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地的土壤类型
世界各地的土壤类型和中国主要土壤类型

世界各地的土壤类型主要土壤类型一、亚、欧大陆:亚、欧大陆就是最大的大陆。
山地土壤占1/3,灰化土与荒漠土分别占16%与15%,黑钙土与栗钙土占13%。
地带性土壤沿纬度水平分布由北至南依次为:冰沼土—灰化土—灰色森林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荒漠土—高寒土—红壤—砖红壤。
但在东、西两岸略有差异:大陆西岸从北而南依次为:冰沼土—灰化土—棕壤—褐土—荒漠土;大陆东岸自北而南依次为:冰沼土—灰化土—棕壤—红、黄壤—砖红壤。
在灰化土与棕壤带中分布有沼泽土。
半荒漠与荒漠土壤中分布着盐渍土。
在印度德干高原上分布着变性土。
二、美洲:北美洲灰化土较多,约占23%。
由于西部科迪勒拉山系呈南北走向伸延,从而加深了水热条件的东西差异,因此,北美洲西半部土壤表现明显的经度地带性分布。
北美大陆西半部(灰化土带以南,95°W以西,不包括太平洋沿岸地带)由东而西的土壤类型依次为湿草原土—黑钙土—栗钙土—荒漠土;而在东部因南北走向的山体不高,土壤又表现出纬度地带性分布,由北至南依次为冰沼土—灰化土—棕壤—红、黄壤。
北美灰化土带中有沼泽土,栗钙土带中有碱土,荒漠土带中有盐土。
南美洲砖红壤、砖红壤性土的分布面积最大,几乎占全洲面积的一半,主要分布于南回归线以北地区,呈东西延伸。
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土壤类型逐渐三、转为南北延伸,自东而西依次大致为:红、黄壤—变性土—灰褐土、灰钙土,再往南则为棕色荒漠土。
安第斯山以西地区土壤类型就是南北向排列与延伸的,自北向南依次为:砖红壤—红褐土—荒漠土—褐土—棕壤。
四、非洲:非洲土壤以荒漠土与砖红壤、红壤为最多,前者占37%,后两者占29%。
由于赤道横贯中部,土壤由中部低纬度地区向南北两侧成对称纬度地带性分布,其顺序就是砖红壤—红壤—红棕壤与红褐土—荒漠土,至大陆南北两端为褐土与棕壤。
但在东非高原因受地形的影响而稍有改变。
在砖红壤带中分布有沼泽土,在沙漠化的热带草原、半荒漠与荒漠带中分布有盐渍土。
世界主要山地与丘陵地区的地理特点与生态建设

气候特点
山地与丘陵地区 的气候多变,垂 直差异明显
山地与丘陵地区 的气候受地形影 响较大,如迎风 坡和背风坡的气 候差异
山地与丘陵地区 的气候具有多样 性,如热带雨林、 温带落叶阔叶林、 寒带针叶林等
山地与丘陵地区 的气候具有脆弱 性,容易受到全 球气候变化的影 响
水文特点
山地与丘陵地区的水文特点因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而异,通常表现为 河流密布、水系发达。
森林生态系统 建设的意义: 改善生态环境、 促进经济发展、 提高人类生活
质量等
草地生态系统建设
草地分布:主要分布在温带和寒 带地区,具有保持水土、调节气 候的作用。
建设措施:通过合理规划、科学 种植、加强管理等措施,可以恢 复和保护草地生态系统,提高生 态服务功能。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高幸福感。
应对全球挑战: 可持续发展能 够应对全球性 挑战,如气候 变化、资源短 缺等,为全人 类谋求福祉。
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生态保护:保护 自然环境,维护 生态平衡
经济发展:发展 绿色经济,促进 可持续发展
社会进步:提高 人民生活水平, 促进社会公平正 义
科技创新:推动 科技创新,提高 资源利用效率
这些地区的河流水量受季节影响较大,洪水期和枯水期差异显著。
由于地形起伏较大,河流落差大,因此水能资源较为丰富,但同时也 增加了河流的治理难度。
山地与丘陵地区的湖泊、水库等蓄水工程对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和 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土壤特点
山地土壤:贫瘠、排水性好
丘陵土壤:肥沃、富含有机质
高山土壤:寒冻性、有机质含 量低
水域生态系统建设对于维护全球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世界主 要山地与丘陵地区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世界各地的土壤类型

世界各地的土壤类型主要土壤类型亚、欧大陆:亚、欧大陆是最大的大陆..山地土壤占1/3;灰化土和荒漠土分别占16%和15%;黑钙土和栗钙土占13%..地带性土壤沿纬度水平分布由北至南依次为:冰沼土—灰化土—灰色森林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荒漠土—高寒土—红壤—砖红壤..但在东、西两岸略有差异:大陆西岸从北而南依次为:冰沼土—灰化土—棕壤—褐土—荒漠土;大陆东岸自北而南依次为:冰沼土—灰化土—棕壤—红、黄壤—砖红壤..在灰化土和棕壤带中分布有沼泽土..半荒漠和荒漠土壤中分布着盐渍土..在印度德干高原上分布着变性土.. 美洲:北美洲灰化土较多;约占23%..由于西部科迪勒拉山系呈南北走向伸延;从而加深了水热条件的东西差异;因此;北美洲西半部土壤表现明显的经度地带性分布..北美大陆西半部灰化土带以南;95°W以西;不包括太平洋沿岸地带由东而西的土壤类型依次为湿草原土—黑钙土—栗钙土—荒漠土;而在东部因南北走向的山体不高;土壤又表现出纬度地带性分布;由北至南依次为冰沼土—灰化土—棕壤—红、黄壤..北美灰化土带中有沼泽土;栗钙土带中有碱土;荒漠土带中有盐土..南美洲砖红壤、砖红壤性土的分布面积最大;几乎占全洲面积的一半;主要分布于南回归线以北地区;呈东西延伸..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土壤类型逐渐转为南北延伸;自东而西依次大致为:红、黄壤—变性土—灰褐土、灰钙土;再往南则为棕色荒漠土..安第斯山以西地区土壤类型是南北向排列和延伸的;自北向南依次为:砖红壤—红褐土—荒漠土—褐土—棕壤.. 非洲:非洲土壤以荒漠土和砖红壤、红壤为最多;前者占37%;后两者占29%..由于赤道横贯中部;土壤由中部低纬度地区向南北两侧成对称纬度地带性分布;其顺序是砖红壤—红壤—红棕壤和红褐土—荒漠土;至大陆南北两端为褐土和棕壤..但在东非高原因受地形的影响而稍有改变..在砖红壤带中分布有沼泽土;在沙漠化的热带草原、半荒漠和荒漠带中分布有盐渍土.. 澳大利亚:土壤以荒漠土面积最大;占44%;次为砖红壤和红壤;占25% ..土壤分布呈半环形;自北、东、南三方面向内陆和西部依次分布热带灰化土—红壤和砖红壤—变性土和红棕壤—红褐土和灰钙土—荒漠土..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土壤名称分布地区形成条件一般特征砖红壤海南岛、雷州半岛、西双版纳和台湾岛南部;大致位于北纬22°以南地区.. 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23~26℃;年平均降水量为1600~2000毫米..植被为热带季雨林.. 风化淋溶作用强烈;易溶性无机养分大量流失;铁、铝残留在土中;颜色发红..土层深厚;质地粘重;肥力差;呈酸性至强酸性..赤红壤滇南的大部;广西、广东的南部;福建的东南部;以及台湾省的中南部;大致在北纬22°至25°之间..为砖红壤与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 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较砖红壤地区略低;年平均气温为21~22℃;年降水量在1200~2000毫米之间;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风化淋溶作用略弱于砖红壤;颜色红..土层较厚;质地较粘重;肥力较差;呈酸性.. 红壤和黄壤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四川盆地周围的山地.. 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26℃;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黄壤形成的热量条件比红壤略差;而水湿条件较好.. 有机质来源丰富;但分解快;流失多;故土壤中腐殖质少;土性较粘;因淋溶作用较强;故钾、钠、钙、镁积存少;而含铁铝多;土呈均匀的红色..因黄壤中的氧化铁水化;土层呈黄色.. 黄棕壤北起秦岭、淮河;南到大巴山和长江;西自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东至长江下游地带..是黄红壤与棕壤之间过渡型土类.. 亚热带季风区北缘..夏季高温;冬季较冷;年平均气温为15~18℃;年降水量为750~1000毫米..植被是落叶阔叶林;但杂生有常绿阔叶树种.. 既具有黄壤与红壤富铝化作用的特点;又具有棕壤粘化作用的特点..呈弱酸性反应;自然肥力比较高; 棕壤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 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旱;年平均气温为5~14℃;年降水量约为500~1000厘米..植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 土壤中的粘化作用强烈;还产生较明显的淋溶作用;使钾、钠、钙、镁都被淋失;粘粒向下淀积..土层较厚;质地比较粘重;表层有机质含量较高;呈微酸性反应.. 暗棕壤东北地区大兴安岭东坡、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和长白山等地.. 中温带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5℃;冬季寒冷而漫长;年降水量600~1100毫米..是温带针阔叶混交林下形成的土壤.. 土壤呈酸性反应;它与棕壤比较;表层有较丰富的有机质;腐殖质的积累量多;是比较肥沃的森林土壤; 寒棕壤漂灰土大兴安岭北段山地上部;北面宽南面窄.. 寒温带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为-5℃;年降水量450~550毫米..植被为亚寒带针叶林.. 土壤经漂灰作用氧化铁被还原随水流失的漂洗作用和铁、铝氧化物与腐殖酸形成螯合物向下淋溶并淀积的灰化作用..土壤酸性大;土层薄;有机质分解慢;有效养分少..褐土山西、河北、辽宁三省连接的丘陵低山地区;陕西关中平原.. 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1~14℃;年降水量500~700毫米;一半以上都集中在夏季;冬季干旱..植被以中生和旱生森林灌木为主.. 淋溶程度不很强烈;有少量碳酸钙淀积..土壤呈中性、微碱性反应;矿物质、有机质积累较多;腐殖质层较厚;肥力较高.. 黑钙土大兴安岭中南段山地的东西两侧;东北松嫩平原的中部和松花江、辽河的分水岭地区.. 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3~3℃;年降水量350~500毫米..植被为产草量最高的温带草原和草甸草原.. 腐殖质含量最为丰富;腐殖质层厚度大;土壤颜色以黑色为主;呈中性至微碱性反应;钙、镁、钾、钠等无机养分也较多;土壤肥力高.. 栗钙土内蒙古高原东部和中部的广大草原地区;是钙层土中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土类.. 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2~6℃;年降水量250~350毫米..草场为典型的干草原;生长不如黑钙土区茂密.. 腐殖质积累程度比黑钙土弱些;但也相当丰富;厚度也较大;土壤颜色为栗色..土层呈弱碱性反应;局部地区有碱化现象..土壤质地以细沙和粉沙为主;区内沙化现象比较严重; 棕钙土内蒙古高原的中西部;鄂尔多斯高原;新疆准噶尔盆地的北部;塔里木盆地的外缘;是钙层土中最干旱并向荒漠地带过渡的一种土壤.. 气候比栗钙土地区更干;大陆性更强..年平均气温2~7℃;年降水量150~250毫米;没有灌溉就不能种植庄稼..植被为荒漠草原和草原化荒漠.. 腐殖质的积累和腐殖质层厚度是钙层土中最少的;土壤颜色以棕色为主;土壤呈碱性反应;地面普遍多砾石和沙;并逐渐向荒漠土过渡.. 黑垆土陕西北部、宁夏南部、甘肃东部等黄土高原上土壤侵蚀较轻;地形较平坦的黄土源区.. 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8~10℃;年降水量300~500毫米;与黑钙土地区差不多;但由于气温较高;相对湿度较小..由黄土母质形成..植被与栗钙土地区相似.. 绝大部分都已被开垦为农田..腐殖质的积累和有机质含量不高;腐殖质层的颜色上下差别比较大;上半段为黄棕灰色;下半段为灰带褐色;好像黑垆土是被埋在下边的古土壤..荒漠土内蒙古、甘肃的西部;新疆的大部;青海的柴达木盆地等地区;面积很大;差不多要占全国总面积的1/5.. 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年降水量大部分地区不到100毫米..植被稀少;以非常耐旱的肉汁半灌木为主.. 土壤基本上没有明显的腐殖质层;土质疏松;缺少水分;土壤剖面几乎全是砂砾;碳酸钙表聚、石膏和盐分聚积多;土壤发育程度差.. 高山草甸土青藏高原东部和东南部;在阿尔泰山、准噶尔盆地以西山地和天山山脉.. 气候温凉而较湿润;年平均气温在-2~1℃左右;年降水量400毫米左右..高山草甸植被.. 剖面由草皮层、腐殖质层、过渡层和母质层组成..土层薄;土壤冻结期长;通气不良;土壤呈中性反应; 高山漠土藏北高原的西北部;昆仑山脉和帕米尔高原.. 气候干燥而寒冷;年平均气温-10℃左右;冬季最低气温可达-40℃;年降水低于100毫米..植被的覆盖度不足10%.. 土层薄;石砾多;细土少;有机质含量很低;土壤发育程度差;碱性反应..您可能也喜欢:。
戈壁土标准

戈壁土标准
1. 定义:戈壁土是一种常见的土壤类型,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戈壁地带。
戈壁土具有特殊的地质和气候条件,呈现出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
2. 外观:戈壁土通常呈现出浅黄色或淡红色,质地疏松,干燥,含有较多的沙粒。
3. 湿度:戈壁土的湿度非常低,通常在干燥的情况下存在。
它极易干燥,但也能在某些特殊的地理环境下保持一定的水分。
4. pH 值:戈壁土的 pH 值通常呈酸性或中性。
具体数值在
5.5至7之间,但也有些特殊的区域可能呈现碱性或酸性。
5. 性质:戈壁土富含沙粒,使其呈现出良好的透水性和通气性。
它的含水量较低,对植物生长的适应性较差。
6. 营养含量:戈壁土的营养含量较低,缺乏有机质和养分,导致植物的生长条件相对较差。
通常需要添加有机肥料和其他营养补充剂来改善土壤质量。
7. 生物活性:由于干燥和贫瘠的环境,戈壁土的生物活性相对较低。
但仍然存在一些适应这种条件的植物和动物物种。
8. 壤土改良:为了改善戈壁土的肥力和水分保持能力,可采取以下措施:
- 添加有机肥料和营养补充剂增加土壤的养分含量;
- 增加土壤保水能力,如添加保水剂或改善排水条件;
- 耕种戈壁土,加入适量的粘土或腐殖质改善土壤结构;
- 在种植区域进行合理的灌溉,确保植物的水分需求。
9. 使用限制:由于戈壁土的特殊性质和土壤条件,其应用范围受限。
在农业、园艺和建筑等领域,需要充分考虑土壤改良和适应性植物的选择。
适当的措施和管理可最大限度地利用戈壁土的潜力。
请注意:以上描述为戈壁土的一般特征,具体情况可能因地理位置和环境条件而有所不同。
土纲重点

(一)森林土纲系列森林土纲系列是土壤形成发育主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灰土、淋溶土、富铁土、铁铝土。
这些土纲主要分布在湿润气候区,其土壤的共同特征是酸性或强酸性、土壤水分状况多为湿润土壤的水分状况、常湿润土壤水分状况。
1·灰土(1)含义:灰土是具有灰化淀积层的一类土壤。
(2)地理分布:灰土广泛分布于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在亚欧大陆的北部和北美洲北部呈现纬向地带性分布,包括北欧的挪威、瑞典、芬兰,波兰北部,俄罗斯的欧洲部分,亚洲北部的西伯利亚,北美洲的加拿大和美国北部地区,其中在俄罗斯和加拿大境内灰土分布面积最多。
中国灰土分布的面积相对较小,主要位于大兴安岭北端。
另外在世界各地高山垂直土壤带谱也有灰土分布,如中国长白山北坡及青藏高原南缘和东南缘的山地垂直带中就有灰土分布。
(3)主导成土过程:针叶林对土壤的物质循环、有机物积累过程具有重要的作用。
森林每年将大量的掉落物归还于土壤表层,形成枯枝落叶层。
在暖季温暖湿润的条件下,这些灰分含量很低的针叶林掉落物被微生物不断地分解,在土壤上层形成了较强的有机酸类化合物,导致土壤酸度升高,并促进会化作用的发展。
2·淋溶土(1)含义:淋溶土(2)地理分布:全球淋溶土的分布范围十分广泛,从北美洲和欧亚大陆北纬60°向南跨越迟到,一直至南美洲的南端、非洲的南端、澳大利亚大陆的南端及新西兰岛。
都有广泛分布。
中国淋溶土从寒温带、温带、暖温带到北亚热带甚至中亚热带都有分布,其主要分布区为中国东部、中部及西部某些山地的垂直带。
(3)主导成土过程:在土壤剖面中部存在黏化层是淋溶土的必备条件,黏化作用是形成淋溶土的重要成土过程。
3·富铁土(1)含义:富铁土是中度富铁铝化作用形成的产物,其上界在矿质土表至125cm范围内有低活性富铁层,但无铁铝层的土壤。
(2)地理分布:富铁土广泛分布于世界亚热带地区,在亚州东部、北美洲东南部、南美洲的中南部、非洲南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和欧洲地中海沿岸均有分布。
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土壤类型名称

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土壤类型名称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是中国在2019年完成的一项重要环境调查,它是中国土壤资源的全面评估,有助于为国家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和农业生产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持。
本文将介绍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中的土壤类型名称,并对它们的特点进行简要描述。
1.红壤红壤是中国南方常见的一种土壤类型,也是世界各地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典型土壤。
红壤因其独特的颜色而得名,主要由砂、粉砂和黏土组成,含有比较高的铁和铝,适合种植棉花、甘蔗、水稻等作物。
2.黄壤黄壤是中国北方和东北地区最常见的一种土壤类型,也是中国土壤种类较多的土壤类型之一。
黄壤颜色呈黄褐色或黄色,主要由石灰石、碳酸盐、粘土和有机质组成,适合种植苜蓿、花生、小麦等作物。
3.黑土黑土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主要土壤类型之一,也是全球十大黑土区之一,其名称因其颜色呈黑色而得名。
黑土富含有机质、氮、磷和钾等营养元素,土壤肥沃,适合种植大豆、玉米、马铃薯等作物。
4.棕壤5.盐渍土盐渍土是在长期干旱、半干旱区域由于地下水过度利用而形成的一种现象。
盐渍土中富含氯、硫酸盐和硝酸盐等盐类,对植物生长不利。
在盐渍土上通常种植耐盐作物或进行改良处理,例如在表面增加覆盖土壤,通过薄层灌溉等方式改善土壤质量。
6.草地土草地土是高海拔山区和草原地区的一种土壤类型,主要由粘土、有机质、石灰石和砂等杂质组成。
草地土肥沃,适合种植高山植物和草地植物。
7.岩溶土岩溶土是由于地下岩石溶解而形成的土壤类型,分布在喀斯特山区等地。
岩溶土内的石灰岩、石膏岩等材料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土层几乎没有大的孔隙度。
这种土壤富含石灰质,适合种植一些喜碱植物和花卉等。
8.沙土沙土主要由石英和石粉组成,通常为营养物质含量较低的土壤类型。
沙土透气性好,易于渗水,但不保水,适合种植需要干燥环境的草地和灌木。
以上就是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中常见的一些土壤类型名称及其特点的简要介绍。
这些土壤类型的分布情况和特点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不同类型的土壤需要不同的管理方法和肥料措施,建议农民根据当地土壤情况进行合理耕作和施肥,以提高农业产量和产质量。
世界各地不同土壤类型的分布

世界各地不同土壤类型的分布土壤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它对于植物生长和人类农业生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地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世界各地的土壤类型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本文将探讨世界各地不同土壤类型的分布情况,以及这些土壤类型对当地农业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看看亚洲地区的土壤类型。
亚洲地域广阔,土壤类型多样。
在中国,黄土是最为典型的土壤类型之一。
黄土广泛分布于中国的黄土高原地区,这种土壤质地疏松,富含养分,适合农作物的生长。
此外,在印度的恒河流域,存在着一种被称为“恒河泥”的土壤,它富含有机质和矿物质,为农作物提供了丰富的养分。
接下来,我们转向非洲大陆。
非洲的土壤类型也非常多样化。
例如,在撒哈拉沙漠南部的撒赫勒地区,存在着一种被称为“红壤”的土壤。
红壤呈现出红色或红褐色,富含铁和铝氧化物,但缺乏养分。
这种土壤类型对于农业来说是一种挑战,但通过合理的土壤改良措施,也可以实现农作物的生长。
此外,在非洲东部的大裂谷地区,存在着一种被称为“砂质土壤”的土壤类型。
砂质土壤排水性良好,但缺乏养分,因此需要施加肥料来满足农作物的需求。
欧洲的土壤类型也非常丰富多样。
在德国和荷兰等地,河流冲积平原上广泛分布着一种被称为“河流沉积土”的土壤类型。
这种土壤富含有机质和养分,非常适合农作物的生长。
此外,在北欧的芬兰和瑞典等地,存在着一种被称为“泥炭土”的土壤类型。
泥炭土是由部分腐殖质形成的,具有很高的湿度和酸性,不适合大规模的农作物种植,但可以用于花卉和蔬菜的生产。
南美洲的土壤类型也非常多样。
在巴西的亚马逊雨林地区,存在着一种被称为“红土”的土壤类型。
红土呈现出红色或红褐色,富含铁氧化物和有机质,非常适合农作物的生长。
此外,在阿根廷的南部,存在着一种被称为“黑土”的土壤类型。
黑土富含有机质和养分,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并且在该地区的大豆种植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总结起来,世界各地的土壤类型因地理、气候和地质条件的差异而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土壤类型

三.成土过程
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原生矿物受 到强烈风化,以致硅酸盐类矿物强烈分解,产生了以 高岭石为主的次生粘土矿物和游离氧化物。在风化过 程中,盐基离子的淋失是富铁铝化作用的前提,富铁 土中盐基离子已被强烈淋失,使土壤盐基离子含量明 显降低,交换性阳离子组成中,交换性铝离子占了优 势。此外,不仅盐基离子淋失,硅酸也被迅速淋失, 从而使铁、铝的富集作用更为明显,当移动到一定深 度时即发生凝聚沉淀作用。
四.土壤性状
铁铝土土体构型为: Ah - Bms - BC - C 。铁铝土 因成土过程强烈,土壤矿物已遭受彻底风化分解,
故其土壤中原生矿物含量很少,土壤质地粘重,粘
土矿物以高岭石为主,并含有大量的三水铝石和氧 化 铁 ; 铁 铝 土 一 般 呈 现 强 酸 性 反 应 , 土 壤 PH 值 在 4.5~5.0之间。
三.成土过程
均腐土分布区的气候特点是夏季温暖多雨,植物生长繁茂, 每年进入土壤中的有机物较多,冬季严寒漫长,土壤冻结,微生 物分解活动受到抑制,有机物质主要以腐殖质的形态积累于土壤 中,形成较厚的、腐殖质含量由上向下逐渐减少的腐殖质层。 在半干旱、半湿润的气候条件下,由于降水不足,降水只能 淋洗其易溶性的氯、硫、钠、钾等盐类,而钙镁等盐类只部分淋 失,部分仍残留于土壤中。因此,土壤胶体表面和土壤溶液多为 钙镁所饱和,土壤呈中性或碱性。土壤表层的部分钙离子,可与 植物残体分解所产生的碳酸结合,形成重碳酸钙向下移动,并以 碳酸钙的形式淀积于土层中、下部,形成钙积层,或者只具有钙 积现象。
(据美国农业部资料,1998)
图5-5 中国淋溶土剖面及其性状图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据龚子同,1999)
五. 土壤分类
淋溶土纲分为冷凉淋溶土、干润淋溶土、常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各地的土壤类型
主要土壤类型
亚、欧大陆:亚、欧大陆是最大的大陆。
山地土壤占1/3,灰化土和荒漠土分别占16%和15%,黑钙土和栗钙土占13%。
地带性土壤沿纬度水平分布由北至南依次为:冰沼土—灰化土—灰色森林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
荒漠土—高寒土—红壤—砖红壤。
但在东、西两岸略有差异:大陆西岸从北而南依次为:冰沼土—灰化土—棕壤—褐土—荒漠土;大陆东岸自北而南依次为:冰沼土—灰化土—棕壤—红、黄壤—砖红壤。
在灰化土和棕壤带中分布有沼泽土。
半荒漠和荒漠土壤中分布着盐渍土。
在印度德干高原上分布着变性土。
美洲:北美洲灰化土较多,约占23%。
由于西部科迪勒拉山系呈南北走向伸延,从而加深了水热条件的东西差异,因此,北美洲西半部土壤表现明显的经度地带性分布。
北美大陆西半部(灰化土带以南,95°W以西,不包括太平洋沿岸地带)由东而西的土壤类型依次为湿草原土—黑钙土—栗钙土—荒漠土;而在东部因南北走向的山体不高,土壤又表现出纬度地带性分布,由北至南依次为冰沼土—灰化土—棕壤—红、黄壤。
北美灰化土带中有沼泽土,栗钙土带中有碱土,荒漠土带中有盐土。
南美洲砖红壤、砖红
壤性土的分布面积最大,几乎占全洲面积的一半,主要分布于南回归线以北地区,呈东西延伸。
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土壤类型逐渐转为南北延伸,自东而西依次大致为:红、黄壤—变性土—灰褐土、灰钙土,再往南则为棕色荒漠土。
安第斯山以西地区土壤类型是南北向排列和延伸的,自北向南依次为:砖红壤—红褐土—荒漠土—褐土—棕壤。
非洲:非洲土壤以荒漠土和砖红壤、红壤为最多,前者占37%,后两者占29%。
由于赤道横贯中部,土壤由中部低纬度地区向南北两侧成对称纬度地带性分布,其顺序是砖红壤—红壤—红棕壤和红褐土—荒漠土,至大陆南北两端为褐土和棕壤。
但在东非高原因受地形的影响而稍有改变。
在砖红壤带中分布有沼泽土,在沙漠化的热带草原、半荒漠和荒漠带中分布有盐渍土。
澳大利亚:土壤以荒漠土面积最大,占44%,次为砖红壤和红壤,占25% 。
土壤分布呈半环形,自北、东、南三方面向内陆和西部依次分布热带灰化土—红壤和砖红壤—变性土和红棕壤—红褐土和灰钙土—荒漠土。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土壤名称分布地区形成条件一般特征砖红壤海南岛、雷州半岛、西双版纳和台湾岛南部,大致位于北纬22°以南地区。
热带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为23~26℃,年平均降水量为1600~2000毫米。
植被为热带季雨林。
风化淋溶作用强烈,易溶性无机养分大量流失,铁、铝残留在土中,颜色发红。
土层深厚,质地粘重,
肥力差,呈酸性至强酸性。
赤红壤滇南的大部,广西、广东的南部,福建的东南部,以及台湾省的中南部,大致在北纬22°至25°之间。
为砖红壤与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
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温较砖红壤地区略低,年平均气温为21~22℃,年降水量在1200~2000毫米之间,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风化淋溶作用略弱于砖红壤,颜色红。
土层较厚,质地较粘重,肥力较差,呈酸性。
红壤和黄壤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四川盆地周围的山地。
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26℃,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
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黄壤形成的热量条件比红壤略差,而水湿条件较好。
有机质来源丰富,但分解快,流失多,故土壤中腐殖质少,土性较粘,因淋溶作用较强,故钾、钠、钙、镁积存少,而含铁铝多,土呈均匀的红色。
因黄壤中的氧化铁水化,土层呈黄色。
黄棕壤北起秦岭、淮河,南到大巴山和长江,西自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东至长江下游地带。
是黄红壤与棕壤之间过渡型土类。
亚热带季风区北缘。
夏季高温,冬季较冷,年平均气温为15~18℃,年降水量为750~1000毫米。
植被是落叶阔叶林,但杂生有常绿阔叶树种。
既具有黄壤与红壤富铝化作用的特点,又具有棕壤粘化作用的特点。
呈弱酸性反应,自然肥力比较高,棕壤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
暖温带半湿润气候。
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旱,年平均气温为
5~14℃,年降水量约为500~1000厘米。
植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
土壤中的粘化作用强烈,还产生较明显的淋溶作用,使钾、钠、钙、镁都被淋失,粘粒向下淀积。
土层较厚,质地比较粘重,表层有机质含量较高,呈微酸性反应。
暗棕壤东北地区大兴安岭东坡、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和长白山等地。
中温带湿润气候。
年平均气温-1~5℃,冬季寒冷而漫长,年降水量600~1100毫米。
是温带针阔叶混交林下形成的土壤。
土壤呈酸性反应,它与棕壤比较,表层有较丰富的有机质,腐殖质的积累量多,是比较肥沃的森林土壤,寒棕壤(漂灰土)大兴安岭北段山地上部,北面宽南面窄。
寒温带湿润气候。
年平均气温为-5℃,年降水量450~550毫米。
植被为亚寒带针叶林。
土壤经漂灰作用(氧化铁被还原随水流失的漂洗作用和铁、铝氧化物与腐殖酸形成螯合物向下淋溶并淀积的灰化作用)。
土壤酸性大,土层薄,有机质分解慢,有效养分少。
褐土山西、河北、辽宁三省连接的丘陵低山地区,陕西关中平原。
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11~14℃,年降水量500~700毫米,一半以上都集中在夏季,冬季干旱。
植被以中生和旱生森林灌木为主。
淋溶程度不很强烈,有少量碳酸钙淀积。
土壤呈中性、微碱性反应,矿物质、有机质积累较多,腐殖质层较厚,肥力较高。
黑钙土大兴安岭中南段山地的东西两侧,东北松嫩平原的中
部和松花江、辽河的分水岭地区。
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
年平均气温-3~3℃,年降水量350~500毫米。
植被为产草量最高的温带草原和草甸草原。
腐殖质含量最为丰富,腐殖质层厚度大,土壤颜色以黑色为主,呈中性至微碱性反应,钙、镁、钾、钠等无机养分也较多,土壤肥力高。
栗钙土内蒙古高原东部和中部的广大草原地区,是钙层土中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土类。
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
年平均气温-2~6℃,年降水量250~350毫米。
草场为典型的干草原,生长不如黑钙土区茂密。
腐殖质积累程度比黑钙土弱些,但也相当丰富,厚度也较大,土壤颜色为栗色。
土层呈弱碱性反应,局部地区有碱化现象。
土壤质地以细沙和粉沙为主,区内沙化现象比较严重,棕钙土内蒙古高原的中西部,鄂尔多斯高原,新疆准噶尔盆地的北部,塔里木盆地的外缘,是钙层土中最干旱并向荒漠地带过渡的一种土壤。
气候比栗钙土地区更干,大陆性更强。
年平均气温2~7℃,年降水量150~250毫米,没有灌溉就不能种植庄稼。
植被为荒漠草原和草原化荒漠。
腐殖质的积累和腐殖质层厚度是钙层土中最少的,土壤颜色以棕色为主,土壤呈碱性反应,地面普遍多砾石和沙,并逐渐向荒漠土过渡。
黑垆土陕西北部、宁夏南部、甘肃东部等黄土高原上土壤侵蚀较轻,地形较平坦的黄土源区。
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气候。
年平均气温8~10℃,年降水量300~500毫米,与黑
钙土地区差不多,但由于气温较高,相对湿度较小。
由黄土母质形成。
植被与栗钙土地区相似。
绝大部分都已被开垦为农田。
腐殖质的积累和有机质含量不高,腐殖质层的颜色上下差别比较大,上半段为黄棕灰色,下半段为灰带褐色,好像黑垆土是被埋在下边的古土壤。
荒漠土内蒙古、甘肃的西部,新疆的大部,青海的柴达木盆地等地区,面积很大,差不多要占全国总面积的1/5。
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
年降水量大部分地区不到100毫米。
植被稀少,以非常耐旱的肉汁半灌木为主。
土壤基本上没有明显的腐殖质层,土质疏松,缺少水分,土壤剖面几乎全是砂砾,碳酸钙表聚、石膏和盐分聚积多,土壤发育程度差。
高山草甸土青藏高原东部和东南部,在阿尔泰山、准噶尔盆地以西山地和天山山脉。
气候温凉而较湿润,年平均气温在-2~1℃左右,年降水量400毫米左右。
高山草甸植被。
剖面由草皮层、腐殖质层、过渡层和母质层组成。
土层薄,土壤冻结期长,通气不良,土壤呈中性反应,高山漠土藏北高原的西北部,昆仑山脉和帕米尔高原。
气候干燥而寒冷,年平均气温-10℃左右,冬季最低气温可达-40℃,年降水低于100毫米。
植被的覆盖度不足10%。
土层薄,石砾多,细土少,有机质含量很低,土壤发育程度差,碱性反应。
您可能也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