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工业微生物育种诱变剂

合集下载

工业微生物诱变育种诱变剂(ppt)

工业微生物诱变育种诱变剂(ppt)

2、紫外光的剂量
单位:尔格能量/mm2 (灯具发射强度随使用时间延长而下降。) 实际应用-相对剂量:照射时间、杀菌率来表示 杀菌率:90.0%-99.9% 时间:芽孢菌10min;
小芽孢杆菌营养缺陷型1-3min; 一般营养体3-5min; 无芽孢菌和革兰氏阳性菌0.5-2min。
3、诱变机理
照射 ❖ 设备:紫外灯、磁力搅拌器、暗室、培养皿等; ❖ 紫外灯:波长为253.7nm,功率是15W; ❖处理时的照射距离:20cm — 30cm; ❖ 样品:要直接暴露在紫外灯下,厚度不能超过
3mm,照射时,要用磁力搅拌器搅拌。 注意:操作和培养时必需避免可见光直射液面, 最好在黄色或红色灯光下操作。
后培养:1.5-2小时;
稀释涂皿
(四)、电离辐射
(五)新型诱变剂
❖ 微波:电磁波 ❖ 红外线:0.75~1000μm ❖ 激光:光量子流 ❖ 高能电子流:强电离辐射 ❖ 航天育种:利用返回式卫星进行农作
物新品种的选育的一种方法。
航椒1号
航茄2号
航 天 葫 芦
6、低能离子注入
过程:能量沉积、动量传递、离子注入和电荷 交换
染色体方面的表现: 断裂,形成染色体断片、环、桥等。 染色体畸变率与辐射剂量成正比 染色体畸变率是评价遗传损伤的指标
DNA方面的表现: DNA断裂、分解,形成单链结构 DNA非按时合成 存在自我损伤修复机制,提前进行DNA合成, 进行DNA损伤修复 生长素类物质促进DNA损伤修复 咖啡因、EDTA等拟制DNA损伤修复
结合的复合诱变效应
二、化学诱变剂
化学诱变剂是一些能和DNA起作用,改变 其结构,并引起遗传变异的化学物质。
碱基类似物 烷化剂 种类 移码突变剂 其他类

04诱变育种

04诱变育种

04诱变育种交流】抛砖引玉--谈谈微生物诱变育种由于微生物自身的自然诱变几率非常低,所以我们在工业微生物育种时,会采用一些人工的诱变剂,物理类的象紫外线,x射线,快中子,微波,超声波,电磁波,激光射线和宇宙线等,其中对微生物诱变效果较好的,应用较广的是紫外线,x射线,快中子。

近年来,微生物繁育仍倍受繁育工作者的热烈欢迎,而且还研发了一些新型诱变剂,用作工业微生物繁育。

象微波,红外射线,激光,高能电子流,离子注入。

其中离子注入法做为一种新的生物诱变技术已经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

离子注入就是20世纪80年代蓬勃发展的一种材料表面处置的高新技术,主要用作金属材料表面的改性。

1986年在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被用作农作物繁育,之后又被用作工业微生物的微生物繁育,成果明显。

附上文章一篇---电子束应用于生物品种改良的研究进展..caj离子束应用于生物品种改良的研究进展..caj(210.15k)这一段时间我正在思索这个问题,在这方面非常愿和战友们探讨。

求教popstar战友,有没有近10年的关于微生物繁育的国外文献。

谢谢国内有关微生物诱变方法的文献非常多。

大体包括:物理诱变剂方面:紫外线,x射线、γ射线、中子、β粒子、α粒子,微波、红外射线、激光、高能电子流、离子注入等;化学诱变剂方面:碱基类似物、烷化剂、脱氨剂、移码诱变剂、羟化剂、金属盐类等。

生物诱变剂方面(其实这就是基因工程繁育,在这里姑且叫做生物诱变剂):噬菌体和基因诱变剂。

正如你所说国内关于诱变的文章很多,很可惜我现在还没有精力收集国外的文章,国内的文献已经足够我参考了,要是太分心大老板会有想法的,毕竟工厂还是讲效益的地方。

还是那句话“抛砖引玉”。

期望我这张帖子能迎合更多的同行进去出席探讨,能够互动至更多的不好看法,微生物版更必须用会不好。

现有的关于菌株诱变方法的文章,可以说都是报道了一个操作方法,实验结果中都会说产量提高了多少多少,而无机理的深入探讨。

工业微生物育种诱变剂

工业微生物育种诱变剂

第一章工业微生物育种诱变剂1物理诱变剂的总类:物理辐射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

包括紫外线、X射线、r射线。

快中子。

微波,超声波、电磁波、激光射线和宇宙线等。

(X 射线、r射线属于电离辐射,紫外线属于非电离辐射)2物理诱变剂对微生物的影响实质:由高能辐射导致生物系统损伤,继而发生遗传变异的一系列复杂的连锁反应过程。

3辐射作用的时相阶段:物理阶段——直接作用DNA或作用于水物理化学阶段——激发和电离DNA分子或激发电离水分子化学阶段——产生生物自由基生物学阶段——分子发生变化,变异或死亡4细菌中紫外线对DNA的影响:促使G:C A:T的转换; DNA链断裂,单链或双链;嘧啶或嘌呤被氧化脱去氨基;碱基分子结构中碳与碳之间的链断裂形成开环现象;辐射击中单个核苷酸后,使碱基或磷酸酯游离出来;交联作用5辐射引起的生物学效应的影响因素:微生物的遗传背景;微生物的生理状态;可见光;细胞水分;温度;空气或氧气。

6紫外线的诱变机理及原因?机理:(1)DNA与蛋白质交联(2)胞嘧啶与尿嘧啶之间的水合作用(3)DNA链断裂,形成嘧啶二聚体原因:形成嘧啶二聚体7DNA损伤修复中光修复与暗修复的主要机理?光修复:嘧啶二聚体被一种光激活酶结合形成复合物,这种复合物在可见光下由于光激活酶获得光能而发生解离,从而使二聚体重新分解成单体。

暗修复:嘧啶二聚体的5’端限制性内切酶和外切酶的作用下,造成单链断裂,接着在外切核酸酶的作用下,切除嘧啶二聚体。

然后再DNA聚合酶Ⅰ、Ⅲ的作用下,并以另一条完整的单链做模板合成正确的碱基对序列,最后由连接酶完成双链结构。

8紫外线有效波长(诱变)范围是:200~300nm9紫外线的剂量以什么计算?绝对剂量:erg/mm2;相对剂量:照射时间、杀菌率表示10紫外线诱变的步骤方法(以及应用,包括如何计数、致死率的计算)步骤:(1)出发菌株的选择将细菌斜面培养至对数期,霉菌或放线菌培养至孢子刚成熟(2)前培养培养基中可添加咖啡碱或异烟肼等抗修复物质。

微生物育种复习资料

微生物育种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一、微生物遗传育种对野生型菌株或低产菌株进行遗传操作和分离筛选,从大量突变体中筛选出性状优良的菌株,并对其发酵条件加以优化,得到适合发酵工业生产的优良菌种(产量、质量、新产物)。

二、微生物遗传育种的具体目标:1、提高产量生产效率和生产效益总是排在一切商业发酵首位的目标2、提高产物的纯度,减少副产物如色素;提高有效组分3、改变菌种形状,改善发酵过程,如改变和扩大菌种的原料结构;改善菌种生长速率;提高斜面孢子化程度;降低需氧量和能耗;耐不良环境;耐目的产物;改变细胞透性,提高产物分泌4、遗传性状特别是生产性状稳定5、改变生物合成途径,获得新产物三、优良发酵菌株应具备哪些特性1、遗传稳定2、易于培养:营养谱广、培养条件易达到3、易于保存(如孢子丰富或产生休眠体)4、种子生长旺盛5、发酵周期短,产量高,产物单一6、产物易于分离纯化第二章微生物遗传学基础一、名词解释:基因: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

一般指位于染色体上编码一个特定功能产物(如蛋白质或RNA分子等)的一段核苷酸序列。

转化:受体细胞直接吸收了来自供外源DNA片断,并把它整合到自己的基因组中,细胞部分遗传性状发生变化的现象叫转化。

转导:外源遗传物质通过噬菌体的携带进入受体细胞,并与受体染色体发生基因重组接合:供体菌通过性菌毛传递不同长度的单链DNA给受体菌,在后者细胞中发生交换、整合,从而使后者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现象。

菌种衰退:菌种在培养或保藏过程中,由于自发突变的存在,出现某些原有优良生产性状的劣化、遗传标记的丢失等现象,称为菌种的衰退。

二、突变型的种类形态突变型、生化突变型、条件致死突变型、致死突变型、抗性突变型。

三、试质粒的性质及其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性质:自我复制、拷贝数高、不相容性、转移性。

应用:基因工程中作为载体将目的基因带入宿主细胞;其所带抗性基因可作为标记基因;降解复杂有机化合物;合成限制性内切酶或修饰酶。

第三章遗传与变异一、基因组对于原核生物来说,就是它的整个染色体;对于二倍体的真核生物来说,是能够维持配子或配子体正常功能的最低数目的一套染色体。

第五章 工业微生物诱变育种诱变剂

第五章 工业微生物诱变育种诱变剂

Company Logo
4、操作方法
出发菌株 前培养;培养基丰富营养、细菌培养到 对数期、真菌孢子刚成熟; 制备菌悬液:处理液均用生理盐水制 备。细菌调节菌液浓度到108个/ml,真 菌约为106—107 /ml,放线菌则为l07— 108/ml.
Company Logo
照射
设备:紫外灯、磁力搅拌器、暗室、培养皿等; 紫外灯:波长为253.7nm,功率是15W; 处理时的照射距离:20cm — 30cm; 样品:要直接暴露在紫外灯下,厚度不能超过 3mm,照射时,要用磁力搅拌器搅拌。
Company Logo
常用离子:通常采用N+、H+、Ar+。 生物学效应:相当于物理和化学诱变两者相 结合的复合诱变效应
Company Logo
二、化学诱变剂
化学诱变剂是一些能和DNA起作用,改变
其结构,并引起遗传变异的化学物质。
碱基类似物
烷化剂 种类 移码突变剂 其他类
Company Logo
包括紫外光、x射线、γ射线、快中子、α射线、
β射线和超声波等。其中紫外光沿用最广,诱变
抗生素高产突变株有很优异的效果。
非电离辐射:电子级能提高,但不产生离子。
电离辐射:能击中电子并产生正离子
Company Logo
(一)物理诱变剂的生物学效应
直接作用 击中DNA或其它生物结构引起的能量吸收 间接作用 环境中其它分子 激发和电离分子 重排
射效应一般要比在真空中或在惰性气体中时要
高;
⑤温度对电离辐射效应也有影响,主要是能改变
氧与自由基,或自由基相互间的作用程度。
Company Logo
(三)非电离辐射——紫外线
1、性质和来源 波长在40一390nm之间。由于DNA分子的紫外

第五章工业微生物育种诱变剂

第五章工业微生物育种诱变剂
突变的主要位点:鸟嘌呤的N7,鸟嘌呤的O6、 胸腺嘧啶O4
突变的次要位点:鸟嘌呤的N3,腺嘌呤的N2、 腺嘌呤的N7、胞嘧啶N3
(二)烷化剂的性质
① 溶液烷化剂的性质比较活泼,不太稳定,在水溶 液中容易发生分解。
② 大部分半衰期很短,其长短与温度、溶液pH关系 很大。因此,化学诱变剂要现用现配还要避光。 配制烷化剂时,要采用合适的出缓冲液。
(6)稀释涂皿,后培养结束后,从中取一定量培养物,作不同稀释度,涂皿,并
且以未经紫外线照射过的菌悬液作对照,培养后,挑取菌落,以待筛选。
四、电离辐射
伦 琴 和
射 线
X
四川成都放60CO运输
河南杞县“杞人忧钴”
2. 电离辐射剂量
快中子:拉德(rad);伦琴(R)
致死率达到50%~85%比较合适,诱变剂量大约在15~
1. UPF值是紫外线对未防护的皮肤的平均辐射量的比 值,UPF值越大,表明防紫外线性能越好。
2. 只有当UPF>30时,并且UVA的透过率小于5%时,才 能称为防紫外线产品,防护等级标识为UPF30+;
3. 而当UPF>50时,则表明该产品的紫外线防护性能极 佳,防护等级标识为UPF50+。
UPF范围 15-24 25-39
处理完毕后继续冰浴可降低或抑制修复酶的活性。
宇宙射线
五、近年来发展的新型诱变剂
1. 微波 微波对微生物的诱变效应有2个方面的因素,即
热效应和非热效应。 ① 热效应是指物料吸收微波能量,使温度升高从而 达到灭菌的效果; ② 非热效应则是在电磁波的作用下,生物体内不产 生明显的升温,却可以产生强烈的生物效应。
2-氨基嘌呤(AP)可以和胸腺嘧啶互配,但出 现亚氨基状态时,和胞嘧啶配对。

工业微生物育种复习题解析

工业微生物育种复习题解析

工业微生物育种复习题解析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工业微生物?作为工业微生物应具备哪些特征?答:工业微生物:对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经过改造,用于发酵工业生产的微生物。

具备特征:(1)菌种要纯(2)遗传稳定且对诱变剂敏感(3)成长快,易繁殖(4)抗杂菌和噬菌体的能力强(5)生产目的产物的时间短且产量高(6)目的产物易分离提纯2.工业微生物育种的基础是什么?答:工业微生物育种的基础是遗传和变异。

3.常用的工业微生物育种技术有哪些?答:常用技术:(1)自然选育【选择育种】(2)诱变育种(3)代谢控制育种(4)杂交育种(5)基因工程育种第二章微生物育种的遗传基础1.基因突变的类型有哪些?答:有碱基突变,染色体畸变2.叙述紫外线诱变的原理?答:原理:紫外线对微生物诱变作用,主要引起DNA的分子结构发生改变(同链DNA的相邻嘧啶间形成共价结合的胸腺嘧啶二聚体),从而引起菌体遗传性变异。

3.基因修复的种类有哪些?答:种类:(1)光复活修复(2)切除修复(3)重组修复(4)SOS修复4.真核微生物基因重组的方式有哪些?答:方式:(1)有性杂交(2)准性生殖(3)原生质体融合第三章出发菌株的分离与筛选1.什么是富集培养?答:富集培养:指在目的微生物含量较少时,根据微生物的生理特点,设计一种选择性培养基,创造有利的生长条件,使目的微生物在最适的环境下迅速地生长繁殖,数量增加,由原来自然条件下的劣势种变成人工环境中的优势种,以利于分离到所需要的菌株。

2.哪些分离方法能达到“菌落纯”?哪些分离方法能达到“细胞纯(菌株纯)”?答:菌落纯:稀释分离法、划线法、组织法细胞纯:单细胞或单孢子的分离法3.分离好氧微生物常用的方法有哪些?答:(1)稀释涂布法(2)划线分离法(3)平皿生化反应分离法4.平皿生化反应分离法有哪些?分别用来筛选哪些菌?各自原理如何?答:(1)透明圈法原理:在平板培养基中加入溶解性较差的底物,使培养基混浊,能分解底物的微生物便会在菌落周围产生透明圈,圈的大小可以放映该菌株利用底物的能力。

微生物诱变育种

微生物诱变育种
第四章 微生物诱变育种
诱变育种:是以人工手段诱发微生物基因突变,改变其遗传 结构和功能,从多种多样的突变体中筛选出产量高、性状优 良的突变株, 并设计出适合该突变株最佳的培养基和条件, 使其在最适的工艺条件下最有效地合成产物。 分三个阶段:菌种基因型改变, 突变体筛选,产量评估 基因突变是微生物变异的主要源泉,人工诱变是加速基因突 变的重要手段。诱变育种有以下几个优点:速度快、收效大、 方法简单。
15
17
18
19
20
21
21
生长因子的配制方法: 把同一组的氨基酸粉末混合置于洁净的瓶中,加入灭菌的 蒸馏水,充分溶解,置冰箱保存。 配制浓度:用于放线菌测定的氨基酸约1mg/ml 用于霉菌测定的约10mg/ml 维生素一般0.1mg/ml 生物素、维生素B12约0.01mg/ml 测定方法:缺陷型菌株和基本培养基混合制成平板,把 6 组生长因子直接点加于同一琼脂平板上,或用滤纸片沾取 后覆于琼脂平板上,培养后,观察哪一组或哪两个组区产 生混浊生长圈,即可确定该菌株缺陷的生长因子。

天冬氨酰磷酸
天冬氨酸-β-半醛 ASA ② ③ 二氨基庚二酸 DAP 高丝氨酸 Hse

高丝氨酸 磷酸 苏氨酸 Thr

O-琥珀酸 高丝氨酸
赖氨酸
甲硫氨酸 Met
反馈抑制
异亮氨酸 Ile
优先合成
Asp
ASA DDP DAP Lys
Hse Met
Thr Ile
谷氨酸棒状菌、黄色短杆菌
Asp ASA DDP DAP Lys Hse Met Thr Ile Asp ASA DDP DAP Lys Hse Met Thr Ile
挑菌落
初筛 1瓶/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紫外线诱变的步骤与方法: (1)出发菌株 细菌斜面培养到对数期,霉菌或放线菌则培养到孢子 刚成熟。 (2)前培养 对细菌类以肉汤为主,适量加人核酸类物质或酵母膏 等制成营养丰富的培养基,还可加人抑制修复的物质, 如咖啡碱或异烟肼等。 (3)制备菌悬液 单细胞:细菌约108 ml-1;放线菌约107~108ml-1, 霉菌约106 ml-1。 (4)紫外线照射 3-5ml,搅拌;避光,提前20min预热紫外灯。结 束时冰浴1-2h。
2.甲基磺酸乙酯(简称EMS) 甲基磺酸乙酯是磺酸酯类中诱变效果较好的一 种烷基化合物,外观呈粉末状或无色液体,难溶于 水,不稳定,易水解成无活性物质。 EMS的诱变处理方法: ①EMS母液的配制:为了安全和防上失效,配制前将 需用的器皿,置冰箱内预冷,然后在冰浴中进行配 制。取0.5ml EMS原液,加人到10 ml pH7.2磷酸缓 冲液中,加盖,并轻轻转动试管。由于在水溶液中 易失效,故尽可能低温保藏,并要现用现配。
2、辐射引起的生物效应,根据辐射种类和微生物种 类不同有所差异。 3、同一种辐射线对不同微生物的效应不一样,这与 每种微生物修复系统的强弱有关。
二、辐射引起生物效应的影响因素
1.微生物的遗传背景 :G+C% 2.微生物的生理状态 3.可见光 4.细胞水分 5.温度 尤其对于电离辐射,较高温度能促进氧与自由基之间的相互作 用、加速与DNA发生的化学反应。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要比在缺 氧条件下的电离辐射的生物学效应显著。
烷化剂主要是通过烷化基团使DNA分子上的碱基及 磷酸部分烷化,DNA复制时导致碱基配对错误而引起 突变,碱基中容易发生烷化作用的是嘌呤类。其中鸟 嘌呤N7是最易起反应的位点,几乎可以和所有烷化剂 起烷化作用;此外,DNA分子中比较多的烷化位点是 鸟嘌呤O6和胸腺嘧啶O4,这些可能都是引起突变的主 要位点。其次引起烷化的位点是鸟嘌呤N3、腺嘌呤N2, 腺嘌呤N7和胞嘧啶N3。这些位点引起碱基置换的仅占 烷化作用的10%左右。因此,由这些位点改变所引起 的突变仅是少数。 烷化剂也能造成磷酸和核糖之间的共价键断裂, 而造成突变。
四、移码诱变剂
移码诱变剂与DNA相互结合引起碱基增添或缺失而造 成突变。它们主要包括吖啶黄、吖啶橙、ICR-171、ICR191等。移码诱变剂对噬菌体有强烈的诱变作用,诱发细 菌、放线菌的质粒脱落比其他诱变剂效果更为显著。如某 些产生抗生素的放线菌。用处理后,发现产量明显下降, 主要就是由于控制抗生素合成的质粒脱落造成的。
(二)碱基类似物的诱变处理方法(以5-BU为例) 1.单独处理 将微生物液体培养到对数期,离心除去培养液, 加入生理盐水或缓冲液,饥饿培养8-10h,消耗其体内 的贮存物质,将5-BU加入到经饥饿培养的培养液中, 处理浓度为25-40ug/ml,混合均匀.取0.1-0.2ml菌 悬液加人到琼脂培养基上涂布培养。在适宜温度下, 使之在生长过程中诱变处理。培养后挑取单菌落,进 行筛选。如果是处理真菌、放线菌孢子,则要提高5BU的浓度,常处理浓度为0.1mg/ml。
一、碱基类似物
用于诱发突变的碱基类似物有5-BU、5-FU、BUdr、5 -IU等他们是胸腺嘧啶的结构类似物,AP、6-MP是腺嘌 呤的结构类似物。最常用是5-BU和AP。 当将这类物质加人到培养基中,在繁殖过程中可以掺 人到细菌DNA分子中,不影响DNA的复制。它们的诱变作 用是取代核酸分子中碱基的位置,再通过DNA的复制,引 起突变,因此,也叫掺人诱变剂。显然这一类诱变剂要 求微生物细胞必需处在代谢的旺盛期,才能获得最佳的 诱变效果。
(二)亚硝酸的处理方法 1.试剂的配制 (1)1mol/L pH4.5醋酸缓冲液 (2)0.1mol/L亚硝酸钠溶液 (3)0.07mol/L pH8.6磷酸氢二钠溶液 以上试剂用前均要灭菌。
2.处理方法 取孢子悬液1 ml,pH4.5醋酸缓冲液2ml及硝酸钠溶液 lml,最后处理浓度为0.025 mol/L;25-26℃保温1020min,加入的磷酸氢二钠溶液20 ml,使pH下降至pH 6.8 左右,以终止反应。稀释分离于平板。 如果是处理细菌,亚硝酸最后浓度以0.05 mol/L。 在亚硝酸处理菌体或孢子时要严格控制好温度,否则 会影响诱变效果。
吖啶黄的性质和使用方法: 淡黄色晶体,微溶于热水,溶于乙醇和乙醚, 不稳定,见光易分解。 使用时,先用少许乙醇溶解,配成一定浓度的 母液。通常处理方法是特将它们加入培养基中, 使最后浓度为10-50ug/ml,混合后制成平板,适 温培养,在生长过程中处理。另外还可将吖啶黄 加人到培养液中,浓度为10-20 ug/ml,在适温条 件下,振荡培养过程中处理。
三、非电离辐射——紫外线
(一)紫外线的诱变机制和DNA损伤修复 1.紫外线的诱变机制 有的是DNA与蛋白质的交联.有的是胞嘧啶与尿 嘧啶之间的水合作用,有的是DNA链的断裂,还有的是形 成嘧啶二聚体。形成嘧啶二聚体是产生突变的主要原因。 2.DNA损伤修复 光复活 切除修复
(二)紫外线诱变 1.紫外线有效光谱 最有效的波长为253.7nm,而15w紫外灯 管放射出来的紫外线大约有80%波长集中在 253.7nm。 2.紫外线的辐射剂量 分绝对剂量erg-1/mm2和相对剂量照射时间 或者杀菌率表示 。 一般认为杀菌率以90%-99.9%效果较 好。但也有报道,认为较低的杀菌率70—80%有利 于正突变菌株的产生。
(二)烷化剂的性质 溶液烷化剂的性质比较活泼,不太稳定,在水 溶液中容易发生分解。它们大部分半衰期很短,其 长短与温度、溶液PH关系很大。因此,化学诱变剂 要现用现配还要避光。配制烷化剂时,要采用合适 的缓冲液。 有毒!!!!
(三)常用的烷化剂 1、亚硝基胍(NTG) 黄色晶体物质,性质不稳定,容易光解,黄 色变为绿色时,诱变效应际低。 有超诱变剂之称,常用缓冲溶液有磷酸缓冲 液和Tri缓冲液。
经后培养的培养液.除部分进行平皿分离外。剩余的 培养液可以加人适量的药物,保存于冰箱内数天。如日本 有人把经过NTG处理后的大肠杆菌培养液,用50%甘油 (最终浓度为12.5%)于-40℃、-80℃保存。在以后数天 内随时可取出融化,稀释分离,突变体死亡很少。 据报道,无论是用辐射处理,还是用化学诱变剂处理 后的菌悬液或培养液,浸在冰浴中2-3h,试验的重复性很 好。认为在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和放线菌等可以采取这一 措施来提高诱变效果。 NTG是一种强烈致癌物质,操作时要带橡皮手套,穿 工作服,带口罩,用称量瓶称量,最好在通风橱中进行。 凡接触过NTG的器皿必须及时、单独处理,利用自来水大 量冲洗或用1-2N的NaOH浸泡过夜,洗净。
诱变处理方法: ①用一定值的磷酸缓冲液或Tri缓冲液洗制成菌悬液。② NTG母液:配制需加助溶剂甲酰胺或丙酮少许,然后加缓冲液, 其比例为缓冲液9ml:NTG丙酮溶液lml,浓度为NTG 1mg/ml; 使用时取母液0.2ml +菌悬液1.8ml,NTG终浓度为100ug/ ml。 一般随菌种不同而异,细菌一般为100-1000 ug/ ml,放线菌、 真菌为l000-3000 ug/ ml。③放线菌在生长适宜的温度下培 养,(细菌30-35℃、真菌25-28℃、放线菌30-32℃)处理若 干时间,一般细菌20-60min,孢子90-120 min④终止反应。冷 的生理盐水50倍稀释处理,或经过离心洗涤处理,作一定稀 释度分离于平皿。如果是细菌,把培养基按一定浓度加入到 菌体沉淀物中,振荡培养1.5-2h,经2-3次细胞分裂,再涂平 皿。
(5)后培养 冰浴后的菌悬液加人到适合于正突变体增殖的培养基 中,在适宜温度下培养1.5~2h。有些在增殖培养基中加 人适量的酪素水解物、色氨酸或异烟肼等物质,可以抑制 修复,有利于突变体繁殖和减少细胞悬液在贮存过程中的 死亡。
四、电离辐射
1.常用于诱发突变: 快中子、X射线线和r射线等。
2.电离辐射剂量 拉德(rad)也可以转成伦琴(R); 不同种类菌种最适的剂量范围不同;对不同的射线的敏感度 也不同;不宜反复照射。杀菌率90%-99.9%为宜 。 3.电离辐射的照射方法 菌悬液较好,不宜过多。照射后冰浴2-3h低温可降低或抑 制修复酶的活性。
五、近年的新型诱变剂
1.微波 2.红外射线 3.激光 4.高能电子流 5.离子注入
第二节 化学诱变剂
化学诱变剂是一类能对DNA起作用、改变其结 构、并能引起遗传变异的化学物质。
化学诱变剂的剂量主要决定于其浓度和处理时间。 化学诱变剂都具毒性,其中90%以上是致癌物质或 极毒药品,使用时要格外小心,不能直接用口吸,避 免与皮肤直接接触,不仅要注意自身安全,也要防上 污染环境,造成公害。
三、脱氨剂
亚硝酸是一稀常用的诱变剂,毒性小.不稳定,易 挥发.其钠盐易在酸性缓冲液中产生NO和NO2 (一)亚硝酸的诱变机制 脱去碱基中的氨基变成酮基,引起转换而发生变异。 A→H,C→U,G→X。A:T→G:C和G:C→A:T。亚硝酸 的诱变也可以发坐回复突变。 亚硝酸除了脱氨基作用外,还可引起DNA交联作用, DNA复制,从而导致奕变。
处理完毕后,马上把接触过NTG的器皿用NaOH浸泡处 理。 NTG除以上直接以溶液处理外,还可以按以下方 法诱变处理,摇瓶振荡处理:在接菌后的培养基中加 人5-10 ug/ ml NTG.并加几滴吐温60或吐温80,使 成乳化状(注意吐温对该菌生长是否有影响);在平 皿上生长过程处理:如果将NTG、琼脂和菌体混合制 成平板,NTG浓度为10-50 ug/ ml。或将琼脂培养基 制成平板.然后将NTG和菌体混合涂抹平板,此时NTG 浓度为10-20 ug/ ml。
五、羟化剂【以羟胺为例】
羟胺的简称HA,常以盐酸羟胺形式存在,为白色晶体, 溶于水,不稳定易分解,具腐蚀性。 1.羟胺的诱变机制 当羟胺浓度为0.1-1.0mol/L pH6.0时,主要与胞嘧 啶反应,使羟化的C与A配对,在0.1-1.0mol/L pH9.0, 羟胺可以与鸟嘧啶反应,10-3 mol/L时,羟胺可以与胸 腺嘧啶、鸟嘌呤和尿嘧啶起反应。但据分析,羟胺与T、 G反应的是它的产物,而不是它本身。此外,羟胺有时 还能和细胞中其他物质作用产生过氧化物,也具有诱变 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