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家关于世界本原问题认知的 论析

合集下载

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什么是世界的本源

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什么是世界的本源

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什么是世界的本源
泰勒斯(Thales)是古希腊哲学家,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位哲学家。

他生活在
约公元前624年至约公元前546年之间。

泰勒斯提出了许多关于自然和宇宙的思想,他的主要思想集中在探讨世界的本源,即一切事物的起源和根源。

对于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来说,世界的本源是水。

他认为水是万物的起源和根基。

根据泰勒斯的思想,他推测出世界万物的生成和毁灭是通过水的转化来实现的。

他相信水是最基本的元素,其他一切事物都可以从水中形成。

泰勒斯认为,水可以在不断的变化中转化为不同的形式,同时又可以返回到最初的状态。

他相信世界中的一切物质都有其起源于水,并最终会回归到水。

泰勒斯的这一观点在当时是独具特色的,因为在古希腊的宗教信仰中,世界的
起源多与神话传说有关。

而他的理论是从观察自然现象中得出的,充满了理性和科学精神。

泰勒斯的思想被后来的哲学家引用和发展,对古希腊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综上所述,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水,他相信水是一切事物的
起源和根基。

这一观点不仅是古代科学思维的重要突破,也对后来哲学家的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为探讨世界的起源和本质提供了一个重要思路。

哲学最初的概念——万物的“本原”是什么?

哲学最初的概念——万物的“本原”是什么?

哲学最初的概念——万物的“本原”是什么?喜欢西方哲学的人最开始都会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西方哲学实在是太繁杂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光是名字就能让人神经错乱。

就拿古希腊哲学来说,从一开始的米利都学派的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

再到后来的巴门尼德、毕达哥拉斯、恩培多克勒、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

以及后来比较著名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到了近代,唯理主义的笛卡尔、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

经验主义的培根、洛克、贝克莱和休谟。

以及德国古典哲学的康德、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

黑格尔是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同样也是古典哲学的终结者。

在他之后著名的哲学家还有很多,比如叔本华和哈特曼的唯意志哲学,现代的威廉·詹姆斯、杜威和尼采等。

光是名字听着就让人头大,更别说每个人都有很多本著作,而且哲学书又是出了名的晦涩难懂。

所以,想要学习西方哲学,最好的办法是弄清每个哲学家所生活的年代,他面临的哲学问题,以及所采取的方法和留下的问题。

这样,西方哲学就可以看成是一个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链条。

而这个链条的起点就是古希腊哲学早期的'自然哲学'。

希腊哲学开始于探究世界的本质。

究竟为什么产生了与其他文明古国截然不同的古希腊哲学,从今天看仍然是个迷题。

因为,凡是涉及哲学和思想,就很少能像物理学和数学那样给出一个公式。

我们也只能推测出那些可能的原因。

亚里士多德说过:'求知是人的本性,人想要通过探寻哲理来摆脱愚蠢,这些探索只是为了求知。

'古希腊哲学的产生除了是因为人们好奇和惊异,另外还有几个必要条件。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首先是古希腊的社会环境。

古希腊文明开始于爱琴海,这一地区邻近古老的两河流域和埃及文明,能够吸取这两个古文明的丰富知识。

同时,古希腊所在的爱琴海西接希腊半岛,东临小亚细亚,导致该地区贸易发达,经济繁荣。

在波斯入侵希腊之前的几个世纪,米利都可能是古代希腊最富裕的城邦。

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四大学派

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四大学派

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四大学派早期自然哲学的探讨,源于当时的哲人所感兴趣的一个问题:世界从哪里来。

换句话说,世界和宇宙的本原是什么。

针对这个问题,古代的先贤们穷尽其智慧,一代又一代寻找着这个神秘的答案,不断的更新和提升他们的认识和智慧。

尽管这个答案到今天,自然科学还没有办法真正的找到。

但他们的智慧的探索,却带给后来的人许多的启发。

一、伊奥尼亚派这个派系有时又分为米利都学派和爱菲斯学派。

由于他们地处同一个地区,于是将其合为一个派别。

首先是泰利斯的水本原说。

泰利斯被公认为西方哲学史上的第一个位哲学家。

他第一个提出了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

而他的观点就是:水是世界的本原。

他的理由是水滋养万物。

今天看来他的观点确实有一定道理。

今天人们在太空中寻找,希望能找到像地球一样的星球,能够适合人类生存。

而水则是判断一个星球是否有生命迹象的重要标准。

而他当时的世界观则受埃及人的影响,认为世界是漂浮在水上的。

因此他认为水是世界的本原。

第二是阿那克西曼德的无定说,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无定”,也称为“阿佩朗”。

阿那克西曼德是泰利斯的学生,他继承并提升了泰利斯的哲学观点。

他认为水具有局限性,不能解释所有的物体都由水生成。

认为水能解释潮湿的问题,却解决不了火的炎热、气的冷性等。

因此他认为万物中可见的任何一种物体都不能称为万物的本原。

所以他找到了一种称为无定的东西,他具有中和任何一种可见物体的性质。

而无定分化为万物的过程称为生成,万物归于无定则称为消亡。

万物由此循环反复的进行着运动。

他对这一过程的描述像物理中所讲到能量守恒定律有些相似,整个宇宙和世界由于保持着一种和谐。

但他没有解决动力因的问题,生成和消亡的动力从哪里来的问题。

第三是阿那克西美尼的气本原说,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气”。

他是阿那克西曼德的学生,针对前辈们提出的水和无定的本原说,阿那克西美尼将二者的特征予以综合,得出了气本原说。

他认为气可以转化为其他任何物质,又是一种具体的物质,具有类似水的特征。

1.1对世界本原的不同理解

1.1对世界本原的不同理解

对世界本原的不同理解观点1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古希腊哲学家、原子论者德谟克利特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灵魂在内,都是由原子这种不可分割的物质粒子组成的。

原子是永恒的,由原子所组成的整个自然界、整个世界也是永恒的。

原予本身不变化,但能运动。

原子的数量是无限多的,但它们之间没有性质的不同,仅有大小、形状、次序和位置的区别。

世界万物由于构成它们的原子在大小、形状、次序和位置上的不同,而形成千差万别的性质。

虚空是原子运动的地方,是“非存在”。

原子在虚空中互相碰撞,形成旋涡运动,从而互相结合形成万物。

原子分离,事物就灭亡。

观点2 霍布斯的“物体”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1588—1679)是17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机械唯物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论物体》、《论人》、《论公民》、《论社会》和《利维坦》等。

霍布斯运用机械力学的观点和几何学的方法构建了一个包括论物体、论人、论国家与论社会在内的哲学体系。

“物体”是霍布斯哲学体系的基本范畴。

霍布斯认为,世界上真实存在着的只有物质所构成的物体。

他说:“哲学的对象,或者哲学所处理的材料,乃是每一个这样的物体:这种物体我们可以设想它有产生,并且可以通过对它的思考,指导它同别的物体加以比较,或者是,这种物体是可以加以组合与分解的,也就是说,它的产生或特性我们是可以认识的”。

霍布斯给物体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

他说:“物体是不依赖于我们思想的东西,与空间的某个部分相合或具有同样的广延”。

显然,霍布斯所说的物体具有如下特征:它不依赖于我们思想而客观存在;占有一定的空间;能为人们所认识。

霍布斯所说的物体概念基本上接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

霍布斯还认为,经院哲学所奉”,如同说“圆的方形”一样荒谬。

观点3 “存在就是被感知”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西方近代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乔治·贝克莱(GeorgeBerkeley,1685—1763)在其《人类知识原理》一书中,提出了“存在就是被感知”的著名论断。

古希腊早期哲学综述

古希腊早期哲学综述

古代希腊本体论哲学思想综述古希腊哲学力图对世界万物作出终极的解释。

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从泰勒斯的水,到巴门尼德的存在,再经柏拉图的理念论,在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中达到了一个全面系统的综合。

古希腊哲学始终围绕着这一哲学的基本命题进行探索,哲学本体论由此产生发展并趋于成熟。

世界是怎么产生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万事万物?对这个问题,希腊人本来是用神话来解释的。

但从泰勒斯开始,他企图对其做出科学的解释。

植生于海洋崇拜的文化心理和多年的观察和思考经验,泰勒斯将“水”设定为万物之源,认为万物由水所构成又复归于水。

水是本原,构成万物的“一” ;水具有流动性,它既存在于万物之中,又能保持自身的“纯洁性” ,成为宇宙的始基。

之后,又有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一些物质性的元素,如土、气、火等;古希腊哲学发展到巴门尼德的时候发生了重大本原的变化。

巴门尼德认为,古代自然哲学家埋头于具体万物的物质形态,企图从中找出万物的努力是徒劳的。

那些千变万化的现象世界,只属于意见和假象,真实的世界只有一个,那就是存在,存在才是本质。

他们开始提出世界的本原问题,他们反对过去流传的种种神话创世说,他们最早用自然本身来解释现实的世界。

之后是智者学派,他们讨论的中心不再是自然界宇宙生成等问题,而集中到人类社会政治伦理方面来,把哲学的主体由原初的“自然”转向人事,“人”成为研究的中心。

他们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只能是个人的感觉。

他们认为面对同一个问题,不同人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角度又会产生截然不同的观点,所以说人无法获得知识,它的进步在于它承认了变化的存在。

而苏格拉底认为客观真理是存在的,他反对用灌输知识的方法教育青年,主张用论辩、找出对方论证中的矛盾的方法,启发人们自觉认识和改正自己的错误。

这就是“辩证法”。

苏格拉底通过对早期自然哲学的深刻反省,认识到自然界中根本就不存在终极的本原,并提出了他的以精神性的最高的“善”为本体的哲学。

古希腊自然观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古希腊自然观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古希腊自然观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古希腊自然观是指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和理解。

其主要内容包括宇宙万物的起源、物质的本原、自然界的组成、运动和变化规律等。

古希腊自然观的主要特点包括如下几点。

一、“万物一源”思想古希腊自然哲学家认为,物质都是来自于同一个本原,即万物的根源。

这种思想在古希腊自然哲学中有很高的地位,对于自然界的认识和理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赫拉克利特认为,本原是火;阿那克萨哥拉斯认为,本原是无限的空间和真空。

二、哲学思辨与自然科学的结合古希腊自然哲学家在探寻自然规律的同时,不断地进行哲学思辨和推理,这种思想方法的运用为他们的物理学理论提供了有力支持。

例如,毕达哥拉斯通过观察简单的数理关系,建立了整体观念,较完整地刻画了自然的万物。

同时他还成功地用数学的方法推出了行星的运动规律。

三、自然规律的使用古希腊自然哲学家认为万物都有自己特定的规律,类比人类社会生活。

例如,世界上的所有物质都遵循着“爱和斗争”的规律,所有的事物都处在不断的互相影响和互相斗争的过程中。

这种思想对自然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推进作用。

四、实证主义与启发式思考方法古希腊自然哲学家具有很强的实验精神和实证主义思想,更重视实验和观察,通过不断的试验和实验,总结出并理解了各种自然规律。

例如,亚里士多德就运用实验验证了物体重量等于所占体积×密度等规律。

另外,古希腊自然哲学家还注重启发式的思考方法,通过想象、假设、推理等方法,从而探究出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规律。

综上所述,古希腊自然观主要内容和特点包括“万物一源”思想,哲学思辨与自然科学的结合,自然规律的使用,以及实证主义与启发式思考方法。

这促进了古希腊自然科学的发展和进步,为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西哲石宇

西哲石宇

西哲石宇一:名词解释1本原:是早期希腊自然哲学的基本观念,它的本意是“太初”,指世界的本原和存在的依据,它是物的起始、本原和归宿;是万物存在的根据和构成元素;是万物生灭的基础与说明的原则。

万物由它产生,最后又复归于它。

希腊哲学家认为最初存在的东西在运动变化中往往起作用,因此,事物的最初状态是构成事物的基本要素或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缘由。

2.逻各斯:本意为语言、思想、思维、理性等等。

作为哲学术语最早出现在赫拉克里特的著作中。

意为世界的普遍规律性。

赫拉克利特认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或始基是物质性的“火”,火的变化与运动、火与万物的相互转化是有规律的。

这种规律,赫拉克利特就称之为“逻格斯”,即规律、原则。

他指出这个逻格斯是永恒存在的,是客观的,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

而且,逻格斯具有普遍的共性,万物都遵循这个逻格斯,它不仅是客观世界的规律,也支配着人的主观世界。

3.理念:柏拉图把理智的对象称为理念。

理念来自于动词“看”,原意为看到的东西,亦即心灵之眼所看到的东西。

理念是柏拉图在解释世界普遍性时所用的一个最高概念。

在柏拉图哲学中,他把理念作为理智的对象,理智所显示的是普遍的真相,也就是“理念”。

理念的主要特征是分离性和普遍性。

分离即理念与个别事物相分离,每一个理念都是一个普遍的类型,个别事物都以分有和模仿两种趋势趋近“理念”,但永远不可能达到完美的、最高的“理念”。

4.实体: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概念。

他说:“我们可以在很多意义上说一件东西是,但一切事物都与一个中心点有联系,这个中心点是确定的东西,它毫无歧义的被说成为实体”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分为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

实体分为三级:个体、属、种。

所有个别的人都包含在“人”这个“属”里。

第一实体是个体事物或是形式,是根本的,决定其他一切。

第二实体(属和种)和第一实体在实体性程度上虽有差别,但也是实体。

亚里士多德试图把本质个别化,把个别化的本质作为第一实体,以此调节第一实体的理论矛盾。

(一)早期希腊哲学

(一)早期希腊哲学

(一)早期希腊哲学早期希腊哲学作为自然哲学与形而上学萌发阶段,这个时期的哲学家们从始至终关注世界本原问题,从泰勒斯将哲学从希腊神话中剥离出来开始,直到爱利亚学派对自然哲学的超出,哲学家们争论的核心是:本原的性质应该是“无定形”还是“有定性”的?米利都学派是“无定形”的立法者,将万物本原归结为水、气等无定形的东西;毕达哥拉斯学派是“有定形”的捍卫者,认为万物生灭转化皆遵循数量关系,抽象出事物规定性—数;赫拉克利特则是两派的统一,既规定了万物本原为无形的火,又提出规定宇宙运动变化的逻各斯;到了爱利亚学派这里,以巴门尼德为主要代表,提出了存在论概念,古希腊哲学在真理之路和意见之路上开始显示自己的层次结构。

2.3 雅典城邦2-2:克塞诺芬尼克塞诺芬尼是爱利亚学派的创始人,因反对波斯统治而遭驱逐,长期流浪,以吟游为生,活了近百岁之久;他是第一个批判希腊神话中诸神形象的人,动摇了长期以来由另一个吟游诗人荷马所缔造的希腊神话世界观;2.4 古希腊诸神克塞诺芬尼最伟大的功绩是提出“一神”来取代“诸神”的哲学思想,以他看来,并非是神创造了人,而是人以自己为模板创造了神,使神具有跟人一样的形象和七情六欲,因此人们所崇拜的宙斯、雅典娜等诸神实在难以成为万物主宰;克塞诺芬尼所崇拜的神是一个不变不动、独一无二的“神”,万物本原是“一”,只有“一”才是神,这个神超越了人的有限性,没有形体,永远在同一个地方,但却用思想支配着世间的一切事物,来创造世界。

克塞诺芬尼用不变不动、独一无二的“一神”取代了纷繁复杂的诸神的首创性思想,深刻影响了他的学生巴门尼德,而这个抽象的、唯一的“神”,在巴门尼德那里,称之为“存在”。

2.5 克塞诺芬尼2-3:巴门尼德巴门尼德出身爱利亚的豪门望族,是克塞诺芬妮晚年时的学生,他曾为母邦立法,爱利亚城邦的执政者每年都要依据其律法进行公民宣誓;其流传至今的残篇长诗著作《论自然》以其富有想象力的诗句、深奥晦涩的思辨开启了西方哲学理性思维的推理主义认识论先河,关于真理之路与意见之路的深刻阐述表现了其光辉的思想,巴门尼德是前苏格拉底时代最有代表性的哲学家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家关于世界本原问题认知的论析
古希腊刚产生的哲学主要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被称为自然科学。

自然科学从产生之日起,便出现了在小亚细亚沿海的伊奥尼亚地区的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米利都学派和艾菲索学派和南意大利出现的具有唯心主义倾向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和埃利亚学派。

其中米利都学派的代表人物有泰勒斯、阿纳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爱索菲学派的代表人物有赫拉克利特,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代表人物有毕达哥拉斯,埃利亚学派有克赛诺芬尼和巴曼尼德。

在自然哲学的向前发展中,在希腊北方的阿布德拉出现了原子论学派,这也是古希腊自然科学发展的最高成果,代表人物有恩培多克勒、阿那克萨戈拉和德谟克利特。

其中德谟克利特是早期自然哲学时期原子论的完成者。

而亚里士多德对前希腊哲学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批判和总结,他是雅典哲学发展的集大成者,而自亚里士多德之后古希腊哲学重点转向伦理问题的研究,形成了各种道德哲学流派,现只就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家关于世界本原问题笔者进行论析。

1、泰勒斯(约前624—547)是古希腊的第一个哲学家。

他认为水是世界的本原,水是万物统一的基础和原因,万物从水产生又还原为水。

世界万物形形色色、千变万化,唯有水是不生不灭的。

这一命题的鲜明特点就在于否定用超自然原因去解释自然,坚持从自然本身去说明自然,用物质性的水来表达万物统一的根源(p31《欧洲哲学通史》南开大学出版社),但这种观点还是原始的朴素的。

泰【1】
勒斯在寻找万物本原的时候,把本原归结为某种特殊的具有一定感性形态的东西,而且他关于“水是世界的本原”的命题还只是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理解还不是自觉的、明确的.
2、阿那克西曼德(约前611—546年)是泰勒斯的学生,他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无限者”亚里士多德在其《物理学》中介绍过阿纳克西曼德的这个主张:“无限者没有本原,因为说无限者有本原,就等于说它有限,无限者没有本原,它本身就是别的东西的本原,【2】(P17《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商务印书馆1981版),阿纳克西曼德的“无限者”既不是精神性的东西,也不是某种具体物质形态。

3、阿那克西美尼(约前585—525)是阿那克西曼德的学生,他把“气”当作世界的本原。

“他认为空气是宇宙的始基,一切存在物都由空气的深厚化或稀薄化而产生”。

【3】(P11—12)《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由于空气的稀薄和凝聚的变化出现了水、火、土、气四元素,这为以后的思培多克勒的“四根说”提供了理论上的准备。

4、赫拉克利特(约前540—480)较为系统地发挥了自发辩证法思想是欧洲哲学史上“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4】(P390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他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火,万物从火变化而来,又复归为火,整个世界就是火按一定的规律升消长,因而始的无限的变化过程。

所以赫拉克利特的观点被恩格斯称为“原始的朴素的但实质上是正确的世界观。

”【5】(P60《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被列宁赞誉为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原则的绝妙的说明。

”【4】(P35)但其观点虽具有明显的唯物主义倾向,但还是非常朴素的幼稚的。

5、毕达哥拉斯(约前580—500)是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创始人。

他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数”。

力图用“数”说明世界的生成。

他认为万物的本原是一,从一产生二,从数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从线产生出面,从面产生体【2】(P20),
除此以外还附与数许多精神属性。

如1是万物的生母,2是意见,3是万物的形体和形式,4是正义,5是婚姻,6是灵魂,7是智慧,8是友谊和爱情,9是理性,10是完满等等。

毕达哥拉斯的观点表现出明显的唯心主义倾向,他只看到了万物共有的量的属性和关系一数,并把它看作是先于万物,创造万物的非物质的实体。

6、克赛诺芬尼(约前565—473)是埃利亚学派的理论先驱。

他把某种物质元素当做万物的本原。

他认为一切都从土中生,一切最后都归于土,一切出生和生长的东西都是土和水。

同时他又认为神是万物的本原,神是按照自己的形象幻想出来的,是超感性的,唯一的,不动的,是最高的智慧,他否定感性世界的真实性,否定运动和多样性,企图在物质世界之外建立他的本原论,表现出一定的唯心主义和辩证的倾向。

7、巴曼尼德(约前六世纪至五世纪)相传是克赛诺芬尼或阿纳克西曼德的学生,他是埃利亚学派的中心人物。

他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存在,存在是永恒的,没有产生也没有消灭,存在是唯一的,是不动的。

巴曼尼德的存在论以否定感性物质的存在为前提的,还未安全摆脱感性表象的成分,这就表现出一种唯心主义倾向,在思维方法也是反辩证法的。

8、恩培多克勒(约前495—435)是古希腊自然哲学向前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原子论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认为水、气、火、土四种物质是万物的本原,即所谓的“四根说”。

他认为从这些元素中生出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事物,生出树木和男人女人等等,四根是永恒的,各自独立的,既不相互产生也不转化,但可以结合和分离,以至于形成形形色色的事物。

他从量上来考察事物的物质结构和运动变化的观点,对原子论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他把质和质的变化简单地归结为量的观点也是不全面的。

9、阿那克萨戈拉(约前500—428)是雅典的第一个哲学家,未来哲学繁荣的开拓者。

他认为种子是万物的本原,“结合物中包含着很多各式各样的东西,即万物的种子。

”【2】(P38)也所说的种子是指与它所组成事物的性质相同的微小的物质颗粒,所有种子都是永恒存在的,没有产生,也不会消灭,各自独立,不能相互产生和转化,在数量上无限,在种类上也是无限的。

阿那克萨戈拉纠正了以前哲学家把万物的本原归结为某种感性事物的缺陷,对事物的量进行考察,在认识发展史上是一个进步。

10、德谟克利特(前460—370)是古希腊最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创立的原子论唯物主义哲学体系是早期自然哲学的最高成果。

他认为原子是构成万物的不可再分的物质实体,每个原子都是绝对充实的,没有空隙,是不可入的,在时间是永恒的,在数量上无限的,并处于永恒的运动中。

德谟克利特把虚空的存在同原子的运动联系起来,从而和原子一起共同成为世界的本原。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学说把古希腊的唯物主义物质本原说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对克服早期唯物主义的朴素性是有积极意义的。

在亚里世多德步入思想史舞台之前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则代表了古希腊唯物主义的最高水平。

但其观点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把原子与虚空加以割裂并否认了偶然性的存在。

11、柏拉图(前427—347)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他的整个庞大的唯心主义体系的理论基础是理念论。

他认为理念是万物的本原,它外在于并且先于感性的个别事物而独立存在,是个别感性事物的范型,而感性的个别事物则是它的摹本。

柏拉图的理念论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理论。

他注意到事物中的一般和共性是对的,但他把一般绝对化、客观化、神化了,看成是一个可以离开具体事物而独立
存在的实体,甚至是先于个别事物,并且创造个别事物的本原,这就陷入了唯心主义、神秘主义,他的认识根源在于把事物中的共性或一般绝对化、客观化和神秘化,但在亚里士多德步入思想史舞台之前,柏拉图的理念论代表了古希腊唯心主义的最高水平。

12、亚里士多德(前384—322)是柏拉图的学生,也是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

他对希腊哲学作了概括和总结,建立了一个新的庞大体系。

他的哲学是“形而上学”,是关于宇宙实体的学说,是全部知识体系大厦的基础。

亚里士多德在不同场合和不同时期对实体有个别事物的实体论,形成实体论,理性、神实体论三种理论。

他的实体学说具有调和折中的性质,其中包含了某些鲜明的唯物主义成份和深刻的辩证法思想,但总的倾向是唯心主义的,并带有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

但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对西方哲学史和思想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给后人留下了一个庞大的、复杂的、具有内在矛盾的思想体系,致使历史上的各种甚至对立的哲学家和思想派别,都能从这个思想宝库中找到于己有用的武器。

13、中国古代也有关于物质构成的理论。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自然界气是构成万事万物的基本材料,这一观点贯穿中国哲学和中医学的始终。

虽然没有一种学说可以永远正确,但其只要具有超前性和正确性,我们都应该给予其应有的学术地位,如果一定要把“唯物”和“唯心”强行地对立起来,并且贴上“真理”或“虚伪”的标签,那么这种“唯物”或“唯心”就成了一种盲目的信仰或是某些人用来煽动和愚弄人们的工具。

参考文献:《欧洲哲学通史》南开大学出版社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商务印书馆1981版
《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作者姓名:刘文波
出生年月:1972年8月
性别:男
籍贯:吉林省双辽市
单位全称:吉林省双辽市玻璃山镇中学
职务:教导主任
职称:中教一级
邮编:1364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