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动作发展顺序
婴幼儿动作发展规律——讲义

一、问题导入婴幼儿在出生后的几个月中,仅有两种身体活动,一种是在人类种系进化过程中遗传下来的一系列反射动作,另一种是一般性的身体反应活动。
婴幼儿的动作发展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
二、动作发展是个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神经中枢、神经、肌肉协调控制身体动作的发展,动作发展与心理发展密不可分。
三、动作发展的规律1.规律一:首尾规律是由头部到尾端,由上肢到下肢顺序发展的过程。
任何一个婴幼儿的动作发展都是沿着抬头、翻身、坐、爬、站立、行走,这种从上到下的方向逐渐发展成熟的。
也就是说,离头部近的动作先发展,离头部远的动作后发展。
这种趋势还表现在一些动作本身的发展上。
2. 规律二:近远规律由身体的中线部位到身体边远部位的发展规律。
婴幼儿动作的发展先从头部和躯干的动作开始,然后是发展双臂和腿部的动作,最后才是手部的精细动作。
也就是说,靠近身体中线部分的头颈、躯干的动作先发展,然后才发展边缘部分,如臂部、手部、腿部、足部的动作。
例如,图片中婴幼儿的上肢是从肩头—上臂—肘—前臂—手腕—手—手指组成,所以,婴幼儿看见物体时先是移肩肘,用整个手臂去接触物体,之后才能慢慢的学会用腕和手指去接触,并抓取物体。
3.规律三:大小规律先发展大动作,再发展精细动作。
从四肢运动发展而言,婴儿一般先学会臂与腿的动作,以后才逐渐掌握手和脚的动作。
下面请观看一段视频,视频中的小婴儿是用整个手臂去够物体,视频中的幼儿才会用手指去抓取物体。
4.规律四:正反规律婴幼儿动作是正面的动作先发展,反面的动作后发展。
在视频中,我们可以发现,婴幼儿先学会朝前走,后来才学会后退走;先学会抓握玩具,然后才学会放玩具;先学会上楼梯后学会下楼梯;先学会从坐位站起来后学会从站位坐下。
5. 规律五:泛化集中规律婴儿出生后的动作发展从泛化的全身性动作向集中的专门化的动作发展。
视频中这个手舞足蹈的婴儿,他试图想抓东西,手脚并用,多余动作很多,这种情况随着月龄的增加,躯干与四肢协调配合才能准确地抓到眼前的玩具。
婴幼儿动作发展的顺序

(一)抓握动作
手和眼的协调动作 •眼睛注视下,两只手合作玩一个玩具 •玩具从一只手传到另一只手 •同时玩弄两个玩具,会用撕、扯、拉、摇、翻等种种方式玩弄各种物体。
(二)涂鸦绘画
•在纸上画点,或画短的直线 •画曲线和基本几何图形 •组合几何图形以及其他图形
(三)生活自理动作
•1岁的孩子会主动配合大人的穿衣动作; •还会自己用小手拿着小勺摇摇晃晃地往自己或别人的嘴里送饭; •真正独立吃饭至少要到2岁,而独立穿衣还要更晚些。
婴幼儿动作发展与指导
婴幼儿动作发展的顺序
一、婴幼儿粗大动作的发展
(一)头部动作的发展
出生后的1个月左右,有意识地控制头部的动作 满月时,把头抬到水平位置 5个月俯卧时能够将头高高地抬起 6个月时,能够自己坐,头部保持竖直
(二)躯干动作的发展
2个月,撑着手臂在俯卧时挺胸 3个月,学会了翻身 5个月,握住小床的边缘或栏杆来保持自己的坐姿 7个月,独立地坐起来
谢谢
Hale Waihona Puke (三)腿和脚动作的发展8个月时学会了爬行 随后,手扶物站立 1岁左右开始扶物走路 1岁半左右行走自如
二、婴幼儿精细动作的发展
(一)抓握动作
尺侧抓握→手掌抓握→桡侧抓握 •6个月内,主动的尺侧抓握开始出现 •随后,逐渐能应用手掌抓握 •6-9个月,拇指主动应用的抓握模式出现 •7个月,粗大的耙抓模式 •9个月,能用拇指获得手指表面的小物品 •8-9个月,桡侧抓握模式 •9-12个月,能抓握小物品
婴幼儿粗大动作和精细动作的发展规律

婴幼儿粗大动作和精细动作的发展规律
婴幼儿粗大动作和精细动作的发展规律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 粗大动作(如翻身、爬行、站立、行走)的发展先于精细动作(如拿取、握持、掌握工具),一般从出生后的几个月开始。
2. 从头部控制到身体控制:婴幼儿刚出生时,只能通过头部的转动来控制自己的位置,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能够控制自己的身体,从而实现更复杂的动作。
3. 从整体运动到局部运动:刚开始时,婴幼儿的运动是整体协调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能够控制和协调局部的肌肉群,实现更精细的动作。
4. 视觉引导动作发展:视觉对于婴幼儿精细动作的发展至关重要。
他们首先通过眼睛追随物体的运动,然后逐渐能够将目光和手部动作协调起来,最终实现目标的准确握取。
5. 手眼协调的发展:婴幼儿初期可能会有手眼协调不准确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通过反复的练习和探索,手眼协调逐渐变得更加准确和稳定。
6. 经验和环境的影响:婴幼儿的粗大动作和精细动作的发展也会受到他们的经验和环境的影响。
提供适当的刺激和机会,例如在安全环境中提供足够的自由运动空间和适当的玩具,可以促进他们的发展。
总之,婴幼儿粗大动作和精细动作的发展是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通过反复的练习和探索,他们逐渐掌握和发展出更复杂的动作能力。
03岁婴幼儿动作发展

03岁婴幼儿动作发展0-3岁婴幼儿动作发展0-3岁是婴幼儿身体和大脑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是他们学习和发展各种动作技能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阶段,婴幼儿的神经系统逐渐完善,肌肉力量逐渐增强,他们开始尝试各种不同的动作,从简单的翻身、爬行到复杂的站立、行走和手部精细动作。
一、0-6个月:非熟练的全身运动在生命的最初几个月,新生儿通过反射动作和初步的全身运动来探索周围环境。
他们能够短暂地抓住和握住物体,但这种动作通常是不稳定的和不协调的。
在这个阶段,父母可以在安全的环境下,鼓励宝宝进行各种运动,如仰卧起坐、翻身和爬行,以促进他们的肌肉发展和协调能力。
二、6-12个月:初步的主动运动在6个月大时,婴幼儿开始表现出更复杂的动作,如爬行、站立和行走。
他们开始能够使用手和膝盖来爬行,有些孩子甚至能够扶着家具走路。
在这个阶段,父母应该提供足够的安全和鼓励,让宝宝自由地探索和练习他们的新技能。
同时,也可以通过亲子互动和游戏来增强宝宝的运动能力和自信心。
三、1-2岁:更加独立的行走和手部精细动作在1岁到2岁之间,婴幼儿开始更加独立地行走和跑步,同时也对手部精细动作有了更好的掌握。
他们可以抓取小物体,如积木、玩具和食物,并能够更准确地完成一些日常任务,如刷牙、洗脸和穿衣。
在这个阶段,父母应该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宝宝进行运动和手部活动,如户外散步、亲子游戏和绘画等。
四、2-3岁:更加协调和复杂的动作在2岁到3岁之间,婴幼儿的动作变得更加协调和复杂。
他们可以双脚交替地跑步,并能够更准确地控制手部精细动作。
他们也开始尝试模仿大人的动作和行为,如穿鞋、系鞋带和开门等。
在这个阶段,父母可以通过亲子互动和游戏来帮助宝宝提高他们的运动技能和协调能力,如跳绳、跳舞和玩拼图等。
总之,0-3岁是婴幼儿身体和大脑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是他们学习和发展各种动作技能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阶段,父母应该提供足够的机会和鼓励让宝宝进行各种运动和活动,以促进他们的肌肉发展、协调能力和自信心。
61、简述婴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

61、简述婴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婴幼儿动作发展是婴儿从出生到两岁左右期间不断学习、掌握和改进的基本移动技能。
这些运动技能是婴幼儿身体和认知发展的基础,也是其后各种运动能力的发展基础。
下面将就婴幼儿动作发展规律作一些详细说明。
1、运动的发展层次从0-2岁,将运动发展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躯体控制,主要表现为对头部,躯干和肢体的掌握,以及对身体姿势的调整。
第二层次是大肌肉控制,表现为爬行、翻滚、爬楼梯和走路等动作的掌握。
第三层次是小肌肉控制,表现为对手指的掌握和精细动作的完成。
最后一层次是协调运动控制,表现为快速的身体转移和运动姿势调整。
2、运动发展的发展特点从0-2岁,运动发展的特点有三个方面。
首先,运动技能的学习是按照一定的顺序线性发展的,特别是在1-2岁之间,发展趋势更加明显。
其次,发展的速度是因人而异的,不同儿童的发展速度可能不同。
最后,动作发展依赖于动机、体验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婴幼儿的运动技能掌握与周围环境和对它感知的程度息息相关。
3、动作发展的教育意义婴幼儿动作发展对于身体和认知的发展必不可少。
在婴幼儿阶段,智力和感知之所以发展得快是因为婴幼儿在移动,探索和体验过程中获得了更多的信息。
因此,富有意义的动作体验是婴幼儿学习和认知能力进步的关键所在。
家长和保育员应依据婴幼儿的发育状况,提供适当的动作体验和指导,帮助婴幼儿建立自信和独立性,在运动技能的发展中获得快乐和成就感。
最后,婴幼儿运动技能的发展不仅仅是为了自身成长和发展,也是为了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婴幼儿动作发展的基本规律

婴幼儿动作发展的基本规律
婴幼儿动作发展的基本规律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大方向:
1.头尾规律:先抬头,然后俯撑、翻身、坐和爬,最后站立和行走。
这种发
展趋势可称为“首尾规律”。
2.近远规律:即靠近头部和躯干的动作先发育,然后是远离身体中心部位动
作的发展。
具体来说,即先学会抬头,然后是坐、站、走。
3.由大到小:大肌肉群先发育,小肌肉群后成熟,如儿童开始学会抓笔、筷
子等较精细动作的过程。
4.泛化到集中:婴儿早期出现的是一些笼统的、弥散性的动作,然后这些动
作逐渐分化,向着局部化、准确化和专门化的方向发展。
5.先正后反:儿童先学会向前走,后会倒退走;先学会用手抓握物品,后才
会放下手中的物品。
6.整体到分化:儿童最初的动作是全身性的、笼统的、弥散性的,以后才逐
渐分化,动作越来越准确。
7.肌肉发展:儿童动作的发展遵循一定的规律,即从大肌肉群动作到小肌肉
群动作,从躯干动作到四肢动作。
8.适应和发展:儿童动作的发展与大脑的发育密切相关。
通过不断的练习和
适应,儿童的神经系统和肌肉系统逐渐成熟,动作的协调性和准确性也逐
渐提高。
以上就是婴幼儿动作发展的基本规律,这些规律是婴幼儿正常生长发育的标志。
如果发现婴幼儿的动作发展与这些规律有明显不符的情况,建议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0~36个月婴儿大动作发展时刻表,父母一定要收藏

0~36个月婴儿大动作发展时刻表,父母一定要收藏几个月的宝宝会翻身?几个月的宝宝会爬行?几个月的宝宝会走路?几个月的宝宝会自己穿衣服?这可是新手妈妈们都非常关心的话题,来看看这个图解版吧,轻松易读、印象深刻。
每个宝宝的发展都是独一无二的,以下时间是平均值,自家宝宝发展的早点或者晚些都是正常的,不必介意。
第1个月俯卧、握拳、蹬腿、挥动手臂、听声音有反应、感官敏锐、视力比较模糊第2个月开始学习抬头,发现自己的手,偶尔会露出笑容,会有各种情绪的反应“一举头,二举胸”意味着满1个月时,孩子在俯卧的情况下可以有抬头的动作;满两个月时,不仅可以抬头,而且抬头时胸部也可以离开床面。
趴着不仅可促进颈背部肌肉的发育,利于抬头,而且通过刺激全身肌肉协调,促进大脑对运动功能的控制。
婴儿常趴着,还会缓解肠绞痛症状。
如果孩子满3个月,俯卧位时还不能抬头。
可能有两种原因,一种是家长从未让孩子尝试过“趴着”的姿势,还可能是孩子神经发育存在问题,与喝配方粉和是否补过钙、补过维生素A+D等无关。
第3个月俯卧可以撑起上身,头可以抬45度,开始把看和做联系到起。
一般来说,如果婴儿的发育正常,从3个月开始有翻身动作,甚至可翻身。
而有的家长反应孩子已经3个多月了,竖抱时头还会后仰。
竖抱孩子时出现后仰现象,说明孩子的颈部肌肉发育还不能承受竖立的头。
遇到这种情况,停止竖抱。
让孩子尽可能多地趴在床上。
通过抬头动作逐渐锻炼孩子的颈背部肌肉。
只有颈背部肌肉“结实”了,竖抱时才可能承受头部。
婴儿在6个月以内,不鼓励竖抱。
第4-5个月会翻身,会大笑,喜欢注视镜子中的自己第5-6个月有支撑能够独立坐一会,会喃喃自语引起别人注意,躺着的时候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滚动身体一般来说,孩子满5个月后就不满足于继续躺着了,总想自己坐着。
这时家长不要为了满足孩子,而让他靠着沙发等支撑物独自坐,这样对脊柱的发育不利。
此时,仍然应该多让孩子趴着,趴着既利于腰背肌肉和大脑的发育,又可缓解“想坐”的欲望。
7 婴幼儿动作发展

0—1岁:以移动运动为主。包括:躺、坐、爬、 站等; 移动运动时期的动作发展开始于自主动作的出 现,并横跨生命的第一年。 在这一时期,婴儿发展的动作技能是后来的动 作行为的前身,并且是物种特有的。 在这一时期,生物性的约束在这个时期起着非 常重要的作用,仅仅需要一点特定环境的支持 动作里程碑
由全身性的、笼统的、散漫的,以后逐渐分化为 局部的,准确的,专门化的。
由身体上部到下部的发展
抬头.翻身.坐.爬.站.行走
每个婴儿动作发展的方式及速度有个体的差异。
婴儿移动的发展
◆ 爬行(Crawling)
爬行是在俯卧位时手臂和腿的交互动作。 虽然爬行是预先适应时期一个普遍存在的动 作里程碑,但有些健康婴儿可能在发展独立 行走前不会出现爬行。
行走(walking)
用双脚移动,即行走,是人类最重要的和最有意 义的物种独特性之一。
二、婴儿大动作发展的规律
大多数婴儿的动作技能发展呈现相同的顺序并出 现在大致相同的年龄。动作发展的顺序表现为:
婴儿姿势的发展即人能保持身体平衡,并在环境中维持一 个特定的身体方位。 头部和上部躯干的控制
翻滚
坐立:坐立是人类获得的第一个直立的姿势。 站立:双腿站立是人类生命中第一年内一个重要的里 程碑,因为它是很多后来出现的动作技能的根本,如 行走跳跃。 姿势的感觉动作控制:姿势控制涉及到神经肌肉系统 和感觉系统之间连续且动态的相互作用,它是很多动 作技能发展的根本条件。
1—2岁: 由移动活动向基本运动技能过度。 包括:爬(障碍爬)、走、滚、踢、扔、接等;
2—3岁: 以发展基本运动技能为主,向各种动作均 衡展。包括: 走(向不同方向走、曲线走、侧身走或倒着走)、 跑(追逐跑、障碍跑)、跳(原地跳、向前跳)、 投掷、玩运动器具等(荡秋千、蹬童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婴幼儿动作发展
婴儿动作是在大脑、神经和肌肉的控制下进行的。
婴儿动作发育和他们的中枢神经、身体发育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知道,婴儿的中枢神经发育是有规律性的,因此,婴儿动作发展是有规律的。
下面就是婴儿动作发展大致顺序表:
出生时动作行为和姿势随时变化,仰卧时头可以左右转动。
1个月,全身无规则的反应,仰卧时尝试着抬起头按来。
2个月,垂直位时头能竖直,但不平稳,能拿住放在手里的东西。
3个月,俯卧时以肘支起前半身,手触到玩具时偶尔能抓住。
4个月,扶着两手或髋骨时能坐,能从仰卧转到侧卧,手能有意识抓握、摇动玩具。
5个月,坐在父母身上能抓住玩具,能翻身,能拿着东西往嘴里放。
6个月,被扶着两个前臂时可以站的很直,会双手同时握物,能抓住悬挂的玩具。
7个月,能独坐,手能对换玩具,抓住成人的手能站立。
8个月,经训练能支撑爬行,能自己从坐位到卧位。
能对敲玩具,会用拇、食指捏细小的东西。
9个月,能扶住栏杆站起,能独自爬,扶着试走。
10个月,能扶栏杆走,独立片刻,扶双手能向前迈步。
11个月,牵一只手能蹲下,能走,会搭一块积木。
12个月,会独走几步,会独自坐下。
能从容器中取物。
穿脱衣服能合作。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婴儿的动作发展反映了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而心理发展又刺激了婴儿的动作发展。
由于每个孩子的遗传素质不同,大脑中枢神经发育的差异,以及家庭环境和教养方式的区别,因此,每个孩子的动作发展也有着早和晚、快和慢、笨拙和灵活等各种差别和个性差异。
一般说来,孩子动作发育和常规标准会有±2个月的差异,这都属于正常范围,父母不能强
求统一,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性格特点和发育特点对他们进行动作训练,使他们的动作灵敏协调,动作得到充分健康的发展,从而促进婴儿生理和心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