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领域
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ppt课件

生活方式干预和治疗建议
01
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特别是血脂、血压、血糖等指标的检查,以便及
时发现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
02
关注家族史
如果家族中有动脉粥样硬化的人群,应该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
及时进行预防和治疗。
03
心理健康
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减轻精神压力,有助于缓解动脉粥样硬化
的进展。
04
基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研究
基因多态性
研究证实,某些基因多态性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如APOE基 因、IL-6基因等。
环境因素
吸烟、高血压、高血脂等环境因素也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密切相关,研究这些 因素与基因的相互作用有助于深入了解病情。
临床试验和药物研发进展
他汀类药物
他汀类药物是当前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最重要的药物之一,可以显著降低血脂水平,稳定动 脉粥样硬化斑块,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测量血压、体重、腰围等,了解患者的肥 胖程度和代谢状况。
影像学检查
如超声、CT、MRI等,可直接观察动脉粥 样硬化的病变情况。
病情评估和预后判断
1
根据病史和实验室检查,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 ,判断病变程度和心血管疾病风险。
2
通过影像学检查,了解动脉粥样硬化的范围、 程度和并发症情况,有助于判断预后。
03
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策略
药物治疗
抗血小板药物
01
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可以减少血小板聚集,从
而降低心肌梗死和中风的风险。
降脂药物
02
他汀类药物可以降低血脂水平,包括胆固醇和甘油三酯,从而
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速度。
血管紧张素转,降低血压,并减少氧化应激反应,有
动脉粥样硬化的流行病学调查

动脉粥样硬化的流行病学调查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常见或多发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它是由于血管内脂质代谢紊乱引起的,表现为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和动脉壁硬化。
在世界范围内,动脉粥样硬化已成为许多国家的主要死因之一。
因此,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流行病学进行调查是非常必要的。
一、研究背景动脉粥样硬化是由多种病因因素引起的,其中包括高脂血症、高血压、吸烟、糖尿病、饮食不当等。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这些因素往往是不断積累的,可能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风险增加。
二、调查方法为了了解动脉粥样硬化的流行情况及其相关病因因素,我们采用一系列问卷进行了调查。
在调查中,我们由多名专家制定了一系列调查问题,其中包括人口统计学、健康状况、生活习惯等问题。
在确定了调查问题后,我们随机抽取了1,000名有中高风险的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作为研究样本。
这些居民都接受了详细的问卷调查,并进行了相关的生物检验。
在调查数据收集之后,我们使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了整理和分析。
三、调查结果经过数据统计和分析,我们得到了以下几个发现:1.高胆固醇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高胆固醇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在我们的调查中,高胆固醇血症的患病率为26.4%。
此外,高胆固醇血症的患者中有许多人也患有其它疾病,如肥胖症和高血压等。
2.农村居民的动脉粥样硬化患病率比城市居民低:我们的调查显示,农村居民的动脉粥样硬化患病率比城市居民低。
这是因为农村居民以稻谷、小麦、玉米等谷类食品为主,较少摄取富含脂肪的肉类和油脂食品,而且农村居民的体力活动量较大。
3.不良生活习惯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我们的调查结果发现,不良生活习惯与动脉粥样硬化之间有密切关系。
吸烟、饮酒、爱好高热量、高油腻食品等都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在我们的调查中,吸烟、饮酒、油腻食品和零食等不良习惯的患病率高于健康生活方式。
四、结论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我们得到了以下几点结论:1.高胆固醇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它是由于冠状动脉内皮细胞受损、脂质代谢紊乱和炎症反应等多种因素引起的。
近年来,中西医结合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为该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将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探讨其临床应用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中医药防治冠心病疗效明显中医药在治疗冠心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传统药物如丹参、川芎、天麻等对冠心病有很好的防治作用。
丹参是一种有益于心血管系统的中草药,其有效成分丹参酮对冠心病有显著的抗缺血、抗心肌梗死作用,可降低心肌的氧耗量,增加心肌对缺血的耐受性。
川芎具有活血通络,舒筋活血的功效,对冠心病合并症和病因的调理作用显著。
天麻对冠心病伴有心绞痛、狭窄性心绞痛有一定疗效。
针灸作为中医传统疗法,被广泛应用于冠心病的治疗中。
针刺穴位可以改善心脏供血和心脏功能,降低血压和血脂,减少冠心病发作的次数和减轻症状。
针灸治疗冠心病的机制主要是通过调节自主神经、改善心肌供血、减轻心脏负荷等途径发挥作用。
临床研究表明,针灸治疗冠心病的有效率较高,受到患者的广泛认可。
中医药在冠心病的预防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
中医强调“治未病”,提倡“调理阴阳”,通过药膳调养心脏,增强体质,改善冠心病的易感因素,起到预防作用。
中医治疗也强调“因病施治”,提倡根据个体体质和病情特点,个性化地选取药物治疗,达到个体化预防冠心病的目的。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分子机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其发病机制涉及多种信号通路和分子因子的参与,如炎症因子、氧化应激、细胞凋亡等。
这些研究为治疗冠心病提供了新的靶点和策略,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介入治疗技术不断进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技术包括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等,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加味黄芪生脉饮对老年高脂血症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引言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饮食习惯的改变,随着生活习惯的改变,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逐渐上升。
伴随人口老龄化的加重,以动脉粥样硬化为基础的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正逐年上升。
所以在培养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及饮食习惯外积极的寻找有效的治疗和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方法已成为当务之急。
结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机理,目前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主要是西药他汀类药物,其现代药理研究及大规模的临床跟踪试验已经证实其有效性。
但由于老年患者群体的特殊性,使其在具体应用时存在诸多的问题,由于老年人机体衰弱,特别是肝肾功能不全,使其对药物的耐受性较差,加之老年患者往往一身多病,服用多种药物,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在此种情况下,开发中医药的宝库,从中寻求有效地治疗方法,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选择。
中医药是个巨大的宝库,发挥中医优势,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针对老年病的特点,系统研究老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发掘出有效的中医中药治疗方法,实现在预防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同时对多种相关疾病的预防治疗保健作用,将成为中医界下一步的努力方向之一。
研究目的发挥中医的优势,运用中医理论系统研究阐述老年动脉粥样硬化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在此基础上结合现代药理研究及临床观察选取切中老年动脉粥样硬化病机的方药,用实验及临床观察的方法,验证加味黄芪生脉饮治疗预防老年动脉粥样硬化的有效性,从而进一步验证所阐述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的正确性,最终将有效方药作为有效方法在临床上加以应用,达到预防治疗保健的综合作用。
研究内容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针对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发生过程中的主要危险因素血脂的异常,通过临床观察研究加味黄芪生脉饮对老年高脂血症的影响。
2通过实验研究,观察加味黄芪生脉饮对动脉粥样硬化兔动脉粥样板块的影响,研究其对粥样斑块的直接影响。
3通过临床观察,观察加味黄芪生脉饮对人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治疗效果,研究其对老年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疗效。
动脉粥样硬化抗炎治疗的研究进展

氧化氢的产生 。研究显示 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抑制 N D H , A P 氧化酶及其衍生的超氧化物。因此 , 汀药物和 R A 抑制剂的 他 AS 联 合治疗能提供额外 的收益 ,能抑制氧化应激产生超氧化物 、 N - B和炎症 因子 , FK 增加 N O生物利用度, 改善内皮功能障碍 , 胰 岛素抵抗 , 动脉粥样硬化 。临床研究表 明【, 1 联合用辛伐他汀和 l 】 到重要作用 , 且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和胰岛素抵抗促进了炎症和氧 氯沙坦效果优于单一用药 , 联合组均 比单一用药降低了血浆脂联 化 应激 。 素水平和胰岛素抵抗水平。另外一项研究中旧, 联合他汀药物和 高血脂和高血压是动脉粥样硬化 的主要危险因素 , 与心血管 雷米普利在高脂血症( 或合并 2型糖尿病 ) 显示 出额外 的益处。 联 疾病发病率相关 ,其 氧化应激反应共 同的机制为增加 R S的产 合治疗组较单一药物治疗组中血清 MD hC P O A,sR 显著降低。但是 生, 减少抗氧化能力 , 引起心血管功能损伤。 两者的协同作用不仅 雷米普利或者联合治疗组在脂联素和胰 岛素抵抗方面优于辛伐 引起 冠状 动 脉内皮 功能 损 伤 , 且 协 同作 用 下 的氧 化应 激 反应 比 他 汀 治疗 。 并 单一危险因素作用更强烈。长期抗氧化剂的应用如 Vt 、 i i Vt C E能 3 过 氧化 物酶 体增 生 物激 活 受体 (P R) PA 显著改善猪的冠状动脉的硬化【 习 。 PA P R是一种由脂肪酸激活的细胞核受体 , 其配体 P A a稳 PR
中图分 类 号 :5 3 R 4. 5 文献标 识码 : B 文章 编号 :06 0 7 (0 11- 19 0 10 -9 92 1 )40 1— 2
胞 中的 A g1 n 1依赖 的氧化应激反应 , 从而减少了体内超氧负离子 的产生 ,减缓 N O氧化降解从而在体内和体外发生生物学效应 。 可能机 制 包括 了 N O释放 刺激 缓 激肽 释放 。血 管 紧张素转 化酶 抑 制 剂 ( C I和 A B 也抑 制 了 L L的氧 化 , 缓 了不依 赖降低 血 AE) R s D 延 要原 因【 n 。 压 的动脉 粥样 硬化 过程 ,启动 抑 制促 炎 症反 应 因子基 因转 录 , 减 大 鼠实 验 中激 活 A gI I n 1的 型受 体 ( TI)继 而 N D H 氧 少 炎症 因 子的 合成 A , A P 。 化 酶 激活 , O R S大量 产 生 , 导致 了炎 症 反应 、 管胰 岛 素 抵抗 、 血 内 有研究显示【 应用坎地沙坦的高血压病人 , 句 , 血浆 中丙二醇 皮功能障碍和凋亡I O 引起的内皮细胞功能障碍一方面降低 ( D ) 2 1 S 。R M A 的水平显著降低 , 单核细胞趋化蛋 白一 , 1肿瘤坏死因子? 和 了一氧化氮( 0) N 生物利用度 , 一方面促进超氧负离子的生成 。内 s D 0的表达也同时减少 了。这些作用与血压降低程度无相关 C4 皮细胞功能障碍也增加了 A gI n 的合成和分泌, 其机制为 R S对 性 。因此 R A O A S的抑制可以降低氧化应激和炎症 因子的表达 。 但 上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产生强大 的刺激作用 ,增加 了 A g n 1分 是不同药物有不同的效果, 氯沙坦和阿替洛尔在同样高血压患者 泌 , 血 管收缩 和促 炎症 反应 因子产 生 。 R S 能 氧化 低密 度脂 的阻止 动脉 病变 的研 究 中 , 使 O 还 氯沙 坦 能改 善动 脉 结构 和 内皮功 能障 蛋 白 , 抑制 血管 N 直接 O生 成 。 碍, 而阿替洛尔没有相同的效应 。 N — B调 节着促 炎 症反 应 因子 基 因转 录启 动 。 FK 可能 的机 制 为 2 他汀 和 R A A S的联 合治 疗 A gI 促 炎 症 反应 因子 和 游 离脂 肪 酸 (F 对 血 管 内皮 细胞 和 n 、 I F A) L L引起高脂血症兔子的 A 受体表达和 A g 的增加。 D TI nI I 他 血管平 滑肌 细胞 通过 多种 作 用产 生 损伤 , 引起 反应 并 促进 释放 出 汀类药物治疗 A g 依赖性的高血压是通过下调 A 受体表达。 nI I TI 更 多 的 R S 氧化应 激 和 自由基 激 活 N — B使 其进 入 细胞 核 内 , 在加入 A g O。 FK n Ⅱ大 鼠实验 中[ 辛伐他汀 由于抗氧化作用起保护心 8 1 , 与多 种效 应 分子 启 动 子 区域 中 K B序列 结 合 , 与 趋 化 因子 ( 一 脏 作用 , 能 的机 制 为 减 少 A gI, 而 抑制 了超 氧负 离 子 和过 参 I L 可 nI 从
动脉粥样硬化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动脉粥样硬化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动脉粥样硬化是近年来心血管领域的关注热点,有关其发病、检测和干预等的探讨尤其引人注目。
2007年7月20-24日,第9次全国动脉硬化性疾病学术会议在福建召开,会上多学科专家携手共议动脉粥样硬化焦点话题。
本报撷精华刊出,详见C1-C4版。
自从1904年德国莱比锡病理学家Marchand首次提出动脉粥样硬化一词以来,历经无数医学工作者的辛勤工作,人们对动脉粥样硬化的认识已逐步深入。
然而,目前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仍然很高,现有方法虽可减缓该病进程,但尚不能治愈。
究其原因,主要与动脉粥样硬化病因学和病理学研究的相对滞后有关。
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是因,是果,还是无关的伴随因素?1961年WilliamKannel在Framingham研究中首次提出危险因素的概念,以描述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有关的因素。
显然,危险因素概念的提出和危险因素评估为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做出了很大贡献。
但是,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谱在逐渐变动,新的危险因素与日俱增,那些依照人群调查中统计学相关性确立的危险因素,对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是因是果还是无关的伴随因素,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
在这众多的危险因素中,除高胆固醇血症外,绝大多数还缺乏单独引发人类动脉粥样硬化晚期斑块的直接证据。
就算最具病因条件的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症,虽然能在动物诱发类似人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但也有30%~50%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人不具有这些传统危险因素。
尽管我们可以理解这些危险因素对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具有协同性而造成个体差异,但同样难以否认动脉粥样硬化的始发病因目前仍然未能确定。
从肇事斑块到易损斑块,如何检测?怎样干预?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学研究目前处在描述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部位的特殊性相关。
近二十年来,由于检测技术的改进,介入心脏病学和心血管病理学专家对引发临床事件的肇事斑块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描述,Muller于1994年提出易损斑块的重要概念,这是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学的重大进展,大大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临床病理学的研究。
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机制及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机制及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血管疾病,其特征是脂质和复合病变在动脉内膜和中膜的积聚,导致动脉壁增厚变硬、血管腔狭窄。
这一过程涉及多种因素,包括脂质代谢异常、内皮功能障碍、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细胞凋亡等。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因此,对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机制的研究以及对治疗药物的开发一直是医学领域的热点和难点。
本文旨在综述近年来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重点关注脂质代谢、内皮功能、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等关键因素及其相互作用。
本文还将对动脉粥样硬化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包括他汀类药物、抗血小板药物、抗炎药物、抗氧化药物等的发展和应用。
通过综述这些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旨在为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机制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复杂的病理过程,涉及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其发生机制主要包括脂质代谢异常、内皮细胞损伤、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和平滑肌细胞增殖等。
脂质代谢异常: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脂质代谢密切相关。
当血浆中的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升高时,过量的LDL会沉积在动脉内膜下,经过氧化修饰后,被巨噬细胞吞噬形成泡沫细胞,这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形成的早期事件。
内皮细胞损伤:内皮细胞是血管壁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抗血栓、抗炎和维持血管稳态的作用。
内皮细胞损伤后,其功能会发生变化,促进单核细胞粘附、迁移和转化为巨噬细胞,进而促进泡沫细胞的形成。
炎症反应: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存在明显的炎症反应。
内皮细胞损伤后,会释放多种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等,这些炎症因子会进一步促进单核细胞、T淋巴细胞等炎症细胞的聚集和活化,加剧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氧化应激:氧化应激是指体内氧化与抗氧化系统失衡,导致活性氧(ROS)的产生过多。
动脉粥样硬化实验报告

动脉粥样硬化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旨在研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机制,通过动物实验模拟人体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以及可能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实验结果表明,高胆固醇饮食和缺乏运动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促发因素。
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通过控制饮食、进行适当的运动和药物治疗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
引言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主要发生在冠状动脉、颈动脉和大脑供血动脉等处。
它的发生与胆固醇代谢紊乱、炎症反应和内皮细胞损伤等多种因素有关。
本实验旨在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机制,探索其预防和治疗方法。
材料与方法1.实验动物:使用健康的实验小鼠作为研究对象。
2.实验组设定:将小鼠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饲喂正常饮食,实验组饲喂高胆固醇饮食。
3.检测指标:通过血液生化分析和组织切片染色等方法,检测小鼠血脂水平和动脉内膜厚度等指标。
4.数据处理:使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小鼠在饲喂高胆固醇饮食后,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明显升高。
同时,动脉内膜厚度也明显增加,出现明显的斑块形成。
讨论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高胆固醇饮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促发因素之一。
胆固醇在体内积聚,形成斑块,导致血管狭窄和堵塞。
2. 运动不足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适当的运动可以提高血液循环,促进胆固醇的代谢和排出。
3. 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在于控制饮食、增加运动和采取药物治疗等综合措施。
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受多种因素影响。
本实验通过动物模型成功模拟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过程,揭示了高胆固醇饮食和运动不足的关键作用。
进一步的研究还需探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寻找更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领域班级:G13药物制剂班姓名:邵灯学号:201303012024摘要:动脉粥样硬化作为动脉硬化的最常见类型,正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
动脉粥样硬化容易引发各种心脑血管疾病,也是国内外心血管领域研究的重点。
本文即对近年来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做一综述。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机制研究进展正文引言: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是动脉硬化中常见的类型,为心肌梗塞和脑梗塞的主要病因。
动脉硬化是随着人年龄增长而出现的血管疾病,其规律通常是在青少年时期发生,至中老年时期加重、发病。
男性较女性多,近年来本病在我国逐渐增多,成为老年人死亡主要原因之一。
动脉壁都由内膜、中膜和外膜组成,按管径大小,动脉又可分为大、中、小三级。
大动脉如主动脉及其大分支的中膜含有大量成层的弹力纤维,弹性大,故又称弹力型动脉。
中动脉如冠状动脉、脑动脉、肾动脉和四肢动脉等的中层富含平滑肌,故又称肌型动脉。
小动脉指管径在1mm以下的动脉,也属于肌型动脉,但内弹力膜薄而不明显,中膜的平滑肌亦很少。
一、病因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组动脉硬化的血管病中常见的最重要的一种,其特点是受累动脉病变从内膜开始。
一般先有脂质和复合糖类积聚、出血及血栓形成,纤维组织增生及钙质沉着,并有动脉中层的逐渐蜕变和钙化,病变常累及弹性及大中等肌性动脉,一旦发展到足以阻塞动脉腔,则该动脉所供应的组织或器官将缺血或坏死。
由于在动脉内膜积聚的脂质外观呈黄色粥样,因此称为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就是动脉壁上沉积了一层像小米粥样的脂类,使动脉弹性减低、管腔变窄的病变。
高血压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重要因子,而动脉因粥样硬化所致的狭窄又可引起继发性高血压。
因此二者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形影不离。
高血压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多发生于大、中动脉,包括心脏的冠状动脉、头部的脑动脉等这些要塞通道。
高血压致使血液冲击血管内膜,导致管壁增厚、管腔变细。
管壁内膜受损后易为胆固醇、脂质沉积,加重了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
因此,高血压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子。
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硬化的一种,大、中动脉内膜出现含胆固醇、类脂肪等的黄色物质,多由脂肪代谢紊乱,神经血管功能失调引起。
常导致血栓形成、供血障碍等。
也叫粥样硬化。
二、常见症状每种疾病的出现都有一定的症状,动脉粥样硬化也是如此,专家提醒大家,如果在疾病发生的初期就可以引起自身的重视那么就可以及时接受有效的治疗,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的病情。
那么对于这类疾病的症状并不能让大家所熟悉,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动脉粥样硬化的症状。
1.头晕:头晕为高血压最多见的症状。
有些是一过性的,常在突然下蹲或起立时出现,有些是持续性的。
头晕是病人的主要痛苦所在,其头部有持续性的沉闷不适感,严重的妨碍思考、影响工作,对周围事物失去兴趣,当出现高血压危象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时,可出现与内耳眩晕症相类似症状。
2.头痛:头痛亦是高血压常见症状,多为持续性钝痛或搏动性胀痛,甚至有炸裂样剧痛。
常在早晨睡醒时发生、起床活动及饭后逐渐减轻。
疼痛部位多在额部两旁的太阳穴和后脑勺。
3.烦躁、心悸、失眠:高血压病患者性情多较急躁、遇事敏感,易激动。
心悸、失眠多为入睡困难或早醒、睡眠不实、恶梦纷纭、易惊醒。
这与大脑皮层功能紊乱及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有关。
4.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早期多不明显,但随着病情发展而逐渐加重。
因颇令人苦恼,故常成为促使病人就诊的原因之一,表现为注意力容易分散,近期记忆减退,常很难记住近期的事情,而对过去的事如童年时代的事情却记忆犹新。
5.肢体麻木:常见手指、足趾麻木或皮肤如蚊行感或项背肌肉紧张、酸痛。
部分病人常感手指不灵活。
一般经过适当治疗后可以好转,但若肢体麻木较顽固,持续时间长,而且固定出现于某一肢体,并伴有肢体乏力、抽筋、跳痛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预防中风发生。
6.出血:较少见。
由于高血压可致动脉脑硬化,使血管弹性减退,脆性增加,故容易破裂出血。
其中以鼻出血多见,其次是结膜出血、眼底出血、脑出血等,据统计,在大量鼻出血的病人中,大约80%患高血压。
三、临床表现动脉粥样硬化的症状主要决定于血管病变及受累器官的缺血程度,主动脉粥样硬化常无症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者,若管径狭窄达75%以上,则可发生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律失常,甚至猝死。
脑动脉硬化可引起脑缺血、脑萎缩,或造成脑血管破裂出血,肾动脉粥样硬化常引起夜尿、顽固性高血压、严重者可有肾功能不全。
肠系膜动脉粥样硬化可表现为饱餐后腹痛便血等症状。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管腔严重狭窄者可出现间歇性跛行、足背动脉搏动消失,严重者甚至可发生坏疽。
四、检查1、患者常有血胆固醇、甘油三酯增高,高密度脂蛋白减低,脂蛋白电泳图形异常,多数患者表现为第Ⅲ或第Ⅳ型高脂蛋白血症。
2、X线检查可见主动脉伸长、扩张和扭曲,有时可见钙质沉着。
3、动脉造影可显示四肢动脉、肾动脉与冠状动脉由于粥样硬化所造成的管腔狭窄、病变部位及范围。
4、多普勒超声波检查有助于判断四肢动脉、肾动脉血流通畅情况。
五、诊断1、40岁以上的病人,如有主动脉增宽扭曲而能排除其他疾病,提示有主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2、如突然出现眩晕或步态不稳而无颅内压增高征象,则应疑有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所引起的脑供血不足;3、活动后出现短暂的胸骨后和心前区闷痛或压迫感,则应疑及冠状动脉供血不足;4、夜尿常为肾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症状之一。
此外,患者常伴有动脉粥样硬化的易患因子,如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低HDL血症、糖尿病以及吸烟等。
如选择性地作心电图,放射性核素心、脑、肾等脏器扫描,多普勒超声检查,以及选择性血管造影等,有助明确诊断。
临床上常需考虑与炎症动脉病变(如多发性、大动脉炎血栓性闭塞性脉管炎等)及先天性动脉狭窄(如主动脉、肾动脉狭窄等)相鉴别。
炎症性动脉疾病多具有低热、血沉增快等炎症表现,先天性主动脉缩窄发病年龄轻,不伴有动脉粥样硬化的易患因素。
六、治疗1.综合治疗(1)合理饮食,饮食总热量不应过高防止超重。
(2)坚持适量的体力活动。
(3)合理安排工作及生活。
(4)其他方面。
提倡不吸烟,可饮少量酒。
(5)控制易患因素。
如患有糖尿病、应及时控制血糖,包括饮食控制。
2型糖尿病的降糖药物应以不引起高胰岛素血症为宜如达美康等;如有高血压则应给降压药,使血压降至适当水平,如有血胆固醇增高,则应控制高胆固醇适当给予降脂药物。
2.药物治疗(1)降血脂药物①他汀类;②贝特类;③烟酸;④消胆胺;⑤安妥明;⑥不饱和脂肪酸如益寿宁、血脂平及心脉乐等;⑦藻酸双酯钠。
(2)抗血小板药物①阿司匹林;②潘生丁;③氯吡格雷;④西洛他。
(3)另有水蛭素具有抗血小板作用血小板聚集,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和血管内皮功能减退是引起血小板激活的第一步。
以上情况使内皮下胶原组织暴露,天然水蛭素通过抑制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激活,具有明确的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
七、总结与展望总之,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
内皮损伤或血清胆固醇水平过高导致大量以LDL为主的脂质颗粒沉积于动脉内皮下;这些沉积的脂质颗粒随后被修饰、标记并吸引血液中的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等迁移至内皮下;迁移至内皮下的单核细胞转化为巨噬细胞并大量吞噬修饰的脂质颗粒;如果超过HDL等把胆固醇向内膜外转运的能力,则巨噬细胞形成的泡沫细胞最终死亡;大量死亡泡沫细胞聚集形成脂池并吸引动脉中层的平滑肌细胞迁移至内膜,随后平滑肌细胞由收缩型衍变为合成型并产生大量胶原和弹力纤维等包裹脂池形成典型粥样硬化病变。
动脉粥样斑块在oxLDL 的促进 AS 过程中的炎症反应,炎症反应对内皮损伤的启动,斑块内细胞凋亡、新生血管的形成、血管重构和斑块所受的应力和血流剪切力作用,最终导致斑块的损伤,从而局部急性血栓形成而引起组织的缺血、缺氧损伤和坏死的心、脑、肾及周围血管等器官的临床综合症。
通过上述对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的分析治疗等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的一种动脉硬化的血管病,它能够引发多种疾病,其中最常见的就是继发性高血压,其中高血压也是重要的引发因子,通过一些症状的说明,大都是跟高血压有关的一系列症状,提醒着我们注意关心身边的人群,尤其是一些老年人,发现有上面症状的应该及时检查和治疗,目前最重要的治疗方法就是合理的饮食搭配,适量的体育运动和有规律的生活方式,以及一些药物的治疗等。
参考文献:1.Chiu JJ,Usami S,Chien S.Vascular endothelial responses to altered she ar stress:pathologic implications for atherosclerosis〔J〕.Ann Med,2009;41(1):192. Park YM,Febbraio M,Silverstein RL.CD36 modulates migration of mo use and human macrophages in response to oxidized LDL and may contribute to macrophage trapping in the arterial intima〔J〕.J Clin Invest,2009;119(1):1363.Curtiss LK.Reversing atherosclerosis〔J〕.N Engl J Med,2009;360(11): 1144 64. Thorp E,Li Y,Bao L,et al.Brief report:increased apoptosis in advanced atherosclerotic lesions of Apoe〔J〕.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2009;29(2):1695.Galkina E,Ley K.Immune and inflammatory mechanisms of atherosclerosis〔J〕.Annu Rev Immunol,2009;27(1):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