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动物疫苗研究进展
兽用疫苗佐剂的研究进展

兽用疫苗佐剂的研究进展随着人们对动物健康的关注不断增加,兽用疫苗的研究和发展也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疫苗佐剂作为一种重要的辅助物质,在提高兽用疫苗效果和安全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过去几年里,疫苗佐剂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
疫苗佐剂是一种需要与疫苗同时使用的物质,主要用于增强疫苗的免疫原性和免疫应答的持久性。
疫苗佐剂可以提高疫苗接种后免疫细胞的活性,增加免疫细胞的吞噬能力和产生更多的抗体。
疫苗佐剂可以帮助疫苗在免疫系统中更好地传递和被识别,从而提高疫苗的有效性。
目前,有多种疫苗佐剂正在研究和开发中。
其中一种被广泛研究的是佐剂免疫助剂(adjuvant),这种佐剂被证明能够提高免疫细胞的活性和动物对疫苗的免疫反应。
另外,一些新型的纳米颗粒佐剂也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关注。
这些纳米颗粒佐剂具有较小的粒径和较大的表面积,可以更好地与免疫系统中的细胞发生作用,从而提高疫苗的免疫原性。
除此之外,一些生物活性佐剂,如细胞因子和抗原传送系统也被广泛研究。
近年来,针对兽用疫苗佐剂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研究表明,疫苗佐剂可以显著提高动物对疫苗的免疫应答。
举例来说,研究人员在家禽疫苗中使用了一种新型的纳米颗粒佐剂,发现其可以显著提高禽流感疫苗的免疫原性和免疫效果。
类似地,在比熊犬狂犬疫苗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使用一种特定的疫苗佐剂可以显著增加疫苗的保护力。
这些研究结果为兽用疫苗佐剂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此外,疫苗佐剂的研究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难题。
首先,佐剂的安全性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尽管疫苗佐剂可以提高疫苗的免疫效果,但一些佐剂可能会导致副作用或不良反应。
因此,在研究和开发新型疫苗佐剂时,需要充分考虑其安全性和毒副作用。
其次,疫苗佐剂的制备和生产也是一个挑战。
不同的疫苗佐剂可能需要不同的制备方法和生产流程,这对于工业化生产来说是一个难题。
综上所述,兽用疫苗佐剂的研究正在不断取得进展。
新型的佐剂免疫助剂、纳米颗粒佐剂以及生物活性佐剂等新技术被广泛研究,并且已经证明可以提高兽用疫苗的效果和安全性。
新型疫苗研究的突破性进展前沿科研论文解读

新型疫苗研究的突破性进展前沿科研论文解读在全球疫情的影响下,疫苗研究成为全球科学界的焦点。
近年来,新型疫苗的研究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为人类抵御疾病提供了新的希望。
本文将解读一篇相关的科研论文,探讨其中的创新思路和实验结果。
论文的题目为《利用纳米技术提高疫苗递送效率及免疫反应》。
在该论文中,研究团队通过利用纳米技术,寻求提高疫苗递送效率和增强免疫反应的新途径。
首先,该论文提到了传统疫苗在递送效率和免疫反应方面的局限性。
传统疫苗往往采用注射或口服等传统方式进行递送,但其效果不尽如人意。
研究团队的目标是寻找一种新的递送方式,能够提高疫苗在人体内的吸收率和免疫反应。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研究团队采用了纳米技术。
纳米技术是一种可以操控材料在纳米尺度的技术,具有较大的表面积和更好的生物相容性。
在研究中,研究团队利用纳米材料将疫苗包裹起来,形成纳米疫苗递送系统。
接下来,研究团队对纳米疫苗递送系统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验证。
首先,他们使用动物模型进行了体内实验,发现纳米疫苗递送系统相较于传统方式,具有更高的疫苗吸收率和更强的免疫反应。
这为纳米疫苗的临床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实验基础。
此外,研究团队还探讨了纳米疫苗递送系统的生物相容性。
结果显示,纳米疫苗递送系统对机体没有明显的毒副作用,表明其可能具备较好的生物安全性。
这将对纳米疫苗的商业化应用提供良好的前景。
论文还提到了纳米疫苗递送系统的应用前景。
由于其具备高递送效率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预防传染病和治疗癌症方面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此外,纳米疫苗递送系统还可以应用于个性化医疗领域,为实现个体化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综上所述,这篇论文通过利用纳米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出了一种新型疫苗递送系统,并且在实验验证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纳米疫苗递送系统具有较高的递送效率和免疫反应,同时也表现出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未来,纳米疫苗递送系统在传染病预防、肿瘤治疗和个性化医疗方面的应用前景广阔。
非洲猪瘟疫苗研发的最新进展与挑战

非洲猪瘟疫苗研发的最新进展与挑战非洲猪瘟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猪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极高,给全球养猪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自非洲猪瘟疫情爆发以来,研发有效的疫苗一直是全球科学家们努力的方向。
近年来,非洲猪瘟疫苗的研发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最新进展1、基因缺失疫苗基因缺失疫苗是目前非洲猪瘟疫苗研发的一个重要方向。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删除非洲猪瘟病毒的某些致病基因,使其毒力减弱但仍能激发免疫反应。
一些研究团队已经成功构建了多种基因缺失的病毒株,并在动物实验中显示出了一定的保护效果。
2、亚单位疫苗亚单位疫苗是选取非洲猪瘟病毒的某些关键蛋白作为抗原,通过重组技术在体外大量生产。
这些蛋白能够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反应。
目前,一些亚单位疫苗的候选抗原已经被筛选出来,并正在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优化。
3、活载体疫苗活载体疫苗是利用其他无害的病毒作为载体,将非洲猪瘟病毒的抗原基因插入其中,使其在感染宿主时同时表达非洲猪瘟病毒的抗原。
这种疫苗具有易于生产和免疫效果较好的优点。
4、核酸疫苗核酸疫苗包括 DNA 疫苗和 RNA 疫苗,是将编码非洲猪瘟病毒抗原的基因直接导入机体细胞,使其在体内表达抗原并诱导免疫反应。
虽然核酸疫苗在其他疾病的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非洲猪瘟疫苗研发中仍处于早期阶段。
二、面临的挑战1、病毒的复杂性非洲猪瘟病毒具有复杂的结构和基因组,其致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
这使得研发有效的疫苗变得异常困难,因为我们需要深入了解病毒的特性和免疫逃避机制,才能设计出针对性的疫苗策略。
2、免疫保护机制不明确虽然我们知道疫苗的最终目标是诱导机体产生有效的免疫保护,但对于非洲猪瘟的免疫保护机制还存在很多未知。
例如,什么样的免疫反应能够真正阻止病毒的感染和传播?是细胞免疫还是体液免疫起着关键作用?这些问题的不明确给疫苗的研发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
3、安全性问题疫苗的安全性是至关重要的。
鹅新城疫新型疫苗研究进展

新 城疫 ( N e w c a s t l e d i s e a s e ,N D)自 1 9 2 6年 被 发 现 以来 , 检测 到 的易感 动 物种 类 不 断增 多 , 除鸡 、 鸽、 孔雀 、 鹅等 2 5 0多 种 鸟类 外 , 也 包 括 猪 。该病 病
病毒( G P MV) 的优势 基 因型 , 该 型与 L a S o t a 株 核苷 酸 同源 性不 高 , 有些 仅 为 8 4 . 3 %或 8 2 . 6 % ; 本 室
v a c c i n e s ,l i v e a t t e n ua t e d v a c c i n e s we r e r e v i e we d b a s e d o n t he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d e s c r i p t i o n o f p r o t e c t i v e a n t i g e n s o f n e wc a s t l e di s e a s e v i r us i n o r d e r t o p r o v i d e r e f e r e n c e f o r t h e p r e v e n t i o n o f g o o s e ne wc a s t l e d i s e a s e . Ke y wor ds :g o o s e n e wc a s t l e d i s e a s e;pr o t e c t i v e a n t i g e n s;n e w v a c c i n e s
3 .f li n C h i n a T a i E n t e r p r i s e C o .L t d ,C h a n g c h u n 1 3 0 0 3 3 ,C h i n a)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疫苗研究进展

猪传染性胃肠炎疫苗研究进展摘要: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引起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肠道疾病,可导致仔猪发生严重的呕吐、腹泻与脱水,死亡率可达100%。
人们一直在研究TGEV的免疫控制技术,这期间大致经历了人工感染强毒、灭活苗、弱毒活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4个阶段。
随着对TGEV基因组结构及其功能上的认识不断深入,人们采用基因工程疫苗来预防TGE的研究越来越多。
现针对TGEV疫苗近年来研究的概况进行综述,分析其优点与不足,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关键词: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强毒苗;灭活疫苗;弱毒活疫苗;基因工程疫苗Abstract:Porcine 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 is a highly contagious, enteric disease of swine caused by 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 virus(TGEV). The disease is especially severe in baby pigs less than two weeks old, characterized by vomiting, severe diarrhea and nearly 100% mortality.People have been studying the immune control technology of TGEV, which has gone through the artificial infection of virulent, Inactivated vaccine, live attenuated vaccine and Genetic Engineering Vaccine . With the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GEV Genetic structure and function, people research the effect of Genetic Engineering Vaccine to prevent TGE more and more.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GEV vaccine were reviewed in this article, its advantage, disadvantage and further development were also prospected.Key words: 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 virus;Virulent vaccine;Inactivated vaccine;Attenuated live vaccine;Genetic engineering vaccine1前言猪传染性胃肠炎TGEV属于冠状病毒科(Coronaviridae)冠状病毒属(Coronavius)。
浅谈布鲁氏菌疫苗的研究进展

等 4种 芳 1 9号 弱 毒 活 纪春 邓文星 李。 牛 型苏益 琼 李 菌 苗 是 以 流
0 广 西鹿寨 县动物疫 病预 防控制中 心
R RS 是 1的 。; 0 VT M1和 VT l 利 用 RB5 研 制
于 存 在 毒 力 返 强 的 危 险 ,便 很 快 停 止 使 用 。 目前 ,兽 用 布 鲁 氏 菌 病 弱 毒 疫
苗有 牛 型 l 9号 弱 毒 活 菌 苗 、 羊 型
于光 滑 型 牛 布 鲁 氏菌 20 3 8株 ,经 过 体 外 反 复 传 代 培 养 .利 福 平 和 青 霉 素 的 抗 性 筛 选 而 获 得 。 临 床 应 用 证 明 其 免
广 西柳州市 动物疫病 预 防控 制中 心 ∽ 0 一 0
Hale Waihona Puke 保 护 性 ,可 以用 于 布 鲁 氏菌 病 的 防疫 。
4 新型 疫 苗
D A 疫 苗 、 重 组 蛋 白疫 苗 和 抗 独 N
特 型 抗 体 疫 苗 是 目前 研 究 出 的 布 鲁 氏 菌 新 型 疫 苗 。 研 究 表 明 .高 效 刺 激 机 体 产 生 细 胞 免 疫 是 控 制 布 鲁 氏 菌 感 染
浅谈布鲁氏菌疫苗的研究进展
毒 活 菌 苗 和 猪 型 2号 f2 S )弱 毒 活 菌 苗 产 布 鲁 氏 菌 自然 减 毒 的 1 9号 菌 株 制 成 的 .该 菌 株 能 传 染 人 。并 会 引 起 怀 孕 母 畜 的 流产 ,在 公 畜 中也 限制 使 用 。 R V1是 源 于 Ebg等 从 链 霉 素 及 不 含 e lr 链 霉 素 培养 基 上 选 育 出 的返 祖 菌 株 , 此 菌 株 作 为疫 苗 仍 具 有 相 当 的毒 力 , 并 且 在 适 当 的 条 件 下 , 毒 力 可 以 完 全 恢 复 ,免 疫 动 物 后 也 会 干 扰 临 床 诊 断 。 虽 然 对 牛 、羊 布 鲁 氏菌 均 具 有 免 疫 力
临床研究新型疫苗的临床研究阶段与进展

临床研究新型疫苗的临床研究阶段与进展新型疫苗临床研究的阶段与进展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手段,临床研究是确保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关键环节。
在当前全球范围内肆虐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下,疫苗的研发和临床研究成为重中之重。
本文将就新型疫苗的临床研究阶段与进展进行探讨。
一、前期研发阶段在新型疫苗的临床研究之前,需要经过一系列前期研发工作。
主要包括:首先,科研人员需要对疾病的病原体进行全面了解,包括其基因组、传播途径等重要信息。
其次,需要进行疫苗候选疗法的筛选,在动物模型中进行初步测试以确保潜在疫苗的有效性。
最后,候选疫苗需要进行严格的安全性评估,以确保人体试验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二、临床试验阶段1. 临床试验阶段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I期、II期和III期。
(1) I期临床试验:这是新型疫苗的首次人体试验,在小规模健康志愿者中进行。
主要目的是评估疫苗的安全性和耐受性,确定最佳的剂量和接种途径。
(2) II期临床试验:在I期试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研究范围,招募更多的受试者。
主要目的是评估疫苗的免疫原性,即能否有效引发免疫反应。
同时,还会继续评估疫苗的安全性和剂量。
(3) III期临床试验:这是最后一个阶段,也是最大规模的试验。
在大量的受试者中进行,主要是为了评估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与其他疫苗或安慰剂进行比较,观察疫苗对感染或疾病发展的预防效果。
2. 临床试验的参与者需要签署知情同意书,确保他们对试验的了解和知情同意。
研究人员也需要遵守伦理规范,确保试验过程符合伦理要求。
三、研究进展与挑战1. 疫苗的临床研究进展:新冠疫苗的临床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目前,有多种疫苗候选疗法正在临床试验中,其中包括mRNA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和灭活疫苗等。
这些疫苗在I期和II期试验中显示出了一定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正在进一步进行III期试验。
2. 研究面临的挑战:疫苗研发和临床研究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加速研发时间表意味着更加紧迫的安全监测和有效性评估。
兽用疫苗佐剂的研究进展

兽用疫苗佐剂的研究进展疫苗佐剂(adjuvant)是指在兽用疫苗中作为辅助成分使用的物质,可以提高疫苗的免疫原性和保护效果。
佐剂通过激活免疫系统、增强免疫细胞的识别和应答能力,从而提升兽用疫苗的免疫效果。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兽用疫苗佐剂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进展。
一、新型佐剂的研发近年来,研究人员在针对不同动物病原体的兽用疫苗佐剂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
例如,沙门氏菌佐剂的研发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研究人员利用微生物多糖、多孔微球、多肽和DNA等作为沙门氏菌疫苗佐剂,有效提高了对沙门氏菌的免疫效果。
此外,研究人员还研究了多种新型疫苗佐剂的应用,如脂质体、聚糖、微粒和抗原交联等,这些佐剂在兽用疫苗的研发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免疫刺激机制的研究兽用疫苗佐剂的研究旨在通过激活免疫系统来提高免疫效果。
因此,了解免疫刺激机制对于佐剂的研发至关重要。
最近的研究表明,佐剂通过多种机制提高了疫苗的免疫原性和保护效果。
例如,佐剂可以激活抗原递呈细胞(APCs),提高APCs对抗原的摄取和处理能力;佐剂还可以促进细胞因子产生和T细胞的增殖,从而增强疫苗的免疫效果。
此外,佐剂还可以通过自身的免疫活性,直接诱导对抗原的免疫应答。
三、合理应用佐剂提高疫苗效果合理应用佐剂可以提高兽用疫苗的免疫效果,但佐剂的种类和使用方法需要根据具体的病原体和动物种类进行选择。
研究人员已经对多种兽用疫苗进行了佐剂优化,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例如,研究人员通过将适量的佐剂添加到禽流感疫苗中,有效提高了疫苗的免疫效果,进一步提高了疫苗的保护效果。
此外,合理应用佐剂还可以减少疫苗剂量和频次,降低疫苗成本,提高兽用疫苗的接种覆盖率和使用率。
总结:兽用疫苗佐剂的研究进展涵盖了新型佐剂的研发、免疫刺激机制的研究以及合理应用佐剂提高疫苗效果等方面。
未来,研究人员应进一步研究佐剂的安全性和免疫增强效果,优化佐剂的配方和使用方法,推动兽用疫苗佐剂在动物健康和养殖业发展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1卷第4期家畜生态学报Vol.31No.4 2010年7月Acta Ecologiae Animalis Domastici J ul.2010新型动物疫苗研究进展王洪梅1,宋玲玲1,李瑞国2,武建明1,高运东1,仲跻峰1,何洪彬13(1.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奶牛研究中心,济南 250100;2.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国际合作处 100036)[摘 要] 动物疫苗产业是战略化产业,新型疫苗将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
论文对标记疫苗、活载体疫苗等新型疫苗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列举了相应的市场化产品,并对新型疫苗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动物疫苗;标记疫苗;活载体疫苗[中图分类号] S81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25228(2010)0420109204 世界卫生组织报道,目前全球新型疾病暴发之快前所未有,平均每年一种新疾病,70%为人畜共患病。
由于新型疾病正逐渐具有更强的抗药性,医学发展赶不上疾病的变化,人类健康面临严峻威胁。
疫苗的研究和应用是防控传染病(包括人畜共患病)的重要手段,在生命科学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经典疫苗主要是指能诱导机体产生主动免疫的细菌性制剂、病毒性制剂以及类毒素等,尽管该类疫苗在疫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局限性。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基因缺失/标记疫苗及活载体疫苗等新型疫苗不断涌现。
本文综述了动物新型疫苗的研发现状,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1 动物疫苗产业发展概况1997年全球动物疫苗市场已达24亿美元,年增长率约为8%。
亚洲发展中国家畜牧业发展比重大,动物疫苗市场需求年均增长在14%左右,其中家畜用疫苗超过44%,宠物用疫苗占30%,家禽用疫苗占14%。
我国每年出栏的生猪、肉牛、羊和家禽分别超过6亿只、5千万头、2亿头和90亿羽,奶牛存栏数超过1200万头,动物免疫群体数量庞大。
据估计,动物用药的市场规模大约在500亿元左右,动物疫苗所占比例将越来越大。
规模化养殖,特别是高密度养殖,提高了禽畜的疫病传染几率,促进了对疫苗产品的需求。
养殖户大量使用农药和抗生素抵御疫病,造成禽畜产品体内抗生素和农药残留超标,使我国禽畜产品的出口受阻,故疫苗的使用将是疫病防控的主要手段。
动物疫情频繁,疫病种类多,而且有70%左右的疫病是人畜共感染,如禽流感、结核病、狂犬病、布氏杆菌病等,为了保证人类的健康,就必须阻断上述疫病对禽畜的感染和危害。
国外多价疫苗已经基本替代了传统单价疫苗,新型疫苗部分替代了传统疫苗,但国内尚处起步阶段,动物疫苗的升级换代将带来很大的增长空间。
宠物疫苗扩大了动物疫苗的应用领域,据估计,宠物疫苗市场约3亿元,国内企业商品化的宠物疫苗很少,约占1%左右,主要是进口产品。
综上所述,我国动物疫苗产业是战略化产业,发展空间巨大,必将产生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2 新型疫苗研究现状伴随着分子免疫学的日新月异、微生物基因组研究的不断完善及生物信息学的发展,疫苗制造技术和免疫学技术得到迅猛发展,产生了多种新型疫苗,包括多肽/表位疫苗、核酸疫苗、基因重组亚单位疫苗、活载体基因工程疫苗、基因工程缺失疫苗和植①[收稿日期] 2010201214[基金项目] 山东省科技攻关课题(2009GG20002032);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2009ZX080072006B);山东农科院“杰出人才”基金;山东省农业重大应用技术创新课题;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Y2008D20)[作者简介] 王洪梅(19742),女,硕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动物生物技术。
E2mail:homey68@ 3 [通讯作者] 何洪彬(19672),男,黑龙江讷河人,博士,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预防兽医。
E2mail:hongbinh@hot 物转基因工程疫苗等。
核酸疫苗、T细胞疫苗和树突状细胞疫苗等改变了疫苗多为蛋白、只能预防的经典概念,拓展了人们对疫苗组成和功能的认识。
世界上已注册并正式投放市场的新型疫苗尚不多,但它们代表着疫苗研究的发展方向,为疫病尤其是常规疫苗效果不好的疫病的防控带来希望。
2.1 多肽/表位疫苗多肽疫苗是用化学合成法或基因工程手段合成病原微生物的保护性多肽或表位并将其连接到大分子载体上,再加入佐剂制成的疫苗。
利用抗原表位作图技术可将抗原表位精确定位于几个氨基酸残基,故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将在完整蛋白中呈弱免疫原性的某些线性的中和抗原表位,与无毒力的结核菌素、霍乱毒素等可增强免疫原性的基因进行体外融合表达或自身串联表达[1,2],通过抗原表位的充分暴露增强多肽/表位疫苗的免疫原性。
相对于常规疫苗和基因重组疫苗,多肽/表位疫苗不含有对动物构成潜在威胁的病毒基因组信息,不存在发生病毒基因与宿主细胞基因的整合或重组,不会对动物或人类构成潜在的威胁,是一种安全的疫苗。
另外,采用多表位组合可以同时防控几种流行病毒毒株或血清型。
尽管该类疫苗的优点多,但制造成本高。
目前研制成功的多肽疫苗包括口蹄疫、乙型肝炎和疟疾多肽/表位疫苗。
2.2 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运用基因重组技术将编码病原微生物保护性抗原的基因导入并在原核或真核受体细胞中高效表达,提取保护性抗原蛋白,加入合适佐剂即制成基因工程重组亚单位疫苗。
用于该类疫苗生产的最常用的原核生物是大肠埃希氏菌。
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安全性好、副作用小、稳定性强,疫苗诱导的免疫应答可与自然感染产生的免疫应答相区别,有利于疫病的控制和消灭计划。
然而,该类疫苗产品研发费用高,价格昂贵,而且免疫原性通常比完整病原体差[3],需要多次免疫才能得到有效保护。
目前,人类的乙型肝炎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已被广泛应用。
兽用口蹄疫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预防仔猪和犊牛下痢的大肠杆菌菌毛基因工程重组亚单位疫苗也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
2.3 基因/核酸疫苗基因疫苗是把外源的抗原基因克隆到质粒或病毒载体上,然后将重组的质粒或病毒DNA直接注射到动物体内,使外源基因在活体内表达,产生以天然蛋白形式出现的抗原,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并能够持续地引发免疫反应[4-6]。
基因疫苗可在体内存在较长时间,不断表达外源蛋白,能够刺激产生较强和较持久的免疫应答。
因质粒载体没有免疫原性,故可反复使用。
不过,基因疫苗的安全性及刺激产生的体液免疫应答水平均有利于提高[7]。
目前,国外已有至少4种核酸疫苗被批准进入I期临床试验,包括美国、瑞士和英国的艾滋病核酸疫苗、美国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DNA疫苗。
另外,已有采用细菌载体等运送基因疫苗,即口服DNA疫苗的探索性研究,以期在黏膜局部免疫方面有所突破。
2.4 活载体疫苗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将免疫原基因重组到无致病性的病毒或细菌载体基因组中,重组活载体接种动物后,可表达重组蛋白。
活载体疫苗免疫动物与病原微生物自然感染刺激免疫应答的能力相近,可同时诱导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甚至黏膜免疫,克服了重组亚单位和多肽疫苗的缺点,免疫保护力比灭活疫苗更有效。
然而,这类疫苗有时因机体对活载体的免疫反应,限制其再次免疫的效果。
常用的病毒载体有牛痘病毒、禽痘病毒[8-10]、金丝雀痘病毒、腺病毒、火鸡疱疹病毒、伪狂犬病病毒[11]、小RNA病毒、黄病毒和脊髓灰质炎病毒等。
主要的细菌活载体包括沙门氏菌、枯草杆菌、大肠杆菌、乳酸杆菌等。
国外已研制出以腺病毒为载体的乙肝疫苗、以疱疹病毒为载体的新城疫疫苗等。
2.5 基因缺失/标记疫苗基因缺失疫苗是用基因工程技术将病毒致病性基因进行缺失,从而获得弱毒活疫苗,该类疫苗产生的免疫应答很容易与自然感染的抗体反应区别开来,故又称为"标记"疫苗,它有利于疫病的控制和消灭计划。
经典技术培育的弱毒株常常是由毒力基因点突变导致的毒力减弱,而基因缺失疫苗是部分或全部缺失毒力基因[12,13],故返突变机率非常小,疫苗安全性好、不易返祖;其免疫接种与强毒感染相似,机体可对病毒的多种抗原产生免疫应答;免疫力坚实,免疫期长,尤其是适于局部接种,诱导产生黏膜免疫力,因而是新疫苗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目前已有多种基因缺失疫苗问世,例如美国的伪狂犬病毒基因缺失疫苗、霍乱弧基因缺失疫苗和大肠杆菌基因缺失疫苗。
2.6 转基因植物/可饲疫苗把编码病原体保护性抗原基因导入植物细胞内,利用稳定表达或瞬时表达外源基因的植物,生产出能使机体获得特异抗病能力的疫苗[14,15]。
将纯011畜生态学报第31卷化后的转基因植物表达的抗原蛋白注射入动物体内能产生特异性抗体,或者用转基因植物组织饲喂动物,转基因植物表达的抗原递呈到动物的肠道相关淋巴组织,产生黏膜和体液免疫应答,故又称可饲疫苗。
目前,用转基因植物已成功表达大肠杆菌热不稳定毒素b亚单位、口蹄疫病毒蛋白或肽[16,17]、狂犬病病毒G蛋白等。
动物试验表明,表达的抗原均能刺激产生特异性抗体应答,并产生一定的保护作用。
2.7 其它新型疫苗树突状细胞是专职抗原递呈细胞,能有效地将抗原递呈给T淋巴细胞,从而诱导C TL活化,荷载抗原的树突状细胞具有疫苗的功能,故称树突状细胞疫苗[18]。
利用反向遗传技术[19],用流行株/不同血清型病毒株抗原编码区替换已知疫苗毒株的相应区域而获得的嵌合疫苗[20,21]。
T细胞疫苗用T细胞进行疫苗接种,在动物实验中取得了较理想的免疫效应[22]。
3 疫苗研究展望动物重大病毒病中多数病毒血清型多,且变异快,而新疫苗的研制滞后于新变异株的出现。
因此,建立突发性重大疫病应急反应生物制剂研制平台并制备相应制品需要前瞻性布局,RNAi[23,24]与重大疫病病原改造后的Viro some载体技术相结合,可为防控突发重大疫病提供有效的生物制剂。
基因缺失/标记疫苗可区分疫苗接种动物和自然感染动物,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的流行病学调查,可为该传染病预防时的疫苗匹配和选择提供依据。
反向遗传技术将为RNA病毒疫苗的的改造,包括病毒毒力、免疫原性及抗原成份稳定性等,提供快捷、高效的技术平台,是防控不同血清型、变异株的疫苗研究的热点之一。
活载体疫苗具有活疫苗的免疫效力高、成本低及灭活疫苗的安全性好等优点,是当今与未来疫苗研制与开发的主要方向之一。
另外,不同种类的新型疫苗之间可通过技术手段的交叉组合、免疫原的集成使用等,研制出更有效和理想的疫苗。
参考文献:[1] Kanduc D.“Self2nonself”peptides in t he design of vaccines[J].Curr Pharm Des,2009,15(28):328323289.[2] Sun J B,Czerkinsky C,Holmgren J.Mucosally induced immu2nological tolerance,regulatory T cells and t he adjuvant effect by cholera toxin B subunit[J].Scand J Immunol,2010,71(1):1211.[3] Amanna I J,Slif ka M K.Wanted,dead or alive:new viral vac2cines[J].Antiviral Res,2009,84(2):1192130.[4] Roper R L,Rehm K E.SARS vaccines:where are we[J].Ex2pert Rev Vaccines,2009,8(7):8872898.[5] Fan H,Tong T,Chen H,et al.Immunization response againstfoot2and2mout h disease virus[J].Virus Gene,2007,35(2): 3472357.[6] Zhang H Y,Sun S H,Guo Y J,et al.Optimization strategyfor plasmid DNAs containing multiple2epitopes foot2and2 mout h disease virus by cis2expression wit h IL22[J].Vaccine, 2008,26(6):7692777.[7] Bower D M,Prat her K L.Engineering of bacterial strains andvectors for t he production of plasmid DNA[J].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2009,82(5):8052813.[8] Zheng M,Jin N,Zhang H,et al.Construction and immunoge2nicity of a recombinant fowlpox virus containing t he capsid and 3C protease coding regions of foot2and2mout h disease virus.Virol[J].Met hods,2006,136(122):2302237.[9] Bublot M,Pritchard N,Swayne D E,et al.Development anduse of fowlpox vectored vaccines for avian influenza[J].Ann NY Acad Sci,2006,1081:1932201.[10] Karkhanis L U,Ross T M.Mucosal vaccine vectors:replica2tion2competent versus replication2deficient poxviruses.CurrPharm Des,2007,13(19):201522023.[11] He Y,Qian P,Zhang K,et al.Const ruction and immune re2sponse chaaracterization of a recombinant pseudorabies virusco2expressing capsid precursor protein(P1)and a multiepitopepeptide of foot2and2mout h disease virus in swine[J].VirusGenes,2008,36(2):3932400.[12] J acobs B L,Langland J O,K ibler K V,et al.Vaccinia virusvaccines:past,present and future[J].Antiviral Res,2009,84(1):1213.[13] Widman D G,Frolov I,Mason P W.Third2generation flavi2virus vaccines based on single2cycle,encapsidation2defectiveviruses[J].Adv Virus Res,2008,72:772126.[14] Davoodi2Semiromi A,Samson N,Daniell H.The green vac2cine:A global strategy to combat infectious and autoimmunediseases[J].Hum Vaccin,2009,5(7):4882493.[15] Hammond R W,Nemchinov L G.Plant production of veteri2nary vaccines and t herapeutics[J].Curr Top Microbiol Immu2nol,2009,332:792102.[16] Dus Santos M J,Wigdorovitz A,Trono K,et al.A novelmet hodology to develop a foot and mout h disease virus(FM2DV)peptide2based vaccine in transgenic plant s[J].Vaccine,2002,20(728):114121147.[17] Pan L,Zhang Y,Wang Y,et al.Foliar extract s from trans2genic tomato plant s expressing t he struct ural polyprotein,P122A,and protease,3C,from foot2and2mout h disease virus elicita protective responsein huinea pigs[J].Vet Immuol Immino2pat hol,2008,121(122):83290.[18] K im W,Liau L M.Dendritic cell vaccines for brain tumors.1114期 王洪梅,等:新型动物疫苗研究进展Neurosurg Clin N Am,2010,21(1):139257.[19] Mohr C A,C^lc^ln2Sa^ln L,Wagner M,et al.Engineering ofcytomegalovirus genomes for recombinant live herpesvirusvaccines[J].Int J Med Microbiol,2008,298(122):1152125.[20] Fowler V L,Paton D J,Rieder E,et al.Chimeric foot2and2mout h disease viruses;evaluation of t heir efficacy as potentialmarker vaccines in cattle[J].Vaccine,2008,26(16):198221989.[21] Van Rensburg H G,Mason P W.Construction and evalua2tion of a recombinant foot2and2mout h disease virus:implica2tions for inactivated vaccine production[J].Ann N Y AcadSci,2002,969:83287.[22] Bertoletti A,Gehring A.Therapeutic vaccination and novelstrategies to treat chronic HBV infection[J].Expert Rev Gas2troenterol Hepatol,2009,3(5):5612569.[23] Chen W,Liu M,Jiao Y,et al.Adenovirus2mediated RNA in2terference against foot2and2mout h disease virus infection bot hin vitro and in vivo[J].Virol,2006,80(7):355923556. [24] Chen W,Yan W,Du Q,et al.RNA interference targetingVP1inhibit s foot2and2mout h disease virus replication inB H K221cells and suckling mice.Virol,2004,78(13):690026907.R esearch Progress on N e w G eneration Animal V accinesWAN G Hong2mei1,SON G Ling2ling1,Li Rui2guo2,WU Jian2ming1,GAO Yun2dong1,ZHON G Ji2feng1,He Hong2bin13(Research Center of Dai ry Cow,S handong A cadem y of A g ricult ral S cience,J inan,S handong 250100,China)Abstract:Indust ry of animal vaccines including new generation vaccines is a st rategic business.This review compares t he advantage and shortage of new generation vaccines including marker and active vector vaccines,list s t he stat us of t he vaccine product s,and pro spect s develop ment of new generation vaccines.K ey w ords:animal vaccine;marker vaccine;active vector vaccine(上接第108页)interferon expression delays and reduces disease singns in cattle chal2 lenged wit h foot2and2mout h disease virus[J].J Int Cyt Res,2003, 23:3592368.[26] Baxt B,Mason P W.Foot2and2mout h disease virus undergoes restricted replication in macrophage cell cultures following Fc recep2 tor2mediated adsorption[J].Virology,1995,207(2):5032509.R esearch Progress of Virus Infection Mechanism and PreventiveStrategy of Foot2and2Mouth DiseaseSON G Ling2ling,WAN G Hong2mei,GAO Yun2do ng,WU Jian2ming,L IU Xiao,H E3Hong2bin (T he Research Center of Dai ry Cow,S handong A cadem y of A g ricult ral Science,J i nan,S handong 250100,China)Abstract:Foot2and2mout h disease(FMD)is a highly contagious disease of cloven2hoofed animals in2 cluding cattle,swine and sheep,which is caused by Foot2and2Mout h Disease Virus(FMDV).There are seven serotypes of FMDV,and variability,adaptability,and persistent infection of FMDV is t he major reaso n t hat FMD is not easily controlled and it out breaks and sp reads in many count ries and regions once a2 gain.This review summarizes t he stat us of t he FMDV infection mechanism,relevant factors for difficult cont rol and commonly st rategy to prevent FMD,and pro spect s develop ment of t hem.K ey w ords:FMDV;infection mechanism;preventive st rategy211畜生态学报第31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