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生态区域农业发展战略(完整版)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境保护条例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境保护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的环境保护活动。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范围包括江西省鄱阳湖全部湖体及其周边一定范围的区域。
第三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境保护应当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原则,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第四条省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协调机制,统筹解决环境保护中的重大问题。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环境质量。
第五条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境保护工作的统一监督管理。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各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农业、林业、水利、旅游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环境保护相关工作。
第六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境的义务,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举报和投诉。
第二章生态保护第七条省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编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保护规划,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明确生态保护的目标、任务和措施。
第八条加强鄱阳湖湿地保护,建立健全湿地保护制度,维护湿地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
禁止擅自开垦、围垦湿地,禁止非法占用湿地。
第九条加强鄱阳湖水资源保护,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保障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
第十条加强鄱阳湖水域渔业资源保护,实行禁渔期、禁渔区制度,合理控制捕捞强度,保护渔业资源的繁殖和生长。
第十一条加强鄱阳湖周边森林资源保护,加大植树造林力度,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强森林生态功能。
第十二条加强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野生动植物的保护,禁止非法猎捕、采集、买卖、运输国家和省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
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鄱阳湖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

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鄱阳湖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18.05.30•【字号】赣府厅字〔2018〕56号•【施行日期】2018.05.3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自然生态保护正文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鄱阳湖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鄱阳湖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2018年5月30日鄱阳湖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为进一步改善鄱阳湖生态环境,提升鄱阳湖水质,推动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根据《江西省湖泊保护条例》的规定,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更高层次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西工作重要要求,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引领,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从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入手,系统谋划、综合施策,着力推进鄱阳湖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推动依法治湖、科学治湖、社会治湖,形成科学合理湖泊治理和保护工作格局,筑牢长江中游生态安全屏障,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
二、主要目标开展鄱阳湖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以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重点推进工业污染防治、水污染治理、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岸线综合整治、生态保护和修复7个方面重点工作,到2020年,全省化学需氧量、氨氮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分别比2015年削减4 3%、3 8%以上。
(一)工业污染防治方面。
依法依规清除距离长江和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岸线及鄱阳湖周边1公里范围内未入园的化工企业,依法关闭“小化工”企业,全面加强化工企业环境监管。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农业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

_
用菌和 中药材等耐 阴植物生长 。 可 以说 。 鄱 阳湖生态经
济 区 得 天 独 厚 的 自然 生 态 环 境 优 势 更 有 利 于 生 态 农 业 旅 游 的开 发 2 . 区位 交 通便 利
“ 火 车拉来 的城市 ” 鹰 潭 的道 教正 一派祖庭 . 中国道教 名 山——龙 虎山等 。 同时区内还有深远的 民俗文化 . 集
作物 的种植 ; 山区云雾 多 、 湿度 大 , 非 常利于茶 、 竹、 食
【 作者简介 】 何 剑波( 1 9 7 8 . 1 O 一) , 男, 汉, 江西婺 源, 文 学硕 士 , 江西科技 师范 大学副教授 , 硕 士生导师 , 主要研究方 向为旅 游景 区
规 划、 旅 游 企 业 管理 ; lK. f  ̄( 1 9 8 9 . 1 2 一) , 女, 汉, 江西九江 , 江 西 师 范 大 学 历 史 文 化 与 旅 游 学 院硕 士 研 究 生 , 主 要 研 究方 向 为旅 游文化学 . 生 态旅 游 。
中表 现在 古 老 神 秘 的 傩 文 化 .以 风 趣 搞 笑 著 称 的 南 昌
采茶戏 , 竞争 与友谊相融合的九江赛龙 舟 . 还有鄱 阳湖 的渔业 民俗 等。 这些 淳朴 的 民俗民风 民情 . 进一步给鄱 阳湖 生态经 济区生态农 业旅游开发增添 了丰富的地方 特色 和内涵 把鄱 阳湖生态经济 区丰 富多彩的旅游资 源与生态农 业旅游 资源结合起来会极大 地提高旅游活 动的多样性和参与性 .有利于鄱 阳湖生 态经济 区旅游 业 的可持续 发展
【 关键词 】 鄱阳湖生 态经济 区 生态农业旅游 开发 S WOT分析 可持续发展 【 中图分类号 】 F 0 6 2 . 2 【 文献标 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 0 0 6 — 2 0 2 5 ( 2 0 1 4 ) o 3 一 o 0 9 1 — 0 4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农业旅游开发的 S W0 l T分析
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农业发展思考

心, 具有经济高效 、 产品安全、 资源节约、 环境友好 、 技术 密集 、 人力资源优势得 到充分发挥本质特征的农业发展
模式, 是一条新型的农业现代化路子 。在上述两种观点 中, 前者侧重于微观阐述, 后者侧重 于宏观诠释, 各有特
业产业生态链原理与技术体系 、 农业生态管理理念及其
为具有世界先进生产水平的现代产业。 由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 生态农业正处 于起步 发展阶段 , 其支撑技术体系有赖于现有农业环保、 生态技 术及污染防治技术 的基础上 , 进一步集成应用、 发展创 新, 特别是要加强农业清洁生产理念与生态技术体系 、 农
需求为导向, 以理念创新 、 结构创新 、 科技创新 、 体制创新
友好 、 技术密集 、 凸显人 力资源优 势” 高效 生态农业 的
之路 。
2 鄱 阳湖生态经济 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框 架
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 的内涵 , 其发
展框架见图 1 。鄱阳湖生态经济 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框 架可以概括为技术创新 、 组织 与制度创新和三大产业之 间的联合 、 配套 3个部分 。 2 1 技术创新 . 通过传统实用技术 的集成和现代科学 技术的扩散, 以及工业部门的介入 、 现代要素的投入等共 同作用 , 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 、 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
1 鄱 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 内涵
关于高效生态农业 , 比较有代表性 的观点有以下几
种。金 自 学” 认为 : 高效生态农业是 指以生态学理论 和 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 , 建立和安排农业生产结构 , 发挥 其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 ,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 手段, 结合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 , 走集约化经营 , 实现生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 九江学院, 江西 九江 3 20 ) 305
(i i gU iesy J n xJ j n 30 5 Jja nvrt,i gii i g320 ) u n i a u a
摘
要: 生态农 业作为能够较好克服“ 口 资源一 环境” 人 一 矛盾的科 学发展模式, 逐渐成为实现农业可
持续发展 的最佳选择, 这将成为鄱 阳湖生态经济 区战略 目 标实现的有力支撑。鄱阳湖地 区应 当抓住国家建 立鄱阳湖生态经济 区和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大好机遇 , 发挥资源优势, 将空间布局和其他产业发展结合起 来, 积极争取优惠政策和措施 , 不拘于 自身生态农业发展方式和模 式选择, 敢于创新并探索促进鄱 阳湖地 区
1 发展理念制约 . 1 受所处的地理位置的影响,鄱 阳湖区的农业生
产者没有直接面对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长期
创新能力不断加强;四是观光农业开发模式不断创
新; 五是龙头企业快速发展; 六是农业生产新技术推 广步伐加快等 。但随着鄱 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快速发 展 ,也存在诸多制约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农业发
展 的瓶 颈 。
受稳步发展思想的指引, 形成思想保守、 竞争意识缺
t n wi ed v lp n f te d sr sa dm a ee eg t f rs o g t rfrnil oiisa dm e s rs i t t e eo me t h ri u t e k n r ei e ot e eee a l e au e. o hh oo n i n c t p t p c n F r emo e t elc l h ud b raiea db ek h o g h e eo m e d lo c lgc l giu tr o ut r r , o ass o l ece t n ra tr u ht ed v lp n mo e fe oo ia rc l et h h v t a u
鄱阳湖区域生态农业现状与前瞻

鄱阳湖区域生态农业现状与前瞻作者:李捷龚春生来源:《学园》2013年第25期【摘要】本文立足于我国农业发展的要求和趋势,结合当地生态农业发展的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鄱阳湖区域发展生态农业的具体策略和前景目标,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希望给当地的政府和农民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以便更好地发挥当地农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关键词】鄱阳湖区域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前瞻【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5-0013-02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和环境条件的要求越来越高。
调整农业发展模式,改善农业种植结构,优化农业产业经济,发展生态农业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也是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开展新型农村建设的新要求。
鄱阳湖地区是我国农业种植的重要区域,有着发展生态农业的得天优势;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发展制约因素。
为了更好地推动该地区的生态农业发展,需要对这一地区做全面的认识分析,并制订出行之有效的对策。
一鄱阳湖区域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1.生态环境不容乐观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化肥农药的使用,在带来经济增长、农业增产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危机,农业生产用地逐渐减少,水资源明显短缺,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农村环境污染愈演愈烈,生态平衡较为脆弱,严重影响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对生态农业的发展有着明显的制约。
2.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应用推广受限由于经费有限,力量不足,百姓的投资和应用意识薄弱,缺乏长远眼光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淡薄,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在推广过程中受到限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当地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
二鄱阳湖区域生态农业的愿景前瞻1.立足有利条件,用好当地资源自然条件和资源是发展生态农业的基础和保障,必须结合当地的有利自然条件,充分利用适合的当地资源,才能真正发展好生态农业。
因此,需要对当地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进行认真研究、科学分析、合理规划、综合开发、高效利用。
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推进铅山县农业产业化发展

是 牢 固树 立科 学 发展 观 ,走可 持
农业产 业化 发展 基金 。 按照 “ 优 、 大、 扶 扶 扶强 ” 的原 则 , 点 扶 持 农业 龙头 企 业 、 重 农 民专 业合 作社 发 展 ,为县 域经 济又 好
又 快发 展奠定 扎 实基础 。 ◆ ( 特约 编辑 : 熊培 龙 )
农 起着极 大的推动作 用。 县农 业龙头 企业 有 1 5家 ,农 民专业 合 业 增效 、 民增 收 , 2 作社 8 3家 , 种植 养 殖基 地 2 6个 , 业 1 农 企业销售 收入达 1 .6亿 元 , 9 0 比上年增 长
2 .% :龙头企业 的 固定 资产达 43 56 .6亿
四是 加 强领 导 ,保 障 农业 产业 化经 营健 康稳 定发展 。 策应鄱 阳湖 生态 经济
区建设 , 进农 业产 业 化经 营 , 推 是一 项 系
三是名优产 品数量增 多。2 0 0 9年 , 全 县有有机食 品 1 、 1个 绿色食 品 6个 、 无公 亩 ,黄岗山有机茶连续 四年获得全省绿茶 博览会金奖 , 鹅湖牌香 米荣获 第六届 全国 稻米博览会金奖 ,灿海农产品有限公司生 产 的双 孢蘑 菇被 批准 为供 港澳 蔬 菜生 产
稻 产业 ,以紫溪绿 色红 芽 芋 为主 的特 色
至 关重 要。 要坚 持 “ 全 、 态、 安 生 优质 、 高
效” 原则 , 力 发 展 立体 生 态 农 业 、 游 大 旅
! 兰 困 : 塑 笙
二 、对 照 鄱 阳湖 生态 经 济 区 建 设, 难题 亟待 破解
铅 山县 农业 资 源十 分丰 富且 有 一定
创建 品牌 、 育 名优 产 品的扶 持 力度 , 培 精
心打造 名 牌产 品 。鼓励 和扶 持 农业 各类
鄱阳湖生态环境分析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终极版

鄱阳湖区生态环境分析与可持续发展对策摘要鄱阳湖贵为中国第一大淡水湖,早就引起国际上的持续关注。
鄱阳湖自然保护区于1992年被列入了《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本文通过对鄱阳湖区植被覆盖、生物多样性、土地利用方式、水情水势及泥沙等生态环境现状分析,指出了鄱阳湖区湿地植被退化比较严重、水土流失问题不断加剧、土地沙化情况日趋严重、旱涝灾害日益频繁、血吸虫病日益猖獗、生物多样性破坏严重等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同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长远战略和全局角度出发,提出了鄱阳湖生态环境统筹布局、合理规划,合理开发、环境保护的若干对策与措施,为鄱阳湖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决策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鄱阳湖;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对策1鄱阳湖简介鄱阳湖位于长江中下游以南,江西省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5°47′~116°45′、北纬28°22′一29°45′,跨南昌、新建、进贤、余干、鄱阳、都昌、湖口、九江、星子、德安和永修等市县。
是与赣江、信江、抚河、饶河、修水五大河流(以下简称“五河”)尾闾相接的类似盆状的天然凹地,受江(长江)、河(五河)水位的制约使水量吞吐平衡而形成的季节性的湖泊,洪、枯水位面积相差十几倍,1998年7月31日的最高水位22.59 m(吴淞高程)的湖面面积为4 070平方千米。
鄱阳湖区属亚热带潮湿的季风气候,年降雨量在1 400~1 900毫米之间,年平均气温为17.2℃,最低气温在1月份,平均为4.7℃,每年无霜期约为279天。
鄱阳湖是我国公布的首批国家重点湿地保护地之一,并于1992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在保护生物多样性、长江中下游洪水调蓄控制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鄱阳湖位于长江中、下游连接处,其东西衔接、承上启下的战略位置和贯通本区京九、浙赣铁路大动脉,对长江流域经济发展和江海一体的“T”形战略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鄱阳湖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江西乃至全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鄱阳湖生态区域农业发展战略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鄱阳湖生态农业发展的战略思考”。
从我所给的题目,可以清楚的发现,我演讲的重点在于“生态农业的发展”。
顾名思义就是在发展农业的同时要兼顾生态建设,这是我国第一个冠名“生态”的经济区,也是江西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渔民悠荡彩云间,顿顿佳肴作便餐。
游万水,赏千山,丝网一拉鱼满舟山。
”这是对美丽鄱阳湖的描述。
鄱阳湖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也是中国第二大湖;是我国十大生态功能保护区之一,也是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全球重要生态区之一。
(总括鄱阳湖)
鄱阳湖地处江西省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
以松门为界,分为南、北、西部分,北面为入江水道,南面为主湖体。
这里的环境和气候条件均适合候鸟越冬,因此被称为“白鹤世界”、“珍禽王国”。
受暖湿东南季风的影响,鄱阳湖年降雨量平均1636毫米,从而形成“泽国芳草碧,梅黄烟雨中”的湿润季风气候,并成为著名的鱼米之乡。
鄱阳湖积温高,无霜期长;降水充沛,雨热同期;日照充足,热量丰富;土壤肥沃,农作一年两熟;地势平坦;农业灌溉用水充足。
这些天然的自然条件养育一代又一代的鄱阳人。
(鄱湖自然条件)
“美丽鄱阳玉米乡,一年四季有风光;蟹爬鲤越河虾跳,麦翠禾青油菜黄。
”在江西省委、省政府以及鄱阳人民的努力下,鄱阳的农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鄱阳湖流域农业资源丰富,农业人口较多,是我省水稻、棉花、水产、水禽的传统主产区,具有很好的生态农业发展
前景。
政府明确提出要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成生态农业示范区,发展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大发展的优选路径。
他们立足自身优势,务实“政策促动,龙头带动,基地推动,品牌拉动”战略:强化政策扶持,优先发展生态农业;生产基地发展迅速,生态农业市场优势扩大,农业发展布局进一步优化;大力扶持农兴产业,规模化发展显现成效,带动效应明显;加强农民合作组织建设,提高生态农业经济效益;注重建设优势品牌,保证生态农业持续发展。
这些因地制宜,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的战略,取得了明显成果。
(鄱湖目前发展现状)
虽然政府的这些举措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效,但我们也不能一味地沿用,应该不断创新,借鉴他乡的成功案例,促进鄱阳湖生态农业不断发展。
然而,华西村、英美等发达国家、小岗村、农民外出打工等发展模式并不适合鄱阳湖生态农业的长久发展,我们不能照抄照搬。
华西村在短短几年内,被推崇为中国最富村,推崇为共同富裕的样板,成为了“天下第一村”。
华西村模式的成功得益于当时改革的大环境,它的发展不是靠农业,而是靠工业,靠乡镇企业。
因此,它是不可复制的。
此外,它是利用低工资,低福利,高污染复制起来的,这种乡镇企业发展模式使一部分人富裕起来了,但对自然的破坏非常严重。
走英美等发达国家的道路,让绝大多数农民从事二、三产业,但这会导致大量人口涌向城市,造成很多就业和社会问题,特别是农民工的问题。
小岗村虽然依靠大包干跨过了“温饱线”,但却没有踏进“致富门”。
如今的小岗村没有很多像样的楼房,没有一家正规的企业,没有学校,一条柏油马路还是为迎接国家领导人视察由省里拨
款修的。
家庭联产承包制也存在很多弊端,例如土地权不明确,土地关系混乱,难以形成规模经济等。
此外,还有人说让农村大部分青壮年和文化层次较高的劳动力到大城市外出打工,老年人和妇女儿童在家务农,这更不可取。
如果大部分青壮年都出去了,老年和妇女儿童是没有能力搞好农业的。
这会导致效益低下、土地荒芜。
另一方面,大量人口涌进城也会引发很多社会问题,如就业问题、住房问题、治安问题、社保问题等。
(多种发展模式分析)
通过分析以上几种发展模式可以看出,我们要从实际出发,结合鄱阳湖的具体实际以及鄱阳湖现在存在的各种问题,找出最适合、最有效的发展模式。
十八大深刻指出在没有科学管理制度的掌控下,市场会出现短期化、掠夺性、不公平性、无序、浪费、破坏生态等发展问题,依靠科技发展才是长足之计。
因此,鄱阳湖的发展模式应该是:农村发展应该总体规划,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借助农业高科技等发展适度规模的农副产品,大力发展农业的同时兼顾生态建设。
(鄱湖发展模式的确定)
我们根据当地特色提出了建设鄱阳湖生态农业的战略构想,提出特色是生态农业,核心是发展农业,关键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目标是实现农业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生态农业规划。
(鄱湖发展的战略目标)
当然,要达到这一科学发展的目标,我们必须了解鄱阳湖当前存在的(发展问题),并找出相关的解决对策,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首先,鄱阳湖在自然方面面临着严峻的问题:湿地植被退化严重,长期以来,鄱阳湖洲滩植被基本上处于一种掠夺式的无序利用状态。
水土流失不断加剧,洪涝灾害日益频繁,土地沙化日趋严重,鄱阳湖水质污染呈上升趋势,来鄱阳湖越冬的候鸟种类及数量也逐年减少。
另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诸多困难:农业资金投入不足,致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环保形势严峻,生态农业发展的环境基础亟待改善;农业效益与生态环保二者难以兼顾;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亟待完善;农资产品价格猛涨,农业生产成本大幅增加,挫伤农民的积极性。
(鄱湖发展问题及困难)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为加快鄱阳湖生态农业发展提出了以下未来发展战略:
首先,要明确环鄱阳湖地区生态农业发展重点,针对环鄱阳湖地区的资源条件和现有的产业基础,当地发展生态农业应重点发展以下四大产业:一是建设高产优质粮食生产基地;二是建设高效畜牧、水产基地;三是建设绿色蔬菜和林果生产基地;四是建设重要的农业旅游休闲观光基地。
(发展战略重点的确定)
其次,我们设计出以下具体战略步骤:
第一,完善环鄱阳湖地区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和引导;二是要制订科学开发治理的总体规划;三是建立行之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体系;四是要强化资金保障。
第二,加强环鄱阳湖地区农业的基础建设:建设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民素质培养。
第三,发展过程中我们除了考虑经济效益之外,也应该考虑环境代价。
循环农业模式形成生产因素互为条件、互为利用和循环永续的机制和封闭或半封闭生物链循环系统,整个过程做到了废弃物的减量化排放,这值得我们借鉴。
一,“猪——沼——菜”模式:猪粪入池,沼肥种菜,沼液作追肥,通过沼液叶面喷施来抑虫防病。
二,“猪——沼——鱼”模式:人畜粪便入池发酵后喂鱼,沼渣作为池塘基肥,沼液作追肥。
三,“生物链”模式:饲料——养鸡(喂猪)——鸡粪(猪粪)进沼气池,沼气作为生活用能,沼液、沼渣喂鱼,鱼塘泥和部分沼渣肥田。
这些都是相当环保和实用的措施,而且鄱阳湖的条件也很适合,我们应把这种模式运用进去。
(“三步走”的具体战略方针)“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鄱阳湖的明天也会是这样欢乐的场景。
“鄱区建设号声扬,低碳防污不可忘;护好湖乡天与水,宜居乐业万年长”。
以科技为基础,发展生态农业,鄱阳湖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展望鄱湖未来)
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