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复习思考题
最新答案-《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期考试卷(B卷)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期考试卷(B卷)一1-5aabcd 6-10babcd二1-abc 2-bcd 3-cde 4-ade 5-abe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1、土地潜力评价:通过对土地自然要素(土壤、气候、地形等)相互作用表现出来的综合特征的评价,揭示土地生物生产力的高低和土地的潜在生产能力。
2、土地评价在土地类型研究基础上,根据特定生产目的对土地质量、适用性和生产潜力进行的评估,称为土地评价或土地分等。
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对土地构成因子(土壤、气候、植被、地形、水文等)的状况和土地投资效益进行综合评审和鉴定。
根据评价目的、对象、方法和手段不同,可分为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力评价,土地经济评价和土地综合评价。
土地评价的对象是土地的质量,着重研究土地的适宜性与限制性因素。
3、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在目前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以被人类利用的土地,是一个由地形、气候、土壤、植被、岩石和水文等因素组成的自然综合体,也是人类过去和现在生产劳动的产物。
因此,土地资源既具有自然属性,也具有社会属性4、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是通过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阐明土地属性所具有的生产潜力,已经对农、林、牧、渔等各业的适宜性、限制性及其程度差异的评定5、土地限制性是由于土地存在的某种不利因素限制了土地的某种用途或影响了某些用途的适宜程度。
四简述题1-简述联合国粮农组织土地评价系统的内容采用逐级递降的四级分类法:土地适宜性纲,反映适宜性种类;土地适宜性级,反映纲以内的适宜程度;土地适宜性亚级,反映级以内限制性种类或需要改良措施;土地适宜性单元,反映亚级以内经营管理方面的次要差别。
2-简述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工作程序(1)准备工作;(2)指定土地用途或土地利用方式;(3)该种土地用途或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地性质的要求;(4)土地评价单元图的编制;(5)确定每个评价单元内的土地性质;(6)土地利用的要求与评价单元土地性质的匹配,初步确定土地适宜性等级;(7)对评价结果进行社会经济分析和环境分析;(8)野外校核;(9)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的最终确定。
《土地资源学》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土地资源学》复习思考题及答案《土地资源学》复习思考题一、填空题第一章1.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对象是土地资源这一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资源的“二重性”是指土地资源的自然特性和社会经济特性。
3.土地: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
4.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5.土地与土地资源的联系:土地包括了一切类型的土地,土地资源则是从土地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的角度来阐述其具体含义,他的分类一般要经过对土地的资源价值和利用功能的评价以后,才能确定其是什么样的土地资源;从概念的外延上讲,土地的范畴比土地资源范围大;从概念的内涵上来看,土地资源的内容比土地更具体。
6.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
(参照书本、展开论述)7.土地资源的生产性:土地具有一定的生产力;土地生产力系指土地的生物生产能力,它是土地的最本质的特性之一。
据估算,人类食物的88%由耕地供应, 10%由草地提供,即人类食物的98%由土地的“生产性”所决定。
8.土地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
9.土地的商品特性是指土地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是一种特殊商品,可以进入流通。
10.土地的产权主要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租赁权、土地抵押权、土地继承权等。
11.土地的增值性取决于土地的稀缺性和人类社会对土地的不断改造利用。
12.土地的四大功能:生产功能、环境功能、承载功能、空间功能。
13.土地资源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14.土地资源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15.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有:系统分析方法、景观生态分析方法、现代技术应用方法、社会经济分析方法。
16.3S技术是指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
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复习重点

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复习重点
一、土壤资源调查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1.土壤资源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2.土壤资源调查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3.土壤资源调查的资料搜集与整理;
4.土壤资源图件的制作与应用。
二、土壤资源的分类与分布:
1.土壤的定义及其基本特征;
2.土壤分类的原则、方法和体系;
3.土壤分布规律的主要影响因素;
4.土壤类型划分的标准与方法。
三、土壤质量评价:
1.土壤质量的定义和意义;
2.土壤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方法;
3.土壤质量评价的评价标准与等级划分;
4.土壤质量改良的方法与措施。
四、土壤利用与保护:
1.不同类型土壤的适宜利用方式;
2.合理土壤利用的原则与方法;
3.如何合理利用有机肥料与化肥;
4.土壤污染与土壤治理的基本知识。
五、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
1.可持续土壤利用的概念和内涵;
2.土壤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合理施肥与耕作措施对土壤的保护作用;
4.土壤保育和水土保持的措施与技术。
六、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的实践应用:
1.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2.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
3.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4.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在土地整治中的应用。
在复习时可以结合教材和参考书籍进行系统性的学习,在学习的同时
还要进行实践操作,例如参加实地考察、查阅真实的土壤资源调查报告等。
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的操作,可以更好地理解与掌握土壤资源调查
与评价的核心内容。
土地资源与评价复习题

名词解释:1.土地:土地是大气对流层的下部至地壳一定深度立体空间内的有关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形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分类:以土地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为基础研究土地综合属性差异空间分布规律从而划出若干土地类型。
3.区域地球化学:是研究由于地理或地质的原因,使某些地区的某些元素与一般的地球化学统计量相比,在土体风化壳、潜水、甚至深层地下水中的富集或欠缺,而影响该地区的生物以致人类的健康,影响土地资源的质量与开发的一门学科。
4.土宜:指一个区域的土地条件对某些作物不仅具有生理和生态的高度适宜性,而且对该类作物的产品经济特性有着独特的适宜性。
5.土地资源调查:以土地资源知识为基础,用遥感、测绘、测绘制图为基础查清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以及相互关系发展变化的一系列过程。
6.土地人口承载力:指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和一定生活水平下所承载的人口限度。
7.耕地环境:指影响耕地生产能力的各种自然因素总体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的大气、土地、水、各种生物。
8.土地退化:在各种自然因素,特别是人为因素的影响下导致的土地生产力或其他功能的衰减,以致土地生态系统向简单无序的方向演替的过程。
9.区域开发:在一定区域内,为了获得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不损害环境和生态效益的基础上对自然和社会资源进行综合利用。
10.基本农田: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发展保证一定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需求而必须确保的农田。
11.土地生态设计:是根据生态学原理,规划设计土地生态系统的合理利用类型及其结构,从而稳定并提高土地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力。
12.土地生态系统:是指土地的组成要素之间以及与人类之间的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统一体。
14.土地生态重建:对于土地利用率低、质量差、产出不高的土地生态系统采取工程、生物和农业的综合技术措施进行改良、治理、建设的改造过程。
15.土地资源动态监测:对土地资源的社会、自然、经济属性的变化方向、速度、特性、及其规律性进行检测。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思考题及参考问题详解(一))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一)(含部分考研题目)一、名词概念部分:土地土地资源土地资产土地利用级差地租土地利用规划小康水平吉尼系数恩格尔系数土地利用计划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土地需求量预测土地开发利用率土地垦殖率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布局土地利用分区土地质量土地质量评价城镇化建筑密度城镇体系交通密度建筑容积率农地整理基本农田土地整治土地开发土地复垦土地保护土地人口承载力城市规模土地整理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二、简答题部分:(一)总论部分1、简述土地的特性2、简述规划的功能和作用?3、简述土地利用的含义4、土地利用规划有哪些类型?5、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是什么?6、简述土地利用规划的容?7、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8、如何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并简述土地利用规划的程序。
9、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的主要容有哪些?10、简述土地利用规划与区域规划关系11、简述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关系12、简述土地利用规划与农业区划关系13、任何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的综合评价?(综合评价方法)14、编制土地利用规划需要收集哪些基础资料?15、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应遵循哪些原则?16、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理论有哪些?17、简述地租地价理论与土地利用规划的联系18、如何运用区位理论来编制土地利用规划?19、简述人地协调理论主要容?20、简述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部分1、何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何特点?2、简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3、简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4、简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容?5、简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程序?6、简述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层次体系?7、小康指标体系中包括哪些指标?如何量化?8、如何进行土地利用战略研究?9、土地需求量预测的主要依据有哪些?(基础数据预测)10、如何进行耕地需求量预测?(预测方法)11、如何进行居民点用地需求量预测?(预测方法)12、怎样预测总人口和城市人口?(预测方法)13、常用的土地需求量定量预测方法有哪几种14、简述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目的和容?15、如何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指标的计算)16、简述土地质量评价的容17、如何进行土地供需平衡分析?18、简述拟定土地利用结构供选方案的原则和编制方法?19、如何理解公众参与原则?20、土地利用分区模式有哪些?21、土地利用分区的主要方法有哪些?22、什么是土地利用布局?常用的分析方法和指标有哪些?23、如何填写土地利用综合平衡表?24、简述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数量方法?25、配置居民点用地的要求有哪些?26、配置工业用地的要求有哪些?(三)土地利用详细规划部分1、何谓土地利用详细规划,有何特性?如何分类?2、简述居民点的概念和居民点分类?3、何谓城镇化?怎样预测城镇化?4、简述居民点布局的形式和原则?5、怎样选择居民点用地?6、简述城镇体系规划的概念和涵?7、简述城镇体系的基本特征?8、按《城市规划法》,我国城市大致分那几级?9、简述交通运输的方式和结构?10、如何确定公路的等级?11、公路的主要技术指标有哪些?12、如何进行公路选线?(概念和原则)13、如何概算交通线占线面积?14、简述水利工程用地的类型和分级?15、不同类型的水资源有什么不同的开发利用方式?16、供水工程用地的一般要什么?17、如何规划灌排工程用地?18、简述耕地田块配置的主要容?19、简述选择田块方向的一般要求?20、如何综合考虑田、沟、路、林、渠相互结合配置方式?21、简述果园配置的容?22、茶园和桑园规划有何特点?23、如何配置各类林地?(四)土地利用专项规划部分1、何谓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有何特性?如何分类?2、何谓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比有何特点?3、简述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的编制程序?4、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的编制原则。
(0309)《土地评价与管理》复习思考题

(0309)《土地评价与管理》复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1、土地2、土地分类3、土地类型4、土地分级5、土地单元6、地块7、地片8、地方9、土地评价10、间接评价法11、土地潜力12、土地潜力评价13、土地适宜性14、土地适宜性评价15、地域分异规律16、潜力级17、潜力亚级18、潜力单元19、土地经济评价20、地租21、绝对地租22、级差地租(Ⅰ、Ⅱ)23、土地管理24、地籍管理25、权属管理26、利用管理27、基准地价28、土地产权29、土地资产30、农地估价31、土地资源32、地籍33、地籍档案管理二、问答题1、简析土地的基本内涵?2、简述土地的基本特性?3、简述土地单元的基本特征?4、土地质量评价主要包括哪些内容?5、简述地块的基本特征?6、简述地块的三级分类系统及其分类标志?7、举例说明土地类型命名方法?8、分析土地分级与土地分类的关系9、什么是土地纲?它是怎样划分的?10、什么是土地类?如何划分土地类?11、什么是土地型?如何划分土地型?12、土地类型调查与制图的基本任务和目的是什么?13、简述土地类型调查与制图野外作业的思路和方法?14、选择调查路线的基本要求?15、简述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的依据及分类的方案16、说明土地评价的基本原则?17、简述土地评价的类型?18、说明间接评价法的评价程序?19、简述美国农业部土地潜力评价系统的方案和划分依据20、简述选择土地潜力评价对象的途径和模式?21、分析限制因素分级(量化)的步骤?22、阐述建立土地潜力评价表的思路?23、辩析土地特性与土地质量?24、简述选择土地质量的条件?25、为什么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采取土地质量评价因素而不是土地特性?(结合6题)26、阐述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技术路线(途径)?27、试述土地经济评价的目的和意义?28、简析土地经济评价的指标分类?29、简述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本原则?30、简述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本内容?31、土地经济评价中的主要经济效果指标有哪些?32、城镇土地有哪些特殊性?33、城镇土地定级分哪几个步骤?34、基准地价的基本内涵?35、土地管理概念的基本内涵?36、土地权属管理的基本内容有哪些?37、土地管理主要遵循的基本原理有哪些?38、举例说明土地潜力评价中“木桶原理”的应用?39、分析FAO《土地评价纲要》中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40、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制图规范中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等级系统?41、举例说明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制图规范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图例系统?42、阐述农地估价中标准田法的主要步骤?43、阐述农地等级评定中综合分等法的步骤?三、论述题1、论述土地与土壤、土地资源、国土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土地资源评价试题及答案

思考题1.土地评价为什么必须要以一定的用途为前提?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根据土地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研究土地对预期用途所进行的适宜与否、适宜程度及其限制状况的评价。
工作程序2.用因素法进行农用地分等时,为什么首先要考虑划分因素指标区?分等因素指标区:是对区域内决定农用地自然质量的各种因素和因素组合,依主导因素原则和区域分异原则划分的区域,是区别于其他指标区的最小单元。
农用地分等旨在反映构成农用地质量相对稳定的自然和经济因素的差异,而这些因素在研究区内往往存在一定差异。
因此,计算农用地等别指数时,首先应进行分等指标区划分。
3.解释选择土地评价因素各原则的含义。
1、综合性原则(选取最优的)2、针对性原则(特性、目的)3、主导型原则(影响作用大)4、因子独立性原则(互相之间没有大的联系)5、空间变异性原则(差异性)6、稳定性原则(因子因素在一般情况下不会消失)7、可获取性原则(现实性)8、定量性原则(能测量出具体的数值)4.农用地分等与农用地定级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农用地定级工作是在农用地定级工作的基础上进行的额,分等是定级的基础,定级是分等的成果和延伸。
区别:1、划分依据不同农用地等别的划分侧重与自然因素造成的农用地生产力水平差异。
农用地级别划分以农用地等别划分为背景,直接饮用农用地分等的中间成果(自然质量分),根据分级对象所处的利用条件、经济条件对分等参数进行调整,再综合其他定级因素的影响,对农用地质量级别进行综合鉴定。
2、使用范围不同农用地分等成果在全国范围具有可比性,农用地定级成果在县级行政区内具有可比性。
分等是国家目标,地价是地方目标。
分等成果相对定级更加宏观。
5.农用地定级因素因子指标的量化方法有哪些?面状因素:最大最小值法或均值法线状因素:直线衰减发或指数衰减法面状因素:直线衰减发或指数衰减法根据定级因素对农用地级别的影响方式确定量化方法。
a ) 面状因素: 指定级因素指标的优劣仅对具备此指标的地块有影响( 如土壤质地) ,面状因素是非扩散性因素,量化方法采用最大最小值法或均值度法:b ) 线状因素:指定级因素指标的优劣不仅对具备此指标的地块有影响,还对一定距离范围内的农用地产生影响( 如交通条件),线状因素是平行扩散性因素,随着距离的增加,其影响强度按一定规律衰减,量化方法采用直线衰减法或指数衰减法;c ) 点状因素: 指定级因素指标的优劣不仅对具备此指标的地块有影响,还对其周围农用她产生影响( 如农贸中心) ,点状因素是同心圆扩散性因素,量化方法采用直线衰减或指数衰减法;d ) 对于有交叉影响的因素因子( 如各级农贸中心、道路等) ,应进行功能分割或衰减迭加处理6.城镇土地分等定级因素因子指标的量化方法有哪些?城镇土地分等因素因子权重确定方法:特尔菲测定法( D e l p h i 方法)对各因素进行多轮次的专家打分W = E i/ 1 0 0式中:W、—第i 个因素或因子的权重;E i—第i 个因素或因子经过多轮打分后的均值。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复习提纲(1)(1)

土地资源调查(diào chá)与评价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xùlùn)1、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píngjià)概念就是把某地区的土壤作为资源进行调查,研究其各种土壤类型发生、发育程度、演变(yǎnbiàn)规律、地理上的分布状况及规律和区域性特征特性、理化性状与生产性能,以及与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的关系,测绘出土壤类型图和相关图件,并在此基础上对土壤资源进行评价,编制评价等级图,制定合理的开发利用改良实施方案。
2、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课程(kèchéng)具有四方面特点(1)对象宏观性。
土壤资源,面广量大,具有鲜明的宏观性特点。
(2)实践应用性。
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具有强烈的实践性特点和应用性特点。
(3)技术技能性。
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是一项技术性、技能性很强的实践活动。
(4)专业综合性。
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课程要运用多学科、多领域、多方面的知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课程。
3、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的作用(1)土壤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生活条件,是农、林、牧业不可缺少的生产资料。
(2)土壤资源的数量影响供给人类食物的数量多少,土壤资源的质量影响供给人类食物的质量高低。
(3)查清土壤资源,对于发展农业、林业、牧业生产,对于国民经济建设,非常重要。
(4)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为土壤确定的利用方向,确定种植何种作物,确定施用何种肥料,确定采用何种灌溉方法,确定采取何种耕作制度,确定使用何种农业机械等等(děnɡ děnɡ),提供决策依据。
4、中国开展(kāizhǎn)第一、二次土壤普查时间(1)1958 - 1960年,中国(zhōnɡɡuó)开展第一次土壤普查(2)1979 -1985年,进行全国(quán ɡuó)第二次土壤普查5、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主要(zhǔyào)的存在问题(1)土壤调查资料缺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零星地物:指小于最小上图标准的地类图斑,实际上主要指耕地中小于最小上土图斑的非耕地以及非耕地中小于最小上图图斑的耕地。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在全国范围内,以县为单位,以图斑为调查单元,按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查清各类用地面积、分布]利用和权属状况。
飞地(插花地):属外行政区划,并脱离其辖区范围而孤独飞入本辖区内的地块。
土地自然生产力:是指土地依靠自然水、肥、热等自然供给条件所能生产的物质产品数量,也就是说在没有人类任何物质投入情况下,土地所具有的自然生产能力,一般用单位土地面积自然生产的干物质数量表示。
土地经济生产力: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下土地的生产能力,即在投入人类劳动后,水肥基本满足,经营管理合理的条件下,以种植几种主要作物而形成的生产能力。
土地经济评价:采用一定经济可比指标,对土地的投入、产出的经济效果进行评定的过程称为土地经济评价。
地类调查:以航片或者航天遥感正射影象图(DOM)为调查底图,充分利用已有的调查成果等资料,依据《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和“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划分要求,按实地土地利用现状对地类和其界线进行调查。
土地条件调查:指对土地的土壤、植被、地形、地貌、气候及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和对土地的投入、产出、收益、交通、区位等社会经济条件的调查。
土地利用结构:是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在某区域内的比例关系和组合方式,反映了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及部门内的分配状况和比例关系。
土地生态评价:是在一般土地评价的基础上,选择对环境最有意义的生态特征进行补充评价,尤其着重对土地生态价值和功能的评价,直接服务于土地生态设计和土地生态规划。
(土地生态评价就是指对土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价值及其生态环境质量所进行的评价。
)生态足迹:任何已知人口(某个个人、一个城市或一个国家)的生态足迹是生产这些人口所消费的所有资源和吸纳这些人口所产生的所有废弃物二者所需要的生物生产性土地的总面积和水资源量。
土地生态系统:土地生态系统是指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土地上无生命(环境条件)与同一地域范围内的生命体(植物、动物、微生物等)之间形成的一个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有机综合体。
土地分级是指在对土地组成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自下而上合并或自上而下划分,产生出一些等级有高低、复杂程度有差异的土地单位。
土地类型结构有时也被称土地结构,是指在某一个区域范围内,各种土地类型质与量的对比关系及其组合而成的空间格局或图式。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指在全国范围内,以县为单位,以图斑为基本单元,按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查清各类用地的面积、分布、利用和权属状况,又称土地数量调查。
1、《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采用二级分类体系,一级类12个,二级类57个。
2、对于最小上图图斑面积,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为图上4.0mm2,耕地、园地、水域为6.0mm2,林地、草地等其他地类为15mm2。
2、调绘的地类界线在图上位移限差:明显地物界线不得大于0.3mm,困难地区不明显地物界线不得大于1.0mm,勾绘界线跑线误差不得大于0.3mm。
3、新土地分类中,水浇地对应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间适用)中的水浇地和菜地,裸地对应裸土地和裸岩石砾地。
4、土地利用的分类方法有线分类方法和面分类方法。
5、对县级农村土地调查成果实行县级自检、省级预检验收、全国调查办核查确认的检查验收制度。
对省、市汇总成果实行自检和上级验收的检查制度。
6、农村土地调查包括权属调查和地类调查两部分。
土地分类时,要先确定分类的对象,确定以哪一级土地单位作为分类的对象,主要取决于研究任务和随后编制的土地类型图的比例尺。
土地分类中,一般而言,研究任务愈是笼统,范围愈是广泛,采用的土地单位的级别就应愈高。
反之,如果研究任务比较具体,范围又比较小,则应采用级别较低的土地单位作为分类的对象。
土地分类中,一般而言,从土地类型调查与制图的比例尺来看,一般比例尺愈小,分类对象的级别应愈高;反之,比例尺愈大,分类对象的级别应愈低。
我国土地类型分类系统划分遵循综合性原则、主导因素原则和实用性原则。
我国20世纪80年代在1:100万土地类型划分上采用土地纲、类、型三级。
土地利用分类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线分类法,二是面分类法,在我们目前使用的土地利用分类中采用的就是线分类法。
线状地物包括河流、铁路、林带、固定的沟、渠、路等。
当其宽度北方大于等于 2.0米,南方大于等于1.0米时,应予调绘并实地段丈量宽度,丈量精确到0.1米。
线状地物宽度变化较大的线状地物,应分段丈量。
宽度≥ 50m的线状地物,依比例尺作为地类进行调查。
线状地物量测精度,宽度量测读数到0.1m,宽度误差不得大于± 0.3m。
1、线状地物包括河流、公路、铁路、( ABCDE )等。
A、管道用地B、农村道路C、林带D、沟渠E、田坎1、线状地物包括河流、公路、铁路、( BCD )、沟渠、田坎等。
A、毛沟B、管道用地C、农村道路D、林带2、国家标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一级类包括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 ABCDE )和其它土地。
A、住宅用地B、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C、特殊用地D、交通运输用地E、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F、城镇村及工矿用地2、国家标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一级类包括耕地、园地、林地、( ABCDE )、特殊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和其它土地。
A、草地B、商服用地C、工矿仓储用地D、住宅用地E、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F、城镇村及工矿用地3、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包括( BCDE )、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
A、住宅用地B、城市C、建制镇D、村庄E、采矿用地3、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包括城市、( BCDE )。
A、住宅用地B、建制镇C、村庄D、采矿用地E、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4、土地利用分类是以土地的( ABC )为主要分类标准所进行的分类,A、覆盖特征B、经营目的C、利用方式D、养分E、肥力4、土地利用分类反映某一段时间土地的实际利用情况,其原则有( ABCD )。
A、统一性原则B、系统性原则C、实用性原则D、地域性原则5、面积量算方法有( ABCDE )等。
A、精密解算法B、图解法C、方格法D、求积仪法E、计算机面积量算方法5、常用的土地经济评价指标有:单位土地面积的( ABCDE )、成本效果系数等。
A、产量B、产值C、净产值D、纯收入E、费用偿还率(纯收入率)6、土地经济评价中,根据指标的不同性质和运用目的,将指标体系分为( ABC )。
A、土地经济效果(土地生产率)指标B、土地经济分析指标C、土地经济效果分析指标D、土地社会条件指标6、土地评价研究有三大趋势,分别是( ABD )。
A、综合化B、精确化C、概略化D、定量化。
7、土地经济评价分为( ABCD )A、单项经济评价B、综合经济评价C、土地资源潜力经济评价D、土地国民经济评价。
7、土地经济评价对资料的要求包括以下那几个方面( ABCDE ):A、准确性B、连续性C、完整性D、典型性E、可比性。
8、航片解译标志有( ABCD )、阴影、图型及相关性等。
A、大小B、形状C、色调D、纹理8、概括来说,农村土地调查包括( AC )两部分。
A、权属调查B、面积调查C、地类调查D、分布调查9、土地资源调查的任务是( ABCD )并给以综合分析和评价。
A、查清土地类型B、数量,质量C、空间分布D、利用现状10、土地类型调查的主要内容有以下那几个方面( AB )A、包括查清各种土地类型的数量、质量与空间分布状况;B、查明一个地区土地类型的分异规律,揭示土地类型的形成、特性、结构与动态演替规律。
C、调查基本农田分布D、查明违法用地数量及分布11、土地的分类原则对于制定的土地类型分类系统的科学性以及指导调查的实用性上有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包括以下几种( ABCDE )A、自然发生学原则B、多级分类制原则C、分异特性逐级累积的原则D、主导性原则E、实用性原则12、常见的土地分类方法并未完全按照系统分类学的方法进行分类。
综观各国土地分类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ACD )A、发生法B、经验法C、景观法D、路线考察法1、二次调查中线状地物调查的处理方式有哪些?(1)线状地物宽度大于等于图上2mm时,按图斑调查;(2)线状地物宽度小于图上2mm时,调绘中心线,用单线符号表示,并在宽度均匀处实地量测宽度,精确到0.1m,当宽度变化大于20%时候,应该分段量测宽度。
(3)在以系数扣除田坎的地区,田坎不调绘,但作为权属界线和行政界线的田坎应该调绘其准确位置,但不参与面积计算。
1、二次调查中,什么是“批而未用的土地”,如何处理“批而未用”的土地?批而未用的土地是指耕地确认已有合法完整用地手续,而调查的时候实地没有实质性建设的。
对此类土地,原则上按照批地范围和批准用途来确认建设用地的地类,但必须提供合法用地手续,还必须提供占补平衡增加耕地说明。
两者缺一不可,否则按耕地调绘。
2、面积量算的原则和程序是什么?以图幅为控制,分幅进行量算,按面积比例进行平差,自下而上逐级汇总。
2、土地条件调查的方法有哪些?(1)应用遥感技术进行调查的方法(2、直接观察法(3、收集法(4)采访法(自填法、派员法)(5)通讯法3、两条及两条以上的线状地物并行时,应该如何处理?(1)均为双线线状地物并行。
均要调绘在工作地图准确位置上。
(2)双线线状地物与单线线状地物并行。
双线线状地物调绘在工作地图准确位置,单线线状地物按准确位置调绘或离双线线状地物边界0.2mm标绘,以双线线状地物为图斑界线。
(3)均为单线线状地物并行。
依河流、铁路、高速公路、国道、干渠、县(含)以上公路、农村道路、沟渠、林带、管道等为主次顺序,主要线状地物调绘在工作底图准确位置,并为图斑界线,次要线状地物按准确位置调绘或离主要线状地物0.2mm标绘4、二次调查中,采用什么样的数学基础?(1)平面坐标体系:农村土地调查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城镇土地调查自行确定;(2)高程基准: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3)投影:标准分幅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
4、二次调查目的和任务是什么?(1)目的:全面查清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统计和登记制度,实现土地调查信息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
(2)任务:农村土地调查、城镇土地调查、基本农田调查、土地调查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建设。
5、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的方法有哪些?(1)利用已有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工作底图,进行外业填图即补测来完成;(2)利用新的1:1万影象图和航片进行土地利用动态监测;(3)利用3S技术进行变更调查。
5、土地评价的目的是什么?作为土地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基本目的是预测土地变更后的结果,内容包括土地对不同生产方式的适宜性,以及变更对环境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