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 历史文化常识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文化常识的复习策略

高考历史文化常识的复习策略

高考历史文化常识的复习策略高考历史学科中,文化常识部分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对于考生来说,掌握这部分内容不仅能够在考试中得分,更有助于深入理解历史的内涵和意义。

那么,如何有效地复习高考历史文化常识呢?以下是一些实用的策略。

一、梳理教材中的文化常识教材是复习的基础,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常识。

考生应当仔细梳理教材中各个章节中涉及的文化常识,比如古代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思想文化、科技成就、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社会风俗等方面的内容。

以政治制度为例,从先秦的分封制、宗法制,到秦汉的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再到隋唐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以及明清的内阁制、军机处等,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演变过程。

在复习时,要明确这些制度的产生背景、主要内容、作用和影响,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

对于经济方面的文化常识,如古代的农业生产工具、土地制度、商业发展、货币演变等,也要逐一进行梳理。

了解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实施、坊市制度的变化以及交子的产生等重要知识点。

在思想文化领域,儒家、道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以及佛教、道教的传播和发展,都是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

同时,还要关注古代的教育制度,如太学、书院等的发展情况。

科技成就方面,四大发明的发明过程、传播和影响,以及古代的天文历法、医学、数学等领域的重要成果,如《伤寒杂病论》《九章算术》等,都要牢记于心。

文学艺术方面,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不同时期的文学体裁和代表作品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色。

绘画、书法、雕塑、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发展历程和代表人物、作品也要有所了解。

二、拓展阅读相关的历史书籍和资料仅仅依靠教材是不够的,考生还应该拓展阅读一些相关的历史书籍和资料,以丰富自己的文化常识储备。

可以选择一些通俗易懂的通史类书籍,如《中国通史》《世界通史》等,帮助自己构建宏观的历史框架,了解历史发展的全貌。

同时,也可以阅读一些专门介绍文化常识的书籍,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国文化史》等,深入学习各个方面的文化知识。

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

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

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
在高中历史学习过程中,了解和掌握各个历史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对高中历史知识进行归纳,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些
知识。

一、古代史知识点:
1. 夏商周时期: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商朝是中国历史
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周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朝代,建都镐
京(今西安)。

2.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是周朝晚期的历史时期,战国时期是中
国历史上的一段时间,强国争霸,百家争鸣。

3. 秦汉时期: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统一全国,统一文字、度量衡等。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朝代,开创了汉武帝时代。

二、近代史知识点:
1. 清朝时期: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康乾盛世和两
次鸦片战争。

2. 民国时期: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建立了民国,二次革命爆发。

3.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军,最终取得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以上是高中历史知识点的一个简单归纳,希望对大家的历史学习有所帮助。

愿同学们能够在历史学习中不断进步,了解和铭记历史,珍惜和平、振兴中华。

高考历史文化常识的归纳与总结

高考历史文化常识的归纳与总结

高考历史文化常识的归纳与总结高考历史对于文化常识的考查越来越受到重视,这部分内容涵盖广泛,包括古代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思想文化、科技成果、社会生活等多个方面。

掌握这些文化常识不仅有助于我们在高考中取得更好的成绩,还能加深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一、古代政治制度1、王位世袭制夏朝开始,“公天下”变为“家天下”,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

2、分封制西周时期实行,周天子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但要对周天子承担一定的义务,如进贡、朝觐、服役等。

3、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4、三公九卿制秦朝建立,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分管不同的政务。

5、郡县制秦朝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6、三省六部制隋唐时期确立,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吏、户、礼、兵、刑、工。

7、行省制元朝实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二、古代经济1、农业(1)生产工具:从耒耜到铁犁牛耕的发展。

(2)水利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等。

(3)土地制度:井田制、均田制等。

2、手工业(1)官营手工业:技术高超,产品精美,但服务于皇室和官府。

(2)民营手工业:在明清时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3)家庭手工业:与农业相结合,是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商业(1)市的发展:从严格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到逐渐打破限制。

(2)货币:从贝壳、金属货币到纸币的出现。

(3)商帮:明清时期的晋商、徽商等。

三、古代思想文化1、儒家思想(1)孔子:主张“仁”“礼”,开创了儒家学派。

(2)孟子:主张“仁政”“民贵君轻”。

(3)荀子:主张“礼法并施”。

2、道家思想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庄子追求精神自由。

3、法家思想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加强中央集权。

4、墨家思想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

5、文学(1)诗歌:《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等。

高考历史的知识点总结

高考历史的知识点总结

高考历史的知识点总结一、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1.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等朝代的兴衰2. 诸子百家3.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农家、名家、纵横家等思想流派4. 大禹治水、尧舜禹5. 青铜器文化6. 周公制礼、九家制度7. 春秋时期的政治变革、列国时代的外交政策8. 法家思想和秦始皇的统一战国六国9. 汉初政治制度、汉武帝时期的改革10. 汉朝的丝绸之路和汉帝国的疆域拓展11. 汉唐的科举制度和科举文化12. 汉唐的农田灌溉和农业生产13. 唐朝的外交政策和外国使者14. 唐代的经济繁荣和封建特色15. 唐宋交替的原因和特点二、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总结1. 明清社会经济2. 明清科技文化3. 清初历次政治改革和反清复明运动4. 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的签订5. 太平天国运动和洋务运动6. 辛亥革命和中国民主革命的力量7.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8. 四·一二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9. 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战争10. 解放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1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改革建设12. 文革和改革开放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14. 中国的对外关系和对外政策15. 中国的世界地位和影响三、世界历史知识点总结1. 古代近东的文明2. 希腊罗马的文化、哲学、政治和军事3. 中世纪欧洲的封建制度和教会权力4. 巴黎公社和社会主义运动5.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和结果6. 十月革命和苏联的历史7. 威玛共和国和纳粹党的兴起8. 意大利法西斯和墨索里尼的统治9. 西班牙内战和弗朗哥的政权10.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和结果11. 联合国的成立和冷战的背景12. 全球化和国际关系13. 欧洲一体化和欧盟的发展14. 美苏冷战和平竞争的特点15. 中东问题和国际反恐合作以上就是对高考历史知识点的总结,虽然知识点众多,但只要掌握了每一个知识点的核心内容,尤其是对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结果和影响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分析,就能够很好地应对历史考试。

高考历史文化常识知识点精讲

高考历史文化常识知识点精讲

高考历史文化常识知识点精讲高考对于每一位学子来说都是人生中的一次重要挑战,而历史学科作为其中的一部分,涵盖了丰富的知识领域。

其中,历史文化常识更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高考历史文化常识的知识点进行详细的讲解。

一、古代政治制度1、分封制分封制是西周时期的重要政治制度。

周天子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但需要向周天子承担一定的义务,如进贡、述职、出兵等。

这一制度在初期有利于巩固周王朝的统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诸侯势力逐渐强大,导致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割据。

2、宗法制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

宗法制在西周时期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对后世的家族观念和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3、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

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六部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

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六部则分管具体政务。

这一制度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

4、行省制行省制始于元朝,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行省是中央派出的机构,长官由中央任命。

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行省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二、古代经济1、农业古代农业的发展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转变。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此外,古代还重视水利工程的修建,如都江堰、郑国渠等,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2、手工业中国古代手工业分为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

官营手工业技术水平高超,生产不计成本,但产品主要供官府使用;民营手工业在明清时期得到了较大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家庭手工业则是农业的补充。

3、商业古代商业在不同时期发展程度不同。

商朝时期,职业商人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出现了许多商业城市和大商人;隋唐时期,商业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柜坊和飞钱;宋元时期,商业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出现了纸币;明清时期,商业继续发展,出现了商帮,如徽商和晋商。

高考必备文化常识大全

高考必备文化常识大全

高考必备文化常识大全1. 中国历史文化知识- 五千年中国文明史:从黄河文明到现代中国历史的发展概述。

- 几代中国领导人:中国近代历史中的重要政治人物及其影响。

- 中国古代的文化瑰宝:如《诗经》、《论语》、《道德经》等。

-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如造纸术、火药、指南针等。

2. 世界历史文化知识- 古希腊罗马文明:希腊哲学、古罗马法律、古希腊神话等。

-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文化繁荣和艺术复兴。

- 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两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及其影响。

- 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两次战争对世界产生的重大影响。

3. 中国文化名人及其作品- 中国古代文学名著:如《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等。

- 现代文学名著:如鲁迅、茅盾、莫言等作家的重要作品。

- 中国古代文化名人:如孔子、杜甫、李白等。

- 中国现代文化名人:如齐白石、鲁迅、郭沫若等。

4. 世界文化名人及其作品- 莎士比亚及其戏剧作品:如《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 世界现代文学名著:如《1984》、《傲慢与偏见》、《人类简史》等。

- 著名画家和作品:如达·芬奇和《蒙娜丽莎》、梵高和《星夜》等。

- 著名音乐家和作品:如贝多芬和《第九交响曲》、莫扎特和《安魂曲》等。

5. 世界知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节庆活动:如巴西的嘉年华节、印度的排灯节等。

- 音乐和舞蹈表演:如西班牙的弗拉明戈舞、印度的卡塔克舞等。

- 传统手工艺:如中国的剪纸、日本的和纸、印度的印染等。

- 传统美食烹饪技艺:如中国的烤鸭、法国的面包、意大利的意面等。

6. 世界知名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世界自然遗产:如大堡礁、巴厘岛、亚马逊雨林等。

- 世界文化遗产:如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长城、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等。

- 世界知名建筑:如印度泰姬陵、美国自由女神像、悉尼歌剧院等。

- 世界知名博物馆:如大英博物馆、卢浮宫、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

以上提供的高考必备文化常识大全涵盖了中国和世界历史文化、著名人物及其作品、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和人文景观等方面的知识。

高中教材中及高考常考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高中教材中及高考常考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古代文化常识汇总温馨提示:这些材料是老师历尽千辛万苦收集整理所得,希望同学们妥善保管,闲暇时经常拿出来背诵记忆,不要辜负老师的一番辛苦。

正所谓: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必修1《烛之武退秦师》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另: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5、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6、大夫:官职等级名。

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

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荆轲刺秦王》1、《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

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

《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2、卿:古代对人的敬称。

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3、竖子:对人的蔑称。

除此之外还有“童仆”和“小孩”的意思。

4、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5、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

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6、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7、郎中:宫廷的侍卫。

民间又称医生。

8、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鸿门宴》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

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130篇,50余万字。

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表记各个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鲁迅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2、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高考历史文化常识知识点解析

高考历史文化常识知识点解析

高考历史文化常识知识点解析在高考历史中,文化常识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涵盖了丰富多样的内容,包括古代的政治制度、礼仪习俗、文学艺术、科技成就等等。

对于考生来说,掌握这些文化常识不仅能够在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还能够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一、政治制度1、宗法制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其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

这种制度在西周时期极为盛行,对于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起到了重要作用。

2、分封制分封制是西周时期实行的一种政治制度,周王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但要向周王承担一定的义务,如进贡、朝觐、派兵随周王作战等。

分封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诸侯势力逐渐强大,导致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割据局面。

3、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形成的中央官制。

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六部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

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六部则分管具体事务。

这种制度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

4、科举制科举制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明清时期发展为八股取士。

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为普通士人提供了入仕的机会,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礼仪习俗1、吉礼吉礼是古代五礼之一,主要是祭祀天神、地祇、人鬼的礼仪活动。

如祭祀天地、宗庙、社稷等。

这些祭祀活动在古代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被视为维护国家稳定和统治合法性的重要手段。

2、嘉礼嘉礼包括冠礼、婚礼、乡饮酒礼等,主要是喜庆的礼仪活动。

冠礼是男子成年时举行的加冠仪式,标志着其具备了成人的资格和责任;婚礼则是人生中的重要礼仪,有着严格的程序和规矩。

3、宾礼宾礼用于朝聘会同,是天子款待来朝会的诸侯和使臣的礼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师高效备考》2013年新课标历史考纲考点针对性集训:历史文
化常识
第I卷(选择题)
1.佛教主张出家,本有悖于孝亲的儒家伦理,但是东晋高僧慧远却提出了“忠孝之意,表于经文”的论断。

这说明
A.佛教开始动摇儒家正统地位
B.佛教传入后出现本土化趋势
C.儒佛两家思想主张相互对立
D.佛教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
2.史学界之所以对“安史之乱”、“三藩之乱”等历史事件加以否定,其主要依据是
A.它们都是以下犯上,争夺皇位 B.它们都是地方威胁中央
C.它们都破坏了生产,危害到统一 D.它们都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3.每一时期的流行语反映了特定时期的历史特征。

下列语汇与时代搭配错误的是
A.“依靠信仰才能得救”——宗教改革
B.“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工业革命
C.“一切权力归苏维埃”——斯大林经济体制
D.“人非工具”——启蒙运动
4.花鼓戏原是在农村流动演出的民间戏曲,某一时期,在城市风行,引起政府的查禁。

不过
禁者自禁,演者仍演,尤其是在租界区,还开了不少新戏馆。

据此推断“某一时期”是指
A.19世纪末20世纪初 B.18世纪末 C.20世纪中晚期 D.19世纪初
5.某班要出版一期西藏历史知识的黑板报,其中有一个“唐与吐蕃”的小专栏,请你帮他们推荐一下可以选用的素材( )
①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②金城公主和尺带珠丹③唐蕃会盟
④册封达赖五世为“达赖喇嘛”⑤设驻藏大臣管理西藏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③⑤ D.①②④
6.右边铜版画所展示的人物群体集中活动于
A.13~14世纪的泉州
B.14~15世纪的广州
C.16~17世纪的北京
D.17~18世纪的上海
7.中国古代有避讳制度,要避免使用本王朝帝王的名字,遇有相同的字时,必须改用其他字。

下列各项属于这种情况的是()
A.汉初改“相邦”为“相国”
B.唐初改“内史省”为“中书省”
C.北宋初改“昌南镇”为“景德镇”
D.明初改“大都”为“北平”
8.“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

”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A、生产力的发展
B、争霸战争频繁
C、思想文化繁荣
D、社会动荡变革
9.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重视农业生产的表现有①编订《农政全书》推广农耕技术(明朝)②在北方地区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北魏)③颁布《授时历》指导农业生产(元朝)④督令官员,劝课农桑(传统重农政策:清朝、北魏,元朝)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0.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把神奇和怪诞的人物和情节,以及各种超自然的现象插入到反映现实
的叙事和描写中,既有离奇幻想的意境,又有现实主义的情节和场面。

2012年10月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和当代社会。

”下列对莫言作品典型特征的描述,最贴切的是
A.重在对社会的写实和对生活的再现 B.以“魔幻”手法开辟小说创作蹊径
C.借助“怪诞”手法深刻表现现实 D.以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人物
11.2012年4月黄岩岛事件发生后,南海问题再度成为世界的焦点之一。

据史料记载,
1279年,元代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奉旨进行“四海测验”,在南海的测量点就在黄岩岛。

这说明,至少在元朝中国就已发现了黄岩岛。

当时郭守敬是奉谁的圣旨
A.成吉思汗 B.忽必烈C.朱元璋D.赵匡胤
12.确立“中国人种自生说”最有力的证据是中国原始人类的()
A.传说、记载和遗址
B.遗物、遗址和传说
C.遗址、遗物和记载
D.化石、遗址和遗物
13.右图是甲骨文中的“降雨”两字。

人们可以在甲骨文卜辞中看到很多商王求降雨或丰年的内容,但奇怪的是商王并不是直接向他们的最高神——“帝”请求,而要托祖先转达。

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商代
A.祖先的地位高于神 B.国家大事完全通过占卜来决定
C.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D.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
14.我国的二十四节气具体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冬至、小寒、大寒”等名称。

下列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节气反映四季变化与中国传统农业密切相关
B.节气体现了国家的“重农抑商”政策
C.节气影响着中国人的生产与生活
D.节气体现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进步
15.2010年上海举办世界博览会,显示了21世纪初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大,也大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一百多年前,中英两国谈判,英国选择上海为通商口岸,这种选择的意图反映了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最主要的需要,上海符合这一需要的因素有 ( )
①上海是我国传统的外贸城市②上海拥有大量的矿产资源
③上海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④上海临近富饶的江浙地区
A.①③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第II卷(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的知识,简要回答问题。

(6分)
1820—1939年间广东沿海某乡居民离乡谋生情况统计表
(1)这百余年间,该乡居民迁居方向的变化是
(2)导致乡民迁居谋生以及职业变化的两个基本原因是
(3)第四个时段出国谋生的人数猛增,主要原因是
17.钱穆先生认为,元代社会经济、文化水准高出春秋时代百倍,但政治上却是倒退的。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至(元)中叶以后,则剧家悉为杭州人。

……盖杂剧之根本地,已移而至南方,岂非以南宋旧都,文化颇盛之故欤。

……盖自唐宋以来,士之竞于科目者,已非一朝一夕之事,一旦(现在)废之,彼其才力无所用,而一于词曲发之。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材料二这座城(杭州)方圆约有一百英里,它的街道和运河都十分宽阔,还有许多广场或集市,……这些广场的位置十分利于交易,每个市场在一星期的三天中,都有四、五万人来赶集。

所有你能想到的商品,在市场上都有销售。

……每一方形市场的对面有两个大公署,署内驻有大汗任命的官吏,负责解决外商与本地居民间所发生的各种争执,并且监视附近各桥梁的守卫是否尽忠职守,如有失职,则严惩不怠。

——《马可·波罗游记》
材料三(元行省)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此由中央政府常派重臣镇压地方之上,实为一种变相之封建。

而汉、唐州郡地方政府之地位,渺不再得。

此制大体上为明、清所承袭,于地方政事之推进,有莫大损害。

自此遂只有中央临制地方,而中央、地方共同推行国政之意义遂失。

——钱穆《国史大纲》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王国维认为杭州成为元杂剧中心之地的主要原因。

(8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元朝杭州商业繁荣的主要表现。

(6分)
(3)据材料三,你是否认同钱穆对行省制度的看法?并说明你的理由。

(5分)
试卷答案
1.B
考点宋明理学。

魏晋时期出现儒道佛三教合一的潮流,材料中佛家思想却包含儒家伦理,说明佛教传入后出现本土化趋势。

2.D
3.C
4.A
5.A
6.C
7.A
8.D
9.C
注意审清题干“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明朝为汉族政权,排除①,选C。

10.C11.B12.D13.D14.B15.B
16.答案:(1)由农村到城镇、国外。

(2)农业手工业(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或传统农业经济、或小农经济)衰落。

中国日益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或国内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发展);国门逐渐打开(或中国与世界的联系逐渐加强)
(3)国内社会长期动乱(或军阀长期混战);日本帝国主义入侵。

17.(1)古都,是文化中心;前朝文人相对集中;元代废科举,儒士移情于词曲;经济重心南移(8分)
(2)打破市坊界限;(2分)市场规模大;商品种类多;交易量可观;注重市场管理。

(任2点4分)
(3)答案一:认同(1分):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2分);地方缺乏自主性。

(2分)
答案二:不认同(1分):加强中央集权(2分);有利于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