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诗歌鉴赏专题
苏轼纵笔三首诗歌鉴赏

苏轼纵笔三首诗歌鉴赏一、原诗呈现。
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
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
父老争看乌角巾,应缘曾现宰官身。
溪边古路三叉口,独立斜阳数过人。
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饱萧条半月无。
明日东家知祀灶,只鸡斗酒定膰吾。
二、其一赏析。
1. 人物形象刻画。
- 首句“寂寂东坡一病翁”,上来就给我们描绘出一个孤寂、患病的老者形象。
“寂寂”这个词啊,就好像把苏轼一个人扔在一个冷冷清清的角落,他又生病,感觉很是可怜呢。
“白须萧散满霜风”,你看,他那白胡子乱乱地在风中飘着,就像被霜打过一样,这画面感一下子就出来了,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形象跃然纸上。
2. 幽默的转折。
- 后面“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就特别有趣。
小孩子看到苏轼的脸红红的,还以为他脸色红润有精神呢,高兴得很。
结果苏轼自己心里清楚啊,这哪是什么健康的脸色,不过是喝酒喝得脸红罢了。
这就像一个小玩笑,本来前面的氛围有点压抑和凄凉,这么一来,就有了一种诙谐的感觉。
就好像苏轼在自嘲,自己都这么病恹恹的了,还被小孩子误会身体好呢。
三、其二赏析。
1. 身份与关注。
- “父老争看乌角巾,应缘曾现宰官身。
”这里说村里的老人们都争着来看苏轼戴着的乌角巾,为啥呢?大概是因为他曾经做过官呗。
你想啊,在古代,一个村子里能出个当官的那可不得了,虽然苏轼现在被贬了,但他以前当官的光环还在呢。
就像现在一个小村子里出了个大明星或者大官,大家肯定都好奇地围上去看。
2. 孤独的姿态。
- “溪边古路三叉口,独立斜阳数过人。
”这一句画面感超强。
苏轼站在溪边古路的三叉口,在夕阳下一个人站着数路过的人。
他就这么孤零零地站着,感觉有点被边缘化。
他曾经是个有身份的人,现在却只能这样无所事事地站着看路人,有一种淡淡的落寞和寂寥。
这和前面老人们看他的热闹场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热闹是别人的,他只有自己的孤独。
四、其三赏析。
1. 生活的窘迫。
- “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饱萧条半月无。
”这里说北方来的船不到,米就像珍珠一样珍贵。
2020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苏轼作品

苏轼作品专练渔家傲苏轼金陵赏心亭送王胜之【注】龙图。
王守金陵,视事一日移都。
千古龙蟠并虎踞,从公一吊兴亡处。
渺渺斜风吹细雨。
芳草渡,江南父老留公住。
公驾飞车凌彩雾,红鸾骖乘青鸾驭。
却讶此洲名白鹭。
非吾侣,翩然欲下还飞去。
【注】王胜之:为官清廉,颇有声望。
元丰七年,苏轼自黄州赴汝州途中,经过金陵,恰逢王胜之调任,因作此词。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千古”两句点明金陵作为虎踞龙盘之地,见证了朝代兴衰,诗人以历史的沧桑感为送别友人蓄势。
B.“渺渺”三句写老百姓不顾斜风细雨,在芳草渡口挽留友人,既渲染了别情,也突显了王胜之的声望。
C.“公驾”两句虚实结合,写朋友离开时,由青鸾驾车、红鸾陪乘越过彩雾,想象奇特,极具浪漫色彩。
D.“非吾侣,翩然欲下还飞去”写词人想象友人翩然未歇、便飞向别处,以此为全词作结,充满了意趣。
2.本词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
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
答情感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
【解答】(1)C.“‘公驾’两句虚实结合”错误,“公驾飞车凌彩雾,红鸾骖乘青鸾驭”,联想想象的手法,写王胜之离去乘飞车,凌彩雾,以青鸾驾驶,有红鸾陪乘。
(2)上片写到细雨蒙蒙,斜风习习,景中弥漫着愁绪。
“芳草渡,江南父老留公住”,说江南父老在芳草渡口殷勤地把你挽留。
这里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通过写父老挽留友人来间接写自己对友人的不舍。
友人能让百姓殷切挽留,从侧面展现了他一心为民的精神。
苏轼定风波诗词鉴赏题

苏轼定风波诗词鉴赏题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定风波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______A.上阕前两句写作者在铺天盖地的骤雨袭击下,是那样安详自若。
“莫听”“何妨”,表现了他无所畏惧、把风雨置之度外的精神风貌。
B.上阕后几句承上文继续写将风雨置之度外的精神风貌。
C.下阕前三句,表面看来是写天气变化之迅速,实际则是在暗示生活中的人事反复不定。
D.下阕后三句是说,回望刚刚走过的风雨萧瑟之外,既已云消雾散,斜阳也收敛了光辉。
(2)“一蓑烟雨任平生”,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形象?请加以分析。
答案解析B本题考查把握诗歌词句含义的能力。
一般来说,理解词语在诗中的含义往往要把词语带到句子中去,再从该句的关键性词语入手,并联系本句中的其他词语,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或联系上下文,有时还要联系诗歌之外的有关因素(如时代背景、人物经历等),经过分析综合推断,就可理解或阐发词语的含义。
B项,上阕后几句主要表现作者经历挫折后的一种旷达的人生态度。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分析诗歌情感的基本能力。
“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表层意思是: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作者借此表达自己面对人生风雨,不害怕,不逃避,泰然处之,潇洒从容的态度。
答案:(1)B(2)表现了作者是一个在人生道路上履险如夷、泰然自若、胸襟广阔、性格倔强的形象。
译文: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要害怕树林中风雨的声音,何妨放开喉咙吟唱从容而行。
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披一蓑衣任凭湖海中度平生。
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回首来程风雨潇潇的情景,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精华版)《苏轼 水调歌头》古诗鉴赏选择题集锦

(精华版)《苏轼水调歌头》古诗鉴赏选择题集锦1.下列对诗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是化用杜甫《把酒问月》中“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两句诗意。
B.“我欲乘风归云,又恐琼楼玉宇”,“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这几句设想,暗示了中秋之夜月色的明丽,夜气的清寒,但不能透露作者对人间终不忍弃绝的复杂心情。
C.下阕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
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词人终于以理遣情,希望从共赏明月中互致慰藉,离别之憾可以从兄弟友爱中获得补偿,这样也就能做到“不应有恨”了。
2.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上阕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B、下阕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
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D、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3.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阕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
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 全诗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像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4.下面对于本首词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起舞弄清影”是作者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
B.词中“我欲”、“又恐”、“何似”之间的矛盾转折,显示了作者感情的波澜起伏。
苏轼诗鉴赏

苏轼诗鉴赏一、原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二、创作背景三、诗句解析1.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这两句描述了从不同角度看庐山呈现出不同的景象。
从横着看,庐山是连绵的山岭;从侧面看,则是高耸的山峰。
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的形态也各自有别。
这体现了庐山的雄伟壮观和姿态万千,也反映了观察者所处的位置和角度对观察结果的影响。
2.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这两句是全诗的主旨所在。
诗人说之所以不能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只是因为自己身处庐山之中。
它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告诉人们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四、艺术特色1. 观察细致,描写生动- 诗人通过细致的观察,准确地描绘出庐山在不同视角下的形态,如“横看成岭侧成峰”,简单的七个字就将庐山的轮廓勾勒得十分清晰,让读者仿佛能够看到庐山那起伏的山岭和高耸的山峰。
2. 哲理深刻,深入浅出- 诗的后两句将哲理蕴含在形象的描述之中。
没有直接说教,而是通过庐山景象引出对认识事物的思考,使读者在欣赏庐山美景的同时,能够深刻地领悟到其中的哲理。
这种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使诗歌既具有艺术感染力,又富有思想启迪性。
3. 语言简洁,节奏明快- 全诗二十八个字,语言简洁明了,没有多余的修饰。
同时,诗句的节奏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记忆和传诵。
五、思想意义1. 哲学层面- 它提醒人们要全面、客观地看待事物。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因为自身的局限而对事物产生片面的认识,这首诗就像一个警钟,促使人们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和理解事物。
2. 人生态度方面- 也启示人们要有超越自我、超越局部的胸怀。
当我们陷入困境或者对某件事情困惑不解时,要学会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和所处的环境,以一种更宏观、更客观的态度去对待。
[精]高考语文必考题型之诗歌鉴赏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含答案
![[精]高考语文必考题型之诗歌鉴赏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3d64c7e4693daef5ff73d0c.png)
高考语文必考题型之诗歌鉴赏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含答案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阅读及赏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语文必考题型之诗歌鉴赏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含答案【阅读问题及答案】1.这首词开篇发问,起笔不凡。
画横线的句子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思?(2分)答:中秋对月,抒发了强烈的思亲之情,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和对人生的感慨。
2.这首词,历来被认为是中秋词里最好的一首,《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你认为这首词为什么会获得如此高的评价?(3分)答:(1)词人借与明月的对话,探讨人生的意义(抒发人生感慨),富有哲理;(2)诗的意境豪放而阔大;(3)情怀乐观而旷达;(4)想象丰富,富有浪漫色彩;(5)语言如行云流水。
(意思相近即可,以上五点答对其中三点即给3分。
)3.下列对《水调歌头》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爰,下阙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4.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的认识。
(2分)答案: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为;正与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原本是自然的规律。
苏轼诗歌鉴赏专题 ppt课件

思想双重影响,思想十分矛盾。
入世:积极进取,怀才不遇; 出世:逃避现实,寄情山水。
苏轼( 1036 一 1101),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苏轼幼年时即 极为出色,深得老师赏识。21岁时,苏轼 与弟弟苏辙一起随父离家进京,第二年兄 弟二人都中了进士。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 修读了22岁的苏轼所写的文章后说:“不 觉汗出 。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
从元丰二年(1079)到元佑元年(1086), 苏轼在黄州生活的这七年,对苏轼一生产生了重 大影响。黄州团练副使仅仅是个虚名,他不仅没 有俸禄,而且受到监督,当时苏轼在许多信里反 复叮嘱友人“看讫,火之”,“传闻京师,非细 事也”。他在黄州城东开垦了十亩荒地,田旁筑 一茅屋,辛勤躬耕,自得其乐。黄州的生活使苏 轼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一方面,他观察问 题变得比较通达,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 后,仍然坚持着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另 一方面,又产生了较为严重的逃避现实的消极思 想。
淡欲山水 妆把色光 浓西空潋 抹湖蒙艳 总比雨晴 相西亦放 宜子奇好 。,。,
Hale Waihona Puke 饮 湖 苏上 轼初 晴 后 雨
这首诗一、二两句描写西湖美景。作者
略去花草鱼鸟,大笔挥洒,直写湖光山色。
晴雨变化,显示出西湖景色多姿多态,也点
明“初晴后雨”的诗题。“方好”、“亦奇”
说明不论晴雨,西湖景色俱臻极妙。 三、 四两句利用绝妙的比喻,把西湖美景升华到
“在黄州的苏东坡是成熟了的苏东 坡。这种成熟是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 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 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 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 种无须伸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 高度”。(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苏轼代表诗词赏析

苏轼代表诗词赏析————————————————————————————————作者:————————————————————————————————日期:苏轼词作欣赏苏轼,又名苏东坡。
史书记载苏轼“身长八尺三寸有余,苏轼为人宽大如海”。
苏轼是苏洵的次子(长子夭折),嘉祐二年(1057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
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熙宁二年(1069年),父亲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
因与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并非完全不同意,还是有部分认可的,前期反对,后期深入民间,了解到新法的好处,转而赞成新法好的方面。
),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
再迁至密州(今山东诸城),移至徐州。
元丰二年(1079年),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署公文。
哲宗立,高太后临朝,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
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二品),知礼部贡举。
元祐四年(1089年)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
元祐八年(1093年),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州市区),再贬昌化军(今海南儋州市)。
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卒于常州(今属江苏),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六十六岁,御赐谥号文忠(公)。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年—1066年)、弟弟苏辙(1039年—1112年)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
作为杰出的词人,苏轼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苏轼的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等。
政治倾向上,苏轼属以司马光为领袖的旧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 王安石当政,行新法,苏轼极力反对,便请 求外调,自熙宁四年(1071)开始,他先后 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 官。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元丰 二年(1079)那些曾经依附过王安石的小人 搜集苏轼对新政不满的诗句,弹劾苏轼,致 其入狱。这就是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乌台 诗案”。苏轼被捕入狱,历时五个月,不论 在朝在野,政见同与不同,营救者络绎不绝 (包括王安石),最后,神宗才决定不杀苏 轼,而以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了事。
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旧党当权, 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 惠州,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后死于 常州。 苏轼总结自己一生,说:“问汝平生 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政治上苏轼是失 意的,但就个人创作成就而言,苏轼是中 国古代第一全才。
才华横溢的苏轼 文—— “ 唐宋八大家 ” 黄” 诗—— “苏 辛” 词—— “苏 书、画—— “宋 四 家”
一、《念奴娇 赤壁怀古》是怎样结合写景和怀古来 抒发感情的?这首词“自有横槊气概”,哪些词句涌 动着泼墨山水般的慷慨豪迈的真性情? 二、请说说“豪放”与“婉约”两种词风的不同点。 三、苏轼一生遭遇坎坷,曾通判杭州、密州、徐州等 地,后又贬谪黄州 。韶圣初年,又以“为文讥斥朝廷” 之罪远谪惠州、琼州。在人生最无奈、最绝望的环境 里,为什么还能挥洒出“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 冠平生”的旷达洒脱的气度?在你的记忆里,历史上 还有哪些人比较超脱豁达?
双声子(柳永)
晚天萧索,断蓬踪迹,乘兴兰棹(zhà o) 东游。三吴风景,姑苏台榭,牢落暮霭初收。 夫差旧国,香径没、徒有荒丘。繁华处,悄 无睹,惟闻麋鹿呦呦。 想当年、空运筹决战,图王取霸无休。 江山如画,云涛烟浪,翻输范蠡(lĭ)扁舟。 验前经旧史,嗟漫载、当日风流。斜阳暮草 茫茫,尽成万古遗愁。
南乡子 送述古 (苏轼)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 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 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 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 晴。
破阵子(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 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 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 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 白发生!
作 业:
读李清照的《声声慢》, 与初中学过的辛弃疾的《破阵 子·醉里挑灯看剑》相比较, 说说为什么同是思念故土的爱 国主题,词作的风格相差竟如 此悬殊?
减字木兰花 春月 春庭月午,摇荡香醪光欲舞。 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 轻云薄雾,总是少年行乐处。 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 卜算子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枫落吴江冷 昭君怨 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 新月与愁烟,满江天。 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 飞絮送行舟,水东流。
苏轼专题
认识苏轼这个文艺全才,了解他在诗、散 文、词、书法方面的杰出成就。 鉴赏豪放与婉约兼容的词风特点。 读懂苏轼在屡遭贬谪时的豁达情怀和宽广 胸襟,读懂他为情的真挚笃厚,感受他丰 满而完整的人格魅力。 学习苏轼胸怀社稷、心系民众的高尚情 操 。
浙江省新河中学 王群亚
苏 轼
走近苏东坡时
赤
苏 轼
壁 赋
关于赋
赋是一种有韵的文 体,讲求声律、押韵、 对比等形式,有辞赋、 骈赋和律赋等。
一.本文押韵换韵的字: 1.间、 天、然、仙 2.桨、光、方,慕、诉、缕、妇 3.稀、飞、诗,昌、苍、郎,东、空、 雄,鹿、属、粟,穷、终、风 4.往、长,瞬、尽,主、取,月、色、 竭、适 5.酌、藉、白 二.读音: 属( zhǔ )客 斗(dǒu )牛 相缪( liǎo ) 酾( shī )酒 扁(piān )舟
《雨霖铃》 景 物 人 物 行 动 作 者 情 感 寒蝉、长亭、骤雨、烟 波、楚天(实景)
《念 奴 娇 赤壁怀古》
大江、故垒、乱石、惊 涛(实景) 杨柳岸 、晓风、残月(虚景) 樯橹灰飞烟灭(虚景)
帐饮、执手相看泪 眼,竟无语凝噎 (周瑜)谈笑 (我)一尊还酹江月
无绪、留恋、多情自 古伤离别、纵有千种 风情,更与何人说
解读苏东坡
为情——笃厚真挚、慷慨豪迈
为政——心系民众、胸怀社稷
为人——豁达超脱、苦乐随缘
——周国平
旧体诗词要讲究平仄、押韵。有时为 了适应格律的要求,或者为了取得特殊的 表达效果,句子里常有倒置语序的情况, 请把下边颠倒的语序改过来:
一、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 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 二、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 三、 簌簌衣巾落枣花。
多情应笑我,早生 华发。人生如梦
苏 轼
第 四 教 时
豪放派和蜿约派词 的比较阅读
东坡在玉堂(官署名)日, 有幕士善歌,(苏轼)因问: ‚我词何如柳七(柳永)?‛对 曰:‚柳郎中(柳永)词,只合十 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 岸晓风残月’;学士(苏轼)词 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 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 ——俞文豹《吹剑录》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 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 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 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 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 说!
思考和讨论:
1、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宋 词出现“婉约派”和“豪放 派”的差异?是不是因为作 家的不同而产生?这两派的 区分基点是词作还是词人? 2、你更喜欢其中的哪一派, 为什么?
淡 妆 浓 抹 总 相 宜 。
欲 把 西 湖 比 西 子 ,
山 色 空 蒙 雨 亦 奇 。
水 光 潋 艳 晴 放 好 ,
苏 轼
饮 湖 上 初 晴 后 雨
这首诗一、二两句描写西湖美景。作者 略去花草鱼鸟,大笔挥洒,直写湖光山色。 晴雨变化,显示出西湖景色多姿多态,也点 明“初晴后雨”的诗题。“方好”、“亦奇” 说明不论晴雨,西湖景色俱臻极妙。 三、 四两句利用绝妙的比喻,把西湖美景升华到 纯净的境界,把西湖比西子,既新奇又贴切, 真是神来之笔,揭示出西湖的风情韵致。如 果说前两句是作者发现了西湖美,那么后两 句是对西湖美的欣赏与评价,极富魅力。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 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簌簌衣巾落枣化,村南村北响 缫车,牛衣古柳买黄瓜。 试问野人家。 酒困路 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
诗词欣赏
本诗以朴实、清新、准确、传神的笔 触描绘了农村初夏的特有景色。 苏轼把初夏的缫丝、卖瓜等情景都写 入词中,百姓的欣喜与农作物的繁茂, 不难窥见,而作者与农民的融洽之情, 更洋溢在词中。
苏 轼
题 西 林 壁
这首诗的特点是形象与哲理的高度统一。 前两句描写庐山峰峦的多姿多态,第三句笔 锋一转,引出下文看山的感受,阐明了为人 处事的哲理: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 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就会有一 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 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的成见。所谓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便是这个道理。
人格的魅力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 妨吟啸且徐行。竹杖 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 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 去 ,也无风雨也晴。 (被贬黄州)
空余鲁叟乘桴意, 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 兹游奇绝冠平生。 余生欲老海南村, 帝遣巫阳招我魂。 杳杳天低鹘没处, 青山一发是中原。 (被贬海南)
从元丰二年(1079)到元佑元年(1086), 苏轼在黄州生活的这七年,对苏轼一生产生了重 大影响。黄州团练副使仅仅是个虚名,他不仅没 有俸禄,而且受到监督,当时苏轼在许多信里反 复叮嘱友人“看讫,火之”,“传闻京师,非细 事也”。他在黄州城东开垦了十亩荒地,田旁筑 一茅屋,辛勤躬耕,自得其乐。黄州的生活使苏 轼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一方面,他观察问 题变得比较通达,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 后,仍然坚持着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另 一方面,又产生了较为严重的逃避现实的消极思 想。
景、情、理融于一体
感情变化过程:乐-悲-乐 先写月夜泛舟,饮酒赋诗, 沉浸在美好景色中而忘怀世 俗的快乐心情;再从凭吊历 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 促,变化无常,因而跌入现 实的苦闷;最后阐发变与不 变的哲理,表现了旷达乐观 的人生态度。
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 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 散文的笔调和手法;骈词俪 句,整散结合;句式长短不 齐,用韵错落有致,更多地 表现了散文融景情理于一体 的艺术特色。
望海潮(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 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 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 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 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崦清嘉。有三秋桂子, 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 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 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 好景,归去凤池夸。
江城子(苏轼)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 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 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 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 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 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第 二 教 时
苏 轼
正值王安石变法时期,新旧两派政治势 力斗争激烈,朝廷政局多变。因苏轼为人正 直,指责两派中的弊端,加上他才华出众, 所以两派中的投机分子都排挤迫害他,甚至 捏造罪名,将他逮捕入狱,后来免于杀害, 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幸而他心胸豁达,没 有就此消沉下去,在畅游长江时写下了千古 名篇, 前后《赤壁赋》、《念奴娇 赤壁 怀古》 等广为流传的名篇佳作就是在黄州期 间遭人陷害的时候写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