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各县气候资料统计表

合集下载

成县近50 a气候变化特征

成县近50 a气候变化特征

成县近50 a气候变化特征陈剑雄;沈冬梅【摘要】利用成县1961-2011年的气温、降水和日照资料,使用累积距平、一元线性回归、相关系数显著性检验等统计方法进行气候变化分析,找出气候变化的一般规律及气候异常年份的变化特征.分析表明,成县51a来年平均气温以0.113℃/10a的趋势变暖,1年之中冬季变暖趋势明显,秋季增温不明显.春夏两季出现了2个增温期和1个降温期,与年气温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年平均气温大体分为1个偏冷期和2个偏暖期,1997年以来全年及冬、春、夏季平均气温偏暖明显;年降水量以12.58 mm/10 a的趋势减少,其中夏季减少趋势明显,而冬季呈微弱的增长趋势.年降水量大体分为3个多雨时段和2个少雨时段;年日照时数以-60.335 h/10 a的倾向率减少,年日照时数大体分为2个多日照期和2个少日照期.1980年为日照的突变期,之前日照总体偏丰,其后日照总体偏歉.【期刊名称】《甘肃科学学报》【年(卷),期】2014(026)006【总页数】8页(P72-78,81)【关键词】成县气候;变化;特征;分析【作者】陈剑雄;沈冬梅【作者单位】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甘肃兰州 730020;甘肃省成县气象局,甘肃成县742500;甘肃省陇南市气象局,甘肃陇南 74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67近百年来,受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全球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气候变异和极端天气事件明显增多,西北地区也和全国一样,降水趋少,变暖特征明显[1-12].利用统计学方法对成县1961—2011年共51 a的气候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找出其演变特征和规律,为成县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以及特色林果业的发展提供气候依据.1 资料及分析方法选用成县1961—2011年共51 a的气温、降水和日照等气候资料进行分析处理,利用累积距平分析要素的变化特征、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分析要素线性变化趋势倾向率以及气候异常年份的等级划分,以1971—2000年的平均值为基准值,形成年(1—12月)、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9—11月)、冬季(12—翌年2月)等气候资料序列.2 气温变化分析2.1 气温年、季际变化特征成县1961—2011年的年、月平均气温及极端气温统计见表1.表1 近50 a成县的年、月平均气温、极端气温统计(℃)Table 1 Statistics of yearly and monthly average temperatures and extreme temperatures of Chengxian in recent 50 years(℃)统计项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年气温-0.2 3.0 7.4 12.9 17.3 21.0 23.4 22.3 17.7 12.3 6.2 0.8 12.0 最大值8.7 13.0 17.6 24.7 28.1 31.7 32.4 30.8 25.4 21.1 14.8 9.6 19.5 最小值-10.6 -4.2 2.0 5.5 9.1 13.4 17.1 16.2 11.6 5.3 -0.7 -6.5 6.6 极端最高16.3 20.8 28.6 32.5 34.5 37.3 37.3 36.3 35.4 27.6 22.8 15.2 37.3 极端最低-14.0 -15.0 -9.6 -5.8 -0.1 4.7 11.2 10.4 4.4 -4.8 -8.9 -14.7 -14.7由表1可知,成县1961—2011年的日最高气温极值为1974 年6(7)月的37.3 ℃,日最低气温极值为1991年12月的-14.7 ℃;年平均气温为11.9 ℃,标准差为0.5 ℃;年平均最高气温为2003年的19.5 ℃,年平均最低气温为1972年的16.6 ℃;最热月份为7月,平均气温23.4 ℃,最冷月份为1月,平均气温-0.2 ℃.成县1961—2011年的四季气温及年际变化见表2.表2 近50 a成县的四季气温及其年际变化(℃)Table 2 Seasonal temperatures and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Chengxian in recent 50 years(℃)资料年限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年1971—2000年12.322.111.80.811.71961—1996年12.322.211.80.711.71997—2011年13.823.813.01.612.7由表2可知,1961—1996年年平均气温和基准年平均值相同,相应各季平均气温与基准年基本一致;1997—2011年年平均气温比基准年平均值高1.0 ℃,增温明显,各季平均气温均高于基准平均值,其中春季高1.5 ℃,夏季高1.7 ℃,秋季高1.2 ℃,冬季高0.9 ℃.1997年后气温呈明显的增温趋势,尤以春夏增温幅度较大.1997—2011年气温增温率为0.154 ℃/10 a,比1961—2011年历史增温明显一些.2.2 冷暖期划分利用1961—2011年年平均气温资料分析距平值和累积距平值,如图1所示.图1 近50 a成县的年平均气温距平和累积距平趋势Fig.1 In 50 in the county average annual temperature anomaly and accumulative anomaly trend由图1可知,年平均气温大体分为1个偏冷期和2个偏暖期,冷暖期交替出现.1996年为气温突变期.1961—1974年累积距平曲线呈波动上升趋势,为偏暖期,持续14 a,年平均气温为12.0 ℃,比历史平均值偏高0.1 ℃,年平均气温距平振幅1.0 ℃,正距平占64.3%,1966年正距平为0.5 ℃.1967年、1970年为低温波动年. 1975—1996年气温累积距平曲线为明显的单边下降趋势,为偏冷期,持续时间长达22 a,年平均气温为11.6 ℃,比历史平均值低0.3 ℃,年平均气温距平振幅1.0 ℃,负距平占95.5%,1976年和1984年负距平达-1.0 ℃,为历史最低值.1987年为暖波动年.1997—2011年累积距平曲线单调上升,为偏暖期,持续15 a,年平均气温为12.7 ℃,比历史平均值偏高0.8 ℃,年平均气温距平振幅0.9 ℃,气温全部为正距平,2006年正距平达1.3 ℃,为历史最高值.2.3 气温线性倾向估计对1961—2011年的四季和年平均温度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到四季、年平均温度倾向率和年平均温度一元线性回归方程T(i)=11.643+0.011 3t,并作相关系数显著性检验(见表3),年平均温度演变趋势见图2.表3 近50 a成县的四季和年平均气温倾向率(℃/10 a)Table 3 Seasonal and annual average temperature trend rate of Chengxian in recent 50 years (℃/10 a)参数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年b0.048 0.001 0.120 0.432 0.113 r0.112 -0.065 -0.103 0.280*0.067注:b为倾向率,r为相关系数.*表示超过0.05信度检验. 图2 近50 a成县年平均气温变化及趋势Fig.2 Change and trend chart of yearly average temperatures of Chengxian in recent 50 years由表3可知,1961年以来,成县年平均气温以0.110 ℃/10 a的倾向率上升,上升幅度较小,四个季节的倾向率均为正值.从r值分析来看,春夏秋三季和年平均气温均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只有冬季平均气温超过了0.05的信度检验,可见除冬季外,其余各季和年平均气温线性增加趋势均不太显著,实际上,春夏和年气温在1997年后增温趋势还是比较明显的.由图2知,1961年以来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3 降水变化分析3.1 年、季降水量变化特征成县1961—2011年的最大年降水量为1990年968.0 mm,最小年降水量为1997年402.7 mm,年平均降水量为637.0 mm,标准差为132.5 mm.月平均最大降水量为7月122.7 mm,月平均最小降水量为12月3.8 mm,月最大降水量为1968年8月341.4 mm;日最大降水量为1968年8月2日的180.2 mm.成县1961—2011年四季和年际降水量变化见表4.由表4可知,1960—1985年年平均降水量比基准平均值多39.6 mm,1986—2011年年平均降水量比基准平均值少7.8 mm.1960—1985年夏、秋季平均降水量多于基准平均值,冬春两季与基准平均值基本持平;1986—2011年春季平均降水量比基准平均值略少,冬季略多,夏秋两季和基准平均值持平.表4 近50 a成县的四季和年际降水量变化(mm)Table 4 Variability of seasonal and interannual precipitation(mm)资料年限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年1971—2000年129.7 304.2 170.5 16.6 621.01960—1985年131.0 322.4 191.5 15.7 660.6 1986—2011年123.3 303.1 168.4 18.4 613.23.2 多雨期与少雨期划分成县近50 a年降水量距平曲线和累计距平曲线见图3.图3 近50 a成县年降水量距平和累积距平变化Fig.3 Trend chart of annual precipitation anomaly and accumulative anomaly of Chengxian in recent 50 years由图3不难看出,年降水量大致分为3个多雨期和2个少雨期,多雨期和少雨期交替出现,多雨期中有少雨波动,少雨期中有多雨波动.降水突变不明显. 1960—1968年累积距平曲线波动上升,为多雨期,持续时间较短.降水比历年平均值偏多83.1 mm,正距平占77.8%,波动幅度大;1968年正距平达229.7 mm,为历史次多年,年降水量866.7 mm;而1965年为一次明显的少雨波动,负距平达-199.4 mm,年降水量437.6 mm.1962年也是一个少雨波动年.1969—1982年累积距平曲线波动下降,为少雨期,降水比历年平均值偏少34.4 mm,负距平占64.3%.1969年负距平达-209.0 mm,年降水量仅428 mm,为历史次少年. 1970年、1975年、1978年、1980—1981年为多雨波动年,其中1978年降水758.5 mm,正距平为121.5 mm,偏多幅度较大.1983—1990年累积距平曲线波动上升,为多雨期,持续时间短,降水比历年平均值偏多54.6 mm,正距平占75.0%,波动幅度最大;1990年正距平达331.0 mm,年降水量968.0 mm,为历史最多年.1986—1987年为明显的少雨波动年,1986年负距平达-199.5 mm.1991—2004年累积距平曲线波动下降,为少雨期,持续时间最长,降水量比历年平均值偏少68.3 mm,负距平占71.4%;1997年负距平达-234.3 mm,年降水量仅402.7 mm,为历史最小值,2002年负距平为-206.8 mm,为历史第三最少年;而1992—1993年、1998年、2003年出现了3次多雨波动,1993年波动明显. 2005—2011年累积距平曲线波动上升,为多雨期,持续时间最短,降水比历年平均值偏多36.3 mm,正距平占71.4%,波动幅度大;2011年正距平达151.9 mm,年降水量788.9 mm;2006年、2008年出现少雨波动.3.3 降水量线性倾向估计对1960—2011年的四季和年降水量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到四季、年降水量倾向率和年降水量一元线性回归方程R(i)=670.33-1.257 9x,并用相关系数做显著性检验(见表5),年降水量演变趋势见图4.表5 近50 a成县的四季和年降水量倾向率(mm/10 a)Table 5 Tendency rate of seasonal and annual precipitation of Chengxian in recent 50 years(mm/10a)参数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年b-3.370 -6.794 -3.496 1.082 -12.579r0.070 -0.254*0.074 0.001 -0.164注:b为倾向率,r为相关系数.*表示超过0.05信度检验.图4 近50 a成县的年降水量变化Fig.4 Change chart of annual precipitation of Chengxian in recent 50 years由表5可知,自1961年以来年降水量以12.579 mm/10 a的倾向率减少,四季中只有冬季倾向率为1.082 mm/10 a,雨雪呈弱增长趋势,其余3季倾向率均为负值,其中夏季倾向率为-6.794 mm/10 a且通过0.05信度检验,说明夏季雨量减少趋势较明显.图4显示近50 a来年降水量呈波动式减少趋势,且年际间变化幅度较大.4 日照变化分析4.1 日照年、季变化特征成县1961—2010年最大年日照时数为1963年的1 976.2 h,最小年日照时数为1989年的1 154.8 h,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 653.3 h,标准差为187.8 h,月平均最多日照时数为5月的182.0 h,最少为10月的94.2 h.成县1961—2011年四季和年际日照时数变化见表6.由表6可知,1961—1980年年日照时数比基准平均值多163.6 h,偏多趋势明显,1981—2011年日照时数比基准平均值少62.8 h,呈减少趋势.1961—1980年四季日照时数均多于基准平均值,其中夏季偏多最大为71.1 h;1981—2011年只有夏季日照时数少于基准平均值,春季一致,秋冬两季略少.表6 近50 a成县的四季和年际日照时数变化(h)Table 6 Seasonal and annual sunshine hours of Chengxian in recent 50 years (h)资料年限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年1971—2000年449.7 518.0 310.7 347.2 1 625.5 1961—1980年482.3 589.1 321.7 396.0 1 789.1 1981—2011年450.8 485.1 295.4 331.4 1 562.7 4.2 多日照期与少日照期的划分利用1961—2010年年日照时数资料分析距平值和累积距平值,如图5所示.图5 近50 a成县的年日照时数距平和累积距平变化Fig.5 Change chart of annual sunshine time departure and cumulative departure of Chengxian in recent 50 years由图5可知,年日照时数大体分为2个多日照期和2个少日照期,多日照期中有少日照波动,少日照期中有弱的多日照波动.1980年为日照突变期.1961—1980年累积距平曲线波动上升,为多日照期,正距平占75%,持续时间长达20 a,1963年正距平达322.9 h,为历史最高值,年日照时数1 976.2 h.1964年、1967年、1975—1976年为少日照波动年,其中1964年负距平为-189.8 h,年日照时数1 463.5 h.1981—1994年累积距平曲线波动下降,为少日照期,负距平占85.7%;1989年负距平达-498.5 h,为历年最低值,年日照时数仅1 154.8 h,比最多的63 a少了821.4 h. 1995—2002年累积距平曲线波动上升,为多日照期,正距平占75%,波动周期较短.2002年正距平为239.5 h,年日照时数1 892.8 h.2003—2011年累积距平曲线波动下降,为少日照期,负距平占69.2%,2009年负距平达-331.9 h,年日照时数仅1 321.4 h,为历史次少年.4.3 日照时数线性倾向估计对1961—2010年的四季和年日照时数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到四季、年日照时数倾向率和年日照时数一元线性回归方程S(i)=1 807.2-6.033 5s,并用相关系数做显著性检验(见表7),年日照时数演变趋势见图6.表7 近50 a成县的日照时数四季、年倾向率(h/10 a)Table 7 Trend rate of seasonal and annual sunshine hours of Chengxian in recent 50 years(h/10a)参数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年b-3.774 -31.005 -7.233 -18.323 -60.335r0.0510.309*0.040 0.012 0.129注:b为倾向率,r为相关系数.*表示超过0.05信度检验.图6 近50 a成县的年日照时数变化趋势Fig.6 Trend chart of annual sunshine time of Chengxian in recent 50 years由表7可知,成县自1961年以来年日照时数以-60.335 h/10 a的倾向率减少,四个季节均呈减少趋势,其中春季倾向率为-3.773 h/10 a,减少趋势最弱,秋季较弱.夏季倾向率为-31.005 h/10 a,减少趋势最明显,冬季次之.从r值分析,只有夏季日照时数通过0.05的信度检验,说明夏季气温降低趋势明显,其他3季均未通过0.05以上信度检验,尤以春季气温降低趋势最不明显.图6直观地表达了自1961年以来成县年日照时数呈逐年减少的趋势,且减少趋势较明显.5 气候变化异常分析5.1 气温异常分析根据要素标准差偏离程度的统计,成县51 a来年平均气温出现异常偏暖的年份是2006年,显著偏暖的年份是1998年,偏暖的年份是2001—2003年、2007年,异常偏冷的年份是1976年和1984年,显著偏冷的年份是1983年,偏冷的年份是1967年、1976年、1980年、1982年、1985年、1988—1989年、1992—1993年和1996年,正常年份为32 a.年平均气温超出正常范围的有19 a,2.7 a一遇;出现偏暖以上的共6 a,均出现在1998年以后,其中2006年异常偏暖为历史最高值;出现偏冷以上的共有13 a,多于偏暖年份,出现时段为1967—1996年,1976年和1984年异常偏冷为历史最低值,1997年以后未出现偏冷以上年份.冬季平均气温出现异常偏暖的年份是2007年,显著偏暖的年份是1998年、2003年、2009年,偏暖的年份是1979年、1987年、2002年、2004年、2006年、2010年;异常偏冷的年份是1984年,显著偏冷的年份是1967年,偏冷的年份是1963年、1964年、1969年、1974年、2008年.冬季平均气温超出正常范围的有17 a,平均3 a出现一次;出现偏暖以上的共10 a,1990年以后占8 a,其中2007年异常偏暖达历史最高值;出现偏冷以上的共有7 a,1990年以后只出现一次偏冷以上年份.5.2 降水异常分析经统计成县51 a来年降水量出现异常偏多的年份是1990年,显著偏多的年份是1961年、1964年、1968年,偏多的年份是1967年、1983年、1984年、1998年、2011年,异常偏少的年份无,显著偏少的年份是1969年、1997年、2002年,偏少的年份是1965年、1986年、1991年、1999年、2004年.年降水量超出正常范围的有17 a,平均3 a一遇;偏多以上的9 a,1990年以后占3 a,其中1990年异常偏高达历史最高值;出现偏少以上的共有8 a,无异常偏少年,1990年以后占5a,1997年为降水最少年.夏季降水量出现异常偏多的年份是1993年,显著偏多的年份是1961年、1990年、1998年,偏多的年份是1968年、1984年、1981年;无异常偏少年,显著偏少的年份是1991年、1997年,偏少的年份是1965年、1969年、1977年、1986年、1999年、2002年、2004年.夏季降水量超出正常范围的有17 a,平均3 a出现一次;出现偏多以上的共7 a,1990年以后占3 a,其中1993年异常偏多为历史最高值;出现偏少以上的共有10 a,1990年以后占5 a.5.3 日照异常分析经统计成县50 a来年日照时数未出现异常偏多年份,显著偏多的年份是1963年、1965年、1969年、1971年,偏多的年份是1961—1962年、1972—1973年、1977年、2002年,异常偏少的年份是1989年,显著偏少的年份是1984年、2009年,偏少的年份是1964年、1988年、1990年、1993年、2010年.年日照时数超出正常范围的有18 a,将近3 a一遇;出现偏多以上的共10 a,有9 a出现在1961—1977年间,仅有一年出现在2002年,其中1963年显著偏多为历史最高值;出现偏少以上的共有8 a,1980年以后占7 a,1989年异常偏少为历史最低值.夏季日照时数异常偏多的年份是1968年,显著偏多的年份是1969年,偏多的年份是1963年、1965年、1967年、1971—1974年、1977年,异常偏少的年份是1989年、2010年,未出现显著偏少的年份,偏少的年份是1981年、1984年、1993年、1999年、2003年、2005年、2009年.夏季日照时数超出正常范围的有20 a,平均2.5 a一遇;出现偏多以上的共11 a,有9 a出现在1961—1977年间,仅有一年出现在2002年;出现偏少以上的共有9 a,全部出现在1980年以后,2010年异常偏少达历史值最低.6 小结通过对成县1961—2011年共51 a气候资料的统计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成县年平均气温自1961年以来以0.113 ℃/10 a的倾向率上升,自1997年以后四季气温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年平均气温大体分为1个偏冷期和2个偏暖期,第一个偏暖期中有冷波动.1961—1974年为偏暖期,持续14 a,年平均气温偏高0.1 ℃;1975—1996年为偏冷期,持续22 a,年平均气温偏低0.3 ℃,1976年和1984年为历史最低值.1997—2011年为持续15 a的偏暖年.年平均气温非正常年份有19 a,即2.7 a一遇;偏暖以上的6 a,全部出现在1998年以后;偏冷以上的13 a,全部出现在1998年以前.成县年降水量自1960年以来以-12.579 mm/10 a的倾向率减少,夏季降水减少趋势较明显;春秋季两季呈弱减少趋势,冬季呈弱的上升趋势.年降水量大体可分为2个少雨期和3个多雨期,少雨期和多雨期交替变化,少雨期中有多雨波动,多雨期中有少雨波动.1960—1968年为持续的多雨期,1969—1982年为持续时间较长的少雨期.年降水量非正常年份有17 a,3 a一遇,其中偏多以上9 a,偏少以上8 a.成县年日照时数自1961年以来以-60.335 h/10 a的倾向率减少,夏季减少趋势明显,冬季次之,春秋减少幅度较小.年日照时数大体分为2个多日照期和2个少日照期,多日照期中有少日照波动,少照期中有多日照波动.1961—1980年为持续时间较长的多日照期;1981—1994年为持续时间较长的少日照期.年日照时数非正常年份有18 a,将近3 a一遇;出现偏多以上的共10 a,其中有9 a出现在1961—1977年间;出现偏少以上的共有8 a,1980年以后占7 a.参考文献:【相关文献】[1] 屠其璞,邓自旺,周晓兰.中国近117年年平均气温变化的区域特征研究[J].应用气象学报,1999,10(增刊):34-42.[2] 项阳.安徽省阜阳市近50多年的气候变化及应对措施[J].气象与减灾,2006,29(4):25-29.[3] 黄嘉佑.气象统计分析与预报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4.[4] 蒲云锦,赵桉梆,韩春光.新疆石河子近40 a气候变化特征[J].干旱气象,2008,26(4):56-59.[5] 贾小琴,尹宪志,任余龙,等.甘肃临夏地区近43 a的气候特征[J].干旱气象,2012,30(2):249-253.[6] 赵平,南素兰.气候和气候变化领域的研究进展[J].应用气象学报,2006,17(6):725-735.[7] 王尊娅,丁一汇,何金海,等.近50 a来中国气候变化特征的再分析[J].气象学报,2004,62(2):228-235.[8] 王鹏祥,杨金虎,张强,等.近半个世纪来中国西北地面气候变化基本特征[J].地球科学进展,2007,22(6):649-654.[9] 康兴成.青藏高原近40年来气候变化的特征[J].冰川冻土,1996,18(增刊):281-288.[10] 张建军,周后福,翟菁,等.合肥气温和降水的突变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9):2 724-2 726.[11] 左洪超,吕世华,胡隐樵.中国近50 a气温及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分析[J].高原气象,2004,23(2):238-244.[12] 白爱娟,翟盘茂.中国近百年气候变化的自然原因讨论[J].气象科学,2004,23(2):585-590.。

1997—2016年岷县气候变化特征及周期分析

1997—2016年岷县气候变化特征及周期分析

近年来,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均产生了重大影响[1]。

许多学者从不同层面探讨了气候变化的特征和原因,以期为适应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提供参考[2]。

为此,本文对甘肃岷县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周期进行了初步探讨。

1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岷县位于甘肃省南部、洮河中游,地处青藏高原东麓与西秦岭陇南山地接壤区,气候属于温带半湿润向高寒湿润气候过渡带,高寒阴湿。

本文选取甘肃省岷县气象站1997—2016年风速、气温、降水、日照等观测数据,采用统计分析法分析了甘肃岷县气候变化特征及周期。

2结果与分析2.1风速变化特征与周期分析近50年我国年平均风速呈现较明显的减弱趋势,其中河西走廊西部风速减少尤为明显[3]。

根据1997—2016年气象资料统计,岷县月平均风速为1.2~2.1m/s ;4月平均风速最大,达到2.08m/s ;12月风速最小,为1.15m/s 。

主要风向为SE 、C 、NE 和ENE ,占44.6%,其中以SE 为主风向,占到全年9.8%左右。

近20年岷县年均风速以2001年为分界点,该年之前呈现下降趋势,之后则呈现上升趋势,但2005年之后年均风速变化并不十分明显。

具体来说,1997—2001年岷县年均风速呈下降趋势,最小风速达到1.1m/s ,这与全国风速变化趋势一致;2001—2005年年均风速则呈上升趋势;2005—2016年则无明显变化趋势,最大风速达到1.8m/s 。

2.2气温变化特征与周期分析近50年来,我国增温趋势十分明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升温最为剧烈;在空间上,我国各地的温度呈上升趋势,北方相比南方增温更加明显;同时也存在明显的四季差异,冬、春两季较夏、秋季节明显,冬季最为明显。

根据1997—2016年气象资料统计,岷县7月气温最高,可达17.01℃;1月气温最低,为-5.55℃。

近20年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2000年7月,达到33.3℃;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2008年2月,低至-22.4℃。

【优质】甘肃岷县的气候特点类型-精选word文档 (5页)

【优质】甘肃岷县的气候特点类型-精选word文档 (5页)
地貌
特征
岷县地貌属高原形态,西秦岭北支褶皱带。全县山地占88.8%,南有长江、黄河分水的岷峨山、大拉梁;北有洮河、渭河分水的木寨岭、岭罗山。全境山岭起伏,河流纵横,气势壮观。
类型Biblioteka ①侵蚀切割山区:主要分布在洮河流域及蒲麻河、湫山河、闾井河上游等区,海拔较高,山势陡峻,沟谷深,浅切割,中度侵蚀。相对高差在400—1000米之间。山坡为沉积、残积及第四纪薄层风积黄土覆盖,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山脊岩体裸露,沟地少阶地,气温低,温润垂直带明显。植被以高山草甸,针、阔叶混交井为主。林、牧资源丰富。
地层岩石
岷县境内地层,从晚古生代泥盆纪中期开始至新生代第四纪,均有出露。中生代缺失白垩纪。除第三纪和侏罗纪分别属于大陆山麓相和内陆湖沼相沉积外,其它各纪地层均属滨、浅海相沉积、变质程度较浅。侏罗纪以前的地层均为浅变质的板岩、砂岩、灰岩等。仅在浸入体的边缘和断裂带的两侧有接触变质的黑云母片岩、绢片岩、千枚岩和角岩以及动力变质的糜棱岩、角砾岩、压磷岩等。侏罗纪以前的部分地层受侵入岩和断裂构造的影响,有一定程度的破坏。第三纪地层分布于断层东北地区。三迭纪地层仅在断层西南有出露。县内地质分层岩、岩石两大部分。
②高原形态山区:主要分布在班哈山以东至马坞广阔地带及迭藏河上游,海拔2800左右,地形起伏较缓,山势低缓浑圆,相对高差400米左右。山间有盆地、滩地、植被完好,以沼泽、草甸沼泽、草甸草原、山地草甸等为主。气温低而湿润,有发展牧业的良好前景。
③河谷川台区:主要分布在洮河、迭藏河流域,地势平坦开阔,阶地Ⅱ—Ⅲ级,中部为川地、坪台。西川、南川、梅川以及东部的狼渡滩、后治滩,均为较大面积的川台区。洮河中游川台地区无霜期较长,是主要的农业精耕区。
水文
岷县全境水系分长江、黄河两大流域,3个水系。属黄河流域的有洮河水系支流16条,渭河水系支流5条;属长江流域的只有湫山河水系1条。境内自产水大小河流22条,年径流量1亿立方米以上的2条,1000万—6000万立方米的10条,1000万立方米以下的10条。

陇南文县有什么气候特点

陇南文县有什么气候特点

陇南文县有什么气候特点陇南文县有什么气候特点文县,隶属于甘肃省陇南市,因沿用古文州之文而得县名。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陇南文县的气候特点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陇南文县的气候特点文县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为亚热带北缘山地气候,垂直气候差异明显,形成了亚热带、温带、寒带叠次镶嵌的不同气候类型区。

年平均气温5-15℃,无霜期260天左右,降水量400-1000毫米,年平均日照数1200-1800小时,无霜期250-310天。

具有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的气候特点。

陇南文县的地理环境位置境域文县位于甘肃省最南端,与四川、陕西交界处,地处秦巴山地,是甘肃的南大门。

东南与四川青川、平武县接壤,西邻四川九寨沟县和甘南藏族自治州,北接市辖区武都区。

南达成都、重庆,西连九寨沟、黄龙寺,北通武都、兰州。

地处东径104°16'16''-105°27'29'',北纬32°35'43''-33°20'36''。

东西长217公里,南北宽156公里,幅员面积5000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文县地处西秦岭山脉,南秦岭山带,是新构造运动强烈区,地震活动频繁,地质构造复杂,地表起伏大,岩石祼露,沟壑发育。

全境为中高山地和河川谷地地貌类型。

西秦岭岷山册脉的两大主脉插岗梁、摩天岭分布于县境南北两侧。

从西向东横贯全境,构成了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

最低点是东南部中庙乡的罐子沟,海拔550米,最高点是西部堡子坝乡的雄黄山,海拔4187米。

由于江河穿越群山,经多年河流沉降和淤积形成了一部分河谷川台地。

河谷川地海拔从罐子河的550米——县城的946米——中寨乡新寨村的1600米,地势在阶梯式立体地理结构,沟谷与山顶高差常在1000米以上,山坡坡度在40~60度以上,局部地区至80度左右,形成悬崖峭壁,成为不能利用之地。

多数山岭海拔在2700米以上,多数山沟长10~50公里之间。

甘肃省近54年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甘肃省近54年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 196 ·
中国农学通报
续表 1
日照时数( 月平均值)/ h
2 7 0 2 5 0 2 3 0 2 1 0 1 9 0 1 7 0 1 5 0 1 2 3 4 5 6 7 8 9 1 01 11 2 月份
站点编号 22 23 24 25 26 27 28
基金项目: 中央高校自由探索-优秀研究生创新项目 “MIS5 以来的气候环境变化过程在陇西陈塬黄土中的记录” (Lzujbky-2014-274)。 第一作者简介 : 范莉梅, 女, 1989 年出生, 甘肃会宁人, 硕士, 研究方向: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通信地址: 730070 甘肃省甘肃农业大学林学院, Tel : 0931-7632922 , E-mail : fanlimei1217@。 通讯作者: 车克钧, 男, 1958 年出生, 甘肃会宁人, 研究员, 研究方向: 森林水文生态功能研究。通信地址: 730050 兰州市七里河区南滨河中路 259 号, Tel : 0931-2158722 , E-mail : bljgzb@。 收稿日期: 2014-12-04 , 修稿日期: 2015-02-13。
b 值大小表示上升或下降的倾向程度。 异常年份分析: 世界气象组织对气候异常提出两 种判别标准, 一是距平超过标准差的 2 倍以上, 二是它 出现的几率为 25 年以上一遇。笔者采用距平大于标 准差的 2 倍作为异常, 大于标准差的 1.5~2 倍为接近异 常来分析甘肃日照时数的异常特征[16-18]。 2 结果与分析 2.1 日照时数变化 2.1.1 年变化 1960—2013 年甘肃年日照时数呈不明 显的增加趋势, 增加速率为 1.2 h/10 ( a R2=0.0005 , 未通 过 a=0.05 的显著性水平检验) , 即近 54 年减少了 6.48 h (图 1) 。近 54 年, 研究区年平均日照时数为 2724.7 h , 年最多日照时数为 2917.1 h , 出现在 1665 年; 年最少日

甘肃气候

甘肃气候

甘肃气象一、气候概况:甘肃省地处黄土、青藏和蒙古三大高原交汇地带。

境内地形复杂,山脉纵横交错,海拔相差悬殊,高山、盆地、平川、沙漠和戈壁等兼而有之,是山地型高原地貌。

从东南到西北包括了北亚热带湿润区到高寒区、干旱区的各种气候类型。

甘肃省气候干燥,气温日较差大,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

年平均气温在0~14℃之间,由东南向西北降低;河西走廊年平均气温为4~9℃,祁连山区0~6℃,陇中和陇东分别为5~9℃和7~10℃,甘南1~7℃,陇南9~15℃。

年均降水量300毫米左右,降水各地差异很大,在42~760毫米之间,自东南向西北减少,降水各季分配不匀,主要集中在6~9月。

甘肃省光照充足,光能资源丰富,年日照时数为1700~3300h,自东南向西北增多。

河西走廊年日照时数为2800~3300h,是日照最多的地区;陇南为1800~2300h,是日照最少的地区;陇中、陇东和甘南为2100~2700h。

二、水资源:甘肃省水资源主要分属黄河、长江、内陆河3个流域、9个水系。

黄河流域有洮河、湟河、黄河干流(包括大夏河、庄浪河、祖厉河及其它直接入黄河干流的小支流)、渭河、泾河等5个水系;长江流域有嘉陵江水系;内陆河流域有石羊河、黑河、疏勒河(含苏干湖水系)3个水系。

全省自产地表水资源量286.2亿立方米,纯地下水8.7亿立方米,自产水资源总量约294.9亿立方米,人均1150立方米。

全省河流年总径流量415.8亿立方米,其中,1亿立方米以上的河流有78条。

黄河流域除黄河干流纵贯省境中部外,支流就有36条。

该流域面积大、水利条件优越。

但流域内绝大部分地区为黄土覆盖,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大。

长江水系包括省境东南部嘉陵江上源支流的白龙江和西汉水,水源充足,年内变化稳定,冬季不封冻,河道坡降大,且多峡谷,蕴藏有丰富的水能资源。

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1724.15万千瓦,居中国第10位,可能利用开发容量1068.89万千瓦,年发电量为492.98亿度,水力发电量居中国第4位。

甘肃省各地风速统计表

甘肃省各地风速统计表

11
1.7 1.3 1.6 1.3 1.6 1.3 1.4 1.5 1.4 1.6 1.5 1.7 1.6 1.5 1.3 1.5 1.3 1.7 1.4 1.5 1.4 1.4 1.4 1.4 1.1 1.2 0.9 1 1.2 1.1 1.2 1 1 1.2 1.1 1 1 0.9
12
年平均
1.7 1.93 1.1 1.93 1.5 1.91 1.1 1.88 1.5 1.85 1.2 1.85 1.2 1.79 1.4 1.79 1.2 1.78 1.5 1.76 1.4 1.73 1.7 1.73 1.5 1.70 1.4 1.68 1.1 1.66 1.6 1.65 1.3 1.63 1.7 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3 1.4 1.59 1.5 1.58 1.3 1.58 1.3 1.56 1.2 1.54 1.2 1.54 1.1 1.49 1.1 1.48 0.7 1.47 1 1.46 1.2 1.46 0.9 1.44 1.1 1.44 0.8 1.42 1 1.42 1.1 1.41 1 1.30 0.9 1.29 0.8 1.28 0.8 1.21
6
5.1 5.1 5.2 4.6 4.2 3.3 3.5 2.1 3.2 3 3.1 3 2.9 3.3 3 2.7 2.6 2.8 2.3 2.3 2.4 2.4 2.6 2.3 2.4 2.7 2.4 2.3 2.3 2.4 2.1 2.2 2 2.1 2 2.2 2.1 2.1
7
4.7 5 4.7 4.2 4.1 3.1 3.4 1.9 3.4 2.7 2.7 2.8 2.6 3 2.9 2.4 2.7 2.6 2.2 2.2 2.3 2.4 2.3 2.4 2.4 2.4 2.4 2.3 2.1 2.1 2.2 2.1 1.9 2 1.9 1.9 1.9 2.1

甘肃省旅游气候适宜性分析

甘肃省旅游气候适宜性分析

甘肃省旅游气候适宜性分析刘蕊娟;袁钟【摘要】A total of 12 cities in Gansu Province were selected.According to the meteorological data in Gansu Province from 1980 to 2012, we researched the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wind speed, humidity and sunshine hours in Gansu Province.Tourism climatic suitability in Gansu Province was analyzed by using the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index , wind chill index and the clothing index.Results showed that Lintao, Tian-shui, Lanzhou and other cities had relatively good tourism climatic suitability within the whole year .The appropriate months to travel in Gansu Province were from April to June and from August to September.The peak tourist season, tourist off-season and tourism shoulder seasons in Gansu Province were classified.%选取了甘肃省境内的12个城市,根据1980~2012年甘肃省的气象资料,研究了甘肃省的气温、降水、风速、湿度和日照时数,利用温湿指数、风寒指数和着衣指数分析了甘肃省旅游气候资源适宜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6.9
1.0
144
24
岷县
588.2
1192.2
5.7
1774.6
-26.3
0.0
153
25
天水
507.6
1420.2
10.9
3536.9
-18.2
5.6
241
26
清水
574.8
1271.2
8.8
2898.6
-23.2
3.5
209
27
武山
480.6
1657.7
9.6
3084.6
-17.5
5.3
232
134
76
77
78
79
80
113.4
2341.0
7.6
3078.4
-28.0
0.9
162
68
张掖
129.0
2047.9
7.0
2896.2
-28.7
-0.2
154
69
山丹
196.2
2245.8
5.8
2582.1
-33.3
-1.3
143
70
民乐
328.2
1638.4
2.8
1611.4
-31.5
-3.1
122
71
金塔
59.5
2538.6
-2.7
85
52
武都
474.6
1740.0
14.5
4548.3
-8.1
10.4
258
53
宕昌
630.3
1348.6
8.9
2674.9
-16.9
3.9
178
54
礼县
488.2
1358.2
9.9
3196.4
-20.1
5.2
170
55
西和
533.9
1262.5
8.4
2725.9
-24.6
3.6
169
56
康县
1657.1
8.8
3224.4
-23.8
2.8
176
4
会宁Leabharlann 435.41736.46.4
2088.5
-22.8
2.3
168
5
景泰
184.8
3038.5
8.2
2988.7
-27.3
2.4
175
6
兰州
327.7
1437.7
9.1
3242.0
-21.7
3.4
196
7
永登
290.2
1879
5.9
2223.9
-28.1
8.0
3249.1
-29.0
0.7
177
72
安西
45.3
3140.6
8.8
3582.9
-29.3
-10.4
146
73
敦煌
36.8
2490.6
9.3
3511.3
-28.5
1.4
182
74
酒泉
82.1
2148.8
7.3
2954.5
-31.6
0.9
130
75
玉门
61.8
2484
6.9
3300
-30.9
1.1
1421.2
5.0
1584.2
-23
1.2
155
13
临夏
630.6
1264.2
5.9
1927.8
-24.8
0.5
175
14
和政
628.1
1374.8
5.1
1810.9
-25.7
-0.6
127
15
康乐
564.0
1267.9
6.0
2104.3
-27.0
0.1
129
16
广和
498.5
1431.0
6.4
2236.9
807.5
1148.4
10.9
3359.4
-13.6
6.9
211
57
文县
442.7
2122.0
14.9
4620.6
-7.4
10.8
207
58
成县
637.0
1149.0
11.9
3764.0
-15.0
7.2
209
59
两当
632.5
1219.7
11.4
3654.6
-15.0
6.5
208
60
微县
745.8
1229.5
43
环县
407.3
1674.9
8.6
3058.6
-23.2
2.7
134
44
宁县
572.1
1462.2
8.7
2929.2
-25.4
3.5
184
45
正宁
623.5
1500.8
8.3
2739.2
-22.8
3.5
164
46
合作
565.3
1224.9
2.0
711.6
-28.5
-4.2
85
47
卓尼
578.1
1238.3
12.0
3824.8
-15.0
7.6
253
甘肃省各县气候资料统计表(续)
序号
县名
年降水量(mm)
年蒸发量(mm)
年均温度(℃)
≥10℃的年活动积温(℃)
极限低温(℃)
平均低温(℃)
无霜期(天)
61
民勤
110
2644
9.9
2995
-27.3
2.0
157
62
永昌
185.1
2000.6
4.8
2011.2
-31.8
附表1甘肃省各县气候资料统计表
序号
县名
年降水量(mm)
年蒸发量(mm)
年均温度(℃)
≥10℃的年活动积温(℃)
极限低温(℃)
平均低温(℃)
无霜期(天)
1
古浪
360.7
1769.9
4.9
1940.7
-26.4
-0.4
234
2
白银
204.3
2004.1
7.9
2920.5
-26.0
2.0
214
3
靖远
239.8
1469.2
7.1
2539.2
-25.7
1.7
157
33
华亭
606.6
1435.2
7.9
2694.7
-23.6
2.0
160
34
崇信
546.4
1499.7
9.7
3262.0
-19.9
4.4
202
35
平凉
511.2
1468.8
5.6
2862.8
-24.3
3.4
163
36
泾川
549.9
1395.8
10.0
序号
县名
年降水量(mm)
年蒸发量(mm)
年均温度(℃)
≥10℃的年活动积温(℃)
极限低温(℃)
平均低温(℃)
无霜期(天)
21
渭源
525.7
1441.9
5.7
1938.6
-23.2
0.9
159
22
漳县
465.8
1295.1
7.2
2443.4
-22.6
1.7
172
23
通渭
440.1
1354.6
6.6
2371.4
-24.6
0.6
154
17
积石山
660.2
1200
5.2
1760.3
-25
0.5
145
18
定西
425.1
1526.2
6.3
2239.1
-27.1
0.6
132
19
临洮
565.2
1259.3
7.0
2415.9
-29.6
1.3
142
20
陇西
445.8
1440.7
7.7
2585.4
-22.9
2.3
161
甘肃省各县气候资料统计表(续)
4.5
1467.0
-23.4
-1.7
22
48
迭部
634.6
1639.3
6.7
1944.5
-19.8
0.7
131
49
夏河
444.4
1333.5
2.6
790.2
-26.7
-3.7
68
50
舟曲
435.8
1972.5
13.0
472.2
-10.2
9.0
241
51
临潭
520.2
1484.6
3.2
942.0
-27.1
-4.4
142
63
武威
158.4
2021
7.7
2985.4
-29.5
1.0
16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