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匹马两个人》阅读试题及答案
一匹马 两个人 阅读理解

一匹马两个人阅读理解摘要:I.引言A.介绍一匹马和两个人B.引发读者兴趣II.马的描写A.马的外貌特征B.马的性格特点C.马的能力和技能III.两个人的介绍A.两个人的基本信息B.两个人的性格特点C.两个人和马的关系IV.阅读理解A.阅读材料的内容概述B.阅读材料中的马和两个人C.阅读材料的主旨和启示V.结论A.总结马、两个人和阅读理解的关系B.强调阅读理解的重要性C.鼓励读者进行阅读实践正文:在广袤的草原上,一匹矫健的马儿在阳光下奔跑,它那棕色的毛发闪耀着光芒,像是在诉说着无尽的传奇。
这匹马不仅外貌引人注目,它的性格更是让人赞叹不已。
它勇敢、坚定,勇往直前,似乎永远不知疲倦。
这匹马的名字叫“追风”。
在草原的另一边,住着两个人,一个叫张三,另一个叫李四。
他们是一对好兄弟,从小一起长大,一起在这片草原上放牧。
张三性格开朗,乐于助人,而李四则内敛沉稳,深思熟虑。
他们对“追风”都有着深厚的感情,不仅把马当作自己的朋友,更是把它当作家人。
有一天,张三和李四在放牧的时候,无意间发现了一本名为《一匹马的故事》的书籍。
这本书讲述了关于一匹马的传奇经历,以及它给人们带来的启示。
张三和李四兴致勃勃地阅读起来,想要从这本书中了解更多关于马的知识。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张三和李四逐渐明白了“追风”的许多特点和习性。
他们开始更加珍惜与马的相处时光,也更加懂得如何与马沟通和交流。
这本书不仅让他们更加了解马,还让他们意识到阅读理解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阅读,才能了解更多的知识,才能更好地与周围的世界相处。
总之,一匹马和两个人共同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故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阅读理解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人性的颠覆——解读《一匹马两个人》

乡村 , 有一 对相 亲相爱 的老夫妻 , 但不幸 的是 , 他们 的独子
因强 奸 罪 两 次 入 狱 , 与 他们 相伴 到 老 的却 是 他 们 家 养 的 而
一
是 强 奸 罪 。这 回 他 是 把 拒 绝 给 他 做 裤 子 并 且 无 情 讥 讽 他 的 胡 裁 缝 强 奸 了 , 使 胡 裁 缝 投 井 自杀 , 次 他 被 重 判 2 致 这 0
般 对 它 了 。在 马 的记 忆 里 , 难 忘 却 的是 “ 的 背 上 吃 了 最 它 主 人数 不 清 的鞭 子 ” 特 别 是 老人 儿 子 第 一 次 入 狱 后 , , 老人
下这种让人不可理喻的罪呢?事情也很 简单 : 村里有 一个
蛮 横不 讲 道 理 的女 人 叫薛 敏 , 家 的菜 园被 老头 家 养 的 几 她 只鸡 给 “ 了个 溜 光 ” 本 来 老 头 说 赔 钱 或 把 鸡 送 给 她 . 鹄 , 但 她 为 了“ 让 他 家 多赔 点 钱” 蛮 横 不答 应 , 故 意 刁 难 老 能 就 并
而 让 我 们 看 到 当今 社 会人 性 的 堕 落 。
[ 关键词]人性 ; 颠覆 ; 短篇 小说 ; 一匹马两个人》 《
[ 图分 类 号 ]I 7 4 [ 献 标 识 码 ] A [ 章 编 号 ] 10 69 (o6 o 一09 0 中 2 . 0 文 文 02— 9 12o ) t 04— 2
头 为他 张 罗 对 象 时 , 都 拒 绝 了 。但 令人 瞠 目结 舌 的 是 , 他 他 两 次 入 狱 的 罪 名 都 是 “ 奸 罪 ” 是 什 么 原 因 驱 使 他 犯 强 。
神无所寄托 , 就在 离村子 2 里路 的二道河子开荒 种麦 , O 然
一匹马 两个人 阅读理解

一匹马两个人阅读理解摘要:1.一匹马的故事2.两个人的相遇3.阅读理解的重要性正文:【一匹马的故事】在一个遥远的村庄,住着一位老农夫和他的一匹马。
这匹马非常勤劳,每天都帮助老农夫耕地、拉车,是老农夫的得力助手。
有一天,这匹马突然病倒了,老农夫非常担忧,他担心这匹马无法再帮助他工作。
村里的医生过来诊治,告诉老农夫这匹马需要好好休息,才能恢复健康。
老农夫听从医生的建议,让马休息了一个月,这期间他亲自照顾马的饮食起居。
终于,这匹马恢复了健康,重新回到了田间地头,继续帮助老农夫工作。
【两个人相遇】在这个村庄里,住着一位年轻的教师,他叫小李。
小李热爱阅读,他总是能从书中找到生活的智慧。
有一天,小李在村里的书店遇到了一位女孩,她叫小红。
小红也喜欢阅读,两人很快就成了好朋友。
他们一起分享阅读心得,互相推荐喜欢的书籍,彼此的阅读水平都得到了提高。
在阅读中,他们学会了如何理解文字背后的意义,如何从故事中汲取智慧。
【阅读理解的重要性】阅读理解对于每个人都至关重要。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了解世界的奥妙,明白生活的真谛。
同时,阅读理解还能提高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当我们遇到问题时,阅读理解能力能帮助我们找到解决方法。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阅读理解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具备这种能力,我们才能在海量的信息中筛选出对自己有益的知识。
就像那匹马在休息后恢复了健康,我们也需要在阅读中不断地休息、调整,才能更好地理解文字背后的意义。
同样,当我们遇到问题时,我们要像小李和小红一样,通过阅读去寻找答案,从故事中汲取智慧。
2024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小说阅读之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

特别提示: (2)视角并不是唯一的,可多个叙述视角交织转换(故事套故事、听他人讲故事)。多个叙述视角的功能是不一样的,但穿插起来可以使叙述立体化、更自由、有变化,能多层次、多角度地表现人物和主题。举例: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第二段 《林黛玉进贾府》
忽一日,李小二正在门前安排菜蔬下饭,只见一个人闪将进来,酒店里坐下,随后又一人闪入来。看时,前面那个人是军官打扮,后面这个走卒模样,跟着也来坐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水浒传》作为大部头著作,用的是全知视角,可这一段叙述显然是6以李小二的视角(事件的旁观者)出发的。明末小说批评家金圣叹在这一段后批道:“‘看时’二字妙,是李小二眼中事。一个小二看来是军官,一个小二看来是走卒,先看他跟着,却又看他一齐坐下,写得狐疑之极,妙妙。”他不仅看出了视角的变换,而且注意到这种变换对故事中情绪氛围变化的影响。这种改变很好,李小二不是当事人,但他对事情并非漠不关心。林冲是他的恩人,所以凡可能和林冲有利害关系的事情,他都关心、敏感。别人不注意的,他注意到了。酒店进出几个人,本来是平常事,但李小二眼中看出了可疑,这样,增强了阅读效果,并且利于设置悬念。
小说作为叙事性文学,十分讲究如何讲述故事,叙事的切入角度、视角变化、方式、技巧以及节奏等腾挪跌宕之处甚多。近几年高考对小说叙述特征的考查逐渐成为热点,涉及叙述视角、叙述人称、叙述方式、叙述腔调、叙述顺序、叙述节奏、叙述联结、叙述结构等多个方面。 命题角度或着眼于整体分析“小说是如何叙述故事的”“小说在叙事上有何特点”,或着眼于“叙述结构”“叙述人称(须全面掌握小说叙述特征的常规角度,熟悉相关题型及答题技法。
《一匹马两个人》阅读试题及答案

《一匹马两个人》阅读试题及答案《一匹马两个人》阅读试题及答案一匹马两个人迟子健一匹老马拉着两个老人,朝二道河子方向走。
马是瘦马,走起路来就难免慢慢腾腾的。
两个老人,是一对夫妻。
老头子跟老马一样瘦,老太婆则像个大树墩一样胖。
他们都是小眼睛,是那种懒得睁开的、老是处在半梦半醒间的小眼睛,尤其是老太婆。
因而有的时候,马觉得老太婆是没长眼睛的人。
二道河子离他们居住的村庄有二十里路。
这条路,马不知走了多少趟,也不知走了多少年,只记得以前背上吃了主人数不清的鞭子。
马还记得,他们的儿子第一次被人用手铐带走时,哪怕是走在没有辎重的平道上,它也要挨上几十道鞭子。
而他第二次戴着手铐被人带走后,他们对它则温情多了,夜里不忘了喂点豆饼给它吃,女主人还常常用一把刷子给它理鬃毛,仿佛把它当成了他们的儿子。
同以往一样,坐在车辕的男人垂着头袖着手打盹,车尾的老太婆则躺着睡觉。
他们不用担心马会走错路,因为去二道河子只这一条路。
他们也不用担心马会受惊,因为这个季节没有其他的车辆过来。
马呢,它知道两个人都在迷迷糊糊地睡,所以它若遇见笔直的路段时,也抽空打一下盹,它老是觉得累。
马打了一个响鼻,示意二道河子已经到了。
果然,老头子下了车,他先用乎抚摩了一下汗涔涔的'马,无限怜惜地说:“唉,瞅瞅你这一身的汗,真让我不忍心再使唤你了。
”说着,他回头去看车尾的老伴。
“老太婆,你到哪里了,我看不见你,你给我个音呀!” 老头子叫道。
老头听不见老太婆的声音,他急了,仔细地看看周围,也不见人影。
他这才明白,老太婆丢了。
他责备自己太粗心,边掉转车头,折回去寻找。
马听见老头呼唤老太婆,已经明白了。
尽管它已经累得眼花缭乱了,还是加快了步伐。
可是老头还是嫌它走得慢,他没有鞭子,就下车折了一根柳条,不停地抽它。
马虽然疼痛难耐,但仍闷着头,拼命快走。
老头子并不领情,心急火燎地持续抽它。
大约走了四里路,他们发现了老太婆,她横躺在路上。
老头叫了一声:“你怎么睡在路上了,吓死我了。
2023年湖南省株洲市芦淞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一、语言文字积累与运用(共34分)(一)单项选择题(共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纯粹(cuì)鞠躬尽萃亘古(gèng)持之以恒B.契约(qì)锲而不舍威慑(shè)蹑手蹑脚C.斑斓(lán)力挽狂斓仰慕(mò)蓦然回首D.拙劣(zhuó)相形见绌真谛(dì)根深缔固2、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①竹,柔韧清秀,刚健挺拔,最宜入诗入画。
②竹如谦谦君子,它有兰的优雅,松的高洁,深受古代文人的青睐。
③那成片的竹林,风过如丝弦裂帛,雨来如琴瑟和鸣,那就是一首抒情诗,一幅水墨画。
④“虚心有致,高风亮节”是文人雅士对竹的评价,“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则是活脱脱的人格写照了。
⑤郑板桥一生爱画竹,自有个中缘由;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也不仅仅是情趣使然。
A.④⑤②①③ B.①③②⑤④C.①②③⑤④ D.①③④②⑤3、某同学读完《神奇的成语》后,写了下面语段,请你帮他选出空格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成语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化,其内容①,丰富多彩。
无论是对历史的广泛采撷,还是对语言的高度概括,都让人②。
穿过风云变幻的岁月,我们与美好的文字③感悟其中的生活智慧,思索其中的人生哲理,我们在赞叹它多姿多彩的同时,也领悟到人生的千姿百态。
A.①包罗万象②眼花缭乱③不期而至B.①包罗万象②叹为观止③不期而遇C.①轻描淡写②叹为观止③不期而至D.①轻描淡写②眼花缭乱③不期而遇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2018俄罗斯世界杯”引发了一场足球热,据统计,大约三分之一左右的年轻人希望亲临现场观看世界杯。
B.通过纪念汶川地震十周年,使人们又一次重温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场景。
C.电影《芳华》勾起了一代人的回忆,是因为他们怀念那个时代的原因。
解读迟子建《一匹马两个人》

解读迟子建《一匹马两个人》解读迟子建《一匹马两个人》迟子建的《一匹马两个人》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呢?作者是如何来描写的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当一个敏感的、纯净的女孩要用自己的笔来描摹世界,表达感受时,她是难以用理性的笔触把握宏观世界的,只能用整个的心灵描写她熟悉的、钟情的、具有生活底蕴的生活”然而迟子建的小说创作却并爿i是单单的只有“温情”这一个特点,我们同时也可以关注到她于小说创作之中不止一次地有意渲染和设置的悬念氛围。
2003年,迟子建获得了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还有评论家认为,迟子建蜚声文坛的原因恰恰在于她的小说文本“兼备清新与神秘感的双重性”:也有研究者称其小说文本经常带有“欧·亨利式”的结尾。
《一匹马两个人》就是迟子建在温情故事中充分使用叙述技巧设置悬念的一篇典型作品。
这是个淡去发生时间和发生地点的故事,文本讲述了困儿子入狱而相依为命的一对老夫妻和他们的爱马因为偶然和必然的原因相继先后死去的简单故事,中间穿插着王木匠对老婆子的关爱和薛敏母女复仇。
作家将一个情节并不算曲折的故事,通过叙事视角的选取,叙事顺序设置的“发现”感,情节铺垫埋伏以及开放性的“突转”结局等几个方面的精心设计,使这个故事在继承迟子建一贯温情风格的同时,充满了令人叫绝的悬念感。
一、独特的叙事视角选取《一匹马两个人》在使用传统的叙事视角(全知视角)的同时,还经常穿插使用老头子的视角以及“马”的视角进行叙事。
由于老头子对于现实存在诸多的误解和未知,作为老头子的人物视点叙事存在着限制性;马这一独特的叙事视角对传统的视角又不断进行干预和干扰,从马的眼睛里观察到的人与事和普通视角下的观察存在明显的差异,使两种叙事的声音之间形成一种离间,而这种离间也形成了另外。
一种独特的审视视角。
例如由于老太婆太胖,马认为她是“没有长眼睛的人”;在马眼睛里,山足“一座很大很大的`房屋”,认为“云彩是有生命的”,住在山里,等等。
作者刻意选取的马的视角,“用陌生或反常的方式表现人们熟悉的事物,把人们习以为常的事情变成陌生或新奇的对象”给读者以新奇的阅读体会,用一种新的角度重新审视读者熟悉的世界,使文章产生“陌生化”的叙事效果,从而克服习惯造成的感觉迟钝和麻木,充分的引起读者的好奇心。
迟子建《一匹马两个人》赏析

迟子建《一匹马两个人》赏析作者:曹桂玲来源:《文学教育》2009年第10期任何文学作品都与作家个人的生活经验分不开,所有作品都在生活中或多或少有其原型。
毕飞宇本人也说“经验对作家的价值,我觉得怎么评价也不过分”,经验是一部作品最原始的雏形,也是小说创作的根底。
同时。
作家的情感也是创作的重要因素。
迟子建早期的作品清新、纯净,充满了爱意与温暖。
可以说,从妇《北极村童话》的发表开始,“春天的温馨”就定下了迟子建全部前期作品的基调。
然而,2002年丈夫车祸而亡,这一婚姻不幸对迟子建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这次经历从根本上改变了迟子建的创作。
“从迟子建寡居后的第一部小说开始,其创作上的变化相当明显,一种鲜见于她的沧桑感,像深秋山间的冷雾弥漫开来,笼罩了从前童话牧歌的天地。
”的确,唯美主义的温情立场不可能在丈夫死后依然延续在她的作品里。
接下来她写了《越过云层的晴朗》、《一匹马两个人》、《雾月牛栏》,这些作品都明显带有个人伤痛记忆的痕迹。
正如蒋子丹所认为的那样,这些作品中包含了迟子建对宿命的伤感,对哀伤的不堪,都带有个人伤痛记忆的痕迹。
而这种影响,也使得迟子建所创作的文学作品的基调发生转变:不再温婉浪漫,不再唯美温情,不再只是带有春天的温馨。
更多的是伤痛的痕迹。
文学创造要基于对现实的洞察力,文学创作是来源于生活的,但文学创作却不仅仅囿于作家个人的生活经验。
否则就好比作家所说的“身体在路上,心却在牢笼中”,只能导致灵感枯竭。
就说《一匹马两个人》吧,迟子建没有单纯采用现实主义手法,而是写实、浪漫、轻度魔幻的技法相互渗透、交织,使作者的表达更加自由。
首先,作者采取了一种淡化悲哀的写作手法。
作者的笔下,没有痛不欲生的哭诉,没有呼天抢地的哀号,但是我们依然能从她那冷静的文字中读出她的悲伤。
《一匹马两个人》是一部与车祸有着隐晦关联的小说,它的苍凉、令人心酸而动容的内容与作者当时悲伤的心境绝不能说没有关系,这部作品是迟子建对那个大兴安岭的春天最深切的怀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匹马两个人》阅读试题及答案
一匹马两个人迟子健一匹老马拉着两个老人,朝二道河子方向走。
马是瘦马,走起路来就难免慢慢腾腾的。
两个老人,是一对夫妻。
老头子跟老马一样瘦,老太婆则像个大树墩一样胖。
他们都是小眼睛,是那种懒得睁开的、老是处在半梦半醒间的小眼睛,尤其是老太婆。
因而有的时候,马觉得老太婆是没长眼睛的人。
二道河子离他们居住的村庄有二十里路。
这条路,马不知走了多少趟,也不知走了多少年,只记得以前背上吃了主人数不清的鞭子。
马还记得,他们的儿子第一次被人用手铐带走时,哪怕是走在没有辎重的平道上,它也要挨上几十道鞭子。
而他第二次戴着手铐被人带走后,他们对它则温情多了,夜里不忘了喂点豆饼给它吃,女主人还常常用一把刷子给它理鬃毛,仿佛把它当成了他们的儿子。
同以往一样,坐在车辕的男人垂着头袖着手打盹,车尾的老太婆则躺着睡觉。
他们不用担心马会走错路,因为去二道河子只这一条路。
他们也不用担心马会受惊,因为这个季节没有其他的车辆过来。
马呢,它知道两个人都在迷迷糊糊地睡,所以它若遇见笔直的路段时,也抽空打一下盹,它老是觉得累。
马打了一个响鼻,示意二道河子已经到了。
果然,老头
子下了车,他先用乎抚摩了一下汗涔涔的马,无限怜惜地说:“唉,瞅瞅你这一身的汗,真让我不忍心再使唤你了。
”说着,他回头去看车尾的老伴。
“老太婆,你到哪里了,我看不见你,你给我个音呀!”老头子叫道。
老头听不见老太婆的声音,他急了,仔细地看看周围,也不见人影。
他这才明白,老太婆丢了。
他责备自己太粗心,边掉转车头,折回去寻找。
马听见老头呼唤老太婆,已经明白了。
尽管它已经累得眼花缭乱了,还是加快了步伐。
可是老头还是嫌它走得慢,他没有鞭子,就下车折了一根柳条,不停地抽它。
马虽然疼痛难耐,但仍闷着头,拼命快走。
老头子并不领情,心急火燎地持续抽它。
大约走了四里路,他们发现了老太婆,她横躺在路上。
老头叫了一声:“你怎么睡在路上了,吓死我了。
”
马满身是汗,疼痛难忍,四条腿没有一条不在打哆嗦。
它不像老头子那么乐观。
果然,老头子发现老太婆的额头都是血,而地上也是血迹斑斑。
老头试了试她的鼻息,一点呼吸都没感觉到,再摸她那双粗糙的手,已经冰凉如秋日的河水。
当老头子看见路面有一块凸出来的像笋尖一样的带有血迹的石头时,他咆哮着,使劲踢那石头,而石头就龇着血
红的牙望着老头子。
老头子从车上取下镐头,奋力砸那石头,石头迸溅出一串串火花,瞬间分崩离析。
他们朝那村庄走去。
一块这么不起眼的石头就要了她的命,老头子想不明白。
她落地后是不是呼唤他了?可惜他耳朵不如年轻时灵便了,而且马车一旦走起来,听到的只是马蹄声。
他这样一想,就有些怨恨马了。
而马呢,也走得心事重重。
它在责备自己。
一定是因为它走路不如以往利索,腿常常抖一下,车也随之颠簸一下,相必她就是这么被颠倒地上的。
而且,在拉扯的过程中少了分量,它应该有所觉察的,可它什么也没有察觉到。
它是个废物了。
马觉得自己最好就此不要吃草了,就这么晚结算了。
老马就在那一天水草未尽,老头子也是粒米未食......
(节选自迟子健《一匹马两个人》有删减)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开头一段如特写镜头,把读者带入悠远的情境中,让读者对老马、老路有初步认识;同时引领全文,使文章显得有章法。
B.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两位老人“懒得睁开的、老是处在半梦半醒间的小眼睛”显示出他们生活的懒散和内心的空虚。
C.老头子垂着头袖着手打盹儿,老太婆躺在车尾睡觉,老马也抽空打个盹儿,这些描写都为老太婆出现意外和没及时察觉埋下伏笔。
D.在朝村庄走去的路上,小水细腻地刻画了老头子和老马深深自责又责怨对方的心理,这这使他们的形象更加鲜明。
E.本文讲述了一匹马和两个人的故事,老人和老马相伴的平静生活被一块石头突然打破,情节简单,语言质朴,缺耐人寻味。
8.小说讲述的故事“凄凉但不乏温情”,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4分)
9.除使用传统叙事视角外,小说还刻意选取了“马”的视角。
从“马”的视角叙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
试题答案:
7.CE
8.“凄凉”表现为人生的悲苦无常:儿子两次入狱,老太婆猝然离世,老头子晚年孤单、凄惨。
②“温情”表现为人与人、人与马之间的深情:老头子对老太婆感情深厚,老马与老两口相依相伴,令人感到温暖。
9.①把马人格化,马的心理活动与人的心理活动相结合,更好的推动情节,强化情感。
②用“马”这一心的视角
重新审视人们熟悉的世界,给人以新奇的阅读体验。
③“马”的视角与传统视角相结合,互为补充印证,增强小说的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