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模顶出系统

合集下载

塑胶模具设计顶出系统

塑胶模具设计顶出系统
套筒 4.頂出塊 5.脫料板 6.斜銷 7.氣頂 。
頂出系統
在设计顶出系统时应遵守下列原则: (1). 为使制品不致因顶出产生变形﹐破裂,穿孔等,推力点应作用在制品能 承受力最大的部位,即刚性好的部位,如筋部,突缘,壳体形制品的壁缘等处. (2). 为避免顶出痕迹影响制品外观,顶出装置应设在制品的隐蔽面或非装饰 表面.对于透明制品尤其要注意顶出位置及顶出形式的选择. (3)﹑頂出行程一般在制品脫離模具5~~10mm﹐對于簡單﹑大型的制品可 頂出行程是制品深度的2/3。 (4)﹑回位杆(RP) ﹕在頂杆頂出制品后﹐其頂端會高出模穴許多﹐避免在 下次合模前撞壞模仁﹐必須有保護機構﹐所以設置回位杆(RP)﹐也可設置 拉回機構和彈簧助其復位。 (5)﹑頂杆端面一般會高于模穴面0.05~~0.1mm,以免塑胶上留有顶杆突起 痕迹,但也要依产品情况而定。 (6)﹑有内模镶件的模具,顶杆离镶件边缘不得小于0.80MM.顶杆离运水的 边缘不得小于3MM. (7)﹑顶杆在模仁里的配合长度应小于2D(D<6MM.D为顶杆直径),对于大型 模具不大于1.5D. (8)﹑顶杆的大小根据成品的大小来确定,原则上宁多勿少,直径宁大勿小.
脫料板
頂出系統
6.斜銷 當成品中使用斜銷較多且其它地方不易排頂針時就 可直接用斜銷來頂出成品。用斜销顶出时(特别是较 大的斜销)应考虑产品是否会沾斜顶.并采取相应的措 施预防.
斜銷
頂出系統
7.氣頂 。 氣頂出方式不論是在公模部份或母模部分,其頂出都很方便,不 需要安裝推板.在頂出過程中整個制品的部均受同樣地的壓力,所 以即便是軟的塑料,也可以在不發生變形的條件下脫離模具,通常 氣頂出要求脫模斜度最小大於2∘,所以對於形狀復雜需要較大脫 模力的制品,則無法滿足其要求。

注塑机的七大系统及作用

注塑机的七大系统及作用

注塑机的七大系统及作用注塑机/通常由注射系统、合模系统、液压传动系统、电气掌控系统、润滑系统、加热及冷却系统、安全监测系统等构成。

下面我们分别来看看它每个系统是什么结构,又有什么样的作用呢。

(1)注射系统注射系统的作用:注射系统是注塑机zui重要的构成之一,一般有柱塞式、螺杆式、螺杆预塑柱塞注射式3种重要形式。

目前应用zui广泛的是螺杆式。

其作用是,在注塑料机的一个循环中,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将肯定数量的塑料加热塑化后,在肯定的压力和速度下,通过螺杆将熔融塑料注入模具型腔中。

注射结束后,对注射到模腔中的熔料保持定型。

注射系统的构成:注射系统由塑打扮置和动力传递装置构成。

螺杆式注塑机塑打扮置重要由加料装置、料筒、螺杆、射嘴构成。

动力传递装置包括注射油缸、注射座移动油缸以及螺杆驱动装置(熔胶马达)。

(2)合模系统合模系统的作用:合模系统的作用是保证模具闭合、开启及顶出制品。

同时,在模具闭合后,供予以模具充足的锁模力,以防范熔融塑料进入模腔产生的模腔压力,防止模具开缝,造成制品的不良现状。

合模系统的构成:合模系统重要由合模装置、调模机、顶出机构、前后固定模板、移动模板、合模油缸和安全保护机构构成。

(3)液压系统液压传动系统的作用是实现注塑机按工艺过程所要求的各种动作供给动力,并充足注塑机各所需压力、速度、温度等的要求。

它重要由各自种液压元件和液压辅佑襄助元件所构成,其中油泵和电机是注塑机的动力来源。

各种阀掌控油液压力和流量,从而充足注射成型工艺各项要求。

(4)电气掌控系统电气掌控系统与液压系统合理搭配,可实现注射机的工艺过程要求(压力、温度、速度、时间)和各种程序动作。

重要由电器、电子元件、仪表、加热器、传感器等构成。

一般有四种掌控方式,手动、半自动、全自动、调整。

(5)加热/冷却系统加热系统是用来加热料筒及注射喷嘴的,注塑机料筒一般采纳电热圈作为加热装置,安装在料筒的外部,并用热电偶分段检测。

热量通过筒壁导热为物料塑化供给热源;冷却系统重要是用来冷却油温,油温过高会引起多种故障显现所以油温必需加以掌控。

模具n种顶出结构解说

模具n种顶出结构解说

在注射动作结束后,塑件在模内冷却定型,由于体积收缩,对型芯产生包紧力,当其从模具中推出时,就必须克服因包紧力而产生的摩擦力。

对于不带通孔的筒、壳类塑料制件,脱模推出时还需克服大气压力。

在注射模中,将冷却固化后的塑料制品及浇注系统(水口料)从模具中安全无损坏地推出的机构称为脱模机构,也叫顶出机构或推出机构。

安全无损坏是指脱模时塑件不变形,不损坏,不粘模,无顶白,顶针位置位不影响塑件美观。

1. 注射模的脱模机构包括:1、顶针,司筒,推板,推块等推出零件;2、复位杆,复位弹簧及顶针板先复位机构等推出零件的复位零件;3、顶针固定板和顶针底板等推出零件的固定零件;4、高压气体顶出的气阀等配件;5、内螺纹脱模机构中的齿轮,齿条,马达,油缸等配件。

脱模机构的动作方向与模具的开模方向是一致的。

2. 脱模机构分类塑件顶出方法受塑件材料及形状等影响,由于塑件复杂多变,要求不一,导致胶件的脱模机构也多种多样。

按动力来源分,脱模机构可分为三类:(1)手动推出机构指当模具分开后,用人工操纵脱模机构使塑件脱出,它可分为模内手工推出和模外手工推出两种。

这类结构多用于形状复杂不能设置推出机构的模具或塑件结构简单、产量小的情况,目前很少采用。

(2)机动推出机构依靠注射机的开模动作驱动模具上的推出机构,实现塑件自动脱模。

这类模具结构复杂,多用于生产批量大的情况,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推出机构,也是本章的重点。

它包括顶针类脱模,司筒脱模,推板类脱模,气动脱模,内螺纹脱模及复合脱模。

(3)液压和气动推出机构一般是指在注射机或模具上设有专用液压或气动装置,将塑件通过模具上的推出机构推出模外或将塑件吹出模外。

按照模具的结构特征分,脱模机构可分为:一次脱模机构、定模脱模机构、二次或多次脱模机构、浇注系统水口料的脱模机构、带螺纹塑件的脱模机构等。

3. 对脱模机构的要求模具打开时,塑件必须留在有顶出机构的半模上。

由于注射机的推杆在安装后模的一侧,所以注射模的顶出机构一般在后模。

(完整版)塑胶模具顶出系统

(完整版)塑胶模具顶出系统

1、顶针分类:1)圆顶针 ①单节式,直径在2以上;②双节式,直径在2以下;
2)扁顶针
形等等。
3)异形顶针:截面不为圆形也不为方形,为其它形状,如三角形,半圆
1)圆顶针:单节式,双节式。直径有很多,可以从0.5到很大。标准生产厂家可 以用0.1作为增量,也就是说直径可以从0.6、 0.7 、0.8 、0.9、 1 、1.1、1.2 、1.3 、1.4 等等。一般情况下,当直径小于2毫米时请尽可能采用双节式的圆顶针,有利于强度的提 高。
仁产生很大脫 模力.为使成品易于脫模使用顶出块配合 顶针的顶出结构,L段为逃料以减小顶出回位时与模仁 的磨损.
此側壁太深
• 7.5 顶出装置的种类四
• (2) 对于此类框架状成品,不易排顶针, 当顶出力不平衡时成品会变形,故采用整 整式顶出块.
7.7.1 顶板顶出 顶板顶出适用于筒形塑件,薄壁容器以及
7.8.2 气顶
密封圈
90° ~120
空 氣
7.9 急回机构一 在某些模具中,由于成品结构決定顶出装置与滑块等
抽芯机构发生干涉,导致无法順利合模,改善此种狀况必须 安装急回机构使顶出杆在合模时先回复原位 . 如图所示未装急回机构,滑块与顶管相撞导致無法合模
7.9 急回机构一 如图所示已装急回机构,顶管提前回位可順利合模
頂出或在较浅侧壁侧面進行咬花處理. 4. 顶针配置时在允许范围內直径应尽量加大且为標準 规格品. 5. 每一套模具顶针直径尺寸不宜太多种,以减少加工 时工时换刀时间及出错机率.
7.4 顶出位置之选择二
此處側壁較淺 均分在PL以上 易脫模
PL
此處側壁很深 均分在PL以下 不易脫模 PL
若脫模力不均衡 應考慮在此面作 咬花處理

(完整版)塑胶模具顶出系统

(完整版)塑胶模具顶出系统

7.3 顶出行程之简介 7.3.1 顶出行程一般规
定被顶出的制品脫离模 5~10mm. 如右图所示
7.3.2 在成型一些形状简 单且脫模角度较大者的桶 形制品也可使顶出行程为 成品深度的2/3. 如右图所示
7.4 顶出位置之选择 一 1. 顶出机构的运动要准确,可靠,灵活,无卡死现象,机构 本身要有足夠的刚度和強度,足以克服脫模阻力. 2. 保证在顶出过程中塑件不变形,这是对顶出机构的最 基本的要求. 3. 冷却后由于塑料会对钢件产生收缩的应力,而有抱 紧的现象,在靠破孔两边成品肉厚強度最弱,应设置
7.9 急回机构二 7.9.1 利用弹簧片组合件急回机构
• 7.9 急回机构二 • 7.9.2 摇摆式急回机构
• 7.9 急回机构二 • 7.9.3 铰链式急回机构
7.10 顶针排布其它注意事項一 (1) 顶针布置时切不可与支撐柱、顶板导
柱、公模仁、公模板锁固螺钉及有拉回机构 之K.O孔相干涉.
前言 为了实现全自动化或者半自动化的机械生产,注塑模具的顶出系统在此作用上很重要. 顶出系统的构成:1、板子部分:模脚/下固定板/上下顶出板
2、固定螺丝部分:锁定模脚/上下顶出板 3、顶出设置:顶针/顶块/顶板/司筒 4、附助设置:KO孔
第一节 顶出样式 一、顶针顶出:材质,一般用好一点的材料:SKD61。
(2) 顶管布置时切不可与支撐柱、停止销、 K.O孔、上下顶板锁固螺钉, 公模板锁固螺钉 相干涉.
如下页:
7.10 顶针排布其它注意事顶二
回位杆 螺釘 彈簧
拉回機構 停止銷
頂管 螺釘 頂針
公模仁 公模板 支撐柱
頂出導杆 上頂出板 下頂出板 下固定板
各种罩壳形塑件的脫模顶出.这种顶出机构的 主要特点是顶出力均勻,平稳,顶出力大,塑件 不易变形,而且表面不留顶出痕跡,结构也比 顶管脫模机构简单,不需设置复位装置,合模

顶出系统的设计

顶出系统的设计

顶出系统的设计
一:顶出系统的概念
在注射成型的每一个循环中,塑件必须从模具中取出,完成取出这个动作的机
构称为顶出系统(又称脱模机构).
二:顶出装置的种类
(1):圆顶针
(2):方顶针(扁顶针)
(3):司筒(套筒)
(4):斜顶(斜销)
(5):推板(顶块)
(6):气顶
(7):双节顶针
三:顶出行程的确定
1.顶出行程一般规定在被顶出
成品脱离模具(5------10),顶出
行程最终取5的倍数.
2.在成形一些形状简单且脱模
角度较大的桶形产品时,可将
顶出行程确定为产品深度的2/3.
三:顶出系统的设计原则
1.顶出机构的运动要准确,可靠灵活,无卡死现象,机构本身要有足够的强度与刚度,足以克服脱模阻力.
2.保证塑件在顶出过程中不变形.顶出要平衡.
3.冷却后由于塑件会对模仁产生收缩应力,而有抱紧现象,在靠破孔的两边成品肉厚强度最弱,应设置顶针.
4.在成品垂直的壁厚正下方就设置顶针,便于脱模.
5.在”十字肋”下方应设置顶针,即可排气也可顶出.
6.在公模侧顶针时,需要注意模仁强度,顶针距模仁边最小距离为0.8
7.选择顶针时,在允许的范围内直径尽可能大,且是标准品.同一产品上的顶针不宜多类,为加工节约成本与时间.
8.小于3mm以下的顶针一定要做成双节顶针.。

模具六大系统简介

模具六大系统简介

模具六大系統模具六大系统1﹕支撑系统在成型较大制品时﹐由于两模脚之间的跨度较大﹐在较高的注射压力下﹐公模板可能会发生弯曲变形﹐从而造成成型缺陷﹐为解决这一问题﹐就需增加支撑的东西﹐常见的有﹕A.模脚B.支撑柱(SP)2﹕成型系统用于成型﹐常见的有﹕A﹑公﹑母模仁 B﹑滑块 C﹑斜销 D﹑入子3﹕导向系统为便顶出平衡﹐合模顺畅﹐通常使用一些导向定位的东西.常见的有﹕1.导柱(导向公﹑母模板)2.顶板导柱(导向顶出板)3.定位块4.RP4﹕顶出系统A.顶出销B.顶出块C.套筒D.剥料板E.气体顶出5﹕浇注系统注塑机喷嘴中熔融的塑料﹐经过主流道﹑分流道﹐最后通过浇口进入模具型腔﹐然后经过冷却固化﹐得到所需成品。

因此浇注系统主要包括以下三项﹕A.主流道B.分流道C.浇口6﹕温控系统热塑性塑料和部分热固性塑料注塑成型的过程﹐是将温度较高的熔塑料﹐通过高压注射进入温度较低的模具中﹐经过冷却固化﹐从而得到所需要的制品。

首先﹐从生产效率的角度来看﹐成型周期是成型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成型周期中50%~~60%的时间用来对制品的冷却﹐因此﹐冷却时间长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同时﹐制品应保证最好的尺寸稳定性﹐最小的变形量﹐最高的强度和韧性﹐最完美的外观﹐如何控制模具温度﹐使型腔和型芯保持在与被成型制质量量相适应的规定的温度范围之内﹐最大限度地消除絷应力﹐改善塑料的物理性能﹐得到高质量的制品﹐是模具冷却系统设计中的另一个重要环节。

模具冷却系统包括﹕冷却水温﹐模具温度控制器以及加热组件等。

它们工作的目地不仅仅是为使模具得到冷却﹐而且是要把在成型过程中﹐由于熔融塑料带给模具的高温不断地散发掉﹐使模具保持一恒定的温度﹐以便控制型腔塑料的冷却速度﹐从而提高制品的注塑性能和生产效率。

模具设计结构技巧公差隐含的成本要素注射成型制品不可能具有机械加工制品一样的。

虽然大多数人都意识到这一点,但还是常常被指定到无法达到的,或使具成本效益的生产变得不可能。

注射模具的结构组成

注射模具的结构组成

注射模具的结构组成
作者:请作者留言 来源:精细化工
上篇:模具设计基准
下篇:制品设计与模具设计的重点
根据模具中各个部件的不同作用,一套注射模可以分成以下几个部分:
1)内模零部件,赋予成型材料形状和尺寸的零件。

通常由Core (下模)Cavity (上模),镶件(镶针)等组成。

2)浇注系统:将熔融塑料由注射机射嘴引向闭合的模腔,一般由灌口主流道、分流道、浇口和冷料穴组成。

3)热交换系统:为了满足注射成形工艺对模具温度的要求(冷却或加热)需要对模具温度进行较精确的控制。

4)行位系统:当侧向有凸凹及孔时,在塑料被顶出之前,必须先抽拔侧向的型芯(或镶件),才能使塑胶产品顺利脱模。

5)顶出系统:实现塑胶产品脱模的机构,其结构形式很多,最常用的是顶针、司筒和推板等脱模机构。

6)导向定位部件,是保证动模与定模闭合时能准确对准、脱模时运动灵活,注射时承受侧向力的部件,常由导柱和导套及定位块、锥等组成。

7)排气系统:将型腔内空气导出的结构,如:排气槽及镶件配合时的间隙。

结构件:如模架板、支承柱、限位件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推杆应设在料厚最厚或收缩率较大之公模或镶件附近,需注意 模仁及镶块之强度。 3):推杆需合理分布,使产品顶出时受力均匀,以保证产品不变形。
4
注射模具之常见顶出方式
4):为避免推杆与侧抽芯发生冲突,侧抽芯之投影面积下面一般不 排布推杆,如果必需要设计推杆的,需考虑顶板复位机构。 5):推杆与推杆孔之配合间隙不能过大,过大会溢料,根据塑料的 不同,间隙有差异,一般单边间隙0.01~0.03mm。推杆需活动顺畅,
不能发生卡住现象。
6):推杆截面形状,应根据产品之几何形状而定,端面异形时,推 杆需在顶出板上定位防转动。
7):推杆一般分为圆柱推杆(圆顶针)、
双节推杆、扁推杆(扁顶针)三种。
5
注射模具之常见顶出方式
常见之顶出方式
2:推管(套筒)
推管适用于圆形空心产品或产品圆形部分之顶出,此 顶出机构顶出动作均匀可靠,产品上不会留处明显之痕迹。
推管一般与推杆联合使用,常用的形式有两种:单节
推管、双节推管
6
注射模具之常见顶出方式
常见之顶出方式
3:推板
推板一般适于于塑胶产品比较高,难于脱模的塑料产品,如罩
子、壳体、杯子等,有时,推板与推杆联合使用。 推板与模仁作动配合的部分,需有斜度,一般3~5度,以减少推
板与模仁侧壁之磨擦。
4:顶块:顶块是推板的一种变形形式。
2
注射模具之顶出机构设计要求
顶出机构之设计要求
产品脱模后,不能使产品变形,顶出的推力分面要均匀,推 力面积要大,推杆尽量靠近产品也模具粘力较大处。 产品顶出时,不能造成碎裂、顶穿、顶白等,推力应作用在 产品承受力较大之位置,如筋位、凸缘、壳体壁等。 顶出不能损坏产品之外观。透明产品,顶针排布需特别注意。 有些产品,客户指定某些位置(如透光面、防水面,)不能 有顶针印,顶针排布时需避开。
3
注射模具之常见顶出方式
常见之顶出方式
注射模常用的顶出方式有:推杆、推管、推板、顶块、斜顶等
1:推杆(顶针) 顶杆是使用最广泛的顶出机构,顶杆成本低、加工方便、滑动
阻力小、更换方便、脱模效果好、可以在产品任意位置配布。
推杆设计原则: 1):推杆不宜过细,需有足够之刚度和强度,能承受一定的推力,
一般推杆直径3~15mm,对于小于2.5mm之推杆,需用双节推杆。
注射模具顶出系统
课程内容: 注射模顶出机构之定义 注射模顶出机构设计要求 注射模常见顶出方式
1
注射模具出机构之定义
模具顶出机构之定义
产品注射成形后,一般情况下,成品粘附在公模仁上(倒灌模除 外),需利用注塑机的推出机构和模具的顶出机构将产品顶出,取出 产品。将塑料制品从公模上或母模内顶出来的机构即为顶出机构。
用蜗轮蜗杆或齿轮齿条之动作,转换为相应螺旋机构之转动,将产品 旋出。此类顶出属于复杂的顶出方式。
9
10
7
注射模具之常见顶出方式
常见之顶出方式
5:斜顶
斜顶是在产品顶出过程中,由于斜度作用,斜顶水平方向脱出
产 品之倒勾位置 。斜顶一般用于成形行程较小之产品内侧或侧面倒 勾,多用于卡勾(卡勾孔)成形。
脱出产品
α
8
注射模具之常见顶出方式
常见之顶出方式
6:螺旋顶出
有些产品有内螺纹或螺旋齿,需用到螺旋顶出,螺旋顶出是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