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治疗肠息肉技术(EMR ESD APC等)
内镜下消化道息肉切除emresd术

内镜下消化道息肉切除E M R E S D术-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内镜下消化道息肉切除/EMR/ESD术操作:在(镇静/咽部局麻/静脉麻醉/静脉麻醉+气管插管),内镜下进行(高频点凝切除治疗/黏膜切除治疗(EMR)/黏膜下层剥离术治疗(ESD))风险:1.胃肠道准备所造成的水电解质紊乱、低血糖等并发症。
2.药物不良反应、麻醉意外。
3.局部损伤:咽喉部、胃肠粘膜损伤、食管粘膜撕裂等。
4.消化道出血。
5.消化道穿孔。
6.心脑血管意外。
7.部分患者治疗前因诊断需要需加做超声内镜检查。
8.少数患者由于前次检查活检等原因,病变缩小无须电切治疗或病变已自行脱落而无须治疗。
9.部分病例由于客观原因造成切除标本无法取出送病理检查。
10.因各种原因(如患者疾病原因、解剖异常等)不能完成治疗或一次性完成治疗。
11.术后组织病理为癌,并有浸润性,需要外科手术治疗。
12.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肝肾功能不全等疾病或者有吸烟史,以上这些风险可能加大,或者在术中或术后出现相关的病情加重,甚至死亡。
13.其他。
(以上内容为医师所告知患者的病情、所需手术/操作/治疗及其风险。
)相关替代治疗方案:外科手术治疗。
相关替代治疗方案的风险:外科手术治疗:优点:可以完整的切除病变组织,部分病例可以根治。
缺点:(1)手术创伤大,住院时间长;(2)费用相对要高;(3)并发症相对多。
患者声明:1.医生已向我解释内镜下消化道息肉切除/EMR/ESD术相关内容。
2.我已了解内镜下消化道息肉切除/EMR/ESD术相关风险,以及这些风险带来的后果。
3.我同意授权操作相关医生根据术中情况选择下一步或其他治疗方案。
4.我了解当内镜下消化道息肉切除/EMR/ESD术过程中出现针刺伤时,可能会抽取患者血样进行特殊化验。
5.我确认所提供之患者信息准确无误并且无所保留。
6.我确认本人具备合法资格签署本同意书。
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治疗肠息肉的护理体会

1122018 年第 5 卷第 49 期2018 Vol.5 No.49临床医药文献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临床护理·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 )治疗肠息肉的护理体会孙 慧(泰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江苏 泰州 225321)【摘要】报道经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 )治疗肠息肉的配合及护理体会。
完善术前准备,术中与医生默契配合、熟练的技巧,术后细致的病情观察以及饮食、运动等的指导是保证EMR 手术治疗扁平或亚蒂息肉成功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 );肠息肉;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8.49.112.02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 )主要用于治疗胃肠道扁平或亚蒂息肉等,是在息肉电切术、粘膜下注射以及钛夹止血术等内镜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其效果好、易操作、安全性高,已逐渐在临床推广普及[1]。
EMR 的顺利进行,疗效满意与否,与护理人员的配合是密不可分的。
收集我院2017年3月~7月行肠息肉EMR 的患者25人,年龄在38~70岁之间,平均年龄56岁。
其中男18例,女7例;多发性息肉13例,单个息肉12例。
现将肠息肉EMR 的护理配合报告 如下。
1 术前护理1.1 心理护理术前向患者解释EMR 治疗的经过及术中可能出现的不适症状,通过介绍以往成功的病例,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使之以最佳状态配合治疗。
告知病情,包括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情况,签署术前知情同意书,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医疗纠纷的发生。
1.2 检查积极完善血常规、血型、凝血功能等各项辅助 检查。
1.3 器械及药物的准备电子肠镜(OLYMPUS CF-H260AL ),透明帽(OLYMPUS D-201-10704),注射针(OLYMPUS N M -200U -0423)电圈套器(O LY M P U S S D -240U-25),钛夹释放器(OLYMPUS HX-110UR ),钛夹(OLYMPUS HX-610-135L ),1:10000肾上腺素生理盐水+靛胭脂混合液等。
息肉内镜切除的方法有哪些

息肉内镜切除的方法有哪些
常见的息肉内镜切除方法有以下几种:
1. 经内窥镜黏膜切除术(EMR):通过内镜将切除术直接施行在息肉上,常用于较小的息肉。
2. 剥离术(ESD):通过内镜将息肉的黏膜和深层组织一并切除,适用于较大或有浸润的息肉。
3. 多极切除术(MPR):通过内镜配备的多个电切、凝结功能进行切除,适用于具有不同形态或大小的息肉。
4. 剪切内镜切除术(EMRC):通过内镜配备的切割夹进行切除,适用于扁平或腺瘤性息肉。
这些方法的选择取决于肠道息肉的大小、形状、位置以及良性或恶性程度等因素。
其中,EMR是最常用的切除方法,而ESD适用于需要完整切除息肉及深层组织的情况。
在实际操作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并选择最适合的方法进行切除。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区别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内镜下黏膜切
除术(EMR)区别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和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是两种常见的内镜手术。
ESD是一种先进的技术,通过使用
高频电刀和专用器械,在内镜下逐步剥离胃肠道病灶及其下方正常的粘膜下层,以达到完整切除病灶的目的。
ESD是EMR
的发展,已成为治疗胃肠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有效方法。
对于像香菇一样有茎的小病变,可以简单地使用圈套器套住蒂部切除,这被称为息肉切除术。
对于像披萨一样平坦的较大病变,必须先在病变下方注射生理盐水抬起病变,再使用圈套器电切病变,这被称为黏膜切除术(EMR)。
然而,对于
超过2厘米的平坦病变,黏膜切除术只能通过分块切除的方法来进行,这可能导致病变的遗漏和复发。
因此,ESD逐渐发
展为更可靠的方法。
ESD有一些禁忌症,包括严重的心肺疾病、血液病、凝
血功能障碍、病变抬举症阴性以及缺乏无痛内镜条件的医疗单位。
对于状态较差的患者,不建议使用ESD治疗。
ESD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例如出血、穿孔、腹痛和
感染。
术中出血和迟发型出血是常见的出血类型,前者是由于局部黏膜抬举欠佳而导致的,后者则多发生在术后2周以内。
穿孔是ESD的常见并发症,治疗时应密切观察镜下图像和患
者的生命体征。
腹痛是ESD术后典型症状,可以通过常规剂
量质子泵抑制剂(PPI)治疗。
感染一般表现为体温上升、白
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升高,需要对症处理并使用抗生素。
总的来说,ESD是一种先进的内镜手术,比EMR更可靠,但也存在一些禁忌症和并发症需要注意。
内镜论文临床应用论文: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治疗大肠广基息肉的临床应用

内镜论文临床应用论文: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治疗大肠广基息肉的临床应用【摘要】目的总结评价内镜下粘膜切除术治疗结直肠无蒂息肉的疗效。
方法收集分析我院73例患者,81个位点的结直肠无蒂息肉临床资料,采用内镜下粘膜切除术治疗,并对所有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术后1、3、6、12个月和长期结肠镜随访复查。
结果所有患者(100%)完整切除,术后1年复查中未发现残留息肉组织,1例切除时已经癌变患者术后3年随访未发现复发和转移,2例患者术后疤痕脱落出血经内镜下止血后停止出血,未发现穿孔和其它并发症。
结论内镜下粘膜切除术是治疗结直肠无蒂息肉的安全和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内镜粘膜切除术无蒂息肉随着放大内镜技术的成熟、染色内镜的广泛开展及对内镜下早癌认识的提高[1],结肠癌起源于结肠腺瘤这一观点目前已被广泛接受[2]。
对于早期癌,内镜治疗与手术治疗有相同的效果[3~4]。
及时发现息肉、及时处理,即对息肉全瘤切除及全瘤活检,这对预防腺瘤恶变,早期发现癌前病变,早期治疗,对降低大肠癌的发生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目前对结直肠息肉的治疗原则:首选内镜下切除。
但是经内镜切除大的无蒂结直肠息肉比较困难,而且容易发生结肠穿孔和出血,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是国外近10年来发展起来的诊治消化道扁平病灶的一项新技术,自2000年3月至2009年6月,本院消化内镜中心对73例大肠广基息肉行肠镜下粘膜切除术emr,取得良好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患者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73例,其中男39例,女34例,年龄35~87岁,平均61.3±9.7岁,将2.0cm53颗,均执行分次切除。
全部81个病灶取到组织送病理检查,证明完全切除81个,完全切除率为100%。
2.2 病理及预后:腺瘤性息肉17例(23.3%),混合性腺瘤20例(27.4%),绒毛状腺瘤35(47.9%)例,1(1.3%)例癌变。
除2(2.7%)例术后3d继发性出血,经氩气刀电凝或局部注射1:10000肾上腺素处理后成功止血,没有发生穿孔,所有病例均无严重不良并发症发生。
内镜下胃肠息肉手术后出院健康教育

遵义医学院附属第五(珠海)医院
大肠(胃)镜下介入治疗术后注意事项出院教育
您所接受的镜下介入治疗是大肠(胃)的镜下①息肉摘除术;②病灶粘膜切除术(EMR);③氩离子束凝固术(APC);
以下事项请您注意:
(1)建议住院观察五至七天,补液、抗炎、止血及对症治疗。
二周内少食多餐,进易消化饮食。
(2)禁食一天,流食五至七天。
(3)如果您使用了镇静剂,请您务必不要自己驾车,要由他人护送。
(4)二周内不能饮酒,避免大量运动及体力活动,避免泡热水澡;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
(5)二周内不能服用抗凝剂及解热镇痛剂,以避免发生出血。
(6)如果出现严重腹痛、呕吐、便血、发烧等症状,请及时来院就医。
(7)取活检的患者,请取得病理结果后于管床医生处咨询。
(8)如果您有任何疑问或意见,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
精美文档 1。
内镜下肠息肉治疗

收器、尼龙套、尼龙套释放器、氩气刀、氩气电 极、注射针、透明帽等。
• 病人准备:术前检查出凝血四项及心电图;肠道
息肉切除的患者需在术前一天进食清淡半流,口 服泻剂清洁肠道,如蓖麻油、可加用结肠水疗, 也可用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溶液,一般禁服甘露 醇。
息肉与癌变
• 对息肉的重视是因为可以发生癌变,特别
是肿瘤性息肉,癌变率较高,其中以绒毛 状腺瘤、家族性肿瘤性息肉病、Gardner综 合征、Turcot综合征为高。而错构瘤及非肿 瘤性息肉癌变较少,故临床上对肿瘤性息 肉病变要重视,应采取定期观察,避免漏 诊微小的早期癌。
肠道息肉切除的适应证
• 各种有蒂的息肉和腺瘤。 • 直径小于2cm的无蒂息肉和腺瘤。 • 多发性腺瘤和息肉,分布散在,数目较少。 • 对于消化道早期癌(指局限于黏膜及黏膜
缓泻剂。
• 术后3个月复查肠镜,一般术后1-3个月息肉切除处黏膜均
修复正常。
术后随诊的必要性
• 已发生肿瘤性息肉病变的病人,切除后再生肿瘤状息肉的
几率较高。
• 一次检查不一定能完全排除多发病变。 • 肿瘤性息肉属于结肠癌发病的高危人群。 • 对所发生的病变或漏掉的病变要及时进行治疗。 • 多发病变切除后又新生者占65.9%,单发病灶再生者
• 很多息肉病的患者并无明显的临床症状,部分患
者可出现腹痛、呕吐、粘液血便、肠梗阻等症状。
大肠息肉的病理分型
• 肿瘤性: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混合性
腺瘤、家族性多发性腺瘤病、Gardner综合 征、Turcot综合征
• 非肿瘤性:增生性息肉、炎症性息肉、错构
瘤性息肉、P-J息肉、幼年性息肉、 Cronkhite-Canada综合征)
迟发出血的原因有:电凝时间过长,创面溃 疡过大过深;高血压、动脉硬化或有凝血机制障 碍者,在焦痂脱落时血管内血栓形成不全,易引 起出血;术后活动过度,饮食不当,致使焦痂脱 落过早,引起创面损伤而出血。
结肠息肉3种内镜治疗方法的疗效对比

结肠息肉3种内镜治疗方法的疗效对比武阿丽;吴兵;张亚飞;周景丽;武舍舍;董蕾【摘要】目的:探讨结肠镜下不同方法治疗结肠息肉的疗效.方法:756枚结肠息肉行结肠镜下治疗,分别采用氩离子凝固术(APC)治疗378枚,高频电切术治疗115枚,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237枚.术后随访3月,比较3种方法的治愈率及术后并发症.结果:APC组(治愈率100%)、EMR组(治愈率96.7%)对于治疗扁平及浅表隆起的结肠息肉明显优于高频电切组(治愈率63.4%,P<0.01),而APC组和EMR 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高频电切组(治愈率94.5%)、EMR组(治愈率100%)对于治疗亚蒂隆起及有蒂隆起的结肠息肉明显优于APC组(治愈率74.5%,P<0.01);而APC组和EMR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PC治疗扁平及浅表隆起的结肠息肉疗效较好,但无法获取完整病变病理结果;高频电圈套器切除可应用于亚蒂及有蒂息肉.EMR对于治疗各种息肉均更加理想.【期刊名称】《陕西医学杂志》【年(卷),期】2013(042)002【总页数】3页(P214-216)【关键词】结肠息肉/治疗;结肠镜检查/方法;对比研究【作者】武阿丽;吴兵;张亚飞;周景丽;武舍舍;董蕾【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西安,710004;陕西省核工业215医院;陕西省核工业215医院;陕西省核工业215医院;西电集团医院;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西安,71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6.9目前对于结肠息肉(尤其是直径<2.0c m)的内镜下治疗多采用氩离子凝固术(APC)及经圈套器高频电切除术,为探讨结肠镜下治疗结肠息肉更为安全有效的方法,现将内镜下氩离子凝固疗法、内镜下高频电切术及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3种方法治疗结肠息肉的疗效,对比分析如下。
对象与方法1 对象 2010年9月至2011年10月我们共行电子结肠镜检查结肠息肉患者3748例,检出456例,总计1037枚;结肠息肉756枚,其中炎性息肉253枚,腺瘤503枚;男439枚,女317枚,男女性别比1.38∶1,年龄67±13.4(11~85)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镜下治疗肠息肉技术
肠息肉主要包括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和息肉病综合征。
其中,腺瘤性息肉、息肉病综合征与结肠癌密切相关,有研究显示内镜检出、切除腺瘤可使结直癌的发生减少76%~90%,下面就介绍几种内镜下清除肠息肉的技术。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
EMR常用于切除无蒂息肉,通过注射缓冲液到黏膜下层的空间,使上皮与底层组织分开,使病变分离。
EMR比单纯使用圈套器或电凝术切除病变更安全。
EMR通常用于<20mm 的息肉,这是因为用这种技术整块切除更大的息肉是有难度的。
然而用黏膜分片切除法(EPMR)对更大的息肉是可行的。
EPMR 先从病变周围注射液体使病变隆起,然后用圈套器分片将病变切除,先切除病变中央部,再切除残余病变。
EPMR对于结直肠大而无蒂的息肉是一种安全的方法,但是由于其高复发率应谨慎用于恶性息肉。
如果EPMR术后有残留的息肉组织,可用氩离子凝固术清除。
分片切除后3~6个月内应该复查病灶处有无残余息肉组织。
EMR的适应证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适应证各国并不统一,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医院、医生掌握的适应证也不完全一样。
首先要获得组织标本用于常规活检未能明确诊断的黏膜下病变的病理学诊断;其次切除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无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较浅、采用可以完全切除的消化道早癌均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适应证。
但临床实际应用过程中,判断准确、可操作性强的绝对适应证标准还有争议。
日本食管协会制定的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食管癌的绝对适应证为:病灶局限于m1、m2层、范围<2/3食管周长、长度<30mm,病灶数目少于3-4个;相对适应证为:病灶浸润至m3、sm1,直径30 ~50mm,范围≥3/4食管周长或环周浸润、病灶数目5~8个。
根据日本胃癌学会编写的《胃癌治疗指南(2004年4月版)》规定,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手术适应证为:(1)病理类型为分化型腺癌;(2)内镜下判断癌组织的深度限于黏膜层(m);(3)病灶直径<2c m;(4)病变局部不合并溃疡,以上4个条件需同时具备。
近年来,随着内镜设备、附件的改进和内镜技术的提高,治疗的适应证有所放宽,经常根据新的研究结果而修正。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
ESD是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技术,是指利用各种电刀对>2cm病变进行黏膜下剥离的内镜微创技术。
该技术可实现较大病变的整块切除,并提供准确的病理诊断分期。
ESD相对于EMR而言,可最大限度地减少肿物的残留和复发。
ESD通常应用>20mm、非颗粒样侧向发育病变。
ESD相对于传统的分片黏膜切除术来说是一种复发率低、可获得更好的病理标本的技术。
ESD的不足是穿孔率高、过程耗时。
由于ESD有较高的技术困难和常见并发症,结直肠的ESD应该在高水平的内镜中心执行。
ESD适应证
目前对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的指征仍存争议。
目前早期胃癌比较公认的内镜黏膜下层剥离术指征为:
(1)分化型黏膜内癌,无溃疡形成时无论肿瘤大小;
(2)分化型黏膜内癌,有溃疡形成时肿瘤直径≤3cm;
(3)黏膜下SM1浸润分化型癌,肿瘤直径≤3cm;对于食管病变,局限于黏膜层M1、M2者、M3或SM1病变表面直径不超过2.5cm者、无淋巴管侵犯且黏膜固有层浸润深度≤200μm者可考虑内镜切除治疗;对于结直肠病变,内镜黏膜下层剥离术指征为直径>2cm的肿瘤,其腺管开口分型表现为ⅢL、ⅢS、Ⅳ或轻度Ⅵ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或微小黏膜下浸润癌)。
我们认为:食管早癌适应证为:(1)病灶直径1cm以上,非全食管;(2)病灶数目不限;(3)病灶浸润深度为M3或SM1;(4)无淋巴结转移证据。
胃早癌的适应证:(1)病灶直径1cm以上,非全食管;(2)病灶数目不限;(3)病灶浸润深度为M3或SM1;(4)无淋巴结转移证据;(5)病理类型为分化型腺癌。
结肠早癌适应证为:(1)病灶直径1.5cm以上,非全食管;(2)病灶数目不限;(3)病灶浸润深度为M3或SM1;(4)无淋巴结转移证据;(5)病理类型为分化型腺癌。
氩离子凝固术(APC)
APC是一种非接触性凝固技术,通过电离的氩离子体,对病变组织发挥凝固作用,术中伸出内镜头端至病灶上方0. 3~0. 5cm 处,以
每次1~3s的时间施以氩离子凝固治疗,治疗后病变泛黄、泛白甚至变黝黑,治疗的次数根据息肉的大小、位置等情况而定。
APC治疗息肉最大的优点是不易出现穿孔,这是由于其凝固深度有自限性,一般≤3mm,其次是氩离子束可以自动导向需治疗的组织表面,可以进行轴向、侧向和自行逆向凝固。
缺点是APC术一种毁灭性治疗,不能取得完整的组织标本。
APC适用于扁平、广基息肉,尤其是不易进行圈套治疗的息肉。
此外,APC联合高频电切可有效根除无蒂或粗蒂大息肉,并且,APC 可以安全、有效地处理结直肠息肉,高频电切术后残基,能够有效地降低息肉的复发。
活检钳息肉切除术
活检钳息肉切除术包括冷活检钳息肉切除术和热活检钳息肉切除术。
冷活检钳通常用于微小、无蒂息肉的切除。
在常规肠镜检查中发现的绝大多数息肉是微小息肉(≤5mm)或小息肉(6~9mm)。
冷活检钳由于其应用广泛、设备使用方便、易于操作、可轻松处理难以圈套小息肉等特点而具有很大的优势。
与圈套器息肉切除法相比,冷活检钳对
术者和助手的协调性要求低,而且避免了与电凝有关的并发症和切下的样本被烧灼。
另外,在一些操作困难的肠腔位置,活检钳更适用,因为活检钳比圈套器更易操作。
冷活检钳的缺点是会有不完整的息肉切除率,随之而来的是息肉复发率和结肠癌发生率的增加。
不完整切除的原因可能是第一次钳夹息肉后出血导致视野模糊,遮盖了息肉的剩余部分,增加了息肉残留的风险。
圈套器息肉切除术
传统的息肉切除术即热圈套器息肉切除,冷圈套器息肉切除术与传统息肉切除术区别是手术过程中没有使用高频电流,两种方法各有其优缺点。
冷圈套器适合病变面积小的息肉,病变大时术中创面大,易出血,同时也不利于息肉的根除,当冷圈套器无法完整切除或出现并发症时,还应该追加高频电切除或其他方法进行处理。
用冷圈套器切除小息肉并发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的概率小。
肠镜下息肉切除术是一种能显著降低结直肠癌风险并且正在不断发展的治疗措施。
冷圈套息肉切除是对小或微小息肉最好的办法,活检钳清除只能用于极小的息肉,热圈套或热活检钳对这些病变已经不再优先选用,内镜
下清除大的病变可以选择EMR或ESD,这两种方法的成功率高,并发症的发生率在可接受范围内,减少了外科手术的必要性。
>20mm的息肉优先用EPMR和ESD。
参考文献:
[1]史晓晓, 郑松柏. 老年人胃底腺息肉的研究进展[J]. 中华老年病研究电子杂志, 2017, 4(1).
[2]杨振, 张呈艳, 吴战军. 胃息肉的临床病理特点、发病机制与诊治的研究进展[J]. 国际消化病杂志, 2015 (4):266-269.
[3]杨雪, 雷蕾, 邱春华. 胃息肉的临床、内镜特征和病理特点分析[J].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15, 24(2): 204-207.
[4]郑艳侠, 师聪, 龙丽辉,等. 胃息肉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J]. 国际消化病杂志, 2017, 37(4):252-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