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遥感研究综述
考古研究工作总结报告

考古研究工作总结报告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的考古研究团队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些重要的
发现和成果。
在这篇总结报告中,我将向大家介绍我们的研究工作以及所取得的成果。
首先,我们在不同地区进行了多次考古发掘,发现了许多古代遗址和文物。
这
些遗址和文物的发现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通过对这些遗址和文物的研究,我们能够重新构建古代社会的面貌,了解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承。
其次,我们在考古研究中运用了各种先进的技术和方法。
通过对遗址和文物的
测量、勘探和分析,我们能够更加准确地了解古代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同时,我们还使用了遥感技术和三维重建技术,对遗址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分析,为我们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更多的数据支持。
最后,我们的研究成果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我们的研究成果不仅在
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还为相关领域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支持。
我们的研究成果已经被应用于文物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等方面,为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总的来说,我们的考古研究工作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为我们对古代社会和
文化的了解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帮助。
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深化我们的研究工作,为古代社会和文化的研究做出更多的贡献。
考古学中的科技手段与应用

考古学中的科技手段与应用考古学是研究古代人类文化和历史的学科,它通过考古发掘和研究古代人类遗址、文物等遗存,以了解和揭示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过程。
在这个数字化时代,科技手段在考古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考古学中常见的科技手段及其应用。
一、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利用人造卫星、航空器等遥感设备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一种手段。
在考古学中,遥感技术可以通过对地球表面的影像进行解译,发现和识别潜在的考古遗迹。
例如,通过红外遥感技术,可以检测到地下墓葬中存在的不同温度,从而帮助研究人员确定墓葬的位置和规模。
此外,遥感技术还可用于发现地下城市、遗址遗迹等,为考古工作提供重要的线索和信息。
二、地球物理勘探地球物理勘探是利用地球物理学原理和方法进行地下信息探测的技术手段。
在考古学中,地球物理勘探可以帮助确定和探测地下遗存的位置和构造。
地球物理勘探的常用方法包括电阻率法、磁法、重力法和地震法等。
通过对地下的电阻率、磁力等物理特性进行测量和分析,考古人员可以推测地下潜在的建筑遗迹、城市布局等信息,从而指导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
三、三维扫描技术三维扫描技术是一种利用激光等高精度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三维数据采集和建模的技术。
在考古学中,三维扫描技术可以用于对文物进行精确的测量和记录,包括建筑遗址、石刻、器物、动物骨骼等。
通过将实物扫描成数字模型,可以实现对文物进行虚拟展示、还原和保存,同时也为后续的研究和保护工作提供了便利和准确性。
四、碳14测年技术碳14测年技术是一种根据有机物中含有的碳14同位素的衰变来推测物质年代的方法。
在考古学中,碳14测年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对有机材料(如骨骼、木材、纤维等)的年代测定。
通过测定样品中碳14的含量,结合碳14的半衰期,可以推算出物质存在的年代,从而为考古学家提供时间线索和年代确认。
五、地理信息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种用于地理空间数据采集、管理、分析和展示的技术工具和环境。
遥感第九讲遥感考古

三、地表遥感考古研究
1、在航片或卫片上根据几何形态以及 颜色的差异,利用可见光信息分析。
2、利用近红外信息探测土墩墓、古遗址 的空间分布。
四、地下遥感考古研究
1、利用微波波段探测埋藏在地下的古墓 和古城等的规模、位置、深度等信息。
2、采用探地雷达,如机载侧视雷达、地 质雷达等进行地下无损探测,波长在 100兆左右。
2、 遥感考古的工作步骤
(1)收集遥感图像、地图、文献资料等; (2)图像纠正、复合、增强处理; (3)资料分析和室内初判读; (4)野外样区踏勘; (5)室内再判读、量测; (6)编制考古信息分布图; (7)信息分析与评价。
其中,“收集文献资料”是指收集遗址范围内有 关野外发掘资料与文史资料,了解遗址类型、分布、 残存状况、埋藏特征等情况,同时还应收集有关生 态学、地理学的相关资料,掌握遗址范围内的地形 特征、土壤类型及植被生长与分布情况,这些都作 为确定所需遥感资料类型的依据。在影像的判读过 程中,可以根据这些资料有目的的寻找各种遗迹的 影像标志,减少盲目性,提高工作效率。
遥感考古应用
卫星遥感技术 揭开秘鲁泥质金字塔的面纱
2008-10-15 18:25:47 来源: 网易探索(广州)
据美国探索网站报道,意大利科学家日前宣布,他们采用 卫星遥感新技术穿在秘鲁的卡华驰(Cahuachi)沙漠中发现了 一座古代泥质金字塔。
意大利国家研究委员会(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CNR) 的马斯尼(Nicola Masini)和拉萨柏纳拉(Rosa Lasaponara) 利用秘鲁国土图像的快鸟卫星得到了这一遥感图像和相关数据, 科学家们对这些数据和图像进行分析后,终于在岩石和土层下 面发现了这座金字塔。马斯尼说,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获得更多 数据后,他们将立即对这些建筑进行虚拟复原,将他们的风貌 展现在世人面前。
考古遥感技术研究及应用

考古遥感技术研究及应用一、前言考古遥感技术作为新兴的考古学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它可以对古迹、考古文化遗址等进行非接触式的探测,免去了传统考古学需要开挖的繁琐过程,为保护文化遗产提供了更好的保障。
本文将从遥感技术的原理、技术路线、数据处理以及应用实例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遥感技术原理遥感技术是指利用航空、卫星等遥控手段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技术。
而在考古领域中,我们主要是利用卫星遥感技术来获取信息。
卫星遥感技术是将地球表层上物理量通过传感器接收并转化为电磁信号,再通过卫星进行传输,最终由数据中心进行处理。
这样的方式比起传统考古学所用的地面物探、开挖等方式更加便捷、准确和高效。
在遥感技术的应用中,通常利用多光谱遥感、高光谱遥感和雷达遥感等方式来进行探测。
其中多光谱遥感是利用不同波长区域对地表进行监测的一种方法,它可以测量电磁波在地表反射、漫反射和吸收的情况。
所以,它能够识别地表物质的成分、形态、结构等;高光谱遥感则主要是在多光谱的基础上更加精准地进行物质成分和结构的探测;雷达遥感则主要利用微波辐射穿透地表来探测地下物质的情况。
三、遥感技术路线考古遥感技术的路线主要包括遥感数据获取、数据处理以及信息提取三个阶段。
1.遥感数据获取遥感数据获取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另一种则是利用无人机遥感技术。
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卫星遥感技术。
卫星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大范围的覆盖面积,但其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相对较低。
因此,在考古领域中,多数情况下会利用多鲁尔卫星等进行探测。
多卫星可以获取高分辨率影像,并且还可以捕捉到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期的变化情况。
同时,多卫星图像也可以用于建立高分辨率的数字模型,基于该模型进行更加精确的数据处理。
2.数据处理数据处理是遥感技术的核心环节。
数据处理阶段通常包括数字图像处理、特征提取和数据分析。
数字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视觉技术紧密相关,包括预处理、增强、滤波、特征提取等方法。
西安神禾塬地区高光谱遥感考古研究

结论:高光谱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土地利用、灾害监测等领域得到了广泛 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然而,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数据预处理、特征提 取和分类算法的优化等。未来研究方向应包括改进数据质量全力推动我国卫星遥 感技术应用场景落地转化;发展新型特征提取方法挖掘高光谱遥感数据的丰富信 息;优化分类算法提高遥感数据的分类精度;并推动遥感设备
例如,通过对地震后地表的位移、裂缝、断层等变化信息的多光谱观测,可 以评估地震的破坏程度和影响范围;通过对森林火灾的多光谱遥感,可以获取火 灾的燃烧面积、火场温度、烟雾浓度等信息,进而实现火灾的快速定位和应急灭 火;通过对水灾的多光谱图像分析,可以获取水灾的淹没范围、水深、流速等信 息,进而开展水灾预警和应急响应^。
在时间向度方面,通过对遗址内不同地物成分的遥感影像特征进行分析,我 们发现不同历史时期的遗址存在明显的差异。例如,早期墓葬的影像特征主要表 现为土黄色的土壤质地,而晚期墓葬则主要表现为灰色的土壤质地(图 2)。这 些发现暗示了不同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对遗址的影响存在差异。
在文化内涵方面,通过对遗址的地物成分进行分类和识别,我们发现不同地 物成分所代表的人类活动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例如,墓葬代表了当地的丧葬习 俗和墓葬制度,而房址和窑址则代表了当地的生产活动和居住方式。这些发现有 助于深入了解西安神禾塬地区的人类活动和文化演变。
文献综述:高光谱遥感技术在多个领域得到了深入研究,以下为各领域的研 究现状、方法与成果的综述。
1、环境监测环境监测是高光谱遥感技术应用最为广泛的领域之一。利用高 光谱遥感技术可以获取水体、大气和土壤等环境要素的光谱信息,进而实现环境 状态的实时监测和评估。例如,通过对水体的多光谱成像,可以获取水体中的叶 绿素、悬浮物、污染物等物质的分布和含量信息,进而评价水体的污染状况;通 过对大气的多光谱观测,
历史时期扬州城址变迁的遥感考古研究

基 金项 目: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 目(0 6 A 0 0 ) 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 0 7 1 2 2 0 B K3 B 1 ; 4516 ) 作者简介 : 阮铮铮 (9 2一)女 , 18 , 江苏扬州人 , 硕士研究生 .
16 7
安 徽 师 范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历 史 时期 扬 州城 址 变 迁 的遥 感 考 古 研 究
阮铮铮 , 王心源 , 韩伟 光 一 吴 立 , 何撼 东 , , 一 一 , , 一 2
(. 1 安徽师范大学 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 , 安徽 芜湖
安徽 芜湖 210 4 00)
2 10 ; . 4 0 3 2 中国科学院 一 教育部 一国家文物局遥感考古联合实验室安徽遥感考古工作站 ,
根据扬州市的地形地貌 以及城市的发展现状 , 将扬州分为两部分来考察 .
一
是主城区以外的城郊部分 . 这部分区域大多被农 田覆盖 , 古城墙 、 古河道大多埋没于地面以下 , 反映在
像片上 的是覆盖在古城墙 、 古河道之上的地物的电子波谱辐射特征. 因此 , 我们必须注意这种间接的判读标
收 稿 日期 :0 9 9—2 2 0 —0 4
1 1 遥 感数 据 处理 .
选用 扬州 市 2 0 0 2年 1 月 1 1 8日的 S O P T5卫星 遥 感数据 .P T5成像 波段 有 全色 、 SO 多光谱 两 种 . 先利 首 用 11 的地形 图 和收集 到 的 E M 数 据对 影像 进行 几 何精 校正 , 将 S O .m 全色影 像 与其 1m 多 :0万 T 再 P T525 0
理与解译 , 在分析历史学 、 考古学相关资料的基础上 , 结合实地考察 , 阐明扬州城址及长江、 运河河道的变迁 , 恢 复 “ 史环 境 ”并 揭示 扬州 城址 变迁 的规 律 和原 因 , 到 了考 古补 史 、 史 的作用 . 历 , 起 证
遥感技术在考古发掘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考古发掘中的应用在当今的考古领域,遥感技术正逐渐成为一项不可或缺的工具,为我们揭示了许多隐藏在地下的历史秘密。
它就像是考古学家们的“千里眼”,能够在不进行大规模挖掘的情况下,获取有关古代遗址的重要信息。
遥感技术是一种通过非直接接触的方式来获取目标物体信息的技术手段。
它利用各种传感器,如卫星、飞机搭载的相机、雷达等,收集来自地球表面的电磁波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以提取有用的数据。
在考古发掘中,遥感技术的应用方式多种多样。
其中,航空摄影测量是一种常见的方法。
通过从飞机上拍摄地面的照片,可以获得大范围的地表图像。
这些图像能够清晰地显示出地形的起伏、土壤的颜色和纹理等特征。
比如,在一些古代城市遗址中,通过航空摄影可以发现城墙、道路、宫殿等建筑的轮廓,即使它们已经被岁月掩埋在地下。
卫星遥感技术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卫星能够从太空对地球进行大范围、周期性的观测。
多光谱和高光谱卫星图像可以提供关于土地利用、植被覆盖以及土壤湿度等方面的信息。
在考古遗址的研究中,这些信息有助于识别可能存在遗址的区域。
例如,某些特定的植被生长模式可能暗示着地下存在古代的建筑结构,因为这些结构会影响土壤的水分和养分分布,从而影响植被的生长。
此外,雷达遥感技术在考古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雷达可以穿透地表的植被和浅层土壤,探测到地下的物体和结构。
对于那些被深埋的遗址或者被茂密植被覆盖的区域,雷达遥感能够提供宝贵的线索。
例如,它可以发现地下的古墓、地道等隐藏的结构。
遥感技术为考古发掘带来了诸多显著的优势。
首先,它能够进行大规模的快速勘查。
相比传统的地面考古调查,遥感可以在短时间内覆盖大片区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这使得考古学家能够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寻找潜在的遗址,从而增加了新的发现机会。
其次,遥感技术有助于保护考古遗址。
在进行大规模挖掘之前,通过遥感获取遗址的信息,可以帮助考古学家制定更合理的挖掘计划,避免不必要的破坏。
同时,对于那些处于濒危状态或者受到威胁的遗址,遥感可以提供及时的监测和评估,为保护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
遥感在考古方面的应用

遥感在考古方面的应用引言:考古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历史和文化的学科,一直以来都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然而,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考古学家们终于找到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
遥感技术通过利用卫星、无人机等设备获取地表信息,为考古学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和工具。
本文将探讨遥感在考古方面的应用,以及对考古学研究的意义。
一、遥感技术在考古勘探中的应用1. 遥感图像解译遥感图像解译是遥感技术在考古勘探中最常见、最直接的应用之一。
通过对遥感图像进行解译,考古学家可以识别出潜在的考古遗迹。
例如,通过分析地表的纹理、色彩等特征,可以识别出以往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痕迹,如古代城址、墓地等。
这种非接触式的勘探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勘探效率,还可以减少对遗址的破坏。
2. 空间分析与数据处理遥感技术还可以通过空间分析和数据处理,帮助考古学家更好地理解和解释考古遗址。
例如,利用遥感数据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可以对考古遗址的分布、形态、关联性等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出人类活动的规律和历史背景。
此外,遥感技术还可以辅助进行三维重建和模拟实验,以获取更加真实的考古遗址信息。
3. 环境变化监测考古学研究通常需要考虑到环境变化对遗址的影响。
遥感技术可以通过长时间序列的数据,监测地表的环境变化,为考古学家提供更加全面和准确的背景信息。
例如,通过对植被覆盖、土壤含水量等指标的监测,可以了解到土地利用变化、气候变化等对遗址保存和保护的影响,从而制定更科学的保护措施。
二、遥感技术在考古研究中的意义1. 提高勘探效率传统的考古勘探方式通常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投入,而且效果不稳定。
遥感技术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考古勘探的效率,减少对遗址的破坏。
通过遥感图像解译和空间分析等手段,可以快速准确地确定潜在的考古遗迹,为后续的实地调查和挖掘提供指导。
2. 拓宽研究范围遥感技术不受地理和时间的限制,可以覆盖广阔的地域范围和长时间序列。
这为考古学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研究范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2006年第12期
测绘通报
35
遗址发现于20世纪初,1928年开始考古发掘。 安阳殷墟的遥感研究中,使用了黑白航片、彩红
图4汉长安城彩色航片
三、卫星遥感技术的应用
卫星影像往往能够接收可见光、近红外、中红外 乃至热红外等不同光谱波段的地面反射信息,具有 丰富的光谱特征,在地表土壤干燥而裸露的季节,地 下的夯土基址、古河道等考古遗迹,能够在卫星影像 上形成较为明显的遗迹标志,特别是中红外波段的 卫星影像对地下遗迹有很好的反映效果,能够反映 出地下遗迹的总体布局特征,非常适合于考古勘探 方面的应用。现在商用卫星影像的全色波段分辨率 已经优于1 m,成像成本很低,在考古研究中的应用 前景很好。
32
测绘通报
文章编号:0494.0911(2006)12—0032.05
中图分类号:P237
2006年第12期 文献标识码:B
考古遥感研究综述
刘建国1,一,王清山1,3
(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
100710;3.中油辽河石油勘探局,辽宁盘锦124010)
图1影像的植被、土壤与阴影标志模型
1.遗迹土壤标志 在传统的考古钻探和发掘工作中,往往要根据
收稿日期:2005.05一10 作者简介:刘建国(1966一),男,安徽庐江人,博上生,副研究员,从事考占遥感、考古GIs分析与研究工作。
万方数据
200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年 第12期
测绘通报
33
遗迹土壤与周围土壤的差别来进行判断,这种土壤 差别是由遗址的路土、夯土、填土、淤土与自然土壤 的色泽、结构、湿度、致密度等不一样而产生的。然 而,这种土壤差别在一些遥感影像上也能清晰地显 示出来,被考古遥感工作者利用,作为遗迹的土壤标 志,对考古遗迹或现象作出判断。
图2北庭古城黑白航片
2.遗迹阴影标志 残存于地面之上的遗迹总会呈现出一定的微地 貌特征,它们在倾斜太阳光线的照射之下,其阴影的 明暗、形状、大小和组合方式,清晰地反映出遗迹的 特征。因此,在空中对这种遗址进行摄影,并对影像 进行分析,就能判断出遗迹的残存状况、分布、范围 等等。遗迹的阴影标志受航空摄影时太阳高度角的 直接影响,并且与地表的微地貌特征有关。对于地 形起伏小,遗迹相对高度不超过2 m而且相距较远 的遗址,应该在较低太阳高度角情况下进行航空摄 影,也就是说早晨或傍晚的航空摄影,能够获得较好 的阴影标志;对于地形起伏较大的遗址,遗迹高低参 差不齐,而且相互间的距离很近,则需要选择合适的 摄影时间,最好是在正午前后进行航空拍摄,以避免 较高地物的阴影遮挡了较低的遗迹或现象。如果条 件许可,最好能够拍摄一天中不同时间的航空影像, 以便于将不同方向的阴影进行比较,对遗迹情况作 出正确的判断。 高昌古城位于东经89。327、北纬42。5l 7,海拔在一 48 m左右,地处吐鲁番盆地中部,北依火焰山,西距 吐鲁番市约50 km。现在,城内东部的大片地域已被 碎石覆盖,其他地域多为荒废的农田,绝大部分地域 已见生土层,有的地域甚至侵蚀到当时地面之下1 m 左右,很多地方的遗迹早已荡然无存。城内植被稀 少,没有村舍,只是在荒废的农田里生长了一些野草 和灌木,遗迹位置几乎是全部裸露(如图3所示)。
1959年拍摄的北庭古城黑白航片上,城内几乎 没有人居住,内、外城的城墙、护城壕、马面、敌台等 清晰可见。只是外城的西部南段为农田,这里的遗 迹已经全部被毁,无法判定。1986年拍摄的航片为 彩红外航片,影像上植被呈红色,水体呈黑色,夯土 墙基为浅白色,影像特征极易辨认(如图2所示)。
北庭古城的航片上,有很多纵横交错的浅色细 线状影像特征,经过实地踏查,发现相应地域的土壤 较紧密,有的地方还具有类似内城城墙夯层的结构, 初步确定为夯土墙基。护城壕及城内沟渠的影像在 黑白航片上的色调较深,在彩红外航片呈现浅红色, 很容易分辨出来。城内沟渠、护城壕的两边都有前 文描述的夯土墙基。古城内的一些浅色调双线并行 的影像特征,实地踏查时发现相应位置的两边为断 断续续的夯土墙基,中问为宽约3 m的道路残迹。
北庭古城位于东经89。12 7、北纬44。06’,在新 疆吉木萨尔县城之北约12 km处,海拔高度为 640 m左右。很多学者认为北庭古城现存内外两 重,平面均呈不规则的南北向长方形。内城位于外 城中部偏东北的位置,内外城墙都有马面、敌台、角 楼和城门,墙外有各自的护城壕,城内还有一些与护 城壕相连通的沟渠。北庭古城内原有的建筑物早已 破坏殆尽,仅残存少量墙基和建筑基址。
I咖ote The S咖[1IIlarization of the Study of
S蚰sing in Archaeolo斟
LIU Jian-guo,WANG Qin争shan
摘要:遥感技术在众多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考占研究中也有广泛的应用。以多个应用实例为前提,介绍航空遥感与航天遥 感技术在考古研究中的应J}j情况,并且对考古遥感技术的特点、方法与应用前景等进行分析。 关键词:考古遥感;古城遗址;考古遗迹
一、概述
考古遥感技术始于20世纪初的航空考古技术,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美等国的考古学家从飞机 和升空气球上拍摄了大量的考古遗址的照片,并进 行相应的研究。这些工作的着眼点高,运用考古遗 迹的地面标志进行综合分析,为考古研究提供科学 而合理的依据,引起考古界的高度重视…。从此, 航空摄影技术便成为考古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到了20世纪60年代,高速发展的空间科学和 光电技术,推动了遥感技术的进步,考古遥感工作也 发展迅速,手段与方法不断改进和完善12J。
内城的东北部位有一特殊的结构,其东、南、北 三面及西部北段有很规则的壕沟,似为人工挖掘而 成,西面南段有相连通的池塘,构成了四面环水的独
立布局,其外围由夯土墙基组成一个长方形的闭合 城圈,夯土墙基的保存情况也较城内其他地方的好, 在航空影像上显得非常明显,结合实地调查验证可 以确定这里是宫城的位置,这个重要布局特征在以 往的历次地面考古调查中从未被发现。
将遥感影像与钻探结果进行比较,可以推测卫 星影像上大面积的强反射区域应该是该地域内众多 夯土遗迹整体反射的结果,其间散布的更强反射的 小面积图斑,一般是单个夯土遗迹或彼此相距很近 的几个夯土遗迹的反射,这种情况与王裕口以西的 众多小面积强反射图斑极为类似(如图5所示)。
遗迹或现象辐射电磁波能量,是考古遥感工作 的前提,由于遗迹或现象与周围环境的差异,辐射电 磁波的情况也就不一样,而电磁波波谱特征及其时 间变化和空间分布规律,在遥感影像上表现为不同 的亮度和不同色调组成的各种图案及其时空变化规 律。所以考古遥感的工作原理,是建立在遗迹或现 象的物理属性、电磁波波谱特征和影像特征三者的
目前经常使用的卫星影像的地阿分辨率较低, 影像上地物的色彩与实地的情况往往相差甚远,影 像上的异常图斑既有地下遗迹的反射,也有地表地 物的反射,单靠卫星影像很难将其区分开来。而日. 古城遗址内城墙、建筑基址等遗迹较小,在影像I:的 反射比较微弱。因此需要使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 术,将卫星影像增强、校正后再‘j航卒影像进行狡加 或融合,得到古城遗址内新的遥感影像劁,这种影像 图既具有航空影像高分辨率的特。降,同时又ji.备:I』 星影像波谱特征丰富的优点,|_人I吡肛常适合于遥感 影像上异常图斑的解译和分析。
关系上,遥感影像的解译原理,是根据影像的色调、 图案及其分布规律,来判断遗迹或现象的波谱特征, 从而确定遗迹或现象的属性。
二、航空遥感技术的应用 航空遥感过程中收集的影像往往分辨率很高, 航空摄影影像为瞬问成像的中心投影影像,影像的 几何关系稳定,几何变形比较小,便于识别比较细微 的考古现象和测绘制图、3维建模等方面的工作。 考古遗迹或现象以其独特的方式存在于自然环 境中,对周围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在遥感影像上形 成独特的遗迹土壤标志、遗迹阴影标志与遗迹植被 标志(如图1所示),构成考古遗迹最基本的影像特 征b J。掌握了考古遗迹或现象的影像特征,就可以 对遥感影像进行正确的解译和分析。
通常情况下,埋藏较浅的遗迹或现象在耕地中 是很容易发现的,尤其是耕土层翻犁过之后,其中所 隐含的各种土壤差异更加明显,所以,这个时期拍摄 的航空影像,能够清晰地反映出遗迹或现象的某些 特征。在土壤色泽差异较小的地方,因为其致密度 和含水量的不同,遗迹或现象仍然可以在热红外影 像、雷达影像等遥感资料中显示出来,为考古遗迹的 探查工作提供重要的线索。在久旱少雨、土壤较为 干燥的季节里收集的遥感影像上,遗迹土壤标志的 显示效果较为清晰,特别是在暴雨后再连续天晴三 四天后,显示的效果最佳,能反映出地下较深地层中 的遗迹情况,探测出通过地面标志无法辨认的墓葬、 道路、城墙和古河道等遗迹。
万方数据
34
测绘通报
2006年第12期
小麦接近成熟的季节里,产生植被标志的小麦‘』背 景环境中的小麦因生长情况的差异,成熟时就会m 现或早或晚的现象,因而更容易从航片上判别出来。 其他农作物尚未发现可以产生用于判读地下遗迹的 标志。
图3高昌古城黑白航片
高昌古城的外城城墙保存较好,航片上浅色城 墙、城门、马面等与其阴影并存,极易判别;内城的东 墙全部被毁,北墙仅残存部分遗迹,西墙与南墙也是 易于辨认的。内城的中间偏北位置,可见第三重城 圈。外城的北部中间有规模较大的建筑基址群,西 段可以看出一些“胡同”似的遗迹,西南部有寺庙遗 迹。高昌古城的航片为上午拍摄的,阴影位于遗迹 的西侧,所以外城西墙的马面等非常清楚,而外城东 墙的马面则较为模糊,这些情况在实地调查中均得 到了证实。
外航片和两个时相的卫星影像,在地表干燥裸露的 卫星影像上有大量的异常图斑,这种影像异常,是一 些包含在地面信息之间的较弱的影像图斑,它们分 布在地块影像之间或内部,色调较浅,边缘较清晰, 通过影像处理后能够明显地反映出来,尤其在其与 航空影像叠加处理后,能够较为准确地确定各异常 的位置。遥感影像上小屯村西北地与北地、四盘磨 村西南至安阳工作站西墙外等地均出现浅色调的图 斑,尤其是在近红外和中红外波段的影像上,这种图 斑更加明显,经过彩色增强处理后,异常现象更加明 显。这种图斑在可见光与中红外等波段上均为浅色 调,相应地域应该是较为干燥、致密的土壤,而且腐 殖质含量较少,或者说,相应地域可能有很多夯土建 筑基址、墓葬等遗迹。在相应地域进行钻探后,发现 的确有很多的主要考古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