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奇经八脉、经络的生理功能、经络学说的应用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PPT课件

.
29
手太阴肺经主治
肺系疾病:咳嗽,气喘,咽喉肿 痛,咳血,胸痛。
外经病:肩背痛,肘臂挛痛,手 腕痛。
.
30
.
31
.
32
2.手阳明大肠经
起于食指桡侧端,经过手背行 于上肢伸侧前缘,上肩,至肩关节 前缘,向后到第七颈椎棘突下(大 椎穴),在向前下行入缺盆,进入 胸腔,络肺,向下通过膈肌下行, 属大肠。
.
16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
1.走向规律
《灵枢• 逆顺肥瘦》 (面)
“手之三阴,从脏走手; 手三阳经 手之三阳,从手走头;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
手三阴经
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胸手
三阳经
腹
. 足三阴经
头
足
17
足
2.交接规律
相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 端交接;
同名手、足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异名手、足阴经在胸腔内交接。
卫”
浮络,是循行于人体浅表部位的络脉。
.
11
3.连属组织
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
筋肉、关节的体系,受十二经脉气血的濡养和 调节,称为十二经筋。
皮部,是指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皮表
的分区,也是十二经脉之气的散布所在,也称 十二皮部。
.
12
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
经脉 络脉
十二经脉 奇经八脉 十二经别 别络 孙络 浮络
.
5
经与络的关系
经 脉
经,路 径之意
经脉系统 主干
较粗大
有一定 循行径路
络 脉
第七节:中医经络学说讲述讲课讲稿

络脉
• 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 络,共计十五条,称为十五络,分别以十五络所 发出的腧穴命名。其主要作用是加强阴阳、表里 经之间在体表的联系。
• 孙络
•
从别络分出最细小的分支称为“孙络”,它
的作用同浮络一样输布气血,濡养全身。
• 浮络
•
在全身络脉中,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称为“浮
络”,它分布在皮肤表面。其主要作用是输布气
经络系统简表
十二正经
手三阴经
太阴肺经 厥阴心包经 少阴心经
阳明大肠经 少阳三焦经 太阳小肠经
手三阳经
为每一 次气血 运行所
太阴脾经 阳明胃经
必经的
经脉
足三阴经 厥阴肝经 少阴肾经
少阳胆经 足三阳经 太阳膀胱经
通道。
十二经别——从十二经脉别出的最大分支,可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
经
里两经之间的联系。(补正经之不足)
十二经筋——可连缀四肢百骸,并主司关节运动。 十二皮部——全身皮肤划分为十二个部分,分属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的名称(据其分布于手足内外、所属脏腑 的名称和阴阳理论)三个方面而命名。
•
行于上肢,起于或止于手的经脉——“手经”
•
行于下肢,起于或止于足的经脉——“足经”
•
分布于四肢内侧面的经脉属————“阴经”
络
奇经八脉——冲、任、督、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脉,有统帅、
系
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气血的作用;
统
十五别络——十二经脉各别出一支加任、督二脉和脾之大络,可加强表
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和渗灌气血。
络脉 浮络——分布于人体浅表部位的络脉
孙络——是络脉中最细小的部分
中医基础理论 经络的生理功能及应用

二、经络的生理功能
(一)沟通联络
4、经脉之间的联系 ➢十二经脉首尾相接,如环无端,即十二正经阴阳表里相接, 有一定的衔接和流注次序; ➢奇经八脉加强了十二经脉的联系; ➢奇经八脉之间亦彼此相互联系,从而构成了经脉之间的多 种联系。
如手足三阳经均会于督脉之大椎穴;阳跷脉与督脉则会 于风府穴;足三阴经和阴维脉、冲脉均会于任脉;冲脉前 与任脉相并,后则通督脉,而任、督两脉通会于十二经脉, 可容纳十二经脉气血,故冲脉又称“十二经脉之海”;督、 任、冲三脉同起于胞中等。
在前三者基础上, 调节阴阳平衡
(三)传导感应
(四)调节平衡
二、经络的生理功能
(一)沟通联络
沟通内外,联络全身(结构) 通过经络的联络作用,将人体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沟通联络
1、联络脏腑与体表 2、联络脏腑与官窍 3、联络脏腑与脏腑 4、经脉之间的联系
二、经络的生理功能
(一)沟通联络
1、联络脏腑与体表 脏腑与体表外周肢节之间的联系,主要通过十二经脉内
三
经络的病理反应
三、经络的病理反应
(一) 反应病候:内脏有病通过经络反应到体表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经络有运行气血,感应传导的作用。 所以在发生病变时,经络就可能成为传递病邪和反映病变的途
径。“邪客于皮则腠còu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
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脏腑也”(《素问·皮部论》)
三、经络的病理反应 (二)传注病邪:正虚邪盛时,经络是病邪传注的途径
四、经络学说的应用
(三) 指导疾病的治疗
经络学说被广泛地用以指导临床各科的治疗。特别是对针 灸、按摩和药物治疗,更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指导针灸推拿 ➢指导循经取穴 腰背委中求,肚腹三里留, 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指导推拿按摩
中医基础理论(5.3)--奇经八脉

第三节奇经八脉奇经八脉的概念一奇经八脉的循行特点二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和基本功能三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称,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奇经八脉的概念一1、《内经》最早记载奇经八脉理论,但不系统完整;2、《难经》明确提出了“奇经八脉”一词,并对其理论加以扩充和整理;3、《针灸甲乙经》记载有关穴位名称;4、李时珍《奇经八脉考》对奇经八脉的内容进行了全面总结。
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相比,循行主要有以下特点:1、分布不如十二经脉规则;2、没有在上肢部的分布;3、与脏腑没有直接的络属关系,彼此之间也无表里配合关系;4、无逐经相接的流注关系;5、除督、任脉外无腧穴分布。
奇经八脉的循行特点二(一)督脉1、循行部位起始于胞中,下出会阴,沿脊柱里面直向上行,至项后风府穴处进入颅内,络脑,并由项沿头部正中线上行头顶,下行额部、鼻部、上唇,至上唇系带处。
分支:从腰部脊柱里面分出,络肾。
分支:从小腹内分出,直上贯脐中央,上贯心,至喉部,向上至下颌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和基本功能三百会大椎2、生理功能:“督”,有总督、督管、统率之意。
①调节阳经气血:行于人体后正中线,多次与手足三阳经及阳维脉相交会,与各阳经都有联系,称为“阳 脉之海”,对全身阳经气血起调节作用;• ②反映脑、髓和肾的功能:督脉上行脊里,入络于脑,与脑、髓密切相关。
《素问·骨空论》:“督脉为病,脊强反折”。
•督脉起于胞中又络肾,因此督脉功能与人体生殖功能相关。
督脉虚弱可致女子宫冷不孕、男子精冷无子等疾病。
(二)任脉1、循行部位起于胞中,下出会阴,向前上行至阴毛处,沿腹部和胸部正中线上行,经咽喉至下颌部,环绕口唇,沿面颊,分行至目眶下。
主要行于前正中线。
分支:由胞中别出,向后与冲脉相并,行于脊柱前。
2、生理功能“任”,有妊养之意。
①调节阴经气血:循行于腹面正中线,多次与足三阴经及阴维脉相交会,又称“阴脉之海”,对全身阴经气血起调节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说 ppt课件

道。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说
具有流通气血,营养全身,调节机体功能, 增强机体防御外邪的作用。
运行气血,燮理阴阳; 抗御外邪,保卫机体; 传导感应,调整虚实。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说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脉是主干,多循行于深部,纵行于固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 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 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 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说
血有形,气无形 脉有形,经无形 有形之脉行有形之血;无形之经行无形之
肺
大肠
↓
脾
胃
心
↓
中
心
小肠 ↓
肾
膀胱
胸
↓
中
心包
三焦
↓
肺
肝
胆
中
“ 肺 大 胃 脾 心 小 肠 , 膀 肾 包 焦 胆 肝 续 ”。
规 律 :“ 表 里 经 —同 名 经 —表 里 经 ”
外侧前中后阳明少太阳 内侧前中后太阴厥少阴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说
手三阴经从胸到手, 手三阳经从手到头, 足三阳经从头到足, 足三阴经从足到腹。
头
手 胸 手 手三阴
手三阴
腹
足
足
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
手
双
臂
头
上
举
胸
阴
腹
升
阳
足
降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说
脏(阴经)里
腑(阳经)表
表里 关系
中基课件--经络学说

经络
湖北中医学院
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经络学说概述 第二节 十二经脉
第三节 奇经八脉
第四节 经别、别络 第五节 生理功能和应用
一、经络学说的概念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概 念、构成、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
及其与脏腑形体官窍、精气血神之间相互联
系的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
路径 经络系统的主干
人体深部 固定,多为纵行
网络 经脉的细小分支
人体浅表 纵横交错,网络全身
经脉
络脉
络脉
络脉
络脉
三、经络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一)经络学说的形成
1. 刺灸疗法的发明 2. 经络感传现象的发现 3. 练功过程的体悟 4. 循经症候群的观察
三、经络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5. 穴位主治功用的归纳 6. 古代解剖学知识的运用 7. 阴阳五行学说的渗透和指导
足阳明胃经
沿下肢外 次趾外侧 足太阴脾经 侧前缘 (厉兑) (大趾内侧隐白) 沿下肢外 四趾外侧 足厥阴肝经 侧中线 (足窍阴) (大趾中丛毛际) 足少阴肾经 (足小趾下)
足少阳胆经
属胆络肝
足太阳膀胱经
起于目内眦 上巅至后头 沿下肢外 小趾外侧 属膀胱络肾 (睛明) 下行腰部 侧后缘 (至阴)
足阳明胃经
后——手少阴心经
上肢——手 前——手阳明大肠经
外侧—— 手三阳经
中——手少阳三焦经
后——手太阳小肠经
(二)具体名称
前——足太阴脾经 内侧——足三阴经 中——足厥阴肝经 后——足少阴肾经 下肢——足 前——足阳明胃经
外侧——足三阳经
中——足少阳胆经
后——足太阳膀胱经
中医经络—奇经八脉(中医学课件)

第四节:奇 经 八 脉
CONTENTS
壹 奇经八脉的概念、生理特点
目 录 贰 奇经八脉的生理Biblioteka 能叁 奇经八脉的循行和基本功能
壹 奇经八脉的概念、
生理特点
壹、奇 经 八 脉 的 概 念 、 生 理 特 点
一.概念
“奇”有“奇特”“奇异”之意,奇经是指与十二经脉不同的经脉。 01 奇 经 八 脉 是 不 同 于 十 二 经 脉 的 “ 别 道 而 行 ” 的 八 条 经 脉 。
带,有束带之意。
① 约束纵行诸经:带脉围腰一周,状如束带, 以约束纵行的各条经脉,调节脉气,使纵行诸 脉之脉气不下陷。 ② 主司妇女的带下。
叁、奇经八脉的循行和基本功能
五、阴蹻脉和阳蹻脉
1.循行部位
• 阴蹻脉起于足少阴肾经的照海穴, • 沿内踝后直上小腿、大腿内侧, • 沿前阴,腹、胸进入缺盆, • 出行于人迎穴之前, • 经鼻旁,到目内眦, • 与手足太阳经、阳蹻脉会合。
贰 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
贰、奇 经 八 脉 的 生 理 功 能
1)督脉
• 阳脉之海 • 与六阳经交会于大椎
2)任脉
• 阴脉之海 • 与足三阴经交会于关元穴
一、加强十二 经脉的联系
4)冲脉
• 十二经脉之海 • 同行上下前后,渗灌三阴三阳
3)带脉
• 约束纵行诸经,沟通腰腹部的经脉
贰、奇 经 八 脉 的 生 理 功 能
02
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
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
03
《十四经发挥》认为:“脉有奇常,十二经者,常脉也,奇经
八脉则不拘于常,故谓之奇经。”
壹、奇 经 八 脉 的 概 念 、 生 理 特 点
全国统编七版教材《中医基础理论》(2001年版)

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五年本科《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大纲(供中医类五年制专业用)前言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本课程中有关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为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和课堂讨论等方法,以增强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认知能力,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掌握学习方法,锻炼培养思维和科研能力,培养学生的运用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教师语言应规范通俗,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突出重点,讲清难点并交代疑点,既要充分考虑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在学习方法方面的适应能力,又要充分体现中医基础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反映中医现代化的要求。
正文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教学内容】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和学科属性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三)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整体观与现代医学模式。
(二)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论治的概念;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课时与方法】总课时6主要特点4 其他2授课方法课堂讲授结合多媒体教学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目的要求】1.了解古代哲学精、气的概念、精气学说的内容及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奇经八脉、经络的生理功能、经络学说的应用到上一节为止,我们把经络学说的重点,十二经脉讲完了,就是经脉系统的主体,讲了十二经脉的定义、分布规律、走向交接规律、气血流注次序和每一条经脉大致的循行路线。
经脉系统除十二正经之外,还有奇经八脉,我们这一节讲奇经八脉。
一、奇经八脉的概念和它的生理特点第一个问题,奇经八脉的概念和它的生理特点。
首先讲奇经八脉的概念。
这个定义我们从两个要素来定义它:(1)从它循行的特征来定,它的性质,就是性质定义;(2)从它的组成来定,叫做结构定义。
从两个方面来定义奇经八脉的概念。
奇经八脉是十二经脉之外别道奇行的八条经脉,记住别道奇行,就是与十二经脉循行不一样,叫别道奇行,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八条经脉。
其二、奇经八脉的生理特点。
为什么在这里讲生理特点,而在十二经脉不讲呢?因为它是十二经脉别道奇行,在生理上,这八条经脉有着与十二经脉不同的特征,就是它不同的属性,我们把它抽象出来,归结为奇经八脉的生理特点。
大家看这个表,我们从循行分布和生理功能两个方面,来说明奇经八脉的生理特点,是与十二经脉相比较而言的,我们从这两个方面说明它的生理特点。
首先看循行分布。
第一、分布在人体内的分布区域。
我们前面讲了,十二经脉遍布全身,而奇经八脉,注意,上肢没有,上肢没有奇经八脉,这是一。
看循行规律。
十二经脉的循行规律,内、外、上、下、左、右循行,有个规律,它沿着内、外、上、下、左、右循行的规律,我们前面已经讲了十二经脉走向交接的规律,讲了循行的规律,而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相比,不像十二经脉那样有鲜明的规律性。
那它怎么走行的呢?多为上下走行,带脉除外,带脉像腰带一样绕身一周,这是第一。
第一个特点,上肢无奇经。
其二、与正经相比,就是与十二经相比不甚规律,多为上下走行,带脉除外。
其三、与脏腑的联系。
从络属脏腑看,十二经脉它是直接属腑络脏,或者属脏络腑,而奇经八脉没有特定的络属关系,这是第三点与十二经脉不同的。
其四、十二经脉有明确的阴阳表里配合关系,我们以三条经脉为一组,分为手足三阴三阳,构成了它们阴阳表里的关系,而奇经八脉没有表里配合关系。
这是从循行分布来看奇经八脉,(1)分布,上肢无奇脉。
(2)循行,不规律,多为上下走行,带脉除外。
(3)与脏腑无特定络属关系。
(4)更无阴阳表里配合关系。
上述几点就是奇经八脉的生理特点。
注意,这是与十二经脉相比较而言的。
其次,就生理功能而言,两者也有区别。
十二经脉是全身气血运行的通道。
而奇经八脉,它具有调节十二经气血的作用,起个调节作用,这就是奇经八脉的生理特点。
要求同学牢牢记住奇经八脉的生理特点,从循行分布到生理功能,从两个方面记住它们的特点,这个特点一定要与十二经脉相比较而言,强调奇经八脉在生理上的属性与十二经脉有什么区别,称之为它的特性、特点,要相比较而言来记忆。
二、奇经八脉的循行及生理功能第二个问题,我们讲奇经八脉的循行及生理功能。
要求同学们仅仅掌握督脉、任脉、冲脉、带脉这四条经脉,要求掌握它们的循行部位和生理功能,大致的循行部位和生理功能。
一、看看督脉。
(一)督脉的循行部位:起于胞中,会阴部分叫胞中,出于会阴,这是第二点,沿脊柱后面上行。
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脊柱上行,至项后,络脑,然后沿头部的正中线,行于面部正中线,到鼻,止于上唇的唇系带,止于上唇。
简单地记,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脊柱上行,由项络脑,这个督脉和脑相络属,沿着头颅的中线,经过项、顶、面部的正中线到鼻尖,止于上唇的唇系带。
就是它从后面出来,沿着脊柱,沿着人体的脊柱正中线,往前走,绕行到前面,沿面部的正中线到上唇的唇系带终止。
循行,记到这个程度就可以了。
二、它的生理功能。
(一)注意,它能调节阳经的气血,督脉和任脉相比较而言,督脉行于背部,背部属阳,属于阳经,行于背部,调节全身阳经的气血,就是总督一身之阳,所以称督脉为阳脉之海。
这是第一、它的生理功能,督脉为阳脉之海。
(二)由于督脉在循行过程中进入脊柱,到达腰,与肾相连,同学们看书,具体循行路线,分支里面属肾,它还属肾,而且还络脑。
注意,前面我们讲奇经八脉的生理特点,没有明确的属脏络腑的规律,但是它和脏腑发生关系,它和肾发生关系,脑发生关系,和脊髓发生关系,所以督脉与脑、肾、脊髓的生理病理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和肾有关。
从经络学说来说,不叫补肾,叫补督脉,调节督脉,把藏象学说和经络学说统一起来,中医的文献传统叫补肾督。
同学们将来学习中药学的时候,有一些中药归经常常提到入肾,入督脉。
(三)与人的生殖功能有关。
为什么呢?因为督脉络肾,肾主生殖,所以与督脉有关,人的生殖功能与督脉有关,因此,从针灸学来说,调整人的性与生殖功能,调节督脉也是一个重要的手段,要求同学们一一记住,它们的功能和它们的意义。
这是一、督脉。
二、任脉。
任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行于腹部正中线上行,经过咽,到下唇,然后绕唇一周,和督脉相交。
简单地记,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腹部正中线上行,经过咽,到下唇,绕唇一周,与督脉相交。
记到这个程度就可以了。
生理功能,任脉的生理功能。
(一)它能够调节阴经的气血。
任脉和督脉,督脉行于背,任脉行于腹,督脉属阳,任脉属阴,督脉能调节全身阳经的气血,而任脉就能调节全身阴经的气血,因此与督脉相对,称任脉为阴脉之海。
(二)第二个功能,任脉能调节女性的月经,调节女性的月经与生殖功能有关,所以叫任主胞胎,用任主胞胎来概括女性调节月经的功能。
就是经气宜泄,因时而下,男女交媾,胎孕乃成。
胎儿在体内的发育,我们在讲胞宫的时候提到,和冲脉和任脉有关,任主胞胎,和女性的月经、生殖、孕、育有关,这是任主胞胎。
三、冲脉。
在奇经八脉,督、任、冲、带当中,冲脉为重点。
循行部位,它与任脉、督脉同起于胞中,根据这样一个三条经脉的循行特点,在经络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原理,或者叫判断,叫做一源三歧,是指督脉、任脉、冲脉同起于胞中,这是一源;三歧,分别循行于体表、体内不同部位,就是循行不同,起点相同。
冲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和我们前面讲的,任脉也起于胞中,下出于会阴,督脉也起于胞中,下出于会阴,所以说三者一源而三歧。
冲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着下肢内侧,就是腹股沟部有个气街,往上行,与足少阴肾经并,它俩并行,特点是夹脐而行,它是对称走的,所以叫夹脐而行。
简单地记,就是与足少阴肾经并行,向上,到达咽喉,环绕口唇,终止于眶下。
把这个叫做冲脉的上行支。
简单地记,起于胞中,下出会阴,从下肢内侧,气街起,向上行,于足少阴经相并,通过胸,到达咽喉、口唇、眶下。
把咽喉、口唇都去掉,记住上行支起于胞中,下出会阴,与足少阴肾经相并,上行胸间,到达口唇、眶下,就可以了。
这叫上行支,这是主要的循行。
分支,它的分支分为一个下行支,一个上行支。
它的下行支从气街出,沿下肢内侧经腘窝,下行至足。
它的上行支,从胞中经会阴出,进入后背,行于督脉之内,就是与督脉一起,沿着脊柱循行。
这就是冲脉,一个上行支,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下肢内侧腹股沟的气街上行,沿着腹面上行,与足少阴肾经并行,经咽,到达口唇、眶下,这是上行支。
下行支两条,一条沿着下肢走,从气街出,沿下肢内侧,经腘窝下行至足,下行支之一。
下行支,从胞中出来,经会阴部,起于胞中,下出会阴,那么经过会阴,沿着督脉的循行,与督脉相通,循行于脊柱内,这就是冲脉,它的循行。
要求同学们,第一、记住它的主要循行路线,在此基础上记住它还有两个分支,下行支一前一后,前行于下肢内侧,后与督脉相通,进入脊柱。
冲脉的生理功能。
(一)它能调节十二经气血。
冲有要冲、要道的意思。
经络学说认为,冲脉从循行看,腹面、背面,背面进入督脉,腹面进入任脉,它夹脊上行,督脉调节阳经气血,任脉调节阴经气血。
冲脉主要循行路线,上行支,就与督脉和任脉发生关系,就这个意义讲,冲脉具有调节十二经气血的功能,因此得出结论,冲脉为十二经气血之海,或者叫十二经脉之海,也叫五脏六腑之海。
十二经脉之海、五脏六腑之海,旨在说明冲脉有调节十二经气血的功能。
(二)主生殖功能。
我们在讲肝为血海,女性以肝为先天的时候已经讲到冲脉与肝、与女性的月经的关系,所以称之冲为血海,它有调节女性月经的作用,因此冲脉与女性的生殖功能有关。
除了和女性有关之外,在中医的文献上,在经络学说的著作中,也提到男性也有冲脉,冲脉与男性的生殖功能也有密切关系,把它称之为太冲脉,对男性来说。
男性无论是先天后天,冲脉受损,或者冲脉不足,都会影响男性的生殖功能。
这是从经络学说来说,这里面重点讲它调节月经的功能,实际应该把它改为调节生殖功能。
冲为血海,强调女性,应该是包括调节精,男性的精,女性的月经,但是历代文献,在中医理论当中强调是冲脉和女性之间的关系。
四、带脉。
带脉循行部位叫起于季胁,绕腰一周。
这样记可以了。
我们系的腰带,腰带是和躯干它关系是一个横断面,而这个带脉的循行却是一个斜行的,斜行面,所以,起于季胁,斜向下行,绕腰一周,是一个斜面。
带脉的生理功能:(一)约束诸经。
在躯干部通过带脉绕行一周,将纵行的所有经脉联系起来,就这个意义讲,它有约束诸脉的作用。
(二)主司女性的带下。
就经络学说而言,女性的正常的阴道分泌物,带,它的生理病理与带脉的功能有关,所以称带脉具有主司女性带下的功能。
1.约束诸经,2.和女性特殊生理带下有关。
至于跷脉和维脉,不作要求,同学们自己看一看就可以了。
到此为止,我们讲了经络学说的主体,经脉系统,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奇经八脉在中医理论体系当中作用较大的督、任、冲、带,它们的循行、它们的生理功能、它们在人体当中的作用给同学们大致作了介绍,其中重点是十二经脉。
那么,奇经八脉特殊,在教材里既要讲它的循行,还要讲它的生理功能,因为它别道奇行,有别于十二经,所以把它的生理功能单独在这一节里面讲,而十二经脉的时候没有去讲它的生理功能。
十二经脉的生理功能,从经络系统而言,从整体作为一节来讲它的生理功能和应用。
第四节经络的生理功能下面讲第四节,经络的生理功能。
经络系统通过纵横交贯,遍布全身,将人体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那么具体是发挥哪些作用呢?(一)联系作用。
包括哪些联系?怎样能把人体联系成有机整体呢?不仅联系脏腑,还联系形体、官窍,还联系经脉,与脏腑经脉。
(1)联系脏腑与肢节。
我们前面讲形体的时候讲过,形体和脏腑是一个统一整体,我们在前面讲藏象学说的时候是着重于脏腑的整体性,①分属于五脏系统。
②它们在生理功能上有联系。
就这个意义讲,它们是一个整体。
而经络学说,是从经脉的循行这个角度,属脏络腑,在循行过程中,和四肢百骸,和肢节联系起来,就是每一经的循行路线,既属腑络脏,联系脏腑,又能够和形体、肢节在循行过程中将两者联系起来。
教科书里面提到一些具体的例子,同学们在阅读每一条循行路线的时候,对这个概念进一步来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