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之间的关系
脏腑关系

病变 心血不足→脾失所养 → 脾失健运(失 眠、心悸、多梦) 、食少、腹胀、便溏)
脾失健运——心血化源不足
食少、腹胀或慢性出血 面色无华、心悸、失眠、 多梦等 脾不统血——失血过多而 致心血不足
病变每每导致心脾两虚证。
(三)心与肝 血液运行、情志方面 血液运行
心血充盈、心气旺盛、血行正常、肝有血可藏 心主血肝藏血 肝藏血充足,随动静之不同调节,有利心推动血 行
病变
肺失宣降、通调水道失职,必累及于肾 水液代谢失常 肾气虚弱、气化失司,水液内停,上泛于肺 尿少、水肿等 咳嗽、气喘
水肿病中、二者的主次之分“其本在肾,其末在肺”。
短气、喘逆、气不相续
肾气不足,摄纳无权 出多入少、动则加甚 潮热、盗汗、颧红 肾阴不足 肺阴虚损 肺肾阴虚 肾不纳气
干咳、腰腿酸软等
1、精与血
心主血
精血相互转化“精为化血之源,髓为造血之机”
肾藏精
2、精与神 心藏神 精为神的物质基础 肾藏精
3、水与火
心火下降于肾,温煦肾阳——肾水不致过寒 水火相济 心肾相交 肾水上济于心,滋助心阴——制约心火, 使之不亢
二者上下互济、相互制约、彼此交通。
病变
失眠、健忘
精亏 血耗 多梦 心神不灵 精血亏损 脑髓空虚
精神痿靡
心火不得下降于肾,肾阳不温,水寒 不化 心悸心慌畏寒、气短、水肿
水火不济、心肾不交
肾水不得上济于心,心阴不足,心火 偏亢 心烦失眠,口干舌红
(五)脾与肺 气的生成,水液的输布代谢
气的生成(土生金) 肺主气,为气之主 脾生气,为气之源 肺气的充足,有赖于脾化生之水谷精气的不断 补充。 肺吸入的清气与水谷精气相谷又产生宗气。
(八)肝与脾 疏泄与运化;血液生成、贮藏与运行;木与 土。
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pptx

5. 肝与脾:肝藏血,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生血。如脾虚影响血的生成,可导致肝血不足,出现头晕 、 目眩、视物不清等。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可出现腹痛、腹泻等。
6. 肝与肺:肝之经脉贯脂而上注于肺,二者有一定联系,肝气升发,肺气肃降,关系到人体气机 的升 降运行。若肝气上逆,肺失肃降,可见胸闷喘促。肝火犯肺,又可见胸胁痛、干咳或痰中带血等症。
7. 肝与肾:肾藏精,肝藏血,肝血需要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需肝皿不断的补充,两者是互相 依存 ,互相资生。肾精不足,可导致肝血亏虚。反之,肝血亏虚,又可影响肾精的生成。若肾阴不足,肝 失 滋养,可引起肝阴不足,导致肝阳偏亢或肝风内动的证候,如眩晕、耳鸣、震颤、麻木、抽搐等。
书山有路
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
“脏”是指实心有机构的脏器,有心、肝、脾、肺、肾五脏,“腑”是指空心的容器,有小肠、胆、 胃、大肠、膀胱等分别和五个脏相对应的五个腑,另外将人体的胸腔和腹腔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为三焦, 是第六个腑。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1. 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血的 正 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3. 脾与胃:在特性上,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主升,胃主降。在生理功能上,胃为水谷之海 , 主消化;脾为胃行其津液,主运化。二者燥湿相济,升降协调,胃纳脾化,互相为用,构成了既对立又 统 一的矛盾运动,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和传输的任务。
脏与脏的关系

6.肝与肺:肝之经脉贯脂而上注于肺,二者有一定联系,肝气升发,肺气肃降,关系到人体气机的升降运行。若肝气上逆,肺失肃降,可见胸闷喘促。肝火犯肺,又可见胸胁痛、于咳或痰中带血等症。
脏腑是化生精血津液,促进新陈代谢,维持人体机能活动的主要器官。分别来说,五脏是贮藏精气的(精气,指精血津液),六腑是主食物的受纳、消化、吸收、传导和排泄的。因而脏以藏为主,腑以通为用。
脏腑之间无论是脏与脏、腑与腑,还是脏与腑都是互相联系的。五脏与“五体”等组织以及“五官”、“七窍”等器官,也都有密切的联系。五脏与五体的关系是:心主脉、肝主筋、脾主肌肉、肺主皮毛、肾主骨。五脏与五宫七窍的关系是心开窍于舌、肝开窍于目、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肾开窍于耳和二阴(鼻、目和耳各有两个与口称为七窍,再加“前阴”与“后阴”二窍,又称九窍)。因为五脏与五体、五官七窍相关联,所以五脏的变化,常常反映到其所属的体表组织与孔窍。
1。心与小肠:经络相通,互为表里。心经有热可出现口舌糜烂。苦心经移热于小肠,则可兼见小便短赤,尿道涩痛等症。
2。肝与胆:胆寄于肝,脏腑相联,经络相通,构成表里。胆汁来源于肝,若肝的疏泄失常,会影响到胆汁的正常排泄。反之,胆汁的排泄失常,又会影响到肝。故肝胆症候往往同时并见,如黄疽、胁痛、口苦、眩晕等。
脏与腑的关系
脏与腑是表里互相配合的,一脏配一腑,脏属阴为里,腑属阳为表。脏腑的表里是由经络来联系,即脏的经脉络于腑,腑的经脉络于脏,彼此经气相通,互相作用,因此脏与腑在病变上能够互相影响,互相传变。
脏腑表里关系是:心与小肠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肮相表里;心包与三焦相表里。
中医知识:脏腑之间的关系

中医知识:脏腑之间的关系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由脏腑、经络等许多组织器官所构成。
脏腑之间的关系,是藏象学说中整体性联系的内容之一。
人体各脏腑之间,在结构上通过经络而相互沟通,生理功能上既分工又合作,在病理变化上也可互相影响和传变。
五脏之间的关系1、心与肺心与肺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为气与血之间的相互依存。
在生理方面,肺主气,辅心行血,可促进心脏推动血液运行;而心主血,营养于肺,可维持肺的呼吸功能。
由于宗气积聚于胸中,温养心肺两脏,具有贯心脉以行气血和走息道以司呼吸的功能,所以能加强心血运行与肺司呼吸之间的协调平衡。
在病理方面,如肺气虚弱,宜降失常,可影响心的行血功能;而心之阳气不足,血行无力,也会导致肺的呼吸功能失常,从而出现咳嗽、气喘、胸闷、心悸等症。
2、心与脾心与脾在生理上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心主血而推动血液运行,脾统血而统摄血液循行于脉管,两者互相配合,共同维持血液的正常运行。
二是心血充盈,可营养于脾,心主神明,可调节脾的运化功能;脾运化功能正常,吸收的水谷精微能化生心血并营养心神,两者有相互依存的关系。
因此,当心血不足或心神失常时可引起脾失健运,脾运失常或脾不统血时亦可导致心的病变,都导致心脾同病,而出现心悸、失眠、食少、便溏等症。
心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的运行和精神情志活动的调节方面。
心主血,是血液运行的原动力;肝藏血,是贮藏和调节血液的重要因素。
因此,心、肝两脏在血液的运行方面是互相配合的。
心主神明,主管人的精神活动;肝主疏泄,调节情志活动。
也就是说,两者在维持精神情志活动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临床上,心血不足与肝血不足的病变可互相影响,导致心肝血虚的病证,出现面色无华、心悸、头昏、目眩等症状。
心神失常与肝失疏泄、情志失调也可互相累及,出现心烦、失眠、急躁易怒等心肝火旺的症状。
4、心与肾心与肾之间,首先体现在心之阴阳与肾之阴阳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心在五行属火,位于上焦;肾在五行属水,位于下焦。
【优秀文档】脏腑之间的关系

脏腑之间的关系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由脏腑、经络等许多组织器官所构成。
脏腑之间的关系,是藏象学说中整体性联系的内容之一。
那么脏腑之间的关系在中医理论中占据着怎样的重要地位呢?它有哪些功能与作用?那么下面三九养生堂小编就和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医理论中关于脏腑之间的关系的相关知识。
人体各脏腑之间,在结构上通过经络而相互沟通,生理功能上既分工又合作,在病理变化上也可互相影响和传变。
五脏之间的关系
1.心与肺
心与肺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为气与血之间的相互依存。
在生理方面,肺主气,辅心行血,可促进心脏推动血液运行;而心主血,营养于肺,可维持肺的呼吸功能。
由于宗气积聚于胸中,温养心肺两脏,具有贯心脉以行气血和走息道以司呼吸的功能,所以能加强心血运行与肺司呼吸之间的协调平衡。
在病理方面,如肺气虚弱,宜降失常,可影响心的行血功能;而心之阳气不足,血行无力,也会导致肺的呼吸功能失常,从而出现咳嗽、气喘、胸闷、心悸等症。
2.心与脾
心与脾在生理上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心主血而推动血液运行,脾统血而统摄血液循行于脉管,两者互相配合,共同维持血液的正常运行。
二是心血充盈,可营养于脾,心主神明,可调节脾的运化功能;脾运化功能正常,吸收的水谷精微能化生心血并营养心神,两者有相互依存的关系。
因此,当心血不足或心神失常时可引起脾失健运,脾运失常或脾不统血时亦可导致心的病变,都导致心脾同病,而出现心悸、失眠、食少、便溏等症。
五脏六腑相生相克的原理

五脏六腑相生相克的原理五脏六腑相生相克原理是中医理论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早在古代就被广泛运用于中医治疗中。
该理论认为,人体内的五脏六腑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整体,每个脏腑之间的关系相生相克,维持了人体内部生物环境的平衡,保证了身体的健康。
下面是关于五脏六腑相生相克原理的20条详细解析。
1、心生肺:心主精神,肺主气,心的精神质可以促进肺气的产生和运行,同时肺气的运行也会促进心气的血液循环。
2、肺生肾:肺气可以促进肾气的产生和循环,肺气中的水分在肾中得到排泄,使人体内部环境达到平衡。
3、肾生肝:肾脏是人体主要的水源,而肝脏则分泌胆汁,在发生代谢作用时需要肾脏提供水分的支持,肝脏的健康也需要依赖于肾脏的正常工作。
4、肝生脾:肝脏中的气血经过胆汁的代谢,流向脾脏,促进脾脏的运行和新陈代谢。
5、脾生肺:脾脏可以将食物转化为营养物质和气血,这些物质需要通过肺气的循环,才能被分配到全身各器官和组织中,维持身体的正常代谢。
6、心生肝:心脏通过血液的循环,将养分和氧气输送到肝脏,维持肝功能正常,并且心脏同时也抑制肝脏的情绪波动和过度兴奋。
7、肝生心:肝脏中的气血通过心脏的循环,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中,促进身体的正常代谢和功能。
8、心生脾:心脏中的气血可以促进脾脏的新陈代谢和运行,同时心脏还可以抑制脾脏的思维和过度紧张。
9、脾生心:脾脏中的气血可以为身体各部分输送营养和氧气,促进心脏的正常运行,同时它还可以平衡心脏和情绪。
10、肾生心:肾脏是人体中生命源泉的主要器官,正常的肾功能有助于维持心脏的健康和稳定。
11、心克肾:情绪波动和过度紧张会影响肾的正常工作,造成体内气血不畅,从而引发各种疾病,如肾炎等。
12、肺克肝:肝脏在情绪波动或过度兴奋时会分泌大量的胆汁,降低人体内的气血水平,过度蓄积胆汁还会反过来影响肺的正常运行。
13、肝克脾:情绪波动和过度兴奋会增加肝脏的代谢负荷,影响脾脏的正常运转,导致脾虚。
14、脾克肝:过度的思虑和情绪波动会过度消耗脾脏的气血,使其运行不畅,影响肝脏的代谢功能。
脏腑之间的关系

• “脾气”充足的时候,血液的生化就有源泉,心血就会充
盈,“脾气”虚弱,运化不能正常,可导致心血不足或脾 不统血,而引起出血; • 若心血不足或心神失常,引起脾运化失健,出现食欲减弱、 肢体倦怠,脾的运化功能也有赖于心血的滋养和心神的调
控。
3、心与肝
• 心主血,肝藏血。 • 心与肝的关系表现在血液化生和运行。 • 二者配合对血液循环及血量调节起保护作用。 • 心血不足,引起肝血亏虚,导致血不养筋,筋骨酸痛、四 肢抽搐、拘挛。
• 3. 肝主疏泄总的含义是说肝能:( )
• A .调畅气机 B .运行气血 C .调节情志活动 D .协助消化
• 4. 脾有升清的功能,所谓“升清”是指:( ) • A .饮食物的上升与输布 B .营气的上升与输布 • C .宗气的上升与输布 D .水谷精微的上升与输 布 • 5. 心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那一方面:( ) • A .宗气和心血相互依存 B .血液的生成和运行 的方面 • C .心主神志和脾主运化功能之间相互影响方面 D .血液的生成、贮藏及运行方面
7、肾与肺
• 肾与肺的关系在于水液代谢与呼吸 • 肺主吸气,肾主纳气,“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 肾气不足,肾不纳气,呼吸困难,呼多吸少→出现气喘的 病症。
• 肺气不足,亦可影响到肾,引起肾虚。
• 只有肺和肝的合作正常才能将脾运化的水液正常代谢。
8、肝与脾
• 肝与脾的关系为疏泄和运化的关系 • 肝藏血,主疏泄;脾生血,主运化。肝疏泄正常,脾升降 适度则血液生化有源。 • 病理状态: • 肝气郁结,疏泄失常,脾不健运,腹满泄泻、腹痛 • 脾失健运,水湿内停,也可引起肝疏泄不利,胆汁不能溢 入肠道,引起黄疸
• 3、脾与胃 •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复习:脏与脏之间的关系一、心与脾心主血脉,脾主统血又为气血生化之源。
心与脾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方面。
1. 血液生成方面: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
在脾的运化作用下,水谷精微之气得以消化吸收并注之于血脉而成为血液。
只有脾气强健,气血生化有源,心血才能充盈。
而脾的运化功能,也与心有一定的联系,一方面心阳可以温运脾土,另一方面,心主神志,可以调节脾的运化,有利于气血的生成。
心与脾在血液的生成方面,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
2. 血液的运行方面:人体血液的运行,除了靠心气的推动、肺气的资助外,还需依赖于脾气的统摄。
只有脾气强健,统摄血液生理功能正常,血液才能在心气的推动下在经脉内正常运行而不逸出脉外。
心肺脾等脏相互配合,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
在病理上,心脾两脏也常互相影响,如思虑过度,不仅可以耗伤心血,也可引起脾的运化功能失常,出现纳呆、腹胀等症;若脾失健运,气血生化无源,或劳心过度,血液耗损过多,最终可以导致“心脾两虚”,出现眩晕、心悸、失眠、多梦、腹胀、食少、体倦、面色无华等症,中医往往采用补益心脾的方法予以治疗。
此外,不管是心主血脉的功能失常或脾主统血功能障碍,均可引起血液运行失常。
二、肝与脾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肝主藏血,脾主统血又为气血生化之源。
故肝脾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疏泄与运化及血液的生成运行方面。
l. 在消化方面:脾主运化,摄入到人体内的饮食物,必须经过脾胃共同作用,才能使水谷化为精微并输送到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
但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与肝的关系极为密切,这种关系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
只有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正常,胆汁才得以正常的分泌和排泄,脾胃升降有序,饮食物中的水谷精微得以正常的消化吸收。
脾的运化功能,对肝之疏泄亦有一定影响,只有脾气强健,饮食物及水液得以及时的输布而不发生滞留,肝之疏泄功能才能正常发挥。
在病理情况下,如肝的疏泄不利,即可对脾胃的运化功能产生影响。
2. 在血液方面:肝主藏血,贮藏和调节全身血量,脾主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藏血
肝有所藏——疏泄正常
相互促进 血运通利
心主神明——主宰精神活动 神志 肝主疏泄——调节精神情志
相互协作 神志正常
病理:
头晕目眩、心悸失眠 血液亏损——心肝失养 月经量少、双目干涩、肢体麻木
心肝血虚
神志不安 心肝火旺 心与肝相互影响,导致
血不养神
神志狂乱
返回@
脾与肾
• 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与肾的关系是后 天与先天的关系。后天与先天是相互资助,相互促 进的。 • 脾与肾在生理上的关系主要反映在先后天相互资生 和水液代谢方面。
肾虚不化
返回@
肺与肾
• 肺属金,肾属水,金生水,故肺肾关系称之为金水 相生,又名肺肾相生。肺为水上之源,肾为主水之 脏;肺主呼气,肾主纳气。所以肺与肾的关系,主 要表现在水液代谢和呼吸运动两个方面。 • 肺与肾的关系,主要体现于气和水两个方面,但是, 金能生水,水能润金,故又体现于肺阴与肾阴之间 的关系。
总论
在古代,医家们多是用五行的生克乘侮来进行描 述,而实际上,脏与脏之间除了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 外,还存在阴阳和精、气、血、津液、神志方面的关 系。目前大多从各脏的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方面来 阐释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脏的联系
• 1.心与肾 • 2.心与脾 • 3.心与肺 • 4.心与肝 • 5.脾与肾 • 6.肺与肾 • 7.肝与肾 • 8.肺与脾 • 9.肝与脾 • 10.肺与肝
精神失调
在上——心神恍惚 精神疲惫 在下——梦遗滑精
返回@
心与脾
• 心主血而行血,脾主生血又统血,所以心与脾的关 系,主要是主血与生血、行血与统血的关系。 • 心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的生成和运行,以及心 血养神与脾主运化方面的关系。
(二)心与脾
主要体现于血液的生成和运行方面。
生理:
脾旺血足使心血充盈 血液生成 相互促进
肺肾阳虚,津凝为痰——老年久病痰饮咳喘
返回@
肝与肾
• 肝藏血,肾藏精;肝主疏泄,肾主闭藏。肝肾之间 的关系称之为肝肾同源,又称乙癸同源。因肝肾之 间,阴液互相滋养,精血相生,故称。 • 肝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精与血之间相互滋生和相 互转化的关系。
(七)肝与肾
主要体现在肝肾同源,藏泄互用及阴阳之间的互滋互制作用
(六)肺与肾
主要体现于水液代谢、呼吸运动及阴阳互资方面。 水 液 代 谢 呼 吸 运 动 阴 阳 互 资 肺为水之上源——肺失宣降,行水于全身,下引于肾。 肾为主水之脏——肾阳气化,升清降浊,输于膀胱。 肺为气之主——肺主呼吸,为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 肾为气之根——肾主纳气,吸引摄纳,使气归根。 金能生水——肺阴充足,输精于肾,使肾阴充盈。 水能润金——肾阴充足,上润于肺,使肺脏清宁。 肾阳资助肺阳——同温肺阴及肺津,推动津液输布
肝阳失养 眩晕、耳鸣、腰膝酸软, 甚则化风
肾阴不足累及肝阴——水不涵木
肝阳上亢 肾阳不足累及肝阳——下焦阴寒内盛,少腹冷痛,阳痿精冷,宫寒不孕 精血亏虚——腰膝酸软、肢体消瘦、健忘少寐、舌红少苔 相火妄动——眩晕耳鸣、易怒多梦、情欲亢进、遗精早泄
藏泄失调——女子月经周期紊乱、男子遗精滑泄或阳强不泄
返回@
生理:
水能涵木
肝——属木,为子
母子相生
肾——属水,为母
肝肾同源
肝藏血——肝阴赖肾阴滋养
精血同源
肾藏精——肾精赖肝血补充 同具相火——相火寄于肝肾
相互资生
肝主疏泄——能制约肾之闭藏
藏泄互用 肾主闭藏——能制约肝之疏泄 肾阴滋养肝阴共同制约肝阳 相互制约,相互为用
互滋互制
肾阳资助肝阳共同温煦肝脉
病
理:
心火必须下降于肾,以资肾阳, 使肾水不寒 水火既济 肾水必须上济于心,以资心阴, 使心火不亢 心主神——神全可以益精 精神互用 肾藏精——积精可以全神
水火既济 互济互制
心神肾精 相互为用
心为君火,君火在上,为一身之主宰, 命火秘藏则心阳充足 君相安位
肾为相火,相火在下,系阳气之根, 为神明之基础,心阳充盛则相火亦旺
(三)心与肺
主要体现于血液运行和呼吸吐纳之间的协调关系。
生理: 气与血 的关系 肺主气 气为血帅,肺气助心行血
心主血
血为气母,心血运布肺气
宗 气 是 中 心 环 节
病理: 肺气虚弱,行血无力 影响心的行血——心血瘀阻 肺失宣肃,肺气壅塞 心气不足 血行不畅 心阳不振 影响肺的呼吸——胸闷咳喘
返回@
心阳温脾则健运不息
心行血,推动血行不已
血液运行
脾统血,血液不溢脉外
血运正常
病理:
生化无源 脾气虚弱 统摄无力 心阳不足,脾失温养——脾气虚弱 心血不足 心脾两虚
心悸、失眠
多梦、纳少 腹胀、体倦
返回@
心与肺
• 心肺同居上焦。心肺在上,心主血,肺主气;心主行血,肺主 呼吸。这就决定了心与肺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气和血的关 系。 • 心主血脉,上朝于肺,肺主宗气,贯通心脉,两者相互配合, 保证气血的正常运行,维持机体各脏腑组织的新陈代谢。所以 说,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血为气之母,血至气亦至。气 属阳,血属阴,血的运行虽为心所主,但必须依赖肺气的推动。 积于肺部的宗气,必须贯通心脉,得到血的运载,才能敷布全 身。 • 肺朝百脉,助心行血,是血液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只有正 常的血液循行,才能维持肺主气功能的正常进行。。
君相二火 上下交济
病理:心与肾之间的水火阴阳精神的动态平衡失调, 称为心肾不交。 失眠、心悸、怔忡 水不济火 肾阴虚于下
心火亢于上
肾阳虚损,下 焦水寒不化, 心阳虚损,水 气上凌于心 肾精不足,不 能奉养心神 心神不足,无 力控驭肾精
心烦、腰膝酸软、 男子梦遗、女子梦 交等症。
水气凌心
在上——心悸怔忡、 唇舌青紫 在下——水肿、形寒 肢冷、尿少
(九)肝与脾
主要体现在疏泄与运化的相互为用、藏血与统血的协同作用
生理:
肝主藏血,调节血量,供应脾运
藏血与统血 脾主生血,统血,使肝血充足 肝主疏泄,促进消化 疏泄与运化 脾主运化,散精于肝
病理:
肝病及脾,肝脾不和——胁痛腹 胀、便溏泄泻。 脾胃湿热,熏蒸肝胆——纳少、 口苦、黄疸。 脾虚血少,肝血亦损——纳少、 腹胀、头晕、目眩、月经涩少等 脾不统血,引起出血,肝血亦亏
病理:
水寒射肺
肾阳虚衰,气化不利——水肿、形寒肢冷
水邪上犯,肺失肃降——咳喘、不得平卧
水肿 风邪袭表,肺失宣降——头面浮肿、咳喘、恶寒发热 风水及肾 水湿风邪,由肺及肾——全身水肿、腰痛、尿少 肾精不足,摄纳失职 肺肾气虚 肺气久虚,伤及肾气 肺阴不足,下汲肾阴 肺肾阴虚 阴阳两虚 肾阴亏虚,肺阴失充 干咳少痰,腰膝酸软 五心烦热、潮热盗汗 呼吸异常,气短喘急、呼多吸少
心与肝
• 心主血,肝藏血;心主神志,肝主疏泄,调节精神 情志。所以,心与肝的关系,主要是主血和藏血, 主神明与调节精神情志之间的相互关系。 • 心与肝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和神志两个方 面。
(四)心与肝 主要体现于行血藏血和精神情志调节两方面。
生理:
心主血 血液 血液充足 心有所主——心主血行
(五)脾与肾
主要体现于先后天的互促互助和水液代谢方面 生理:
先天温养后天——脾主运化,赖命火温煦 先后天相互资生
后天补充先天——肾主藏精,须脾精补充
脾主运化水湿——脾阳健运,土能制水 水液代谢 肾为主水之脏——肾阳气化,开合有度
病理:
肾阳不足
脾阳亏虚 脾虚不运 水液代谢紊乱——水肿 脾肾阳虚——少腹冷痛、下利清谷 形寒肢冷
心与肾
• 心居胸中,属阳,在五行属火;肾在腹中,属阴, 在五行属水。心肾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称之为心肾相交,又称水火相济、坎离交济。心肾 这种关系遭到破坏,形成了病理状态,称之为心肾 不交。 • 心与肾之间,在生理状态下,是以阴阳、水火、精 血的动态平衡为其重要条件的。
(一)心与肾
主要表现为心肾相交。 生理方面:
相互结合 形成宗气
津 液 代 谢
肺主通调水道——布散水精 脾主运化水液——转输水精
津液输布 代谢正常
病理:
脾虚——食少、腹胀、便溏、肢倦
气虚
肺弱——面白、少气、咳喘
脾肺虚弱
脾为生痰之源——水不化津,转为痰浊
湿滞 肺为贮痰之器——痰浊停肺,引起咳喘 水湿痰饮
返回@
肝与脾
• 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肝藏血,脾生血统血。因此, 肝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疏泄与运化、藏血与统血 之间的相互关系。 • 肝与脾的关系具体体现在消化和血液两个方面。
肺与脾
• 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肺司呼吸,主一身之 气。脾主运化,为胃行其津液;肺主行水,通调水 道所以,脾和肺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气和水之间的 关系。 • 脾和肺的关系主要表现于气的生成和津液的输布两 个方面。
(八)肺与脾
主要体现于气的生成和津液的输布代谢两个方面。 气 的 生 成
肺为主气之枢——主呼吸而纳清气 脾为生气之源——主运化而生谷气
肺气伤——咳逆、咯血、咯痰不爽
肺燥伤肝
肝伤——胁下引痛、胀满
总结
• 人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人各脏器器 官通过筋络相互沟通,在生理上相互联 系,在发生病变时也互相影响。
that’s all thank you!
消化方面
血液方面
返回@
肺与肝
• 肝主升发,肺主肃降,肝升肺降,气机调畅,气血 流行,脏腑安和,所以二者关系到人体的气机升降 运动。 • 肝和肺的关系主要体现于
主要体现于人体气机的升降和调节方面。 生理: 肺在膈上,其气肃降 是全身气机升降 气机升降 的重要组成部分 肝居膈下,其气升发 病理: 肝火犯肺 气机失畅 肺燥——咳嗽、痰少、咽干 肝气逆——胁痛、急燥、面红耳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