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历年核心考点

合集下载

(完整版)教师资格证中公《中学综合素质》重点归纳

(完整版)教师资格证中公《中学综合素质》重点归纳

教育观:“教育为了什么”,即教育的目的;素质教育观: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1.2.3.4.5.的教育;4. 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得发展;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1.深化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是基础)2.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①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②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③强化教师在职进修制度,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待遇,优化学校管理;3.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4.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5.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今学生观直接影响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方法今今( 1 )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调动主观能动性,主动学习) ( 2 )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3 )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身心发展的社会需要与个体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1 )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①顺序性—循序渐进②阶段性—根据不同年龄特点分阶段进行③不平衡性—把握最佳关键期④互补性—扬长避短⑤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2 )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倡导形成性评价( 1 )人的全面发展是以承认学生差异和个性发展为基础的;( 2 )学生的个性与差异要求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1.中学生身心发展具有鲜明特点;2.中学生的主体性发展特点是指中学生自我意识的进步与提升;3.中学生在具体的德、智、体、美等教育内容也有鲜明的发展特点;1.2. (核心):建立正确的自我认识,培养起全面发展的人所需的自觉发展、主动发展的意识。

3.供必要的准备和支持,打下坚实的基础。

1.教育公正:指教育机会对所有的学生都是均等的,教育均等包括入学机会均等和教育过程中机会均等。

2.学生差异包括:性别差异、民族差异、地域差异、家庭背景的差异、身心发展水平的差异教师观:狭义上是教师对教师职业的特点、责任,教师的角色以及科学履行职责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等方面的认识教师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1.传道者的角色2.授业解惑者的角色3.朋友的角色4.研究者的角色5.管理者的角色6.示范者的角色1.复杂性:教育目的的全面性、任务的多样性、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考前复习知识点

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考前复习知识点

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考前复习知识点【必考点1】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教育观(需要理解记忆,选择题必考,材料分析题考的概率1/3)1、素质教育坚持面向全体教育关注所有学生,无偏见、机会平等,不忽视差生贫困生。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不以某个方面优劣排序,不仅仅只重视学习成绩,只重视主科,只重视特长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探索实践、激发学生想象力、肯定学生的新颖想法,不忽视学生好奇心、创新、实践,忌只给标准答案。

4、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允许自主探索发现、自主思考,发挥特长、因材施教,不、填鸭式教学,一刀切、一锅煮、抹杀学生个性。

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教是为了不教,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要让学生会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给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

记忆口诀:双全双发展,创新与实践【必考点2】以人为本的学生观(需要理解记忆,选择题必考,材料分析题考的概率1/3)一、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3、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权责二、学生是发展的人1、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此小点会出选择题)(1)顺序性:要循序渐进,不可“拔苗助长”“陵节而施”。

(2)阶段性: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教学,注意各阶段的衔接和过渡。

(3)不均衡性:一是同一方面发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不均衡;二是不同方面在不同发展时期具有不均衡性。

怎么办:适时而教,要在学生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时期及时地进行教育。

(4)互补性:扬长避短,注重发展学生的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5)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记忆口诀】顺阶不均衡,互补差异性。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把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来对待,就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就要允许学生犯错误4、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仅要重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更要看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性,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

中学教师资格证《中学综合素质》考前复习资料

中学教师资格证《中学综合素质》考前复习资料

简答题必备资料第一章职业理念考点1:简述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考点2:简述基础教育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考点3:简述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的常见误区。

(1)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尖子生”。

(2)素质教育就是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

(3)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学生刻苦学习。

(4)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课外活动,多上文体课。

(5)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特别是不要百分制考试。

(6)素质教育会影响升学率。

考点4:简述“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

(1)“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发展的人。

(2)“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独特的人。

(3)“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考点5:简述学生是发展的人的内涵。

(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考点6: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考点7:简述学生是独特的人的内涵。

(1)学生是完整的人。

(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考点8:简述学生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的内涵。

(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考点9:简述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及作用。

中学教资综合素质简答题知识点

中学教资综合素质简答题知识点

中学教资综合素质简答题知识点一、知识概述《中学教资综合素质简答题知识点》①基本定义:这些知识点是中学教师资格综合素质科目考试简答题会涉及到的内容,涵盖教育理念、教师职业操守、文学文化素养等多方面内容。

②重要程度:在中学教资考试中占比较大,如果简答题失分多,很可能导致这一科考不过。

就像在一场游戏里,这是必须要攻克的一大关。

③前置知识:需要有中学教育的基本概念知识,以及一些基本的历史、文学、艺术等常见知识。

比如你得知道唐朝大概的历史时期吧,不然遇到关于唐朝诗人的简答题就懵了。

④应用价值:实际应用场景很多,即便不考试,对从事教育行业的人来说,也是提升自身素养的关键知识。

比如在给学生讲文化知识的时候就用到了文学文化素养方面的知识。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综合素质这科里不同模块的知识都会涉及到简答题,例如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法律法规等。

这些模块像拼图一样构成了综合素质的整个知识体系,简答题知识点就散落在这各个部分里。

②关联知识:和大题知识点有联系,有些简答题知识点可能延伸一下就是大题的考点。

还与选择题的一些知识点相关,它们可能存在部分重叠,就像同一窝的小动物,虽然不完全一样,但有相似之处。

③重难点分析:重难点要看不同人的基础了。

对缺乏历史文化知识的人来说,文学文化素养方面的简答题知识点就难。

但我觉得教育法律法规里那些复杂条文相关的简答题也是挺难的,关键在于理解条文和实际应用。

这些条文如同外语里的复杂语法,一不小心就弄错。

④考点分析:在考试中占的分值比重不小,考查方式就是直接出题目让你简答,一般不会拐弯抹角,比如直接问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三、详细讲解【理论概念类】①概念辨析:-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就是教师在教学等一系列工作中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的集合。

像关爱学生,这可不是简单地对学生好一点,而是从心里去尊重、爱护每一个学生,关注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等各方面的成长。

- 素质教育内涵:以提高人的素质为根本宗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

教师资格证初中综合素质重点必背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初中综合素质重点必背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初中综合素质重点必背知识点
一、教育心理学
1. 研究理论
- 主要研究理论:行为主义、认知主义、构建主义、社会文化理论等。

- 智力理论:Sternberg的三元智力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等。

- 人的认知过程:感知、思维、记忆等。

2. 发展心理学
- 儿童青少年期的身心发展:生理、心理、社会发展等。

- 起源于儿童发展理论:皮亚杰、维果茨基等。

3. 教育心理学与教育教学
- 教学目标的制定与达成方式。

-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与奖励方式。

- 考试与评价方式。

二、教育法律法规
1. 中小学教育法律法规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

2. 学校规章制度
- 学校管理制度。

- 学校安全制度。

- 学校考试制度等。

3. 学生权益保护法律法规
- 学生权益的法律保护。

- 学生惩戒与纠正措施的规范。

三、教育科学
1. 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理论和方法。

- 教学设计的步骤和要素。

2. 教学评价
- 教学评价的概念和功能。

- 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 教学方法
- 指导教学法、讨论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等。

- 师生互动、学生主体等教学方法。

以上是教师资格证初中综合素质重点必背知识点的简要概述,具体内容可以对相关知识进行更详细的学习和掌握。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知识点汇总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知识点汇总

老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知识点汇总一、职业理念㈠教育观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

素质教育观认为,教育活动应当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开展,使人的整体品质、全面素质得到提升,即先天的生理素质及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开展起来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的全面开展。

内涵:1 、素质教育以进步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开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开展的教育5、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理论才能为重点的教育㈡学生观关于人的全面开展的的思想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根据。

“以人为本”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属性,坚持以人为本,最坚实的落脚点在于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落实在教育教学过程之中。

内涵:1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是不以老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⑴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⑵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老师的意志为转移⑶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和责权2、学生是开展的人〔具有宏大的开展潜力〕⑴学生的身心开展具有规律性①顺序性-循序渐进②阶段性-不能“一刀切”③不平衡性-抓住开展关键期④互补性-扬长避短⑤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⑵学生具有宏大的开展潜能。

要用开展的目光对待学生,对学生进展形成性评价3、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具有自身的独特性〕⑴人的全面开展使以成认学生的差异和个性开展为根底⑵学生的个性与差异要求实在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㈢老师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老师观:1 、现代老师角色的转换:〔1 〕老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开展的促进者①首先,老师再也不能以传授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责和目的,而应该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组织管理和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才能作为自己工作的主要目的②其次,现代社会的开展要求老师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和社会标准,更要关注学生人格的安康成长与个性开展,真正成为学生开展的促进者。

中学教资综合素质简答题必背20题

中学教资综合素质简答题必背20题

中学教资综合素质简答题必背20题考点1 影响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因素第一,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首先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第二,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反映一个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第三,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还要考虑到人口状况;第四,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要依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第五,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要吸取原有学制中有用的部分,参照外国学制的经验。

考点2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1. 遗传首先,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

其次,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再次,人的遗传素质是有差异的,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最后,遗传素质又具有可塑性。

2. 环境首先,外部社会环境是个体身心发展、成熟的客观条件,对人一生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其次,环境对人的作用离不开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对于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3.教育首先,教育是人的发展的最重要的外因,教育决定了人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

其次,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具有主导作用,其目的性、系统性、专门性和基础性对青少年儿童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教育和环境对个体身心发展的作用,只有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即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实现。

考点3 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1. 形式教育论形式教育论认为学校教育的任务和作用在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官能心理学是它的依据。

它主张开设一些诸如拉丁文、希腊文、文法和数学等形式学科,认为它们对于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智力大有帮助。

代表人物:瑞士的教育家裴斯泰洛齐。

2. 实质教育论实质教育论的观点则正相反,他们认为学校教育的任务在于向学生传授实用知识,认为在知识的传授中包含了官能的训练,联想主义心理学是它的依据。

实质教育论主张在学校开设诸如几何、物理、化学、生理学等实科课程,通过它们向学生传授实用知识,为他们将来从事某种职业打好基础。

教资中学综合素质必背考点

教资中学综合素质必背考点

教资中学综合素质必背考点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下列关于素质教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素质教育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B. 素质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C. 素质教育就是取消考试和分数评价D. 素质教育强调教育公平“教育即生活”这一观点是由哪位教育家提出的?A. 赫尔巴特B. 杜威C. 夸美纽斯D. 陶行知下列哪项不属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A. 爱国守法B. 爱岗敬业C. 关爱学生D. 追求名利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A. 严格按照教材讲解,不偏离主题B. 加大作业量,通过练习巩固知识C.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结合生活实际D. 强调分数和排名,激发竞争意识下列关于学生心理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A. 学生的心理发展是匀速进行的B. 不同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相同的规律C. 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和不平衡性D. 学生的心理发展完全受遗传因素影响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下列哪些属于教师的基本权利?A. 教育教学权B. 管理学生权C. 科学研究权D. 获取报酬权关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以下哪些说法是正确的?A. 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B. 强调学习过程和方法C. 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D. 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下列哪些做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A.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B. 安排大量的机械记忆和重复练习C. 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D. 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方式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关于关爱学生的要求包括:A.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B. 尊重学生人格C. 平等公正对待学生D. 对学生严加管教,不允许犯错下列关于教育法律法规的说法,正确的是:A. 教师应当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B. 教师有权拒绝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非法干涉C. 教师体罚学生是违法行为D. 教师可以私自扣留学生的作业本作为惩罚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请简述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历年核心考点:
历史与传统文化素养
一、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1.夏、商、周
约公元前21世纪,启继承了父亲禹的位置,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

公元前11世纪中期,周武王灭商后建立西周,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公元前771年灭亡。

2.春秋、战国
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3.秦(公元前221年一公元前207年)
秦朝建立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秦朝统一度量衡、货币,车同轨,书同文,焚书坑儒加强思想统治,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4.汉
楚汉之争:从公元前206年到公元前202年,刘邦、项羽进行了为期四年的楚汉战争,最终以项羽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刎而死,刘邦胜利而结束。

丝绸之路:汉武帝于公元前139和公元前119年.两次任命张骞为使者,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

5.隋
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是为隋文帝。

开凿大运河:隋炀帝时期,开凿了大运河,全长2500公里,南北贯穿今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等广大地区,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当时世界上的巨大工程之一。

6.唐
贞观之治:627年至649年,是李世民统治的贞观时期。

在此期间,由于唐太宗君臣励精图治,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开创了唐代繁荣昌盛的局面.因而被誉为“贞观之治”。

武则天称帝:690年,武则天称帝.成为中国历史
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

文成公主进藏:公元7世纪初,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与吐蕃建立了亲密的关系。

7.北宋
陈桥兵变:960年,赵匡胤在东京(今河南开封)东北的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取代后周,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

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杯酒释兵权:赵匡胤通过一次酒宴,以威胁利诱的方式,成功地使高级军官交出兵权,史称“杯酒释兵权”。

8.明
1368年,参加元末红巾军起义的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建立明朝,他就是明太祖。

明朝建立后。

用了近20年的时间,扫平割据势力,完成了统一。

9.清
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清朝统治阶级内部掀起以“自强”“求富”为口号,以巩固清朝统治为目的的洋务运动。

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是参与和提倡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

10.中华民国:1911年年底,各省代表在南京集会,推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

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了反映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精神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1.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年3月,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政权建立了。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化为直、皖、奉三大系。

1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21年7月1日.中共一大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2年,中共二大召开,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13.抗日战争:“七七事变”拉开了中国人民抗击日本帝国主义战争的序幕,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

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了四大会战.来抵抗日本侵略者的进攻。

这四大会战为: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

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共同打击下,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发表《终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

14.人民解放战争: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

经过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及渡江作战.1949年底全国大陆基本解放。

1949年1o月1日.新中国成立。

二、外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1.文艺复兴
14世纪开始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文学、艺术、哲学与科学领域掀起的对封建主义、中世纪神学和哲学发动的一场革命。

它在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等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是欧洲历史上的一次思想革新运动。

2.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也称产业革命,是指以手工业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手工场过渡到采用机器生产的资本主义工厂的过程。

3.美国独立战争与建国
1775年4月,北美独立战争开始。

1776年7月4日,由资产阶级民主派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正式发布。

1789年1月,华盛顿当选美国第一任总统。

同年4月,华盛顿在纽约宣誓就职,组成联邦政府。

4.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举行起义,起义者冲向巴士底狱——****统治的象征,揭开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

5.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谋杀事件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8年11月11日,德国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6.第二次世界大战
1939年9月1日.法西斯德国出动大军突然袭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1945年5月8日,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欧洲战场战争结束。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9月2日,日本签署了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7.联合国的建立
1945年1o月24日,在美国旧金山签订生效的《联合国宪章》,标志着联合国正式成立。

更多中外历史重大事件详见教材。

三、传统文化素养
1.传统思想文化
先秦代表思想流派:春秋战国,思想家辈出,学派纷起林立,形成“百家争鸣”,为中国思想文化之源。

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有: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

墨子为代表的墨家,在当时影响也很大,与儒家并称为“显学”。

儒家说“爱人”,墨家说“兼爱”。

思想看似相近,但有差别。

儒家“爱人”是“有差等”的,墨家“兼爱”是“无差等”的。

2.汉代儒学
西汉时期,董仲舒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新的儒学体系。

3.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亦称道学),起于宋,是宋以后影响中国社会数百年的儒家学术思想。

宋明理学代表人物有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

4.神话故事与历史典故
(1)神话故事
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神农尝百草、百鸟朝凤、共工怒触不周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夸父逐日、大禹治水、精卫填海、七仙女与董永、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嫦娥奔月、愚公移山、牛郎织女、吴刚伐桂、梁祝化蝶、白蛇传
(2)历史典故
战国:完璧归赵(蔺相如)、围魏救赵(孙膑)、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荐(毛遂)、负荆请罪(廉颇)、纸上谈兵(赵括)、一鼓作气(曹刿)、千金买骨(郭隗)、讳疾忌医(蔡桓公)、卧薪尝胆(勾践)、杀妻求将(吴起)、惊弓之鸟(更赢)、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秦:一字千金(吕不韦)、指鹿为马(赵高)、焚书坑儒(秦始皇)、图穷匕见(荆轲)、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汉:一饭千金(韩信)、四面楚歌(项羽)、约法三章(刘邦)、孺子可教(张良)、背水一战(韩信)、破釜沉舟(项羽)、手不释卷(刘秀)、金屋藏娇(刘彻)、暗度陈仓(韩信)、十面埋伏(项羽)、投笔从戎(班超)、马革裹尸(马援)、多多益善(韩信)、老当益壮(马援)、萧规曹随(萧何、曹参)、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胯下受辱(韩信)、霸王别姬(项羽)、文姬归汉(蔡文姬)、鸿雁伟书(苏武)
三国:鞠躬尽瘁(诸葛亮)、三顾茅庐(刘备)、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吕蒙)、初出茅庐(诸葛亮)、乐不思蜀(刘禅)、七步成诗(曹植)、言过其实(马谡)、七擒七纵(诸葛亮)、宝刀不老(黄忠)、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胆(赵云)、封金挂印(关羽)、单刀赴会(关羽)、望梅止渴(曹操)、孔融让梨(孔融)、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
两晋:入木三分(王羲之)、闻鸡起舞(祖逖)、东山再起(谢安)、洛阳纸贵(左思)、草木皆兵(苻坚)、凿壁偷光(匡衡)、狗尾续貂(司马伦)
南北朝:画龙点睛(张僧繇)、江郎才尽(江淹)
宋:黄袍加身(赵匡胤)、精忠报国(岳飞)、东窗事发(秦桧)、胸有成竹(文与可)
5.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6.传统节日
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