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心理学第九讲
《新闻心理学》核心内容及重要考点

心理产生的标志是感觉。
新闻心理学,属于应用心理学。
大众传播学与大众传播心理学在研究对象上的区别,很大程度上反映在是否将“内向传播”纳入研究领域。
内向传播,即自我传播。
研究新闻心理学的意义理论意义增强对新闻传受者本质的认识,提升对新闻实践理性的认识实践意义按照新闻受众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进行采制、编播活动运用新闻心理学理论和知识指导、帮助新闻传播者调控自我学习新闻新闻心理学,自觉调控自我的心态学习健康知识,形成健康的心态新闻心理学,可以帮助新闻从业人员从心理学理论的高度正确地认识自我,认识他人(包括采访对象、受众、新闻领导者、同事等),并把他人视为有独特人格特质的个体新闻心理是新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指新闻现象或新闻活动在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头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新闻活动认识主体:新闻传者、新闻制作者、新闻传播者、新闻受众新闻活动中的心理现象:采访心理、写作心理、编辑心理、读者心理、心理学学习任务:理论任务:提高新闻工作者的素质实践任务:提高新闻活动的效率和新闻宣传的效果心理学研究方法定量研究实验法: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客观方法调查法:通过向被调查人的口头或书面提问,收集有关的心理活动的资料,进而探访心理活动发展变化规律的方面内容分析定性研究、质性研究个人访谈和焦点小组访谈观察法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方法将研究对象加以量化的困难主观感受难以量化质性变量难以量化衡量标准难以量化传播效果与脑的中介作用:所谓的“信息即力量”、“传播即力量”,这“力量并不单指“媒介信息”本身,而是指信息与人的结合。
只有当信息经过受者的头脑转化为巨大的精神和物质力量时,“信息”才具有生命力,才是真正有力量的。
媒介世界对传受者社会化的影响社会化(或称人格的形成)分为基本社会化和二次社会化。
在我国18岁即进入成年,标志着基本社会化的完成;二次社会化是儿童进入成人以后继续继续的社会化的过程,也称继续社会化,通常在社区和大社会中进行。
最新[心理学]新闻心理学_传者心理ppt课件
![最新[心理学]新闻心理学_传者心理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7bf52c8964bcf84b8d57bc6.png)
后转弯之计
“后转弯”又叫“保留面子”,当人们拒 绝了别人的一个大要求(哪怕是合理 的),或者作出了有损于个人形象的事 情后,常常会为保留面子而接受一个小 的要求。
放大呈现 缩小呈现
在特定的情况下,行为主体有意夸大或 贬低自己的一些信息,以强化别人对他 的某种印象。
编辑、记者的认知方式
编辑 场独立性
记者 对外来信息的加工方式 (认知方式) 场依存性
独立于场者
依存于场者
认知改造能力相对高
认知改造能力相对低
人际交往能力相对低
人际交往能力现对高
测量场依存性、场独立性的方法
知觉垂直实验 身体顺应实验(斜屋实验) 框棒实验 镶嵌图形法 实地实验 客家农民和蛋家渔民
[心理学]新闻心理学_传者 心理
第一章 创造性思维
第二节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流畅性 灵活性 独创性 变通性
第三节 创造性思维的形式及其外显形式
即兴式的创造 技术性的创造 革新的创造 发明的创造 深奥的创造
第四节 创造性思维的心理成分
创造性思维的心理成分包括聚合思维和发散思 维。
德国人比较坚固的层都处于接 近表层处,因此,刚开始时虽 然有时难以接触,但是如果突 破了这个表层的硬壳,进行稍 微深入的交往时,马上会成为 肝胆相照的好朋友。这是因为 在心理的中心层发生了接触, 把对方引进了心理的深层,即 私人密室。(简单描述:严厉 、呆板、自我封闭、不容易接 近、忠诚、持久)
印象管理的策略
社会心理学称为戴面具行为或台前行为。
有意识地进行印象管理
1、有意识地控制 2、形成自己所需要的形象 3、有意识的印象管理可以产生一定程度
的认知偏差
新闻心理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新闻的心理学概述一:心理学1:五大理论:行为论;精神分析论;人本论;认知论;生理科学观2:八大主题:心理的生理基础;感觉与知觉;学习心理;身心发展;个体差异;动机与情绪;社会心理;异常心理与治疗二:现代心理学的分类1:理论心理学:普通(基础)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学习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动物心理学;实验心理学2:应用心理学:工业心理学;新闻心理学三:新闻心理学的性质:心理学的中间学科,偏向于社会科学的性质。
1:目标:陈述;解释;预测;控制2:定义:研究新闻活动中相关个体的心理现象及其产生、发生与变化规律的学科四:新闻心理学的观察方法1:.观察法观察方式:直接观察;仪器观察;痕迹分析;自我观察优点:不受被观察者文化、理解能力的限制,能得到现场真实、直接的材料缺点:具有一点的被动性、片面性和局限性观察步骤:设计方案;实施观察2:实验法(与以上的差别在于控制):实验室研究法;现场实验法3:访谈法:面谈法;结构式访谈;无结构式访谈;电话访谈4:投射法:自由联想法;主题统觉法5:问卷法第二章新闻活动中心的信息加工识记:注意;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理解:知觉有哪些?想象的综合方式有哪些?应用:长时记忆有哪些典型效应?如何在新闻实践中运用这些规律?过程(注意):感觉—知觉—记忆—思维一: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或集中。
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1: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A 刺激物自身的特点:刺激物新异性,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的运动变化;B人本身的状态:人自身的状态、需要、情感、兴趣、期待、过去经验等密切联系2:随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力努力的注意3:引起随意注意的原因:对注意目的与任务的依从性;对兴趣的依从性;对活动组织的依从性;对过去经验的依从性;对人格的依从性4:随意后注意:是在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和自觉的目的、任务联系在一起,但它不需要意志和努力二:感觉:是大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1: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的意义:A 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B 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2:远刺激:是指来自物体本身的刺激,如一定激长的光线、一定频率的空气振动等。
自考:新闻心理学(考点归纳)

第一章总论一、名词解释★★1、新闻心理学:新闻心理学属于新闻学和心理学相交叉的边缘学科,是研究新闻传播者、采访对象和新闻受众的心理现象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2、新闻活动认识主体:新闻活动认识主体,指参与新闻活动的各类人,包括新闻的采制者、传播者(新闻传者和采访对象)、新闻的接收者(新闻受众)。
★3、新闻传播者:在我国一般称之为新闻工作者,国际新闻界大多称之为新闻从业人员,主要是指记者、编辑、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制作和传播新闻的其他工作人员。
★4、采访对象:是新闻素材的主要来源,是记者在采访活动中索取情况的对象,包括被报道对象、当事人、目击者、知情人等等。
★5、新闻受众:是新闻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包括报刊读者、广播听众、电视观众等。
★6、新闻传播活动:是围绕着人类信息传播活动中有关新闻信息的制作、传播、接收时开展的活动。
★★★7、新闻心理:作为新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它是指是新闻现象或新闻活动在新闻活动主体头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8、新闻信息:新闻信息是新闻传播的内容,是影响受众心理的主要刺激物,新闻传播活动是人类进行信息传递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
★9、客观性原则:在新闻心理学的研究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切忌主观臆想。
★★★10、整体性原则:又称系统性原则,是指把新闻活动中传、受双方的各种心理活动视为一个整体结构进行研究,揭示新闻心理发展的总体规律。
11、发展性原则:就是用发展的眼光研究新闻心理现象。
★★★12、现场观察法:是指亲临新闻活动现场,通过观察新闻活动的传受双方在新闻活动重大行为表现去了解其心理的方法。
如参与采访、写作、收听、收看新闻等活动,观察、记录或拍摄他们的言行。
★★13、访问调查法:是指通过开座谈会或访谈或问卷等方法直接获得新闻传播者或新闻受众双方的自我陈述,从而达到认知其在新闻活中的行为表现及心理活动的方法。
★★14、档案分析法:又叫个案分析法,是根据对新闻工作者或采访对象的档案、新闻作品、日记、传记等文字或录音(录像)材料了解他们的行为表现及心理活动的方法,如对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心理品质的分析。
第九讲传播效果研究

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发展阶段
第一时期: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强效果观) 媒介的宣传与报道具有不可抗拒的强大威力,它们所传 播的信息在受众那里就象子弹击中人体、针剂注入皮肤 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他们能够改变人的信 念,甚至直接支配人的行动。 这种观点后来被称为 “魔弹论”、“皮下注射论”或“靶子论”。
媒介接触的社会条件
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 →需求满足
社会条件
媒介印象
需求
个人特性
媒介可接触性
媒介接触
满足类型
其他满足手段
瑞典学者提出的使用与满足模式 (1968)
受众被设想为积极的,对大众媒介的使用是 目标导向的。
在大众传播过程中,将需要的满足和媒介的 选择联系在一起的主动权在受众。
进一步追问
通过什么样的媒介? 传达信息给什么人? 信息的完整程度如何? 它在多大程度上被曲解? 人们依靠什么样的媒介来证实并解释所获得的信息? 这样的信息怎样影响人们对真实的看法? 社会的新闻传播体系怎样才能设计建构地更好,以提高
新闻的质量和准确性?
使用与满足研究 ——一种受众行为理论
“一面提示”与“两面提 示”,
“两面提示”的“免疫”效 果
“明示结论”与“寓观点 于材料之中”
“诉诸理性”与“诉诸感 情”
警钟效果(恐惧诉求)
说服的其他技巧:图象、幽
默、性感、重复
传播对象与效果
性别、年龄、民族、学历、职业等人口统计 学上的属性
新闻心理学

新闻心理学第一讲绪论第二讲新闻工作者心理健康第三讲心理学的有关知识第四讲人格第五讲脸面观第六讲情感、情绪、心境、直觉第七讲认知与新闻思维第一讲绪论一、新闻心理学出现的必然1、什么是心理学1)概念: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包括人的认识活动、情感、意志、个性、能力等,应用范围广泛。
认识活动(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感(喜、怒、哀、爱、恶、欲、惧)意志(勇敢、怯懦、自觉性、目的性)个性(性格、兴趣、气质)能力2)起源、发展:心理学源于西方的哲学,西方哲学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希腊。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对“心”的探讨,是哲学的主要问题之一。
至19世纪末叶,因受生物科学发展的影响,心理学逐渐从哲学中脱离,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3)性质:Psychology,由希腊文中的psyche和logos演变而成,意为心理学是阐释心灵的学问(不含科学概念),直到19世纪末叶,科学心理学萌芽,心理学被界定为是研究心理活动的科学(至此,属于科学的范畴)。
2、什么是新闻学:是研究新闻事业性质、任务、作用、发展规律以及探讨新闻工作的原则和方法的科学。
3、新闻心理学产生的必然从实践的角度看,新闻学和心理学必然会在客观需要上发生联系。
1)新闻心理学是实践的总结2)是学科高度分化于整合的结果3)是新闻事业发展的需要二、新闻活动认识主体的内涵传者(新闻工作者)--群体概念采访对象受众--群体概念那么研究新闻活动中传授双方的心理,既要从个体心理来分析,也应重视群体共同的心理活动。
三、新闻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1、新闻心理学的概念: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研究人类的新闻活动中的人与客观事实、人与人、人与新闻之间的关系。
具体而言,研究认识主体在新闻采、写、编、传、接受的全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规律。
2、主要内容:采访心理学、写作心理学、编辑心理学、受众心理学3、研究方法:社会调查、新闻实践案例分析、个人的观察与体验第二讲新闻工作者心理健康研究一、新闻工作者心理健康被忽视的现实据近年大量研究统计表明,我国有心理障碍者占总人口的25%-30%。
新闻心理学提纲09-11-7

传播者的重要心理素质:印象管理、移情和应变第一节传播者的印象管理一、印象管理很重要impression management(一)什么是印象管理?又叫自我呈现(或印象整饰),指有意识地控制别人对自己形成某种印象的过程。
印象管理是发生在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和行为,如何能给别人留个好印象,涉及到别人怎么看你,其实就是树立一种良好的公众形象。
你都什么时候有过印象管理?印象管理尤其发生在你特别看重对方的时候,或者对方的评价对你来说很重要的时候。
(二)印象管理内涵的扩大第一个层面:其内涵从一种人际交往领域扩展到一个新事物的产生,第二个层面:从树立形象到维护或保持形象。
总结在传播过程中,印象管理是一种必要手段,目的是获得好的传播效果。
人格上完善、知识上充实自己,恰当地表现自身的素质,印象管理时,要注意与传播的内容与特点相适应。
二、与印象管理有关的心理效应(一)首因效应又叫“最初效应”,是社会知觉中的一种主观倾向,指第一次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印象对双方以后交往关系的影响。
首因效应更多出现在和陌生人的交往上。
第一印象往往是在刚接触不久就产生的。
(二)近因效应近因效应又叫“最近效应”,也是社会知觉中的一种主观倾向,意思是在最近交往过程形成的印象对双方交往关系的影响。
(三)晕轮效应晕轮效应也称光环效应,它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人格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之后,人们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
如果一个人被赋予了一个肯定或有价值的特征,那么他就很可能被赋予其他许多积极的特征。
你了解自己的个性吗?个性又叫人格,Personality个性结构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性:动机、兴趣、需要、理想、世界观和信念等个性心理特征:性格、气质、能力第二节移情一、移情的内涵“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彼此的感情相互作用。
”一般包括两种含义:①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能设身处地感受和理解对方的心情。
”也就是把别人的情感移入自己心里。
第一章-新闻心理学概述PPT课件

3、对以后的心理学的发展有广泛的影响。
5
行为主义代表人物
华生
John B.Watson (1878-1958) 美国心理学家 行为主义创始人
6
华生的行为主义又被称作"S-R"心理学,即刺激反应心理学。
刺激反应说:人的反应完全由客观刺激决定的 。 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是:心理学研究
11
《心理学导论(第 二版)》
黄希庭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
12
《社会心理学》 (美)戴维·迈尔斯
著 人民邮电出版社
13
《社会心理学》 章志光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
14
(二)新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属新闻学和心理学交叉的边缘学科,是研究 新闻活动认识主体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 学。
27
21
5.你独自一人被关在电梯内出不来,你会——— a.脸色发白,恐慌不安 b.想方设法自己出去 c.耐心地等待救
援 6.有人像老朋友似的向你打招呼,但你一点也记不起他(她)是谁,此时 你———
a.装作没听见似的不答理 b.直率地承认自己记不起来了 c.朝他 (她)瞪瞪眼,一言不发
7.你从超市里走出来,忽然意识到你拿着忘记付款的商品,此时一 个很像保安人员的人朝你走过来,你会怎么办?
(1)自我肯定。人要不断地否定和肯定自己才能进步,而否定的 最终目的是为了向肯定方向发展,自我肯定,保持坚定的信念, 往往是事业成功的关键。
(2)抛弃自卑。自卑需要三个条件:一是缺乏成功的体验;二是 缺乏客观公正的评估;三是自我评估偏颇。要抛弃自卑,首先要 战胜自我,为自己树立一个目标,要有坚强的信念,相信自己的 能力,同时要对自己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了解受众、感染受众
2020/5/29
15
向内共情 ➢ 认真备稿 ➢ 正确理解 ➢ 深刻感受 ➢ 树立表象
2020/5/29
向外共情 尊重受众 提升品位 把握分寸
16
二、应变
1、什么是应变能力? 应变即指随机应变,指能随着(根据)情
况的变化采取适当的应对行为。 应变能力与反应时有关。
2020/5/29
2020/5/29
11
2、共情在播音主持中的功能 (1)有助于满足情感交流的需求 ➢ 激发播音员和主持人自身的情感 ➢ 激发嘉宾的情感 ➢ 激发现场听众观众的情感
2020/5/29
12
(2)有助于播音员和主持人进入良好的播讲 状态
这一过程在播音与主持时常被称为“对象 化”。
对象化指播音员、主持人必须设想和感觉到 对象的存在和对象的反应,也就是说必须 从感觉上意识到受众的心理、要求、愿望、 情绪等,并由此调动自己的思想感情,使 之处于运动状态。
(1)体验对方的情绪情感,即“同理”;
(2)把自己的共情传达给对方,以影响对 方并取得反馈。或者说把自己内心的情感 和对方一起感受,即“感染他人”之意。
2020/5/29
10
因此,称职的播音员和主持人的共情能力 表现在两个方面:
播音员和主持人要善于设身处地领会记者、 编辑融入稿件里的思想感情和体验听(观) 众对新闻的需求心理;二是播音员和主持 人要善于运用自己的情感(借声音或形象) 去感染听(观)众。
2020/5/29
5
3、播音主持是一种创造性行为
美国《传播杂志》曾报道过一个实验,让 4男4女以不同的发声方式朗读英文字母, 结果表明,原来毫无意义的字母也能传递 出10种情感。
新闻播音员的面部表情也会影响到观众对 正在播出的信息的反应。
2020/5/29
6
4、播音主持工作压力强度大
2020/5/29
第九讲
播音员与主持人心理
2020/5/29
1
一、播音员主持人的职业特征
播音员和主持人是广播和电视节目中出现 于听众和观众面前,主持各种节目播出的 人,主持人在节目中处于主导地位,参与 节目的构思、编辑制作和撰写串联稿,创 造性体现节目性质和指导思想。
播音员与主持人的身份:最后的把关人
2020/5/29
2
播音员与主持人的差异
传统的播音员只是信息的播出者甚至作为 传者的传声筒。而主持人对语言能力、思 维反应、知识储备的要求比播音员的要求 更高。但是随着广电整合,传统的主持人 与播音员之间的界限日渐模糊。
2020/5/29
3
1、播音主持人是媒介组织形象的人格化
2020/5/29
4
2、播音主持工作具有人际性
17
2、影响应变能力的因素
播音员与节目主持人的应变是否自如,最 重要是取决于思维加工的速度,说到底又 与一个人的创造性思维有关。
2020/5/29
18
(1)思维与语言的流畅性 (2)思维与语言的灵活性 (3)思维与语言的独创性
2020/5/29
19
3、如何训练和提高应变能力 应变,是先天素质与后天训练的合金。
共情就是“关怀一个人,必须能够了解他及他的 世界,就好像我就是他,我必须能够好像用他 的眼看他的世界及他自己一样,而不能把他看 成物品一样从外面去审核、观察,必须能与他 同在他的世界里,并进入他的世界,从内部去 体认他的生活方式,及他的目标与方向。 ”
2020/5/29
9
本讲中涉及的共情,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 含义:
➢ 完善个性:冷静、自信 ➢ 注意积累:知识与经验的学习、语言表达
的练习 ➢ 参加活动:多参加富有挑战性的活动 ➢ 培养幽默感
2020/5/29
20
三、魅力
1、什么是魅力? 魅力是指一种特别的吸引力、迷惑力,包
括知识修养、性格特征、仪表风度、言谈 举止等。 谁是你心目中最有魅力的播音员或主持人?
7
二、播音员与主持人的心理素质
善于移情(共情),对象感强 口才流利,善于言辞 声音优美,音质动听 善于应变,思维敏捷 有驾驭力,有组织力 富有魅力,受人欢迎
2020/5/29 移情(empathy),更好的说法是“共情”、同 理心、同感等,指的是一种能深入他人主观世 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原本是一个心理咨询 用语。
2020/5/29
21
2、怎样才能有魅力?
(1)主持人与节目之间的相依相扶
主持人是以个人身份来传达大众媒体所要传达 的信息,是用一种虚拟的“人际关系”来完成 大众传播媒介与受众的沟通,因此镜头前的主 持人不再是他本人,而是代表着所在媒体的价 值观念。
例如,看到水均益,就会想到……
看到袁鸣,就会想到……
但同时,也要注意个体的个性,只有强化 个性的魅力,才有可能更加体现媒介角色 的意图。
2020/5/29
24
播音主持人个人魅力的来源: ➢ 外在形象 ➢ 内在气质 ➢ 个性语言 ➢ 品格修养
2020/5/29
22
因此主持人与节目的关系,应该是主持人 搭建起一个信息流动的平台,使信息、引 导信息从采访对象流向观众,主持人应当 以节目为中心。所以,主持人的魅力离不 开节目的吸引力。
另一方面,主持人的独特魅力也会给节目 锦上添花。
2020/5/29
23
(2)个性与共性的协调
主持人作为一种社会角色,具有其行为与 态度上的共性,即自己的角色应当适应社 会为该种角色所规定的行为规范。这是播 音主持人的共性。
播音员与主持人和受众之间的互动是一种模拟 的人际互动,也被称作准社会交往。
所谓模拟的人际互动,是指在形式上播音员和 主持人是以个人的身份面对观众,观众也能在 主持人身上充分感受到他的个性风采,但是实 际上主持人首先代表媒体、传播者,其次才代 表他自己。另外,播音员与主持人和受众之间 是虚拟的面对面,与人际传播的面对面完全不 同,距离遥远,不能及时、直接地反馈。
2020/5/29
13
对象的设置:
对象的量:性别、年龄、职业、人数等 对象的质:环境、气氛、心理、素养等。
2020/5/29
14
3、如何发展自己的共情能力?
(1)对他人情绪情感表达的知觉,即能否 设身处地地体验别人的情绪情感,能否正 确认识和体会别人的情绪情感;
(2)对产生情绪情感的情境的知觉:能够 分析他人某种情绪情感产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