致的分析女性思想的演变以及对其他作家、读者的影响,以便更好 地理解新时期中国女性思想的转变。 关键词:鲁迅作品,女性形象,思想影响 Abstract Lu xun has always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study of women's issues and explore, and tried to through literature also feudalism thought theme, called the awakening of female consciousness and the liberation, about shaping the image of women in Lu xun's works,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experts and scholars have already studied and discussed, based on a lot of reading the original works from, on the basis of predecessors' research results, combined with various essays prose of Lu xun, in Lu xun's male perspective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through the female image of Lu xun's to better analyze the evolution of the women thought as well as the impact on the rest of the author's view of women, and Chinese women's effect on the readers to better understand Chinese women thought in the new period of transformation. key words : The words of Luxun ,The image of woman ,The evlotion of ideas

论亦舒小说中的爱情观

内江师范学院 NEIJIANG NORMAL UNIVERSITY 本科毕业论文 题目:论亦舒小说中的爱情观 姓名:陈明欣 学号: 20100141300 院别: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年级: 2010级1班 指导教师:冯利华

目录 中文摘要 (2) 英文摘要 (2) 前言 (3) 1亦舒小说蕴含的爱情观 (3) 1.1 孤寂的爱情 (3) 1.2 独立自主的爱情 (4) 2 亦舒小说对爱情的怀疑 (5) 2.1 爱情夭折与结局不完满 (5) 2.2 爱情和婚姻的两难 (6) 2.2.1爱情与婚姻的异同 (7) 2.2.2婚姻与爱情的选择 (7) 3 亦舒爱情观的现实意义 (8) 3.1 现实的真实写照 (9) 3.2 对女性独立的思考 (10) 结语 (10) 参考文献 (12) 后记 (13)

摘要:亦舒小说以都市男女的婚姻和爱情为主题,叙写了打破封建文化向现代文化不断转型女性爱情。在摒弃了对美好爱情的赞美的同时深层次的剖析了爱情的现实意味,以及婚恋中的两难,为我们塑造了各种不同爱情观的都市女性形象。如:金钱至上的喜宝;为爱而生的玫瑰;大胆勇敢的香雪海;婚变后重生的子君等。表现出女主人公们孤独寂寞,独立自主,质疑爱情等充满现代气息的爱情观。同时,亦舒也带领我们看清了爱情的本质,表现出了她对爱情矛盾的态度。既对爱情渴望和追求,但又不得不面对残酷现实的束缚。表述出了浓厚的商业氛围下,人们精神的沉浮和心灵的困惑, 真切地透视出了都市女性面对情感与欲望矛盾冲突的复杂心态和二难选择。小说中展露的更多的是真实的现实社会生活内容,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富有现实意味的启迪,具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 关键词:亦舒小说;爱情观;现实意义 Abstract:Yi Shu's novels with the theme of urban men and women's love and marriage, he wrote to break the feudal culture to modern continuous transformation and female love. In the abandoned on the beautiful love praise at the same time, analysis of the deep love and marriage in reality means, dilemma, as we shape the image of urban women of different love view. Such as: money for hi Bao; rose; the bold Hornsey sea; after the divorce of Zi Jun. Show the heroine lonely, stand on one's own question, love, full of modern flavor of love. At the same time, Yi Shu also lead us to see the essence of love, showed her attitude toward love of contradiction. Love is the desire and pursuit, but also have to face the harsh reality of bondage. Express a strong commercial atmosphere, the spirit of the people of ups and downs and troubled soul, truly reflect the complex mentality of urban women face the feelings and desires of conflict and the two difficult choices. The novel exposes the more realistic real social life content, contains a profound philosophy of life and practical means of enlightenment, has strong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words:Yi Shu's novel; love’s view; realistic significance

论池莉的市民小说

论池莉的市民小说 池莉是一位深受普通读者喜欢的小说家。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凭借表现普通市民的繁琐日常生活的作品——《烦恼人生》登上文坛之后,20多年来,她辛勤耕耘,不断有新的作品奉献给读者。她的小说,影响最大,较为成功的作品多是表现世俗人生的市民小说,而她的“人生诗意”阶段的小说创作以及后来尝试的一些新历史小说的创作则影响不大,在评论界和读者圈的反应也并不算很好。基于此,本论文将写作的重点放在研究她的市民小说上面。本论文试图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研究池莉的市民小说:一、池莉市民小说的叙事策略;二、池莉市民小说的价值取向及其反思;三、池莉市民小说独特性的成因; 四、与其他作家的市民小说的比较。论文第一章,论述池莉市民小说的叙事策略。池莉市民小说的叙事策略主要是由市民形象、市民故事、语言风格和武汉地域特色四个部分共同组成。她的市民小说中的市民形象主要由武汉三镇的普通市民、面对社会转型变得无所适从的市民化的知识分子和由时代大潮造就的市民英雄组成;她的市民小说的语言风格主要由适应大众的语言风格和市民化的行文方式共同成就;武汉地域特色,本论文试从“九头鸟”性格、武汉俚语的大量运用和武汉的民俗风物三个方面来展现。论文第二章,池莉市民小说的价值取向及其反思。池莉在市民小说中主要传达了“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的生存态度和“不谈爱情”的婚恋态度。普通市民社会奉行“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的生存态度的原因是通过描写市民社会的物质与精神的双重矛盾和两代人生活观念的矛盾展现出来的。“不谈爱情”的

婚恋态度则是通过分析具体的文本所揭示的生存境况,我们不难理解其原因。在本章的第三部分,对池莉市民小说的价值取向做出反思。论文第三章,池莉市民小说的独特性成因。每一个作家的创作都要受到时代因素和自身经历的影响,池莉的市民小说也不例外,也正是时代因素和自身因素形成了她的市民小说的独特性。在探讨自身因素对池莉市民小说独特性的影响时,本论文试图从个人经历和女性意识两个方面讨论。论文第四章,与其他作家的市民小说的比较。为了进一步研究池莉市民小说的独特性,本论文的第四章将池莉的市民小说与老舍先生的市民小说、张爱玲的市民小说以及方方的市民小说进行比较。

琼瑶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1)

浅论琼瑶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姓名:周莉班级:10级汉语言文学12班学号:1225 [摘要]:琼瑶是台湾著名的女作家。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她的作品便风靡了两岸,并部部都经改编拍成凄美的电影或电视剧。她的作品以爱情为主,同时也塑造了众多不凡的女性形象。 [关键词]:琼瑶女性美丽大方悲剧深情 台湾女作家琼瑶笔下的小说世界是现实生活一个奇幻的影子,寄托着作者对理想人性的向往和追求。其小说中的女性具有强烈的理性主义色彩,传达出作者对高尚人格的赞赏与肯定。同时,这些女性人物身上又或多或少地呈现出琼瑶自己的个性特征。甚至可以说,她们是这位富有古典主义气质的女作家的化身。一.古典美丽 纵观琼瑶笔下的女性人物,大多兼有古典与浪漫的个性气质,她们又都遭遇了诸多的不幸,在艰难困苦的生活中,她们没有退缩,也没有害怕,而是表现出坚强的人格力量。然而,悲剧命运总不会轻易放过这些美丽善良的女性,或让她们伤痕累累,或让她们孤独终生,给读者留下一声声沉重的叹息。而这些女性绝大部分都外表美丽,才华横溢,符合传统道德思想观和审美观。同时,她们又敢于冲破封建道德伦理的束缚,在爱情的驱使下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唱出了一曲曲感人至深的爱情赞歌。《人在天涯》中的高忆华,便是这样一个典型代表。她虽生在异国,却又有着中国姑娘特有的美“黑色的,像四段般光亮的长发,中间分开,从面颊两旁自然的披泄了下来,垂在肩上,一对温柔沉静的笑意盈盈的眸子”。“最特殊的他还是她浑身上下带着的那抹恬静与温婉的气质”,这种气质也是完全符合中国传统审美标准的。 琼瑶笔下的女子几乎都是美丽的。她们可以是长发飘拂,轻灵如梦,不言不语,安静得如一幅水墨画,却在不经意间吸引了人们视线的女子;她们也可以是顶着一头乱糟糟的短发,声音响亮,眼眸闪亮得耀眼的靓丽女子。也有的时候,她并不直接描写女子的美貌,但从那些女子的举手投足、浅颦轻笑、机智聪慧中,或仅仅是从她们的名字中,便足以让你感觉到这些女子一定拥有着美丽的外表。在琼瑶的笔下,那些女子不仅拥有美丽的外表,还拥有着最为美丽的灵魂和人格。她们是骄傲的。这种骄傲是人格上的一种骄傲。如1975年创作的长篇小说《秋歌》中,棚户之女芷筠与富商之子殷超凡相爱至深。但贫富的悬殊,使殷父百般阻拦,妄图以50万重金买断。芷筠却不为所动。 二.深情浪漫 琼瑶笔下的女性不仅拥有美丽的外表,更是兼具着新时代女性的浪漫气息。即使是在封建社会,她们也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不顾一切的追求幸福爱情。对琼瑶笔下的女子来说,爱是拥有对方的一切和让对方拥有自己的一切;反过来,她们的爱又是放弃,可以放弃自己的一切,包括放弃自己。当她们失去爱人,或者失去她们所爱的人的爱时,最有可能选择的,便是封闭自己,如《聚散两依依》中的贺盼云,在丈夫去世之后,黑色成了她所有的色调,她不笑,不多说话,将自己关在了一个安静沉默的世界里,自己走不出去,也不让别人走进来。又如《失火天堂》中的许曼婷,她出生在名门望族,却没有一丝一毫的门第观念,她爱上了一个下人的儿子,在遭到封建家庭的极力反对之后,毅然决然的同自己心爱的人出走,过着极为清贫的生活。

张洁笔下的女性形象

张洁笔下的女性形象 [摘要] 女作家张洁以写作具有女性意识和反映女性问题的作品著称, 张洁的小说作 品倾注了对女性的满腔热忱和深切关注,塑造了诸多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张洁作为先觉者,其作品中贯注一气的女性现代意识。张洁为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女性主义文学的现代衍进,作出了杰出的具有开拓性的里程碑意义的贡献,也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建构奠定了扎实的实践基础——这是张洁之于中国女性文学的意义,也是张洁之于中国当代文学的意义。 [关键词] 张洁女性意识女性问题女性形象女性文学 引言 女作家张洁以写作具有女性女性意识和反映女性问题的作品著称,她于1979年发表的第一篇小说《从森林来的孩子》,以清新、流丽的叙述语调而引起注目,她早期的很多作品如《爱,是不能忘记的》、《祖母绿》和《方舟》等,都以女性人物为主人公,写女性感伤、细腻而富于利他精神的恋爱心理,以及单身女性所面临的社会问题。80年代中期以来,张洁的一部分作品有了明显的变化,从诗情的追求转向反诗情,从浪漫诗意转向叙述上夸张的粗鄙化。张洁的一系列小说作品,主要是以塑造女性知识分子的形象为主。 随着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女性文学研究的地位不断提升直至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的一门显学,张洁作为“新时期以来女性文学的旗手” 的地位一再被人提及。近几年出版的几部影响颇大的当代文学史著作便从张洁的文学史地位中凸显出这一点。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指出了“张洁作品的‘女性意识’和作为‘女性文学’的先导地位”,

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也称“张洁那一路富于勇气的探索,事实上成为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的先导”,王庆生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修订本)则肯定了张洁后期作品“对开拓女性文学的视野、冲决男权话语有其不可忽视的作用”。 与之相应,从女性主义文学的角度研究张洁,考察其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极其发展演变是近十年张洁研究的焦点之一。著名的女性批评家戴锦华的《“世纪”的终结:重读张洁》一文以诗意盎然的语言、新颖独特的视角和睿智又深刻的观点成为这一阶段张洁研究中最华美的果实之一。她认为张洁的重要作品序列是“一个女性的话语由想象朝向真实的坠落”,并最终“宣告了所谓来自男性拯救之虚妄”①。荒林认为《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和《祖母绿》三篇小说“呈现了作家对女性问题思想的连续深人和统一性,表现了作家对女性新的价值确立的强大热情”②。另一位重要的女性批评家徐坤自觉运用西方女性主义文论解读《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将其归入对“母系谱系的梳理与母女关系的重新书写”—母女的血缘相续“是‘我们’身体的源泉,亦是‘我们’身体未来归处的指向”。 ①戴锦华:《“世纪”的终结:重读张洁》,《文艺争鸣》1994年第4期。 ②荒林:《女性的自觉与局限—张洁小说知识女性形象》,《福建师范大学学报》潜社版)1995年第2期。 论者并由此判断作者的视线从此又重新回到了对女性自身生命的关注.周哗全面回溯了张洁过去二十年的创作中真爱理想建构与解构的全过程,认为这表达了女性对于平等美好男女关系最为坚执的追求,也形象反映了中国女性自我解放的艰难。梁旭东的《新时期女性小说的崛起与张洁的<方舟>》也是较有分量的一篇研究论文,论者肯定了《方舟》在新时期女性小说崛起之初的先驱意义和启蒙意义,并称这篇小说“已经触摸到女性主义的内核” ③。同时,一些论者也指出张洁女性观中的矛盾、局限、欠缺与偏颇之处。牛玉秋

论鲁迅小说中子君的女性形象

论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子君 吉木萨尔县马晓卿 【论文摘要】 本文拟通过分析鲁迅的现实主义小说《伤逝》中寻求个性解放的子君形象,揭示旧中国劳动妇女从麻木到觉醒封反抗的斗争历程,并从中了解鲁迅先生对旧中国妇女解放道路的探索进程她们悲惨的生活和结局,深刻地展现了妇女在封建制度下被绞杀的过程,也在对封建愚民政策无情批判的同时,对她们身上存在的"劣根的国民性"予以无情的揭示和批判。这个典型形象既是独立的,也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她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受着政权、族权、夫权、神权的残酷压迫,她们必须恪守封建礼教及其道德标准,鲁迅先生对受势力压迫的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十分关注和同情,他以激进的民主主义与深厚的人道主义,对压迫和迫害妇女的封建主义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与鞭挞。 【关键词】:富有个性勇敢反抗揭露抨击 鲁迅先生在五四运动发起之时,以反封建的如椽之笔首先对准封建礼教,在1918年发表的《我的节烈观》一文中,就对封建统治阶级鼓吹的节烈观,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指出“表彰节烈”其实是强加给妇女的“畸形道德”。在《关于女人》一文中,他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社会制度把女人挤成了各样各式的奴隶,还要把种种罪名加在她头上。”这表现出鲁迅对妇女的悲惨遭遇和不幸命运深切的同情和怜悯。从他的作品《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娜拉走后怎样》、《论雪锋塔的倒掉》等一系列著名杂文中足以看出鲁迅先生是把妇女的命运和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在他的《呐喊》、《彷徨》两部反映现实生活的小说中,出现了一系列以反映妇女不幸和悲苦生活以及妇女解放斗争为主题或题材的作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反映了妇女问题,塑造了一系列生动的妇女形象,这些艺术形象虽然出现在不同的篇章,但又有其内在的联系,它巧妙地组成了一个旧中国妇女形象的艺术画廊。 《伤逝》是鲁迅以城市知识女性作为主人公的作品。子君是鲁迅先生

亦舒作品的风格

亦舒作品的风格,大体属于飘逸空灵的风格,情感细腻,文字优雅,既娓娓道来,又能紧紧地吸引住读者,让读者的心灵感受到震撼,给读者以美感。同时,也给予读者发挥自己想象力的空间。 看亦舒,是一个断然转身,有情枉似无情。在书里看起来就要成为一对的男女,到了某一个关头,还是会分开。比如《迷迭香》里面的余芒和爱慕他的两个男子。总不像琼瑶那样,结局总是天长地久,只拿一些小吵小闹作调剂。她写起爱情来总是尖锐,并不认为两个人互相喜欢就可以终成眷属。“爱情原是锦上添花的事,男女互相为对方倾倒,糊里糊涂那么一刻两刻时分,便视为爱情,等到看清楚之后,不外是那么一回事,双方可以容忍的,便相处下来,不能够的,便立刻分开。” 她写起生活来十分犀利,的确有点鲁迅的风采。“我们都长大了,要得到的东西都拿不到,要什么没什么,诸般的不称意,抬抬手便伤害了别人,有时候自己还不知道,大家都是这么的寂寞。我们都是二十多岁的人了,没有多余的日子了,却还忙着互相伤害。将来的日子是蜡,现在的日子是黄金,为什么要拿黄金去换痛苦。”犀利如此,甚至带点玩世不恭。“如果你爱一个人,那人永远又小又笨,需要怜惜照顾,可是假使你不喜欢她,她立刻变得老谋深算,是只妖精,必须好好提防。”“假如有人来问姜喜宝:女人应该争取什么?我会答:"让我们争取金钱,然后我才告诉你们,女人应当争取什么。”” 亦舒的笔下有无奈,也有无奈下的坚强,受的教训太多了,慢慢演变成冷静的客观。挑个老实人,平平安安过一辈子,不要追求虚无飘缈的东西。”“我不喜欢夫妻俩做同一事业,最好谁也不要沾谁的光,女人自己站得住脚,毋须夫唱妇随,拉拉扯扯,互相辉映。” 亦舒的故事情节紧凑简洁,表面上语言活泼幽默,犀利痛快,然而她的悲哀只藏在骨子里。即使是痛入骨髓的感情也仅点到即止,轻描淡写,全然是历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对太执着的悲哀,对看不透的悲哀,对得不到的爱的悲哀,对无可奈何的悲哀。即使是大团圆的结局,也是含泪的微笑,浸在悲哀的影子里。有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蕴涵,所以才犀利尖锐,还有张爱玲对待生活的冷静客观。 亦舒简介 亦舒,原名倪亦舒,兄长是香港作家倪匡。亦舒於1946年生於上海,祖籍浙江镇海,五岁时来港定居,中学毕业后,曾在《明报》任职记者,及担任电影杂志采访和编辑等.1973年,亦舒赴英国修读酒店食物管理课程,三年后回港,任职富丽华酒店公关部,后进入政府新闻处担任新闻官,也曾当过电视台编剧。现为专业作家,并已移居加拿大。 亦舒十五岁时,就被报刊编辑追上学校来要稿,成为编辑们不敢得罪的『小姐』。当亦舒一露头角就迅速成名时,两兄妹就成了香港文坛上的两杂奇花。有人称之为奇迹,说亦舒、倪匡、金庸是“香港文坛三大奇迹”。“金庸创作流行武侠小说,倪匡创作流行科幻小说,亦舒创‘流行’言情小说。另有笔名梅峰、依莎贝和玫瑰等。 她美丽而豪爽,“有着追求理想的翅膀”,因之她的小说充满幻想色彩——虚无飘渺,却又执着而不肯放弃。她更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与触觉,有擅于将平凡的字眼变成奇句的纔华,她的写作正如她的人,麻利、泼辣,而又快又多,但即使换上十个笔名,读者也不难一下子从作品中把她辨认出来。 至今,亦舒的作品已结集出版的有七十种,代表作是《玫瑰的故事》、《喜宝》、《朝花夕拾》等。 她走红的时候琼瑶也在走红,于是人家说;“香港有亦舒,台湾有琼瑶”,她却说“那个琼瑶,提了都多余”。但她承认琼瑶有琼瑶的本事,把“那一路”小说写到了尽乎顶点。与琼瑶小说中高大完美、给女人带来幸福的男主角相比,亦舒笔下的男人大多令人失望仅《我的前半生》一书中就有如下数类:多年来老实正经、勤奋向上的丈夫,忽忽然发现了真我,

论亦舒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论亦舒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内容摘要】香港言情小说家亦舒塑造了一系列性格各异的女性形象,主要是因为她独特的生命体验以及她在女性命运上的独特思考的影响。本文主要通过女性的婚恋观念、女性的坚强自立、女性的金钱观念及女性的内心寂寞四个方面来分析亦舒笔下的女性形象,并探讨亦舒小说揭示现代香港女性的精神心理特点,及对现代女性的深切关怀和思考。 【关键词】言情小说;生命体验;女性形象;女性命运;思考 亦舒是一个天才女作家,她自六七十年代开始写作,“台湾有琼瑶,香港有亦舒”,其时琼瑶时代已经接近尾声,亦舒的言情小说则以鲜明的时代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使阅读其文章成为一种潮流,与金庸的武侠、其兄倪匡的科幻并称为“香港文坛三大奇迹”。 亦舒是一个多才的言情小说家,她的作品主要有《我的前半生》、《喜宝》、《流金岁月》、《圆舞》、《她比烟花寂寞》、《石榴图》《我们不是天使》《镜花缘》、《胭脂》、《香雪海》等二十多部。其作品基本上都是婚恋故事,题材比较狭窄,但其中的女性却是非常精彩的。生活上独立自主,最后急流勇退的唐晶,不把婚姻看做女性人生归宿,选择独身的杨之俊,美丽如玫瑰内心却寂寞无比的玫瑰、被丈夫抛弃后迅速坚强起来的子君,还有姚晶、徐佐子、马莉、承钰……这样一个个焕发时代女性的形象,在亦舒笔下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将她们置于社会这样一个大潮流之中,置于充满竞争的现代都市——香港。其作品主要描写的是现代女性在现代都市中的婚恋、工作、生活,她们所表现出来的是内心坚强、个性独立、有明确的金钱观念和婚恋观念、内心充满寂寞的特点。所以说,她的作品不仅仅限制于言情这样的婚恋的小说,其价值已经超越了一般言情小说所具有的价值。本文即将从现代都市女性的这些特点,来探讨亦舒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的时代意义,进而深入研究她对笔下女性形象的影响以及她在女性问题上的独特思考。(注:本论文主要参见陈武英《亦舒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的观点) 一、小说中女性形象分析 亦舒小说中的女性,大都以坚强独立、自尊自爱而独树一帜。她们的独立,不仅表现在经济上的独立,更重要的是她们人格的独立。她们完全区别于传统社会中在物质、精神方面永远处于从属的、被压迫地位的女性形象,而是根据自己独立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来走

论张洁的女性意识——以《无字》为中心【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题目:论张洁的女性意识——以《无字》为中心 专业班级:汉语言 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扼要说明有关主题争论焦点) 张洁,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国家一级作家。20世纪70年代末期,她的首篇作品《从森林里来的孩子》在文坛初露锋芒,获得当年的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荣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她是当代文坛上唯一一位两度荣获茅盾文学奖的作家。在国外她也颇有名气,作品被译成十多种语言在许多国家广为流传。1998年已经沉寂了许久的张洁陆续出版了三卷本长篇小说《无字》,并获第二届老舍文学奖和第六届茅盾文学奖。 张洁是“新时期”最重要的女作家之一。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从森林里来的孩子》、《爱,是不能忘记的》、《沉重的翅膀》、《方舟》、《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到这个世纪的《无字》和《知在》,张洁一直在用生命书写着时代的音韵。她把写作触角深入到女性生存与社会境况领域内,以强烈的女性意识,传达了作家的女性体验。本文作者将利用所学的文艺理论知识和文学评论方法,从作品体现的女性意识切入,对小说的思想内涵进行总结概括和整体性的探讨,进而达到对张洁的文学成就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和把握,同时对其做出相应的文学史评价。《无字》这本书中通过描写三代女性的生命史,表现出在社会变迁的大环境之中三位女性命运的沉浮。全书以吴为的成长为主线,剥离出三代女性生命的悲欢离合。女性意识从无到有,不断的枝叶繁茂。我将以女性意识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来阐述张洁作品中的女性意识,诠释知识女性生存的尴尬与无助。 张洁的作品是女性文学的代表。她的作品大多描述知识分子女性的生活和情感,贯穿了强烈的女性意识。女性文学是文学作品以人的解放为内核,以争取女性独立地位为标志,并在创作上表现出明显的性别特征和写作姿态。刘思谦认为:“女性文学是诞生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开端的具有现代人文精神内涵的以女性为言说主体、经验主体、思维主体、审美主体的文学。”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文档从互联网中收集,已重新修正排版,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姓名:刘汗青 学号:19665 年级:2013春期 学校:河南广播电视大学 指导教师:崔红庆 完成时间:2014年4月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前言 (1) 一、张爱玲笔下的几个经典女性形象 (1) (一)心理变态型:社会悲剧的角色象征 (2) (二)交际花型:人生悲剧的角色象征 (3) (三) 懦弱女类型 (5) 二、张爱玲看女性生存状态的困窘与危机 (7) (一)与时代因素有关 (7) (二)千年来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传统造成的 (8) (三)人性自私造成的 (8) (四)与女性自己的情感本能有关 (9) 结语 (10) 参考文献 (10)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摘要:四十年代的上海文坛,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时代背景。涌现出一批“以自己的切身经历来写女性体验”的作家。这些脱离当时主潮流的作家和作品因对人性的深入探究和全新视角,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张爱玲作为代表其人其文成为研究的重点。张爱玲的小说以她独特的象征手法、丰富的意象、淋漓尽致的心理剖析和纯熟的语言技巧,塑造了四十年代中西文化融合下产生的一系列女性形象,并由此深刻挖掘了产生这一历史现象的社会文化根源和心理根源。本文仅对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内涵与意蕴作一初步探讨。 关键词:张爱玲;女性形象;小说 前言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都是抒写这个特定时代里面女性的生存面貌,她以独特的方式塑造了一系列经典的女性形象,无论是豪门千金,还是小家碧玉,大都少了女孩的纯洁,天真和浪漫,多了妇人的实际、世故和势利,甚至笼罩着一种苍凉,她笔下的女性充满了悲凉意味并生活在时光停滞的时代里,本文就试以张爱玲的几部代表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试作简要分析。 一、张爱玲笔下的几个经典女性形象 (一)心理变态型:社会悲剧的角色象征 1.被黄金枷锁锁住的女人——曹七巧 《金锁记》是张爱玲一部最重要的代表作品,《金锁记》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塑造了曹七巧这个经典的形象。小说女主人公曹七巧是麻油店人家出身的下级阶层的女子,可是她的大哥为了攀附权贵,把她

琼瑶小说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琼瑶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摘要:台湾女作家琼瑶创作了60多部爱情小说,塑造了几百个栩栩如生的女性人物形象。这些女性身上大多兼有古典与浪漫的个性特征,具有真诚、善良、美好的理想人格。她们普遍遭遇了人生的挫折,在受到种种磨难时,表现出坚强的人格力量。在这些女性人物身上,折射出作家对理想人性的追求与理想人格的建构。琼瑶笔下的这些女性人物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女性人物谱系,这是琼瑶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与艺术价值所在。 关键词:琼瑶; 小说; 女性 Abstract:So far,the Taiwan female writer Qing Yao has produced more than 60 novels,and created several hundred vivid images of female characters.Most of these female characters usually embrace both the classical and the romantic nature with sincere,kind-hearted and beautiful ideal personality.Despite the fact that most of them suffer great setbacks in life,they all maintain a strong personality when subject to hardships.All those female characters reflect the writer's pursuit of ideal human natur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ideal personality.The female characters under the pen of Qiong yao form a unique character system which makes her works so unique,attractive and highly artistic. .Key words:Qiong Yao;novel;female 一、前言 由于出身于书香门第,琼瑶从小就有文学创作的禀赋。她一生中一共创作并出版了 52 部言情小说,既有长篇小说也有中篇小说,并身兼多职,是一个兼编剧家、导演和产业经营者于一身的女作家,她的作品早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就被翻译成外文。由此可见,琼瑶的言情小说创作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一般来说,琼瑶作为一个女性作家,她所关注和探讨的主要还是女性本身,因此,在她的作品中

张洁小说的女性意识及其审美局限

张洁小说的女性意识及其审美局限 □池永文 (湖北民族学院中文系,湖北恩施445000) [摘 要] 在当今社会,女权主义运动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强劲。张洁高举妇女解放大旗,用自己的心灵 和笔触,描绘了一群站在时代前列的知识女性的命运及其对人生价值的追求。而其审美也不可避免地带有这一女性群体的局限性。 [关键词] 张洁小说;女性意识;审美局限 [中图分类号] I2071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5227(2005)02-0119-04 曾有学者认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成就在于发现了“人”自身的存在,从“女性”的角度重新去审视自己,认识自己。而作为人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女性,也随着这股“人性”的热潮的到来,其主体意识也逐渐觉醒。 虽然这个觉醒的过程相当漫长,但它把在男权神话中沉睡的女性唤醒过来,告诉她们,女人不是天生的男权指挥棒下的物,而是一个人,一个拥有独立意识的活生生的人。进入新时期,社会的进步,生产的发展,观念的转变,更为新时期的女性踏出门槛、走向社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而在文学创作上,首先觉醒过来的女作家更是以女性特有的视角,用自己的心灵和笔触,参与到这场妇女解放运动大潮中来。 张洁,就是新时期第一批高举妇女解放大旗的当代女作家之一,她通过描绘一群站在女性前沿的知识女性的命运及其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张扬了一种强烈的女性意识,当中体现了作家本人对女性生存状况的关注和忧思。本文试图从张洁前期产品中阐释这种女性意识。Ξ 一 可以说,张洁笔下的新时期知识女性是远比传统女性幸福的。因为随着新时期的到来,她们的政治、经济地位又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社会 生活方面拥有了更多的自主空间,因此,她们的女 性意识的觉醒也就无须从经济物质开始,而一下子楔入了精神领域,不仅寻找理想爱情,且转向女性自我价值的追寻。 (一)在情感生活中,追求爱情与婚姻的统一对于传统女性来说,家庭就是她们的天地,也是囚禁她们的牢笼,即使关系到她们的终身幸福问题,她们也无法把它操控在手中。 进入新时期后,女性已经站在一个全新的历史高度上审视自己,获得了人身自由、婚姻自由,自己有能力主宰自己的命运。 诚然,能寻找到一段真爱是每一个女性的梦想,但理想终归是理想,往往与现实有一步之遥。尽管自由恋爱婚姻观念在新时期已深入人心,但仍存在一种令人担忧的社会现象———婚姻与爱情分离现象,这种分离对广大的女性造成了极大的感情痛苦和精神摧残。张洁在她的《爱,是不能忘记的》中就首先探讨了这个问题。作品当中的女作家钟雨,在她年轻的时候因为无知冲动与一位漂亮的公子哥儿式的青年结了婚,但婚后她又无法忍受这段无爱的婚姻,于是毅然把它抛却,独自把女儿抚养成人。后来,一位老干部走进了她的情感世界,两个深深爱慕着对方,但是钟雨为了不破坏他人的“幸福”家庭生活,二十多年来,把这段刻骨铭心的爱深深地埋藏在心底,并没有把它忘记,而是精神上日日夜夜都和他在一起,就像一对 Ξ[收稿日期]  2004-10-06 [作者简介] 池永文(1966-),男,湖北洪湖人,文学硕士,湖北民族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2005年4月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Apr.2005第26卷第2期 Journal of G u angxi T eachers Education U 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 Vol.26No.2

母亲形象的颠覆与重构_亦舒笔下母亲形象分析

中 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2010.10 odern chinese 土地庙捐了门槛,就以为可在祭祀时“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了,谁知四婶见了她还是大声说:“你放着罢,祥林嫂!”语气中显然比先前更加严厉和不满。结果,祥林嫂“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猛然发现,自己的命运丝毫也没改变。从“讪讪的缩了手”写到“受了炮烙似的缩手”,从“疑惑的走开”写到“失神的站着”,作者藉助细节强化,揭示卑怯人生的社会根源:祥林嫂的不幸也许更多的不是直接来自自身的遭遇,也不是直接来自上层统治阶级的压迫,而是来自鲁四老爷、四婶、柳妈这样一些封建卫道士和伪善者。作者欲告诉人们,祥林嫂生活在这些人中间,其处境是多么可悲。尤其像鲁四老爷、四婶、柳妈这样的伪善者,更易将祥林嫂推向苦难的深渊。看来,妇女解放问题并非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将套在脖子上的精神枷锁解开就万事大吉,难的是不易铲除制造精神枷锁的环境和土壤。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鲁迅的短篇小说创作是很善于运用强化艺术技巧的。只要能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不幸遭遇和 悲惨命运,他总是将一个深刻的现实主义作家的感知觉和思维力集中于某个方面,哪怕是小小的细节也不断重复强调, 以引起人们对其笔下人物命运的深切关注。事实也表明,强化思维不仅是鲁迅小说的一种重要思维方式,而且也是一种重要的写作技巧。这种技巧在他那里,既能深刻的刻画人物,巧妙的表达创作倾向,又能拓展读者的感受空间,提高读者的鉴赏力。其短篇小说享有“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4] 的美称,恐怕与此不无关系。 注释: [1]鲁迅:“文学的修养,决不能使人变成木石,所以文人还是人,既然还是人,他心里就仍然有是非,有爱憎;但又因为是文人,他的是非就愈分明,爱憎也愈热烈。”(《鲁迅全集》卷六265页)鲁迅的创作正具有这一强烈的主体意识。[2]这里只以《祝福》为例,其实鲁迅的其它小说如《孔乙己》、《风波》、《长明灯》、《示众》等也是很好的实例。[3]高尔纯:《短篇小说结构理论与技巧》,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53页。 [4]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 (张木荣 深圳大学文学院中文系 518060) 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对母亲形象的刻画林林总总,各具特色,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以“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等对母亲形象的经典描写,在民众心中树立起了符合父权文化传统要求的母亲形象的楷模。然而母性神话在20世纪40年代最具有女性意识,同时又由游离于大众话语之外的张爱玲开始解构。其笔下的母亲一洗超凡脱俗的神圣光圈,从云端直坠凡尘。张爱玲小说《金锁记》突出表现了母亲的虚伪、自私、异化和扭曲,把母亲看作恶魔的化身,塑造了一个曹七巧式的恶母形象。这两种极端引起更多作家对母亲形象进行反思和探讨,当代女作家池莉笔下的母亲形象,身上既闪耀着神圣的母性光辉,同时又折射着无法掩饰的缺憾和局限,她们是日常生活中立体而真实的母亲。而香港女性主义作家亦舒也对母亲 和母爱进行了探究,其作品中呈现了一批个性鲜明、反差明显的母亲,可谓对母亲形象进行了一番颠覆和重构。 以书写都市女性小说见长的亦舒,在发掘和关注女性真实的愿望、需要和才能的同时,塑造了一大批聪慧美丽又独立洒脱的新女性。然而作为女性角色一种的母亲,在亦舒的大部分作品中是被陌生化和边缘化的人物,着笔不多,但自私寡情、面目可憎的特征却非常鲜明:《人淡如菊》中乔的妈妈,乔形容她“母亲之泼辣,真是惊人”,《绝对是个梦》中女主人公程真的母亲啰嗦保守,母女感情一直不算太好。《玫瑰的故事》中母亲三十八岁生下黄玫瑰,非但没有中年得女的喜悦反而视女儿为负担,用母亲的话说“是我自寻烦恼”,她发起牢骚,“四十岁还生孩子,现在女儿不像女儿,孙儿不像孙儿”“怎么会生你这种女儿”“一点教养 ——亦舒笔下母亲形象分析 母亲形象的颠覆与重构 ○林 琼 摘 要:女性主义作家亦舒从女儿身份的视角,对母亲形象进行了批判和颠覆,刻画了许多自私虚伪、责任感缺失的母亲形象。随着作者叙述立场的变化,亦舒又对母亲形象进行了重构,转而塑造一些开明、宽容、平等的母亲形象。母亲形象的嬗变显示了亦舒对母亲形象和母女关系的深入探究。关键词:母亲形象 亦舒 颠覆 重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