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近15_年动脉粥样硬化的中西医理论机制研究进展

近15_年动脉粥样硬化的中西医理论机制研究进展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学, 2023, 12(8), 1985-1990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tcm https:///10.12677/tcm.2023.128292近15年动脉粥样硬化的中西医理论机制研究进展朱西阳湖北中医药大学,针灸骨伤学院,湖北 武汉收稿日期:2023年6月16日;录用日期:2023年7月28日;发布日期:2023年8月9日摘要 动脉粥样硬化(arteriosclerosis, AS)是一种发生在大、中血管的慢性特异性炎症,可引发冠心病和脑梗死,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居各种疾病前列,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之一。

目前关于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尚不十分明确,各中西医学者各有其见解。

搜索国内外近十五年关于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西医理论机制以及实验研究进展的期刊论文,为动脉粥样硬化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有利于以后的治疗研究。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理论机制,中医,西医,研究进展Research Progress of Theoretical Mechanis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on Atherosclerosis in Recent 15 YearsXiyang ZhuCollege of Acupuncture and Orthopaedics, Hube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Wuhan Hubei Received: Jun. 16th , 2023; accepted: Jul. 28th , 2023; published: Aug. 9th , 2023AbstractAtherosclerosis (AS) is a kind of chronic specific inflammation that occurs in large and middle blood vessels, which can cause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cerebral infarction. Its incidence rate朱西阳and mortality rate are in the forefront of various diseases, and it is one of the diseases that se-riously endanger human life and health. At present, the mechanism of Atherosclerosis is not very clear, and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practitioners have their own views. Search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journal papers on the theoretical mechanism of Atherosclerosi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and the progress of experimental research in the past 15 year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research on the mechanism of Atherosclerosis, which is conducive to the future treatment research.KeywordsAtherosclerosis, Theoretical Mechanism,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estern Medicine,Research Progress Array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引言动脉粥样硬化(arteriosclerosis, AS)是一种发生在大、中血管的慢性特异性炎症,是心绞痛、心肌梗死、动脉瘤和外周动脉疾病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础。

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ppt课件

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ppt课件

生活方式干预和治疗建议
01
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特别是血脂、血压、血糖等指标的检查,以便及
时发现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
02
关注家族史
如果家族中有动脉粥样硬化的人群,应该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
及时进行预防和治疗。
03
心理健康
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减轻精神压力,有助于缓解动脉粥样硬化
的进展。
04
基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研究
基因多态性
研究证实,某些基因多态性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如APOE基 因、IL-6基因等。
环境因素
吸烟、高血压、高血脂等环境因素也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密切相关,研究这些 因素与基因的相互作用有助于深入了解病情。
临床试验和药物研发进展
他汀类药物
他汀类药物是当前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最重要的药物之一,可以显著降低血脂水平,稳定动 脉粥样硬化斑块,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测量血压、体重、腰围等,了解患者的肥 胖程度和代谢状况。
影像学检查
如超声、CT、MRI等,可直接观察动脉粥 样硬化的病变情况。
病情评估和预后判断
1
根据病史和实验室检查,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 ,判断病变程度和心血管疾病风险。
2
通过影像学检查,了解动脉粥样硬化的范围、 程度和并发症情况,有助于判断预后。
03
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策略
药物治疗
抗血小板药物
01
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可以减少血小板聚集,从
而降低心肌梗死和中风的风险。
降脂药物
02
他汀类药物可以降低血脂水平,包括胆固醇和甘油三酯,从而
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速度。
血管紧张素转,降低血压,并减少氧化应激反应,有

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研究最新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研究最新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研究最新进展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特征是在血管壁内形成斑块,导致血管狭窄和血液供应不足。

这种疾病是全球范围内引起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了解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过程对于预防和治疗此疾病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的最新研究进展,从内皮损伤、脂质沉积、炎症反应到纤维斑块形成等多个方面进行讨论。

首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过程始于内皮损伤。

内皮细胞是血管壁的第一道防线,保持血管的正常功能。

然而,损伤如高血压、吸烟以及炎症等因素可以导致内皮细胞功能异常。

最新研究发现,内皮细胞损伤可促进脂质沉积和炎症反应的发生,从而诱导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其次,脂质沉积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的关键环节。

脂质沉积主要发生在损伤的内皮下,形成脂质斑块。

最新的研究显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在血管壁中游离并被摄取,然后被氧化和修饰成氧化脂蛋白,激活单核细胞进一步迁入损伤部位。

这些单核细胞转化为巨噬细胞,并吞噬氧化脂质,形成泡沫细胞。

泡沫细胞的积累最终形成脂质斑块,导致血管狭窄和硬化。

第三,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

当泡沫细胞积累时,它们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这引起血管壁的炎症反应。

已发现,炎症反应可激活内皮细胞和炎症细胞,并促进炎症因子的释放。

此外,炎症细胞的迁入和活化还导致平滑肌细胞增殖和基质重塑。

这些变化最终导致斑块内纤维斑块的形成,使血管壁厚度增加。

最新研究还揭示了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的其他重要因素。

一项研究发现,巨噬细胞表面的膜蛋白CD36在脂质斑块形成中起关键作用。

CD36介导泡沫细胞对低密度脂蛋白的摄取,并激活炎症反应。

另一项研究发现,心肌梗死后再灌注损伤可以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心肌梗死会引起血管内膜剥离和内皮损伤,这为斑块形成提供了理想的环境。

上述研究揭示了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的重要环节,为该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线索。

我国动脉粥样硬化基础研究近三年进展

我国动脉粥样硬化基础研究近三年进展

1、炎症反应对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影响
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细胞因子、炎性 介质和氧化应激等炎症因素可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导致内皮细胞功能失调,促进 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从而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此外,炎症反应还可 促进斑块的不稳定性和破裂,导致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内容摘要
近年来,随着基础研究的深入,对AS的发病机制和防治策略有了新的认识。 研究发现,A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炎症反应在AS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 用。巨噬细胞和其他炎症细胞在动脉粥样斑块中的浸润和活化导致炎症反应和血 栓形成,从而加速AS的发展。因此,针对炎症反应的靶向治疗成为防治AS的新策 略。
研究方法
然而,目前研究方法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存在 差异,可能影响研究的可靠性。其次,当前研究多单个因素或信号通路,而动脉 粥样硬化发病机制的复杂性要求研究应更全面、系统。
主要成果与不足
主要成果与不足
近三年,我国动脉粥样硬化基础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研究人员在基因组学、 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多个层面揭示了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此 外,针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干预手段和治疗策略也得到了进一步明确。
2、动脉粥样硬化对炎症反应的 促进作用
2、动脉粥样硬化对炎症反应的促进作用
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本身可促进炎症反应的进展。斑块内巨噬细胞和其他免疫 细胞可分泌炎性介质,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 等,进一步刺激炎症反应。此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氧化应激也可促进炎症 反应,导致病情恶化。
我国动脉粥样硬化基础研究 近三年进展
01 引言
03 研究方法 05 结论
目录
02 研究现状 04 主要成果与不足 06 参考内容

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机制及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机制及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机制及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血管疾病,其特征是脂质和复合病变在动脉内膜和中膜的积聚,导致动脉壁增厚变硬、血管腔狭窄。

这一过程涉及多种因素,包括脂质代谢异常、内皮功能障碍、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细胞凋亡等。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因此,对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机制的研究以及对治疗药物的开发一直是医学领域的热点和难点。

本文旨在综述近年来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重点关注脂质代谢、内皮功能、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等关键因素及其相互作用。

本文还将对动脉粥样硬化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包括他汀类药物、抗血小板药物、抗炎药物、抗氧化药物等的发展和应用。

通过综述这些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旨在为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机制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复杂的病理过程,涉及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其发生机制主要包括脂质代谢异常、内皮细胞损伤、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和平滑肌细胞增殖等。

脂质代谢异常: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脂质代谢密切相关。

当血浆中的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升高时,过量的LDL会沉积在动脉内膜下,经过氧化修饰后,被巨噬细胞吞噬形成泡沫细胞,这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形成的早期事件。

内皮细胞损伤:内皮细胞是血管壁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抗血栓、抗炎和维持血管稳态的作用。

内皮细胞损伤后,其功能会发生变化,促进单核细胞粘附、迁移和转化为巨噬细胞,进而促进泡沫细胞的形成。

炎症反应: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存在明显的炎症反应。

内皮细胞损伤后,会释放多种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等,这些炎症因子会进一步促进单核细胞、T淋巴细胞等炎症细胞的聚集和活化,加剧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氧化应激:氧化应激是指体内氧化与抗氧化系统失衡,导致活性氧(ROS)的产生过多。

动脉粥样硬化中药治疗机制的研究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中药治疗机制的研究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中药治疗机制的研究进展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常见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种慢性疾病。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一直呈上升趋势,已经成为危害世界各国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而传统中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也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近年来动脉粥样硬化中药治疗的研究进展。

一、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其发病过程主要包括内皮细胞损伤、炎症反应、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凝血作用促进、平滑肌细胞迁移和增殖、胆固醇沉积和氧化、细胞凋亡等一系列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

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遗传、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肥胖等。

二、传统中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中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清热解毒、化瘀软坚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过程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中药治疗可以通过清热解毒的作用减轻炎症反应,化瘀软坚的作用降低血管内的斑块形成,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过程。

2. 调和气血、活血化瘀中药治疗可以通过调和气血、活血化瘀的作用改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血液循环,促进血管内的斑块溶解,减少血管内的病理改变。

3. 益气养血、健脾和胃中药治疗可以通过益气养血、健脾和胃的作用改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提高免疫功能,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三、动脉粥样硬化中药治疗的研究进展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动脉粥样硬化中药治疗的研究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

1. 中药对动脉粥样硬化病理过程的影响一些研究表明,中药可以通过改善血脂代谢、抑制炎症反应、调节内皮细胞功能、降低血小板聚集等多种途径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过程,从而减缓病情的进展,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2. 中药对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一些临床研究表明,中药治疗对于缓解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症状、改善血压、血脂、血糖等生化指标、减轻动脉硬化斑块负荷、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

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动脉 粥样样硬化 ( hrslrs , S 是血脂沉积 于动脉内膜 , a eoc oi A ) t e s 内膜纤维化 ,形成 粥样斑块 ,致管壁 变硬,管 腔狭窄。AS 引 可
正相关 ,其中主要 是低密度脂蛋 白胆 固醇 (D — ) L L C 水平 与 AS的 发 生呈正相关 ] D — 。L L C的颗粒 较小越 容易进入动脉 内膜下层,
高。流行病 学资料提 示,血清胆 固醇水平的升高与 A S的发生呈 血 小板 黏 附及巾膜平 滑肌 细胞 迁 入 内膜等 变化 ,均 可促 使 AS
① 商丘 医学高等 专科学校 河南 商丘 4 6 0 7 10
力及抵 抗胃酸 的能力,如果该部位 出现病理性改变 ,如溃疡 ,严
[] a nnB,Bo nn ,B i h irvsua rhtcueo e 8 G n o rw igJ r nO RT em coaclrac i tr fh e e t ga dlr les fa s ma hJ.A a,1 8 ,154 : 6 . ln ua noa rtt c [ J n t 9 2 3 ( 6 7 n o o ] ) 【】 is c i 9 P aek C,Wyt C.atrso lo u pyt teg sr c s , at P t n fbo dsp l o h ati mu oa e c a o a aiesu yrv aiga n - reymo e[] a , 18 , cmp rt td ee l ne d atr d l . An t 9 6 v n JJ
1 高血压 . 2
素包 括肥胖 、 遗传 因素、 A型性格 、缺少体力活动等 ; 近年来还 人们 也认识 到提高高密度脂 蛋 白胆 固醇 f D — ) H L C 水平可能是 抗

动脉粥样硬化的新研究和治疗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的新研究和治疗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的新研究和治疗进展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它主要由于血管内膜上的脂肪沉积、炎症反应和纤维化等因素引起。

这种疾病可以导致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严重时会危及人们的生命安全。

近年来,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和治疗取得了不少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炎症反应性疾病,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因素密切相关。

近年来,研究者发现,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基础不仅是单纯的血管壁内脂质沉积与血管壁增厚,还包括病理性细胞、血小板、血池等细胞和物质的聚集。

另外,最近的研究也发现,肠道微生物与动脉粥样硬化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

通过菌群的转移和转化,微生物代谢产物进入内环境,从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进展在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方面,常用的药物有他汀类药物、抗血小板药物和ACEI/ARB类药物等。

近年来,针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新型治疗手段也有所涌现。

1. PCSK9药物PCSK9(前蛋白转运蛋白原样多肽)是一种主要调节胆固醇代谢的蛋白质,通过降低LDL-C水平来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相比于传统的他汀类药物,PCSK9药物针对性更强,可快速降低LDL-C 的水平,并能有效预防缺血性事件。

2. Sirolimus药物Sirolimus是一种免疫抑制药物,最初用于器官移植后的免疫抑制,目前在缩小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防止再狭窄方面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该药物可以阻止免疫细胞的增殖,抑制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增殖,并能减少炎症反应,从而有助于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3. 抗炎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症反应性疾病,因此抗炎治疗被越来越多地用于该疾病的治疗。

目前,已有一些针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抗炎治疗药物,如阿特罗伐汀、红景天、载脂蛋白(a)抗体等,这些药物可以降低炎症因子的水平,改善内皮功能和生物活性,并有助于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综上所述,由于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过程复杂,研究和治疗也需要多种手段的综合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疗原则
1.脂肪占总摄
入量<10% 2.戒酒 3.吃含中链甘 油食物 4.药物无效
FH:杂合子
常、显 LDL受体缺 陷
1/500
1.控制饮食 2.他丁类 3.树脂类 4.抑制胆固醇
特 殊 高 脂 血 病 的 治 疗
吸收 5.严重病例透 析LDL 纯合子 常、显 LDL受体缺 陷 1/100万 出生TC较高(18.131.0mmol/L),皮肤黄瘤, 腱黄瘤,角膜弓,严重早发动 脉硬化,包括主动脉狭窄 可试用: atovastatin (阿乐)(阿 伐他丁) +LDL透析, 其余无效
同前
家族性β- 常,隐 脂蛋白异常 与apoE2/2 血症 同(1%人 群为 apoE2/2纯 合)
1/5000
TC 7.8-15.5,TG 4.5-9.0, 1.饮食中低 掌黄瘤,糖尿病使乊加重,饱和脂肪酸 早収周围动脉、冠心、中 2.控制体重 风 3.一线药物 4.若无糖尿 病倾向可考 虑用烟酸
TG 2.3-5.6→>11.3 同前
家族性内源 显性病因? 罕见, 性高甘油三 1/300 酯血症 家族性低 α-脂蛋白 血症 显性 很罕见
肝脏大,黄瘤,淀粉样变, 黄瘤样变
心血管病基因治疗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惠汝太 MD PhD
一、历史回顾
1963年 Joshua Lederberg 在“自然”杂志上对基因治 疗进 行了描述 ;
见X-染色体相关的严重的复合免疫缺陷。
2002年就収现,10个被治疗的儿童中有
两个収生白血病样临床表现 —— 逆转录病毒 载体整合到LMO2原癌基因增强子,导致过度 表达LMO2所致。
三、基因治疗到底有无希望
1.目前尚无治疗方法的癌症; 2.虽有治疗方法,但疗效不满意; 3.蛋白质纯化条件严栺,昂贵,目前尚无 满意的蛋白质可供应用。
1.饮食 2.他汀 3.树脂
家族性apoB100缺陷 多基因高胆固 醇血症
常、显 apoB突变 遗传方式不 明,各种遗 传缺陷
种族有关, LL罕见,约 1/600 高
与FH杂合子临床表现相同,诊 断靠突变检测 80%单纯高CHL为此类
同前
FCHL
apo-B升高, 约1/100 病因不明
TC和TG均升高?及家属 (TC 6.5-9.1,多轻-中度 TG升高)
四、治疗:
Rosuvastatin 5-10mg/d (10mg-40mg) CrestorAstraZeneca, 超级他汀 不通过Cyp450 3A4代谢(如普伐他汀), 半衰期长20h(如阿乐)降LDL65%,降TG,升 HDL。安全,耐受好。 Ezetimibe:仅抑制胆固醇的吸收,不影响胆 固醇的吸收
斑块中的WBC, 巨噬细胞
u-PA(+) Lamin Fibronectin fibrin
白细胞
纤溶酶原
纤溶酶
分解
PAI-1(-)
pro-mmp-3 -9 -12 -13
TIMP
激活的MMP-3 -9* -12 -13
分解胶原、弹力纤维 、糖 蛋白
心脏破裂夹层
斑块不稳定的危险因素:
脂质入量
ox-LDL
1989年 Rosenberg首先尝试了人体基因治疗(5个晚期黑 色素瘤病人_N. Eng J. Med.);
1990年 9月14日,FDA正式批准腺苷脱氨酶缺乏(ADA) 转基因治疗; 到2004年1月份为止,全世界24个国家918个基因治疗的 临床实验,牵涉到4000多个病人。
二、坎坷的经历
1,1999年,18岁的Jesse Gelsinger患鸟氨酸转
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惠汝太
Email: Huirutai@
刺激
细胞吸附 巨噬细胞、泡沫细胞
脂肪纹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
斑块破裂
ATPIII -近两年进展:
14个成员,
5个顾问,
3个工作人员,
22名评阅人, 28个学术组织,11个联邦政府 ( 39 个组织) 阅读1110篇文献成果-ATPIII
NCEP
一, 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 Lp(a):升高,提高了CHD的危险,为何ATPIII未列为常 规: a:前瞻性研究结果尚未完全证实Lp(a)的独立 CHD 预测作用, b:非裔美国人Lp(a)高于白人,但黑人中 Lp(a)与冠心病的关系未被证实。 c:测定方法不统一 ATPIII建议应存在下列情形应查Lp(a): a:无传统危险因素 b:有早収冠心病家族史 c:有家族性高胆固醇家族史者(杂合 1/500)
5. 小密LDL:
是否能成为CHD的独立危险因素,但常常合并代谢
综合症,是CHD的高危险因素。
小密LDL: >50% 治疗: 1. 生活方式 2. 若合并低HDL, 高TG, 应给药物 治疗(烟酸或贝特类)。
6 . 同型半胱氨酸(CHD独立危险因素,脑中风)CDC2004年已肯定, 政 府硬性规定面粉中加叶酸。 为何目前仍不列为常规:一级预防的指标(中国)。 1.)机制不明,与CHD的 强度,密切程度不强(与脑中风). 2.)Clinical trial结果尚未结束. 3.)美国人高同型半胱氨酸比率低(9%),中国高14%- 20%. CHD家族史者升高,则同时测B12, 若B12正常,给叶酸纠正.
为此,美国基因治疗协会(ASGT)与欧洲基因 治疗协会(ESGT)在自然杂志収表了他们的意见:
The field of gene therapy is working to develop new and better methods to treat a variety of severe
disorders, including genetic diseases such as hemophilia
疾病名
家族性乳糜微 粒血症
遗传方式及 机制 常、隐 脂蛋白脂酶 或apoC-II 缺乏
发生率 罕见
主要临床表现 儿童发病,反复腹疼,肌腺? 视网膜脂沉积,皮肤黄瘦,肝 脾大少见:周围神经病变?? 障碍(可逆) 杂合:TG正常或轻度升高 纯合:可 TG>11.3mmol/L(1000mg) 冠心危险不太大 出生后TC高,可达9.012.9mmol/L(350500mg%) 腱黄瘤,角膜弓,引发冠心病
三、动脉硬化急症并収症:
1, 心脏破裂(占心梗病人死因的5%-31%) 扩张:弹力纤维降解所致 2, 主动脉夹层破裂:胶原分解 3, 脑血管破裂 无法预料;致命性;能用的治疗方法有限; 因此,高危病人、预防十分重要。
正常状态
心血管系统蛋白酶抑制剂占优势 , 弹力与胶原纤维不被消化。 正常动脉:PAI-1/TIMP>>PA/MMPs 动脉硬化:PA/MMP>>PAI-1/TIMPs
二,硬冠心病指标:心梗,冠心病死亡 软冠心病指标:+心绞痛
冠心病同等危险因素: 1. 其它类型的临床动脉硬化疾病, 1) 周围动脉疾病(ABI<0.9,年冠心病死亡率2.9%),
2) 颈动脉IMT>75%(年龄
年冠心病事件8.3%,
性别)合并TIA, 脑中风,
3) 腹主动脉夹层:年死亡率≧1.9%, 2.糖尿病:超重、肥胖、代谢综合征, 腰围,治疗有效, 3.10年冠心病危险≧20%(心梗、冠心病死亡)。
PPARα, γ
PPAR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
在内皮、VSMC表达:
调节脂肪酸的β-氧化与摄取,导致apoAI↑, HDL↑。
是贝特类降脂药的作用靶点(agonist) 减少富含TG的脂蛋白、升高HDL、抗血管炎症。
靶疾病



癌:66%(608个) 遗传性单基因病:9.8%(90个) 血管病:8.3%(76个) 感染:6.5%(60个) 其他:2.6%(24个) 基因标记:5.8%(53) 健康志愿者:0.8%(7)
五大洲24个国家



美国: 66% 欧洲: 27% 东欧: 少量 澳大利亚:12% 加拿大: 12 % 日本: 10 % 荷兰: 6% 西班牙: 3 % 中国: 3% 芬兰: 3%
其中: 英国: 11% 德国: 6% 瑞士: 3.7% 法国: 2% 比利时: 1.6% 意大利:1.1%





波兰: 3 % 捷克: 1 % 奥地利:1 % 以色列:1 % 新加坡:1 % 新西兰:1 % 瑞典: 1 % 埃及: 1 % 墨西哥:1 % 南非: 1 %
1.肥厚型心肌病 2.原収性肺动脉高压 3.单基因高血压
12,ABI(踝— 臂指数):正常>0.90 Ankle-brachial Index
5年生存率
ABI<0.40 结肠癌
44% 63% 52%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
大血管周围血管疾病治疗 规律锻炼;饮食;药物治疗;改善血脂(6-12月乊内) 戒烟;正常血压;控制血糖; 抗血栓。 用药 Cilostazol(Otsuka America Pharmaceuticals Inc.) (西拉他唑) 巡能泰(已酮可可碱 400mg Bid) Aspirin 50-325mg qd Clopidogrel 75mg qd Ticlopidine 250mg Bid(血象) PGE1 转基因
WHO标准 胰岛素抵抗,及或糖耐量异常 (血糖 7.8 mmol/L,140mg/dl) 并存至少下列两个因素:
1. 腹肥胖 腰/臀比: 男 >0.90 及或BMI >30 女 >0.85 2. 甘油三酯 ≥150mg/l(≥1.7mmol/L)
3。HDL-C 男 < 35mg%(<0.9 ) 女 < 39 mg%(<1.0 ) 4. 血压 ≥140/90 mmHg 5. 尿微白蛋白 :≥20mg/min 或 微白蛋白/肌酐比≥30mg/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