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古典文学意象和三美

合集下载

诗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美在哪里

诗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美在哪里

诗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美在哪里《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经典名篇,这首诗是很美的。

关于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美在哪里呢?下面一起来看看!欢迎大家阅读。

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徐志摩《再别康桥》的美闻一多在《诗的格律》里提出了被人们概括为“三美”的新诗格律理论:音乐美――音节,或称节奏,是指诗歌中按照一定规则组织起来的语音现象,它是闻一多新诗格律的核心。

他认为,“诗的所以能激发情感,完全在它的节奏;节奏便是格律。

”绘画美――词藻,是指诗歌色彩与绘画形象。

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是指诗歌中诗节布局均匀对称,诗句整齐划一。

首先来说说绘画美。

《再别康桥》第二节中出现的“柳”是第一个重要意象,柳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常作为承载留别之情的物象出现,恰与《再别康桥》要表达的对故地的留恋之情相符,作为长读中国古诗的读者,我们很容易被这第一个意象俘虏,在柳枝缠绵的美景中陷入留恋不舍的情绪中。

而徐志摩在这个意象上投注的心思远远超过柳本身的寓意,他将柳比作新娘,顿时赋予了本身婀娜多姿的柳树更多的娇艳柔美,在夕阳的金光灿烂之下,柳树的身姿同波光里的倒影交相辉映,犹如梳妆镜前盛装的新娘,这个光彩夺目的场景作为回忆中的第一个画面,令人沉醉。

除此以外,“新娘”这个喻体还有更值得玩味的地方,若是为了表现娇艳柔美,比作“美人”不可以吗?为什么偏偏是新娘?这里面有更为强烈的爱恋,诗人对剑桥大学的深情,恐怕唯有以新郎对新娘的爱,方可比拟吧,与第一个场景中灿烂妩媚的形象不同,第二个场景着意突显的是水草的油润舒展,不为惊艳夺目,只求逍遥自在,“软泥上的”“油油的”“柔波里”这些修饰语加重了水底青荇柔软的特质,除了在视觉效果上令人感到舒适愉悦之外,自由飘动的水草也容易令人理解诗人身处母校,犹如孩子在母亲的怀中一般恣意快乐,因此“青荇”这个意象与“柳”一样,兼有美化视觉效果和抒情两方面的作用。

诗歌的第四五节可以合为一个场景,诗人撑着长篙,在榆阴下的潭水中漫溯,由彩霞满天的黄昏时分,直到夜幕上张满了星辉。

再别康桥主要诗歌意象

再别康桥主要诗歌意象

再别康桥主要诗歌意象一、“康桥”意象。

康桥(今译剑桥)是这首诗的核心意象。

康桥对于徐志摩来说,那是他魂牵梦绕的地方,就像一个美好的旧梦的发生地。

他在康桥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那里充满了他的青春回忆、求知的渴望以及最初的爱情萌动。

从某种意义上说,康桥就像是徐志摩心中的一个桃花源。

这里有着宁静优美的自然风光,古老的建筑和流淌的河水。

它代表着一种远离尘世喧嚣、充满诗意和浪漫的所在。

就好比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可能是小时候玩耍的老院子,或者是曾经旅行途中发现的一个绝美小镇,康桥对于徐志摩就是这样一个独特的存在,承载着他太多的情感,所以他才会“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对康桥充满了敬畏和不舍,就像对待一件无比珍贵的宝物,连离开的脚步都不敢太重。

二、“金柳”意象。

诗中的“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把金柳比作新娘。

这是一个超级美的意象啊。

你想啊,夕阳的余晖洒在河边的柳树上,柳树的枝条随风摇曳,那金色的光芒就像给柳树穿上了一层华丽的婚纱。

柳树本来就是一种很柔美的植物,细长的柳枝就像姑娘的发丝。

在这里,徐志摩把金柳和新娘联系起来,就赋予了柳树一种娇羞、柔美的气质。

而且这个意象还不仅仅是外表上的美。

新娘在我们的文化里是充满希望、新生活开始的象征。

金柳作为康桥边的一道独特风景,就像是康桥给予徐志摩的一种美好馈赠,是他在康桥记忆中的一抹亮色。

就像我们回忆过去的时候,总会有那么几个画面像闪闪发光的星星一样,这金柳的画面就是徐志摩康桥记忆中的星星。

三、“青荇”意象。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青荇在诗里是一种充满生机和自由的意象。

青荇生长在软泥上,在水底自由自在地摆动。

徐志摩看到青荇,就像是看到了自由的灵魂在舞动。

这青荇就像一群调皮的小精灵,在水底无忧无虑地玩耍。

徐志摩对青荇的描写,也反映出他自己对自由的向往。

在他的内心深处,他渴望像青荇一样,不受拘束,能够在自己的世界里尽情地舒展。

而且青荇这种水生植物,它扎根于康桥的水中,也是康桥这个大环境中的一部分,从侧面也体现出康桥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地方,滋养着这些自由的小生命。

再别康桥三美的特点

再别康桥三美的特点

再别康桥三美的特点1、音乐美音乐美是对整首诗中的音节所说的,一首优秀的诗歌要有和谐的音节以及较强的节奏感,使人读诵起来朗朗上口。

在创作中徐志摩对诗歌的音乐美是非常重视的。

徐志摩说过:“一首诗的秘密也就是它内含音节的匀整与流动,就像一个人身体的秘密是他的血管的'流通。

”这首诗篇中所表现出的音乐美在于“回环往复”,在作品首尾呼应的结构中得到了完整的体现。

1、1 节奏美诗篇中整体的节奏虽然是温和、柔美的,但也体现了许多的轻快之处。

作品的开始和结尾处的节奏表现的较为明朗轻快;作者在寻梦放歌的时候节奏稍加急促,这种快慢节奏的相互对应也反映了作者波动的情绪,使音乐美在节奏变化上充分的体现。

1、2 韵律美押韵是文章中,在每句话的末尾放相同“韵”的字,让其在声音上产生一种和谐的回环感。

一首诗篇中的音乐和它的韵感是息息相关的,诗篇在韵律上采取了每两句押韵,每节都随情换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全诗音节平仄交替、匀称整齐,声调回环往复,使人读诵起来抑扬顿挫、节奏和谐鲜明,极具婉转悠扬的旋律磁。

1、3 结构美诗篇在描绘手法上运用了首节和尾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的结构。

在映衬离愁气氛的同时,把诗篇中的节奏感和旋律美巧妙的组合在一起。

作者通过对节奏的正确把握,使诗篇中回环往复的音乐之美表现的淋漓尽致。

2、绘画美绘画美是指诗篇通过优美动人、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的走到作品的意境里。

2、1 绘画外表《再别康桥》运用简练的语句,为读者们展显出了行云流水般动人的景象。

全诗中选取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这类简洁却极具艺术色彩的词语,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视觉想象空间。

诗篇共分为七节,而每一小节都会为读者营造出不同的迷人画面,第一节是诗人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第二节是河畔上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第三节是康河水底的水草向诗人招摇似乎有话要对诗人讲;第四节是浮着水草的水中倒映着霞光,波澜荡漾。

《再别康桥》的三个意象

《再别康桥》的三个意象
的诗节 , 已经 告 诉 我 们 , 人 已找 到 了最 好 的 办 法 : 诗 悄 悄 地 离 别 。此 时 心 中最 美 的 音 乐 ( 箫 ) 不 是 放 笙 ,
这 就 不 能不 使 人 想 起 一 个 常见 的 比喻 : 柔 情 似 “ 水” 。那么 , 朗读这 一首诗就一定要 “ 柔读 ” 要读得 , 很温情 , 很轻柔 , 很浪漫才是 。
歌 ? 一 个学 生说 得 好 : 怕惊 醒 了那 个 美 梦 。惊 醒 ” 是 “
两个字 比“ 坏 ” !因为“ ” 破 好 醒 了之 后 , 要 面 对 现 就
一 ~
~夕, 光 流逝后 遗 留在诗 人心头 的 旧影 。然 而她 依 旧美 n 一
妻 的人 , 已经离去 , 相伴 此时 而且远嫁 了 ; 也许还有无
是 康 河 的 水 , 是 时 间 的 流 , 光 带 不 走 的 , 得 忆 又 时 值 念 的 , 止 是 一 草 一 木 ?新 娘 的艳 影 , 何 也许 更 容 易联
梦境。这个感觉比较贴 近诗心 。但似乎还可 以进一
步 再 问 : 重 拾 或 重 温 旧 梦 ” 不 是 一 定 很 愉 快 ? 记 “ 是
觉 , 一层 感受 , 这 多半很快就 能读出来 。但是 , 这一 诗 节的重点是在 三四两句 , 的意象 , 诗 准确地说 , 不 是金柳 , 而是金柳 在“ 波光里的艳 影” 她已经不是实 , 物, 不是 客体 , 而是投影 , 是幻象 , 或者不如说 , 是时 丽、 浓艳 , 似幻 亦真 , 往往复复 , 抹之不去 。波 光 , 既
实 。 这 么说 , 面 的 要 不 要 “ 前 寻梦 ”该 不 该 再 去 重 拾 , 或 重 温昔 E那 美 丽 ( 可 能 已 经破 碎 却 依 然 美 丽 ) t 也 的

浅谈《再别康桥》中的“三美”

浅谈《再别康桥》中的“三美”

浅谈《再别康桥》中的“三美”摘要:现代诗人徐志摩,是新月诗派的开创者,他的诗歌《再别康桥》展现出“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的特点,散发出诗人独特的写作魅力,表达出诗人对爱、美、自由的执着追求,下面将笔者将从“三美”角度来赏析这首诗歌的艺术特点。

关键词:再别康桥;探寻音乐美;研究建筑美;探索绘画美一、作家徐志摩徐志摩,是我国现代诗人,他风流倜傥、才华横溢,生于1896年,1916年进入北大,后出国留学,受西方教育的影响和熏陶,为之后的浪漫主义诗风打下基础,先后创作诗词、散文等优秀作品[1]。

其中代表作品之一《再别康桥》是现代文学浪漫题材的巅峰作品。

徐志摩的作品字句清新,其韵律唯美,比喻协和新奇,想象力天马行空,境界上婉转优美,在艺术的整体形式上别具一格。

被称为新月派的盟主,是新月派代表作家。

而徐志摩是作为那个时代的名人,在追求自身幸福生活的同时做到了普通知识分子能做到的一切,对民族的命运问题也有着深刻见解。

二、再别康桥徐志摩的代表作品《再别康桥》,以诗人离别康桥的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全诗语言柔美,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美妙的画面,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是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而康桥时期也是作为徐志摩一生中重要的转折点。

徐志摩曾经讲到“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再别康桥》在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其形势不拘一格,韵式上二四押韵。

优美的节奏形式涟漪起伏,表达诗人的感情起起落落。

徐志摩是一位优秀的诗人,独秀的诗风使不少人对他的作品赞叹有加。

诗人突出对康桥的热爱,正是徐志摩毕生所追求的自由浪漫、明静的生活极为向往。

三、“三美”的分析(一)绘画美自古以来我国文学就作为重要的文化传承,很多文人对写诗绘画水平也是颇高,所以很多文人把绘画和书法合为一体,在一幅画下写上一段诗文,不仅提高了作品的文化价值,也是对作品的含义更好的表达[2]。

徐志摩《再别康桥》艺术赏析

徐志摩《再别康桥》艺术赏析

徐志摩《再别康桥》艺术赏析徐志摩《再别康桥》艺术赏析《再别康桥》在平和舒缓的抒情基调中,诗人的内心世界其实是不平静的,甚至是多种感情因素混合与交织的,难以弥平现实和梦想之间的冲突。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徐志摩《再别康桥》艺术赏析,一起来看一下吧。

绘画感与意境美是本诗的最大特色。

诗中意象众多,皆鲜明艳丽。

“物”与“我”、情与景和谐互渗,创造了柔美的富有魅力的意境。

所谓意境,即客观景物与主观情思融合而成的艺术境界。

诗人为了创造物我交融的意境,首先强调了描写上的形象性与画面感。

诗中的夕阳、星辉、波光、艳影、榆荫等突出了光线的明暗感,金柳、云彩、青草、彩虹等具有强烈的色彩感,招摇、揉碎、荡漾、漫溯等又呈现出意象的动感。

诗中每一节都是一幅画,组合在一起则是整体和谐的艺术空间。

诗人在追求绘画美的同时还出色地把“我”与“康桥”糅合在一起叙写。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在这里,“我”的依依惜别的形象始终在康桥的风姿中伫立。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康桥的波光艳影也无时无刻不印在“我”的心中。

这种将写景与抒情自然而然地相交融、毫无分离造作之感的技巧,营造出物我同一、情景互渗的氛围,达成含蓄冲淡、柔美婉约的古典式意境。

本诗的比喻奇异陌生而又通俗易懂,意象生动而富有象征性和暗示性。

徐志摩曾说过;“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而然的淹没了你的灵性。

”这话道出了诗人为何一再在本诗中运用比喻手法的原委。

诗人曾多次托物寄情,自喻为物,以表达自己对康桥的依恋之情,如“我”与康桥的水草相合,“我的心”成了波光闪闪的康河。

这些比喻因缘而起、随景而生,喻象取之于大众熟悉的事物,比喻所建立起来的想象性联系又给人新鲜感。

此外,“河畔的金柳”与“夕阳中的新娘”,“悄悄”与“别离的笙萧”,他们之间的比喻关系却唤起陌生化的新鲜审美感觉,不落俗套且贴切自然。

再别康桥诗歌的三美

再别康桥诗歌的三美

再别康桥诗歌的三美【原创版】目录1.引言2.再别康桥诗歌的结构美3.再别康桥诗歌的语言美4.再别康桥诗歌的意境美5.结论正文【引言】《再别康桥》是我国著名诗人徐志摩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现代诗。

自问世以来,该诗以其优美的诗句、独特的意境和深刻的情感,吸引了无数读者。

本文将从结构美、语言美和意境美三个方面,探讨再别康桥诗歌的魅力所在。

【再别康桥诗歌的结构美】首先,从诗歌的结构上来看,《再别康桥》具有显著的美感。

全诗共分为三部分,每部分都有明确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第一部分,诗人描述了康桥的美景,表达了对康桥的依恋之情;第二部分,诗人通过金柳、青荇等自然景物的比喻,抒发了对美好时光的留恋;第三部分,诗人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收尾,表达了离别的无奈和对康桥的感激。

整首诗结构紧凑,层次分明,给人以强烈的美感。

【再别康桥诗歌的语言美】其次,《再别康桥》在语言运用上也具有独特的美感。

诗人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诗句更加生动形象。

如“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通过生动的比喻,将康桥的美景跃然纸上。

此外,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排比、对仗等手法,使得诗句更加和谐优美。

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再别康桥》的语言美。

【再别康桥诗歌的意境美】最后,从诗歌的意境来看,《再别康桥》同样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

诗人以康桥为背景,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

在这个意境中,康桥的美景与诗人的情感交织在一起,给人一种深邃、悠远的感觉。

特别是诗中的“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更是将离别的意境推向了极致,令人回味无穷。

【结论】总之,《再别康桥》作为一首现代诗歌,无论是在结构、语言还是意境上,都表现出了极高的美学价值。

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徐志摩的才华,同时也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美丽的康桥画卷。

第1页共1页。

诗意的自然描写再别康桥中的意象与描述

诗意的自然描写再别康桥中的意象与描述

诗意的自然描写再别康桥中的意象与描述再别康桥是中国现代诗人徐志摩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

诗中情感浓烈,描写了作者对离别后的康桥的深深留恋之情,同时也展现了自然界的美丽和壮丽。

本文将通过分析再别康桥中的意象与描述,展示其中蕴含的诗意的自然描写。

首先,再别康桥这首诗的开头就揭示了作者对康桥的追忆与思念。

作者写道:“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这种“轻轻”形容词的运用,使整首诗的氛围显得十分温和柔美。

在别离的瞬间,徐志摩将目光投向了身旁的自然景观。

作者通过描写康桥河水的清澈、古桥上的回荡响声,展现了自然界的美丽。

他写道:“康桥的河水,清澈透明,康桥的古桥,回荡的是,我倚柱而望的人们。

”这些描写使读者们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江水的澄澈与桥上回荡的欢声笑语。

接着,再别康桥中的诗人进一步表达了他对康桥的眷恋之情,将自然景观与人情相融合。

他写道:“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

”这些描述不仅呈现了自然界的美丽,还描绘了作者与朋友们在康桥停留的片刻,通过欣赏自然景色而沉浸在宁静和快乐中。

另外,再别康桥也展示了作者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

作者写道:“尽管眼泪,湿透了衣襟,可我的心,却依然是欢喜的。

”这句意象深远的描述突出了作者对于人生离别的思考。

尽管眼泪滂沱,但作者仍能从自然中获得安慰和欢乐。

这种借助自然景观以减轻内心痛苦的表达方式,传递了诗人对自然界力量的敬仰和对生命的肯定。

进一步观察再别康桥中的意象与描述,我们可以发现作者通过自然描写表达了人与自然的融合与依赖。

作者写道:“我曾经跨过这片土地,只要这片土地,我就永远属于逝去的岁月。

”这句描述强调了作者与康桥的深刻联系,通过将自己与自然融为一体,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深深依恋。

最后,再别康桥中的意象与描述还呈现了自然界的变幻与无常。

作者写道:“长云暗起风声,萧萧下雨,而你,笑的如花。

”这句描写不仅展示了风雨交加中自然界的多变,也通过对“你”的赞美,将自然界与人的情感完美结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间四月天》片花《偶然》谱写的插曲一句爱的赞颂
致橡树微课资源
《再别康桥》
回顾上节课内容:1、介绍了徐志摩生平创作及他与伟大的才女林徽因的爱情。

2、《再别康桥》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也让大家从PPT上欣赏了美丽
的康河的风景。

3、把此诗的字词内容、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详细了做了爬梳整理。

4、最后还给大家补充了新月派作家的诗歌创作“三美”原则,是那
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通过上节课的讲解我们大家知道一代文学宗师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以其优美的旋律、真挚的情感和明丽的画面感染了几代读者,让人们在美的意境中感受诗人那刻骨铭心的离别。

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是什么使得这首诗具有如此巨大的魅力?这首诗歌在语文课本艺术年龄已经远远的长于在座的同学们,那么我们从这首经久不衰的诗歌中我们能从中学到些什么?这节课我们就从诗歌中三句话结合联系古典文学意象,交给大家一种分析诗歌、读懂诗歌的方法。

金柳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康河边的树木不止柳树一种吧,但诗人为什么偏偏选柳树呢?那是因为"留”谐音,有挽留、惜别之意。

中华民族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自从诗歌源头中的《诗经》中吟唱出:“惜我往矣,杨柳依依”后,杨柳就和依依惜别结下不解之缘。

提问:大家想想杨柳和送别相关的古典诗词:
生:老师给大家提示下:婉约词柳永《雨霖铃》“杨柳岸晓风残月”。

狂放不羁的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师:徐志摩此处的不是折柳是金柳。

镀上了金色的柳,也就成了诗人心目中身姿婀娜的新娘。

正如:白居易《长恨歌》“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这样,因此在传统的文化中,无情的柳变成了多情的女子;多情的新娘。

故而,诗人的多情,诗人与康河的柳的分别演绎成了与新娘的惜别。

青荇
师:我们来看这句话‘软泥上的青荇,油油地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水底招摇的青荇再有魅力,也不至于使诗人甘心做一条水草来陪伴它吧?可是我们想一想青荇在古诗中充当的角色就不难明白。

师:《诗经》中《关雎》里写到的!按照大屏幕PPT上所展示的内容大家齐声朗读一下。

预备开始: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师:同学们通过以前学过的内容了解到《诗经》中兴手法的运用,至此我们就不难假设“参差荇菜”做为起兴物,引出的是窈窕淑女故而我国诗人青荇情结。

看到水底的荇菜,想到的就是心仪的姑娘。

所以诗人徐志摩才甘心做一条水草,不愿离开自己的所爱青荇。

寻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深处漫溯”。

撑上船到康河中寻梦,更是不愿离去的行为,而且是想要真切地见到梦中情人的写照。

师:《诗经蒹葭》,找一位同学有感情的给大家朗诵一下《蒹葭》,最好是男同学。

(笑)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i)。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i)。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i)。

这首诗写诗人划着船溯流而上去找自己心爱的伊人”。

在此,徐志摩的撑船寻梦之举和古诗撑船寻伊人”之举如出一辙,有异曲同工之妙,颇得古典诗词的精髓。

师:而徐志摩诗不仅有追怀往事的意思,更有与伊人即将分别的临别一晤的深切含义,所以他寻梦的结果是“瞒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所以诗歌关键把握他的意象,意象必须费一番心思,才能玩味出其中真髓。

我们只有多积累,多探究,才会触及到诗歌的底蕴,乃至中华文化的底蕴。

作业
1、诗歌朗诵比赛《再别康桥》,也可以是自己喜欢的一些诗歌。

2、对比《再别康桥》和柳永的《雨霖铃》。

都是描写送别的名篇,我们既喜欢柳永的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是伤感,更喜欢徐志摩的“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潇洒飘逸。

下去同学们想一想同是告别诗,离别诗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