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道德与教师职业道德

合集下载

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第1章)

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第1章)

教师教育的全部就是为人师表。 ——陶行知
使学生对教师尊敬的唯一源泉 在于教师的德和才。 ——爱因斯坦
感谢您的欣赏~
服务群众
爱岗敬业
奉献社会
第二节 述
幼儿教师职业道德概
一、幼儿教师职 业道德的内涵
含义: 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特殊表现形式,具体是指幼 儿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用以调节幼
儿教师与他人、幼儿教师与社会、幼儿教师与集体
等相互关系时所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 则,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道德品质。
其次,各种职业实践活动和职业生活方式是职业道德 形成的实践基础。
三、社会主义职业道德
1、基本特征
1 2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具有先进性的特征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评价标准具有客观性与创新性的特征
3 4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体系的核心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2、基本内容 办事公道
诚实守信
道德的核心内容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二、职业道德
1、含义
职业道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职业道德是指从业人员在职 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基本道德和行 为准则,涵盖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
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
系。狭义的职业道德是指从事相同 职业的人们,通过特定的职业活动 所凝结成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比
较稳定的,并影响和指导自身职业
实践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和行为 规范的总和。
2、特征 1. 职业道德在调节和适用范围上具有特定性和有限性
2. 职业道德在内容上具有稳定性和继承性
3. 职业道德在形式上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
4. 职业道德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可以弥补法律调节的不足
3、形成与发展 首先,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出现,是职业道 德形成的历史条件。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复习资料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复习资料

中⼩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复习资料《中⼩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培训读本》复习资料第⼀章中⼩学教师职业与教师职业道德⼀、什么是教师职业?教师职业形成的基本条件是什么?答:教师职业是⼀个古⽼⽽常新、崇⾼⽽神圣的职业,它随着⼈类社会分⼯⽽出现,是指按照⼀定社会的需要和标准,传授⽂化科学知识,以培养⼈的能⼒和思想品德为⽬的的⼀种职业。

⼀般来说,教师职业总是为满⾜⼀定的社会经济、政治和⽂化发展的需要服务的,并以学校教育的存在为其形成的前提。

教师职业形成的基本条件是脑⼒劳动和体⼒劳动分⼯。

⼆、教师职业特点是什么?答:教师职业特点有:(1)全⾯性和复杂性教师是⼈类物质⽂明和精神⽂明的继承者、传播者和建设者,不仅要教书,⽽且要育⼈。

教师要完成这样的任务,不仅要掌握学科教学的知识,以⼀种恰当的⽅式传授给学⽣,⽽且要了解相关学科的知识和学⽣的特点以及发展规律,了解不断发展的社会对⼈的不断发展的要求,并把它贯彻到⾃⼰的教学中去,通过⾃⼰艰⾟的劳动给学⽣思想以启⽰,点燃学⽣思想的⽕花,同时促进⾃⼰不断地提⾼和进步。

在这⼀过程中,教师⼯作的全⾯性和复杂性不⾔⽽喻。

(2)独⽴性和创造性教师的⼯作主要是脑⼒劳动,它包括精神财富的占有和输出,这些都是由教师个⼈来完成的,每⼀个教师的⼯作⽅式都各有其特点,带有明显的个体特点和创造性特点。

(3)长期性和规范性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学⽣,学⽣的学习和发展过程是⼀个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不断转化、渐进的长期的复杂的过程,⼀个学⽣从⾛进学校到接受教育到⾛出校门⾛上⼯作岗位,要经过⼗⼏年的时间,所以,教师的⼯作周期⽐较长。

学⽣是具有各种独特个性品质、性格各有不同的、有感情、有意识、能思考和劳动的活⽣⽣的⼈。

教师的⼀举⼀动都会给学⽣留下深刻印象,是学⽣的榜样,所以,教师职业具有规范性。

(4)价值体现的迟效性和间接性教师⼯作的价值是通过受教育者的能⼒和创造性间接地表现,在时间上,只有受教育者进⼊社会作出贡献后,才会显现出来。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课本(一)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课本(一)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课本
第一章:教师的责任与使命
教师作为社会的引路人,肩负着培育未来和传承知识的重要使命。

教师的责任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引导学生探索真理,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人格品质。

教师应当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以身作则,影响和激励学生积极成长。

第二章:教师的师德师风
教师作为学生的楷模,应当注重自身的师德修养和师风建设。

只有以身作则,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教师应当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做到公正、诚实、宽容,以良好的师德师风为学生树立榜样。

第三章: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
职业道德规范是教师行为的准则和底线。

教师应当恪守职业操守,诚信守法,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不得利用职权谋取私利,不得纵容学生造假作弊,不得侵犯学生的人身权益。

只有遵守规范,教师才能真正履行好自己的教育使命。

第四章:教师的自我修养与发展
教师的自我修养是教育工作的基石。

教师应当不断学习,提升专业素养,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水平。

同时,教师应当注重自身的心理健康和情绪管理,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以更好地面对挑战和困难,实现个人的自我成长与发展。

结语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课本,是教师规范行为、引领学风的基石。

只有教师始终牢记职业使命,恪守道德规范,持之以恒地自我修养,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导师和引路人。

希望每位教师都能以责任和担当履行好自己的职业使命,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一章教师道德与师德范畴0001

第一章教师道德与师德范畴0001
教师劳动的特点是教育主体与教育手段的同一性— —即教师既是教育主体又是教育手段,教师一举手一投 足都会影响学生的成长。教师道德对教育对象的影响主 要有二。一是教师道德影响学生的道德人格。具有良好 师德的教师所表现出来的敬业精神和生活热情会感染学 生,有利于形成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的积极态度。反之则 不利于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的形成。二是教师对学生的 热爱、期望等等会形成较好的心理氛围,有利于学生良 好的学习动机的形成和心智成长。心理学中非常著名的 皮格马利翁效应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中文的道德二字在古代是分开使用为主的。“道” 首先指宇宙的大法。《老子》第25章说“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为 道 ”。《韩非子》中也说“道 者,万物之所以然 道 也……万物之所以成也”[2]。但孟子却说“仁也者, 人也。合而言之,道也”[3]。道在这里就成为了人 道 之为人的根本。关于“德”字的含义,古人有德、 得相通之说。庄子说:“通于天地者,德也”[4]。 德 朱熹则说:“德者,得其道于心而不失之谓也”[5]。 德 故在中国文化中道德 “ 得道 ” ,得宇宙之道、得 道德即“得道” 道德 人伦之道。所以,中国文化中的道德也主要指个体 在心性上对宇宙人生奥秘的领悟和把握以及由此而 形成的德行、德性等等。
名欲型罪恶
名誉是一个人的尊严所在。所以关注个人或集体的名誉本身 可以是完全积极的东西。对于教育工作来说,教师之所以受人尊 敬、教育之所以受信赖而具有巨大的功效,原因即在于此。但是 对名誉的过度追求也会成为一种十分消极的社会行为即权欲型罪 恶。一个著名的例子是:传说古希腊的牧人赫洛斯特拉特 赫洛斯特拉特为了出 赫洛斯特拉特 名,一把火烧毁了建筑学上的经典——埃凡司的阿泰密斯 阿泰密斯的神庙。 阿泰密斯 这就是所谓的“赫洛斯特拉特荣誉”(虚荣)。追求虚荣 虚荣、欺世 虚荣 盗名、诋毁 诋毁他人都是名欲型罪恶的表现。由于无论教师个人还是 盗名 诋毁 集体的荣辱与教育功效、教师的地位及待遇等联系在一起,一些 教育工作者也在校园中从事追求虚荣(作假)、欺世盗名(偷窃 别人的成果)、诋毁同行的活动。这也是一种赤裸裸的阳光下的 罪恶。

教师职业道德_第一章

教师职业道德_第一章

第一章 教师职业道德概述
第一节 教师职业道德内涵 (二)教师职业的本质、特点、社会意义 2.教师职业劳动的特点 第一、长期性和复杂性 ① 学生的成长是一个过程; ②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具有不稳定性和反复性。 ③ 教师劳动的效果要经过比较长的时间才能得以 验证 ④ 劳动任务复杂;劳动对象存在差异;劳动工具 日益复杂;劳动过程具有高度复杂性;教师的 劳动结果丰富多样。
第一章 教师职业道德概述
第三节 教师职业道德的作用 一、调节作用(基本、重要) (二)通过调节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形成尊师爱生 的教育氛围 •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关键在教师,因为教师处 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教育过程中居支配地位, 起主导作用。 • 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是形成尊师爱生教育 环境的前提条件,是保证教育过程顺利进行的关 键因素。
第二节 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 则
一、集体主义原则 二、教育人道主义原则 三、教书育人原则 四、乐教勤业原则
第二节 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 则
五、教育民主原则 六、教育公正原则 七、人格示范原则 八、依法执教原则
第二节 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 则
一、集体主义原则
一、内容要求
①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强调集体利益 高于个人利益; ②充分尊重和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 ③当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要以集体利益为 重,必要时放弃或牺牲个人利益,同时要不断发展完善 集体利益,以逐步满足个人的正当利益。
第二节 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 则
一、集体主义原则
二、本质
①集体主义反映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的根本要求; ②集体主义正确解决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 ③集体主义贯穿于社会主义道德的一切规范和范畴之中, 成为构成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的核心。 ④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于一切旧道德的根本标志

教师职业道德

教师职业道德

教师职业道德第一章教师职业道德概述判断教师职业道德不仅关系到教师自身品格的完美,而且具有强烈的示范性,是学生最直接的道德榜样,起着以身立教的作用。

第一节道德的一般分析一、道德的起源①道德是一种由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根据人们的需求而逐步形成的一种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②它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③其目的是按照“善”的规则去创造性地完善社会和人自身的存在。

判断道德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社会意识,它同人和社会的诞生一样,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方式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起源于人类社会的早期劳动。

道德与政治、法律一样,源于社会存在发展的需要,并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二、道德的内涵(一)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二)以善恶为评价标准道德以善恶为评价标准来评价和规范人们的行为。

在阶级社会中,一个人的行为究竟是善还是恶,主要是以自己所属阶级的阶级利益为判断标准的。

(三)依靠人们的行为习惯、社会舆论及内心信念来发挥调节作用判断、多选其作用的发挥主要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

(四)调整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三、道德的功能(多选):认识功能、教育功能、调节功能第二节职业道德一、职业道德的内涵判断它是一种行业范围内的特殊道德要求,是一般社会道德和阶级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所谓职业道德,是指在职业范围内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习俗的总和,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其自身的岗位上应遵循的特定的行为规范。

二、职业道德的特征(多选)(一)稳定性。

往往表现为世代相袭的职业传统,具有传承性。

(二)具体性。

职业道德是一定职业范围内道德调整的特殊方式。

(三)适用性第三节教师职业道德一、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释义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时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德的总和,是调节教师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学生等职业工作关系时所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第一章道德与教师职业道德

第一章道德与教师职业道德
精品课件
第一章 道德与教师职业道 德
精品课件
一、有关概念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教 师职业
P6……
精品课件
含义推导
道德的语义学解析 • “道”即道路,引申为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
或人们必须遵循的社会行为的准则、规矩、 规范。【例如,孔子讲要“志于道,据于德 ,依于仁,游于艺” 。《论语》】 • “德”即“得”,是指人们将道“内得于己 ,外施于人”。 • 道德即从物之道引出人之得。最早见于荀子 《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 谓道德之极。”
精品课件
道德起源
印度狼孩和《鲁宾逊漂流记》主人公的生活
讨论一:一个人的世界道德有用吗?
认识:只有形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 相互关系,才会产生道德。
结论:道德起源于社会关系的存在。(客观)
闽北职业技术学院
精品课笃件行善思 致用创新
讨论二:智障人士有正确的道德意识与 道德行为发生吗?
认识:当人们意识到自己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意 识到自己与他人利益的不同,为调解利益冲突避 免社会崩溃时,道德这种意识呼之欲出。 结论:道德起源于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主观)
闽北职业技术学院
精品课笃件行善思 致用创新
总结
• 道德发展具有规律性 。 • 【人类道德发展的历史过程与人类生产方式的
发展进程大体一致。 • 道德发展的总趋势是向上的、前进的,沿着曲
折的道路向前发展。】 • 道德的发展和进步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
要尺度 。
精品课件
(三)道德的作用
道德在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对于促 进社会和谐与个人完善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道 德调控的范围不断扩大,调控的手段或方式不断丰富、 更加科学合理;

教师职业道德

教师职业道德

第一章教师职业道德解读1、道德的起源: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起源于人类社会的早期劳动。

同政治、法律一样,源于社会存在发展的需要,并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

2、道德的内涵: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以善恶为评价标准;依靠人们的行为习惯、社会舆论及内心信念来发挥调节作用;调整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3、道德的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调节功能。

4、职业道德的内涵:是指在在职业范围内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习俗的总和,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其自身的岗位上应遵循的特定的行为规范。

5、职业道德的特征:稳定性;具体性;适用性。

6、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时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德的总和,是调节教师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学生等职业工作关系时所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7、教师职业道德的特征:鲜明的继承性;强烈的责任性;独特的示范性;严格的标准性。

8、教师职业道德的价值蕴含:教育价值;文化价值;伦理价值。

第二章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是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

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是教师在教育职业活动中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所应遵循的最根本的指导准则,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教师在职业活动中提出的最根本的道德要求。

是衡量和判断教师行为善恶的最高道德标准,是评价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标准。

1、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确立的依据:(多选)(1)必须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关系和阶级利益的根本要求(2)必须符合一般社会道德原则的基本要求(3)必须反映教师职业活动的特点。

2、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作用:指导作用;统帅作用;裁决作用。

3、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要求:(简答)(1)树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价值目标(3)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高超的教育技能,具备良好的专业能力素质(4)具有顽强的意志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
• 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是资本主义的道德原 则。
• 自由、平等、博爱是基本的道德规范。 • 惟利是图是占主导地位的道德规范。
• “自从阶级对立产生以来,正是人的恶劣的
情欲——贪欲和权势欲成了历史发展的杠
杆。”
------恩格斯
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
▲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 主义为原则。 ▲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恪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 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闽北职业技术学院
笃行善思 致用创新
道德的作用
• 1、调节社会关系
调节功能是指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 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人们之间关系 的功效与能力。
道德的调节功能,立足于解决一个“行”的 问题。人生活在社会中总是要与自己的同类发 生这样或那样的关系和联系。因此,不可避免 地要产生各种矛盾。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原始社会的道德
• 道德原则:维护氏族和部落的共同利益
• 道德规范:热爱劳动、团结互助、平等民 主 ,勇敢刚毅。
• 道德缺陷:氏族复仇、血缘群婚和食人之 风
奴隶社会的道德
• 维护奴隶对奴隶主的绝对屈从和人生依附。 • 鄙视劳动和劳动者 • 强调对奴隶主国家的绝对忠诚。 • 信奉男尊女卑、男主女从。
进社会和谐与个人完善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道
德调控的范围不断扩大,调控的手段或方式不断丰富、
更加科学合理;
• 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它的国库的殷实,不取决于它的 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 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远见卓识 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 在。 ——马丁·路德
1、中华传统美德的当代价值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 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 是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2、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
(1)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 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提倡的是大公无私、 公而忘私 强调的是先公后私 反对的是假公济私
1988年1月,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宣言中 表示:“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要从2500 年前孔夫子那里去寻找智慧。”
这充分说明,中华民族的优秀伦理道德不仅是中华民 族的瑰宝,而且也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它将不断地 被人们发现、开掘、创新,对人类社会发展发挥巨大 的作用。
拓展
践行
我们应该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4、教 师职业道德
P7------------------------------------------
二、道德与道德观念
• (一)道德的内涵
• 道德是一种社会制度

复杂的意识形态

群体影响力

民族文化的反映
了解 (二)道德的历史发展
道德发展的五种历史类型 • 原始社会的道德 • 奴隶社会的道德 • 封建社会的道德 • 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 • 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
笃行善思 致用创新
讨论二:智障人士有正确的道德意识与 道德行为发生吗?
认识:当人们意识到自己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意 识到自己与他人利益的不同,为调解利益冲突避 免社会崩溃时,道德这种意识呼之欲出。 结论:道德起源于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主观)
闽北职业技术学院
笃行善思 致用创新
道德的含义
• 本质规定:经济基础决定的特殊的社会意识形 态,属于上层建筑范畴。
闽北职业技术学院
笃行善思 致用创新
总结
• 道德发展具有规律性 。
• 【人类道德发展的历史过程与人类生产方式的 发展进程大体一致。
• 道德发展的总趋势是向上的、前进的,沿着曲 折的道路向前发展。】
• 道德的发展和进步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 要尺度 。
(三)道德的作用
道德在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对于促
师职业
P6……
含义推导
道德的语义学解析 • “道”即道路,引申为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或
人们必须遵循的社会行为的准则、规矩、规 范。【例如,孔子讲要“志于道,据于德, 依于仁,游于艺” 。《论语》】 • “德”即“得”,是指人们将道“内得于己 ,外施于人”。
• 作用形式: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内心信念( 良心)
• 作用方式:善恶评价 • 存在形式:心理意识、原则规范、行为活动。
良心呀!良心!你是圣洁的本能,永不消逝的天国
的声音。是你安安当当地引导一个虽然是蒙昧
无知然而是聪明和自由的人,是你在不差不错 地判断善恶,使人形同上帝! ------卢梭
道德观念:是指人们对善恶、优劣、积极与消 极、正义与非正义等方面进行的分析与判断, 它是对自身、对他人、对世界所处关系的系统 认识和看法,属于社会伦理[P129-130]概念。
• 道德即从物之道引出人之得。最早见于荀子 《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 谓道德之极。”
道德起源
印度狼孩和《鲁宾逊漂流记》主人公的生活
讨论一:一个人的世界道德有用吗?
认识:只有形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 互关系,才会产生道德。 结论:道德起源于社会关系的存在。(客观)
闽北职业技术学院
• (2)认识社会现实
道德的认识功能是指道德反映社会现实特别是反映 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道德历来强调的是知和行的统一,道德认识功能 立足于解决一个“知”的问题。
• 3、规约个人行为
• 途径:学校道德教育、家庭道德教 育、个人的道德修养
• 4、教育引导功能
(四)道德观念
德国启蒙哲学家莱布尼茨在《中国新论》中写道: “我们以前谁也不曾想到:在这个世界上还有比我们 的伦理更完善、立身处事之道更为进步的民族存在。 但事实上,我们却发现了中华民族了,它竟使我们觉 醒了。”
封建社会道德
• 维护封建的宗法等级关系,是封建社会道 德最突出的特征。
• 三纲五常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基本的规范。 • 道德的政治化、宗教化、规范化、理论化
是封建地主阶级道德的重要特征。
注解:“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 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