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学考试重点复习版

合集下载

2023年土地资源学重点归纳

2023年土地资源学重点归纳

土地资源学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1、土地旳概念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旳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旳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步还包括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运用旳成果。

因此,它又是一种自然经济综合体。

详细包括下列几方面旳含义:1)土地是由土壤、气候、地形、岩石、水文、植被等自然要素互相作用、互相制约构成旳自然综合体,有其自身形成、发展和演变规律。

2)土地是一种垂直系统,具有一定立体空间,是岩石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和大气圈旳复合界面。

3)土地旳性质和功能(如土地合适性等)取决于各自然要素旳综合作用旳成果。

土地在其长期形成、发展、演变过程中,多种要素以不一样形式,从不一样旳侧面,按不一样程度,独立地或综合影响着土地旳综合特性。

4)土地是人类最基本旳生产资料和生存条件,具有社会经济属性。

它包括人类过去和目前对土地旳多种运用和改造旳成果,如农地、道路、居民点等等。

土地与土壤:土壤是在地球表面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等原因综合作用下所形成、处在永恒变化中旳疏松矿物质与有机质旳混合物。

从互相关系上看,土壤仅仅是土地旳一种构成要素,即土地包括土壤。

不过应当注意旳是,当土壤一旦被运用,即作为基本旳生产资料时,则必需同步考虑气候、地形、水文等构成土地旳诸要素,这就是人们一般所说旳因地制宜运用土壤,这个时候旳土壤实际上已经以土地旳形式发生作用。

从本质特性上看,土壤旳本质特性是其具有肥力,所谓土壤肥力是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营养条件及环境条件旳能力;而土地旳本质特性是生产力,它是在特定旳管理制度下,对某种(或一系列)用途旳生产能力。

土地与国土:国土系归某一种国家管辖旳地球上旳某一部分空间,即受一国主权管辖旳区域,广义包括一国旳陆地、河流、湖泊、内海、领海和它们旳下层、上空、还包括大陆架等。

由此可见,国土不单指土地,而是国家管辖旳地理空间,国土是比土地更为广泛旳概念。

2、土地资源旳概念“所谓资源,尤其是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期间、地点旳条件下可以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目前和未来福利旳自然环境原因和条件”。

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

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1.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物质、地形地貌、水文植被等再燃要素和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的含义:①土地是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够成的自然综合体;②土地是一个垂直系统;③土地的性质和功能取决于哥自然要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④土地hi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存条件,具有社会经济属性。

3.土地资源:指在一定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全部土地,或指当前可预见的将来对人类具有利用价值的全部土地。

4.土地与土壤的区别:⑴从相互关系来看,土壤仅仅是一个土地的组成要素。

⑵从本质上看,土壤的本质特征是其具有肥力;⑶从形态结构上看,土壤是处在地球分化壳的疏松表层,而土地是由地表上层的近地面气候(大气圈)、地表层的生物圈和土壤圈以及地下层的水圈和岩石圈组成的立体垂直剖面。

5.国土:是归入某一个归家管辖的地球上的某一部分空间,即受一国主权管辖的地域空间。

6.土地的特征:⑴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

⑵土地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

7.土地与景观、环境的区别与联系景观:指土地的具体一部分,与土地存在外延上从属关系;土地侧重于社会经济属性,景观强调其美学、生态价值及长期利益。

环境是指环绕于人类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它们以实体或非实体形式存在。

景观是指构成人类环境的实体部分。

8.土地资源学:是资源科学和土地科学的重要分支科目,它是研究土地资源的类型与特征、数量与质量、调查与评价,以及开发与利用、治理与改造、保护与管理等诸问题的一门综合学科。

9.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内容(六个方面):①土地资源学基础理论研究②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③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④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潜力⑤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⑥土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10.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①(土地)系统分析方法②现代技术应用方法(3s技术:GIS;RS;GPS)③景观生态分析方法④社会经济分析方法。

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

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

土地资源学第一章绪论一、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土地是一种自然——经济综合体,具有自然和经济特性,将其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来阐述其资源特性和资产特性。

1、资源特性:(1)生产性是指土地具有一定的生产力;(2)区域性,受水热条件支配的地带规律性及地质地貌非地带性规律的共同影响和制约,使其空间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分异性;(3)动态性,不仅具有空间的差异性还具有随时间变化的特点;(4)可更新性,土地是一种可更新资源,表现在土地的生产力在合理利用的条件下可以自我恢复和维持,并不会因为连续应用而降低;(5)多功能性,土地是社会各种生活所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可被用于各种不同用途;(6)有限性,面积的有限;(7)不可替代性,其为不可替代资源。

2、资产特性:(1)商品的特性,可以进行商品的流通;(2)产权特性,具有明显的产权特性;(3)增值特性,其增值性取决于土地的稀缺性和人类对土地的不断改造利用;(4)不动产性,源于其空间位置的固定性和永久使用性。

二、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系统分析法;景观生态学研究方法;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社会经济分析方法。

三、土地资源学的发展方向和前景:1)土地资源调查和动态监测的技术服务体系建设;2)土地资源和资产的优化配置的基础性研究3)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综合研究4)生态脆弱地区的土地资源开发和保护研究;5)特殊土地的利用,开发和保护研究;6)土地利用的动态监测研究。

第二章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一、土地资源: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的气候地质地貌水文土壤生物等自然要素构成,同时又时刻受到人类活动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二、影响土地资源的气候要素分析:(1)光(太阳辐射),包括光照强度,光照长度,光照质量;(2)温(热量),热量资源,包括温度,积温,无霜期;(3)水(降水),水资源包括:大气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

三、土地资源的地貌地质要素分析:(1)地形地貌对区域土地资源的影响:海拔高度(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降水随海拔的升高先升高后下降),坡度(主要表现在土壤侵蚀、农田基本建设、交通运输、灌溉和机耕条件及建筑工程投资),地貌类型(平原、丘陵、山地、高原、盆地);(2)土地资源的地质要素条件分析:地质条件主要表现在地表的岩性和矿物组成以及风化母质的性状。

土地资源学重点

土地资源学重点

土地资源学重点第一篇:土地资源学重点土地资源学考试复习重点1、土地是由土壤、气候、地形、岩石、水文、植被等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的自然综合体,有其自身形成、发展和演变规律。

2土地的基本特性:(1)土地的资源属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2)土地的资产属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

3、土地资源的气候要素特征分析: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三个方面。

4、土地资源质量调查的内容:(1)土地资源自然属性调查,气候调查、地形地貌调查、水资源调查、土壤调查、植被调查(2)社会经济因素调查,社会经济状况调查、土地生产力和收益调查。

5、外业调绘:路线调查、制定工作分类系统、室内预判、调绘阶段、补测、样区调绘验证。

6、土地资源评价概念:又可称土地评价,是指为了一定的目的,在一定的用途条件下,对土地质量的高低或土地生产力的大小进行评定的过程。

也包括对土地的各种自然构成要素以及与土地利用有关的社会经济状况的综合评定。

7、土地资源评价特点:必须有特定的目的、必须针对一定的土地用途、评价必须针对一定的时期、必须全面分析评定、必须直接用于生产实践。

8、土地自然适宜性分类:土地适宜性纲、土地适宜性级、土地适宜性亚级、土地适宜性单元。

9计算题P145.10、土地资源人口承载潜力的内涵:(1)生物生理特征的人口承载量,它是把人均事物消费水平压缩到只能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的最低水平时,所估算的区域土地最大可供养的人口数;(2)基于实现条件的人口承载量,它根据现有食物消费水平,参照可以预见的生活标准、生产力水平和土地资源消长状况,以估算未来某一时段所能供养的最大人口规模;(3)土地资源的极限人口承载量,它是在假设影响土地生产力的自然因素处于最优状态,资源管理近乎尽善尽美的理想情况下,土地的食物产出所能供给的最大人口限度。

11、中国的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对策P178—P187。

土地资源管理期末复习重点(参考)

土地资源管理期末复习重点(参考)

土地资源管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参考(本科课程由两位老师进行教学,因此复习资料也分为前后两部分进行准备)前部分一、填空题1、土地的资源特性有: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面积有限性和不可替代性等特点。

2、土地利用规划根据范围和任务不同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和土地利用详细规划。

3、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光、温、水3要素,是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4、土地类型的分布规律主要体现在:一是土地类型的地带性分布规律,二是非地带性或区域土地类型分布规律。

5、土地评价根据评价目的不同,可分为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土地经济评价。

二、单项选择题1、下列水源中,不属于地表水类型的是 BA.河流B.海洋C.冰川D.沼泽2、在土地资源动态监测工作中,“3S”技术被越来越广泛应用。

3S技术包括:CA. GSS\RS\GISB. GPS\SS\GISC.GPS\RS\GISD. GPS\RS\GSS3、我国地貌形态可以粗略地划分为以下哪五大类型 BA.平原、丘陵、山谷、高原和盆地B. 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和盆地C. 平原、丘陵、山地、河谷和盆地D. 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和森林4、我国目前每年人均粮食拥有量约为 DA.250公斤B.550公斤C.500公斤D.380公斤5、土地资源调查的一般工作程序和阶段是 AA.准备工作、外业调绘、内业工作、检查验收B. 准备工作、外业调绘、检查验收、内业工作C.外业调绘、内业工作、检查验收、准备工作D. 外业调绘、准备工作、内业工作、检查验收.三、解释题1、土地:土地是指地球陆地表面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结果所组成的一个复杂的自然经济综合体,其性质随时间不断变化。

土地资源是指在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2、土地资源人口承载潜力:指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以现有或可预见的物质和技术投入为条件,根据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所能生产的食物,能够供养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含生理需要、现状消费、最佳理想三层次;由土地资源数量、质量、投入、生活水平、时间尺度等因素决定。

(完整word版)土地资源学复习精心整理

(完整word版)土地资源学复习精心整理

土地资源学复习整理一、名词解释土地:指大气对流层下部至地壳一定深度的立体空间内,气候、地貌、岩石、土壤和生物等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形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土地资源: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全部土地,或指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对人类具有利用价值的全部土地。

土地区位:陆地上某一地块的空间几何位置,以及各种土地自然要素与社会经济要素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整体组合效益在空间位置上的反映。

土地类型:是由区域内的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和土壤等要素,遵循各自的分异律,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共同组成。

土地资源类型:是根据土地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或功能的差异性而划分的。

它是土地自然属性相对均一,而且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一致的土地单元集合。

土地资源调查:以土地资源学的学科知识为基础,用遥感和测绘制图等为技术手段,查清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以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发展变化规律的系列过程.土地资源评价(又可称土地评价):是指为了一定的目的,在特定的用途条件下,对土地质量高低或土地生产力大小进行评定的过程。

土地自然适应性:指某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对一定地区土地的自然条件(如气候、土壤、地貌、水文等)适宜程度。

比配(match):将土地利用方式的要求和评价对象的土地性状进行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与适宜性结果计算相结合的过程。

土宜评价: 在土宜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土宜及其特殊性要求,并进一步评价特殊自然条件对土宜的形成产生什么影响的过程。

土地生产潜力:指在一定自然或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生产对人类有用的生物产品或经济产品的潜在能力。

土地经济评价:采用一定的经济可比指标,对土地投入和产出的经济效果进行评定的过程。

土地经济适宜性评价:在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根据经济学的标准,应用计量经济方法,评价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的过程。

城镇土地分等定级:对城镇土地的自然和经济属性及其在社会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划分出土地等级,通过划分揭示了城镇不同区位条件下土地价值的差异规律。

《土地资源学》复习(精华)

《土地资源学》复习(精华)

第一章绪论土地:地球陆地表面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结果所组成的一个复杂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土壤: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国土:一个国家管辖的地球上的某一部分空间。

相互关系:土壤是土地的一个组成要素。

国土是比土地更为广泛的概念。

土地资源:在当前和可预见的未来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土地属性: 1.资源属性:整体性、生产性、面积有限、位置固定和区域差异、时间变化性、再生性与非再生性、多用途性。

2.资产属性:供给稀缺、位置固定、个体差异、使用永久性和增值性、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流通的特殊性。

3.生态属性:支撑功能、养育功能、净化功能4.工程属性5.社会属性6.权属属性:数量、质量、权籍土地资源研究类容:土地资源构成因素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影响、区域土地资源数量性质的调查、土地资源分类、土地资源质量性质的评价、区域土地资源概况及土地资源的开发计划、土地资源开发、土地资源利用保护、土地资源的动态保护研究理论:结构——功能理论第二章土地资源的自然构成要素植被对土地生态系统的影响:1.涵养水分,保持水土2.调节气候,保护环境3.防风固沙,保护农田4.固结土体,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土壤肥力:土壤具有的能同时和不断地供应和调节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水、肥、气、热生活因素的能力自净功能:对物质和能量进行调节控制,并保持系统的稳定状态壤质土:通气、透水性好,蓄水、保持及供肥能力强,温度稳定,耕作能力好第三章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构成土地资源价值:天然价值、人工价值、稀缺价值人类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土地垦殖、放牧、森林采伐、采矿问题:沙漠化、土壤侵蚀、城市无序扩张、次生盐碱化、三废第四章土地资源的类型、形成与发展土地类型地带性分布规律:1.纬向地带性2经向地带性. 3.垂直地带性质与量及关系定量分析:1.面积比2.频率比:土地类型在区域内出现的频率3.分异度:一个区域内土地类型的面积与所有的土地类型平均面积之间的偏差率4.多样性指数:一个区域内土地类型的多样性程度5.优适度:一个区域内一种或几种土地类型支配该区域的土地类型的程度6.平均面积:表示土地类型的大小7.形状指数:土地类型的图斑与真圆形的比较8.分割度:土地类型的形状的规则性9.分形维数:描述土地类型图斑边界形状的不规则程度10.伸张度:土地图斑的短轴与长轴之比土地类型的演替:土地类型发生发展的动态过程演替类别:1.时间演替与空间演替2.自然演替与人为演替3.正向演替与逆向演替第五章土地资源调查土地资源调查:运用土地资源学知识,借助测绘制图手段,查清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空间分布,以及它们之间发生的规律和相互关系,为综合农业区划。

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

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

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第一篇: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1、土地的概念:土地是地球表面某一区域,它的性质包括这一区域之上和其下组成生物圈的气候、土壤、地形、地质、水文、动植物的特性以及人类过去和当前的活动结果,它的性质对土地当前和未来的利用有着重要的影响。

对土地的认识:1、土地是综合体2、土地是自然和经济的产物3、土地是地球表面的陆地部分4、土地是一个立体的三维空间实体5、土地性质随时间不断变化6、土地不同于土壤2、土壤的概念:土壤是指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输送表层土壤于土地的区别:1、从相互关系上看;土壤仅仅是土地的一个组成要素,即土地包括土壤2、从本质特征上看;土壤的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而土地的本质特征是生产力3从形态结构上看,土壤是处在地球风化壳的疏松表层,可以划分为A、B、C等发生层次。

而土地是由地上层的近地面气候(大气圈)、地表层的生物圈和土壤圈以及地下层的水圈和岩石圈组成的立体垂直剖面,土壤只是其地表层的一部分,二者在形态结构上相差甚远。

3、景观的概念:景观是由各个在生态上和发生上共轭的,有规律地结合在一起的最简单的地域单元所组成复杂地域系统,并且是各要素相互作用的自然地理过程总体4土地和国土的区别:所谓国土系归某一个国家管辖的地球上的某一部分空间,即受一国主权管辖的地域空间,广义包括一国的陆地、河流、湖泊、内海、领海和他们的下层、上空,还包括大陆架等。

由此可见,国土是比土地更为广泛的概念。

5、土地的分层;分为三层;地下层,地表层,地上层6、土地资源的概念:土地资源是指在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7、土地有哪几种属性:资源属性、资产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社会属性、权籍属性8、土地的资源属性有哪些基本特征:1、整体性2、生产性3、面积的有限性4、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的差异性5、时间变化性6、土地资源的再生性与非再生性7、多用途性9、土地的资产属性具有哪些基本特征;1、供给的稀缺性2、位置的固定性3、个体的异质性4、使用的永久性与增值性5、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6、流通的特殊性10、地产供给稀缺指的是什么;主要是指在某一地区、某种用途的地产供不应求,形成了稀缺的经济资源,造成供求上不同程度的矛盾11、土地的生态功能:1、支撑功能2、养育功能3、净化功能12、土地的三大基本要素:土地的数量、质量、权籍13、土地的权籍属性包括什么?:地权和地籍14、地籍的概念:地籍即土地的“户籍”,是记载土地的位置、界址、数量、质量、权属和用途等基本情况的簿册15、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1、土地资源学的综合性技术方法2、土地资源学研究的专门化技术1、土地资源组成的自然要素:土地资源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的气候、地质、、地貌、土壤、水文、生物等自然要素组成、同时又时刻受到社会经济条件影响的一个复杂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资源学考试重点复习版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考试题型:名词解释(4-5个)、填空(2*8)、简答(5-6个)、辨析(1-2个)、论述(1-2个,主要是土地退化、可持续利用、粮食安全这三个方面)第一章绪论1土地、土地资源的概念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土地资源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全部土地,或指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对人类具有利用价值的全部土地。

土地资源学:是以土地资源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为基础,研究土地资源的分类、数量与质量性质及其时空变异规律的一门科学。

2辨析(1)土地与景观、环境的区别与联系景观指土地的具体一部分,与土地存在外延上从属关系;土地侧重于社会经济属性,景观强调其美学、生态价值及长期效益;环境是指环绕于人类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它们以实体或非实体形式存在。

景观是指构成人类环境的实体部分。

(2)土地和土壤土地和土壤不同,土壤是土地的构成部分中诸多自然因素的一种。

(3)土地与国土国土是指一个国家主权管辖的地域空间的总称:领土、领空、领海。

土地的概念要狭窄一些,海洋不包括在土地范围之内。

土地是一个学术上的概念,国土是一个政治概念,二者是在不同层面上作出的不同定义。

(4)土地与土地资源的关系土地是我们所研究的客观对象的总称,它包括了一切类型的土地;而土地资源则是从土地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的角度来阐述其具体涵义,它的分类一般要经过对土地的资源价值和利用功能的评价以后,才能确定其是一种什么样的土地资源,土地资源的范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正在不断扩大。

3土地的特性(填空)1)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有限性、不可代替性、多功能性2)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不动产特性、增值特性4、土地的含义:①土地是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的自然综合体;②土地是一个垂直系统;③土地的性质和功能取决于各自然要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④土地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存条件,具有社会经济属性。

(简答)5、土地科学学科体系主要二级学科包括:土地资源学,土地经济学,土地利用学,土地管理学四者关系:土地资源学、土地经济学是土地科学的理论基础,为土地利用和土地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土地利用是目的,是为了持续发展生产并持续获取需要的各类产品;土地管理是国家为达到土地利用目标而采取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综合管理措施的手段。

6、有关土地资源学的理论(填空)土地资源伦理观,土地资源系统理论,土地资源过程理论,土地资源价值理论,土地资源辩证理论,土地资源产权理论第二章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1、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填空)1)自然要素:气候、地质、地貌、水文、土壤、生物等2)社会经济要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技术因素❖社会、技术、经济有哪些要素:影响土地资源社会属性的因素人口、土地制度、社会需求、土地政策与法规、资源与环境政策等;影响土地资源经济属性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市场状况、经济结构与生产力布局、区域条件、投入水平等;影响土地资源技术因素包括科技发展水平、生产管理水平、技术培训与维护、物质技术条件等。

2、气候要素:主要是指地球表面至m高空以下的对流层的下部,即与地球表面产生直接水、热交换的大气层的各种统计状态(如积温、降水量等)和物理过程(升温、蒸发、焚风等)。

3、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三个方面。

(填空)气候要素是地带性因素光照和热量的三大指标:光照强度、长度、时间3 、根据降水变化全国从东南到西北依次可分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

(填空)4 、填空)衡量热量的指标:(1)温度:≥0℃温度:一般代表了耐寒作物的生理活性的起始温度。

如春小麦(春小麦适宜在无霜期为120天~150天,大于或等于10℃活动积温2600℃~3400℃的冀北、辽宁、内蒙古等地种植)。

≥5℃、≥10℃、≥15℃。

(2)积温:连续大于等于某一温度( 0℃、 10℃)起到连续小于等于某一温度( 0℃、 10℃)止的时期内每天平均温度的和,称某一温度的积温。

相似的积温在不同地区存在不等效问题农业常用≥10℃积温。

一般代表了喜温作物的生理活性的起始温度。

如玉米、棉花。

二者的积温数分别代表现两种作物在当地成熟的可能性,以及一定种植制度的选择和适宜性。

我国平均为1600-9000 ℃。

(3)无霜期:每年初霜期与终霜期之间的无霜天数。

它与温度生长期有关,但是两者并不相同。

❖农作物生理活性的起始温度:≥0℃——农耕期。

土壤开始解冻,田间作业开始。

耐寒作物(春小麦、莜麦、马铃薯等)≥5℃——喜凉作物的起始温度。

喜凉作物(柑橘、油茶等)≥10℃——喜温作物的起始温度。

喜温作物(米、棉花等)5 、降水量的空间变化(填空)400mm等降雨量线——自大兴安岭起,经通辽、张北、呼和浩特、榆林、兰州、玉树、那曲、日喀则。

以西、以北为牧区,以东、以南为旱作农业区800mm等雨量线——东自青岛起,向西到淮北,然后循秦岭经川西到青藏高原东南角。

以北——旱作(雨养)农业,以南——水田农业6、土地地貌指标:海拔高度是划分地貌类型的重要指标(填空)7、地学要素为区域性因素,主要是使区域内的光、温、水、土四大要素在大的气候规律控制下进行了重新的组合分配,从而产生了不同的土地资源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

(填空)7 、植被的生态环境效应(简答)(1)涵养水源,保持水土(2)调节气候,保护环境(3)防风固沙,保护农田(4)固结土体,改善土壤理化性质1、净化空气,保护环境植被是二氧化碳贮存库和调节器,释放氧气;吸收大气中有害气体;降低噪声,达到保护生态环境,防止土地资源污染。

2、防风固沙,改良土壤降低风速、改变风向与风沙流结构,林网内的沙尘减少80%,大气混浊度降低35%。

改良土壤,提高有机质含量,增加粉粒和粘粒,改善土壤结构,形成良好的物理化学性质与肥力特征。

3、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截留大气降水,减缓水滴的下降速度,减轻降水对地表的激溅侵蚀,减少地面径流。

同时,植被增加了地表的粗糙度和对地表的保护,加强了土粒之间的固结程度,使地面径流流速降低,土壤人渗增加,提高土壤含水量和地下径流量,削减洪峰流量,增加枯水期流量,减轻土壤侵蚀强度。

2.地表水系是指存在于河流、湖泊、冰川、沼泽等水体的水分。

9.森林土(发育完善):有机物残落层、腐殖质表土层、沉淀心土层、母质层。

(填空)耕作土(比较完整):耕作层、犁底层、母质层。

坡地没有犁底层和心土层。

(填空)10.(记住)有明显的地带性:纬度地带性(热量)、经度地带性(降水)和垂直地带性(温度、降水)。

11.生物多样性:狭义: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广义的还包括景观多样性。

12.(记住)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化及生态系统内生境差异、生态过程变化的多样性。

其中的生境主要是指构成生态系统要素之一的无视环境,包括地形、地貌、气候、土壤及水文等。

它不仅是生物群落乃至生态系统形成的基本条件,而且生境的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13.(掌握、重点)生态系统是特定区域中的全部生物和其环境相互作用的统一体。

或生态系统=非生物环境+生物群落。

或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温度、湿度、土壤、各种有机物和无机物等)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形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14.地表水系是指存在于河流、湖泊、冰川、沼泽等水体的水分。

15.土壤要素特征A、土壤剖面及理化性状B、土壤的综合性状综合(a土壤肥力:土壤有机质、土壤养分的含量和组分b土壤水分状况:土壤水分的含量、土壤水分的排泄与补给c土壤的适宜性)C、我国土壤的分布16.土地报酬递减律:由于受土地生产力的因素限制律的作用,在技术和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人们在同一地块上连续投入劳动和资本,而达到一定限度时,其增加就会递减的现象。

第三章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类型1、土地分类、土地类型、土地资源类型、土地类型演替的概念土地分类:以土地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为基础,研究土地的综合属性差异、空间分布规律等,并按质的共同性或相似性,作不同程度的抽象概括归并,从而划分出若干土地类型。

土地类型: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相对一致的一系列空间单元。

土地资源类型:土地自然属性相对均一,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一致的土地单元集合。

土地类型演替:是指土地类型在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受到各种地理过程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当各种自然,人为因素作用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或作用时间到达某一时段时,土地类型属性发生变化的过程,由一种土地类型向另一种土地类型演变的过程,或一种土地类型被另一种土地类型所替代的过程。

2 、土地类型演替的分类:根据演替原因分为:自然演替、人为演替;根据演替性质分为:时间演替、空间演替;根据演替过程分为:节律性演替、非节律性演替;根据演替方向分为:正向演替、逆向演替3、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类型的关系辨析题(1)基本概念(2)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类型的关系源于土地与土地资源的关系。

(3)土地类型的划分是一种自然资源的分类,划分依据主要是土地的自然属性;而土地资源类型的划分依据除了考虑土地的各种自然属性外,更强调根据土地的社会经济属性集中体现在其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上的综合差异性而进行分类(4)土地类型分类的结果是土地资源类型划分的基础。

(5)土地类型强调综合属性,土地资源类型强调可利用性和利用价值,土地类型包括了土地资源类型。

相同的土地类型应具有大致相同的生产力、适宜性等。

4.土地类型命名法(填空)(1)植被+土壤+地貌命名法,三命名法。

如针叶林漂灰土山地;植被(土壤)+地貌命名法,如草灌丘坡地、黄红壤山坡地;地貌命名法,如丘陵、山地等。

(2)群众习惯的名称。

川地、塬地、梁地、沙田、围田、坑田等(3)利用方式+覆盖特征命名。

耕地、林地、牧草地等(4)用地名+土地类型命名.以澳大利亚、英国为代表。

如澳大利亚的“纳珀比土地系统”或“沃伯顿土地系统”4.土地类型的数量结构:是指在某个区域内包含哪些土地类型,它们各占多大面积比例,即某区域与同级各种土地类型组成比关系.常用如下一些数量指标来表示:1)面积比2)频率比3)分异度4)多样性指数5)优势度3、国外土地类型分类系统前苏联:把景观作为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因素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具有最大一致性的自然区划单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