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制史试题库试卷一
国家司法考试卷一(中国法制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国家司法考试卷一(中国法制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多项选择题单项选择题每题所给的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本部分1-50题,每题1分,共50分。
1.关于公元前359年商鞅在秦国变法,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卷一/2007年第8题)A.商鞅取消郡县制,实行分封制,剥夺了旧贵族对地方政权的垄断权B.商鞅“改法为律”,突出了法律规范的伦理基础C.商鞅推行“连坐”制度,鼓励臣民相互告发奸谋D.商鞅提出“轻罪重刑”,反对赦免罪犯,认为凡有罪者皆应受罚正确答案:D解析:公元前359年,商鞅在秦国变法。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包括下列几方面:改法为律,扩充法律内容;运用法律手段推行富圉强兵的措施;用法律手段剥夺旧贵族的特权;全面贯彻法家的“以法治国”、“明法重刑”等主张,如强调“以法治国”、“轻罪重刑”、不赦不宥、鼓励告奸、实行连坐等。
商鞅变法是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超过了这一时期其他诸侯国的改革。
这次变法不仅给秦国守旧势力以沉重打击,而且为秦国政治、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秦国的封建法制也在变法过程中得以迅速发展与完善。
本题并不复杂,关键是要对商鞅变法有全面的把握。
A项“商鞅取消郡县制,实行分封制,剥夺了旧贵族对地方政权的垄断权”,错误之处非常明显。
商鞅取消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恰好颠倒了。
B项“商鞅‘改法为律’,突出了法律规范的伦理基础”,前半部分表述可以成立,后半部分表述存在问题,商鞅变法是以法家思想为指导的,而儒家比较强调法律规范的伦理基础。
C项“商鞅推行‘连坐’制度,鼓励臣民相互告发奸谋”,连坐的内容不是鼓励臣民相互告发奸谋,而是邻伍连坐、军事连坐、职务连坐、家庭连坐等,“鼓励告奸”和“实行连坐”是并行的制度,因此不是正确选项。
D项“商鞅提出‘轻罪重刑’,反对赦免罪犯,认为凡有罪者皆应受罚”能够成立,商鞅认为“行罚,重其轻者,轻者不至,重者不来,此谓以刑去刑,刑去事成”。
司法考试法制史第一章中国法制史试题

法制史第一章中国法制史试题及答案单项选择题:1、“德主刑辅”是中国古代诸子百家中哪一学派的观点?A.儒家B.墨家C.道家D.法家正确答案:A2、图谋破坏国家宗庙、皇帝陵寝以及宫殿的是哪个罪名?A.谋反B.谋大逆C.恶逆D.大不敬正确答案:B3、《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公布于()A.1908年B.1909年C.1910年D.1911年正确答案:D4、唐律中的“化外人”,指的是()。
A.外国人B.文盲C.不知道法律的人D.少数民族正确答案:A5、旧中国起草的颁布的第一部刑法典是()。
A.《大明律》B.《大清律例》C.《大清新刑律》D.《大清现行刑》正确答案:C6、清代创立的比充军更重的发充边疆地区为驻防官兵充当奴隶的刑罚是()。
A.迁徙B.充军C.发遣D.戮尸正确答案:C7、《大明律》仿效《元典章》的编纂体例,最大的变革是下列哪项?A.首置名例律B.附加敕令格式C.以事统类D.篇目改为7篇正确答案:D8、奸党罪名最早出现下列哪个律令中?A.秦律B.唐律C.宋律- []D.明律正确答案:D9、将传统的篇目首次改为名例、吏、户、礼、兵、刑、工各律的是()。
A.《唐律疏议》B.《宋刑统》C.《元典章》D.《大明律》正确答案:D10、每年霜降后10日进行的对刑部判决的案件或京师附近的轨监侯、绞监侯重审的程序叫做什么?()A.秋审B.朝审C.热审D.冬审正确答案:B11、在法律上确认法官回避制度的是()。
A.明B.唐C.宋D.清正确答案:B12、元代专门审理宗室及蒙古人案件的中央司法机关是哪一个?A.大理寺B.刑部C.宣政院D.大宗正府正确答案:D13、抽象的精神原则是中国古代的礼的含义之一,可归纳为“亲亲”和“尊尊”。
以下对此说法正确的是:A.“亲亲”,即要求在家族范围内,按自己身份行事,不能以上凌下,以亲压疏B.“亲亲长为首”C.“尊尊”,即要在社会范围内,尊敬一切应该尊敬的人,君臣、上下、贵贱都应恪守名分D.“尊尊上为首”正确答案:C14、我国首次公布成文法是春秋时期郑国的()。
中国法制史试题库试卷一

中国法制史试题库试卷一《中国法制史》模拟试卷一一、填充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得分签名1、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
2、西周刑法区别对待故意与过失,过失称为(眚),故意称为(非眚)。
3、西汉《九章律》是在《法经》六篇的基础上增加了《户律》、(《兴律》)和(《厩律》)。
4、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
5、宋朝为了防止科举考试中主考官、评卷人员循私舞弊,创立了(糊名)、(誊录)之法律制度。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得分签名1、商朝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奴隶制五刑是(C)A.孥戮、劓殄、炮烙、剖心、人殉B.断手、刖、劓、宫、大辟C.墨、劓、刖、宫、大辟D.孥戮、脯、刖、宫、大辟2、西周穆王时期,令吕侯重新修订刑书,史称(D)A.《周礼》B.《嘉石》C.《九刑》D.《吕刑》3、秦律规定,偷偷移动田界标志的行为构成(C)A..非所宜言罪B.乏徭罪C.盗徙封罪D.盗窃罪4、商鞅变法时期,为改变秦国父子无别、同室而居的旧习俗,颁布了(C)A.《垦草令》B.《为田开阡陌令》C.《分户令》D.《连坐法》5、汉律规定,非嫡系正宗而继承爵位者,构成(A)A.非正罪B.事国人过律罪C.左官罪D.阿党附益罪6、中国古代以丧服制表示亲属间血缘亲疏关系的制度,称为(D)《中国法制史》模拟试卷一第4页,共5页A.五丧B.五刑C.五听D.五服7、世界上第一本法医学著作是宋慈所撰写的(B)A.《元典章》B.《洗冤集录》C.《封诊式》D.《法律答问》8、明朝创制的耻辱刑是(C)A.充军 B.发谴C.枷号 D.廷杖9、为防止臣下结党营私,明律专门设立(B)A.“.谋叛”罪名B.“奸党”罪名C.“.谋反”罪名D.“.受赃”罪名10、清末预备立宪过程中所设立的资政院实质上是(B)A..御用机构 B.国家议会C.立法机关 D.司法机关三、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得分签名1、西周“礼治”的基本原则包括(ABCD )A.亲亲B.尊尊C.长长D.男女有别E.一断于法2、汉朝官吏选拔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ABDE)A.察举B.荫袭C.科举D.辟召E.征辟3、宋代不动产买卖契约的成立,必须具备以下程序方面的要件(ABCDE )A.先问亲邻B.过割赋税C.输钱印契D.经官给据E.原主离业4、《大清新刑律》将刑罚分为主刑和从刑,主刑包括(ABCDE)A.死刑B.无期徒刑C.有期徒刑D.拘役《中国法制史》模拟试卷一第4页,共5页《中国法制史》模拟试卷一第4页,共5页《中国法制史》模拟试卷一第4页,共5页《中国法制史》模拟试卷一第4页,共5页。
司法卷一:中国法制史试题及答案

司法卷一:中国法制史试题及答案1、名词解释《易笞条例》正确答案:是北洋政府为恢复封建刑罚制度而颁行的法律。
其规定以笞刑取代应处3个月以下的有期徒刑、拘役或罚金100元以下的刑罚。
刑期一日折笞二下。
2、单选(江南博哥)秦代经常使用"髡"、"耐"、"完"等耻辱刑,其中剃光犯人头发的耻辱刑指:()A.耐B.髡C.完D.鬓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秦代的刑罚。
秦时经常使用"髡"、"耐"、"完"等耻辱刑作为徒刑的附加刑。
"髡"是指剃光犯人的头发和胡须、鬓毛;"耐"与"完"是一刑二称,指仅剃去胡须和鬓毛,而保留犯人的头发。
因此,本题的正确选项为B项。
3、名词解释非终、惟终正确答案:非终即偶犯,惟终即惯犯。
西周在定罪量刑时对上述情况加以区别,对故意犯罪和惯犯从严处罚,对过失犯罪和偶犯从轻处罚。
4、多选清朝法律关于契约规定的特点是()。
A.在契约上需注明“典”或“卖”B.典当契约可以免纳契税C.典当契约必须缴纳契税D.买卖契约必须缴纳契税E.明确不动产典当回赎年限正确答案:A, B, D, E5、填空题汉初刘邦命萧何制定《()》。
正确答案:九章律6、名词解释会审公廨正确答案:又称会审公堂,是英美列强强迫清政府在租界设立的特殊司法审判机关,实际由外国人控制,主要负责华洋混合案件的审理。
7、名词解释“哭庙案”正确答案:是清初为加强思想文化专制,打击江南士大夫集团而兴起的大狱。
苏州秀才为抗议县官贪酷,借顺治皇帝去世之机,聚集在文庙哭诉。
这一举动被指斥为“震惊先帝之灵”,凡哭庙的秀才全部被处死。
8、单选中国古代法制的雏形形成于()。
A.夏B.商C.周D.秦正确答案:A9、多选汉朝把对被告人进行审讯和判决称作()。
A、鞫狱B、传复C、读鞫D、断狱正确答案:A, D10、单选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华民国第一届政府得以成立的法律基础是心产()。
《中国法制史》试卷及参考答案

中国法制史试卷班级_ _____ 姓名_ _ 得分________________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秦朝实行犯罪连坐,一人犯罪,受到株连的有亲属、_邻里___以及上下级官员。
2.南京国民政府采取大陆法系的法律体系,其成文法汇编一起,通称为_________六法全书__________。
3.1908年8月27日清政府颁布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________《钦定宪法大纲》_______。
4.宋朝为了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广泛应用_____敕______和例。
5.____马锡五审判方式__________是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审判方式的改革。
6.清朝末年主持法制改革工作的人是_____沈家本________。
7.后世把晋律和张斐、杜预所作的律疏统称为“____张杜律________”。
8.人民调解制度的主要形式,有 ____民间自行调解____、群众团体调解、政府调解、司法机关调解四种。
9.国民党政权的法律体系简称为___六法全书_____________。
10.夏代的刑事法律规范泛称为______禹刑______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左传。
昭公六年》上记载:“(B)有乱政,而作禺刑”。
A.周B.夏C.商D.秦2.秦汉时中央一级司法机关叫(B)。
A.司法参军 B.廷尉 C.大理 D.司隶校尉3.唐律规定死刑方式为两种,即绞,和(D)。
A.醢 B.弃市 C.凌迟 D.斩4.汉代臣下若对法令持有异议或对统治措施心怀不满虽口未声言,仍构成(A)罪。
A.腹诽 B.不敬 C.不道 D.诽谤5.秦朝建立以后,继续推行先秦(B)思想,制定乐一套严密的法律制度。
A.儒家的礼治 B.法家的法治 C.道家的无为 D.儒家的德治6.(C)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刊版印刷发行的法典。
A.《唐律疏议》 B.《大清律例》 C.《宋刑统》D.《大明律》7.最早实行废肉刑的是(A)。
中国法制史第1阶段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1.以下不属于夏商时期法律形式的是()A.律B.誓C.训D.诰2. 西周时土地不得买卖和转让的法律规定是()A.田里不鬻B.定立契券C.封守D.立质剂3. 西周时期审判案件时判断当事人陈述真伪的一种观察方式称为()。
A.五刑B.五听C.五行D.五过4.《尚书·康诰》记载周公对康叔的告诫中明确表现了一项法律原则:“人有小罪,非眚,惟终自作不典┉┉乃不可不杀。
”这里的“非眚”和“惟终”的含义分别是()A.故意,惯犯;B.过失,偶犯;C.惯犯,故意;D.偈犯,过失5.秦代的“廷行事”是()。
A.朝廷就某一专门事类正式颁布的法律B.判案成例,是秦代的重要法律形式C.各级官吏在其职权范围内发布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文告D.朝廷统一颁布的规定官吏审理案件的准则6. 秦代中央九卿中负责皇室警卫的机构是()A.郎中令B.卫尉C.廷尉D.太仆7.秦律规定,凡是被征发服役而逃亡不到的行为构成()A. 乏徭罪B. 逋事罪C.匿户罪D.不直罪8. 将“亲亲得相首匿”作为刑法原则是在()时期A.汉宣帝B.汉文帝C.汉景帝D.汉武帝9. 首次规定“刑名”律,并将其列入律首的法典是()A.《法经》B.《九章律》C.《新律》D.《晋律》10. 汉律六十篇中,张汤主持制定的《越宫律》共有()A.27篇B.30篇C.18篇D.9篇11.汉惠帝时期规定,女子超过()岁还不出嫁者,要缴纳五倍的人口税。
A.15B.18C.20D.2212. 在中国法律发展史上,“死刑复奏制度”确立于()。
A.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B.隋唐时期C.秦汉时期D.西周时期13. 北齐律规定的“重罪十条”不包括以下罪名()A.大逆B.不睦C.恶逆D.反逆14.我国最早的手工业生产标准化的规定出现在()。
A.西周B.秦代C.汉代D.春秋15. 最早确立“八议”制度的封建法典为()。
A、《九章律》B、《新律》C、《北齐律》D、《晋律》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题2分,共10分)1.关于中国法律起源的特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包括刑始于兵和礼源于祭祀两条基本途径B.具有礼治、德治、人治的宗法伦理道德特点C.早期法律明显带有国法与宗法的双重性质D.法律以维护团体利益为基本宗旨,强调社会成员的服从义务E.公法体系较私法体系发达2.关于刑事责任的认定,《周礼》记载的“三赦”包括()A.幼弱B.不识C.老旄D.遗忘E.蠢愚3.关于商鞅变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中国法制史试题及答案

中国法制史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中国最早的法律文献是哪部?A.《周礼》B.《九章算术》C.《程虚中山法书》D.《唐六典》答案:A2. 关于汉代的法律体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汉代以律令为主,罚则较重。
B. 汉代倡导法治理念,重视制度建设。
C. 汉代取消了“众刺”的刑罚。
D. 汉代法律制度没有得到较大发展。
答案:B3. 清朝刑律体系中规定的重要刑罚有:A. 鼻割、耳割、流放。
B. 鞭刑、钉耳、流放。
C. 宫刑、流放、笞刑。
D. 凌迟、受刑。
答案:D4. 北洋政府时期的《中华民国刑律大纲》对哪个领域的法律提出了较多的规范和完善?A. 财产犯罪B. 人身安全犯罪C. 道德犯罪D. 反动活动答案:B5. 中国现行刑事诉讼法第一次全面修订是在哪一年?A. 1979年B. 1996年C. 2012年D. 2018年答案:C二、简答题1. 简述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及其影响。
答案:战国时期的法家主要代表人物是韩非和商鞅。
他们强调法律的严明和严厉执行,主张以法治国。
法家思想的主要特点包括重视刑罚的威慑作用,提出“赏罚分明”、“轻重明白”等原则,强调法律的公正和权威性。
法家思想对中国法律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对后世的法治理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2. 简述明清时期的法律特点。
答案:明清时期的法律体系以明代的刑律为基础,并在清代进行了进一步的继承和发展。
明清时期的法律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法律体系逐渐完备,刑律编纂较为系统。
其次,法律执行方式多样,包括官制、厂刑和民间习惯等。
再次,明清时期的法律注重治安和社会秩序的维护,对财产犯罪和人身安全犯罪进行了严厉打击。
最后,明清时期的法律制度对一些先进的刑法理论进行了吸收和借鉴,如儒家的“仁政”思想和西方的启蒙思想等。
3. 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刑法发展历程。
答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刑法经历了多次修改和修订。
其中,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刑法典,对战争罪和经济犯罪进行了规范。
中国法制史试题及答案

中国法制史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中国古代最早的成文法典是:A. 汉谟拉比法典B. 秦律C. 唐律疏议D. 法经2. 秦朝实行的法律制度是:A. 法家思想B. 儒家思想C. 道家思想D. 墨家思想3. 汉朝时期,法律体系中最重要的法律是:A. 九章律B. 汉律C. 唐律D. 宋律4. 唐朝时期,法律体系的名称是:A. 九章律B. 唐律疏议C. 宋律D. 大明律5. 宋朝时期,法律体系中最重要的法律是:A. 宋律B. 大明律C. 唐律疏议D. 九章律6. 明朝时期,法律体系的名称是:A. 大明律B. 唐律疏议C. 宋律D. 九章律7. 清朝时期,法律体系的名称是:A. 大清律例B. 大明律C. 宋律D. 唐律疏议8. 中国古代的“五刑”指的是:A. 笞、杖、徙、流、死B. 笞、杖、徒、流、死C. 笞、杖、徒、徙、死D. 笞、杖、徒、流、死9. 清朝末年,中国开始借鉴西方法律体系,制定的第一部近代法律是:A. 大清律例B. 大清民律C. 大清刑法D. 大清新律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部宪法颁布于:A. 1949年B. 1954年C. 1956年D. 1978年二、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11. 中国古代的“三法司”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秦朝的法律制度以________为主导思想。
13. 唐朝时期,法律体系的编纂者是________。
14. 宋朝时期,法律体系中最重要的法律是________。
15. 明朝时期,法律体系的编纂者是________。
16. 清朝末年,中国开始借鉴西方法律体系,制定的第一部近代法律是________。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标志着中国法制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8. 古代中国的法律体系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19. 法律的基本原则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分)
1、 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
2、 西周刑法区别对待故意与过失,过失称为(眚),故意称为(非眚)。
3、西汉《九章律》是在《法经》六篇的基础上增加了《户律》、( 《兴律》)和(《厩律》)。
4、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门下 省和尚书省。
5、宋朝为了防止科举考试中主考官、评卷人员循私舞弊,创立了( 糊名 )、(誊录)之法律制度。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商朝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奴隶制五刑是(C ) A .孥戮、劓殄、炮烙、剖心、人殉 B .断手、刖、劓、宫、大辟 C .墨、劓、刖、宫、大辟 D .孥戮、脯、刖、宫、大辟
2、西周穆王时期,令吕侯重新修订刑书,史称(D ) A .《周礼》 B .《嘉石》 C .《九刑》 D .《吕刑》
3、秦律规定,偷偷移动田界标志的行为构成(C ) A ..非所宜言罪 B .乏徭罪 C .盗徙封罪
D .盗窃罪
4、商鞅变法时期,为改变秦国父子无别、同室而居的旧习俗,颁布了(C ) A .《垦草令》 B .《为田开阡陌令》 C .《分户令》 D .《连坐法》
5、汉律规定,非嫡系正宗而继承爵位者,构成(A ) A .非正罪 B .事国人过律罪 C .左官罪 D .阿党附益罪
6、中国古代以丧服制表示亲属间血缘亲疏关系的制度,称为(D ) A .五丧 B .五刑
C.五听
D.五服
7、世界上第一本法医学著作是宋慈所撰写的(B)
A.《元典章》
B.《洗冤集录》
C.《封诊式》
D.《法律答问》
8、明朝创制的耻辱刑是(C)
A.充军 B.发谴
C.枷号 D.廷杖
9、为防止臣下结党营私,明律专门设立(B)A.“.谋叛”罪名
B.“奸党”罪名
C.“.谋反”罪名
D.“.受赃”罪名
10、清末预备立宪过程中所设立的资政院实质上是(B)
A..御用机构 B.国家议会
C.立法机关 D.司法机关
三、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西周“礼治”的基本原则包括(ABCD )A.亲亲B.尊尊
C.长长
D.男女有别
E.一断于法
2、汉朝官吏选拔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ABDE)
A.察举
B.荫袭
C.科举
D.辟召
E.征辟
3、宋代不动产买卖契约的成立,必须具备以下
程序方面的要件(ABCDE)
A.先问亲邻
B.过割赋税
C.输钱印契
D.经官给据
E.原主离业
4、《大清新刑律》将刑罚分为主刑和从刑,主刑包括(ABCDE)
A.死刑
B.无期徒刑
C.有期徒刑
D.拘役
E.罚金
5、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政权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分别制定的婚姻法规包括(ABCDE)A.《闽西婚姻法》
B.《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条例》C.《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法》D.《陕甘宁边区婚姻条例》E.《晋察冀边区婚姻条例》
四、判断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判断正误,将正确的打上“√”,错误的打上“×”,并简述理由。
)
1、法家主张“刑无等级”、“法不阿贵”,所以“君主犯法与庶民同罪”。
(×)
法家“隆君重法”、“法自君出”、“令高于律”。
2、秦朝以一定的年龄为标准确定刑事责任能力。
(×)
秦朝以一定的身高为标准确定刑事责任能力。
3、中国古代长期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尤其在宋朝商人的社会地位极其低下。
(×)
恰恰相反,随着宋朝私有制的深化和工商业的繁荣,商人的社会地位有很大的提高。
4、“重其所重,轻其所轻”就是“举重以明轻,举轻以明重”。
(×)
“重其所重,轻其所轻”是明朝的立法原则,“举重以明轻,举轻以明重”是唐朝的司法审判原则。
5、“五朝会典”是指《唐六典》、《大明会典》等五个朝代的会典。
(×)
“五朝会典”是指清朝《康熙会典》、《雍正会典》、《乾隆会典》、《嘉庆会典》和《光绪会典》。
五、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五听”
“五听”是西周时期在长期司法实践中形成的经验总结。
(1分)
“五听”的内容为:“辞听、色听、气听、耳听、目听”。
即通过注意当事人的各方面表情而分析、认定其口供真实与否。
(3分)
“五听”既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又有其缺陷,容易主观擅断而错判。
(1分
2、鬼薪、白粲
秦国的一种徒刑。
(1分),鬼薪,即男犯主要是为宗庙采薪,白粲,即女犯主要为宗庙择米。
刑期一般一至三年。
(4分)
3、“折杖法”
“折杖法”是宋朝首创的一个刑罚制度。
(1分)
所谓“折杖法”是用决杖来代替笞、杖、徒、流的刑罚方法。
“折杖法”使得“流罪得免远徙,徒罪得免役年,笞杖得减决数”,体现了宽减刑罚的精神。
(3分)
“折杖法”虽然在一定意义上有宽减刑罚的积极意义,但是违反了“轻罪轻罚,重罪重罚”的客观刑罚原则。
(1分)
4、廷杖
廷杖最早源于隋文帝,明朝朱元璋时成为制度。
(1分)
廷杖就是由皇帝下达命令,司礼监监刑,锦衣卫施刑,在朝堂之上杖责大臣的制度。
(3分)
廷杖制度是皇权极端膨胀的表现。
(1分)
六、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简述“秋冬行刑”
“秋冬行刑”起源于西周,至汉朝正式成为司法行刑制度。
(1分)
“秋冬行刑”是指刑罚的执行,尤其是死刑的执行,除了特殊情况外,应当在秋冬执行。
(5分)“秋冬行刑”的理由一方面是“天人感应”的理论,另一方面是为了不误农时。
(2分)
2、简述“七出”、“三不去”
“七出”、“三不去”起源于西周,至唐朝正式成为婚姻法律制度。
(1分)
“七出”是指妻子有下列情况之一:无子、淫佚、不事舅姑、口舌、盗窃、妒忌、恶疾。
丈夫有权休妻。
“三不去”是指妻子虽然有“七出”之条,但是如果有下列情况之一:经持舅姑之丧、娶时贱后贵、有所受无所归。
丈夫不得休妻。
(6分)
“七出”、“三不去”是中国古代“男尊女卑”伦理在婚姻法律制度上的典型表现。
(1分)
3、简述“鞠谳分司”制度
“鞠谳分司”是宋朝首创的一个司法制度。
(1分)
“鞠谳分司”是指:由专职官员分别负责审讯与判决,即负责审讯的官员无权过问判决,即负责判决的官员无权过问审讯。
(6分)
“鞠谳分司”使得审讯与判决两种权力互相牵制,有其合理和进步的意义。
(1分)
七、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每小题16分,共16分)
1、试论述唐律中“举重以明轻”与“举轻以明重”的司法审判原则,并且举例说明。
为了减少律文的繁琐,唐律确定了“举重以明轻”与“举轻以明重”的司法审判原则。
在不伤法律本意、不至于引起歧义理解的前提下,体现了立法者“律文简约”的精神。
(2分)
唐律规定:在案件审理无严格相对应的法律条款可援引时,如果对该案处理应该减轻时,可引用相关联的重罪条款,以比照确定轻刑,即“举重以明轻”;相反,如果对该案处理应该加重时,则引用相关联的轻罪条款,以比照确定重刑,即“举轻以明重”。
(8分)
唐律《贼盗律》规定:“夜无故入人家,主人顿时杀死者,勿论。
”如果主人将夜间无故进入其家的人打伤,如何处理,法律并无明确规定。
但是根据“主人顿时杀死者,勿论。
”的规定及“举重以明轻”的原则,显然也应该“勿论”。
(2分)
唐律《贼盗律》规定:“谋杀期亲尊长,皆斩。
”但此处规定仅限于“谋杀”,对于已经杀害期亲尊长者应该怎样处理,法律无明文规定。
但是根据“谋杀期亲尊长,皆斩。
”的规定及“举轻以明重”的原则,显然也应该“皆斩”。
(2分)
“举重以明轻”与“举轻以明重”原则的确立,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律文的简约,表现了唐律在立法技术方面的提高。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