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重差分法的改革绩效评估_以河南邓州强县扩权为例_邓悦
政府迁移能否带动区域经济绩效?——基于双重差分法的实证分析

2 公共行政评论2020 年第4 期
政府迁移能否带动区域经济绩效?◆
一、问题提出
不同于私人部门的“搬家”,政府迁移会导致权力空间格局重塑,涉及竞争 性利益博弈,具有政治属性,特别是中央政府迁移。在中国古代,帝国都城是 王朝权力的地理核心,历代王朝迁都是极为典型的中央政府迁移行为,较为知 名的有盘庚迁殷、平王东迁以及永乐迁都等。封建王朝的都城迁移虽然多数情 况下是基于政治考量,但是最终都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尤为典型 的是,应对战争威胁的宋室南迁加速了江南经济发展,直接促成了经济重心南 移的完成。当代,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已经由政府迁移的附赠品变为其主要 目的(Marshall et al ,2005)。韩国首都南迁计划就旨在带动中南部地区开发, 实现全国均衡发展,但是强大的政治阻力使得其实施起来步履维艰。在地方政 府层面,政府迁移面临的政治阻力较小,促进经济发展的工具属性凸显。中国 地方政府长期将经济增长确立为政府绩效的重要内容,土地财政、借债投资等 经济绩效生产路径业已被地方政府广泛采用,创造了中国经济腾飞的奇迹。在 诸多经济绩效生产路径中,政府迁移被地方政府盘活城市资源、重塑经济地理 . Al格l 局Ri寄g予ht期s望R。eserved.
共计38 个区域的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分析政府迁移对迁入区域经 济绩效的影响,并就影响的一些重要情境条件和作用路径进行检验。 【发现】 (1 ) 政府迁移能够带动迁入区域经济绩效,尤其是经济绩效生产工 具色彩更加浓厚的政府迁移。 (2) 政府层级越高,带动作用越明 显。但是,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入, 该带动作用呈现减弱态势。(3 ) 政府迁移对迁入区域的投资额、 劳 动力数量以及经济结构等决定经济绩效的关键因素均有积极影响。 . All Rights (R4e)se政r府ve迁d.移选址回避了工业密集、商业密集和人口密集的区域。 【结论】 政府迁移对区域经济绩效的带动作用是有效的,也是有条件的。应理性 审慎地进行政府迁移,以便更好发挥其对区域经济绩效的带动作用。 【关键词】政府迁移 经济绩效 双重差分法 区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 D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 ) 1674 - 2486 2020 04 - 0002 - 20
土地政策松绑与县域新型城镇化——来自农村宅基地改革的经验证据

土地政策松绑与县域新型城镇化——来自农村宅基地改革的经验证据吴振磊;赵佳源;张瀚禹【期刊名称】《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24(52)1【摘要】以县域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但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不断外流,土地粗放利用、宅基地闲置甚至抛荒问题日益凸显。
宅基地改革是促进土地要素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基于宅基地改革试点政策,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法构造准自然实验,检验农村宅基地改革能否促进县域新型城镇化。
研究发现:农村宅基地改革可以显著提升县域新型城镇化水平。
政策路径识别发现,农村宅基地改革从非农就业、产业结构升级和激发市场潜能三方面提升县域新型城镇化水平。
异质性研究表明,行政区划上,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对于县、县级市和市辖区的新型城镇化水平提升能力呈现递增趋势;地区差异上,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政策效应在东部、中部地区县域得到有效发挥,对西部地区县域新型城镇化水平提升效果有限。
通过土地政策改革推进以县域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提供了经验证据,同时也从经验上就如何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提供政策启示。
【总页数】15页(P26-40)【作者】吴振磊;赵佳源;张瀚禹【作者单位】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院;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21.1【相关文献】1.新型城镇化加剧了地方政府的土地依赖吗?--来自中国省际面板分位数估计的经验证据2.市场潜能、新型城镇化与工业空间集聚——理论框架及来自我国的经验证据3.地方分权改革对县域公共教育资源供给水平的影响研究——来自四川省78个"扩权强县"试点县的经验证据4.数字乡村建设与县域生态环境质量——来自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政策的经验证据5.创新驱动政策是否提升城市创业活跃度——来自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的经验证据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双重差分法的“省直管县”政策的效应分析

基于双重差分法的“省直管县”政策的效应分析【摘要】本文通过双重差分法对省直管县政策的效应进行分析。
在我们阐述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接着在我们介绍了双重差分法的基本原理、省直管县政策的内容,以及在研究中的应用。
我们还说明了数据来源与模型设置,以及实证结果分析。
在我们总结了省直管县政策的效应分析,提出了政策建议,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我们的研究对于深入了解省直管县政策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了参考依据,有助于完善政策措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关键词】省直管县政策、双重差分法、效应分析、数据来源、模型设定、实证结果、政策建议、研究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对于省直管县政策的效果评估和研究仍然存在一定的争议和不确定性。
一方面,一些学者认为省直管县政策可以有效提升县级政府的管理水平,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有学者指出,省直管县政策可能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例如增加政府的管理成本、降低地方政府的积极性等。
通过基于双重差分法的效应分析,对省直管县政策的实际效果进行客观评估和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这一政策的实施情况和效果,还可以为今后地方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和调整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基于双重差分方法对“省直管县”政策进行效应分析,探讨该政策对县级政府绩效和效率的影响。
具体来说,研究旨在通过比较“省直管县”政策实施前后的数据,分析该政策是否带来了县级政府运行效率的提升,以及是否对公共服务领域的改善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通过深入分析政策实施后的数据变化,以及利用双重差分方法消除潜在的内生性问题,可以更加客观地评估“省直管县”政策的效果,为未来政策制定提供价值参考。
通过对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估,可以为进一步推动“省直管县”政策的落实提供理论支持,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建议,同时也可以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3 研究意义:本研究对于深入了解“省直管县”政策在地方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中的实际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政策效果评估的双重差分方法

政策效果评估的双重差分方法政策效果评估在政府工作中至关重要,它可以帮助政策制定者了解政策的实际影响,从而做出更为有效的决策。
双重差分方法(Differences-in-Differences,DiD)作为一种常见的政策效果评估方法,具有诸多优点,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本文将详细介绍双重差分方法在政策效果评估中的应用,并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其优势、挑战及改进建议。
双重差分方法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政策效果评估、医学、社会科学等诸多领域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比较政策实施组与对照组在政策实施前后的变化差异,来评估政策的实际效果。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双重差分方法在政策效果评估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
数据来源主要包括政府部门、调查机构和相关研究机构等。
在收集数据时,需要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时效性。
同时,还需对数据进行必要的处理,如清洗、整理等,以保证数据分析的质量。
因变量即政策效果评估的指标,应根据具体政策的不同进行选择。
例如,教育政策的效果可以通过学生成绩、升学率等指标来评估;环境保护政策的效果可以通过空气质量、水质等指标来评估。
在选择因变量时,应注意选择具有代表性、可操作性和可比较性的指标。
自变量即影响政策效果的因素,包括政策实施前后的时间趋势、地区差异、人群特征等。
在选择自变量时,需要充分了解政策实施的背景和影响因素,并对自变量进行合理控制和分析。
例如,在评估教育政策效果时,需要考虑不同地区的教育资源、师资力量等因素。
双重差分方法的核心是通过比较政策实施组和对照组在政策实施前后的变化差异来评估政策效果。
需要确定实施组和对照组;需要对其在政策实施前后的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
在应用双重差分方法时,应注意选择合适的对照组和处理潜在的混淆因素。
以某城市推行垃圾分类政策为例,采用双重差分方法评估其效果。
收集该城市在推行垃圾分类政策前后的相关数据,包括垃圾产生量、分类投放情况、回收利用率等。
数据来源包括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和社会调查等。
基于双重差分模型我国低碳试点城市的政策效果评估

ABSTRACTABSTRACTIn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China promised to decrease carbon intensity by 60% - 65% in 2030 as compared to that 2005 and to reach the peak of CO2 emissions in 2030 at the 2015 Paris Summit. As the center of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main source of carbon emission, cit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realizing the development of low carbon and coping with climate change. Low carbon development of city is the necessary way of urban development in China.At present, the construction of low-carbon city in China is still under the exploration stage. In order to give a reasonable proposal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low-carbon city, it is necessary to give a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evaluation to the effect of low-carbon pilot cities. Therefore, this paper evaluates the effect of China's low-carbon pilot cities on carbon intensity.First of all, this paper defines the connotation of low-carbon city, and generalizes the literature and theory related with low-carbon city. Secondly, based on the reviews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cities at home and abroad, the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low-carbon city is analyzed. Thirdly, taking the 15 sub-provincial cities of China as the example, this paper makes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the low-carbon pilot cities in China by using difference-in-difference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ject had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carbon intensity, and this effect was positive which lead to an increase in carbon intensity of about 50%. Meanwhile,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low-carbon pilot cities is also studied. Results show that for the sub-provincial cities with high economic level in eastern China, the effect of low-carbon city on carbon intensity is more significant. Finally, based on the above analysi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policy suggestions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hina's low-carbon city.KEY WORDS: Low-carbon city, Carbon intensity, Difference-in-difference method, Sub-provincial city in China目录第一章绪论 (1)1.1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1研究背景 (1)1.1.2研究意义 (3)1.2研究方案 (3)1.2.1研究内容与方法 (3)1.2.2技术路线图 (4)1.2.3论文创新点 (5)1.3国内外研究现状 (6)1.3.1低碳城市评价体系的研究 (6)1.3.2低碳城市建设路径的研究 (7)1.3.3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研究 (7)1.3.4政策评估方法的研究 (8)1.3.5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8)1.4本章小结 (9)第二章双重差分方法及其应用 (10)2.1双重差分方法 (10)2.2双重差分方法的应用 (11)第三章我国低碳试点城市政策效果评估——以副省级城市为例 (13)3.1 副省级城市基本情况 (13)3.2双重差分方法适用性检验 (15)3.3 双重差分模型设定 (18)3.3.1模型设定 (18)3.3.2 数据来源和变量选择 (19)3.3.3 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20)3.4 低碳试点城市政策对碳强度的作用效果 (21)3.4.1双重差分模型结果分析及讨论 (21)3.4.2安慰剂检验 (22)3.5低碳试点城市政策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23)3.6本章小结 (25)第四章国内外低碳城市发展历程、经验及政策启示 (27)4.1国外低碳城市发展历程 (27)4.1.1日本低碳城市发展历程 (27)4.1.2英国低碳城市发展历程 (29)4.1.3美国低碳城市发展历程 (30)4.2国内低碳城市发展历程 (30)4.3 当前我国低碳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 (32)4.3.1缺少权威性的评价标准 (32)4.3.2以低碳城市为名盲目建设 (33)4.3.3低碳城市建设有名无实 (33)4.3.4缺乏政策引导及公民参与 (33)4.4国外低碳城市发展的启示 (34)4.5 我国低碳城市建设的政策建议 (36)4.5.1重新考虑低碳试点城市政策的有效性 (36)4.5.2确保低碳城市建设规划的合理性 (36)4.5.3调整产业结构,建立低碳产业体系 (36)4.5.4提高清洁能源的发开利用率 (37)4.5.5充分发挥政府职能 (38)4.5.6倡导低碳生活方式与消费方式 (38)4.6本章小结 (39)第五章研究结论与展望 (40)5.1 研究结论 (40)5.2 研究展望 (41)参考文献 (42)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47)致谢 (48)第一章绪论1.1研究背景与意义1.1.1研究背景21世纪以来,能源枯竭、环境污染、气候变暖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及经济活动。
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国有企业创新效率影响的政策效果分析基于双重差分法的实证研究

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国有企业创新效率影响的政策效果分析基于双重差分法的实证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和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已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混合所有制改革通过引入非国有资本,优化国有企业的股权结构,以期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经营效率。
然而,关于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国有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学术界和实务界尚未形成一致的结论。
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双重差分法的实证研究,分析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国有企业创新效率的政策效果,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证依据。
本文首先对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背景、目的和意义进行阐述,明确研究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接着,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梳理国内外关于混合所有制改革与国有企业创新效率的相关研究,总结现有研究的不足和争议点,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和参考依据。
在实证研究部分,本文采用双重差分法,选取适当的样本和数据,构建计量经济模型,对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国有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
具体而言,本文将通过对比分析混合所有制改革前后国有企业创新效率的变化,以及与非国有企业的差异,来评估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政策效果。
本文将对实证研究结果进行深入讨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和研究展望。
通过本文的研究,期望能够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和国有企业创新效率的提升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文献综述混合所有制改革(Mixed Ownership Reform,简称MOR)作为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引入非国有资本,改善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和经营效率。
自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开始逐步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这一改革策略不仅引发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也成为了政策制定者和实务界的重要议题。
在学术研究领域,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国有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之一。
大量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
早期的研究主要关注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如产权结构变化、公司治理改善等方面。
2019年最新-中国农村税费改革政策效果-精选文档

——中国农村税费改革的政策效果: 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的估计
汇报提纲
背景 方法介绍 数据描述 模型设定 结果分析 结论
1.背景
1.1 研究内容背景
为了提高农民收入, 中央政府从2000 年初开始推行农村税费改革政策以减轻农 民的负担。但是, 关于这一政策所能取得的 实际效果, 社会各界并没有得到一致的结论。 因此, 实行多年的农村税费改革是否真正减 少了农民的负担, 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以及 这种影响是短暂的还是持久的, 是一个极其 重要的实证性问题。
2.如果不满足E(η |x,z),而满足的是
E( ε|x,z),那么就应利用固定效应面 板模型设定以得到参数的一致性估计, 此时 的β1的估计值称为差分估计量。
5.实证结果分析
5.1 基本回归结果及分析
表1:差分估计结果
剔除21个 试点县市后 的OLS回归
增加控制 OLS 参 变量的
数估计 OLS结果 值
2.3 DID的基本原理
假定y 是结果随机量, x= 1 和0 分别代表对样 本点进行处理和不进行处理, 处理所产生的因果效 应就表现为E ( y | x= 1) - E ( y | x= 0) 。t=1和0分 别代表样本在处理前和处理后,因此政策的时间 效应就表现为E ( y | t= 1) - E ( y |t= 0) 。在一个 时间水平下,两组之间的政策净效应为:{E ( y | x= 1) - E ( y | x= 0) }-{E ( y | t= 1) - E ( y |t= 0) }。
因此,基于简单的比较差异方法不能准确的判断政策的实 际效果,应该使用国外研究采用比较多的双重差分估计方 法来解决该问题。
(完整word版)DID双重差分法(20210203013002)

双重差分法的平行趋势假定双重差分法是估计处理效应的常见方法,但也有被滥用的倾向,因为有些应用者对于双重差分法的优 点与局限缺乏了解,特别是其潜在的平行趋势( parallel trend )假定 ....差分法的局限经济学家常关心某政策实施后的效应,比如对于收入(y )的作用。
最简单(天真)的做法是比较处理组(即受政策影响的地区或个体)的前后差异,比如 这称为 差分估计量"(difference estimator ),即将处理组(treatment group )政策实施后的样本均值, 减去政策实施前的样本均值。
然而,由于宏观经济环境也随时间而变(时间效应),故政策实施地区的前 后差异未必就是处理效应(treatment effects )。
双重差分法的反事实逻辑为了解决差分法的局限性, 常用方法是寻找适当的控制组 (cont ⑹group ),即未实施政策的地区(或 未参加项目的个体),作为处理组的反事实( counterfactual )参照系。
具体来说,可将未受政策影响的控 制组之前后变化视为纯粹的时间效应,即V control — ^ctwiirof, before综合以上两个差分,即将处理组的前后变化减去控制组的前后变化,可得到对于政策处理效应更为可 靠的估计:这就是所谓的双重差分估计量( Difference in Differences ,简记DD 或DID ),因为它是处理组差分与控制组差分之差。
该法最早由Ashenfelter (1978 )引入经济学,而国内最早的应用或为周黎安、陈烨(2005 ) 从以上推理可知,DID 的反事实逻辑能够成立,其基本前提是,处理组如果未受到政策干预,其时间效应或趋势应与控制组一样(故可以后者来控制时间效应),这就是所谓的或 共同趋势”(common trend )假定。
下图直观地展示了 DID 的思想与平行趋势假定。
平行趋势"(parallel trend )E 伽G = = 1) = a + d其中,t = 1表示政策实施前(before ),而t = 2表示政策实施后(after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8基于双重差分法的改革绩效评估———以河南邓州强县扩权为例■邓悦周宇航文章使用双重差分模型分析方法,选取河南省首批扩权县邓州市与未扩权的唐河县作比较分析,分别从县域宏观层面和微观企业层面实证考察了“省直管县”改革对县域经济的影响。
由此得出“省直管县”改革无论对县域总体宏观经济增长,还是微观企业绩效提高均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针对邓州市扩权改革的现状,文章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强县扩权;省直管县;双重差分[中图分类号]D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13)02-0178-05[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基于区域平衡发展的地方财政支出制度”(115-180927)邓悦,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管理学博士。
(湖北武汉430072)周宇航,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
(北京100033)一、研究背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传统体制下政府行政管理的计划主导模式遭遇了瓶颈,社会资源配置方式由过去的政府主导逐渐转向以市场配置为主,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走向深水区的背景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矛盾凸现,迫切需要政府部门进行行政体制改革,以此来适应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优化行政层级和行政区划设置,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改革,深化乡镇行政体制改革。
”从世界各国发展历程来看,20世界7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深远,该运动兴起的时代背景是针对欧美等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政府机构膨胀、官僚主义、腐败、行政体系繁杂等导致政府行政效率下降等现象,人们提出需要对政府部门进行“流程再造”,也即精简政府架构,以此来提高政府效率。
事实证明,有关政府层级的创新与改革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为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我国政府部门也在行政管理体制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以期提高行政管理效率,促进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加快经济的快速发展,比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的“省管县”政府层级的改革。
从现行的我国行政体制来看,我国历来实行“中央———省———地级市———县———乡”共五个层次的政府架构,学术界形成的一个基本共识是,现行的“地市级”管理“县级”的政府管理行政体制,导致政府行政层级过多,这不仅增加了行政管理的各种成本,大大降低了行政效率,而且不利于经济社会的稳健发展。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在改革开放进入攻坚阶段,其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制度障碍,因此需要改革现有的行政管理模式。
而“省管县”改革的核心之处在于越过“地市级”管理,由省级政府直接管理县一级政府,把地级市的部分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直接下放到县一级政府。
根据政府相关文件精神可以看出,改革内容主要包含两个重要方面:一是“强县扩权”;二是实行“省直管县”的财政体制。
我国政府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探索“省管县”改革,在具体改革实践中,学者们对“省管县”改革的支持和反对声音一直不绝。
尽管“省直管县”改革争论不断,但是这项改革从未停止过,从“省直管县”的发展趋势来看,有学者认为应该采取以下步骤来不断稳健地推动这项改革:首先,各省的“强县扩权”改革试点县的财政要进行直管,直管主要领导干部,并适当下放经济管理权,但仍维持市对县的行政领导地位;其次,市和县分治,县的职能要合理扩充;第三,扩大市辖区范围,临近乡(镇)或县可改为市辖区,合理调整精简机构和人员。
本文以河南省邓州市为例,对扩权改革的效果做出评估。
邓州市于2004年被河南省政府批准为首批“省直管县”改革的试点县(市)之一,至今已有8年多时间,“省直管县”改革对邓州市宏观经济影响如何,对辖区内企业绩效作用大小如何?基于此,本文采用双重差分的实证分析方法,以1999—2009年邓州市和唐河县的相关宏观数据和规模以上企业数据为分析对象,从以下两个角度来衡量“省直管县”改革对邓州市的绩效影响。
首先,总体上检验“省直管县”改革对邓州市GDP增长的影响;其次,从微观企业层面,检验“省直管县”改革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大小,得出“省直管县”改革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微观证据。
二、数据来源、研究方法与计量模型(一)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按照双重差分的计量经济学模型来研究问题时,需要找到一个没有实施“省直管县”改革的县作为对比分析对象,基于数据可得性,我们这里选取了位于南阳市辖区内的唐河县作为对比分析对象。
选择理由如下:首先,邓州市和唐河县一直属于南阳市的两个重点大县,邓州市的国土面积为2294平方公里,唐河县为2512平方公里,国土面积较为相近;其次,从人口规模上,邓州市2009年底总人口规模为157.03万人,同时期的唐河县为133.23万人,其差距也不大;第三,邓州市和唐河县辖区主要位于南阳盆地,地形多为平原,农业播种作物基本相同;第四,邓州市和唐河县的居民文化传统等基本一致。
从上可以看出,唐河县的土地面积、人口规模、文化传统等地理社会环境与邓州市比较相似。
因此,我们假定,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外部制度变化对两县市的县域经济和县辖企业的冲击是相同的。
本文使用的数据来源于两个方面:邓州市和唐河县2000年至2009年的宏观数据来自于《河南统计年鉴》;所在辖区内的2002年至2007年的企业数据来自于国家统计局工业企业数据库,此数据库包括全部国有工业企业和销售额在500万元以上的其他工业企业。
这两个数据来源保证了实证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变量说明和统计描述表1是下文实证分析中使用的各个变量的定义说明。
该表分上下两部分,上部分是衡量“省直管县”改革对县市GDP增长影响的相关变量定义说明,下部分是衡量“省直管县”改革对县市企业绩效影响的相关变量定义说明。
(三)研究方法和计量模型构建从实践角度来看,为了评析某一项政策的具体实施效果,一般选取那些未被实施该项政策的地区或者企业作为参照对象,通过对比分析,最后得出结论。
在计量经济学中,一般使用双重差分(Difference in Difference)分析方法来处理这种问题。
从“省直管县”改革的相关文件中可以看出,扩权强县改革类似于一个自然试验(natural experiment)或者准自然实验(quasi-natural experiment),借助双重差分分析方法不仅可以消除那些不可观测变量对模型的影响效果,而且可以较为准确地验证这项改革对地区GDP增长和企业成长的具体影响效果。
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我们拟从以下两个角度来衡量“省直管县”改革的绩效问题。
首先,总体上,我们将检验“省直管县”改革对邓州市的GDP的促进效果;其次,从微观层面,检验“省直管县”改革对企业绩效的作用大小,以期发现“省直管县”改革对经济增长的微观证据。
表1实证分析的变量定义说明变量类型变量名称变量符号变量定义被解释变量国内生产总值GDP物价指数折算后真实的GDP 解释变量固定资产投资Fix-invest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度总人口Population县市全部从业人员数金融发展Finance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之和教育支出Education教育的财政支出被解释变量企业绩效Performance真实的工业总产值解释变量企业固定资产投资Fix-invest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企业从业人数Employment企业总从业人数企业规模Scale企业总资产财务杠杆Debt企业负债总额除以企业总资产179基于此说明,我们分别有如下两个实证分析模型。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分析方法得出检验“省直管县”改革对邓州市GDP增长的促进效果的实证模型。
首先将县市按照是否参与了“省直管县”改革分为参与县和非参与县,假设A(作用组)县参与了“省直管县”改革(在本文中为邓州市),B(对照组)县没有参与改革(在本文中为唐河县)。
变量R是衡量县市是否参与省直管县改革的虚拟变量,若县级城市参与改革则R等于1,否则等于0;变量T代表调查数据是否来自“省直管县”改革实施后那个时期的虚拟变量(在本文中为2004年以后的时间段),如果是,则变量T等于1,否则该变量等于0。
u为随机扰动项,其含义是表示其他无法观测、无法控制但同时影响GDP的因素,一般假定其服从正态分布。
按照上述说明,我们就可以建立以下县市GDP的简单双重差分模型:GDP=α0+α1T+βR+λT·R+u(1)从模型(1)中我们可以看出,对那些没有进行“省直管县”改革的县而言,“省直管县”改革实施前后该县GDP平均变动值为α1;对参与这项改革的县而言,“省直管县”改革实施前后该县GDP平均变动为α1+λ。
由此可以得出:“省直管县”改革对该县市GDP的净影响为λ,即模型(1)中T·R项的系数λ即衡量了“省直管县”改革对该县GDP的净影响。
模型(1)仅仅是简单形式的衡量“省直管县”改革的双重差分模型,结合数据的可得性原则,将最终的估计模型设定如下:GDP it=α0+α1T t+βR i+λT t·R i+δX it+u it(2)在模型(2)中,GDP it表示县市i在年份t的国内生产总值变量(其中,若i=1,表示邓州市;i=0,表示唐河县。
下同),实证分析时采用多个指标进行度量;α0为常数项;X it为一组控制变量,主要有县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度、总人口、金融发展和教育支出水平等变量,实证分析时均采取其对数形式。
其次,参照上述分析方法,可以进一步得出检验“省直管县”改革对企业业绩影响的估计模型如下:Y it=α0+α1T t+βD i+λT t·D i+δX it+εit(3)在模型(3)中,Y it表示企业的绩效,实证分析时采用工业总产值进行度量;D i表示县市是否参与“省直管县”改革的虚拟变量;X it为一组控制变量,有企业职工人数、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企业规模、企业所有权性质和所属行业等变量,实证分析时,均采取其对数形式;εit为残差项,表示那些观测不到的,但是仍然影响企业绩效的变量,如邓州市和唐河县的历史、经济和文化制度方面的差异性。
三、实证结果及分析(一)“省直管县”改革对县市GDP的影响效果分析按照整理的邓州市和唐河县两个县市的相关宏观数据,利用计量经济学STATA分析软件对模型(2)进行双重差分回归分析,其估计结果如表2中所示。
表2中回归结果的前两列是仅仅考虑县市是否参与改革、“省直管县”改革时间等两个虚拟变量以及它们的交叉项对县市GDP增长率的具体作用效果,其中第一列是这些变量的回归系数,第二列是回归系数的T值大小。
我们从中可以发现,度量县市是否参与改革与改革时间的虚拟变量的系数分别为0.07和0.04,但是它们均不显著,我们最为关注的交叉项T·R系数为正的0.02,并且在10%显著水平上显著,尽管其相对不显著(计量经济学T检验的显著水平标准一般分为1%、5%和10%等三个水平,其中10%为相对较低的显著水平,其回归系数的T值相对1%和5%的水平上的较小),但是其表明与唐河县相比,“省直管县”改革对邓州市的GDP增长率起到积极促进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