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决外典钞所引汉籍考具平亲王的学问及周边的汉籍

合集下载

古文献学讲义_

古文献学讲义_

古文献学讲义古文献学讲义 0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 (5)第一节文献与文献学 (5)一、关于文献学 (5)二、古代文献与古文献学 (7)1、古人的文献概念 (7)2、古文献的种类 (7)(1)古籍 (7)(2)甲骨金文 (9)(3)简牍帛书 (10)(4)石刻 (10)(5)敦煌吐鲁番文书 (11)(6)明清档案 (11)三、古文献学 (12)第二节古文献学的历史发展 (13)一、先秦秦汉的文献学 (13)1、孔子“修六经” (13)2、刘向刘歆父子的文献整理 (13)3、郑玄整理群经 (14)二、三国至隋唐的文献学 (15)1、四部分类目录的产生与确立 (15)2、校勘之学的进步 (15)3、注释体裁的扩展 (16)4、文献辨伪的初兴 (16)三、宋元明的文献学 (17)1、私家目录的兴起与目录内容的拓展 (17)2、校勘之学的日趋成熟 (17)3、疑古精神的高涨与辨伪之学的精密 (18)4、文献范围的扩展 (18)5、文献辑佚与史料考异学的发展 (18)6、版本学的萌芽 (19)四、清代的文献学 (20)1、文献整理和传统图书分类目录的集大成——《四库全书》与《四库全书总目》203、版本之学的兴盛 (22)4、辨伪的成熟 (22)5、规模空前的辑佚 (23)6、清人在古文献学上的贡献 (24)五、百年来的文献学 (24)1、古文献学理论体系的创立与不断完善 (25)2、古文献领域的扩展 (25)3、辨伪学的的巨大成就 (27)4、校勘学理论的成熟 (29)5、古籍版本学研究的系统化 (29)6、文献注释的新格局 (30)7、古文献的标点和索引 (32)8、古文献的数字化 (33)(1)台湾中央研究院汉籍电子文献 (33)(2)《文渊阁四库全书》及《四部丛刊》电子版 (34)(3)中国基本古籍库 (35)(4)汉籍全文检索系统 (35)(5)国学宝典 (36)(6)一切传世文献电脑化资料库 (36)第三节古文献学与相关学科 (37)一、古文献学的分支学科 (37)1、目录学 (37)2、校勘学 (38)3、版本学 (38)4、辑佚与辨伪 (39)5、注释与索引 (39)二、古文献学的关联学科 (39)1、金石学、简帛(牍)学与敦煌吐鲁番学 (39)2、语言学、古代文学与历史学 (40)3、其他 (40)第二章文献目录 (40)第一节古籍目录 (40)一、《汉书艺文志》的六分法与《四库全书总目》的四分法 (40)2、《四库提要》的分类及其类目简析 (41)(1)经部 (41)(2)史部 (44)(3)子部 (49)(4)集部 (53)二、四部分类法与新分类法 (55)第二节文献目录类型和内容 (56)一、............................................................................................................... 目录类型561、公藏书目 (56)2、私家书目 (57)3、史志目录 (57)二、目录的内容 (58)1、篇目和书目 (58)2、书名 (58)3、卷(篇)数 (59)4、著(撰、作)者 (59)5、版本 (59)第三章文献校勘 (60)第一节古籍的错误 (60)一、古籍的致误 (60)二、古籍的错误类型 (61)1、误(讹) (61)(1)形近而误 (61)(2)字形的其他错误 (61)(3)音同音近而误 (62)(4)误改而误 (62)2、衍 (63)(1)形似而衍 (63)(2)因字义同而衍 (63)(3)因不明文义而衍 (63)(4)注文误入正文而衍 (64)(5)因误据他书而衍 (64)3、脱 (64)(1)因原书缺损而脱 (64)(2)因重文而脱 (64)(3)因上下文而脱 (64)(4)正文误入注文而脱 (64)(5)因误删文字而脱 (64)4、倒 (65)(1)因上下字句关联而倒 (65)(2)因错简错叶而倒 (65)(3)因不明词义文义乙正而倒 (65)(4)因误乙正而倒 (65)第二节校勘学的基本方法——校法四例 (66)一、前人的校勘方法与“校法四例”的产生 (66)二、底本与对校本 (66)三、校法四例 (67)1、对校 (67)2、本校 (67)3、他校 (68)4、理校 (70)四、从事校勘的基本要求 (70)第三节校勘记 (71)一、校记的体裁 (72)1、随文 (72)2、卷末 (72)3、篇末 (72)二、校记的撰写 (72)1、校记的内容 (72)2、校记的体例 (72)三、校记的作用 (72)第四章古籍版本 (73)第一节概念术语与工具书 (73)一、几个概念 (73)1、古籍与古籍版本 (73)2、古籍的版本与善本 (73)二、常用术语 (74)2、书册形式 (74)3、版式 (74)三、工具书 (75)第二节版本鉴别 (76)一、版本鉴别的依据 (76)二、唐五代刻本及其鉴别 (77)三、宋(辽、金)刻本及其鉴别 (78)1、宋浙本及其鉴别 (78)2、宋建本及其鉴别 (78)3、宋蜀本及其鉴别 (79)4、辽、金刻本及其鉴别 (80)四、元刻本及其鉴别 (80)1、元浙本及其鉴别 (81)2、元建本及其鉴别 (81)3、元平水本及其鉴别 (82)五、明刻本及其鉴别 (82)1、明前期刻本及其鉴别 (82)2、明中期刻本及其鉴别 (83)3、明后期刻本及其鉴别 (83)4、明建本及其鉴别 (84)六、清刻本及其鉴别 (84)1、清前期刻本及其鉴别 (84)2、清中期刻本及其鉴别 (85)3、清后期刻本及其鉴别 (85)七、活字本及其鉴别 (86)八、伪本及其鉴别 (86)第五章文献辨伪与辑佚 (87)第一节文献辨伪 (87)一、辨伪的必要 (87)二、伪书出现的原因 (89)1、托古传道 (89)2、邀赏牟利 (90)3、争胜嫁祸 (91)三、伪书集中产生的时期 (92)四、伪书的种类 (92)1、全部伪 (92)2、部分伪 (93)3、内容不伪而书名伪或作者伪 (93)4、版本伪 (93)五、辨伪方法 (93)1、前代无著录 (93)2、前代有著录但久佚 (94)3、今本来历不明 (94)4、题某人旧撰不确 (94)5、今本与前人引真书原本不符 (94)6、书中记事在著者身后 (94)7、有部分伪则全书须慎重对待 (95)8、书中记事与事实相反 (95)9、两书矛盾 (95)10、文体及文句 (95)11、社会发展 (96)12、思想渊源 (96)六、伪书的价值及利用 (96)第二节文献辑佚 (97)一、辑佚的意义 (97)二、辑佚方法和要求 (97)1、确定范围 (97)2、明确体例 (98)3、文字校勘 (98)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第一节文献与文献学一、关于文献学“文献”一词,今人的解释已相当宽泛,GB中定义为“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古典文献学题库

古典文献学题库

古典文献学概要中国古代无“文献学”之名却有文献学之实•孔子修“六经”目录学、版本学、校雠学三者融为一体的学问•始于西汉末刘向、刘歆父子,当时叫“校雠”•近代受西方学术影响,一些传统学术被冠以“××学”之名,如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即传统上的字书、韵书、训诂“校雠学”,“古典文献学”“文献学”之名的提出•梁启超1920年《清代学术概论》:“全祖望亦私淑宗羲,言文献学者宗焉。

”•1923年《中国近三百学术史》:“明清之交各大师,大率都重视史学——或广义的史学,即文献学。

”•1928年郑鹤声、郑鹤春《中国文献学概要》《例言》:“本编亦采其谊,结集、翻译、编纂诸端谓之文;审订、讲习、印刻诸端,谓之献。

叙而述之,故曰文献学。

”成为高等教育的独立学科•建国后标点整理“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50年代末翦伯赞等教授建议建立文献学专业•在魏建功先生领导下,1959年在北大中文系创建国内第一个古典文献学本科专业•上世纪80年代初张舜徽先生提出招收文献学研究生,于是在历史系设置历史文献学专业•从此就形成了古典文献、历史文献两个专业并存的局面古典文献学是怎样的一门学问•传统的文献学包括文献形态学、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辨伪学、辑佚学、编纂学、典藏学;文献标点、注释翻译、考证、文献检索、出土文献等•古典文献学的功用•传统上即明道,教化,娱情,考辨,经世•古典文献学是治中国文史之学最基本的学问程千帆:文献学学不好,将来会被人欺负的平时说话要负责任进行学术研究不能不顾学术常识•他曾就读于复旦、柏林、苏黎世、哈佛,通晓八国语言,先为清华大师,后教于牛津,学贯中西。

家学深厚,全唐诗10万首都可倒背如流,晚年目盲后,全靠口述,出口成章,学生整理其听课笔记便成国学巨著。

号称500年才出的一个教授,蒋介石称之为国宝,他就是陈寅恪,死于文革。

(有种人叫天才,惊采绝艳啊。

)①全面认识文献,进入古代文化、学术宝库的钥匙。

2024届河南省周口市郸城一高三压轴卷语文试卷含解析

2024届河南省周口市郸城一高三压轴卷语文试卷含解析

2024届河南省周口市郸城一高三压轴卷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树立和坚持正确史料观念张秋升当前,新史料源源不断地被发现,史料范围在逐渐扩展,人们获取史料的途径、方式和速度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进步。

不过,史料终究要由人来处理,历史研究者的史料观念直接影响着史料处理和学术研究水平。

当前,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提高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亟须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史料观念。

既要重视出土文献,也要重视传世文献。

自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在学术上取得巨大成功后,学术界越来越重视地下出土文献,再加上考古学的兴起与发展,一些人形成了出土文献更能反映历史真实的认知。

实际上,出土文献也是人写的,同样存在造伪的可能。

相比传世文献,出土文献的优势主要在于没有经过世间流传带来的失真。

但也应看到,传世文献在世间流传既有可能导致失真,也有可能经过历代史家的考证去除原来之伪。

还应看到,出土文献自己不会说话,需要史家的解读,同样无法避开主观因素。

因此,不能简单地认为出土文献比传世文献更能反映历史真实,必须处理好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的关系。

既要重视史料范围的扩展,也要重视史料深度的挖掘。

随着史学研究新领域新视角的拓展、史学新理论新方法的运用,原来不被人们关注的遗存进入了史料的范围,如图片、音像、口述资料等。

随着史料范围的扩展,可以利用的史料越来越多,但有的历史研究者对一些基本史料的利用还处于“浅尝辄止”状态,缺乏深入挖掘。

史家与史料的关系是一种反复对话的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问题的不同、史家认识角度的转换和认识水平的提高,对同一史料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从中勾稽出来的历史信息也是不同的,一些基本史料是历史信息取之不竭的源泉,也是某一研究领域的基本支撑。

文献学终极大提纲

文献学终极大提纲

填空16分列举题名词解释简答题3个28分问答题16分范围:1.考证学:基本原则与方法P109,P326可以看一下,P389,P393可看,不考考证,又称“考据”,是运用证据来考辨文献史料的有无、异同和真伪的一种方法。

考证的目的在于求得史料的真实。

考证学是关于考证的源流、方法及其原则的理论总结。

考证之学至宋而兴盛。

司马光所撰《资治通鉴考异》30卷,是我国第一部史料考异专书,也是宋代历史考据学的重要文献。

宋代考证学兴盛,还表现在宋代学者最早利用金石文献考证历史,如欧阳修《集古录跋尾》、赵明诚《金石录》等,开拓治学新途径,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清代是我国传统考证学的全盛时代。

梁启超指出“考证学是一种研究学术的方法”。

顾炎武(代表作《日知录》)为清代考证学的开创者。

王鸣盛著《十七史商榷》、钱大昕著《廿二史考异》、赵翼著《廿二史札记》,为清代历史考证学的代表作。

清代考据学的核心精神是实事求是。

考据的原因、范围与内容原因是传抄者的疏忽不慎;刻本印刷时的不暇细校;还有某些人的由于主观上的某种意图,而在修史过程中的有意回避隐而不书甚至回护曲笔某一问题,以至不惜歪曲历史真相,隐恶扬善。

故意造成记载中的错误。

考据的范围和内容主要有二:一是考订古书(就是指考证古书的作者,年代,卷次以及文字的异同。

);二是考证史事为主(主要指的是考证史事的是非、有无、以及时间的先后等等)。

此外,文字的校勘与注释,其中也有考订内容。

考证学是关于考证的源流、方法、及其原则的理论总结。

考据学派考据学是清代新兴的以考据为治学的一种学科或学派。

考据学具有以考据和文字、训诂见长的汉代经古文学的传统,又称汉学;以其学风朴实,亦称朴学;考据学在乾隆、嘉庆时最盛,故称乾嘉考据学。

兴起原因:1、外因:讲学之禁清人以異族入主中國,對知識分子疑忌之心甚重因:其聚眾講學,形同煽惑。

順治十七年,下令严禁士子会盟結社影响:讲学之风大不如前清初學者如孫奇逢、李顒yóng 、黃宗羲及東林、姚江之餘,雖亦間有講學之事,然不過小規模之集合,為師友間之問難學術研究漸由團體一變而為私人研究。

文献学资料、习题、答案

文献学资料、习题、答案

1、中国早期文献包括哪些形式?简述它们在文化史上的作用和地位.答:中国早期文献形式包括甲骨文、金文、石刻等。

甲骨文等。

A:甲骨文也叫卜辞、契文、龟甲文等,它记录了和占卜相关的事情,其典册是中国最原始的书籍。

甲骨文是早期的“史书”,记载内容丰富,包括了政治、文化、军事、社会、天文、历法、医药等方面的内容,目的明确,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考古价值,保存了珍贵的早期史料。

B:金文也叫“钟鼎文”,又成为“铜器铭文”,是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文字的内容最初是统治者刻上的名字或其它符号,后来渐渐刻上带有纪念性的文字,说明作器的原因或者作器的人。

后又进一步将需要永久保存的文献也刻上。

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到当时的历史事件,并且青铜器耐磨、耐压、耐腐蚀,便于保存文献。

因此,金文在文化史上的作用和地位十分重要。

C:石刻文字的主要种类有岩画、石鼓文、玉刻文、碑文等。

它的特点是取材方面,面积大,搬运不方便但是不容易流失、毁弃,利于长期保存。

中国的这些早期文献形式都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史料,为我们在考古、研究古代的文化、政治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具有极其珍贵的价值。

2、中国现存最早的古籍目录是哪一部?特点是?答:是《汉书艺文志》。

是东汉班固在刘向、刘歆所撰的《七略》基础上编写的。

它的特点是:A、继承了《七略》以“六分法”为核心,以总论、叙录为辅助手段,揭示文化学术发展脉络的中国古典目录学的优良传统,并开创史志目录这一体例,使古典目录学更加成熟。

B、它从书籍的反战实际情况来处理问题;C、重视书籍作用的联系性,合其所当合。

重视书籍性质方面的距离性,分其所当分。

D、分类详细,部类中又有子目。

3、为何说目录具有“考辩学术源流”,保存古籍及“读书指南”的作用?举例说明。

答:目是指分条细别,遍辩其事;录是指详细的,把字一一刻到载体上。

目录始用于西汉刘向父子校理群书之时。

目录标示目次,防止错乱,便于检索,可以考当代查著述概况及其文化科技发展水平,历代文献目录比照分析研究,可以辩证书籍真伪来历,考查文献的散失与积聚及其学术渊源演变的情况。

中国成语解析-抱残守缺(含出处原文及释义译文并生僻字注音)

中国成语解析-抱残守缺(含出处原文及释义译文并生僻字注音)

中国成语解析(抱残守缺)抱b ào 残c án 守sh ǒu 缺qu ē词语解释:“抱残守缺”——古文是“保残守缺”,“保”通现代“抱”,意为守住不放松,“缺”就是残破,陈旧的东西。

“抱残守缺”意为守住陈旧、残破的东西,不肯放弃。

现多比喻思想保守,不肯接受新事物。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状语;近义词:食古不化、故步自封、因循守旧、墨守陈规、陈陈相因、抱令守律、封己守残;反义词:推陈出新、自我作故、改弦更张、标新立异、革故鼎新; 成语例句:1.抛弃抱残守缺思想,打消“肥水外流”顾虑、摒弃“关门宰客”陋习,养成开放的心态。

2.也许你会认为我是在抱残守缺,但事实上我是在保护固有文化的薪传火种。

3.“岂弱抱残守缺之俗儒,寻章摘句之世士也哉。

”初清·江藩《汉学师承记》 出处:[东汉] 班固·撰、[唐] 颜师古注《汉书·楚元传第六班固汉书三十六》:“犹欲保残守缺,挟恐见破之私意,而无从善服义之公心。

”注:网络一些文档“保残守缺”多出处为《汉书·刘歆传》,实际应为《汉书·楚元传第六/班固汉书三十六》。

《汉书·楚元传第六/班固汉书三十六》节选注:由于本篇文章较长特将释义和译文放在每一段之后,字体调小一号,并用红色/蓝色标记,以便阅读。

歆○2字子骏,少以通诗书○3、能属( zh ǔ)文○4,召见成帝,待诏宦者署○5,为黄门郎。

河平中,受诏与父向○6领校( jiào)○7秘书○8,讲六蓺( yì)○9传记,诸子、诗赋、数术、方技,无所不究。

向死后,歆复为中垒校尉○10。

译文:刘歆字子骏,年少时因为精通《诗经》、《尚书》,擅长写文章而被汉成帝召见,在宦者署待诏,担任黄门郎。

河平年间,刘歆接受诏令与父亲刘向一起负责统领校勘宫廷藏书工作,讲解六艺的传记,诸子学说、诗赋、数术、方技,没有不深入探究的。

刘向去世以后,刘歆子承父业又担任中垒校尉。

陕西西安地区八校高三下学期联合考试新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陕西西安地区八校高三下学期联合考试新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陕西西安地区八校高三下学期联合考试新高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近年来,工匠精神成了媒体的热门词,常把相关联的事物也笼统称之为工匠精神,比如把“匠心独运”之匠心视同工匠之初心,甚至造出“匠心精神”这样的词汇。

但其实,它们各有所指,语义上不容易混淆。

执着、专注、忍耐、毅力、坚守、信仰、负责任、追求完美等等,都是工匠精神的内涵,作为一种职业精神,或者说职业伦理、职业境界,有不同层次性。

“匠心独运”指文学、艺术方面独创性地运用巧妙的心思,专指创造性活动。

以手工艺术为例,可以用“匠心独运”来形容从心意识到眼睛,再到指挥双手进行有独创性劳动的过程,它的反义词便是因循守旧、墨守成规。

“匠心”是何心?古人认为心是思维的器官,不仅感情和一般思虑出自于心,思想也出自于心,自然也包括当下的设计、创意、意匠、谋划、创造等。

清人方苞说:“工之巧在心,而注于目,非规矩绳墨所能尽也。

”所谓“匠心独运”正是强调巧思、设计、独创性在手工艺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是手艺人施展工巧的指挥棒。

历史文献记载了不少值得称道的“匠心独运”的事例。

宋代《清异录》中记载:“李文饶家藏会昌所赐大同簞,其体白竹也,所磨平密,了无罅隙,但如一度腻玉耳。

”这一件用竹篾制成的凉席平密光滑,有类似白玉的质感,形色皆美,既体现了高明的缥白、劈丝、编织、磨光等工巧,又体现了不凡的匠意。

没有“匠心独运”在先,怎么能做到把普通材料提升到至美境界?理论上,设计的重要性无须再讨论,但实际在手工艺行业里总有人错误地把“工巧”视为第一要务,因此虚耗人力物力,制造出许多构思平庸,甚至让人啼笑皆非的人造器物或环境。

古典文献学考研试题

古典文献学考研试题

古典文献学考研试题中国古典文献学试题(附参考答案)试题一一、填空题(每空1分,计20分)1,文献一词最初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___________,二是指___________。

2,据载,孔子在整理“五经”(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面贡献很大,也为后世文献整理树立了典范。

3,西汉_______和___________父子在文献学方面的突出贡献是遍校群书,编纂目录学著作《别录》和《七略》。

4,西晋之时,汲郡有著名的文献发掘事件,出土了战国时期的竹简若干,其所得竹简文献一般称___________。

5,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文献为唐咸通九年(868)刻印之___________。

6,文献学上所谓“三通”是指杜佑的____________、郑樵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文献通考》。

7,清代考史三大家为钱大昕、王鸣盛和赵翼,分别著有___________、《十七史商榷》、___________等考史名著。

8,金石的“金”指___________;金文则指___________时期刻于其上的文字。

9,___________指搜集两种以上文献,按一定理念和体例编校并冠以一个总名的著作。

10,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始自________年,绵延整个20世纪,为中国现代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二、名词解释(每个4分,计20分)1,汗青;2,辑佚;3,四分法;4,线装;5,索引三,文献标点(本题计20分)1,试给下面一段文字添加现代标点(8分):语曰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何则知与不知也故樊於期逃秦之燕藉荆轲首以奉丹事王奢去齐之魏临城自刭以却齐而存魏夫王奢樊於期非新于齐秦而故于燕魏也所以去二国死两君者行合于志而慕义无穷也是以苏秦不信于天下为燕尾生白圭战亡六城为魏取中山(邹阳《狱中上梁王书》)2,试改正下列标点错误,并简单说明修改依据(12分):①,《论语》言子之所慎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弘决外典钞》所引汉籍考——具平亲王的学问及周边的汉籍河野贵美子【英文标题】The Chinese Sources Cited in Hongjuewaidianchao: The Scholarship of Imperial Prince Tomohira and Related Chinese Documents 【作者简介】[日]河野贵美子,文学博士,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学术院准教授。

(东京新宿区 162-8644)【内容提要】《弘决外典钞》是具平亲王针对唐僧湛然《止观辅行传弘决》施加注释而撰成的,其中大量引用了平安时代流播至日本的中国汉籍。

本文着力考证《弘决外典钞》中引用《史记集解》《经典释文》的部分,借此来探讨平安时代中期日本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具平亲王的学问及其周边的学术氛围。

【关键词】弘决外典钞/具平亲王/《史记集解》/《经典释文》/汉籍注释前言《弘决外典钞》是具平亲王(964~1009)应一位僧人的请求,对唐僧湛然(711~782)撰《止观辅行传弘决》中的外典部分进行解说,于正历二年(991)完成的注释著作。

而《止观辅行传弘决》则是湛然对隋天台大师智顗撰《摩诃止观》施加详细注释而成的,其特点是不仅仅内典,经书、辞书等各种外典也频频被征引。

具平亲王,为村上天皇第七皇子,官至二品中务卿,被称为“后中书王”,著有较多的诗文和和歌,是当时日本知识分子学界的代表人物。

《弘决外典钞》较充分地反映了具平亲王在汉籍方面的知识以及汉语、汉文学的水平,可以说其是代表平安时代中期日本学界汉文水准的力作。

具平亲王对《止观辅行传弘决》中引用的外典部分明示典据,并旁征其他外典补足说明,加以解说。

对于难读、难解的汉字,还依据反切、直音施加音释及训诂注记。

具平亲王在撰写《弘决外典钞》时利用的汉文典籍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包含了今日已失传的许多佚书、佚文。

因此,梳理《弘决外典钞》所引的汉籍,挖掘其资料价值,探讨其特征及倾向,有助于我们弄清具平亲王周边的日本知识分子对汉籍的应用情况。

围绕《弘决外典钞》中征引了哪些汉籍等问题,诸位先贤的研究已较为深厚①。

但对于具平亲王为何选择这些汉籍、如何征引进行注释等问题,目前学界尚缺乏进一步的探讨。

本文着力梳理《弘决外典钞》的注释方法,同时也尝试考察平安时代中期日本知识分子的汉字、汉语、汉文学的掌握水平以及对汉籍的理解应用情况。

一、具平亲王的才能与《弘决外典钞》具平亲王的诗文和歌在《本朝丽藻》《和汉朗咏集》《拾遗集》《后拾遗集》等诗文集和和歌集中随处可见。

关于其才能,《荣花物语》卷八有如下的记述:六条の中務宮(稿者注:具平亲王)と聞えさするは、故村上の先帝の御七の宮におはします。

……いみじう御才賢うおはするあまりに、陰陽道も医師の方も、よろづにぁさましきまで足らはせたまへり、作文、和歌などの方、世にすぐれめでたうおはします、心にくく恥づかしきことかぎりなくおはします。

(被称为六条中务宫者,乃已故村上先帝第七皇子。

……其学识渊博,至于阴阳道、医术等方面也无不涉略。

尤擅长作文、和歌等,待人接物温文尔雅,堪称世人典范。

)此外,《今镜》中也有如下的记载:そのむらかみの中つかさの宮は、ふみつくらせ給道すぐれてをはしましけれげ、たづな、もちときなどいふはかせつわにまいりて、ふみつくらせ給御ともになんぁりける。

大内记やすたわとてなかにすぐれたるはかせ御しにて、ふみはならはせ給ける。

(村上先帝之中务宫,作文能力非凡夫庶子所能及。

齐名、以言等博士经常过访,唱和诗文,尤以大内记保胤博士才识出众,中务宫师之习文作诗。

)可知,具平亲王与纪齐名、大江以言等饱学的博士唱和诗文,交往频繁;且其曾师事庆滋保胤,求学问道②。

上述已指出,《止观辅行传弘决》十卷是对唐僧湛然对隋智顗撰《摩诃止观》二十卷(594年成立)进行注释而成的,而《弘决外典钞》四卷本是具平亲王对《止观辅行传弘决》中引用的外典即佛教典籍以外的汉籍加以注释而成的。

事实上,湛然撰写《止观辅行传弘决》时,就曾大量地引用外典。

其中依据反切施加的音释及训诂注记很多,甚至还涉及汉字字体。

具平亲王在《弘决外典钞》的序文中指出:去年有一僧相语曰:我宗法文多引外典,就中《弘决辅行记》太为繁粹,后来末学不必兼习。

况转写之间,点画多误;披读之处,文义易迷;羡勘本书,以决凝滞。

余自知不才再三辞谢,然而苦请不休,难得默止。

今直钞外典之文,引本书而注之。

其未决者,缺而不论,撰为四轴,号《弘决外典钞》。

笔削甫就,欲闻臧否,先写一本,敬赠多武岑贺公③。

庶世世与公结因缘,犹今章安与妙乐焉。

于时,正历二年二月廿九日也④。

据此可知,《止观辅行传弘决》包含有诸多外典内容,繁粹难解。

应一位僧人的请求,具平亲王边抄录原著中与外典相关部分的原文,边施加注释。

像智光撰《浄名玄论略述》、善珠撰《成唯识论述记序释》、《因明论疏明灯抄》和安澄撰《中论疏记》等具平亲王以前的奈良平安初期僧侣撰述的佛典注释书,也是引用外典和中国传来的字书类等汉籍进行注释而成的⑤。

但值得注意的是,《弘决外典钞》是平安时代中期不是僧侣而是亲王这一皇家国戚之手而撰成的。

如上所述,具平亲王的周边聚集了拥有当时最高水平学识的博士。

可以说,从具平亲王的学问状况,可以知晓当时日本知识分子学问状况的发展脉络。

《弘决外典钞》的注释内容及方法可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1)对于《止观辅行传弘决》本文中的难字,依据反切、直音施加音释及训诂注记等。

(2)对于《止观辅行传弘决》本文的语句,不使用汉籍的原文,而是采用一般性的说明,进行解释。

(3)引用与《止观辅行传弘决》内容相关的汉籍记述。

(4)对于《止观辅行传弘决》中所见的汉籍原文,添加“注”或“疏”。

(5)内有具平亲王的案语。

由于注释的对象《止观辅行传弘决》中引用了各种汉籍,故《弘决外典钞》自身也是在引用许多汉籍的基础上而撰成的。

具平亲王利用的汉籍,包括经、史、子、集四部分类,范围极其广泛。

众所周知,记载九世纪传至日本汉籍状况的著作,为藤原佐世撰写的《日本国见在书目录》(宽平三年(891)前后成立)。

《弘决外典钞》撰写于《日本国见在书目录》成书后约100年,据此可以了解日本皇宫的皇族实际上利用学习的汉籍到底是什么样的著作。

《弘决外典钞》中也引用了至今已不存的佚书、佚文,如《三礼义宗》《孝经述义》《玉篇》《帝王世纪》《年代历》《舆地志》《坤元录》《孙氏瑞应图》《修文殿御览》《庄子讲疏》等。

此外,《弘决外典钞》中还频繁引用了皇侃《论语义疏》、贾大隐《老子述义》等在中国已不存而古代日本非常广泛利用的典籍⑥。

《弘决外典钞》的注释中这些书籍被频繁地利用,可以窥视出当时日本利用典籍的倾向和轨迹。

因此,如下我们来看具平亲王利用了什么样的汉籍、如何进行注释的问题,并以此来探讨《弘决外典钞》的注释方法。

二、《弘决外典钞》的注释方法——以裴骃《史记集解》的利用为例目前学界认为,《弘决外典钞》中引用了刘宋裴骃的《史记集解》的地方有几处。

先看如下一例:(一)《弘决外典钞》卷三·八帖(引文据宝永版,下同)《辅行传弘决》:汨,〈为笔〉反。

去貌,亦疾,亦流急也。

字从〈如一〉反,若从〈于月〉反,是〈亡的〉反,此音即屈原所沈之水,非今所用。

《弘决外典钞》:《史记》云:屈原,名平,事楚怀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因谗之。

王怒而疏屈平。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应劭曰:“汨水在罗也,故曰汨罗也。

”这是《止观辅行传弘决》叙述屈原投身汨罗江的“汨”字的部分,对此《弘决外典钞》引用下述的《史记》屈原列传的原文,来解说屈原的故事:《史记》卷八十四《屈原贾生列传》(……为《弘决外典钞》引用的部分,下同):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

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稾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于是怀石,遂自沉汨罗以死。

《集解》:应劭曰:“汨水在罗,故曰汨罗也。

”据此可以明确,具平亲王并不是照搬《史记》列传的记述而进行注释的,而是提纲挈领地摘其要点,重新编排《史记》的记述而构成注释文的。

而且,具平亲王在摘录《史记》的记述要点之后,还引用了应劭的话,“应劭曰:汩水在罗也,故曰汨罗也”的表述在屈原列传部分的《史记集解》中可以见到原文。

据此可以明确,此部分是具平亲王利用《史记》的《集解》本进行注释的。

(二)《弘决外典钞》卷一·三十帖~三十一帖《辅行传弘决》:嚬呻,痛病吟也。

杜者,不出门也。

亦塞也。

潜者,隐水也。

逝者,往也。

《严子》云,A西施心痛而嚬其里。

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

亦归捧心而嚬其里。

其里富人见之,坚闭门不出。

贫者见之,挈妻子而去走。

彼知美嚬,不知嚬之所以美。

穴者深潜,飞者高逝。

此之二句在《严子》毛嫱丽姬文中。

云,如一女人,人见之即爱。

B鸟见之高飞。

鱼见之深潜。

今文将此二句共成西施之文。

《弘决外典钞》:成英云,(1)毛嫱,越王之嬖妾。

丽姬,晋献公宠嫔。

此二人者,姝妍冠世也。

《辅行传弘决》:彼注西施文云,C夫礼义者,当时而用,则西施也。

过时而不弃。

即邻女也。

夫D三皇五帝之礼义法度,其犹柤梨橘柚。

《弘决外典钞》:(2)柤,音〈侧加〉反。

正字作樝。

似梨而酸。

弘演寺释某云,枝干皆赤,叶黄、花白、实黑。

《辅行传弘决》:E其味相反而皆可口。

故礼义法度者,须应时而用之。

今取猿狙。

《弘决外典钞》:成英云,狙,猕猴也,音〈子鱼〉反。

《辅行传弘决》:F衣以周公之服。

《弘决外典钞》:周文王子,名旦,圣人也。

★谯周云,以大王所居周地为菜邑,故谓周公也云云。

《辅行传弘决》:G彼必龁[音〈讫〉]啮[〈五结〉反]挽裂,尽去之。

观古人与今,其犹猿狙之异周公。

关于春秋时代越国的美女西施,上述内容乃是《止观辅行传弘决》引用了《庄子》的《天运论》与《齐物论》的记述来阐述的。

《庄子》天运第十四(____为《止观辅行传弘决》引用的部分,以下同):故譬D三皇五帝之礼义法度,其犹柤梨橘柚邪。

E其味相反,而皆可于口。

故礼义法度者,应时而変者也。

今取猨狙而F衣以周公之服,G彼必龁啮挽裂,尽去而后慊。

观古今之异,犹猨狙之异乎周公也。

故A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丑人见之而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

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彼知矉美而不知矉之所以美。

《郭象注》:况C夫礼义,当其时而用之,则西施也。

时过而不弃,则丑人也。

《释文》:(2)柤,〈侧加〉反。

《庄子》齐物论第二: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