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分析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_《再别康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再别康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体会作者情感。

2、品味诗歌的语言,鉴赏诗歌的美。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鉴赏诗歌的美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一座桥,它风景秀丽,闻名遐迩;有一位诗人,他才华横溢,风流倜傥;有一首诗,它清新空灵,享誉文坛。

同学们,这座桥就是康桥,这位诗人就是徐志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再别康桥》。

二、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三、赏析诗歌(一)初读——正其音1、学生自由诵读诗歌,读准字音。

(齐读)正音:河畔( pàn) 荡漾(yàng) 青荇(xìng ) 榆荫(yú ) 揉碎(róu ) 浮藻(zǎo ) 长篙(gāo ) 漫溯(sù ) 斑斓(lán ) 笙箫(shēng xiāo )2、请一名同学给大家朗读这首诗,一名同学点评。

(对诗人情感把握不准)3、听录音(二)、再读——懂其文1、以第一节为例,指导学生诵读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2、学生按照第一节的样式划分其他诗节。

(三)、研读——品其情1、思考:读过这首诗歌之后,无论是诗的内容还是形式,都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印象?生齐答:美2、诗中直接写康桥景色的是哪几个诗节呢?明确:2---4节3、请一名同学读第二小节,品味第二小节的“金柳”,“金柳”怎么会是“新娘”呢?为何我们联想不到?这是不是与作者的情感有关系?“金柳”“新娘”就是赋予作者情感的形象,我们叫做意象。

理解“意象”要发挥想象,我们才能走入作品的情境中去。

接下来,作者写道“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艳影”是什么?请同学们想象美丽的影子,荡漾是怎么样的一种情愫?请同学们发挥想象,体验这种萦绕在心头的情感。

请一位同学朗诵第二小节。

教师注意指导学生读出“荡——漾”的味道来。

4、进入第三小节,作者的感情有没有变化?如果有变化,是加强了还是减弱了呢?请一位同学先朗读,适时引导其回答。

徐志摩《再别康桥》情感剖析

徐志摩《再别康桥》情感剖析
3事业的不被理解首先以徐志摩为骨干成员的新月派诗人的诗虽使我国新诗在艺术技巧上得到了丰富和提高但却带有唯美倾向而且他们所追求的形式美可能又会束缚内容的自由表达另外其部分诗歌中流露的迷茫消极感伤情调及对梦幻爱情自然界的讴歌又容易引起人们对其人格的怀疑秋虫西窗又让人对其政治信仰也产生质疑等等
维普资讯
支 林 娟 0
( 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 河南平顶山 470 ) 600
摘 要: 徐志摩的经典诗作《 再别康桥》 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历来争议很 多, 本文从作者的生平、 感经历 、 情 心 理状况及本诗的写作背景等方面一一分析, 认为此诗是作者在写此诗前后 真实心 态的流露, 可以说是他整个 也 人生心路历程在此诗中的体现。
《 为要寻一个明星》 等。从诗集《 志摩的诗》 猛虎集》 到《 , 艺术技巧越来越复杂。这与他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
( 情感的变迁 一)
年的生命 , 自己的思 想 也仿 拂遭 着 了致命 的打击 我 ” 又说:我们有敬仰心不能敬仰 , “ 太黑暗, 我们要希 望也无从希望, 太阳给天狗吃了去。 “ ”这扰攘 日子 , 说实 话, 我实在难过Ot t 翡冷翠与康桥最惹我的相思 , t t 但事实 上的可能性小到我梦都不敢做” 等等 , 而知作者 当 可想
第l 8卷
第1 期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un l f h n zo a w yV c t n l olg o ra Z e ghu R i a oai a l e o l o C e
v 1 1 N0 1 0.8 . Ma .0 6 r2o
2O O6年 3 月
徐志摩《 再别康桥》 情感剖析


的精神历程 : 是康桥教我 睁开眼睛 的:竞象第 一次, “ 我 辨认了星月的光明, 草的青 , 花的香 , 流水的殷 勤 。 我能 忘记那初春的睥睨吗? 这里面当然有英国 自由主义 思 ” 想的影响, 有康河美丽 自然景观的陶冶, 但最重要 的还 是他在康河与林徽音的初恋。可以说 , 对林徽音 , 徐志 摩是以全部热情投入的热烈追求, 他甚至把林徽音视 为 “ 灵魂的伴侣”但失恋的巨大痛苦 , , 使他 的“ 生命 受了一 种伟大力量的震撼”同时 , , 也唤醒 了他生命身处沉睡 的 诗魂, 他把这种痛苦全溶入他 的诗篇 , 可以说他 的诗 的 形式就是他至美 的失去 的痛苦 和生命失败 的悲凉的透 射。此后 , 虽说在感情上再次得到弥补 , 认识 了陆小曼 并最终冲破世俗的偏见而走到一起 , 日后两人 的性格 但 的不和和生活上 的摩擦 又一次次让他 的理想爱情观破 灭。本诗写于 12 年 , 98 正是徐陆两人感情 出现裂痕而林 徽音与梁思成结婚之后 的事 , 可见 , 情的强 烈失衡是 感 不可能在短时得到抚平 的。 (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二) 1对时局的不满 、 前文说过, 徐志摩 是个受过西方文化熏 陶的青 年, 资本主义与 自由思想对他的影响很大 , 他希望 自己的国 家也能生一个象西方那样的宁馨儿 , 他本人也因此而被 称为“ 中国的布尔乔亚诗人 。但历史越来越否定了他的 ” 幻想, 中国的确诞生了一个婴儿 , 不过绝不是他所向往 的, :屠杀的事实不仅是在我住 的城里发现 , 他说 “ 我有 时觉得是我 自己的灵府里的一个惨象, 杀死的不仅是青

《再别康桥》读后感

《再别康桥》读后感

《再别康桥》读后感《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每次读来都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诗意与离愁的康桥。

这首诗不仅仅是对康桥美景的赞美,更是对青春、爱情与离别的深深感慨。

开篇“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便奠定了全诗离别的基调。

诗人似乎不愿打扰康桥的宁静,他的离别是那样的轻盈,仿佛怕惊扰了这片他深爱的土地。

他对康桥的眷恋与不舍,都在这轻轻的步伐中流露出来。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这里,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康桥的美景,那金柳在夕阳的映照下,如同新娘般美丽动人。

而波光中的艳影,更是让诗人的内心无法平静,仿佛那艳影就在他的心头荡漾,无法忘怀。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这里的““沉默”二字,深深地打动了我。

诗人想要放声歌唱,但他知道,离别是如此的沉重,他的歌声只会增添更多的离愁。

于是,他选择了沉默,让夏虫也为他沉默,让康桥也为他沉默。

这种沉默,是对离别的深深哀愁,也是对康桥的最后告别。

最后,“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诗人再次用“悄悄”二字,表达了他对康桥的留恋与不舍。

他轻轻地走了,没有带走任何东西,甚至连一片云彩也没有带走。

因为他知道,康桥是他心中永远的梦,是他永远无法割舍的情感。

他愿意让康桥以最完整的面貌保存下来,让他的梦、他的情感都完好无缺地留在那里。

读完《再别康桥》,我深深地被诗人对康桥的深深眷恋与不舍所打动。

他用自己的笔,描绘出了康桥的美景,也表达了自己对青春、爱情与离别的感慨。

这首诗不仅仅是对康桥的赞美,更是对人生、对情感的深深思考。

它告诉我们,有些东西,即使我们离开了,但那份情感、那份记忆,却会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成为我们生命中最珍贵的部分。

高考语文必修课《雨巷》《再别康桥》课文分析与知识点总结

高考语文必修课《雨巷》《再别康桥》课文分析与知识点总结

高考语文必修课《雨巷》《再别康桥》课文分析与知识点总结第2课《诗两首》《雨巷》运用了象征的抒情手法。

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

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

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婉转悦耳的乐感。

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诗两首》知识点1、《雨巷》在艺术上有何特色?《雨巷》运用了象征的抒情手法。

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

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

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婉转悦耳的乐感。

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2、《雨巷》在意象选用上的特点及好处是什么?《雨巷》中应该说有三个主要意象:“雨巷”、“我”和姑娘,这三个表面上看似并不特别的意象事实上深藏着一种极为特殊的时空关系,不仅使整首诗所营造的情境显得模糊、虚幻、迷离,更使得对诗的意义的理解也有了含混复杂的多义性,三个意象具有某种程度上的一致性,它们统一于一个空间画面内,而且有着同样的情感底色:“独自”、“彷徨”的“我”、“悠长”、“寂寥”、“颓圮”的“雨巷”和“哀怨”、“凄清”、“迷茫”的“姑娘”共同构成了一个黯淡、低沉,迷离而幽长的空间,给人们带来一种孤独、冷寂又带迷茫的情绪。

这三个意象的空间关系又是动态的,三个意象在移动中彼此衬托相互呈现:移动是随着“姑娘”的“飘过”展开的,在这种轻缓的“飘过”中,“姑娘”展演着她的颜色、眼光、气味和姿态,“雨巷”也逐渐因为不断绵延的“悠长”、“雨的哀曲”和“颓圮的篱墙”变得更为具体,而“我”的期待和梦想、失望和迷茫随着“姑娘”的身影隐隐显显。

《再别康桥》三美

《再别康桥》三美

《再别康桥》三美
《再别康桥》三美
导语:《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名作,意境优美,音韵悠扬,堪称经典。

那么这首诗到底美哪里呢?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析一下《再别康桥》的优美之处!
《再别康桥》让人感到美,美在( 诗意美、人情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美在意境.作者用梦幻般写意手法描绘出一幅让人回味流连、充满诗情画意的告别场景。

)
《再别康桥》让人感到美,美在:
一、音乐美:富有节奏感,旋律回荡。

音韵美:
节奏轻快,韵律柔和,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第一节的前三句采用复沓的修辞手法,通过连续使用“轻轻的”这个状语,为诗歌开篇奠定了一种反复演唱般的音乐效果,最后一节的两个“悄悄的”也是一样的效果,并且“轻”和“悄”声母一样,从发音上讲,首尾形成呼应,从内容上讲,都突出道别时动作的轻柔,表现对康桥的珍爱和不忍惊动,意思上也构成了回环。

这便是首尾两节令人印象深刻的原因。

我们再来看看整首诗的音乐特点。

第一二三六七节中,各自的偶数句韵脚是一致的,各节诗在押韵方面既有内部的统一,又有整体上的关联,同时各节还有区别,读起来既能令人感受到舒畅爽朗的音乐美,不会觉察到其间有刻意的押韵讲究,藏高超的作诗技巧于不动声色中,确实证明了闻一多所说的`“越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戴着脚镣跳舞才跳得痛快,跳得好”。

《再别康桥》音节抑扬合度,全诗构成一阕完整的乐曲,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是对闻一多三美诗论中音乐美的最好实践。

《再别康桥》意象赏析

《再别康桥》意象赏析

《再别康桥》意象赏析赏析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再别康桥》意象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再别康桥》意象赏析:一、形神兼备,以形传神诗歌的第二节把金柳比作新娘,形似神肖,别致新巧。

河畔垂柳,冰清玉洁,柔曼飘拂、夕照霞辉,给她镀上了一层金光闪闪的颜色,她多像一位长发飘逸、风姿绰约的新娘。

她的玉树临风、婀娜多姿的倩影倒映在康河里,也荡漾在诗人的心河中,并激起层层的情感涟漪。

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怎能不心动神摇呢?爱恋康桥的一草一木,如同迎亲娶新一般,深情痴迷,徐志摩在这里决不仅仅是绘形摹态,他是传情达意,表达一份对康桥风光,对失落情意的眷恋、追恋。

他爱康桥,更爱遗失在这里的情真意切的美梦!二、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诗歌的第三节描绘了一个意象“青荇”,是对第二节的补充和深化。

在作者的心目中,康河的这些水草油光翠嫩,浓绿欲滴,充满着蓬勃向上的生机,它们似乎挥动着绿油油的手臂,向昔日的老友热情致意,又似乎在向人们炫耀它们生长环境的美好。

表达着抑制不住的幸福感和喜悦感。

它们能与这里的蓝天白云、绿树黄花、和风柔波、霞光桥影长久厮守,难怪诗人流连沉醉,心甘情愿做康河柔波里的一条水草。

物我一体,物即我情,我情即物,诗人简直就是一条会思想、有情意的水草!这种描写类似于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的情景,给人一种情真意切,不能自已的兴奋和喜悦,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三、虚实结合,以实衬虚诗歌第三四节写“青潭”,先实后虚,虚实相生,青荇浮藻之间,荡漾着绚丽多彩的晚霞,波光潋滟、水天一色,如梦似幻,亦实亦虚,怎能不让人心向神往,如醉如痴!于是诗人乘兴撑篙荡舟,披星戴月,漫溯康河,去追寻遗失的美梦,去重温夕日的欢乐。

星汉灿烂,星辉点点,诗人大有东坡泛舟赤壁时那种“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感觉。

《再别康桥》艺术分析

《再别康桥》艺术分析

《再别康桥》艺术分析《》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现代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关键在于有机的吸收并运用了中国古典诗歌和外国诗歌的精华。

下面是其艺术分析,一起来看一下吧。

中国古典诗歌,习惯上较多的采用融情于景、营造优美的意境的方法,较含蓄的表情达意;而外国诗歌则较多的将笔触伸向人的内心世界直接、热情奔放的来表达感情。

徐志摩学贯中西,他的《再别康桥》兼收了中国古典诗歌和外国诗歌的抒情方法,并将他们完美的统一于自己的作品中,铸就了《再别康桥》的高度的艺术性。

一、吸收中国古典诗歌精髓——融情于景营造完美的意境。

㈠精心选择意象,营造完美的意境1、选择纯自然化的意象。

在康桥,不经意间就会看到钢筋水泥的丛林、车水马龙,也能听到机器的轰鸣声,诗人对这些避而不写,却选择了纯自然化的诸如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意象给人一种走进大自然的感觉。

全诗就是一幅缓缓流动的图画,一幅涂抹上浓浓离情的画卷。

夕阳西下,作者缓步在即将与之惜别的康河的岸边,仿佛与一位恬静的、身着素色衣裙的少女默默相依,一起回忆着往昔美好时光……河边参差披拂的杨柳轻轻的抚摸着清澈的流水,用轻柔的抚摸安慰那因作者的离去而幽怨的流水,仿佛是在替作者向这脉脉的流水告别。

河底的泥土,也因诗人的柔情变得含情脉脉而格外松软。

透过清澈的流水,清晰的看到软泥上的青荇;溯流而上,那榆荫下的拜伦潭因承载着诗人往昔梦幻般的生活而变得美如天上的彩虹。

那掠过草地、花园的清风拂过潭面,潭面荡起阵阵涟漪,潭中的每一丝波纹都能演绎一段优美的。

在星光灿烂的夜晚撑一支长篙在康河上漫溯……通过这这一片流淌的悠悠的离愁清新优美的景物,作者的眷恋之情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抒发。

2、作者着意选择一些中国传统诗歌的典型意象。

《再别康桥》中那些优美的意象,又有意无意的藏着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子。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新娘。

”柳树的形象是中国古典诗歌送别诗中的典型意象,因为“柳”与“留”谐音,人们常常用他们来寄托依依惜别的深情,著名有“杨柳岸晓风残月”、“客舍青青柳色新”、“晚风拂柳笛声残”等。

《再别康桥》教材分析

《再别康桥》教材分析

《再别康桥》教材分析《》一气呵成,荡气回肠,是对“诗化人生”的最好描述。

下面是的教材分析,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再别康桥》背景简介徐志摩出生于浙江海宁县一个富商家庭,其父希望他攻读商科以继承父业。

但是徐志摩在美国与英国求学期间,却对尤其是创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25年和1928年,徐志摩两次去欧洲漫游,曾再度到了英国、法国等地。

故地重游,使徐志摩感慨万千、浮想联翩。

康桥,即英国剑桥大学的所在地剑桥,是徐志摩“最心爱的”地方。

他专门为剑桥写过三篇诗文。

早期的诗《康桥,再会罢》,是作者热恋时的留别之作。

1925年游欧发表《我所知道的康桥》,是阔别后深情地回忆。

《再别康桥》则是诗人1928年英国讲学归来后第三次对剑桥倾诉衷肠。

1928年,胡适、徐志摩、张君励等人组织发起的“新月社”所主办的《新月》杂志创刊,由徐志摩任主编。

该杂志主张与现实保持一定的距离而进行“纯”文学的创作,曾受到等人的批评。

1931年8月,徐志摩的第三本诗集《猛虎集》由上海新月书店出版,其中有《再别康桥》、《秋虫》等41首诗。

在该诗集的序言中,徐志摩曾回顾自己这一时期的生活和心态:“最近几年,有时候自己想着了都害怕:日子悠悠的过去,内心竟可以一无消息,不透一点光,不见一点亮,不见纹丝的动。

”“最近这几年生活不仅是极平凡,简直是到了枯窘的深处,跟着诗的产量也尽‘向瘦小里耗’。

”这正是徐志摩写作《再别康桥》时的精神状态。

这种心态与他思想的变化密切相关。

在北伐的凯歌声中,徐志摩来到上海,曾兴奋过一阵。

他对蒋介石政权寄以希望,还写过几篇非议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诗文。

但很快地,他便对蒋介石的专制统治失望了。

他长期以来所主张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现代启蒙主义思想、所希冀的英美时的现代民主政治,与他所目睹的军阀混战、封建势力猖獗、民不聊生的当时中国现状形成了巨大的落差。

徐志摩的内心苦闷与忧伤干也由此而起。

闻一多曾在诗歌理论方面提出过著名的“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的美学主张,并在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中加以探索与求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徽因
“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侣。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徐志摩
陆小曼
预习检测
河 畔( pàn ) 青 荇( xìng )
揉 碎( róu ) 长 篙( gāo )
斑 斓( lán )
荡 漾(yàng )
榆 阴( yú ) 浮 藻( zǎo ) 漫 溯( sù )
笙 箫( shēng xiāo )
离世前三年的1928年,诗人第三次漫游欧洲, 在一个明媚的夏日午后,诗人独自来到康河,徜 徉于昔日的校园,在那水木清华中寻觅当年的 欢声笑语和那洒落其间的青春年华,康河的水 开启了诗人的灵感,唤醒了他的诗情,引发了他 千缕柔情、万种感触。在离别康桥的归途上吟 成了20世纪中国最出色的一首别离诗。
张幼仪
这座桥,风景秀丽,闻名遐迩; 这个人,风流倜傥,才华横溢; 这首诗,清新空灵,载誉中华。 你想欣赏这座桥,走近这个人,感受这首诗吗?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徐志摩的这首《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
徐志摩
剑桥大学
康 桥
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在中国诗坛 上活跃着一个新的诗歌流派,这就是 以《新月》月刊为阵地的致力于提高 新诗艺,潜心于探索新诗律,以追求 “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三美作 为诗艺目标的“新月派”。
在这个诗派里,有这样一位诗人, 他出身巨商名门,才华横溢,思想率真 而又复杂,他深谙中国传统文化,又汲 取了欧美文化——特别是剑桥文化的精 髓,以他短暂而毁誉参半的35个春秋, 像一颗划过天边的美丽的流星,在中国 新诗史上创造了迷人的艺术奇观,他就 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
——浪漫主义诗人徐志摩
徐志摩(1897~1931)笔名
此诗构思别出心裁,不落俗套。
为什么作者对康桥情有独钟呢?
1920年,诗人“摆脱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衔 的引诱”,从美国动身,横渡大西洋,到英 国留学。第二年,进入剑桥大学皇家学院。 1922年学成回国。
桥“景
经 验 中 最 神 秘 的 一 种 。 ”
在 星 光 下 听 水 声 , 听 近 村 晚 钟 声 是 我 康
云中鹤,浙江海宁人。中学与郁 达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 毕业后先后到美国、英国留学。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现代诗人、散文家。1921年开始
创作新诗, 著有诗集《志摩的 诗》、《翡冷翠的一夜》、《猛 虎集》 。新月社主要成员之一。
作品影响深远,被人们誉为“一 手奠定中国诗坛的人”。 1931 年 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 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 机坠身亡。
• 3、独具慧眼的意象选取。一般离别时,
诗人眼中会有高楼大厦,会有车水马龙,也有送 别的人,但本诗作者借以寄情的对象是云彩、金 柳、青荇、星辉等自然景物,给人以独特的清新 感。
• 因此此诗构思别出心裁,不落俗套。
3、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相比, 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 是 “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 转移,跳出了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 感
感受诗歌的绘画美
体味作者在每幅画 面中所蕴含的情感 1、招手作别云彩图
5、撑篙漫溯寻梦图 2、河畔金柳倒影图
6、黄昏夏虫沉默图 3、青草水底招摇图
7、挥手惜别云彩图 4、榆阴浮藻清潭图
挥手作别云彩图
连用三个“轻轻的”,有什么好处?
• 表达对康桥依依不舍的淡淡忧愁 , 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 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哀 而不伤抒情基调。
色 , 给 诗 人 留 下 了 深 刻 印 象 , 他 说 :
这 一 段 留 学 生 活 , 特 别 是 剑 桥 美 丽 的
我敢说康河是世上最美的一条水! ---徐志摩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 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徐志摩
康桥cambridge,即剑桥,邻近康河,以剑桥大学 闻名于世.诗人1920年秋到伦敦在剑桥大学学习, 1922年转为正式研究生。过了半年的正式学生生 活后,8月中旬回国。1923年发表了第一首回忆康 桥的诗--《康桥再会吧》。
在这里,他结识了影响他 一生、终生为之倾慕的一个 重要女性——林徽音。
在这里,他认识了狄更斯, 遇到了当时伟大的诗人泰戈 尔,他的诗作很大程度上都 受到了这些大师的影响。
徐志摩《吸烟与文化》
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开的, 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 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在这里,他接受了资产阶级教育, 形成以“爱、自由、美”为核心的 人生观和“康桥理想”。
1928年,诗人重游英国,夏夜的一个傍晚,他一 个人悄悄来到了久别的母校,漫步于校园中,怀念逝 去的岁月。但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无人认识他,一 腔热情和对母亲的眷恋之情无以倾诉。前来寻梦的诗 人,怅然若失。归国途中,诗人写了这首诗。
探究诗歌之美
绘画美 音乐美 建筑美
感受诗歌的绘画美
康桥的美丽是通过哪些景物描写出来的? 云彩,金柳,青荇,清潭,长篙,星辉。 这些意象可以描绘出哪些美丽的画面?
诵读
指导:平仄、押韵、节奏等韵律感、音乐美
感情:惆怅,惜别 节奏:轻柔,和谐 语调:舒缓,低沉整体Leabharlann 知1、全诗抒发的是怎样的感情?
抒发对康桥的依依不舍之情。诗歌反映的情感是复杂 的,既有理想幻灭的感伤,更有对母校的挚爱、依恋, 以及淡淡的离情别绪。
1、劝君2更、尽一自杯古酒离,西别出的阳诗关无数故不人胜。 数, 大家比较熟悉的有哪—些—诗王词维《?渭城曲》
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作者告别的是 康桥,作别的是“西天的云彩”。告别 的对象由人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俗 套,给人清新之感。
• 2、特殊的离别气氛。一般告别时会有杜鹃
啼血,猿猴哀鸣,千言万语,肝肠寸断;而此诗 却以“轻轻、悄悄、沉默”渲染出了一个只着色 不摹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因伤感而产生的沉重 感,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2、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柳永《雨霖玲》
4、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5、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思考:这首诗与一般的离别诗有
什么不同?
• 1、离别的对象是自然景物。一般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