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侵染过程
侵染过程及循环

侵入期
将病原菌侵入寄主到建立寄生关系的这段时间, 称为病原物的侵入期。
侵入的途径
• 直
接
侵
入
• 自然孔口侵入 • 伤 口 侵 入
侵入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 受寄主的感病期、感病器官、病原物 侵入时环境条件的影响。环境条件中 以湿度和温度的影响最大。
1、湿度Βιβλιοθήκη 湿度高低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决定孢子能否萌 发和侵入,是影响病原物侵入的主要因素。 2、温度
影响产孢的因素:
• 1、温度:有性孢子越冬后的落叶中产生,其发育过程需要 一个低温阶段 • 2、湿度:高湿度有利于子囊壳的形成,能促进子囊孢子的 产生。 • 3、光照:光是许多真菌产生繁殖器官所必需的。
• 4、寄主:病原物与寄主的组合决定病原物与寄主的亲和性 程度,进而决定病害症状的表现和类型,症状的发展速度 及病部繁殖体的数量。
潜育期
↓
呈现症状
发病期
↓
病部死亡,产生孢子
• • • • •
病原物侵染过程包括: 接触期(侵入前期) 侵入期 潜育期 发病期
(一)侵入前期(接触期)
指从病原物与寄主接触或到达能受到寄主外
渗物质影响的根围、叶围,即到达侵入部位形成
各种侵入结构的一段时期.
此期是病原物侵染过程的薄弱环节,防治的有
利阶段。
潜育期的长短与病害流行有密切的关系。潜 育期短,发病快,循环次数多,病害容易大发生。
发病期
发病期从出现症状直到寄主生长期结束,甚至植物 死亡为止的一段时期。
症状出现以后然后进入繁殖阶段产生 子实体,症状也随着有所发展。显症期是病 原物大量增殖、扩大危害的时期。
真菌性的病害往往在受害部位产生孢 子等子实体,称为产孢期。
植物病害的侵染过程及侵染循环-PPT

5、介体
昆虫是多种病毒、细菌和线虫的传播介体;
一种病原物可以在几个场所越冬、越夏。
(二)初侵染和再侵染
1、初侵染:越冬或越夏的病原物接种体在生长季节中 首次引起寄主发病的过程称为初侵染。
2、再侵染:受到初侵染而发病的植株上产生的病原物, 在同一生长季节中经传播引起寄主再次发 病的过程叫再侵染。
➢ 大多数真菌需要较长的潮湿时间。
3、光照:光是许多真菌产生繁殖器官所必需的。
❖ 一般12 h的光暗交替,就能促进孢子产生。 ❖ 有些真菌需要在全光条件下培养才能产生孢子。 ❖ 紫外光和近紫外光对某些真菌的繁殖有促进作用。
二、 侵染循环
定义:指病害从一个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 度发病的过程,也称为病害循环。
根据在流行过程中是否出现再侵染把病害划分为:
1)单循环病害:指在病害循环中,只有初侵染没有再侵 染或虽有再侵染,但危害作用很小的病害。
2)❖多多为循种环传病或害土:传的系统性病害;
❖受环境的影响较小(病原物产生抗逆性较强的休眠体);
❖每年的流行程度主要取决于初始菌量。 ❖此类病害在一个生长季节菌量增长幅度不大,但能够逐年积累, 稳定增长,若干年后导致较大的流行,因而也称“积年流行病 害”。
在变动的室温下,几天之后就能产生大量孢子。
❖ 有性孢子产生的温度范围比无性孢子更窄,且要求较低的温度。 白粉菌:晚秋才产生闭囊壳,主要是受温度的影响。 子囊菌:有性孢子越冬后的落叶中产生,其发育过程需要一个低温 阶段。
2、湿度
➢ 在实验室中,对未产生子实体的病组织,常用保湿 的方法促其产生子实体。
此期是病原物侵染过程的薄弱环节,防治的有利阶段。
植物表面孢子萌发 形成侵入结构
第八章侵染过程

第八章侵染过程第八章侵染过程1、教学目的在上述各病原学学习的基础上,结合各病原物的基本特征和特性,讲述病原物的侵染过程的特点,并了解这些基本原理与病害控制的关系。
2、重点和难点重点:病原物侵染过程的4个阶段。
难点:侵染过程与病害控制的关系。
3、教学方式使用CAI课件进行讲授。
4、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一、什么叫做侵染过程(infection process)病原物的侵染过程,就是病原物与寄主植物可侵染部位接触,并侵入寄主植物,在植物体内繁殖和扩展,然后发生致病作用,显示病害症状的过程,也是植物个体遭受病原物侵染后的发病过程。
病原物的侵染过程受病原物、寄主植物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即所谓“病三角”关系,而环境因素又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
二、侵染过程的划分病原物的侵染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为了便于分析,侵染过程通常分为4个时期,即接触期、侵入期、潜育期和发病期。
正如刚才所说,病原物的侵染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所以各个时期的划分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尤其是病原物的种类繁多(复习:有哪几类病原物?病例?),植物病害的种类也多,各有其侵染特点。
为了使初学者容易理解,故作这样的划分。
第二节接触期这一时期非常重要。
重点阐明病原物是怎样靠近植物的,识别又是怎样发生的。
一、何谓接触期所谓接触期是指病原物与寄主接触,或达到能够受到寄主外渗物质影响的根围或叶围后,开始向侵入的部位生长或运动,并形成某种侵入结构(如侵染垫、附着胞等)的一段时间。
在病原物侵入寄主以前,首先必须与寄主植物接触。
在自然界存活的病原物,需要依靠一定的动力或介体,例如气流、流水、昆虫等,才能从一些地方转移到另一些地方。
病原物必须落在感病的寄主的感病部位上,才有可能侵染寄主,这部分的内容在“病害循环”中将详细说明。
二、接触前植物分泌物对病原物的影响1、根部分泌物对病原物的刺激作用根部分泌物可刺激或诱发土壤中的有些病原真菌、细菌和线虫等或其休眠体的萌发,有利于产生侵染结构和进一步侵入,这种影响可达到根部数厘米以外----病原物的趋化性现象。
侵染过程

六、植物病害潜育期பைடு நூலகம்长短
第八章 侵染过程
病原物的侵染过程(infection process):
侵染过程:指植物个体遭受病原物侵染后的发
病过程。简称病程. 病原物与寄主植物可侵染部位接触 侵入寄主 在植物体内繁殖和扩展 发生致病作用 显 示病害症状. 病程受病原物、寄主植物和环境因素(物理、化 学和生物等)的影响。 病原物的侵染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为了便于分 析,侵染过程一般分为几个时期。
3.伤口侵入
植物表面的各种损伤的伤口,都可能是病原物侵入 的途径。例如:机械损伤、自然伤口等。 (1)有的病原物是以伤口作为侵入的途径。 (2)有的病原物除以伤口作为侵入途径外,还利用 伤口的营养物质。 (3)还有一类病原物先在伤口附近的死亡组织中生 活,然后再进一步侵入健全的组织。这类病原物有 时也称作伤口寄生物,大都是属于寄生性较弱的寄 生物。 (4)植物病毒需要有不会造成寄主死亡的极轻微的 伤口作为侵入细胞的途径。 (5)病原生物的侵入途径与防治方法有关。
一、病原物的侵入途径和方式
1、各种病原物的侵入途径:
(1)真菌 芽管、菌丝 自然孔口或伤口侵入, 真菌 角质层或者表皮直接侵入, 高等担子菌 根状菌索侵入。 (2)植物病原细菌 自然孔口和伤口侵入, (3)植物病毒 各种方式造成的伤口侵入的。虫媒 传染的病毒是通过虫媒口器取食时才能侵入寄主植物。汁液 和嫁接传染的病毒也可通过其它媒介造成的伤口侵入寄主植 物。 (4)线虫 口针穿刺和进入末损伤的植物细胞和组织。 (5)寄生性种子植物 吸根穿透力也是很强的。
四、病原物吸收营养的方式
1、高渗透压;(寄主细胞的渗透性增强, 使得胞间有充足的水分和养分) 2、酶的作用;病原物分泌的一些降解酶类 (如果胶酶、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等)
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的关系

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的关系一、侵染过程1. 接触寄主:病原物首先需要接触并附着在寄主植物的表面,这通常需要有一定的物理或化学刺激。
例如,病原菌的孢子或菌丝可能会被风、雨、露水、昆虫等携带并传播到寄主植物上。
2. 侵入寄主:在接触寄主后,病原物会通过各种方式侵入寄主体内。
这可能包括直接穿透寄主的表皮、通过自然孔口(如气孔、水孔等)进入,或是利用昆虫等传播媒介进入。
病原物的侵入通常需要特定的条件和环境,例如湿度、温度、光照等。
3. 在寄主体内的扩展:一旦进入寄主体内,病原物会开始繁殖并扩展。
这可能包括在寄主的细胞间或组织内扩展,破坏寄主的正常生理机能,以及与寄主争夺水分、养分等。
病原物的繁殖和扩展速度通常受到环境条件(如湿度、温度、光照等)的影响。
4. 产生繁殖体:在寄主体内,病原物会形成各种繁殖体,如分生孢子、菌丝等。
这些繁殖体可以在适当的条件下再次侵染寄主植物或在环境中繁殖,形成新的侵染源。
二、病害循环1. 初侵染:初侵染是指病原物第一次侵入寄主并繁殖的过程。
初侵染通常发生在病原物与寄主接触和侵入后,并在寄主体内产生可见的病症或症状。
初侵染的成功与否取决于病原物的种类、数量、环境条件以及寄主的抗病性等。
2. 再侵染:再侵染是指病原物在寄主体上繁殖后,再次侵入寄主并继续繁殖的过程。
再侵染通常发生在初侵染后的数天到数周内,其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取决于环境条件(如湿度、温度、光照等)、病原物的种类和数量以及寄主的抗病性等。
再侵染是导致病害流行和扩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3. 病害流行:当病原物的数量和种类增加,同时环境条件适宜时,病害会迅速扩展和流行。
这通常需要一定的气象条件(如湿度、降雨、温度等)和社会因素(如农业操作、人口流动等)的配合。
病害流行的程度和速度取决于病原物的种类、数量、环境条件以及寄主的抗病性等。
4. 终末期:随着时间的推移,病原物的数量逐渐减少,寄主的抗病性也逐渐增强,病害逐渐减轻并趋于消失。
植物病理侵染过程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侵染结构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侵入所需要的时间
病毒 细菌 一旦接触随 即侵入。
病原真菌
要经过萌发和形成芽 管才侵入,通常为 几小时,很少超过 24小时。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侵入所需要的接种体的数量
➢ 病原物的侵入要有
一定的数量,才能 侵染剂量因病原物的种类、寄主品
三、病原物在植物体内繁殖和蔓延的部位
局部侵染
病原物的分布局限 在侵染点附近, 引起局部感染。
系统侵染
病原物从侵染点向 其他部位蔓延, 甚至引起全株性 的感染。
四、潜育时间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 植物病害潜育期的长短是不一样的,一 般10天左右。
▪ 潜育期的长短影响因素:
➢ 寄主种类 ➢ 发育期 ➢ 营养条件有关 ➢ 环境(以温度的影响最大,湿度并不重要)
病原物从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到表现明显的 症状为止,这一时期就是病害的潜育期。
是病原物与寄主植物相互作用的时期。
植物病害侵染过程的一般规律是: 病原物的侵入并不表示寄生关系的建立, 而建立了寄生关系也不表示一定发病。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二、寄生物营养方式
病原物侵入寄主植物后,从寄主植物 获得营养的方式可分为两种:
▪ 孢子的形成与温度和湿度关系密切。
▪ 新产生的孢子往往成为病害再侵染的来源。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第九章 病害循环 disease cycle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病害循环
病害从前一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 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又称作侵染 循环(infection cycle)。
(普通植物病理学)第八章 植物病害侵染循环

植物202上0/7以/22及植株之间的进一步的传播。
2020/7/22
2020/7/22
2020/7/22
第三节 单循环病害与多循环病害
•单循环病害:指在病害循环中只有初侵染而没有再侵 染,或虽有再侵染,但作用很小的病害。 1)多为种传、土传的系统性病害。 2)传播距离小,传播效能低。 3)病害受环境影响小,病原抗逆性强。 4)当年流行主要取决于初始菌量大小,当年菌量增 幅不大。也称积年流行病害(指适合发病条件下,病 害只能随菌量的积累而逐年加重,以致数年后达到流 行程度。) 5)防治策略:减少初始菌量(田间卫生、土壤消毒 等)
(普通植物病理学)第八章 植物病害 侵染循环
第一节 病害循环概念
真菌的生活史 指真菌孢子经过萌发、 生长和发育,最后又产生同 一种孢子的整个过程。
典型的真菌生活史包 括无性繁殖和有性生殖 孢)两阶段。
无性孢子
无性器官 多次产孢
萌 发
菌丝体
有性孢子 减数分裂
一 雌雄分化 次 产 孢 质配
核配
2020/7/22
2020/7/22
第二第节一节初次病侵害染循与环再概次念侵染 –作用:初侵染引起植物在生长季节中的初次感染;再侵染引 起病害在当个生长季节中的蔓延。 •主要形式:孢子囊、卵孢子、卵囊、冬孢子等为常见的初侵染来 源,也常把病原物越冬越夏场所当做初侵染来源,如病株残体、 病土等;而分生孢子、子囊孢子、夏孢子等为常见的再侵染来源 。 –病理意义:针对初侵染和再侵染,有不同防治方法
第一节 病害循环概念
侵染过程
指病原物与寄主植物可侵染部位接触,并寄入寄主植
物,在植物体内繁殖扩展,然后发生致病作用,显示病
侵染过程(infectionprogress)是指病原物从与寄主接触

三、接触后的活动
1、病原物生长阶段,它包括真菌的休眠体萌发后所产生的芽 管或菌丝的生长、释放的游动孢子的游动、细菌的分裂繁 殖、线虫幼虫的蜕皮和生长等。
2、真菌孢子虽然一般都带有足够的营养物质,但必须供给一 定的营养刺激物质才能萌发和侵入。
3、叶表面的营养物质对病原物的侵染有一定的影响,植物的 分泌物也影响病原物的生长;而且,有些孢子本身分泌的 物质,特别是在侵染液滴中浓度很高时,也能抑制孢子的 萌发。
•1、病原物的休眠体大多是随着气流或雨水的飞溅落在植物 上,还可随昆虫等介体或田间操作工具等到植物上。
•2、根部分泌物可在植物根系周围积聚许多病原物和其它微 生物,也可刺激或诱发土壤中的有些病原真菌、细菌和线虫 等或其休眠体的萌发,有利于产生侵染结构和进一步侵入。
•3、有些腐生的根围微生物能产生抗菌物质,可抑制或杀死 病原物;有些腐生菌或不致病的病原物变异菌株占据了病原 物的侵染位点,使病原物不能侵入。
第八章 侵染过程
侵染过程 (infection progress) :是指病原物从与寄主接触、侵入
到寄主发病的过程。 4个时期(或阶段): ☛ 接触期 ☛ 侵入期 ☛ 潜育期 ☛ 发病期
病原物的侵染过程受病原物、寄主植物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而环境因素又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因素。
第一节 接触期(侵入前期)
是病征出现时期,通常又称产孢期。
1、伴随病状的产生而产生,锈病、黑穗病 2、死亡后,表现病征 3、病原物在干燥天气不产生,在潮湿天气产生:霜霉、疫霉 4、不产生病征。
四、环境条件的影响
1、湿度:各种真菌孢子萌发所需要的湿度不同,对于绝大部分气流传播 的真菌,湿度越高对侵染越有利。而白粉菌的分生孢子一般可以在湿度比 较低的条件下萌发,有的白粉菌在水滴中萌发反而不好。土传真菌(除鞭 毛菌亚门的真菌以外)土壤湿度过高对于孢子的萌发和侵入是不利的。 2、温度:主要影响病原物萌发和侵入速度。真菌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一 般在20—25℃左右,但各真菌是不同的。 3、光照:一般不受影响,但对某些真菌的萌发有刺激作用或抑制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接触期 contact period 2. 侵入期 penetration period
3. 潜育期 incubation period 4. 发病期 symptom appearance
病原物的侵染过程受病原物、寄主植 物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接触期
第一节 接触期
指从病原物与寄主植物直接接触,或达到能够受到寄主外 渗物质影响的根围或叶围,向侵入的部位生长或运动,
专性寄生的真菌不能营腐生活,因此这类病原
物大都在寄主体内越冬越夏,或以休眠的卵 孢子在土壤或病残体越冬或越夏。
越冬和越夏场所
田间病株 种子 苗木和其它繁殖材料 土壤 病株残体 肥料
一、田间病株
田间病株包括:
寄主植物 其他作物
野生寄主 转主寄主等。
•各种病原物都可以其不 同的方式,在田间正在 生长的病株的体内或体 外越冬或越夏。
玉米瘤黑粉病是由肥料传播的,它的冬孢子不仅能够在肥料
中存活,而且可以不断以芽生的方式产生小孢子。经过动物 消化道后,排出的粪便中仍具侵染能力。
病害循环
病菌以冬孢子在土壤、病残体、粪肥和种子表面越冬, 春、夏季,越冬的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和次生担孢 子,随风传播至玉米的幼嫩组织或叶鞘内,穿透寄主表 皮或从伤口侵入叶片、茎干、节部、腋芽和雌、雄穗等 幼嫩组织。 侵入的菌丝在侵入点附近表现症状。分泌生长素和吲哚 乙酸,刺激玉米细胞膨大。冬孢子成熟后飘散,可以引 起再侵染。
1、植物的病原细菌和真菌的黑盘孢目和球壳孢目的分生孢子(胶质)多半 都是由雨水传播的。鞭毛菌的游动孢子是由雨水传播的。 雨水传播
对细菌病害更为重要。
2、雨水传播的距离一般都比较近,只有几十米远。 3、 对于这类雨水传播的病害的防治,只要能消灭当地菌
源或者防止它们的侵染,就能取得一定的效果。
4、灌溉水也能传播病害,应当避免串灌和漫灌。
新产生的孢子往往成为病害再侵染的来源。
第九章
病害循环
disease cycle
病害循环
病害从前一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 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又称作侵染 循环(infection cycle)。
传播
病原物越冬越夏 → 初侵染 → 寄主发病,病原物繁殖 再侵染
研究病害循环是病害主要是根
种的抗病性和侵入部位而不同。
就能引起侵染;
侵入所需的最低数 量称为侵染剂量。
如许多侵染叶片的真菌,单个孢子
许多细菌要有一定菌量的侵入才能
引起发病;
病毒也有一定的稀释限点。
侵入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1、湿度决定孢子能否萌发和侵入。如小麦叶锈病菌的夏孢子萌发侵入的 最适温度为15~20℃,在此适温下叶面只有保持6h左右的水膜,病菌即 可侵入叶片。芽管需要有水才能侵入,有水可以在植物表皮处造成软化, 有利于侵染丝前端的酶发挥作用。 2、温度影响孢子萌发和侵入的速度。 3、光照可以决定气孔的开闭,对于气孔侵入的病原物有影响。
环境条件对接触期的影响
绝大部分气流传播的真菌,湿度越高对侵染越有利 白粉菌的分生孢子一般可以在湿度比较低的条件 下萌发,有的白粉菌在水滴中萌发反而不好。 土传真菌(除鞭毛菌亚门的真菌以外)土壤湿度 过高对于孢子的萌发和侵入是不利的。
湿度
温度
光照
影响病原物萌发和侵入速度
真菌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一般在20—25℃左右
第三节 潜育期
病原物从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到表现明显的 症状为止,这一时期就是病害的潜育期。 是病原物与寄主植物相互作用的时期。
植物病害侵染过程的一般规律是: 病原物的侵入并不表示寄生关系的建立, 而建立了寄生关系也不表示一定发病。
二、寄生物营养方式 病原物侵入寄主植物后,从寄主植物 获得营养的方式可分为两种:
据病害循环的特征拟定的。
植物病害循环与病原物的生活史区别 病害循环着重从寄主方面考虑; 生活史则从病原物方面考虑。
生活史相同的病原物,它们所引起病害的
病害循环可以完全不同,如黑粉菌。
从孢子囊内释 放的游动孢子
产生油渍 状病斑
春天,卵孢子萌 发产生孢子囊 游动孢子萌发的 芽管从气孔侵入 孢子囊内分化 产生游动孢子 卵孢子从腐烂的叶 组织中释放出来 侵染叶片
种苗和其它繁殖材料的带菌,常常是下年初次 侵染最有效的来源。
三、土壤
土壤是病原物在植物体外越冬或
越夏的主要场所。
病原物以休眠体可在土壤中长期存活。
病原物还可以腐生的方式在土壤中存活。
土壤寄居菌
soil invaders
土壤习居菌
soil inhabitants
对土壤的适应性强,在土壤 中可以长期存活,并且能 够在土壤有机质上繁殖。
局部侵染
病原物的分布局限 在侵染点附近, 引起局部感染。
系统侵染
病原物从侵染点向 其他部位蔓延, 甚至引起全株性 的感染。
四、潜育时间
植物病害潜育期的长短是不一样的,一 般10天左右。 潜育期的长短影响因素:
寄主种类
发育期
营养条件有关
环境(以温度的影响最大,湿度并不重要)
第四节
在土壤中病株残体上的
存活期较长,但是不
能单独在土壤中长期
腐霉属(Pythium)
丝核属(Rhizoctonia)
存活。
大部分植物病原真菌和 细菌都属于这一类。
然灭菌的作用。
引 起 萎 蔫 的 镰 孢 霉 属
(Fusarium)
病原物并不一定能在土壤中长期存活,主要原因是土壤有自
四、病株残体
绝大部分非专性寄生的真菌和细菌都能 在病株残体中存活,或者以腐生的方式 生活一定的时期。 专性寄生的病毒,有的也能在病残体中 存活一定时期。
细菌 真菌 机械作用 化学作用
有些真菌先侵入死组织和垂死组织
侵染结构
侵入所需要的时间
病毒 细菌 病原真菌
要经过萌发和形成芽 管才侵入,通常为 几小时,很少超过 24小时。
一旦接触随
即侵入。
侵入所需要的接种体的数量
病原物的侵入要有
一定的数量,才能 侵染剂量因病原物的种类、寄主品 引起侵染和发病。
第三节 病原物的传播
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
风
雨
种苗或种子的调运
农事操作
水
昆虫
农业机械
其它动物
各种病原物的传播方式和方法不同: 真菌主要以气流和雨水传播 细菌多半是雨水和昆虫传播 病毒主要靠生物介体传播 寄生性种子植物可以由鸟类和气流传播
线虫主要由土壤,灌溉水以及水流传播。
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
在寄主植物收获或休眠以后病原物以何种存活方 式和在何种存活场所度过寄主休眠期。
病原物越冬和越夏的场所,一般也就是初 次侵染的来源。 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与某一特定地区的 寄主生长的季节性有关。
越冬和越夏的方式
以菌丝在受侵染的病株内越冬或越夏,
以休眠体在植株内外存活, 在病株残体和土壤以腐生方式生活。
病原物与寄主 植物发生识别
物理识别:趋触性 生化识别:趋化性
叶表面的营养物质,
有些孢子本身分泌的物质。
影响因素
向化性
向触性
Spores Germ tubes
stomata
3.Recognition between host and pathogen
Directional growth of germ tubes of fungi on leaf surface
一般不受影响,但对某些真菌的萌 发有刺激作用或抑制作用。
第二节 侵入期 penetration
一、侵入期 的概念
从病原物侵入寄 主到建立寄主关 系的这段时间, 称为病原物的侵 入期。
二、病原物的侵入途径
直接(穿透)侵入
线虫
自然孔口侵入
气孔、排水孔
伤口侵入
细菌 真菌
寄生性植物
真菌
皮孔、柱头、蜜腺
病毒
发病期
植物受到侵染后,经过一定的潜育期即表
现症状而发病,从出现症状开始即进入发
病期。 发病期是病原物扩大危害、许多病原物大 量产生繁殖体的时期。
大多数的真菌是在发病后期或在死亡的组 织上产生孢子。通常,有性孢子的产生比 无性孢子更迟一些,有时要经过休眠期才
成熟。
孢子的形成与温度和湿度关系密切。
侵染果实
孢子囊通过 风雨传播
雄器 叶片组织内 的卵孢子 果实表面和叶片 背面产生孢子囊
病组织形成藏卵器 并受精形成卵孢子
葡萄霜霉病的病害循环
引自美国植物病理学会网站,作者:Gavin Ash Charles Sturt University, Wagga Wagga, New South Wales, Australia
死体营养型 (necrotrophic)
病原物先杀死寄主的细胞 和组织,然后从死亡的 细胞中吸取养分。属于 这一类的病原物都是非 专性寄生的,有时称作 死体营养寄生物。
活体营养方型 (biotrophic)
病原物和活的细胞建立密切的 营养关系 ,有时称作活体 营养寄生物。
三、病原物在植物体内繁殖和蔓延的部位
黄瓜霜霉病菌在北方以连续侵 染的方式夏季在田间露地 植物和冬季在保护地植物
大白菜软腐病可以在 田间生长的芜菁属寄 主上越夏,冬季在窖
上传播和危害。
藏的种菜上越冬。
二、种子、苗木和其它繁殖材料
病原物可以它的休眠体和种子混杂在一起, 以休眠孢子附着在种子上, 病原物可以菌丝的形式侵入而潜伏在种子、苗木和其 它繁殖材料的内部。
三、生物介体
昆虫、螨和某些线虫是植物病毒的主要生物传播介体,其中昆虫或螨的传播与病毒病害的关 系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