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主要的土壤类型及分布资料

合集下载

中国土壤的分类及分布

中国土壤的分类及分布

中国土壤的分类及分布一、引言土壤是地球表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作为一个广袤的国土,土壤的分类及分布情况多种多样。

本文将对中国土壤的分类及分布进行详细介绍。

二、中国土壤的分类根据土壤的形成过程、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等因素,中国土壤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红壤红壤是中国南方常见的一类土壤,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的地区,如广东、广西、福建、江西等省份。

红壤呈红色或棕红色,富含氧化铁、铝和有机质,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常用于农田耕作。

2. 黄壤黄壤是中国北方常见的一类土壤,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如陕西、山西、甘肃等省份。

黄壤呈黄色或浅黄色,富含砂粒和粘粒,透水性较好,但肥力较低,需要施加大量的有机肥料来改良土壤。

3. 黑土黑土是中国东北地区的特有土壤,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份。

黑土呈黑色,富含有机质和养分,保水保肥能力强,适宜种植大豆、小麦等作物。

4. 沼泽土沼泽土主要分布在中国的湿地地区,如长江流域、东北平原等地。

沼泽土富含腐殖质和有机质,湿度高,适宜水生植物的生长,对于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具有重要作用。

5. 砂土砂土是中国沿海地区常见的一类土壤,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北、江苏等省份。

砂土颗粒较大,透水性好,但肥力较低,需要施加大量的有机肥料和水分来改良土壤。

三、中国土壤的分布根据中国土壤的分类及形成过程,土壤在国土范围内呈现出明显的分布特点:1. 南方地区中国南方地区主要分布着红壤和沼泽土。

红壤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的地区,呈现出条带状分布的特点。

沼泽土分布在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湿地地区,如江苏的洪泽湖、江西的鄱阳湖等。

2. 北方地区中国北方地区主要分布着黄壤和黑土。

黄壤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呈现出块状分布的特点。

黑土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呈现出带状分布的特点。

3. 沿海地区中国沿海地区主要分布着砂土和盐碱土。

砂土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北等省份的沿海平原地区,呈现出带状分布的特点。

中国的土壤类型与分布

中国的土壤类型与分布

中国的土壤类型与分布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地理环境多样的国家,土壤类型丰富多样,分布广泛。

本文将对中国的土壤类型进行基本介绍,并探讨其分布特点。

一、黄土土壤黄土是中国土壤中最为广泛分布的一种类型。

中国黄土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黄土高原等地区。

它的颜色呈黄褐色或暗棕色,质地疏松,富含粘土颗粒和砂粒,具有较好的透气性和保水性。

黄土对农作物的生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常常需要进行施肥和改良。

二、红壤红壤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地区,如江南、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台湾等地。

红壤的颜色呈红褐色,质地较重,富含铁氧化物。

红壤属于酸性土壤,适宜种植酸性作物如茶叶、柑橘等。

然而,红壤同时也面临着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和土壤贫瘠等问题,需要适当的保护与管理。

三、盐渍土盐渍土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北地区,如新疆、甘肃等。

盐渍土的主要特点是含盐量较高,对植物生长不利。

这种土壤类型常常需要进行排盐和淋洗等处理措施,方便农作物的种植。

此外,盐渍土的形成与水分蒸发和排水不畅有关,因此合理的水资源利用对改良盐渍土具有重要作用。

四、沼泽土沼泽土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等湿润地带,如黑龙江、云南等。

沼泽土是一种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湿润的环境有利于植物残酷物的分解和富集。

沼泽土常常被用作农田的有机肥料,同时也是某些特殊农作物(如水稻)的理想生长环境。

五、中性土中性土是中国土壤类型中的一种,广泛分布于中国的中部地区,如华中平原、华北平原等。

中性土的酸碱度适中,质地较好,富含养分,是农作物生长的理想土壤。

中国的主要农业地区多数是中性土分布区,农业生产较为发达。

六、其他土壤类型除了上述提到的土壤类型之外,中国还有一些特殊的土壤类型,如砂壤、粘壤、石砾土等。

这些土壤类型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分布范围。

总结起来,中国的土壤类型丰富多样,分布广泛。

不同的土壤类型对不同的农作物生长有着不同的影响,因此在农业生产中需要根据土壤类型选择适宜的农作物和合理的耕作措施。

第四章我国主要的土壤类型及分布

第四章我国主要的土壤类型及分布

四、 地形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引起地表物质与能量的再分配,是影响土壤和 环境之间物质、能量交换的一个重要条件。
1、地形对母质起着重新分配的作用。
2、不同地形影响地表水热条件的重新分配。
大的地形分布和排列能影响到气候带和生物带 的分布 ;中小地形主要影响土壤水热条件、养分、 质地、土壤厚薄的差异。 3、地形支配着地表径流,影响水分的重新分配,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地下水的活动情况。
(3)不同母质所形成的土壤,其养分状况也不相同。
(4)在一些土壤形成过程中,母质因素起着重要 的作用。
二、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气候支配着成土过程的水、热条件。 (1)气候影响岩石矿物风化强度和物质的淋溶过程。 (2)气候影响次生粘土矿物的形成。 (3)气候对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起着重要作用。 (4)气候影响着土壤分布规律,尤其是地带性分 布规律。
A B
C R
A1 A2
淀积层
母质层 母岩层
二、土壤的发生学层次 1、自然土壤的发生学层次
2、农业土壤中的发生学层次
(1)耕作层(A) (2)犁底层(B) (3)心土层(W) (4)底土层(C)
4.1.1.3 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
土壤是在五大成土因素(即气候、母质、 生物、地形和时间)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方向的。
4.1.1.4 主要成土过程
一、原始成土过程 从岩石出露地表着生微生物和低等植物开始 到高等植物定居之前形成的土壤过程,称为原始 成土过程。 二、腐殖化过程 是指在生物因素作用下,在土体中,尤其 是在土体表层所进行的腐殖质累积过程。
4.1.1.4 主要成土过程
三、粘化过程 是指矿物颗粒由粗变细形成粘粒的过程,或粘 粒在土体中淀积使粘粒含量增加的过程。 四、钙化过程 是指碳酸盐在土体中的淋溶淀积的过程,多发 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土壤分类及中国土壤分布(29页)

土壤分类及中国土壤分布(29页)
灰暗 化棕 土壤
西
垂直地带性
土壤垂直地带性就是指所着山体高度的增加,土壤类型呈现有规律更替的现象。
土壤垂直带与水平带的相关性示意图
红壤: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生物富集和脱硅富铁铝化作用下形成的地带性铁铝土 。土壤红色或棕红色,酸性,有机质含量较高,核块状结构。
上图为红壤景观
上图为红壤剖面
土地利用:代表性天然植被是常绿阔叶林;农业利用以稻麦棉为主,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并广泛栽培有毛竹、油茶、油桐、柑桔等人工林,是重要的粮、棉、油、茶、柑枯和蚕丝的生产基地。
开发利用:植树造林,保持水 土的同时,可以修建石坎梯田,种植经济林木。上图为石灰(岩)土剖面
上图为石灰(岩)土景观
沼泽土:是指地表长期积水或季节性积水,地下水位高(在1m 以上),具有明显的生草层或泥炭层和潜育层,但厚度不足50cm ,且全剖面均有潜育特征的土壤。
上图为沼泽土剖面
上图为沼泽土景观
土地利用:种植水稻,结合渔业与畜牧业生产,开发旅游资源。
砖红壤
赤红壤
红壤
黄壤
黄 棕 暗 灰棕 壤 棕 化壤 壤 土

(2)经度地带性:指随着经度的变化,土壤类型呈现有规律更替的现象。
我国西北受干旱内陆性气候影响,所以我国西北部土壤具有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由东向西的主要土壤类型为:
灰色森林土
黑钙土
栗钙土
棕 灰 灰 棕灰钙 钙 漠 漠棕土 土 土 土漠土
盐土:大陆季风型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土壤蒸发蒸腾量大于降水量,使得土壤中的可溶性盐类含量高到使作物不能生长的土壤。可溶盐在土壤中的分布呈表聚型。
盐土的利用:农林牧综合发展,耐盐作物,种稻改盐。
上图为盐土剖面
上图为盐土景观

中国的土地资源

中国的土地资源
世界上最早开始农 业耕种的国家, 业耕种的国家,水 土流失已使一部分 地区几乎变成不毛之地了。据估计, 地区几乎变成不毛之地了。据估计,我国 水土流失面积达150万平方千米, 150万平方千米 水土流失面积达150万平方千米,每年流失 土壤约50亿吨。 50亿吨 土壤约50亿吨。仅黄河水系每年流失土壤 就达16亿吨之多。 16亿吨之多 就达16亿吨之多。如果将这些流失的泥土 堆成高宽各1米的堤坝,就可以绕地球20 20圈 堆成高宽各1米的堤坝,就可以绕地球20圈 以上。 以上。
森林日益减少
我国的森林资源 日益减少, 1952年至 年至1985 日益减少,从1952年至1985 年人口由5.7 5.7亿增加到了 年人口由5.7亿增加到了 10.59亿 几乎增加了1 10.59亿,几乎增加了1倍, 而同期我国的森林实际消耗 量大约为60 80亿立方米 60~ 亿立方米, 量大约为60~80亿立方米, 相当于现有森林都已采伐 了一遍。例如,新中国成立初期, 了一遍。例如,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有成 熟的原始森林资源约3.1亿立方米, 3.1亿立方米 熟的原始森林资源约3.1亿立方米,目前已减少了 2/3,有些地区已到了无林开采的地步。 2/3,有些地区已到了无林开采的地步。
草场超载
资料三: 我国的草
场超载问题十分严重, 场超载问题十分严重, 草场的退化因而也十 分严重。 分严重。据我国北方 和青藏高原等10个牧业省区统计,建国后, 10个牧业省区统计 和青藏高原等10个牧业省区统计,建国后, 牧场放养牲畜头数增加了2 牧场放养牲畜头数增加了2~3倍,而草场面 积却在减少。严重地过度放牧, 积却在减少。严重地过度放牧,使我国的草 场退化问题十分严重。 场退化问题十分严重。
资料四:
五、巩固练习题: 巩固练习题: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一)、砖红壤Ⅰ、分布地区→海南岛、雷州半岛、西双版纳和台湾岛南部,大致位于北纬22°以南地区Ⅱ、形成条件→热带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为23~26℃,年平均降水量为1600~2000毫米。

植被为热带季雨林。

Ⅲ、一般特征→风化淋溶作用强烈,易溶性无机养分大量流失,铁、铝残留在土中,颜色发红。

土层深厚,质地粘重,肥力差,呈酸性至强酸性。

(二)、赤红壤Ⅰ、分布地区→滇南的大部,广西、广东的南部,福建的东南部,以及台湾省的中南部,大致在北纬22°至25°之间。

为砖红壤与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

Ⅱ、形成条件→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温较砖红壤地区略低,年平均气温为21~22℃,年降水量在1200~2000毫米之间,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Ⅲ、一般特征→风化淋溶作用略弱于砖红壤,颜色红。

土层较厚,质地较粘重,肥力较差,呈酸性。

(三)、红壤和黄壤Ⅰ、分布地区→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四川盆地周围的山地。

Ⅱ、形成条件→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26℃,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

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黄壤形成的热量条件比红壤略差,而水湿条件较好。

Ⅲ、一般特征→有机质来源丰富,但分解快,流失多,故土壤中腐殖质少,土性较粘,因淋溶作用较强,故钾、钠、钙、镁积存少,而含铁铝多,土呈均匀的红色。

因黄壤中的氧化铁水化,土层呈黄色。

(四)、黄棕壤Ⅰ、分布地区→北起秦岭、淮河,南到大巴山和长江,西自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东至长江下游地带。

是黄红壤与棕壤之间过渡型土类。

Ⅱ、形成条件→亚热带季风区北缘。

夏季高温,冬季较冷,年平均气温为15~18℃,年降水量为750~1000毫米。

植被是落叶阔叶林,但杂生有常绿阔叶树种。

Ⅲ、一般特征→既具有黄壤与红壤富铝化作用的特点,又具有棕壤粘化作用的特点。

呈弱酸性反应,自然肥力比较高,(五)、棕壤Ⅰ、分布地区→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

Ⅱ、形成条件→暖温带半湿润气候。

第4章我国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分布

第4章我国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分布

第4章我国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分布第一节土壤的形成发育过程及影响因素一、自然土壤的形成发育过程二、土壤剖面的发育三、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四、土壤的基本成土过程五、土壤分类一、自然土壤的形成发育过程土壤统一形成学说的主要内容为:(1)土壤的本质是土壤肥力,土壤的形成发育过程也就是土壤肥力的形成变化过程,土壤的形成和发展变化是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的统一。

(2)土壤肥力的变化决定于大小循环的强弱对比,这种对比关系决定于以生物为主导,包括母质、气候、地形、时间五大自然成土因素。

(3)随着土壤肥力的发展,土壤类型也不断更替,土壤类型更迭是土壤肥力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是和土壤生物的演化更迭相统一的。

1、地质大循环地壳表层的岩石矿物经过物理、化学风化,形成细小的颗粒,同时有一部分元素溶于水,这些岩石矿物的风化物随流水进人海洋,在海洋中经过长期的地质作用重新形成各种沉积岩,这一过程我们称之为地质大循环。

2、地质小循环土壤中的生物,特别是绿色植物选择吸收各种矿质养分,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当生物体死去之后,生物残体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各种养分又重新释放出来,供给土壤生物循环利用,这一周而复始的过程称之为生物小循环。

在生物小循环过程中土壤养分得到固持富积。

3、地质大、小循环的关系二者共同构成土壤发生的基础,没有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不能进行;没有生物小循环,土壤难以形成。

两种循环过程相互渗透,不可分割,同时同地进行,通过土壤相互连接在一起。

二、土壤剖面的发育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向下挖掘而暴露出来的垂直切面。

土壤有着统一的形成过程,其土体构型也有共同的规律性。

自然土壤土体构型一般模式如下页图:三、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自然土壤是在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及人为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逐渐发育形成的。

(一)母质母质为土壤形成提供最基本的原料,土壤的某些性质是从它的母质那里继承过来的,二者之间存在着“血缘”关系。

1土壤矿物质源于土壤母质,并在土壤发育过程中进一步风化2土壤母质的机械组成决定了土壤的机械组成3母质透水性对成土作用有显著影响4总而言之,土壤母质与土壤矿物质的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土壤机械组成有着先天的关系,同时也影响到土壤成土作用。

我国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分布

我国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分布

▪ (1)气候;
▪ (2)母质;
▪ (3)生物;
▪ (4)地形;
▪ (5)时间
▪ 4.1.3 自然成土过程中的发生学层次和诊断层
▪ 土壤发生学层(soil genetic horizon):在土壤形成过 程中,由于各种自然因素的影响,母质中一些物质 发生分解、迁移、化合、淀积等,也就是物质发生 重新分配,使原来不分层的母质,逐渐在形态上分 化为不同的层次,土壤这些层次就叫做土壤发生学 层。
▪ 4.3.3 雏形土土纲 ▪ (1) 雏形土 ▪ (2)潮土 ▪ 4.3.4 均腐土土纲 ▪ (1)黑土 ▪ (2)黑钙土 ▪ 4.3.5 人为土土纲
▪ 人为土是在自然因素影响下,主要是在人为因素作 用下形成的土壤。这类土壤相当于部分水稻土、肥 熟土、娄土、灌淤土、堆垫土等。
▪ 本节主要介绍水稻土 ▪ 4.3.6 盐成土土纲 ▪ (1)盐土 ▪ (2)碱土
▪ 诊断层(diagnostic horizon)和诊断特征(diagnostic character):
▪ 在土壤分类中用以鉴定土壤类别的,性质上有一系 列定量规定的土层称为诊断层。
▪ 而在土壤分类中用以鉴定土壤类别的,具有一系列 定量规定的土壤性质(形态的、物理的、化学的),则 称为诊断特征。
▪ 土壤分类:根据土壤层次的异同点可以把具有相同 层次的土壤划分为一类,这就叫土壤分类。
▪ 第4章 我国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分布
▪ 4.1 土壤的形成和分布 ▪ 4.1.1 土壤圈(pedosphere)的概念与功能
▪ 土壤是陆地表面由矿物、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 组成、具有肥力且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 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构成 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
(一)、母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风化作用是指巨大坚硬的岩石,在外界条件作用下逐渐破 碎变成大小不等的颗粒,同时改变了原来的化学组成和性质, 成为土壤母质的过程。 1、母质的类型
2、母质对土壤的作用 (1)土壤的质地主要是由母质的机械组成决定的。 (2)母质的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对所形成的土壤的性质有重大 的影响。 (3)不同母质所形成的土壤,其养分状况也不相同。 (4)在一些土壤形成过程中,母质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四章 我国主要的土壤类 型及分布
本章内容:
1、土壤的形成发育过程 2 、土壤的分布规律 3、 我国主要的土壤类型 4、复习题
第一节
一、土壤形成学说
土壤的形成发育过程
(一)、土壤形成学说主要内容 1、土壤的本质是土壤肥力,土壤的形成发育过程也就是土壤 肥力的形成变化过程,土壤的形成和发展变化是地质大循环和 生物小循环的统一。
(九)、潜育化过程 是指低洼积水地区土体发生的还原过程。
(十)、潴育化过程 是指土体处于季节性积水条件下,在土体中交替发生的氧化还 原过程。 (十一)、白浆化过程
是指在还原条件下,土壤亚表层中铁、锰的还原淋失和粘粒 的机械淋溶相结合,使土体中出现一个粉沙量高,Fe、 Mn缺乏 的白色淋溶层的过程。
2、土壤肥力的变化决定于大小循环的强弱对比,这种对比关 系决定于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五大自然成土因素, 其中生物起主导作用。
(二)、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 1、地质大循环 地壳表层的岩石矿物经过物理、化学风化, 形成细小的颗粒, 同时有一部分元素溶于水,这些岩石矿物的风化物随流水进人海洋, 在海洋中经过长期的地质作用重新形成各种沉积岩,这一过程我们称 之为地质大循环。 2、生物小循环 土壤中的生物,特别是绿色植物选择吸收各种矿质养分,通过光 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当生物体死去之后,生物残体通过微生物的分解 作用,各种养分又重新释放出来,供给土壤生物循环利用,这一周而 )、原始成土过程 从岩石出露地表着生微生物和低等植物开始到高等植物定居 之前形成的土壤过程,称为原始成土过程。 (二)、腐殖化过程 是指在生物因素作用下,在土体中,尤其是在土体表层所进 行的腐殖质累积过程。 (三)、粘化过程 是指矿物颗粒由粗变细形成粘粒的过程,或粘粒在土体中淀 积使粘粒含量增加的过程。
3、土壤动物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也非常复杂 。
残体也是土壤有机质的一种来源 ,某些动物还参与土壤结构 的形成 ,有的脊椎动物能够翻动土壤,改变土壤的剖面层次。
(四)、 地形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引起地表物质与能量的再分配,是影响土壤和环境之间物质、能 量交换的一个重要条件。
1、地形对母质起着重新分配的作用。 2、不同地形影响地表水热条件的重新分配。 大的地形分布和排列能影响到气候带和生物带的分布 ;中小 地形主要影响土壤水热条件、养分、质地、土壤厚薄的差异。 3、地形支配着地表径流,影响水分的重新分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 着地下水的活动情况。
白浆化过程的实质是潴育淋溶过程。
(十二)、熟化过程 指人类定向培育土壤肥力的过程。 熟化过程可分为旱耕熟化过程与水耕熟化过程
第二节土壤的分布规律
一、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 土壤在水平方向上随生物气候带而演替的规律性称为水平地带性。 我国土壤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主要受水热条件的控制。
n
(二)、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气候支配着成土过程的水、热条件。 1、气候影响岩石矿物风化强度和物质的淋溶过程。 2、气候影响次生粘土矿物的形成。 3、气候对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起着重要作用。 4、气候影响着土壤分布规律,尤其是地带性分布规律。 (三)、生物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是成土过程 中最活跃的因素。 1、植物能供给土壤有机质、影响土壤理化性质,决定土壤类型,影 响土壤分布规律。 2、土壤微生物对土壤形成的影响是非常复杂的。
n
(五)、 土壤形成的时间因素 绝对年龄是指土壤在当地新鲜风化层或新母质上开始发育时起直到 目前 所经历的时间,通常用“万年”表示; 相对年龄是指土壤的发育段或土壤的发育程度。 通常所说的土壤年龄是指土壤的发育程度或发育阶段,即相对年 龄,而不是指土壤发育的年数。
(六)、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人类对土壤的影响是通过改变某一成土因素和各因素之间 的对比关系来调整土壤的发育方向的。
3、地质大、小循环的关系 二者共同构成土壤发生的基础,没有地质大循环,生物小 循环不能进行;没有生物小循环,土壤难以形成。两种循环过 程相互渗透,不可分割,同时同地进行,通过土壤相互连接在 一起。
(一)、土壤剖面 (soil profile) 土壤剖面:是一个具体土壤的垂直断面,一个完整的土壤剖面 应包括土壤形成过程中所产生的发生学层次,以及母质层次。 (二)、土壤的发生学层次 土壤的发生学层次简称土壤发生层或土层。是指土壤形成过程 中所形成的剖面层次(或土体构造层次)。
n
(四)、钙化过程 是指碳酸盐在土体中的淋溶淀积的过程,多发生在干旱、半干旱 地区。 (五)、盐渍化过程 是指在干旱、半干旱的气候条件下,地下水中的盐分通过毛 管蒸发而在表土层累积的过程。 (六)、碱化过程 是指土壤胶体中有较多的交换性Na+离子,使土壤呈碱性反应, 并引起土壤物理性质恶化的过程。 (七)、富铝化过程 是指土壤形成中土体脱硅富铝铁的过程。 (八)、灰化过程 是在寒温带、寒带针叶林植被和湿润条件下,土壤中的SiO2 残留、 R2O3与腐殖质(有机酸)螯合后淋溶淀积的过程。
n
1、自然土壤的发生学层次
A00 自 然 土 壤 层 的 次 淀积层 发 生 母质层 学 淋溶层 A A B C
A1
A2
母岩层
R
2、农业土壤中的发生学层次 (1)耕作层(A) (2)犁底层(B) (3)心土层(W) (4)底土层(C) 三、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 土壤是在五大成土因素(即气候、母质、生物、地形和 时间)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为因素对土 壤形成的影响日益深刻和广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