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审美特征共17页
中国古代女性的审美特点

——浅谈中国文化中的 女性美
不 秦 诗 同 经 春 汉 时 魏 远 时 秋 时 期 晋 古 期 期
时 期
战 国 时 期
南 北 朝
隋 唐 宋 时 元 期 明 清
民 国 至 今
远 古 时 期 “ 神 话 ” 美
“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 日中七十变” ——《山海经·大荒西经》
病 态 美
——
宋 元 明 清
—— 病 态 美
宋代缠足之风则遍及民间,“三寸金 莲”成了对女性美的基本要求 “缠足”被称为是“中国人感官 想象力最精致的创作
“ 缠足”使病态之美达至顶峰
宋 元 明 清
—— 病 态 美
缠足始于南宋,盛于明朝, 清朝渐禁。 缠足是以男性为中心、男性审美观逐渐 发展的结果” 它使当代女人成为了时代审美的牺牲品,给 身体带来巨大创伤和痛苦, 《镜花缘》中写 道“ 缠足之始, 其女百般痛苦, 皮腐 肉败,骨折筋断, 鲜血淋漓。” 女人由于 缠足行动不便其参与社会劳动的能力大大下 降, 进一步加深了男薄女卑的封建道德理念
表现出了少女的活脱、自由、浪漫的性格
诗经 时期
——自然美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妙兮。” ——《诗经· 卫风· 硕人》
诗经 时期
——自然美
诗 经 时 代
追求一种美好,健康的自然美
战 国
——悲情美
中国社会正逐渐由奴隶制转向封建制。 处于社会的转型期的人们,审美观会产生巨 大变化。男人们提倡“柔弱顺从”的美女观 念占了上风,士大夫盛行“精致细腻”的审 美意识。
能力的崇拜和对
“神话”美的追求
诗 经 时 代 ——自然美
经历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大 地万物清新而单纯,人烟稀少,社会 体系还不完善,伦理道德观和审美观 之类的都朦胧而残缺;人们更多地受 到自然界的束缚而不是自身的束缚, 所以这个时期的女性较之男性有更广 泛的活力和柔美。
中国古代文学的审美特征(3300字)

中国古代文学的审美特征(3300字)中国古代文学的审美特征摘要:中国古代文学在世界文学长廊中是独具特色的,具有明显的审美特征。
这里从中国古代文学对。
抒情性的重视,及表现在文学中的“韵”、“味”、“气”等三方面,试析中国古代文学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古代文学;审美特征中国古代文学是一种审美性的文学,无论是从铿锵顿挫的--节奏形式上,还是从一唱而三叹的情感上,还是从鲜明的民族审美趣味上,我们都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文学的审美特征。
一,抑扬顿挫,节奏铿锵的诗词形式与独特的韵律。
中国是个公认的诗的国度。
从《诗经》开始,中国诗人代代辈出,诗歌创作成就实为壮观,当然也包括晚唐兴起的词。
中国的古典文学,本来就有特定的格式以及固定的平仄,因此,中国古典文学尤其是诗词自然表现出一种整齐而严谨,铿锵且具有音韵之美。
其实只要从唐诗及宋词中拿出那么一两首来,你就都能发现其中所蕴含的美乐。
譬如以“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这四种押韵的方式为基础的近体诗,是中国文学样式中特别的形式。
而这种文学样式,从形式讲,它有明显的抑扬的腔调和铿锵的音韵,是中国诗歌史上独有的。
因此,这种独特的音韵美,显得十分婉转耐听,当然就更便于抒情了。
在诗歌的黄金时代4朝,不同的诗人呈现出了不同的诗歌风格,描绘出了一幅幅大唐帝国社会现实的图画。
唐初,俊爽风格的陈子昂高举旗帜,提倡“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盛唐的王维、孟浩然却创造出了一种静逸明秀的诗歌境界;王昌龄、崔颢则创造了一种刚劲爽健的诗歌风格: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创造了一种奇丽悲壮的美;中唐时期的诗人们则创造了一种冲淡平和的美;韩愈、孟郊创造了一种新奇险怪的美;自居易、元稹创造了写实尚俗的美:李商隐的风格则感伤凄艳。
唐代是个英才辈出的时代,具具代表性的作家――李白以其洒脱的人格,浪漫主义诗歌风格的运用,创造出自然、清新、俊逸的盛唐之美。
杜甫则因其悲天悯人的儒者情怀,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锤炼,创造了令后人叹为观止的沉郁顿挫之美。
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特征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特征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从远古的石器时代开始,就已创造了举世罕见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时也衍生了人类历史上具有永恒魅力、不可磨灭的美。
中国古代美学形成了我们民族独有的美学传统。
这个传统不仅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更深深地渗透到了我们民族的意识、心理、好尚、趣味之中,表现在艺术作品中,组成我们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在世界美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对整个人类文化的进步作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
1.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审美特征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是中国人民为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采用各种物质材料和工艺技术所创造的人工造物的总称。
它是中华民族造型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体现了工艺美术的一般本质特征,在内涵和形式上保持着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统一,又显示了中华民族文化自身所具有的鲜明个性。
中国工艺美术以其悠久的历史、别具一格的风范、高超精湛的技艺和丰富多样的形态,为整个人类的文化创造史谱写了充满智慧和灵性之光的一章。
中国工艺美术浸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识,富有鲜明的美学个性,主要体现出:①和谐性中国传统艺术思想重视人与物、用与美、文与质、形与神、心与手、材与艺等因素相互间的关系,主张“和”与“宜”。
对“和”、“宜”之理想境界的追求,使中国工艺美术呈现出高度的和谐性;外观的物质形态与内涵的精神意蕴和谐统一,实用性与审美性的和谐统一,感性的关系与理性的规范的和谐统一,材质工技与意匠营构的和谐统一。
②象征性中国工艺思想历来重视造物在伦理道德上的感化作用。
它强调物用的感官愉快与审美的情感满足的联系,而且同时要求这种联系符合伦理道德规范。
受制于强烈的伦理意识,中国传统工艺造物通常含有特定的寓意,往往借助造型、体量、尺度、色彩或纹饰来象征性地喻示伦理道德观念。
这种象征性的追求常常使宫廷或文人工艺美术沦为纯粹的伦理道德观念的展示,造成矫饰之态或物用功效的损害。
中国古代工艺设计文化的审美特征及其当代价值

中国古代工艺设计文化的审美特征及其当代价值中国古代工艺设计文化源远流长,深受传统文化和审美观念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特征。
这些特征如今依然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对于我们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工艺设计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审美特征1. 简约而精致中国古代工艺设计注重简约而不简单,追求“简而不凡”的设计理念。
在器物的造型上,追求线条的流畅、曲直相间,以及装饰纹样的精细和繁复,体现了精湛的工艺水平和审美追求。
2. 自然融合古代工艺设计注重与自然的融合,追求自然美的表现。
在器物造型和纹饰上,常常以自然界的花鸟鱼虫、山水树石等为题材,通过艺术手法的运用,展现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3. 寓意丰富中国古代工艺设计中的图案纹饰往往富有深刻的寓意,如莲花代表纯洁、祥和,寿桃象征长寿,龙代表神圣等。
这些图案纹饰的寓意,为器物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增加了审美价值。
4. 色彩和材质的协调运用古代工艺设计在色彩和材质的运用上讲究协调和谐,追求色彩的明快和材质的细腻。
色彩的运用往往以红、黄、蓝、绿、黑、白为主,材质方面常用的有瓷器、玉器、铜器、竹木等,这些丰富多样的色彩和材质搭配,体现了古代工艺设计的审美特征。
二、当代价值1. 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古代工艺设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古代工艺设计审美特征的挖掘和理解,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这对于当代社会在文化自信和文化传统继承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2. 提升生活品质古代工艺设计强调简约而不简单、自然融合的审美特征,这些特征在当代社会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家居、服饰等方面,可以通过借鉴古代工艺设计的审美特征,提升生活品质,打造更具品位和韵味的生活方式。
3. 开拓创新古代工艺设计的审美特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为当代工艺设计带来了新的思路和启发。
通过对古代工艺设计的审美特征进行创新性的运用,可以开拓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和现代气息的工艺设计作品。
4. 塑造民族形象古代工艺设计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审美特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通过对这些特征的传承和发扬,可以更好地塑造中国的民族形象,为民族品牌的打造和国际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古代戏剧的审美特征

审美特征:一、强烈的现实性1、语言通俗化、平民化。
中国戏曲按照传统的观点,到宋元时期达到成熟,主要代表就是杂剧和南戏。
南戏最初是以一种民间艺术的姿态登上戏曲舞台的,有文人以宋人之词,加上里巷歌谣、村坊小曲,市女顺口可唱,自由亦复自然。
2、表现大众生活,传达百姓感受,引起共鸣。
此类南戏的主要代表作有高则诚的《琵琶记》等。
3、反映社会问题。
北方的杂剧虽然并不像南戏那样深入民间,还有比较规范的“宫调”系统,但是却以反映沉重的社会问题为主流思想,揭露了腐朽的封建思想和社会现实。
对黑暗社会的控诉,对贪官污吏、权豪之罪恶的揭露,对爱情自由的追求,对思想苦闷的解脱等等,都在元杂剧中得到体现。
其代表作中有我们非常熟悉的《窦娥冤》、《西厢记》等。
进入现代,尤其是解放后,一批反映新中国人民生活翻天覆地变化的戏曲也陆续搬上了舞台,成为时代的艺术。
二、虚拟性通过剧中人的语言,借助观众的联想,构筑特定的景物和环境,“戏随人走”。
西方戏剧重实轻虚,侧重真实自然的舞台表现方法,具有写实性;而中国古典戏曲重虚轻实,讲究虚拟写意的程式表现,具有写意性。
三、程式化戏曲表演都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式规则,舞台上不允许有自然形态的原貌出现。
一切自然形态的戏剧素材,都要按照美的原则予以提炼、概括、夸张、变形、使之成为节奏鲜明,格律严整的技术格式。
演唱中的板式、曲牌、锣鼓经,念白中的韵味、声调,表演中的身段、手式、步法、工架,武打中的各种套子,以至喜怒哀乐、哭笑惊叹等感情的表现形式等等,无一不是生活中的语言声调、心理变化和形体动作的规律化,即程式化的表现。
诸如马鞭一挥就表示上路启程,舞台“圆场”瞬息千里,一支船桨即舟载行人等等,都是“程式化”写意美学的具体表现。
三、“意境”美学有的学者认为,戏曲的起源应追溯到诗歌产生之初,因为诗歌在产生之初就具有表演性和音乐性。
古代文化的审美标准

现代文化对古代审美观念的继承与创新
添加标题
继承:古代文化的审美标准在文学、艺术等方面对现代文化产生了 深远影响,现代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借鉴古代文化的优秀 传统。
添加标题
融合: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在审美观念上的融合,既体现了文化的 传承与发展,也反映了人类对美的追求的不断演变和创新。
章节副标题
古代文化中的美学思想
追求自然之美:古代文化中,自达到与自然的和 谐统一。
强调内在美:古代文化中,人们认为内在美比外在美更为重要,品德、智慧、修养等内在素质被认为是美的本质。
注重形式美:古代文化中,形式美也是审美的重要标准之一,人们通过对称、比例、节奏等形式因素来表现美的规 律。
古代艺术家通过创作艺 术作品来表达对美的追 求和感悟,这些作品体 现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 念和价值取向。
古代艺术作品的审美标 准注重形神兼备、气韵 生动、意境深远等方面 ,这些标准在当今仍然 具有重要意义。
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不 仅在于作品本身的美, 更在于作品所传递的文 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03
古代文化中的审美体验
章节副标题
审美感知
古代文化中 的审美体验 注重自然美, 追求天人合 一的境界。
古代文化中 的审美体验 强调内在美, 注重人的精 神气质和道
德修养。
古代文化中 的审美体验 重视艺术美, 强调艺术的 意境和神韵。
古代文化中 的审美体验 关注和谐美, 追求事物的 协调与均衡。
审美情感
内容:古代文化中的审美体验主要表现在对自然、人物和事物的情感表达上, 强调情感的自然流露和内在感受。
动物之美:动物在古代文化中也有着重要的审美地位,如龙、凤、麒麟等神 话动物,以及虎、鹿等野生动物,都是古代文化中常见的审美对象。
中国古代美学特色简析中国美学特色

中国古代美学特色简析中国美学特色美是人类在历史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形成的。
美蕴藏在人类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人类从自身的现实生活中感受着美的存在。
柏拉图提出:“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他认为现实中的一切事物的美都根源于‘美的理式’即‘美本身’。
‘它是一切事物成其为美的那个品质。
’‘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是那件事物成其为美,不管它是一块石头、一块木头、一个人、一个神、一个动作,还是一门学问’”。
虽然美学思想在人类社会活动中产生和形成的比较早。
但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却是在十八世纪初开始的。
美学之父鲍姆嘉通在他1735年发表的《关于诗的哲学沉思录》中,首次使用了“美学”这个概念。
“鲍姆嘉通认为:美学对象就是研究美,就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
他说:‘美学的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单就它本身来看),这就是美。
与此相反的就是感性认识得不完善,这就是丑’。
‘美之教导怎样以美的方式去思维,是作为研究低级认识方式的科学,即作为低级认识的美学任务。
’这就是说,作为低级认识的美学,它的任务就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也就是美学。
”鲍姆嘉通在认为美学是研究美的同时把艺术作为研究美的主要内容,他说:“美学是以美的方式去思维艺术,是美的艺术的理论。
”从鲍姆嘉通对艺术的论述来看,美学是离不开艺术的,而艺术则是为研究美学所服务的。
在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期。
就在诸子百家的典籍和史书中有了审美活动的记载。
最早记载了有关美的是《国语》中的《楚语上》“伍举论美”的典故。
从伍举对楚灵王的讽喻与进谏之言,“其有美名也,为其施令德于远近,而小大安之也。
”“若敛民利以成其私欲,使民蒿焉忘其安乐,而有远心,其为恶也甚矣,安用目观。
”从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出,中国美学思想与西方美学思想最大的差异就是:美是有功利的,美与善是密切不可分的。
这也是中国古代美学最重要的特色,善与美是相通的。
善即是美,美就是天人合一的自然境界,美与善是调和天、地、人、之间的关系,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完美。
中国古代审美参考

一、填空1、孔子通过评述《韶》乐和《武》乐,提出尽善尽美的儒家审美准则。
2、李思训和李昭道继承和发展了隋代及展子虔的金碧青绿山水画的传统。
3、董其昌宣称南宗的代表是王维。
4、赵孟頫的书法绘画主张,其要点都是“复古”。
5、元四家之一的倪云林画法萧散简淡,逸笔草草,以干笔偏锋皴擦为主,极少烘染。
他的这种独特画风,和米点山水一样已成为山水画的经典。
6、意大利画家郎世宁的“中西合壁”画法的效果令清高宗皇帝满意。
7、南帖可以王羲之为代表,北碑可以张迁碑为代表。
8、“清、活、轻、甘、冽”是唐茶道品水五字诀。
9、在古代文化史中,杜甫被誉为诗圣;李白被誉为诗仙;王维被誉为诗佛;. 王羲之被誉为书圣;怀素(或张旭)被誉为草圣;吴道子被誉为画圣;陆羽被誉为茶圣。
10、古代衡量美石的四条标准是瘦、漏、透、皱。
11、随着意识的流行,魏晋至唐时期的园林艺术发展、开拓、突飞猛进的阶段。
12、中国古代雕塑是古埃及希腊、古波斯印度、古中国等世界三大雕塑传统之一。
13、扬州平山堂属寺观祠堂类园林,南京玄武湖属公共类园林,河北承德山庄属皇家类园林。
14、无锡的灵山大佛属于宗教性雕塑,杭州的岳飞庙属于纪念性雕塑,西安的秦兵马俑属于明器性雕塑。
一、填空:1、中国园林可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祠堂园林、公共园林等四类。
2、汉代苑囿的仙山胜境(一水三山)模式对后世园林有深远的影响。
3、杜绚《云林石谱》评赞英石,提出“瘦、漏、透、皱”四个审美标准。
4、尤侗的《水哉轩记》提出洁、虚、动、文,是对园中之水的审美特征的高度概括,就是洁净之美,虚涵之美,流动之美,文章之美。
5、学高品秽是六朝名士风度的突出审美特征。
6、中国古代六大菜系是鲁菜、苏菜、川菜、粤菜、素菜、清真菜;其流行地区主要在山东、江苏浙江、四川、广东、佛道教寺观及信徒所在之地、伊斯兰教寺观及信徒所在之地。
等。
7、古代雅乐的主要特征是齐奏、曲调简单、节奏缓慢。
8、古代选曲标准是雅正、清丽、中和之美、古淡之音等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