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新现实主义与后现代小说中的道德意识

合集下载

从《金碗》看美国现代社会个体道德意识的觉醒

从《金碗》看美国现代社会个体道德意识的觉醒

从《金碗》看美国现代社会个体道德意识的觉醒杨惠(天津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300387)摘要:该文从小说《金碗》谈起,着重分析小说中主人公麦琪的道德意识,进而讨论普遍的个人道德意识觉醒的条件,最后联系国内的现实道德困境,提出一点看法。

本文取“道德”最普遍的形而下的含义,即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关键词:金碗;道德意识;个体意识;占有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039(2019)13-0182-021小说《金碗》《金碗》是亨利·詹姆斯最后一部完整的小说,以其晦涩难懂而又层出不穷的启发性而鹤立于作者丰富的小说群。

单从小说情节上看,故事平平无奇:两对夫妻之间由一起通奸事件搅和成一塘浑水,女主人公麦琪在发现丈夫和继母的奸情之后,以冷静和机智的谋略赢回了丈夫,最终丈夫、继母、父亲各归其位。

但小说立意之深远不止于臧否人物,描摹世相,而是以饱蘸深思和忧思的笔墨,刻画了深入角色心灵的伦常颠簸,甚至,直至小说结束,读者仍无法揣摩作者的立场;对小说中六个人物的了解越为深刻,对他们的道德裁判,就越难定夺。

正如克鲁斯(Frederick C.Crews)在“礼仪的悲剧(The Tragedy of Manners)”中所说:“《金碗》与作者其他小说的根本不同就在于:道德的真相从头至尾都没有浮出水面”[1]。

麦琪是美国亿万富翁亚当的女儿,她自幼丧母,跟亚当相依为命,不善社交,加上常年跟随父亲在欧洲各国搜集古董和艺术品,她的社会关系,只限于范尼·阿辛汉姆,和后来成为继母的同窗好友夏洛特。

社会关系近乎真空的麦琪没有道德伦常的意识,这首先表现在她对婚姻的认识:跟艾美利哥结婚对麦琪来说,只是在亚当之外,又有一个人陪伴她,她既没有意识到自己在神圣婚姻里应当承担的责任,也没有料想到随着婚姻的引入父亲应不再是她家庭生活的中心了。

这就为她日后仍旧大部分时间都和父亲在一起而忽略丈夫埋下了伏笔。

浅析非裔美国作家盖恩斯与里德后现代作品中的道德伦理

浅析非裔美国作家盖恩斯与里德后现代作品中的道德伦理
人 和 公 民 的权 利
作 家 已出版 了多部 长 篇 小说 : 凯 瑟琳 ・ 米 尔》 《 《 卡 、 生死 之 恋》 《 ・ 特曼小姐 自传》 《 我父亲家里 》 《 、简 皮 、在 、老人 会》 《 、 临 终一刻》 等。为方便讨论 , 这里仅 以其 前三部作 品为重点 。
法 , 人 同样 也 改 变 对 白 人 的 看 法 , 供 了 极 为 重 要 的 环 境 黑 提
儿子世代 相传 , 绵延 不息 。
《 死之 恋》 , 克纳 的影 子再 次 显现 。该故 事 的背 生 中 福 景是 离 巴约纳 1 至 1 英 里 的一个 种植 园 。这里 , 管 时 间 0 2 尽 已到 了1 4 年 , 9 8 南北 战争 前 的 旧南 方 秩序 和价 值体 系依 然 具有 强大生 命力 。黑 人 囚犯 主人公 马库 斯 ・ 恩 与监 工卡 佩
霹 震
匡 呗哑 m妁
i 蠢
浅 析 非 裔 美 国 作 家 盖 恩 斯 与 里 德 后 现 代 作 品 中 的 道 德 伦 理
滕 学明
( 北京第- '国语学 院 英 语学 院 第一基 础教研室 , - b - ̄ 北京 10 2 ) 0 0 4
摘 要 :美 国 黑 人 文 学研 究 已 渐 渐 成 为 国 内 美 国 文 学研 究 的 重 点 之 一 , 而 众 多 的 研 究 中 , 伦 理 学 视 角批 评 的 较 少 。 然 从
乔恩 之妻路 易斯 ・ 邦邦蔑 视传统 种族 禁忌 , 成为情 人 。但 由
于违 背 旧伦 理 秩序 。 他们 最 终 遭 迫害 致 死 , 为 旧道德 体 成 系 的牺 牲 品。 相 比这两部 作 品 . 作家 的《 ・ 特曼 小姐 的 自传》 简 皮 更为

反叛继承超越——简论当代美国文学中的新现实主义

反叛继承超越——简论当代美国文学中的新现实主义

作者简介 : 罗桂保 (9 7 ) 男, 16 一 , 甘肃榆 中人 , 副教授 , 主要从 事英 美文学研 究。
从 二十世 纪 7 0年 代 中 期 起 , 别 是 自 8 特 0年 为 重 要 的 是 : 使 是 在 1 即 9世 纪 中 后 期 以 来 的 美 国 代 以 来 , 消 费 社 会 中 大 众 读 者 欣 赏 口 味 的 制 约 , 文 等匀塞个 范 围 以 内 , 新 现 实 主 义 ” 个 术 谣池 在 受 “ 这 美 英 文 坛 发 生 了 日益 显 著 的 变 化 : 些 作 家 渐 渐 被 至U 使 用 。 比 女 它 有 时 被 用 来 指 称 现 代 主 一 处 口 x 0至 6 - , J5 0年 代 盛 行 一 时 的 光 怪 陆 离 、 样 繁 多 内 部 的 主 花 见主 义 或 者 叫 一 理 现 实 主 义 ; 时 又 有 的实 验 写 作 手 法 失 去 了 兴 趣 , 头 重 视 写 现 实 题 产 生 于 “ 色 3 回 红 0年 代 ” 进 步 革 命 文 学 , 因 为 的 即 材 , 多 地 运 用 现 实 主 义 写 作 手 法 , 现 了一 种 向 治 和 社 会 因 素 而 形 成 的 所 谓 新 的 现 实 主 义 ; 更 出 有 传 统 现 实 主 义 回 归 的 文 学 思 潮 ; 此 同 时 ,z 量 又 指 5 年 代 以 贝 娄 和 莫 拉 默 德 为 代 表 的 较 晚 与 3. 大 0 义
20 年 7月 09
陇东学院学报
Jun l f ogo gU iesy ora o nd n nvrt L i
J1 0卷 第4 0 期
反 叛 继承 超越
— —
简论当代美国文学中的新现实主义

浅谈新写实小说中的后现代意味

浅谈新写实小说中的后现代意味

浅谈新写实小说中的后现代意味论文关键词:新写实小说后现代主义原生态价值立场论文摘要:新写实小说是现实主义传统的一次回归。

但是和历史上传统的现实主义不同,新写实小说淡化了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当中那种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的色彩,作家们不再书写民族的寓言和神话而是回到个人话写作状态,他们放弃了理想和崇高的深度模式而对“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压制到‘零度状态’的叙述情感和对“人的价值立场谈化”等方面进行关注,这些无不体现出新写实小说中浓浓的后现代意味。

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在20世纪后半期在哲学、文学、美学等多方面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后现代文化,作为一种叙述话语和风格,表现为大众性、平面性和消解性,自我的荒谬与萎缩、自我的零散化、平面化和自我的失名,自我的失落和反主流文化,反对现存的语言习俗,二元对立及其意义分解,返回原始和怀旧情绪,嘲弄模仿和对暴力的反讽式描写等。

这些总的概括说就是呈现主体消解、价值立场的谈化、平面化、零散化等倾向。

后现代主义和通常意义上的思潮、流派不同,后现代主义文化既不是指称一个具体的作家或批评家的群体,也不存在被广泛认同的纲领和宣言。

不仅如此,后现代文化是一种没有中心的多元文化,宽容各种不同的标准,主张“持续开发各种差异并为维护差异性的声誉而努力”。

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在文学领域上,后现代主义文学涉及的流派众多,各种思潮杂芜。

受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在中国文学里也出现了一些具有后现代特征的创作,其中就以新写实小说为代表。

一、“原生态”生活的还原1.对“原生态”生活的全面展示无论是《烦恼人生》中的印家厚还是《一地鸡毛》中的小林夫妇,还是《艳歌》中迟钦亭等,对于他们的挫折、尴尬、屈辱、卑劣、成功、喜悦,新写实作家们注重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反映生活,尽量避免和减少对叙事的干预,呈现出一种客观化的“原生态”的叙事特征。

《烦恼人生》中,印家厚本是一个富有才华、志趣广泛的青年,但恶劣的居住条件、拮据的经济状况、妻子的刻薄挖苦、孩子的抚养,等等,使他不得不在一系列琐碎繁杂的事务中如蝼蚁般忙碌。

好莱坞小说中的“伦理道德”

好莱坞小说中的“伦理道德”

好莱坞小说中的“伦理道德”作者:刘炽辰张斯宁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27期摘要:20世纪最能代表美国梦幻灭题材的两个作家分别是菲茨杰拉德和韦斯特。

把这两位作家放到伦理道德的视角下进行解读和评价,一方面深化两位作家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定位和影响,同时以期对当下中国物质主义盛行的社会现状具有一定启迪。

关键词:菲茨杰拉德;韦斯特;伦理道德;好莱坞小说“文学是人学”,因此文学的产生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出于伦理和道德的目的,一方面维护统治阶级的伦理秩序,另一方面针砭时弊、弘扬真善美的情操。

现代主义文学作品虽然非常注重创作形式,但是作为一种人写的、同时又是写给人看的艺术,不管是使用什么具体形式的写作手法,诸如意识流、象征主义、达达主义、蒙太奇等等,它始终要表现特定的伦理和道德。

根据我国著名学者聂珍钊教授的解释,这种以文学为批评对象的研究方法或者是思维方法,就是文学伦理学批评,它的主要目的在于阐释建构在伦理与道德基础上的种种文学现象,客观地研究文学的伦理与道德因素,并探讨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1]因其短篇小说“爵士时代的故事”,F.斯科特·菲茨杰拉德被誉为20世纪20年代美国文学史上最具代表性的“爵士时代的歌手”。

其作品围绕梦想幻灭与沉沦的主题,凸显了现代主义转型期的美国社会文化。

这与当下中国社会的发展背景颇为契合,或许这也是菲茨杰拉德在90年代以来逐步重新获得中国学界重视的原因之一。

另外,纳撒尼尔·韦斯特,美国小说家,剧作家——是那个时代最富有创新的作家之一,是一个洞察现代社会暴行并被证实具有明显预言性的漫画艺术家,也是20世纪30年代继菲茨杰拉德之后的以书写美国梦幻灭见长的作家。

目前国内关于韦斯特的硕博论文也有一些,但数量不是很多,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韦斯特对美国梦的解构、韦斯特的讽刺艺术、韦斯特与黑色幽默、韦斯特小说的梦幻主题等。

湖南师范大学的易艳萍教授做的“韦斯特研究述评”应该是国内学者关于韦斯特研究所做的较为详实且可信赖的依据了。

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现实主义,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中国文学理论界一直争辩的一个永恒的话题。现实主义在过去一直是我国文学发展的中流砥柱。基本是奠定了整个文学精神的根本。但是,由于社会的巨大动荡,尤其是文革时期,人们对现实主义显得十分避讳。受到政治的干扰,文学成为斗争的工具。过去在这种情况下,现实主义问题的讨论就往往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但是,到了80年代开始,随着文革的结束,社会涌现了巨大的思潮。文学从反思中得到了的发展,很多引人瞩目的文学争论也开始热闹起来。这个文学理论问题的研究,也就显得更加深入。从社会中,从生活中,去寻找其根源。
其次,就是中国的美学、哲学和西方的差异。哲学是所有思想的基础。中国缺少西方灵肉二元的哲学基础,更没有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现代哲学、心理学、美学、语言学等基础;我们从最初的孔子所追求的美,社会理想,到后来的程朱理学,再到王守仁的心学,到后来的近代思想,三民主义等等,都蕴含着我们民族本身的审美追求。我们可以看到民族文化心理机制有着巨大的不同,中国人重视日常伦理的和谐,重视心性的平静,偏于现世成功的价值取向,追求中庸之道,凡事都讲究一个度,不过分不偏激。中国人崇想像,尚美善,近感受,不太愿意多作哲理的思考。所有这些,大致构成了中国文学不可能产生西方严格意义上的现代主义文学。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对理解这个“后现代主义”?我们已经可以肯定,现实主义是文学的基础,是必须反映社会的真实面貌的,是必须坚持的。同时现代主义也无法成为主流,但是可以提供借鉴。那么后现代主义呢?我们又要如何界定其在文学中的作用,给出其历史定位?
首先是我们要以什么标准来衡量的后现代主义,也就是说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解决这个问题是相当棘手的。西方后现代主义的代表性学者也是众说纷纭,并且认为这种众说纷纭是合理的。因为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就是多元的,是反中心的,如果有一种统一的认识,那本身就与后现代主义相悖,因此是不能对它作任何的归纳。因此我们可以综合西方学者众多的言论,可以看出后现代主义决不是像现实主义、现代主义那样的有明确涵义的文学理论体系,它实际上仅属于一种散漫的文化现象、文学现象、学术思想现象,人们大致能够感觉得到它的存在,但不能明确地指明它是什么。因此探讨后现代主义显得十分的复杂和困难。我们只能从一些基本的特征给出判断。后现代主义既然在中国已引起了广泛的注意,我们若要谈论它,最核心的东西,就得要说明它是什么,怎么样,已经怎么办。

当代美国文学中的新现实主义_英美文学

当代美国文学中的新现实主义_英美文学

当代美国文学中的新现实主义_英美文学英美文学一、引言新现实主义是上个世纪以来的学术界热点话题之一。

新现实主义不只局限于文学领域,而且出现在国际政治、金融、音乐、影视制作等许多领域,是社会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之后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

在当代美国文学中,新现实主义视域下的创作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欧美小说,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它将现实主义的内容和后现代的手法合为一体,形成了所谓的“新现实主义”风格,引起了文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二、新现实主义产生的背景二战的正式结束,人类历史从此掀开了重要的一页,同时这也标志着20世纪美国文学发展史上一个时代的终结。

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精英们,在二战之后崭露头角且逐渐形成趋势。

其创作流派有表现主义、荒诞派和黑色幽默等。

后现代小说充分反映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广大人民心神不宁、精神紧张、空虚的状态。

残酷的战争和无情的杀戮,使得二战后的美国社会满目疮痍,历经战争涂炭的人们惊恐地发现他们生活在一个混乱不堪、荒唐可笑的世界里,人的存在、价值及尊严已然消失殆尽,这一切引发了美国小说家对传统价值观的质疑和对历史的反思。

进入20世纪70年代,在克服了诸多困难之后,当代美国小说迎来了新的转机。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美国民众逐渐走出二战所带来的悲痛记忆和心理阴影,开始用理智来思考问题,重新看待这段战争,整个美国社会也进入了相对的平稳时期。

文化的多样化使得各种思潮异彩纷呈,不断出现分化与融合。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大众传媒的革命性发展,当时的社会生活也一改虚无和沉闷,变得丰富而活跃。

这一切反映在文学上,便是人们对虚无的语言游戏的厌倦以及对现实的重新关注。

表现现实社会现状和人民生活境况的新现实主义小说应运而生。

可以说美国文学向现实主义的回归并非偶然,而是一种时代和历史的选择。

三、新现实主义文学的概念新现实主义文学是指自70年代晚期以来,特别是在80和90年代出现的大量的有别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新的作品。

时代生活、历史书写与道德世界——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的题材研究

时代生活、历史书写与道德世界——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的题材研究
讨美 国新 现实 主义小 说创 作题 材 的 3个重 要层 面 :以科 学技 术 的迅速 发展 和 消费 主义 为特征
的后现代美国社会生活 、 历史书写以及当代美国民众的精神和道德世界 ,以期加深学界对美国
新现实 主义小说 的理解 。
1 .时代 生活 :美 国新现 实主 义小说 的现 实再 现
代。 ” 社会 现 实重新 回到众 多作 家视野 中 ,跨界 小说 的 出现 就是 一 个重 要 证 明。 当今 “ 很 少
会有作家完全倾注于寓言小说 、非小说 ,或是元小说创作 。相反 ,他们通常以惊人的、故意
的反 意方式 将 以上 一种 或多 种创 作模 式 与现实 主义 联 结起 来 。冯 内古特 的小 说 《 五号 屠场 》
收 稿 日期 :2 0 1 4 - 0 2 - 2 2 ;作 者 修 订 : 2 0 1 4 - 0 9 - 0 7 ;本 刊 修 订 :2 0 1 4 — 1 2 — 1 5
基金项 目: 江 苏 省 教 育 厅 高 校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基 金 项 目 “当代 美 国 小 说 中 的 城 市 书 写 研 究” ( 2 0 1 4 S J D 6 1 4 ) ;南通大 学人文社科 百名科研 创新人才培养工程项 目;2 0 1 4年 国家公 派 出国留学基 金项 目
( 1 9 7 0 )就是 一 部早期 的 、富 于影 响 的美 国跨 界 小说 典范 ” ( Od L g 。1 9 9 6 : 9 ) 。跨界 小 说 的 出现
反 映 了当代 美 国小说 家 在小说 创作 十 字路 口的重 要 抉择— — 小说创 作必 须关 注社 会现 实 这
样 ,现实主义受到越来越多后现代时期美 国小说家的重视并在与后现代小说某些特征 的结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外国问题研究6 2009年第4期总第194期美国新现实主义与后现代小说中的道德意识陈彦旭(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长春130024)[内容摘要]本文以/道德0这一角度入手,对美国近年来出现的/新现实主义小说0中的道德意识进行深入挖掘,结合新现实主义小说家的具体作品进行分析,并和与之毗邻的后现代派小说进行比较,得出新现实主义小说中蕴藏着一股强大的道德重建意识的结论。

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当代美国文学发展趋势,使读者对文学与道德之间的关系进行更深一步的思考。

[关键词]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后现代派小说;道德;道德重建[中图分类号]I7121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201(2009)04-0036-04[收稿日期]2009-10-22[基金项目]本文为东北师范大学校内青年基金资助项目/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中道德意识研究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陈彦旭(1981-),男,吉林通化人,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英语语言文学在读博士。

一、引言文学与现实社会中人类道德意识之间实际上存在着极其微妙而密切的关系。

/文学借助艺术想象与艺术描写,把现实世界转化为艺术世界,把真实的人类社会转化为虚构的艺术世界,把现实中的各种道德现象转化为艺术中各种道德矛盾与冲突。

文学过去和现在都是-一种富有特点和不可替代的道德思考形式.0[1]5。

应该指出的是,美国后现代派小说对道德的关注与思考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美国新兴小说家、批评家约翰#加德纳在其发表于1975年的著作5论道德小说6中,谴责后现代小说内容空洞,一心只为赚钱,且道德败坏;在他的后一部作品5小说的艺术6中,集中批评了约翰#巴斯、唐纳德#巴塞尔姆、威廉#格斯等人的作品,言辞激烈地指责他们忽略书中角色的道德问题,会对读者造成误导。

有学者据此指出/作为作家,他的使命不仅仅是发泄对现实状况的不满,不仅仅是控诉和揭露现实的弊端和阴暗,而应是向读者展示高尚的精神,那种经历了许多之后对一切事物的理解以及超然的品格。

重新回归现实,关注社会,能使他们的作品更加博大恢宏0[2]。

于是,当/高尚的精神0与/超然的品格0在20世纪70年代末再次回归到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中时,/重建道德0这一主题也重新得到凸现与彰扬,并被视作解决当代人文精神危机的一副良方。

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作家为了保证其作品的销量,其创作一定是与时俱进的,并要符合读者大众的审美情趣与品味,因为从接受美学的观点来看,/读者的接受效果,反过来支配文学作品的再生产0。

二、基督教关照下的道德意识回归新现实小说的异军突起,不仅仅说明了美国# 36 #作家的社会责任感与良知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从侧面表现了美国普通民众对道德意识强烈的需求与渴望,而这种热忱的期冀又会转化推动新现实主义小说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

鉴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其发生的社会背景下的道德状况做一番考察。

1976年,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吉米#卡特在大选中一举击败前总统福特,成为美国第39任总统。

他之所以大获全胜,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在竞选时对/道德0观念的强调。

正如埃里克#方纳在5新美国历史6一书中评价的那样, /吉米#卡特是在个人道德的讲台上当选的,他论证说美国人民有资格得到和应该得到一个像他们自己那样有同情心的、公正的和有道德的政府[3]0。

作家肯尼斯E.莫瑞斯(K ennet h E.M or-ris)甚至为卡特写了一本书,题目就是5吉米#卡特,美国道德家6¹。

而吉米#卡特所倡导的道德观又是和本人的基督教思想紧密相连的。

在竞选期间,他在全国各地的演说无一例外的宣称,/我叫吉米#卡特,是位重生得救的基督徒0。

这一词汇迅速在美国风靡起来。

据调查,当时有超过半数的美国人都用这个词来描述自己。

更有甚者,在他的宣誓就职仪式上,卡特手按圣经,声称自己会在上帝的指引下做好总统的工作,并引用弥加书6章8节: /我朝见耶和华,在至高神面前跪拜0。

事实上,美国的七八十年代目睹了基督教影响的进一步深化。

到80年代初,全美由基督教所有或控制的电台达1300家,占全美电台总数的七分之一,听众达一亿五千万人。

此外,越来越多的电视观众也开始转看基督教电视台的节目。

这一转变对于重振当代人的道德观念,加强其道德信心显然是有着其积极的进步意义的。

美国新托马斯主义者乔治#柯洛宁就认为,社会问题主要是道德与宗教问题,如果要改善社会生活,必须要巩固基督教的道德原则。

事实也的确如此:在那时, /维护传统的家庭与道德观念成为基督教传播福音的核心0。

20世纪70年代末的美国,又出现了基督教的一个新的团体,即/道德多数派0。

与基督教保守派不同,道德多数派所关注的焦点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灵魂救赎0上,而是将目光更远地投向了社会、政治等领域,对反传统道德的行为如同性恋、性自由等问题进行了尖刻的批评与坚决地反对。

这个团体的力量与规模都不可小觑,以至于卡特总统在其著作5我们濒危的价值观:美国道德危机6中也承认,/它是当时大规模公开介入美国政治的宗教右翼最具代表性的组织。

0另外,谈起美国在二战后著名的反传统文化、反道德群体,我们一定记得出现在50年代中期、红极一时、标榜自身为/反主流0的嬉皮士们。

他们主要都是出身于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青少年,蔑视一切传统价值,以反叛、践踏传统道德为乐,用吸毒、同性恋与群居这些糜烂的生活方式来标榜自己的特立独行。

20世纪60年代是嬉皮士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在1969年8月的/伍德斯托克节0中,将近30万人参与了这次狂欢,他们赤身裸体在河内嬉戏,伴着轰响的摇滚乐扭动着身躯,并肆无忌惮地吸食大麻,呈现出一片颓废、荒芜、绝望的景象。

所幸的是,那一次的狂欢可谓是/最后的疯狂0。

自从进入到20世纪70年代后,嬉皮士文化开始衰落,并最终回归到理性的、道德的主流文化中来。

三、道德意识上的差异既然现实世界中道德意识已经开始回涨,曾经迷茫、堕落的人已经开始在摸索中找到出路,并在道德之光的指引下一步步走出绝望的泥潭,小说中的人物也没理由再沉沦下去。

一些新现实主义小说家开始有意识地在作品中塑造一些/大写的人0,他们或/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0,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0,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0,或/不离不弃,不屈不挠0,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0等等。

总之,小说家在这些人物身上灌注了对社会改良、人性进步的美好愿望,从而作品中也涌动着强烈与深沉的道德理性意识。

相比较那些一味揭露人性丑恶面的作品来说,塑造正面人物形象的做法对读者有着更为积极而深刻的道德教育意义,因为,/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精神,它的特殊性就在于它不仅以#37#¹原书名为/Ji m my Carter,Am erican M ora list0,U niversity of G eorg i a P ress,1996.规范、准则、理想的方式反映人类社会精神,而且还要以规范、准则、理想的方式指导人的行为,使人践行这些规范、准则和理想。

0[4]通过与后现代派小说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两者至少在以下的几个方面存在着差异:首先,/异化的人0与/正常的人0。

在生活的厄运与重压之下,后现代派作家普遍将现实生活中的人在其作品中再现为荒谬、扭曲、变态的形象。

如在菲利普#罗斯的5乳房6一书中,男性主人公就变成了一只重约一百五十磅的女性乳房,而且必须要靠不间断地喷洒化学药物才能抑制住他不断膨胀的淫欲,这无疑是一种对人性过分夸张的丑化。

而/新现实主义小说0由于一方面保留了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忠实地再现现实,注重作者与读者的共同经验的写作传统,另一方面也继承了其疾恶如仇、针砭时弊的批判精神,会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塑造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有血有肉、有美德也有缺憾、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人物形象。

有时新现实主义小说家也会有意去揭露人性的阴暗面,但这种揭露无论是从艺术手法或是内容上来看都是尊重现实的,与刻意的丑化与夸大有本质上的区别,且无论是褒扬或是责备,作家在作品中都清晰地表明了自己的道德立场。

因此,新现实主义小说中/真实的、正常的人0的出现是对后现代主义小说中非道德化叙事方式的一种有力的反拨,捍卫了人性的尊严。

其次,/正不压邪0与/邪不压正0。

在后现代派小说中,自私、兽性的/本我0往往会以压倒性的优势将代表道德的/超我0碾得粉碎。

例如,在5白色噪音6一书中,身为大学教授的格兰德尼在经历过一场突如其来的毒气事件后,惶惶不可终日,害怕死神会随时降临到他的头上。

他的妻子也因此患上了忧郁症,久病未医,后来竟靠向医生出卖自己的肉体来换取所谓的/抗恐惧药片0。

后来丑闻败露后,格兰德尼怒不可遏,残暴地杀死了自己的妻子。

显然,妻子出自对于自身健康状况的担忧,宁可背叛自己的丈夫,牺牲自己的贞洁,可见人格中的自私的/本我0占了上风,而格兰德尼作为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在妻子出轨时没能冷静地处理,任意肆虐自己的怒火,做出种种不理智行为,代表道德的/超我0被击溃,这也暴露出其人格中兽性的一面。

而在很多新现实主义小说中,出自作家善意的道德关怀,我们可以看到,在/本我0与/超我0的交战中,后者是常胜将军。

在拉尔夫#埃里森的5六月庆典6中,一白人女子诬陷黑人牧师希尔曼的兄弟与她通奸并产下一子,结果其兄弟被判绞刑,他们年老体弱的母亲也因此被气死。

这个害得希尔曼家破人亡的女人后来不知去向,只留下那个与他无任何血缘关系的婴儿。

希尔曼本可以将婴儿直接杀死或弃之不理,但他却选择尽力地抚养这个婴儿,并取名为布里斯(B liss),希望他一生好运。

布里斯长大成人后抛弃了他恩重如山的养父,做了很多伤天害理的事,但是希尔曼一直采取以德报怨的态度,对背信弃义的布里斯不离不弃,给予了他极大的爱心和宽容。

这部作品聚焦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黑人运动,揭示了黑白人种之间的主要矛盾。

希尔曼身上所具有的忍耐、宽容、博爱等闪光的道德品质暗示出解决矛盾的可能途径,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需要指出的是,希尔曼对其美德的从始至终的坚持表明他是文学作品中的典型的扁平人物,而蕴含着类似主题小说中的主人公,比如说5格兰奇#科普兰的第三次生命6中晚年的格兰奇#科普兰与5解剖课6中/摔了一跤0后的朱克曼,都属于弃恶从善,改过自新的圆形人物。

然而,扁也好,圆也罢,这类作品都饱含着新现实主义小说家强大的乐观主义精神与对人性道德的充分自信。

最后,/破碎的结局0与/团圆的结局0。

后现代主义小说美学提倡打破传统线性的叙事结构,采用拼贴的手法,并强调故事情节的无序性与不完整性,这样往往就造成了小说的结尾处于一种意义待定或空缺的局面,如在托马斯#品钦的小说5V6中,主人公赫伯特千辛万苦找寻的那个所谓的阴谋集团,直到小说的尽头也未能证明其是否存在;类似的,在他的另一部小说5第49批拍卖品的叫卖6中,女主人公/奥迪帕来到拍卖行,期待49批拍卖品的神秘买主出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