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的最新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艾滋病疫苗最新研究进展

艾滋病疫苗最新研究进展

艾滋病疫苗最新研究进展艾滋病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病毒感染,全球范围内造成了巨大的健康和经济负担。

虽然现有的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可以有效地控制HIV感染,但仍然没有可行的治愈手段。

因此,疫苗的研发一直被视为解决艾滋病问题的关键。

近年来,针对艾滋病疫苗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

本文将介绍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包括基于抗体和基因工程的疫苗策略。

抗体疫苗是目前研究的一个重点。

最近的研究表明,一种名为VRC01的单克隆抗体能够中和多种HIV毒株。

由此,研究人员尝试将这种抗体转化为疫苗以预防HIV感染。

他们通过对VRC01的基因进行改造,使其能够诱导人体产生大量的这种抗体。

早期的人体试验结果显示,这种疫苗对HIV感染具有保护作用。

虽然仍然存在一些挑战,但这一疫苗策略在阻止HIV传播方面显示出巨大的潜力。

除了抗体疫苗,基因工程策略也取得了一些突破。

目前已经有一些基于基因工程的疫苗候选物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种名为Ad26/Mosaic的疫苗,它由一种腺病毒载体和多种HIV的融合蛋白构成。

通过对研究对象进行多轮免疫接种,这种疫苗在阻止HIV感染方面表现出了一定的效果。

尽管目前的研究结果还不完全确定,但这一疫苗策略为在全球范围内预防艾滋病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思路。

此外,一些新兴的技术也为艾滋病疫苗研究带来了新的希望。

例如,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被用于改变HIV的基因组,从而使其失去致病性。

这一策略在实验室中取得了初步成功,并在人体试验中逐渐展现出潜力。

然而,CRISPR-Cas9技术仍然面临许多安全性和效益方面的挑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

总结起来,艾滋病疫苗的研究正取得积极的进展,从抗体疫苗到基因工程和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都为我们提供了新的防治艾滋病的可能性。

然而,面对这一全球性流行病,我们仍然需要更多的时间和努力来推动疫苗的研发和临床应用。

通过不断的合作和创新,相信未来我们能够找到有效的疫苗,并最终战胜这场全球性的健康挑战。

艾滋病疫苗研究的最新进展

艾滋病疫苗研究的最新进展

艾滋病疫苗研究的最新进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艾滋病疫苗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

本文将对艾滋病疫苗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探讨,介绍当前正在进行的相关研究以及潜在的希望。

一、艾滋病疫苗研究背景艾滋病被认为是一种无法治愈的传染病,它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攻击人体免疫系统,导致免疫力下降,容易受到感染。

多年以来,全球范围内的科学家一直致力于研究艾滋病疫苗,希望能够找到一种预防和治愈艾滋病的途径。

二、最新研究进展1. 尚未找到有效疫苗截至目前,尚未发现一种有效的艾滋病疫苗。

然而,许多不同类型的疫苗正在研究和试验阶段,为科学家提供了希望。

2. 疫苗研究方向目前,艾滋病疫苗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向:a. 预防疫苗:预防疫苗旨在激活人体免疫系统,增强对HIV感染的防御能力。

这种疫苗通常通过植入激活病毒或重组蛋白质来引起人体产生免疫反应。

然而,由于HIV的变异性,预防疫苗的研究面临许多挑战。

b. 治疗疫苗:治疗疫苗旨在控制或消除已经感染的人体内的HIV。

这种疫苗的研究重点是刺激免疫系统攻击艾滋病病毒。

虽然还没有找到完全有效的治疗疫苗,但研究人员正在努力开发新的治疗策略。

c. 整合疫苗:整合疫苗是预防和治疗疫苗的结合,旨在提供更全面的保护和治疗效果。

3. 研究重点与挑战艾滋病疫苗研究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HIV病毒的变异性使得疫苗的研发变得困难。

其次,艾滋病病毒隐藏在宿主细胞内部,难以被免疫系统检测到和消灭。

此外,免疫系统的负调节也是一个挑战,它可以抑制免疫细胞的活性,限制对艾滋病病毒的攻击。

4. 新兴技术和希望虽然存在许多挑战,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一些新兴技术提供了更多的希望。

例如,细胞免疫疗法、基因编辑和病毒载体等新技术,为疫苗研究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

5. 预防艾滋病的其他途径除了疫苗研究,预防艾滋病还有其他途径,如安全性行为、艾滋病毒检测和艾滋病毒阻断治疗等。

这些途径对于控制艾滋病的传播也具有重要意义。

疫苗研究的新进展

疫苗研究的新进展

疫苗研究的新进展疫苗作为预防疾病的有效手段,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疫苗的研究也在不断地推进和更新。

近年来,疫苗研究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下面我们来一探究竟。

一、超强病毒突破传统疫苗防线传统疫苗的研制是基于病毒株,病毒株在培养产生抗体,使人体免疫的原理上。

但是,这种方法有一个缺点,就是一旦病毒突变,疫苗就会失效。

近年来,科研人员设计出的超强病毒,使得这一传统疫苗防线得以突破。

这种超强病毒疫苗通常是通过改变病毒DNA的方式进行研制。

这种方法能够保证疫苗的效力不因病毒突变而失效,从而为疫苗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

二、基因编辑技术为疫苗开辟新途径基因编辑技术被视为未来医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可以精确地修改基因序列,从而实现某些所需的功能。

这种技术的应用对于疫苗研究来说,也是一个重大的进展。

例如,在HIV疫苗研究中,科研人员利用基因编辑技术设计了一种病毒,这种病毒能够教育人体产生对HIV的免疫反应。

这种基于基因编辑技术研制出来的疫苗,可以让人体产生对于HIV病毒的特异性免疫,从而提高疫苗的防护效果。

三、mRNA疫苗是一种新型疫苗mRNA疫苗是一种新型疫苗,它是利用人工合成的mRNA注射到人体内,经过人体自身细胞合成抗原蛋白,并在细胞表面呈现给免疫系统,激发免疫反应,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这种疫苗相对于传统疫苗具有许多优势,比如生产周期短,可以根据病毒变异情况进行即时调整等。

同时,mRNA疫苗适用范围广泛,可以预防各种疾病,如COVID-19、流感等。

四、疫苗研究的面临的问题虽然疫苗研究取得了很多新进展,但是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首先,病原体的高变异性是制约疫苗研究的一个关键问题。

其次,疫苗的安全性也需要得到保障。

为了使疫苗安全性得到充分保障,科研人员需要在设计疫苗的过程中,从原则上就严格遵守安全性的保障标准。

此外,疫苗的公平性问题也需要得到解决。

疫苗是一种公共产品,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强疫苗的公共投入,提高贫困地区和人群的疫苗保障水平。

疫苗研究新进展

疫苗研究新进展

疫苗研究新进展近年来,随着冠状病毒疫情的肆虐,疫苗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疫苗是预防疾病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是由致病病原体制备的一种预防性医学制品。

随着科技的进步,近年来疫苗研究也有了新的进展,以下将介绍一些新进展。

一、基因工程疫苗基因工程疫苗是通过重组DNA技术、合成特定的抗原基因,然后将其插入表达载体中进行表达、纯化和制造出来的一种新型疫苗。

根据WHO的统计数据,自上世纪80年代出现基因工程疫苗以来,基因工程疫苗已经成为第二代疫苗的代表,其中百白破、脊髓灰质炎、乙型肝炎、HPV、甲状腺肿瘤等疫苗已经得到广泛运用。

此外,疫苗相关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之中,新的技术可配置针对新的疫苗需求和临床场景。

二、RNA疫苗RNA疫苗是在两种新型疫苗技术中较新的一种,相比较具有优点。

RNA疫苗以RNA序列为模板,通过合成编码表面蛋白的mRNA纳米粒子并作为疫苗注射到身体中来促进免疫反应,激活T和B细胞,增强人体免疫。

RNA疫苗的程序相对简单,制备容易,制备速度快,可以在短时间内调整制驳回预防疫苗,应对疫情。

目前研究许多种RNA疫苗,如针对2019肺炎疫情的新冠病毒疫苗,均临床试验。

三、全球疫苗行动计划全球疫苗行动计划(GAVI)是一个由联合国相关机构、各国政府、慈善机构、专业人士等多方力量组成的全球合作计划,目的在于向中低收入国家提供优秀疫苗,以帮助这些国家预防和控制疾病,并实现在全球范围内公正和可平等的卫生保健。

GAVI自2000年成立以来,在预防脊髓灰质炎、流感、乙型肝炎、HPV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该计划也为最贫穷国家提供了充足的预防接种服务及相关设施,使得许多国家的疫苗接种率得到了明显提升,有效地提高了全球公共卫生水平。

结语:总的来说,疫苗技术和防疫口袋书已经取得了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在人们预防和治疗疾病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疫苗的安全和高效性仍然是每个疫苗研究人员必需考虑的问题,也是普通公民需要认真关注的问题。

新型疫苗研究的突破性进展前沿科研论文解读

新型疫苗研究的突破性进展前沿科研论文解读

新型疫苗研究的突破性进展前沿科研论文解读在全球疫情的影响下,疫苗研究成为全球科学界的焦点。

近年来,新型疫苗的研究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为人类抵御疾病提供了新的希望。

本文将解读一篇相关的科研论文,探讨其中的创新思路和实验结果。

论文的题目为《利用纳米技术提高疫苗递送效率及免疫反应》。

在该论文中,研究团队通过利用纳米技术,寻求提高疫苗递送效率和增强免疫反应的新途径。

首先,该论文提到了传统疫苗在递送效率和免疫反应方面的局限性。

传统疫苗往往采用注射或口服等传统方式进行递送,但其效果不尽如人意。

研究团队的目标是寻找一种新的递送方式,能够提高疫苗在人体内的吸收率和免疫反应。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研究团队采用了纳米技术。

纳米技术是一种可以操控材料在纳米尺度的技术,具有较大的表面积和更好的生物相容性。

在研究中,研究团队利用纳米材料将疫苗包裹起来,形成纳米疫苗递送系统。

接下来,研究团队对纳米疫苗递送系统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验证。

首先,他们使用动物模型进行了体内实验,发现纳米疫苗递送系统相较于传统方式,具有更高的疫苗吸收率和更强的免疫反应。

这为纳米疫苗的临床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实验基础。

此外,研究团队还探讨了纳米疫苗递送系统的生物相容性。

结果显示,纳米疫苗递送系统对机体没有明显的毒副作用,表明其可能具备较好的生物安全性。

这将对纳米疫苗的商业化应用提供良好的前景。

论文还提到了纳米疫苗递送系统的应用前景。

由于其具备高递送效率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预防传染病和治疗癌症方面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此外,纳米疫苗递送系统还可以应用于个性化医疗领域,为实现个体化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综上所述,这篇论文通过利用纳米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出了一种新型疫苗递送系统,并且在实验验证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纳米疫苗递送系统具有较高的递送效率和免疫反应,同时也表现出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未来,纳米疫苗递送系统在传染病预防、肿瘤治疗和个性化医疗方面的应用前景广阔。

疫苗免疫学中的新进展和应用研究

疫苗免疫学中的新进展和应用研究

疫苗免疫学中的新进展和应用研究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最安全的方法之一。

在疫苗的研发和应用过程中,疫苗免疫学扮演了重要角色。

疫苗免疫学是研究疫苗如何产生免疫效应并保护人体免受感染的学科,它帮助科学家们深入了解疫苗的机理和原理,不断地探索和开发新型疫苗,为预防和控制疾病做出贡献。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免疫学的深入研究,疫苗免疫学也在不断发展,涌现出许多新的进展和应用研究。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阐述疫苗免疫学的新进展和应用研究:基于疫苗设计的新免疫系统、基于免疫系统的癌症疫苗和新型疫苗的开发。

基于疫苗设计的新免疫系统传统的疫苗设计是基于先前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来设计一种可以诱导特定免疫反应的疫苗。

这种方法有时会受到限制,并且需要大量实验才能确定有效的免疫物质或免疫途径。

现在,新型疫苗的设计不再局限于排除病菌的表面抗原,而是更注重深入研究宿主自身的免疫机理。

因此,新型疫苗设计的目标是开发出可以合理激活免疫系统,从而有效地对抗病原体的疫苗。

近年来,研究人员已经将疫苗设计的新思路应用于流感疫苗的开发。

传统的流感疫苗是基于流感病毒突变表面的蛋白质设计的,但是这种方法的疗效并不十分明显。

因此,研究人员开始探索新型流感疫苗的开发,研究表明,将病毒的内部蛋白质纳入到疫苗中,可以更有效地激活免疫系统。

同时,新型流感疫苗的研究本着个体化、定制化的理念,不再是一成不变的配方,而是可以因人而异的设计和生产。

基于免疫系统的癌症疫苗虽然疫苗已经有了重要的成功,但对于一些在数十年来一直没有明显进展的疾病如癌症而言,疫苗疗法仍然是一个难题。

然而,在过去的十年中,癌症疫苗的研究已经得到了许多突破性进展。

这些研究主要是基于免疫系统,通过优化机体的免疫反应来消灭癌细胞。

例如,利用肿瘤细胞表面的特定抗原,开发的癌症疫苗能针对肿瘤细胞进行免疫攻击,从而达到杀死癌细胞的目的。

此外,还有一些癌症疫苗是根据不同肿瘤的基因组数据来开发的,以便更好地针对不同的肿瘤类型。

疫苗接种与传染病预防的最新研究进展

疫苗接种与传染病预防的最新研究进展

疫苗接种与传染病预防的最新研究进展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疫苗接种成为预防传染病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通过接种疫苗,人们能够获得免疫力,从而减少患上传染病的风险。

近年来,关于疫苗接种和传染病预防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

下面将介绍一些最新的研究结果。

1. 疫苗对儿童发育智力没有负面影响近年来,有人担心儿童接种多剂次的生物制品(如乙肝、百白得等)可能对其智力发育产生负面影响。

然而,根据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发表的一项大规模追踪调查显示,儿童接种这些常规生物制品与智商无关。

该调查涉及超过1000名儿童,在统计分析家庭背景、教育程度等条件后发现,那些完成更多次数生物制品接种的孩子,并没有智力发育上的差别。

2. 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研究进展在2020年爆发的新冠疫情中,科学家们迅速展开了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相关疫苗研究。

经过多个国际合作平台,一些新冠疫苗已在紧急使用授权下得到推广应用。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接种新冠疫苗不仅能够有效预防感染,还能够减轻确诊患者的临床表现和降低死亡风险。

此外,正在进行的持续监测显示,接种后出现的副反应很少并且主要是轻度和自限性的。

3. 糖尿病与季节性流感联合免疫接种一项最近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上的回顾性队列分析试图探讨接种流感和肺炎球菌结合硬膜囊两种联合免疫:23价肺球复蛋白结合硬脑膜、13价肺复蛋白结合硬脑膜以后,在成人类型1或类型2糖尿病的患者中,与其他类型糖尿病患者相比,可以降低住院、细菌性肺部感染和呼吸道感染的风险。

这项研究为免疫接种策略提供了一定参考。

4. 疫苗对乙型流感的应对针对乙型流感(B型流感)的全球意义不容忽视。

最新的研究表明,多种预防科学证据很有意义,使临床医生得以把重点放在季节性香港新形成B/Victoria元素上。

此外,乙型流感主要与儿童和青少年相关,在人群间传播速度更快。

因此,在制定疫苗接种策略时需要根据年龄段进行差异化管理。

5. 增强孕妇免疫力的策略孕妇和胎儿属于易受到特定传染体影响而致危害、带来公共健康隐患的高危人群,中国出生缺陷中心组织了一个基于四大领域(重大差距、轰动效应利他主义、可负担、疾病应对)的评价器,初步确定了乙型流感和孕妇已有急性感染问题两个干预领域。

鼻咽癌的疫苗研究的最新研究进展

鼻咽癌的疫苗研究的最新研究进展

鼻咽癌的疫苗研究的最新研究进展鼻咽癌是一种发生在鼻咽部的恶性肿瘤,主要源于鼻咽部(包括鼻旁窦)上皮组织。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鼻咽癌的疫苗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进展。

本文将对鼻咽癌疫苗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介绍。

一、疫苗研究背景鼻咽癌是发病率较高的一种恶性肿瘤,尤其在亚洲地区较为常见。

传统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和化疗等,但这些治疗方法无法完全消除癌细胞,容易导致复发和转移。

因此,寻找一种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手段变得尤为重要。

二、疫苗研究方法目前,鼻咽癌疫苗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方向:一是预防性疫苗,主要通过激发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来预防鼻咽癌的发生;二是治疗性疫苗,通过激活机体免疫系统,促使机体主动清除癌细胞,达到治疗目的。

1. 预防性疫苗预防性疫苗的研究主要侧重于鼻咽癌相关的病原体和癌细胞标志物。

通过疫苗接种激发机体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方面。

该种类疫苗的主要目标是预防病原体感染和其导致的癌变。

在疫苗的设计和研发过程中,科研人员通常选择与鼻咽癌相关的病毒和细胞膜表面抗原作为研究对象。

例如,EB病毒是一种与鼻咽癌高度相关的病原体,其病毒蛋白可以用于构建预防性疫苗。

此外,鼻咽癌细胞表面的特异性抗原也是疫苗研究的重要对象。

2. 治疗性疫苗治疗性疫苗的研究针对已经诊断出鼻咽癌的患者,通过激活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消灭癌细胞。

这种疫苗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使用抗原递呈细胞(APC)作为疫苗载体,激活患者体内的免疫细胞;二是使用特异性抗原刺激患者体内的免疫细胞。

目前,治疗性疫苗的研究比较多样化,包括使用多肽抗原、DNA 疫苗、载体疫苗等。

其中,通过多肽抗原作为疫苗,可以调节和激活患者体内的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癌细胞。

三、最新研究进展1. 基因工程疫苗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快速发展,基因工程疫苗成为了鼻咽癌疫苗研究的前沿领域。

该种疫苗通过基因重组技术,将鼻咽癌相关抗原基因导入病毒载体中,并注入患者体内,以激活患者免疫系统,进而抑制和清除癌细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疫苗的最新研究进展生物工程10-2班学号3100343227 蒙元会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疫苗的应用领域在不断扩大, 疫苗的新制剂、新剂型也不断地开发与应用,通过对传统疫苗与新型疫苗最新成果的阐述,让我们对传统疫苗有新的认识,同时也能看到新技术改造的疫苗治疗功能的多样性。

关键词:疫苗;预防性疫苗;治疗性疫苗;广谱疫苗;未来方向疫苗的发现可谓是人类发展史上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类繁衍生息的历史就是人类不断同疾病和自然灾害斗争的历史,控制传染性疾病最主要的手段就是预防,而接种疫苗被认为是最行之有效的措施。

而事实证明也是如此,威胁人类几百年的天花病毒在牛痘疫苗出现后便被彻底消灭了,迎来了人类用疫苗迎战病毒的第一个胜利,也更加坚信疫苗对控制和消灭传染性疾病的作用。

治疗性疫苗与传统意义上的预防性疫苗具有显著不同的特征。

预防性疫苗的接种对象是健康群体,一般均可用于易感人群,免疫应答往往低于正常水平,主要起到免疫预防的作用,对机体一般不会造成病理性损伤。

而治疗性疫苗的使用对象是持续性感染的个体,机体的免疫应答水平常较低下,使用时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免疫损伤。

其组成成分一般不像预防性疫苗那样单纯,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以便打破免疫耐受,提高对病原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最终达到治疗的目的。

因此,治疗性疫苗的使用更加强调佐剂的选用、接种途径和接种次数的优化、疫苗的联合应用以及新免疫制剂的开发。

1 预防性疫苗预防性疫苗用于健康个体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既往疫苗的研制多采用模拟自然感染过程的策略。

基于此而研制的减毒活疫苗或亚单位疫苗在脊髓灰质炎、麻疹、腮腺炎、流感、黄热病等病原体进化相对保守、自然感染可引起长时间免疫力、保护性免疫主要依赖于中和抗体的一类疾病的应用中获得了成功。

1.1 现行预防性疫苗的进展1.1.1 艾滋疫苗艾滋疫苗的最新动态之一,选择的抗原基因来源于中国流行的艾滋病病毒株,即B/C重组亚型。

也就是说,疫苗是专为中国人设计的。

鉴于药物治疗的局限性、耐药性病毒株的产生、长期用药的副作用以及最终无法彻底清除患者体内病毒等方面不利因素,艾滋病疫苗成为目前攻克艾滋病的最有力武器。

艾滋疫苗的最新动态第二,不但包括病毒的包膜蛋白,也包括相对保守的核心蛋白等,因此有可能同时诱导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并进行了基因组全序列分析,确定了病毒的各基因序列,然后据此构建了艾滋病疫苗。

该疫苗采用的方案是多次DNA疫苗免疫后,再用重组MVA疫苗增强免疫。

与此同时疫苗的新形式采用了核酸疫苗和病毒载体疫苗,因此能在机体内诱导更强的对艾滋病毒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长春百克公司与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和广西CDC合作,从健康人群中招募49名志愿者,开展I期临床研究。

Ⅰ期临床研究将在艾滋病低危人群HIV-1非感染者的成年人中,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试验设计,对艾滋病疫苗的使用剂量、安全性和耐受性进行评估。

1.1.2 流感病毒疫苗当今,美国批准的唯一一个流感疫苗是用鸡胚制备的灭活疫苗。

由于流感病毒每年都有变化(抗原漂移),对高危个体的保护需要每年接种。

一种含有甲型及乙型流感病毒冷适应株重组体,通过鼻内喷雾接种的流感病毒减毒活疫苗已在美国提出申请。

几项研究检验了这种疫苗在儿童和成人中的应用情况,15月龄以上的血清阴性儿童在使用单剂疫苗后,对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的抗体应答显示总有效率为93%,在成人中使用这种3价疫苗极大地降低了发病率。

1.1.3 戊肝疫苗水传播性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主要发生在卫生条件差的发展中国家,在东南亚尤为严重。

尽管大多数情况下病情较轻,它可以导致急性肝功能衰竭——在一些地区死亡率达到4%,妊娠后期妇女死亡率上升至20%。

例如,在1986-1988年期间,中国西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一次严重的戊肝爆发,导致了12万人感染,700多人死亡。

当前没有有效的治疗,迄今为止改善卫生条件是遏制这一疾病最有效的途径。

戊肝疫苗主要是防止感染戊肝病毒的戊型肝炎疫苗。

由中国的一家工厂开始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批戊型肝炎病毒疫苗,有希望遏制这一每年感染大约2000万人群,导致7万人丧生的疾病。

这一疫苗被誉为是一种不同寻常的公共和私营合作的成功典范,为中国新兴的生物技术部门创造了一个先例,可帮助实现开发西方国家忽视的其他疾病疫苗。

2 治疗性疫苗治疗性疫苗主要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个体化疫苗(亦称患者特异性疫苗或自体疫苗),即通过从患者自身组织细胞中获得相关抗原制备而来的、具有患者针对性的疫苗;另一种是通用型疫苗(亦称非患者特异性疫苗或异体疫苗),由于这一类疫苗具有特定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以及一些容易被复制的结构,因此通常都适于大批量生产,其“现货供应”的特点也为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方便。

2.1 治疗性疫苗的作用机理慢性感染性疾病和肿瘤等疾病常使患者表现出对靶抗原免疫禁忌、免疫无能和免疫耐受,产生免疫耐受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免疫系统识别的抗原被遮盖,也可能是病原微生物通过基因突变、结合脂蛋白或改变粘附分子的表达而逃避了宿主的免疫应答。

如何打破或消除这种免疫耐受状态并建立对相关病原体的免疫应答机制是新型疫苗研制开发的切人点。

治疗性疫苗恰是以打破机体的免疫耐受、增强机体免疫应答为目标。

有人认为,自身循环中抗原(如HBsAg)对于患者的APC来说可能已成为一种无损害信号,而当抗原以不同途径给予时便成为一种危险信号,引起APC递呈抗原,表达共刺激分子,引发特异性T细胞反应。

也有人认为慢性感染和恶性肿瘤的疾病状态与Th1细胞功能密切相关,大部分该类疾病患者Th1的细胞功能失活或低下,导致免疫失衡,而机体接受治疗性疫苗后可刺激T/B细胞的增殖分化,激活巨噬细胞并促进NK细胞杀伤肿瘤细胞而发挥免疫增强作用(如卡介苗治疗肿瘤)。

因此,要想设计一种有效的治疗性疫苗必须通过改善和增强靶抗原的摄人、表达、处理、递呈,才可能从根本上重新唤起机体对靶抗原的免疫应答能力。

2.2 治疗性疫苗的研究现状2.2.1 治疗性疫苗展现其对宫颈癌的潜能癌性宫颈病变女性与人乳头瘤病毒的类型16和类型18菌株有关系,这些女性在没有医学干预的情况战胜疾病的原因是她们体内能分泌出大量的杀伤性T免疫细胞。

VGX-3100试验药物是一种使用合成DNA的治疗性疫苗,其被用于治疗异常子宫颈癌前病变的患者,其与预防患者免受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预防疫苗不同。

这种试验性疫苗旨在驾驭人体的免疫系统来对抗癌症:跟基因治疗一样,该药物将DNA注入患者的细胞来分泌出强化免疫系统的蛋白质从而攻击人乳头瘤病毒变异细胞。

杀伤性T细胞的作用目标指向人乳头瘤病毒改变的异常宫颈细胞,试验性疫苗的注射则增加了杀伤T细胞的分泌。

科学家说,接下来的研究阶段会检测这种疫苗是否真的能够消除或者控制未治疗患者的宫颈癌前病变。

预计明年年底可以知道检测结果。

2.2.2 尼帕病毒和亨德拉病毒治疗性疫苗问世美国研究人员8月8日在美国《科学—转化医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已开发出了针对尼帕病毒和亨德拉病毒的高效疫苗。

尼帕病毒及与其关系紧密的亨德拉病毒均为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研究的罕见病毒,它们能攻击人和动物的肺部和大脑,死亡率分别高达75%和60%,而尼帕病毒还可以人际间传播。

研究人员以亨德拉病毒的表面蛋白-G蛋白为基础,研制出新疫苗,这种疫苗可以激发宿主的免疫反应。

结果显示,这种疫苗不仅对感染了亨德拉病毒的雪貂和马有效,还能保护感染尼帕病毒的猫。

研究人员进一步对9只非洲绿猴展开了实验,它们被分为3组,每组接种不同剂量的疫苗。

42天后研究人员让它们感染了尼帕病毒,结果这些绿猴都得以幸存。

研究论文作者、美国军队卫生服务大学教授克里斯托弗·布罗德表示,这项发现提供了人类感染尼帕病毒或亨德拉病毒的潜在疗法。

研究人员计划下一步搜集更多数据,以便获得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将疫苗应用到人体上。

2.2.3 前列腺癌治疗性疫苗的出现Dendreon公司研发中的前列腺癌疫苗Provenge,是一种携有重组融合蛋白质抗原的自体树突状细胞。

连续的I期、Ⅱ期临床试验考察了Provenge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表明,所有患者对重组融合蛋白质均产生免疫应答,3例患者的前列腺特异抗原(PsA)降低了50%以上,另外3例降低了25%~49%。

患者可较好地耐受Provenge,发热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7%。

目前正在进行Ⅲ期临床试验。

目前研制的癌疫苗单独应用效果不理想,手术、放疗或化疗后应用,有一定疗效,如延缓复发、提高生存率和存活时间等。

如果将癌疫苗与细胞因子如IL一2,IFN,TNF等制剂合用可产生协同效果。

由于可被T细胞识别的癌抗原大多数还不清楚,肿瘤细胞本身是最好的免疫抗原来源,因此,临床试验中的大多数疫苗是全癌细胞疫苗。

随着人们对肿瘤特异性抗原(TSA)的识别以及靶向性抗原特异性癌疫苗的研制,癌疫苗的开发研究已进入一个新时期,尤其是树突状细胞基因转染技术和DNA接种等新技术的发展,将进一步促进癌疫苗的临床评价研究。

3 对抗多种疾病的广谱疫苗为了避免免疫系统识别和摧毁,微生物表面的抗原很多变,这是疫苗开发遇到的挑战之一。

不过,布莱根妇女医院BWH的研究人员近日发现,许多致病菌的细胞表面具有一种通用的多糖分子。

研究人员指出,利用这一多糖将有望制成广谱疫苗,对抗多种致命的微生物感染。

文章提前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的网站上。

研究中的多糖是PNAG (beta-1-6-linked poly-N-acetyl glucosamine),存在于许多细菌和真菌的表面。

这项研究指出,人类和动物针对这类微生物产生的天然抗体,主要与乙酰化的PNAG结合,对病原体的杀伤能力较弱。

为此,研究人员人工合成去乙酰化的PNAG,并用其诱导抗体生成。

他们发现这些抗体能够有效杀死表达PNAG的细菌。

此外,研究人员还测试了相应的人源抗体,这些抗体既能结合天然PNAG又能结合去乙酰化PNAG,研究显示这些人源抗体也能够有效抵抗表达PNAG的微生物。

研究团队将上述抗体注射到小鼠体内,发现这些抗体能够抵御多种致病菌引起的局部和系统性感染。

例如酿脓链球菌(Streptococcus pyogenes)、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B群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 serogroup B)、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以及一种引发疟疾的强力菌株(相当于最严重的疟疾——脑型疟疾)。

研究显示,引起淋病、滴虫病、严重肠胃感染和伤寒的微生物表面也具有PNA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