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级负反馈交流放大电路的课程设计(模电)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电子教案 第3章 负反馈放大电路

下一页 返回
3.1 反馈的基本概念
馈的放大电路称为开环放大电路。在反馈放大电路中,将输出 回路与输入回路相连接的中间环节称为反馈网络,一般有电阻、 电容、电感元件组成。反馈的形成实际上就是通过反馈网络, 将输出回路中的信号引回到输入回路,以一定的形式与输入信 号相叠加,将叠加后所得的信号作为净输入信号输入到电路中 去。
上一页 下一页
3.2 反馈类型及判断
馈。由于输入的瞬时极性和反馈极性分别出现在输入端的基极 和发射极,不在同一电极上,应是串联反馈。故Rf引入的是电流 串联负反馈。 4.电流并联负反馈
通过反馈电阻Rf,从输出级的发射极引入到输入级的基极。 由于反馈的引出端与输出电压端不在同一电极,故为电流反 馈;反馈引入端与输入信号端在同一电极,故为并联反馈。按 瞬时极性法判断是负反馈。
从电路结构上也可判断串联反馈和并联反馈,即反馈信号
上一页 下一页
3.2 反馈类型及判断
与输入信号出现在输入端的同一个电极上,是并联反馈,如果 反馈信号与输入信号出现在输入端的不同两个电极上,应是串 联反馈。
反馈信号在放大电路输入端是以电压形式(串联反馈)还 是以电流形式(并联反馈)出现,与其在输出回路中的采样方 式并无关系。也就是说,不论是电压反馈还是电流反馈,它们 的反馈信号在输入端都可能以电压或电流两种形式中的一种与 输入信号去叠加。是电压反馈还是电流反馈仅取决于从输出端 的采样方式,是串联反馈还是并联反馈则仅取决于输入端的叠 加方式。
负反馈放大电路主要由基本放大电路和反馈网络两大部分 组成。若设有反馈网络,仅有基本放大电路,则该电路就是一 个开环放大电路。有了反馈网络,该电路则为闭环放大电路。
上一页 返回
多级放大电路的课程设计

多级放大电路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多级放大电路的基本原理,掌握其组成部分及各自功能。
2. 学生能够描述多级放大电路中各级之间的信号传输特性,解释信号放大的过程。
3. 学生能够运用数学表达式计算多级放大电路的电压增益、功率增益等关键参数。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多级放大电路,并使用仿真软件进行模拟测试。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多级放大电路在实际应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3.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操作,验证多级放大电路的性能,并准确记录实验数据。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多级放大电路在电子技术中的重要性,增强对电子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合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共同探讨问题、解决问题。
3. 学生能够关注电子技术的发展,了解多级放大电路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科技素养。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高中阶段,具备一定的电子基础知识,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动手能力强。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学习成果,便于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多级放大电路基本原理:介绍多级放大电路的概念、组成及工作原理,使学生了解信号在多级放大电路中的传递过程。
2. 多级放大电路的级联方式:分析常见的级联方式,如共射极、共基极、共集电极级联,以及它们的特点和适用场景。
3. 多级放大电路参数计算:讲解电压增益、功率增益、带宽等参数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能够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4. 多级放大电路设计: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设计简单的多级放大电路,包括选择合适的元器件、搭建电路和调试。
5. 多级放大电路仿真与实验:运用仿真软件(如Multisim、Proteus等)进行电路设计和测试,以及实验室实际操作,验证电路性能。
模电实验报告——多级级联放大器的研究

实验报告 多级级联放大器的研究一、实验目的1、掌握用仿真软件研究多级负反馈放大电路;2、学习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应用,掌握多级级联运放电路的工作特点;3、研究负反馈对放大电路性能影响,掌握负反馈放大器性能指标测试方法。
二、实验原理实验用电路图如下:实验原理图在电子电路中,将输出量的一部分或全部通过一定电路形式作用到输入回路,用来影响其输出量的措施称为反馈。
若反馈使得净输出量减小,称之为负反馈;反之,为征反馈。
引入交流负反馈之后,可以大大改善放大电路多方面性能:提高放大电路的稳定性、改变输入、输出阻抗、展宽通频带、减小非线性失真等。
实验电路图1由两级运放构成的反相比例运算器组成,在末级的输出端引入了反馈网络f C 、2f R 和1f R ,构成了交流电压串连负反馈。
放大器的基本参数开环参数:将反馈支路的A 点与P 点断开、与B 点连接,便可得到开环时的放大电路。
由此可测出开环时放大电路的电压放大倍数V A 、输入电阻i R 、输出电阻o R 、反馈网络的电压反馈系数V F 和通频带BW ,即1'(1)o Vii ii No o L of Vo H L V A V V R R V V V R R V V F V BW ff ⎧=⎪⎪⎪=⎪-⎪⎪⎪=-⎨⎪⎪⎪=⎪⎪=-⎪⎪⎩式中,N V 为N 点对地的交流电压;'o V 为负载开路时的输出电压;f V 为P 点对地的交流电压;H L f f 和分别为放大器的上下限频率。
闭环参数:通过开环时放大电路的电压放大系数V A 、输入电阻、输出电阻、反馈网络的电压反馈系数和上下限频率,可以计算求得多级级联负反馈放大电路的闭环电压放大倍数、输入电阻、输出电阻和通频带的理论值。
测量负反馈电路的闭环特性时,应将负反馈电路的A 点与B 点断开、与P 点相连以构成反馈网络。
此时需适当增大输入信号,使输出电压达到开环时的测量值,然后分别测出各量值的大小并与理论值比较找出误差的原因。
(模电)负反馈放大电路的设计

深圳大学实验报告课程名称:模拟电路实验名称:负反馈放大电路的设计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专业:班级:组号:指导教师:报告人:学号:实验时间:年月日星期实验地点:实验报告提交时间:年月日一、实验目的(1)加深对负反馈放大电路原理的理解;(2)学习晶体管反馈放大电路、集成运算反馈放大电路的设计方法;(3)掌握负反馈放大电路的安装调试及测试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仪器(1)双踪示波器一台/组;(2)信号发生器一台/组;(3)直流稳压电源一台/组;(4)万用表一台/组。
三、实验内容设计一个多级晶体管负反馈放大电路或集成运算负反馈放大电路,性能要求如下:(1)电压放大倍数:50--150;(2)输入信号频率范围:1KHz-10KHz;(3)电压输出峰峰值:≥;(4)输出电阻:≤3 kΩ。
四、实验步骤(1)根据设计任务书要求以及自己的情况选择负反馈放大电路的类型;(2)设计电路,画出电路图;(3)元器件选购和安装;(4)电路调试和性能测试。
反馈放大电路的类型:(1)晶体管负反馈放大电路①按照连接形式:有直接耦合和阻容耦合;②按照负反馈形式:有电压串联、电压并联、电流串联、电流并联;③按照其组态:有共发射极,共基极和共集电极。
本设计可以采用二级共发射极放大或共发射极-共基极放大电路。
(2)集成运算负反馈放大电路①电路放大有同相放大和反相放大两种;②负反馈可采用局部反馈和全反馈;③反馈类型也有电压串联负反馈和电压并联负反馈。
集成运放负反馈放大电路附图1.电压串联负反馈LM324运放晶体管负反馈放大电路选择晶体管负反馈放大电路最少需要二级放大;连接形式有直接耦合和阻容耦合,采用阻容耦合可以消除各级静态工作点之间的影响;建议采用电压串联负反馈或电压并联负反馈。
附图2.电压并联负反馈附图3.电压串联负反馈设计电路,画出电路图(1)根据电路的复杂程度、元器件价格合理选择电路形式,设计电路参数;(2)考虑电源电压大小、滤波电路形式,以效消除干扰,否则容易产生自激振荡; (3)元器件参数要考虑当前常用的元器件类型,便于购买; (4)还要考虑元器件的参数差异,有足够的容差范围;(5)要将元器件参数理论计算值转换为元器件参数的标称值,这也是工程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 。
交流负反馈电路课程设计

交流负反馈电路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负反馈电路的基本原理和特点,了解其对电路性能的影响。
技能目标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负反馈电路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电路设计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对电子技术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目标要符合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描述负反馈电路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2.分析负反馈电路在电路中的应用和作用。
3.运用负反馈电路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4.提高电路设计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5.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激发对电子技术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负反馈电路的基本原理、特点和应用。
教学大纲如下:1.负反馈电路的基本原理:介绍负反馈电路的定义、分类和作用。
2.负反馈电路的特点:讲解负反馈电路的优点和不足。
3.负反馈电路的应用:分析负反馈电路在实际电路中的应用和效果。
4.负反馈电路的设计和调试:介绍负反馈电路的设计方法和使用注意事项。
教学内容要与课本有关联性,要符合教学实际,不要写无关内容,不要带任何的解释和说明。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负反馈电路的基本原理、特点和应用,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负反馈电路的实际应用案例,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负反馈电路在实际电路中的应用和效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4.实验法:学生动手搭建和调试负反馈电路,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教学方法应多样化,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四、教学资源本节课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
1.教材:选用合适的教材,如《电子技术基础》等,为学生提供系统性的知识学习。
放大电路中的负反馈教案

放大电路中的负反馈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负反馈的概念及其在放大电路中的应用。
2. 使学生掌握负反馈的类型、特点和作用。
3.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负反馈的概念及其分类2. 负反馈在放大电路中的作用3. 负反馈的判断方法4. 负反馈的应用实例5. 负反馈的调试与维护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负反馈的概念及其分类2. 负反馈在放大电路中的作用3. 负反馈的判断方法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演示、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2. 通过分析实际电路,使学生掌握负反馈的应用。
3.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 放大电路实验器材。
3. 负反馈电路图及实物展示。
4. 相关问题讨论稿。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负反馈的概念及其在放大电路中的应用。
2. 使学生掌握负反馈的类型、特点和作用。
3.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负反馈的概念及其分类负反馈是指将放大电路的输出信号的一部分反馈到输入端,与输入信号相减,从而影响放大电路的放大倍数的一种现象。
负反馈分为电压反馈和电流反馈,根据反馈信号的相位关系,又可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
2. 负反馈在放大电路中的作用负反馈在放大电路中的作用主要有:稳定放大倍数、减小失真、扩展频带、提高线性范围等。
3. 负反馈的判断方法判断负反馈的方法主要有:观察反馈信号的相位关系、分析反馈电路的组成部分、利用反馈方程进行计算等。
4. 负反馈的应用实例负反馈在放大电路中的应用实例有:电压放大器、功率放大器、运算放大器等。
5. 负反馈的调试与维护负反馈的调试与维护主要包括:调整反馈电阻、检查反馈电路的连接、检测反馈信号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负反馈的概念及其分类2. 负反馈在放大电路中的作用3. 负反馈的判断方法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演示、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模电课程设计负反馈放大电路.doc

目录第一章设计要求与目的 (1)1.1 设计要求 (1)1.2 设计目的 (1)第二章设计原理 (2)2.1框图及基本公式 (2)2.2负反馈对各项性能指标的影响 (2)2.3放大电路的幅频特性 (4)第三章计方案及选定 (5)3.1反馈方式的选择 (5)3.2电路的确定 (5)3.3 放大管的选择 (5)3.4电容的选择 (5)第四章两级放大电路设计 (6)4.1第一级放大电路 (6)4.2 第二级放大电路 (7)4.3负反馈放大电路的设计 (8)第五章整体设计及工作原理 (10)5.2 估算A值 (10)5.3放大管的选择 (10)第六章两级放大电路的检测 (11)6.1分析多级负反馈放大电路 (11)元器件清单 (15)实验结论 (16)心得体会 (17)参考文献 (18)附录 (19)第一章 设计要求与目的1.1设计要求设计一个负反馈放大器,具体指标如下:(1) 全部采用分立原件。
(2)电压放大倍数50,3,60u H L A f MHz f Hz ≥==。
1.2 设计目的(1)初步了解和掌握负反馈放大器的设计、调试的过程。
(2)能进一步巩固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
(3)了解负反馈放大器的工作原理。
(4)了解并掌握负反馈放大电路各项性能指标的测试方法。
(5)加深理解放大电路中引入负反馈的方法和负反馈对放大器各项性能指标的影响。
第二章 设计原理2.1框图及基本公式图2-1负反馈放大电路原理框图图中X 表示电压或电流信号;箭头表示信号传输的方向;符号¤表示输入求和,+、–表示输入信号 与反馈信号是相减关系(负反馈),即放大电路的净输入信号为:id i f X X X =-基本放大电路的增益(开环增益)为:/o id A X X =反馈系数为:/f o F X X =负反馈放大电路的增益(闭环增益)为:/f o i A X X =2.2负反馈对放大器各项性能指标的影响负反馈的电路形式很多,但就基本形式来说,可以分为4种:即电流串联负反馈;电压串联负反馈 ;电流并联负反馈;电压并联负反馈。
模电负反馈放大电路课件

2、电压反馈或电流反馈需观察放大器的输出回路(反馈网络 的输入端);可设想将输出电压短路,若输出电压短路后反
馈信号仍然存在则是电流反馈,否则是电压反馈。
VCC
VCC
RC
ui
T1
至下级
输
入
端
RE
RC
uO
Rf
输出端
RE
3、串联反馈或并联反馈需观察放大器的输入回路(反馈网络 的输出端),若反馈网络直接并联在输入端,则为并联反馈; 否则是串联反馈。
交直流正负反馈判断—瞬时极性法,典型例
+UCC
+VCC
Rc
C2
C1
+
-
VT
+
+
RL uO
ui
-
-
交直流负反馈
Rc
Rb
C1
-
C2 +
VT
+
+-+
RL
ui
Re
-
-
负反馈
反馈的分类及其判断方法
• 电压反馈:反馈量取自输出电压
– 放大器、反馈网络、负载在取样端并联 – 令Uo或RL=0,反馈量为0
• 电流反馈:反馈量取自输出电流
电压串联负反馈
+Ucc
+
ui
Rb1 Rc1
C1
+ ubeRe
- C2
T1
Ce1
u1f Re
Rb21 Rc2
+ C3
+
-
T2
Re2 Rb22
RL uo Ce
2
–
–
Rf
Cf
Fu
Uf Uo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报告书课题名称姓名学号院、系、部专业指导教师201 年月日多级负反馈交流放大器的电路设计彭佳伟(湖南城市学院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湖南益阳,41300)1.设计目的(1)进一步掌握放大三极管的使用方法;(2)进一步掌握中放大电路和反馈网络的设计思想。
2.设计思路(1)从原理出发选定设计方案;(2) 设计采用负反馈网络电路和采用三级放大电路; (3)确定各级参数。
3.设计过程(1)电路设计方框图及功能描述图1 负反馈放大电路的基本框架(2)电路的设计如图2所示是一个三级放大电路,信号从输入级经电容耦合与一级放大电路的基极相连,放大后从集电极输出直接和下一级放大电路的基极相连。
发射极的电阻和旁路电容保证了电路对交直流的反馈,集电极的电阻提供合适的静态工作点。
信号经二级放大电路放大后由集电极输出经电容耦合后与下一级电路相连。
同时电阻Rb1与上级电路形成电流并联负反馈,Rc2稳定该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
第三级为共集电极放大电路,所以信号由发射极输出经电容耦合作用与负载同时 R f3级放大电路形成电压串联负反馈使整个电路稳定=基本放大电路反馈网络输入信号净输入输出信号反馈信C410µFRc115kΩR23.3kΩRb151kΩRf251kΩRE22.2kΩRE12kΩRF151kΩQ1D42C1Rc26.8kΩRb3213kΩQ2D42C1CE2100µFCf 10µFRF35.1kΩQ3D42C1C3100µFRb3122kΩRe32kΩCE1100µFRL 1kΩVCC12VC110µFC210µF图2 多级负反馈式放大电路(3)确定第一级电路的参数电路如图3示为了提高输入电阻而又不致使放大倍数太低,应取E1I =0⋅5mA ,并选1β=50,则b e 1r ='be1r +(1+1β)E1T I U =300+(50+1)5026⋅Ω⋅≈95K 2利用同样的原则,可得'c1be11F11be1c1'1u1R r R )1(r R A ⋅≈++⋅=βββ⎪⎪⎪⎪⎭⎫⎝⎛⋅+F 1be 11R r11β为了获得高输入电阻,而且希望u1A 也不要太小,并与第二级的阻值一致以 减少元器件的种类,取Ω=51R F1,Ω⋅=3K 3R c1',Ω=15K R c1。
选1V U E1=,951050501R I 1R F1E1E1⋅=⋅-⋅=-=K Ω,选Ω=2K R E1。
通过上式分析由此可得51010701122I U U R B1B1E2B1=⋅⋅+-⨯⋅=-=)(K Ω选51K 。
为了确定去耦电阻1R 再利C410µFRc115kΩR23.3kΩRb151kΩRf251kΩRE22.2kΩRE12kΩRF151kΩQ1D42C1Rc26.8kΩQ2D42C1CE2100µFCE1100µFC110µF图3 第一级放大电路用Ω⋅=1K 3R 1,取1R 为Ω⋅3K 3。
为了减少元器件的种类,1C 选用10F μ,F 100C C E2E1μ选用及,均为电解电容。
(4)确定第二级的电路参数为了稳定放大倍数,在电路中引入,R F2如图4示,一般取几十欧至几百欧。
由于希望这一级的电压放大倍数大些,故取较小的F2R =51Ω,由此可求出这级的u2A =22C2*2)1(R F be R r ββ++,=⎪⎪⎪⎪⎭⎫⎝⎛⨯+⨯≈⎪⎪⎪⎪⎭⎫⎝⎛⨯++⨯F 2be22'C2be22F 2be22'C2be2R r 11R r R r 111r R ββββ选E2I =1mA ,2β=50,则()Ω≈++=++=63K .1I 26)150(300I U 1r r E2E2T 2bb2be2'β,又由此可以解得=C2'R 3.35K Ω。
再利用C2'R =C2'R ∥L2R 代入L2R =6.6K Ω,则3.35=C2C2R 6.6R 6.6+⨯选CE2U =3V ,C2I =1mA,则由Vcc=()CE2E2F2C2C2U R R R I +++可得3)R 051.08.6(112E2+++⨯=Rf251kΩRE22.2kΩRc26.8kΩQ2D42C1CE2100µFC210µF图4 第二级放大电路由此可以得出。
取Ω=Ω=2K .2R ,15K .2R E2E2第二级的输入电阻()Ω=⨯+=++=23K .4051.05163.1R 1r r F22be2i2β (5)输出级的计算由于输出电压U O =1v (有效值),输出电流I O =1mA (有效值),故负载电阻R L =U O /I O =1K Ω,在射级输出器中,一般根据R E =(1~2)R L 来选择R E ,则R E3=2,R ’L =2,R L ’=R E3//R L ’=667。
在图5中,I cmin =1mA ,Ucmin =1v ,可以求出I E3=3.12mA ,Vcmin=Ucmin+U LP +R E3⨯I E3= 1+1.4+3.12⨯2=8.64V 式中,U LP 是输出负载的电压峰值。
为了留有余量,取I E3=3.5mA,Vcc=12v ;由此可以求出U E3=R E3⨯I E3=3.52⨯=7V . 为了计算31B R 及32B R ,首先要求出3B U 及3B I ,由图4可知,UB3=U E3+U BE3=7+0.7=7.7V 。
选用3β=50的管子,则I BE3=0.07mA=70μA ,选用I RB =(5~10)I B3=0.35~0.7mA,为了提高本级输入电阻,取I R3=0.35mA ,则得取32B R =13K Ω,由此可以求出输出级对第二级的等效负载电阻约为R L2 =3i r≈6.6K Ω。
由于有三级电容耦合,根据多级放大器下限,截止频率的计算公式f L=1.1f f f 2L32L22L1++假设每级下限频率相同,则各级的下限频率应为f'L=31.1f L 15≈Hz 为了留有余地, 忽略第二级的输出电阻,则≈2C 10F μ的电解电容器,由于10AF 1=+,又已知A=1000,则F=0090⋅可选用≈3C 100F μ的电解电容器,Ω⋅Ω⋅=1K 5,5K 5R F3选,F 10C 4μ选用电容器。
Rb3213kΩQ3D42C1C3100µF Rb3122kΩRe32kΩRL 1kΩC210µF图5 输出放大电路4.仿真及其结果分析(1)根据电路设计图在仿真软件Multisim11.0中进行仿真。
(2)仿真结果及结果核算a.由电压增益公式可得第一级129)1()//()1(1'11211'111'11⋅=++=++=F be i c F be L u R r r R R r R A ββββ 则可以求出Au=Au1Au2Au310001136>=; b.输出电阻为Ω=81o r ,故得Ω⋅=+=181AFr r oof ; c.输入电阻为r Ω⋅=K i 555,总输入电阻Ω>Ω⋅==K K R r r B i if 20626//1.所以都满足条件.C410µFRc115kΩR23.3kΩRb151kΩRf251kΩRE22.2kΩRE12kΩRF151kΩQ1D42C1Rc26.8kΩRb3213kΩQ2D42C1CE2100µFCf 10µFRF35.1kΩQ3D42C1C3100µFRb3122kΩRe32kΩCE1100µFRL 1kΩVCC12VV1311 Vrms50 Hz 0°C110µFC210µF图6 多级负反馈放大电路仿真电路(3)结果分析图7 输入电压与输出电压如图7所示是输入电压与输出电压,可知输入电压为9.735mv ,输出电3.354v ,Uo=3.345v ≥1v 其指标都达到了设计要求,所以设计是合理的。
5.总结与体会这次课程设计让我认识到自己对所学知识掌握得不牢固,设计起来非常的吃力。
另一方面,我也懂得了不仅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进行了深入理解,同时也明白了实践的重要性。
要想设计出一个较好的电路,光靠书本上的知识还远远不够,要结合实际情况全方面的去思考,经过多次不断修改验证后使其达到需要的性能指标。
课程设计不仅是一门任务,更多的是教会我们怎样灵活运用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培养我们善于调查研究,勤于创造思维,勇于大胆开拓的自主学习和工作作风。
6.参考文献[1].康华光.电子技术基础(模拟部分)[M].高等教育出版社;[2].王成安.模拟电子技术(实训篇) [M].大连理工出版社;[3].赵春华.电子技术基础(仿真实验)[M].机械工业出版社;[4].胡宴如.模拟电子技术[M].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