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心内膜炎健康教育 护理篇

合集下载

感染性心内膜炎健康教育

感染性心内膜炎健康教育

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健康教育
1.疾病知识:感染性心内膜炎为心脏内膜表面的微生物感染,伴赘生物形成。

赘生物为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血小板和纤维素团块,内含大量微生物和少量炎症细胞。

感染性心内膜炎主要表现为发热、栓塞、迁移性脓肿、心力衰竭,体检可能会发现如心脏杂音、皮下出血、眼底病变等。

2.饮食:给予高热量、高蛋白、丰富维生素的清淡易消化饮食,及时补充水分,以补充发热时的机体消耗。

伴有心力衰竭者,控制盐和水的摄入。

保持大便通畅,切记勿用力排便,以防栓子脱落,引起栓塞。

加强口腔护理,防止感染。

3.休息和活动:以卧床休息为主,避免劳累。

心脏超声显示有巨大或疏松赘生物时应绝对卧床休息,防止赘生物脱落引起栓塞。

护士协助做好生活护理,保持病室及床单元的清洁,必要时协助患者做被动肢体活动。

4.检查指导:血培养为确诊本病的主要检查手段,抽血量相对较多,且需反复多次抽血,但对身体基本无损害,请不必担心。

还需注意体温变化,每日测四次体温。

5.用药指导:应严格遵医嘱按时按量按疗程使用抗生素,以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请不要随意更改使用时间。

一般疗程为4-6周。

积极配合治疗。

感染性心内膜炎健康教育处方

感染性心内膜炎健康教育处方

心内一科健康教育宣传册请妥善保存 1
感染性心内膜炎
一、该病病程较长并伴有一定的身体不适,指导患者正确对待疾病及手术
治疗的必要性。

二、1、食物应以高蛋白、高热量、高纤维、易消化半流食或软食为主。

2、贫血者在补铁剂时应注意药物和饮食的搭配,保持口腔清洁,心功能不全、进食低盐饮食。

1、增加粗纤维的食物,保持排便通畅。

心内一科健康教育宣传册请妥善保存 2 三、急性期卧床休息,限制活动,保持安静、减少探视,急性期可适当活
动,避免剧烈运动及情绪活动。

四、1、告知患者药物的副作用并会自行观察。

2、合理保护血管,经常变换穿刺部位。

3、若内科治疗不能积极控制感染,应尽早手术。

五、1、指导患者注意观察体温变化,选择血培养的时机,高热时做好物理降温。

心内一科健康教育宣传册请妥善保存 3 2、嘱患者避免过度活动防栓子脱落导致栓塞。

出院指导:
一、指导患者调整自己的情绪,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促进疾病的恢复。

二、少食多餐,限制水的摄入,多食蔬菜、水果、保持排便通畅。

三、监测生命体征变化,若体温超过38℃或体重减少,遵医嘱应用抗生素
并观察副作用。

四、有风湿性瓣膜病或先天性心脏病需注意口腔卫生,术前或器械检查前
心内一科健康教育宣传册请妥善保存 4 预防有抗生素。

五、避免过度疲劳,防止感冒和着凉。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健康宣教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健康宣教
理饮食等
4
定期复查:定期到 医院进行复查,监 测病情变化,及时
调整治疗方案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心理 调适
保持积极心态
01
保持乐观:积极面对
疾病,保持乐观心态
02
学会放松:学会放松
身心,减轻心理压力
03
增强信心:增强战胜
疾病的信心,积极配
合治疗
04
寻求支持:寻求家人、
朋友、医生的支持,
共同面对疾病
减轻焦虑和恐惧
03
保持良好的运动习惯,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增强体质
04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保持心情愉悦
预防感染
01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 生习惯,勤洗手, 避免接触感染源。
02
03
避免接触感染性心 内膜炎患者,减少
交叉感染风险。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及时发现并治疗感
染性疾病。
04
加强锻炼,提高 自身免疫力,降
抗真菌药物:用于治疗真菌感染, 如氟康唑、伊曲康唑等
抗病毒药物:用于治疗病毒感染, 如阿昔洛韦、利巴韦林等
免疫调节药物:用于调节免疫功 能,如糖皮质激素、环孢素等
手术治疗
01 手术适应症: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病情恶化 或出现并发症的患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02 手术方式:包括瓣膜置换术、瓣膜修复术、 心内膜炎切除术等。
低感染风险。
定期体检
01
定期体检可以帮助及时发现感染性心
内膜炎的早期症状
02
定期体检可以监测心脏功能,及时发
现心脏异常
03
定期体检可以及时发现感染性心内膜炎
的高危人群,如糖尿病、高血压等患者
04
定期体检可以帮助医生制定预防措施,

感染性心内膜炎护理

感染性心内膜炎护理

感染性心内膜炎护理
感染性心内膜炎是指细菌、真菌、病毒、立克次体等感染所致的心内膜炎症。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发热、心脏杂音、栓塞现象、脾肿大、血培养阳性等。

根据起病急缓、病情凶险程度常可分为急性和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随着抗菌素应用于临床以来,前者已大为减少,目前后者仍较多见。

【观察要点】
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1)注意体温变化。

(2)注意患者有无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紫绀、心悸及下肢浮肿等症状,一旦出现,应通知医生,给予处理。

2、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偏瘫、失语、肢体疼痛发凉、脉搏搏动消失、胸痛、咯血、腹痛、腰痛、血尿等症状,一旦发现,应立即通知医生并予以护理。

3、注意用药疗效。

【护理措施】
1、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高热、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及严重贫血者应卧床休息。

2、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对心功能不全者,应予低盐饮食。

3、加强口腔护理,防止感染。

4、静脉应用抗菌素时现配现用,避免在室温下放置时间过长,
使效价降低。

5、肺栓塞时应予取半卧位,持续吸氧,并酌情予镇静剂。

对脑栓塞患者应注意观察意识变化,加床档,注意保护患者;出现肢体瘫痪时,应协助患者肢体做被动活动。

6、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加强翻身,防止褥疮。

7、保持大便通畅,适当增加饮食中含粗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

便秘时可予缓泻剂同时应嘱患者勿用力排便,以防栓子脱落,引起栓塞。

【健康教育】
1、注意保暖,防止受凉,及时治疗呼吸道、泌尿道及肠道感染。

2、合理饮食。

3、保持口腔及皮肤清洁。

4、保持大小便通畅。

感染性心内膜炎病人健康教育

感染性心内膜炎病人健康教育

感染性心内膜炎健康教育
感染性心内膜炎是指心脏内膜或邻近大动脉内膜因细菌、真菌或其它微生物(如病毒、立克次体等)感染而产生的炎症病变,同时伴有赘生物形成。

临床表现为感染的征象(发热),心脏杂音、动脉栓塞等。

1、抗生素治疗 该病属于感染性疾病,必须遵医嘱应用足够疗程的抗生素,不 能随意停药或减量。

2、自我监测 病人学会自我监测,若有肢体活动障碍、
腰痛、腹痛、单侧肢体胀痛等症状,应及时告诉医护人员。

3、心理调整 积极调整心态,保持心情的舒畅,生活态度乐观,积极向上,消除紧张情绪和恐惧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主动争取和积极配合治疗,争取早日康复。

4、饮食 宜进食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清淡有味容易消化的饮食,可少量多餐。

5、发热护理 发热患者应注意休息,急性期应卧床,体温低于39℃以下的患者可通过降低环境温度,减少衣着等方法降低体温,
促进舒适。

体温超过39℃以上的患者可采用酒精擦浴、温水擦浴等方法降温,必要时可使用药物。

同时应保持室内安静通风,出汗较
多时应注意补充水分及电解质,寒战时保暖,
防止受凉。

6、预防复发 在进行侵入性操作或手术前应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保持口腔和皮肤清洁,定期牙科检查,勿挤压痤疮等,以减少病源入侵的机会。

应监测体温的变化,注意有无局部疼痛等栓塞的征象,有无呼吸困难、少尿等心力衰竭的表现,定期门诊随访。

血培养送检要求: 至少送检2套
1套=1+1(1个需氧瓶+1个厌氧瓶) 每瓶8-10ml。

感染性心内膜炎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感染性心内膜炎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感染性心内膜炎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护理常规】1.用药知识:嘱患者安静,卧床休息,保持舒适体位。

2.饮食护理:宜选用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半流食及软食,以补充发热引起的机体消耗。

高热时唾液分泌减少,嘱患者饭前饭后漱口,重症患者做好口腔护理。

3.病情观察:1)密切观察体温的变化。

2)注意患者有无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发绀、心悸及下肢水肿等症状,一旦出现应立即通知医生并按心力衰竭护理常规给予护理。

3)注意观察患者有无栓塞的症状和体征。

4.用药观察:遵医嘱应用抗生素,注意用药后的疗效。

告诉患者抗生素需使用较长时间,只有完成全疗程才能杀灭病原菌。

5.基础护理:高热患者应卧床休息,给予物理降温。

患者出汗多时,勤换衣服,保持床单干燥,但要防止患者着凉。

6.专科护理:准确记录患者每日液体出入量,根据尿量、血电解质情况补充水分,维持水和电解质的平衡。

7.安全护理:严格执行跌倒、坠床评估,压疮评估,用药安全,身份识别,手卫生,查对制度、危急值报告制度等。

8.心理护理:积极给予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增强自尊心与自信心,注意关心爱护患者,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

【健康教育】1.用药指导:告诉患者就医时应说明自己有心内膜炎病史,在施行口腔手术如拔牙、扁桃体摘除术,上呼吸道手术或操作,泌尿、生殖、消化道侵入性检查或其他外科手术治疗前,应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2.疾病相关知识:告诉患者及家属有关本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坚持足够疗程抗生素治疗的重要意义。

3.诱发因素:嘱患者平时注意防寒保暖,保持口腔卫生和皮肤清洁,少去公共场合,勿挤压痤疮、痈等感染病灶,减少病原体入侵的机会。

4.随访:教会患者自我监测体温变化,判断有无栓塞表现,定期门诊随访。

教育家属应给予患者生活照顾和精神支持,鼓励患者积极治疗。

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健康教育

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健康教育

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健康教育(一)疾病简介感染性心内膜炎指因细菌、真菌和其他微生物(如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等)直接感染而产生心瓣膜或心室壁内膜的炎症。

根据病程分为急性和亚急性,瓣膜为最常受累的部位。

感染性心内膜炎典型的临床表现有发热、杂音、贫血、栓塞、皮肤损害、脾肿大和血培养阳性等。

(二)健康指导1.术前指导(1)由于致病菌常侵犯心脏瓣膜形成大而脆的赘生物,脱落后随血流进入周围动脉,引起栓塞,故如果病人出现偏瘫、失语、肢体疼痛发凉、胸痛、咯血、腹痛、腰痛、血尿等症状时,应立即通知医护人员。

(2)以卧床休息为主,尽量减少活动,避免心脏赘生物的脱落,增加栓塞机会。

(3)合理膳食,宜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

对于伴有心衰的病人应限制钠盐和水分的摄入。

发热时应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可适当增加水的摄入。

(4)保持大便通畅,适当多吃含粗纤维的果蔬。

如有便秘时,告诉医护人员,给予缓泻剂,同时勿用力排便,以防栓子脱落引起栓塞。

(5)治疗期间请勿擅自离开病区,以免耽误治疗。

(6)病人手术前按指导禁食禁饮。

入手术室前请取下随身配饰及义齿,妥善保管。

2.术后指导(1)术后入监护室监护,请积极配合治疗。

(2)合理膳食,术后早期可根据个人喜好,予以清淡、易消化流质饮食,少量多餐为原则。

(3)控制入量,注意每次喝汤、饮水量不能太多,保持轻度口渴为宜,以后根据您的心功能恢复情况逐渐增加饮水量,以防止术后入量过多增加心脏负担。

(4)重视肺部体疗,术后会有痰多现象,请您配合体疗将痰液咳出,以免增加肺部感染机会。

体疗方法;五指并拢,空心手掌,离病人背部40~50cm 高度,利用腕部力量依次由下至上,由外向内叩击背部。

注意体疗咳嗽的时间不宜过长,以不劳累为原则,避免进餐后拍背。

(5)术后根据需要会留置管道,在睡觉或活动的时候请您一定要保持管道通畅,防止管道打折、扭曲、滑脱,发现问题及时告诉医护人员。

(6)为了疾病的康复,术后应用抗生素量较大且时间长,请耐心配合用药。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治疗原则及护理健康教育问答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治疗原则及护理健康教育问答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治疗原则及护理健康教育问答一、住院治疗期间病人通常需要做哪些检查1.血培养血培养查见病原体是诊断本病的最直接的证据,而且还可以随访菌血症是否持续。

病原体从赘生物不断地播散到血中,且是连续性的,数量也不一,所以无须等到发热再抽取血培养,急性病人应在应用抗生素前1~2小时内抽取2~3个血标本,亚急性者在应用抗生素前24小时采集3~4个血标本。

2.血常规检查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降低;偶可有溶血现象,白细胞计数在无并发症的病人可正常或轻度增高,红细胞沉降率大多增快。

3.尿常规检查半数以上病人可出现蛋白尿和镜下血尿。

在并发急性肾小球肾炎、间质性肾炎或大的肾梗死时,可出现肉眼血尿、脓尿以及血尿素氮和肌酐的增高。

4.超声心动图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可检查瓣膜上的赘生物所在部位、大小、数目和形态,尤在血培养阳性的感染性心内膜炎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5.放射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检查仅对并发症如心力衰竭、肺梗死的诊断有帮助,当置换人造瓣膜病人发现瓣膜有异常摇动或移位时,提示可能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

6.心导管检查和心血管造影可通过心导管在瓣膜的近、远端取血标本,测定细菌计数的差别,以确定本病感染的部位。

但心导管检查和心血管造影可能使赘生物脱落引起栓塞,或引起严重的心律失常,加重心力衰竭。

7.心电图检查一般无特异性在并发栓塞性心肌梗死、心包炎时可显示特征性改变。

在伴有室间隔脓肿或瓣环脓肿时可出现不全性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二、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治疗1.药物治疗根据血培养及药敏试验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要做到:早期应用,足量应用,疗程宜长,选用杀菌剂,同时需要联合用药。

一般选择大剂量的青霉素、链霉素、头孢菌素类等杀菌剂,并维持血中有效的杀菌浓度。

尽管抗生素治疗方案已使本病预后改观,但手术治疗去除感染组织恢复瓣膜功能或置换瓣膜,可使死亡率进一步下降,尤其在伴有心力衰竭者中,死亡率降低得更为明显。

正确判断外科手术的安全性和最佳手术时机,需要心脏内科、外科以及感染科的医生共同做出选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染性心内膜炎健康教育
概念
感染性心内膜炎为心脏内膜表面的微生物感染,伴赘生物形成。

赘生物为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血小板和纤维素团块,内含大量微生物和少量炎症细胞。

症状
一、发烧,发烧前可能会寒战,一般来说,这种发烧都很厉害,而且治疗很长时间都不好。

二、多数都有基础病变,如果先天性心脏病或者做过瓣膜手术的病人出现长时间发烧,需提高警惕。

三、由于感染坏死的东西会脱落,造成一些小血管的栓塞,可以出现相应的症状,如肢体出现小出血斑点、指(趾)甲下出血等,严重者会出现腹痛、脾栓塞等。

四、如出现心脏结构损害,会有心力衰竭的表现,如咳喘、憋气、晚上不能平卧,饭后腹胀、腿肿等表现。

治疗
一、抗生素治疗。

抗生素的选择要根据血培养的结果来定。

应用要求足量、足疗程。

二、手术治疗:有些严重感染抗生素无效,或者感染造成心脏结构损坏,需结合手术。

三、如果体内有植入物者,需通过手术将植入物取出或更换。

护理
1.观察体温及皮肤黏膜变化,发热时每4小时测体温一次,注意病人有无皮肤瘀点、指甲下线状出血等。

2.正确采集血标本:未经治疗亚急性病人,第一天采血q1h×3次,次日未见细菌重复采血3次后开始治疗。

已用抗生素者,用药2-7天后采血。

急性病人入院后立即采血q1h×3次。

每次采血10-20ml,同时做需氧和厌氧培养。

血培养送检要求:
至少送检2套
1套=1+1(1个需氧瓶+1个厌氧瓶)
每瓶8-10ml
3. 合理饮食。

环境温湿度适宜,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及时更换衣物,促进舒适。

4抗生素治疗时,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并及时告知医生。

告知病人抗生素治疗是本病的关键,需坚持大剂量长疗程的治疗。

严格时间用药,以确保维持有效地血药浓度。

应用静脉留置针,以保护静脉血管,减轻病人痛苦。

潜在并发症:栓塞
1.重点观察瞳孔、神志、肢体活动、及皮肤温度。

2.突然胸痛、气急、发绀、咯血,考虑肺栓塞。

3. 出现腰痛、血尿考虑肾栓塞。

4. 神志和精神改变、失语、吞咽困难、肢体功能障碍、瞳孔大小不对称,甚至抽搐和昏迷,考虑脑血管栓塞。

5.肢体突然剧烈疼痛、皮肤温度下降,动脉搏动减弱,考虑外周动脉栓塞。

健康指导
1.告知病人本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坚持足量长疗程应用抗生素。

2.在进行口腔手术、内镜检查、导尿等操作前告知医生心内膜炎史,以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3. 注意防寒保暖,避免感冒,加强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合理休息。

保持口腔和皮肤清洁,少去公共场所。

勿挤压痤疮、疖、痈等感染灶,减少病原体入侵机会。

4. 教会病人自测体温,观察栓塞表现,定期门诊随访。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