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到暴雨天气数据分析

合集下载

《2024年郑州“7.20”极端暴雨天气的基本观测分析》范文

《2024年郑州“7.20”极端暴雨天气的基本观测分析》范文

《郑州“7.20”极端暴雨天气的基本观测分析》篇一一、引言郑州“7.20”极端暴雨天气是一场罕见的气候现象,其强度、持续时间和影响范围均超出了常年的气象记录。

本文旨在通过对该次暴雨天气的观测数据进行分析,探究其成因、特点和影响,以期为今后的气象预报和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参考。

二、观测数据与方法本次观测主要依靠郑州市气象局提供的数据,包括降雨量、风速、气温、气压等气象要素的实时监测数据。

同时,结合卫星遥感、雷达探测等手段,对暴雨天气的空间分布、移动路径和强度变化进行了全面观测。

三、暴雨天气特点1. 降雨强度大:郑州“7.20”暴雨天气中,降雨强度极大,部分地区短时间内降雨量超过往年同期平均降雨量的数倍,甚至更多。

2. 持续时间长:此次暴雨天气持续数日,给城市排水系统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3. 空间分布不均:暴雨天气的空间分布不均,部分地区受灾严重,而其他地区则相对较轻。

四、成因分析1. 气候背景:此次暴雨天气发生在夏季,气候湿润,水汽充足,为暴雨天气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气候背景。

2. 地形因素:郑州市地处河南平原,地势平坦,缺乏自然地形对降水的分流作用,导致雨水汇集速度较快。

3. 气象系统影响:受到特定的气象系统影响,如台风、暖湿气流等,使得水汽在特定区域内持续聚集,形成了此次极端暴雨天气。

五、影响分析1. 对城市的影响:此次暴雨天气给郑州市的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部分地区出现严重内涝、山体滑坡等灾害。

2. 对农业的影响:暴雨天气对农作物生长造成了不利影响,部分农田遭受水淹、风灾等灾害。

3. 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暴雨天气给市民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如交通受阻、生活用水和用电受到影响等。

六、结论与建议1. 结论:通过观测分析发现,郑州“7.20”极端暴雨天气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气候背景、地形因素和气象系统等。

此次暴雨天气具有强度大、持续时间长、空间分布不均等特点,给城市、农业和社会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一次大到暴雨预报失误及EC模式偏差分析

一次大到暴雨预报失误及EC模式偏差分析

一次大到暴雨预报失误及EC 模式偏差分析随着气候的变化,极端气象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也在不断增加。

在这种情况下,天气预报对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天气预报中,有时会出现失误,导致人们受到了损失和影响。

本文以一次大到暴雨预报失误为例,分析了其原因,并通过对EC 模式偏差的分析提出改进建议。

一、预报失误分析2018 年7 月1 日晚上,中国南方地区遭受了一次大到暴雨的天气。

在此前的预报中,中国气象局发布了南方地区强降雨的预警,并在预报中指出,广东、福建等地可能会出现暴雨天气。

然而,当天夜间,广东省出现了持续4 小时的大到暴雨,造成了严重的交通拥堵和灾害损失。

那么,这次预报失误的原因是什么呢?首先,需要看一下预报模式。

当时,中国气象局选择了欧洲中心(EC,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预报模式,作为南方地区降水的参考。

该模式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天气预报模式之一。

其次,需要看一下实际观测数据。

根据当时的气象监测数据,广东省各地的降雨量确实在持续上升,但是在当天夜间,强降雨的区域和强度却出现了很大的偏差。

最后,需要考虑预报人员的判断和决策。

在预报制定的过程中,预报人员要结合实际观测数据和模式预测结果进行判断,然后进行决策。

在这次预报中,预报人员可能没有考虑到降雨强度的突然增加,以及对应的灾害风险。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这次预报失误的原因主要是预报人员在决策时对观测数据进行了错误的解读和判断,同时也可能是模式预报结果存在一定偏差。

那么,如何改进预报工作呢?二、EC 模式偏差分析欧洲中心(EC)预报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应用广泛,其准确度也受到广泛认可。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EC 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偏差。

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EC 模式偏差的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

1.物理模型不完善:EC 模式使用的是物理模型,因此,模型的完善程度决定了预报结果的准确性。

石岛地区暴雨天气过程分析及气象服务评价

石岛地区暴雨天气过程分析及气象服务评价

石岛地区暴雨天气过程分析及气象服务评价
石岛地区位于山东半岛的东北部,东临黄海,是一个典型的沿海地区。

由于其地理位
置和气象环境的影响,该地区经常出现暴雨天气。

进行暴雨天气过程分析并评价气象服务
的质量对该地区的灾害防范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对石岛地区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

据数据统计,石岛地区的降水量主要集中在
夏季,尤其是6月和7月。

暴雨天气一般由大范围的湿度较大的气团和辐合带来的锐利对
流形成。

当暖湿气流受冷空气的激发,产生强烈的上升运动时,降水强度就会增加,形成
暴雨天气。

石岛地区邻近黄海,海洋湿度也是导致暴雨的重要因素之一。

海洋湿度可以提
供大量的水汽,为暴雨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我们对石岛地区的气象服务进行评价。

石岛地区拥有一处气象观测站,气象观测站的
设备齐全,观测指标齐备。

在暴雨天气过程中,由于降水强度较大,设备容易受到损坏,
导致数据采集出现问题。

而在受损设备修复的过程中,预警信息的发布可能会有一定延迟,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一定风险。

在暴雨天气过程中,应加强设备的维护保养和修复工作,
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气象预报的准确性也是评价气象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

在石
岛地区,由于气候的复杂性和天气系统的多变性,气象预报的准确性还有待提高。

为了提
高气象预报的准确性,可以增加气象观测站数量,加强观测指标的覆盖范围,增加观测频率。

还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气象技术,如气象雷达、卫星云图等,进行数据分析和模拟预报,提高预报准确性。

《2024年郑州“7.20”极端暴雨天气的基本观测分析》范文

《2024年郑州“7.20”极端暴雨天气的基本观测分析》范文

《郑州“7.20”极端暴雨天气的基本观测分析》篇一一、引言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的极端化趋势加剧,暴雨天气现象在我国各地频发。

特别是在郑州发生的“7.20”极端暴雨天气,不仅对当地居民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也成为了气候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案例。

本文将对郑州“7.20”极端暴雨天气的观测数据进行分析,探讨其成因、特点及影响。

二、观测数据与方法本次观测分析主要基于郑州市气象局提供的实时观测数据,包括降雨量、风速、气温等数据。

同时,结合卫星遥感、雷达探测等先进技术手段,对暴雨天气进行了全方位的观测分析。

三、暴雨特点及成因分析1. 暴雨特点根据观测数据,郑州“7.20”极端暴雨天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降雨强度大,短时间内降雨量达到了特大暴雨级别;二是持续时间较长,暴雨天气持续了数小时之久;三是涉及范围广,暴雨天气不仅影响了郑州市区,还对周边地区造成了影响。

2. 成因分析郑州“7.20”极端暴雨天气的成因较为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气环流的影响,当时处于副热带高压与西风带交汇的区域,导致水汽输送加强;二是地形因素的影响,郑州市地处河谷地带,地形复杂,容易形成局部强降雨;三是气候变化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

四、观测结果分析1. 降雨量分布根据观测数据,郑州“7.20”极端暴雨天气的降雨量分布不均,部分地区出现了特大暴雨。

其中,市区部分地区的降雨量超过了历史极值,给城市排水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2. 风速与风向在暴雨天气过程中,风速和风向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风速在短时间内出现了明显的增强,风向也发生了变化,这进一步加剧了暴雨天气的复杂性。

3. 气温变化在暴雨天气过程中,气温出现了明显的下降。

这是由于大量水汽的蒸发和降雨的冷却作用导致的。

这种气温的变化对人们的身体感觉和城市热岛效应等产生了影响。

五、结论与讨论通过对郑州“7.20”极端暴雨天气的观测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暴雨天气的成因较为复杂,涉及大气环流、地形因素和气候变化等多个方面;二是暴雨天气的特点和影响非常显著,不仅降雨强度大、持续时间长,而且涉及范围广;三是这种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对城市排水系统、交通、农业等方面都产生了严重影响。

郑州“7.20”极端暴雨天气的基本观测分析

郑州“7.20”极端暴雨天气的基本观测分析

郑州“7.20”极端暴雨天气的基本观测分析郑州“7.20”极端暴雨天气的基本观测分析7月20日,郑州市遭遇了一场极端暴雨,给城市和居民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损失。

本文将对郑州“7.20”极端暴雨天气进行基本观测分析,以揭示其形成原因和灾害特点,以期对类似天气情况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一、气象背景郑州位于河南省中部,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夏季多雨,7月中旬常出现大规模降水天气。

7月20日的极端暴雨是由一次副高东移,北方暖湿气流不断向南推进的结果。

二、形成原因1. 副高东移副高东移导致郑州逐渐处于副高辐合环流区域,空气辐合造成了气象系统的汇聚,更有利于降雨发生。

2. 暖湿气流南下北方的暖湿气流在副高控制下向南推进,不断将大量水汽输送到郑州,形成了丰富的水汽条件。

3. 复杂地形因素郑州地处华北平原,地势较为平坦,与周边的山地地形缺乏起伏。

在强降水情况下,地势平坦会造成雨水汇聚,增加了降雨的强度。

三、灾害特点1. 严重降雨据统计,7月20日降雨量超过了200毫米,刷新了历史极值。

这样的强降雨导致城市内涝严重,许多道路被淹没,交通中断。

2. 雷电频发极端暴雨天气常伴有强烈的雷电活动,7月20日的暴雨天气同样如此。

雷电频发不仅增加了人们的恐慌感,还可能引发火灾等非常险情。

3. 风暴水位上涨郑州市周边有多条河流,大雨导致了河水水位上涨,部分地区出现洪水灾害。

河水的上涨造成了城市的进一步淹没,给救援工作带来了巨大困难。

四、应对措施1. 加强建设城市规划和建设应考虑到极端天气的影响,加强抗洪抗涝设施建设,合理规划道路和排水系统,减少城市内涝风险。

2. 增强监测能力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能力,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高公众对极端暴雨天气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3. 强化救援措施建立完善的应急救援体系,加强联防联控机制,提前组织抢险救援力量,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五、个人应对1. 关注天气预报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及时了解天气动态,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风险。

《2024年郑州“7.20”极端暴雨天气的基本观测分析》范文

《2024年郑州“7.20”极端暴雨天气的基本观测分析》范文

《郑州“7.20”极端暴雨天气的基本观测分析》篇一一、引言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在全球范围内频发,而作为中国的一个重要城市,郑州于“7.20”期间遭受了极为严重的暴雨袭击。

这场罕见的极端天气事件对当地产生了重大影响,带来了广泛的环境和社会影响。

因此,对这场极端暴雨天气的观测分析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基于实际观测数据,对郑州“7.20”极端暴雨天气进行详细的分析。

二、观测数据与方法本次观测主要依赖于郑州当地的气象观测站所收集的数据。

这些数据包括降雨量、风速、气压等关键气象参数。

此外,我们还结合了卫星遥感数据和地面雷达观测数据,以便更全面地了解这场极端暴雨天气的特征。

在分析方法上,我们采用了传统的气象学方法和现代的气候变化分析方法。

我们将分析降雨的时空分布特征、降雨强度变化规律、以及这次极端天气事件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

三、观测结果分析1. 降雨特征分析根据观测数据,郑州“7.20”极端暴雨天气过程中,降雨强度大,持续时间长。

其中,部分地区的降雨量超过了历史极值。

从时空分布特征来看,这场暴雨主要集中在一小段时间内,呈现出明显的集中性特征。

2. 降雨强度变化规律从降雨强度变化规律来看,这场暴雨的强度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在暴雨初期,降雨强度迅速上升,随着降雨的持续进行,降雨强度逐渐稳定并持续维持在高水平。

当暴雨结束时,降雨强度迅速下降。

3.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极端天气事件将郑州“7.20”极端暴雨天气置于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进行考虑,我们发现这种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与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存在密切关系。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都有所增加。

这场暴雨事件可能正是全球气候变化趋势的体现之一。

四、结论与讨论通过本次观测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首先,郑州“7.20”极端暴雨天气具有明显的集中性特征和阶段性特征;其次,这场暴雨事件的发生与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存在密切关系;最后,我们应高度重视这类极端天气事件对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影响,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应对和预防。

《2024年郑州“7.20”极端暴雨天气的基本观测分析》范文

《2024年郑州“7.20”极端暴雨天气的基本观测分析》范文

《郑州“7.20”极端暴雨天气的基本观测分析》篇一一、引言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在全球范围内频发,而作为中国的一个重要城市,郑州于“7.20”期间遭受了极为严重的暴雨袭击。

本文旨在通过对这次极端暴雨天气的观测分析,探讨其成因、特点及影响,以期为未来类似天气的预防和应对提供科学依据。

二、观测方法与数据来源本次观测分析主要采用气象卫星遥感、地面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以及雷达探测数据等多种手段。

数据来源包括中国气象局、河南省气象局等官方气象机构发布的数据。

三、暴雨天气过程概述郑州“7.20”暴雨天气过程具有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等特点。

在此期间,郑州市及周边地区出现了大范围的强降水,部分地区出现了特大暴雨。

其中,郑州市区部分地区降雨量超过了历史极值,给城市排水系统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四、基本观测分析1. 气象要素分析根据观测数据,郑州“7.20”暴雨天气过程中,气温、湿度、风速等气象要素均发生了显著变化。

其中,气温在暴雨前有所下降,湿度持续升高,风速较小,为暴雨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气象条件。

2. 雷达回波特征分析雷达回波图像显示,在暴雨过程中,雷达回波强度持续增强,回波面积逐渐扩大。

部分地区的回波中心强度超过了60dBz,表明降水量较大。

此外,回波高度较低,表明降水以层云降水为主。

3. 卫星遥感监测分析卫星遥感监测结果显示,在暴雨过程中,郑州市上空出现了大量的降水云团。

云团内部结构紧密,且不断移动和扩展。

此外,云团内部还伴随着强烈的对流活动,为暴雨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能量来源。

五、结论与讨论通过对郑州“7.20”极端暴雨天气的观测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本次暴雨天气过程具有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等特点,给郑州市及周边地区带来了严重的灾害影响。

2. 气象要素、雷达回波特征和卫星遥感监测结果均表明,本次暴雨天气过程与层云降水和对流活动密切相关。

3. 为了有效应对类似极端天气事件,应加强气象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提高预报准确率;同时加强城市排水系统建设,提高城市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

郑州“7.20”极端暴雨天气的基本观测分析

郑州“7.20”极端暴雨天气的基本观测分析

郑州“7.20”极端暴雨天气的基本观测分析郑州“7.20”极端暴雨天气的基本观测分析一、引言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诸多挑战,极端天气现象频频发生。

2016年7月20日,河南省郑州市遭遇了一场罕见的极端暴雨,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灾害。

本文将对这场极端暴雨的基本观测进行分析,以期为今后相关研究和应对极端天气的措施提供参考。

二、暴雨形成原因1. 气象背景7月20日,郑州市位于中国华中地区的内陆城市,这时正值梅雨季节,气候湿热。

高温和湿度的组合为暴雨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2. 大气环流暴雨的形成与大气环流有密切关系。

郑州位于暖湿气流和冷干气流的交汇带,气温骤降会形成冷涡,引发对流云团发展,进而导致暴雨天气。

三、暴雨观测数据分析1. 降雨量从观测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7月20日的降雨量异常巨大,全天的降水量达到了历史上罕见的400毫米以上。

这一降水量几乎相当于郑州市年平均降水量的三分之一,可见极端暴雨的突发性和猛烈程度。

2. 降水强度分析降水强度数据,我们发现短时间内的降雨强度非常大。

部分小时降水量超过100毫米,极大地增加了地表径流和城市内涝的风险。

3. 降水分布根据观测数据,降水分布呈现出集中性和不均匀性。

郑州市南部和东部地区降雨量较大,西部和北部地区降雨量相对较少。

这种不均匀分布的特点增加了城市内涝的程度。

四、极端暴雨导致的影响1. 水域涨水郑州市临近黄河,暴雨直接导致河水迅速上涨。

未能及时疏通排水系统的排水能力不足,使得部分地区周围的水面上涨过快,形成洪水。

2. 内涝灾害暴雨导致郑州市城区多个区域出现严重内涝灾害。

市政设施无法应对巨大的径流量,导致道路积水、密集低洼地区内涝等问题,车辆和行人无法通行。

3. 居民生活受到打击暴雨造成城市供电中断、交通瘫痪、通讯中断等问题,给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和困扰。

五、极端暴雨应对措施1. 加强气象监测预警加强气象观测网络的建设,提高对极端天气的预测和监测能力,及早发出预警信息,提醒民众做好防范准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到暴雨天气数据分析
作者:马颐樱
来源:《科学与信息化》2018年第32期
摘要通过常规资料和物理量场产品,从环流系统特征和物理量场特征,对青海省2016年7月7-8日大到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500 hPa高空切变和700 hPa暖低压是此次大到暴雨降水过程直接影响系统,高层西风急流和强南风是暴雨产生和维持重要因素,为以后大到暴雨天气预报和预警服务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到暴雨;物理量场特征;环流系统特征
青海省位于内陆,受水汽条件的限制,暴雨发生的概率比较小,但是如果发生大到暴雨对青海省所造成的灾害是非常严重的。

据相关统计显示,青海省的大到暴雨主要集中在汛期,是青海主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

随着全球不断变暖,青海地区的极端天气也是越来越多,灾害性天气也是越来越多。

本文主要青海省2016年7月7-8日大到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为以后大到暴雨天气预报和预警服务提供参考。

1 降水情况
相关规定在24小时降水量大于25毫米的降水称为大到暴雨,同时规定当有≥1个站日降水量达到该标准记为一个大到暴雨日;同日有≥3个站出现达到暴雨时称为一次区域性大到暴雨降水过程。

在2016年7月7-8日,青海省东部出现了大范围降水天气,其中降水量达40毫米以上有11个站点。

造成了青海省东部受灾严重,其中部分乡镇出现了洪涝灾害,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1]。

2 环流系统特征
在2016年7月7日8点,500 hPa处于反气旋环流中;在晚上8点,500 hPa青海省形成东北西南向切变,暖空气在东部交汇,T-Td小于4℃,从而导致青海省东部区域降水。

此时,300 hPa中高纬环流比较平直,河西走廊有急流带,非常利用高空抽吸作用。

高层冷暖空气进行交汇,底层暖气压低,导致了青海省东部大雨天气[2]。

3 物理量场特征分析
在在2016年7月7日~8日,青海东部出现了大到暴雨天气,主要是受500 hPa高空切变、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700 hPa上的暖低压的影响,导致出现大到暴雨天气[3]。

在2016年7~8日沿102°E垂直速度纬度-高度垂直剖面,暴雨发生当日上午8点(图
1a),暴雨区附近就开始有垂直上升运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上升运动强度增强,在下午2点(图1b)暴雨区上空上升运动比较强,在晚上8点,上升运动高度达250 hPa左右(图
1c),从而更好地为强降水发生提供了抬升条件。

在8日凌晨2点暴雨趋于结束时(图1d),暴雨区上空逐渐转为下沉气流。

3.1 水汽场分析
在2016年7月7日上午8点有两支明显水汽输送到高原地区,其中一支经过高原西南方向进入青海省,另外一支沿副高外围进入青海省,两支气流形成水汽幅合区。

在下午2点,东部水汽通道有了明显增强,在南风的影响下,这支水汽通道进入河西走廊地区,强水汽幅合中心也东移北抬,可以看出水汽和动力辐合是造成大到暴雨重要的条件[4]。

3.2 不稳定能量场分析
此次暴雨过程中暴雨区上空大气层结中能量变化,过程期间门源、同仁两站上空假相当位温变化情况,在暴雨发生期间,门源和同仁都有假相当位温高能舌向500hPa以下延伸,而500~200hPa是假相当位温低值区,说明暴雨区随着高度增高,假相当位温是减小的,即≤0,此期间大气层结处于不稳定状态。

所以,此次过程假相当位温在高度上呈上冷下暖不稳定层结,南北差异也较大,能量较大为降水提供有利条件[5]。

4 结束语
(1)500 hPa高空切变和西南急流、700 hPa暖低压是此次降水过程直接影响系统,地面辐合线提供触发机制。

(2)此次过程具有较强不稳定能量,不论是假相当位温,还是500 hPa与700 hPa温度递减率,都是此次暴雨产生的必要条件。

(3)长时间序列降水,需要动力条件也较高,包括风切变、高空急流作用。

此次过程中高层西风急流、风切变和强南风是暴雨产生和维持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 王江山,李锡福.青海天气气候[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4:225-342.
[2] 段荣,王芬,熊方,等.西南低涡造成连续大暴雨天气个例诊断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8):4696-4699.
[3] 滕水昌,殷玉春.河西走廊一次大雨天气诊断分析[J].干旱气象,2010,28(1):81-86.
[4] 贾宏元,穆建华,孔维娜.2004年宁夏一次区域性大到暴雨的诊断分析[J].干旱气象,2005,23(2):24-29.
[5] 张增文,苟日多节,王发科,等.柴达木盆地区域性中到大雨个例分析[J].气象科技,2007,35(1):88-9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