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轨迹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诞生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欧洲的马克思主义,以与时俱进的伟大精神,继承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创立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行动指南。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李大钊等人曾经提出过要把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应用到中国的实践中去,但在党的幼年时期,对该问题还没有形成深刻、统一、完整地认识。

毛泽东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成为世界上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最激烈的国家之一,社会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错综复杂、瞬息万变。

这些情况,尤其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极其尖锐,造成了日益发展的革命运动,引发了伟大的近代中国革命。

中国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推翻封建主义的统治,进行了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

可是,无论是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还是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

以辛亥革命为例。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把旧民主主义革命推向高潮。

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创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它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因而成为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但是,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资产阶级革命派在领导革命的过程中不敢提出明确的反帝纲领;反封建也是不彻底的,仅满足于从封建帝制到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样一个政体的变化,而忽略了必须变封建地主阶级专政为资产阶级专政这样一个根本的国体问题;也不敢放手发动以农民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群众起来革命,主要依靠少数人的孤军奋战;在革命中也没有建立一支强大的革命武装作为夺取政权、巩固政权的坚强支柱。

概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概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概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进程,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

在一定意义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提出和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1、新民主主义革命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不久就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和实践,那时由于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都不足,对于中国的历史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不甚了解,还不善于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中国革命走了一些弯路,出现了严重的曲折。

从1927年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革命武装斗争到遵义会议前,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迅速发展壮大和遭受重大挫折、面临生存危机的曲折发展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中国实际创造性地开辟出一条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创建农村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正确道路,为中国革命指明了胜利的方向。

毛泽东等人还总结创立了一整套机动灵活的红军作战原则。

运用这些原则,红军以弱胜强,连续打破国民党军多次大规模“围剿”,根据地和部队不断发展壮大。

然而,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后,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在党内占据了统治地位。

教条主义者轻视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迷信本本和外国经验,把毛泽东等人从中国革命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规律性认识斥为“狭隘经验论”,排斥毛泽东对中央苏区党和红军的领导,全盘否定毛泽东等总结的行之有效的红军作战原则,最终导致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党和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长征途中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党内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为夺取长征胜利和开创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础,是中国革命由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点。

遵义会议以后,党的理论和实践逐步走上了正确的轨道。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
——邓小平
❖ 单击以上画面播放视频,单击画面以外进入下一幻灯片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பைடு நூலகம்表中国先进生产 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 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江泽民
5、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 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 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 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 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俄国在半个世纪里,经受了闻所未闻的 痛苦与牺牲,表现了空前未有的革命英雄 气概,以难以置信的毅力和舍身忘我的精 神去探索、学习和实验,真是饱经苦难才 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个唯一正确的革命理 论。
——列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的历史进程及其规律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王向明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的过 程,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 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在一定意义 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提出和 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在实践中不 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一、中国革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 主义
——列宁《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取决于它 是经过实践检验和历史证明了的指导 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革命性和实践性
❖ 政治立场——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 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理论本质——革命性和批判性,马克思主 义是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相统一的基础上,以实现人类的彻底解放 为目的学说,因而必然是革命的实践的。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的过 程,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 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在一定意义 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提出和 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在实践中不 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演进规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演进规律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 不断总结经验,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与 发展。
实践与发展的代表人物
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他们在战争中不断总 结经验,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与发展。

实践与发展的主要内容
包括游击战争理论、人民战争理论、党的建设理 论等,这些理论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 指导。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通过欧洲的社会主义运动和俄国的十月革命传入中国, 为中国的先进分子所接受。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了新的阶段,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 ,并领导了工人运动和农民起义。
初步探索的代表人物
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他们将马克思主义与 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了 初步探索。
初步探索的主要内容
包括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研 究、中国社会性质的分析、中国革命道路的 探索等。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步成果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 的革命思想和理论体系。
0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一 步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与实践
01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02
土地改革与三大改造
03
抗美援朝与国际关系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 要成果,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 思想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新中国成立初期,进行了土地改革和 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 奠定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
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失误, 对经济和社会造成了一定的损失。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发展摘要:自中国共产党创立以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可分为三个历史时期: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则是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延伸和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准备; 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实现了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发展一部中国共产党史, 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

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发展过程, 就是在实践中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的过程;也是将实践经验升华, 先后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 创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向前发展的过程。

中国共产党自创立以来, 探索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分为三个历史时期, 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 探索出两条中国特色的道路, 创立了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三大理论成果。

1 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历史的中国, 在古代农业社会有着5000 年文明, 并曾以世界上头号富强大国,独领风骚达1500 年。

但当世界进入工业文明之后, 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使这个已在内腐的庞然大物轰然坍塌, 濒临亡国灭种的边缘。

承续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历史传统的先进中国人, 前仆后继,上下求索, 终于找到马克思主义这个能够使中国救亡图存、民族复兴的真理。

中国共产党从接受马克思主义始, 就是将其视为理论与方法统一的世界观, 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将其作为观察和改造国家的工具。

但是,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是一个历史过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和理论成果是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后才获得的。

在1927 年8 月以后, 共产党人同时选择了两条道路。

一条是仿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 进行城市武装暴动, 如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等;另一条是仿中国的历史传统, 在边远的农村进行武装暴动, 这以毛泽东领导的湘赣秋收起义为代表, 放弃进军长沙的原定计划, 开辟出工农武装割据的井冈山道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1.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

2.马克思主义教条化过程中的错误。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成功。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远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从全球角度来看,自马克思主义形成至今,发展过程,大致可以把他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马克思,恩格斯时期,他们在西欧创造了马克思主义,为贫困的劳动人民指明了生活的方向,是马克思形成,并成为一种指导思想,使理想的空想主义落到的实践上。

第二阶段是列宁时期,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取得第一次成功,使理论较好的应用到现实中,并且列宁在一定程度上对马克思主义思想做了一定的补充和丰富,为以后的发展做出了很好的铺垫,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第三阶段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发展的重要时期,此过程主要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思想应用到实践中去,结合中国实际国情,实事求是,学会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这个过程很大程度上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并且在理论指导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展现出了较大的优势。

我们总的来看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程趋势是:由西方到东方,由理论到实践,有构想到现实。

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有较明显的优势和较强的生命力。

就第一阶段而言,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深刻的指出:“以往的全部历史,除原始状态除外,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些相互斗争的社会阶级在任何时候都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一句话,都是时代的经济关系的产物。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核心在于资产阶级通过占有无产阶级所创造的超过其劳动力的价值之外的剩余价值;实现资本的增值。

因而资本主义全部经济关系在及其上层建筑必须以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来加以解释。

在充分承认资本主义特定于特定的历史阶级存在必然性和合理性,这一阶段的根本贡献是在于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主义到现实的跨越,社会主义终将取代资本主义。

中考: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中考: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中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结合起来,同中国的优秀历史传统和优秀文化结合起来,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

一是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实现具体化。

二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为马克思理论。

三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一、马克思主义简介
1、三大理论来源: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2、诞生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
3、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4、主要内容:
①提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理论。

②提出国家是阶级斗争的产物,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社会发展的最高形式是共产主义社会。

③无产阶级将推翻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过渡到经济上实行公有制的共产主义社会。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规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规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规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

在一定意义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提出和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一、中国革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代表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历史:人类有意识有目的·被称为中国第一位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

……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因素,那么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

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

——恩格斯老师说:生产力是决定的因素,经济是基础,但归根结底生产和生产力是最重要的,这是从历史长河的角度上分析问题。

若把历史分成一个一个片段,就不能永远把生产力放为决定因素。

起决定作用的可以是文化,可以是教育,可以是宗教,甚至可以是艺术。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相结合:实事求是。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

——列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的指导思想,首先取决于马克思主义自身科学的理论价值。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科学性世界观、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理论品质——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也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统一。

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到1871年的巴黎公社革命,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的第一个阶段,而“在第一个时期的开头,马克思学说决不是占统治地位的,它不过是无数社会主义派别或思潮中的一个而已。

”——列宁《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取决于它是经过实践检验和历史证明了的指导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科学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轨迹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轨迹,就是要探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实现中国现代化、中华文明的现代复兴。

经过五四时期以来李大钊等人的历史铺垫,特别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实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飞跃,我们已经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我们正前进在这样一条道路上过去通常认为,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前后,毛泽东等人才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

事实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肇始于李大钊1918年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这一过程有近百年之久。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初探索李大钊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早传播者,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初探索者。

李大钊的探索,比较系统地体现在以下四大层面上。

马克思主义观——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基本原则的最初哲学探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则,李大钊通过“三个统一”的哲学探讨,已接近于提出这一基本原则:一是一般与个别相统一的辩证法、共殊观萌芽。

在《史学要论》中,李大钊提出,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统一,是建立现代历史科学的三大目的与要义之一;二是理论与实际相统一的实践论思想萌芽。

李大钊将这一原则概括为“本着主义作实际的运动”,这个独特提法,继承了马克思实践观的基本思想,又开了毛泽东《实践论》的思想先河;三是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统一的思想萌芽。

研究马克思的学说,“不要忘了他的时代环境和我们的时代环境”。

在“马克思的时代环境”与“我们中国的时代环境”中,李大钊比较强调具体分析中国实际这一面。

国情观——科学分析中国矛盾特殊性与农民问题的最初探索。

李大钊的国情观,包含以下内容:中国国情是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要具体分析中国国情特殊性,决不能“言吾国情于不顾”,简单照搬西方;中国社会基本矛盾最大特殊性,就在于不是一般的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而在于“帝国主义及那媚事列强的军阀的二重压迫”;从经济基础层面看中国最大国情,“中国是一个农国”,以农立国。

农民问题、土地问题乃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问题,广大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中国的浩大的农民群众,如果能够组织起来,参加国民革命,中国国民革命的成功就不远了”。

中国民主革命道路观——“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三大法宝的最初探索。

众所周知,1939年毛泽东明确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三大主要的法宝”。

事实上,“三大法宝”的最初探索者是李大钊。

第一,他是统一战线的最早指导者,与孙中山联手指导国共第一次合作,在1923年6月党的三大上他还最早独立地提出统一战线领导权问题。

第二,他是武装斗争的最早探索者。

早在1921年3月,李大钊就提出武装斗争的闪光思想:“自由的花是经过革命的血染,才能发生的”。

第三,他是党的建设的最早探索者。

从建党时期到第一次大革命时期,在党的建设上起重要作用者,首推李大钊和陈独秀。

文化观——马克思主义综合创新论思想萌芽。

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综合创新论的文化观,具有极其鲜明的两大特色:一是综合更广,二是创新更大。

首先,倡导的东西文化互补论,把“东西互动、双翼前进”作为创造世界新型文明的历史必由之道。

其次,李大钊把中国古典辩证法、西方近代进化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文化革新论三者熔为一炉,提出了独具特色的爱国主义少年中国论和青春哲学论,借以阐明中华文明现代革新的历史命运及在创造世界新型文明中的特殊使命。

在上述四个层面上,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了最初探索,这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实现两次飞跃的理论源头与历史铺垫。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知行统一之道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程中,贡献最大、最富成效的是毛泽东思想。

在这方面,毛泽东有七大理论贡献与哲学创新:第一,毛泽东在1937年七八月间,发表了《实践论》与《矛盾论》,“两论”是毛泽东思想的哲学奠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创新之作和典型代表。

其中《实践论》的副标题特别指出:“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最后尾声之处又画龙点睛:“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体现出了与中国古典哲学的血脉相连与思想升华。

第二,毛泽东在1938年10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总结反对本本主义与“两论”创作的宝贵历史经验与科学认识论,产生一个思想升华,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口号。

第三,毛泽东在1939年发表的《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等论著,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历史观、方法论,创立了“近代中国国情论”。

他从哲学高度,分析了近代中国社会的特殊性质和主要矛盾,并分析了中国农民问题、土地问题的极端重要性。

第四,毛泽东在1939发表的《〈共产党人〉发刊词》等论著中,把“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作为中国革命道路上的“三大法宝”。

此外,他还开辟了一条迥然不同于法国巴黎公社、俄国十月革命的崭新道路: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

第五,1940年毛泽东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其中包括经济纲领、政治纲领、文化纲领,这些既不同于西方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也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的纲领,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第六,毛泽东于1956年发表了《论十大关系》,要求突破苏联模式,探寻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并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

第七,毛泽东倡导用中国化、大众化的语言文字,来表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使之富于民族形式、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方面,作出了巨大历史贡献,但也存在一些历史局限性。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学术层面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工作,还只是刚刚开了个头,远未能完成。

此外,毛泽东晚年出现了思想逆转和简单化倾向,如把辩证法规律仅仅归结为对立统一规律一条,又把对立统一规律,仅仅归结为一分为二,认为讲合二而一就是修正主义、阶级调和,甚至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说成是斗争哲学,仅仅强调一个“斗”字,这就走向了反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化之道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轨迹中,邓小平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化之道。

这条具体道路,就是邓小平首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的苏联模式,实现了六大理论创新:第一,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论。

从马克思到列宁、毛泽东,他们都曾经长期生活在以“战争与革命”为主题的历史时代中。

在新的历史时期,根据世界形势的崭新变化,邓小平将时代主题概括为“和平与发展”,扬弃了以“战争与革命”为主题的时代论,为社会主义的模式转换论、新型体制论、改革开放论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论。

毛泽东为科学分析中国国情奠定了最初的基础,但晚年却出现了“左”的错误。

因此,解决这个时代难题,具体分析中国特殊国情的任务,就历史地落在了邓小平肩上。

他提出的当代中国特殊国情论、主要矛盾论、特殊矛盾论,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为主题,为改革开放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三,解放发展生产力与共同富裕统一的社会主义本质论。

为了更好地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深层理论问题,邓小平依据世界历史一般趋势,再结合中国特殊国情,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了一个独具特色的理论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第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

马克思晚年曾提出利用世界市场以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新构思,列宁后期也提出了利用“国家调节下的市场”迂回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新思路,但是这些闪光思想后来全被历史湮没了。

邓小平以超越前人的理论勇气,鲜明地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有力地冲击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这两个流行多年的教条主义公式,意味着对社会主义的崭新理解。

第五,“一体两翼”的现代化起飞论。

当代社会主义的大曲折,深层原因是经济改革问题,但直接的失足点在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上。

如何解决这个大难题,邓小平提出了一条新思路:既不采取“直接碰”的激进方式,也不采取“绕着走”的消极方式,而是采取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主导、“引着走”的稳健方式。

邓小平要求把社会主义理解为一种新型文明形态,采取“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方针,并实现“新型市场经济、新型民主政治、新型精神文明”的整体建构这种“一体两翼式”的体制创新,支撑中国现代化走向有决定意义的起飞阶段。

第六,“一国两制”、和平统一论。

既要实现中华民族的国家统一,又要避免大的战乱,是一个历史性的大难题。

为解决这个历史难题,邓小平以他特有的大智慧,指明了一条切实可行的双赢之道:“一国两制”、和平统一。

香港、澳门的回归,已经证实了这一思想的有效性。

这也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指导思想。

理论意义与当代启迪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飞跃。

为了更完整、更全面地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这里补充“一个铺垫”的概念,合起来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三部曲——“一个铺垫、两次飞跃”: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以李大钊为代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最初探索,这是后来实现“两次飞跃”的重要历史铺垫。

用“一个铺垫、两次飞跃”来概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轨迹,有助于在理论上澄清“中国马克思主义等于民粹主义”的历史迷误。

首先,从时间上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在五四运动基础上进行的,五四运动已经打出引进西方近代工业化文明成果尤其是民主与科学的旗号,绝不仅仅限于在落后农业文明基础上谈论落后的农业社会主义。

其次,从空间上看,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发源地,中国共产党创立的主要发源地,第一是在北京,尤其是北京大学,第二是在中国近代工业与工人阶级最集中的上海,并不发源于偏僻农村。

只是1927年至1949年的20多年,我们党才带着这些历史性成果,被迫转入农村,因而把中国马克思主义仅仅和落后农村、偏僻山沟相联系,是根本站不住脚的。

最后,从基本理论、核心观念上看,李大钊、陈独秀等人早在中国共产党创建之前,就在北京大学及上海等地开始比较系统深入地研究马克思主义学说、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根本超越了俄国民粹主义的哲学基础、理论水平,毛泽东、邓小平等后来人更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确有民粹主义的偏差,但这只是支流,不是主流,更不是本质。

“一个铺垫、两次飞跃”来概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轨迹,还有实践上的重要意义。

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轨迹,就是要探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实现中国现代化和中华文明的现代复兴。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探索的最初源头、最初起点,可追溯到李大钊的最初探索、最初铺垫。

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李大钊等人的历史铺垫,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大理论成果,使我们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正确的道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