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动作发展规律——讲义

合集下载

婴幼儿粗大动作发展训练原则和注意事项——讲义

婴幼儿粗大动作发展训练原则和注意事项——讲义

一、问题导入
儿童智力发展理论的奠基人之一皮亚杰从发现认识论认为:“婴幼儿智力起源于动作,通过动作组织结构不断分化、组合与相互协调,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可见动作是婴儿“智慧大厦”的砖瓦。

婴幼儿年龄越小,动作可塑性就越强,婴幼儿运动得越早、练习得越多、发展就越好,早期的全身运动使婴幼儿神经系统活动灵敏度增加。

因此重视婴幼儿动作的发展训练至关重要,那么进行婴幼儿动作发展训练的原则和注意事项是什么呢?
二、婴幼儿粗大动作发展训练原则
1. 循序渐进原则,任何一个婴幼儿粗大动作的发展过程都是遵循抬头、翻身、坐、爬、站、走的顺序。

婴幼儿粗大动作练习必须遵循这个发展顺序,不可随意选择。

2. 适宜性原则,婴幼儿处于发育阶段,精力有限,练习时间过长,容易疲劳,收效不好,所以一次训练时间不宜太长,由于个体存在差异,以婴幼儿不感觉疲劳为宜。

3. 趣味性原则,在进行大动作训练时。

除了达到动作发展的目的,还需要培养婴幼儿对动作的乐趣体验与成人合作游戏的快乐,所以在进行训练时要尽量营造快乐的游戏氛围。

三、婴幼儿粗大动作发展训练注意事项
1.训练婴幼儿动作技能要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
2.选择的训练项目要适合婴幼儿的年龄特点;
3.粗大动作的训练中要注意上下肢同时进行刺激;
4.粗大动作训练应做到时间短次数多;
5.粗大动作训练时要关注婴幼儿的情绪和表情,大人随时用表情和语言跟婴幼儿沟通。

在婴幼儿成长中,家长要多关注婴幼儿粗大动作的发展,遵循“三原则”和“五注意”来保障婴幼儿粗大动作的发展。

婴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

婴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

婴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婴幼儿的身体功能和动作能力的发展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从生活的开始到成长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婴幼儿的动作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本文将探讨婴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并分析这些规律对其认知和身体发展的重要性。

一、扭动和挥动(0-3个月)在婴幼儿出生的初期,他们的肌肉和神经系统还未完全发育,他们的动作主要表现为局部的扭动和挥动。

婴幼儿在这个阶段只能凭借本能反应来对外界刺激作出动作反应。

比如,他们会随着外部声音的变化而有所反应,用手臂腿脚的挥动来寻找并感知物体的存在。

二、翻身和抓握(3-6个月)随着婴幼儿的神经和肌肉系统逐渐成熟,他们开始有了一定的身体控制能力。

在这个时期,婴幼儿可以主动翻身,从仰卧位转为侧卧位和俯卧位。

同时,他们的手眼协调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开始能够有意识地用手抓握物体,并试图将物体送入嘴中探索。

三、坐立和爬行(6-12个月)在婴幼儿生长发育的过程中,他们的脊柱逐渐变得坚实,手臂和腿部肌肉得到了更好的控制。

这时期的婴幼儿能够坐起来,开始学会保持平衡,也能用手支撑身体来爬行。

他们的动作发展更加灵活多样,包括掌握抓握和放置物体、拍手、拍打玩具等动作。

四、站立和行走(12-24个月)当婴幼儿的身体肌肉力量得到进一步增强时,他们开始尝试站立并尝试行走。

在这个阶段,他们通过手抓物体的支撑来保持平衡,并尝试在稳定的表面上迈开脚步。

随着练习和锻炼,婴幼儿逐渐能够独立站立和行走,这是他们动作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五、跑跳和投掷(2-3岁)当婴幼儿步入幼儿期时,他们的身体协调性和肌肉控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这个阶段的婴幼儿具备一定的跑跳能力,能够投掷小球或其他物体。

他们开始喜欢追逐游戏和玩耍,通过跑跳和投掷来锻炼身体和发展协调性。

六、精细动作和操作技能(3-6岁)在幼儿期的后期,儿童的肌肉协调性和精细动作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他们能够进行一些较为复杂的操作,如穿针引线、剪纸、拼图等。

同时,儿童还能够进行简单的运动项目,如跳绳、打球等,这些不仅是动作发展的体现,也对他们的身体发育和认知能力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婴幼儿动作发展的途径——讲义

婴幼儿动作发展的途径——讲义

婴幼儿动作的发展离不开家长们的培养和训练,有哪些方法和途径可以帮助宝宝们发展动作呢?一、婴幼儿动作发展的途径1.动作发展的基本途径是日常生活婴幼儿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丰富的动作训练。

1岁前,喂奶、换衣、换尿布、睡眠等,都需要儿童相应身体姿势和动作的改变,这些都在促进身体各部分肌肉和动作的发展。

1岁以后,孩子开始自己学习吃饭、洗手、穿衣服拉拉链、穿脱鞋子、帮助家长做事情等,都需要一系列协调性的动作来完成。

婴幼儿生活中充满动作,家长切不可包办代理,剥夺了宝宝动手和练习动作的机会。

2.动作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游戏活动0-3岁的婴幼儿以感觉运动游戏为主,运用视、听、触、嗅等感官,结合操作摆弄玩具及动作训练进行游戏。

婴幼儿在摆弄玩具、串珠子、捏面团、搭建、绘画中锻炼动作技能并获得满足,家长应放手让孩子去尝试,同时做些必要的示范和帮助。

利用外出的机会,家长可根据孩子的年龄带上一些玩具和用品,如1岁以内的孩子可带上垫子和小球,让孩子爬着、滚着玩球;1岁以上的孩子可带上球、绳子等开展玩球、钻爬、跨跳的游戏:对于2岁以上的孩子,可以玩围抱树干、追逐跑、拾树叶等游戏。

如游戏“拾树叶”可以练习走步、下蹲、伸臂、准确拾起,还可以练习全身动作的灵活协调性。

3.动作发展的有益途径是体操训练体操把需要训练的动作融进操节中,训练更为全面,在音乐声的伴奏中做操,可以使孩子的动作协调并具有节奏感。

婴幼儿体操主要有三类,分别是主被动操、竹竿操和模仿操。

1)婴儿主被动操婴儿主被动操是指在家长的适当扶持下,加入婴儿的部分主动动作完成的。

7到12个月的婴儿已经有了初步的自主活动能力,可以练习主被动操。

婴儿每天进行主被动操的训练,可活动全身的肌肉关节,为爬行、站立和行走奠定基础。

2)竹竿操竹竿操需要用两根适合宝宝抓握的竹竿,父母各用两手握住竹竿的一端,宝宝站在竹竿中间,两手分别握住竹竿,以便借助竹竿的支持力做操。

竹竿操多在早教机构中用于亲子活动,适合1岁以上的宝宝。

儿童动作的发展

儿童动作的发展

五、游戏(3-6岁儿童的主导活动) 早期游戏理论 1、复演说。 代表人:美国 霍尔 G· S· Hall 理论观点: • 游戏是人类生物遗传的结果 • 儿童游戏是重现祖先生物进化的过程,是对从太古时 代到文明社会之行为发展的复演活动。
2、剩余精力说。 代表人:德国 席勒 F· Schiller ;英国 斯宾塞 Herbert Spencer) 理论观点: • 生物都有维持自身生存的能力,高级生物生存能力更 强,并有维持生存之外的剩余精力,游戏是一种出路。 • 儿童在日常生活中耗费的精力较少,较多的富余精力 必须从体内发散出去,否则就像不透气的蒸锅那样会 爆炸,游戏便是宣泄剩余精力、保持健康的最佳通道。
十个月,能协调的配合手眼动作,把一样东西放到另一 样东西上。十八个月,能将两到三样东西搭叠起来,能 推拉玩具。会同时使用四个手指和拇指,抓握动作得到 充分发展。两岁,能用手一页一页的翻书,两岁半,手 与手指的动作相当协调,手指活动自如,会用手指拿筷 子,拿笔。三岁能用手拿笔画圆圈,会自己往杯子里倒 水,能自己解开和扣上纽扣。
9、游泳反射。托住新生儿的腹部,他就会做出想游泳 样的动作。这种反射约在生后四个月消失。 10 、行走反射。用两手扶在新生儿的腋下,使其脚心 着地,就会做出行走样的动作。这个反射约在出生后两 个月消失。 11、瞳孔反射 12、吞咽反射
无条件反射行为存在的意义
1、适应环境、保护自身生存
4、眨眼反射 5、踏步反射
6、巴宾斯基反射。轻轻地抓或刺激儿童的脚心的时候, 就引起脚趾向上张开的动作。以后(约在八九个月时) 这个反射就逐渐消失了。 7、抓握反射。物体接触手掌的时候就握住不放,甚至 可以把物体悬挂起来(又叫达尔文反射)。大约到第二 个月时就消失了。 8、惊跳反射。当新生儿突然失去支撑或收到大声刺激 时常常表现为惊恐状态,如双臂伸开,又迅速收回胸前, 紧握拳头等。这个反射约在生后四个月消失,又叫摩罗 反射。

婴幼儿动作发展的顺序——讲义

婴幼儿动作发展的顺序——讲义

婴幼儿动作发展的顺序——讲义婴幼儿动作发展的顺序在婴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动作发展是一项重要的里程碑。

从出生到学步期,婴幼儿的动作表现出一定的顺序和规律。

本文将探讨婴幼儿动作发展的顺序,并分析每个阶段的特点。

1. 躯干控制能力的发展婴幼儿从出生开始,首先发展的是躯干的控制能力。

在出生后的头几个月,婴儿可以保持比较稳定的头部姿势,但其他部位的控制还相对较弱。

随着时间的推移,婴儿逐渐能够控制躯干,可以坐起来,并保持平衡。

在这个阶段,婴幼儿的手臂和腿部的运动也开始变得有序。

2. 肌肉力量的增强随着躯干控制能力的发展,婴幼儿的肌肉力量也逐渐增强。

他们开始能够用手臂支撑起身体,并试图爬行。

在这个阶段,婴幼儿的肌肉力量主要集中在上半身,下半身的力量相对较弱。

但是,通过不断地探索和锻炼,婴幼儿的肌肉力量逐渐均衡。

3. 预动作和协调能力的发展在肌肉力量增强的基础上,婴幼儿开始展现出更复杂的动作。

他们可以用手指来捏取小物体,可以翻转身体,并试图扶立起来。

这个时期的婴幼儿开始主动掌握动作技巧,并逐渐提升协调能力。

他们会试图用双手一起抓住物体,用双腿同时迈步等。

4. 直立行走的发展当婴幼儿的躯干控制、肌肉力量和协调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后,他们进入了直立行走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婴幼儿可以自由地站立、行走和跑动。

他们的双腿和脚部的运动更加灵活和协调,步态也逐渐规范。

直立行走的发展标志着婴幼儿动作发展的重要阶段。

5. 精细动作的发展在婴幼儿掌握直立行走后,他们开始发展精细动作技能。

他们可以用手指进行更精细的抓取和操作,可以自如地进行画画、拼图等活动。

这个阶段,婴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和精细动作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

总结:婴幼儿动作发展的顺序可以总结为躯干控制能力的发展、肌肉力量的增强、预动作和协调能力的发展、直立行走的发展以及精细动作的发展。

每个阶段的发展都有其特定的特点和重要性。

了解婴幼儿动作发展的顺序有助于家长和教育者更好地理解和引导婴幼儿的成长。

婴幼儿的身体动作发展规律

婴幼儿的身体动作发展规律

婴幼儿的身体动作发展规律
婴幼儿的身体动作发展规律是指婴幼儿从出生到三岁期间,身体运动能力的逐步发展和提高的一种规律。

下面是婴幼儿身体动作发展的一般规律:
1.出生到3个月:婴儿大部分时间都处于躺卧位,会稍微扭动身体,开始能够抬头,但平衡感较差,偶尔能翻身。

2.3个月到6个月:此时开始自主俯卧,能够抬头长时间而不触地,能够将手放到目标物品上,开始有了弯曲腿的能力。

3.6个月到9个月:婴儿能够坐起来,并开始尝试爬行,开始会扶着儿童家具站立或行走。

4.9个月到12个月:此时婴儿开始会自主爬行或者趴在地上行走,有了一定的平衡感,开始能够自己站立一小段时间,能够蹲下并站起。

5.12个月到18个月:此时婴儿能够自己走路,开始能够上下楼梯,会抓住物体进行探索,慢慢开始学习跑步和踢球。

6.18个月到24个月:此时婴儿的行走和奔跑能力进一步提升,能够跳跃,会开始尝试使用简单的工具,比如用勺子吃饭等。

7.24个月到36个月:婴幼儿的身体动作发展已经相对稳定,能够活动灵活自如,跑、跳和爬等动作比较流畅,可以进行复杂的动作,比如踢球、滑滑梯等。

需要注意的是,婴幼儿的身体动作发展的具体时间和顺序会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每个婴幼儿的发展速度都有所差异,但以上规律是一般情况下的身体动作发展规律。

婴幼儿的身体动作发展受到遗传、环境刺激、运动经验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婴幼儿精细动作发展的规律

婴幼儿精细动作发展的规律

婴幼儿精细动作发展的规律
1. 手掌握力发展阶段:出生后的1-2个月,婴儿的手掌握力比
较弱,只能握住物体,但不能够松开。

随着时间的推移,婴儿的手掌握力逐渐增强,可以将手中的物体抓涵各种玩具。

2. 大运动协调阶段:3-6个月,婴儿开始有了坐立自如的能力,并且能够进行简单的手脚协调动作,例如抓物并放入嘴中。

3. 粗大运动和精细运动协调阶段:6-9个月,婴儿开始进行更
复杂的运动。

他们可以轻松地坐下,趴下,爬行和站立。

同时,婴儿的手部协调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他们可以将小物体塞入口中。

4. 手指运动发展阶段:9-12个月,婴儿的手指能力得到了显
著的提高。

他们可以使用拇指和食指进行精细的操作,例如捏住小物体,放入小果子等。

5. 目光和手指运动协调阶段:12-18个月,婴儿学会了使用眼
睛和手指协调操作,例如玩拼图和搭积木。

6. 绕指运动发展阶段:18-24个月,婴儿开始绕弯曲的物体进
行操作,例如旋钮和开关。

总的来说,婴幼儿精细动作的发展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需要不断的训练和刺激。

家长可以通过给予婴儿适当的玩具并进行各种有益的互动来促进婴幼儿的精细动作发展。

婴幼儿精细动作精讲

婴幼儿精细动作精讲

婴幼儿精细动作精讲婴幼儿精细运动发展指的是婴幼儿在生理和神经系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掌握和提升的精细动作技能。

这些动作包括手指的精细协调、手眼协调、手握和放置物品等。

婴幼儿精细动作的发展对于日常生活和学习能力的提高非常重要。

本文将重点探讨婴幼儿精细动作的发展阶段和促进方法。

一、婴幼儿精细动作的发展阶段1. 0~3个月在这个阶段,婴幼儿的手部动作主要是无目的性的,更多地是对自己身体和周围环境的探索。

他们会试图握住自己的手、抓住周围的物体,并试图将物体放入嘴中。

他们的握力还很弱,手指的灵活性有限。

2. 3~6个月随着神经系统的逐渐发育,婴幼儿开始表现出更多的精细手部动作。

他们可以通过手指的协调运动轻松地抓住物体,并试图将物体从一只手转移到另一只手。

同时,他们的握力越来越强,可以比较稳定地握住物品。

3. 6~9个月在这个阶段,婴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他们可以准确地伸手抓住所看到的物体,并尝试将物体放置到特定的位置。

他们能够更好地控制手指的动作,例如,可以用拇指和食指进行捏取动作。

4. 9~12个月在这个阶段,婴幼儿的手部动作逐渐变得更加精细和协调。

他们可以使用拇指与其他手指的组合动作进行精准的抓握,例如使用拇指和食指捏取小物品。

此外,他们还能够将物体放置在指定的位置,并尝试进行简单的手指操控,如转动物体。

5. 12~18个月在这个阶段,婴幼儿的手部动作进一步强化和提升。

他们可以使用拇指与其他手指进行更加复杂的动作,如旋转和捏取小物体。

他们开始有意识地运用手指来探索不同的物体和材质,并可以模仿成人的动作,如敲打物体。

6. 18~24个月在这个阶段,婴幼儿的手部协调能力和握力得到了极大地提升。

他们可以完成更加复杂的动作,如用勺子吃饭、拼插积木等。

此外,他们还可以使用手指沿线条进行画画,尽管精确度和控制能力还不高,但这是精细动作发展的重要一步。

二、婴幼儿精细动作的促进方法1. 提供适当的玩具给婴幼儿提供适合他们年龄段的玩具,如拼插积木、堆叠环等,可以帮助他们锻炼手指的灵活性和握力,促进手眼协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问题导入
婴幼儿在出生后的几个月中,仅有两种身体活动,一种是在人类种系进化过程中遗传下来的一系列反射动作,另一种是一般性的身体反应活动。

婴幼儿的动作发展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

二、动作发展
是个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神经中枢、神经、肌肉协调控制身体动作的发展,动作发展与心理发展密不可分。

三、动作发展的规律
1.规律一:首尾规律
是由头部到尾端,由上肢到下肢顺序发展的过程。

任何一个婴幼儿的动作发展都是沿着抬头、翻身、坐、爬、站立、行走,这种从上到下的方向逐渐发展成熟的。

也就是说,离头部近的动作先发展,离头部远的动作后发展。

这种趋势还表现在一些动作本身的发展上。

2. 规律二:近远规律
由身体的中线部位到身体边远部位的发展规律。

婴幼儿动作的发展先从头部和躯干的动作开始,然后是发展双臂和腿部的动作,最后才是手部的精细动作。

也就是说,靠近身体中线部分的头颈、躯干的动作先发展,然后才发展边缘部分,如臂部、手部、腿部、足部的动作。

例如,图片中婴幼儿的上肢是从肩头—上臂—肘—前臂—手腕—手—手指组成,所以,婴幼儿看见物体时先是移肩肘,用整个手臂去接触
物体,之后才能慢慢的学会用腕和手指去接触,并抓取物体。

3.规律三:大小规律
先发展大动作,再发展精细动作。

从四肢运动发展而言,婴儿一般先学会臂与腿的动作,以后才逐渐掌握手和脚的动作。

下面请观看一段视频,视频中的小婴儿是用整个手臂去够物体,视频中的幼儿才会用手指去抓取物体。

4.规律四:正反规律
婴幼儿动作是正面的动作先发展,反面的动作后发展。

在视频中,我们可以发现,婴幼儿先学会朝前走,后来才学会后退走;先学会抓握玩具,然后才学会放玩具;先学会上楼梯后学会下楼梯;先学会从坐位站起来后学会从站位坐下。

5. 规律五:泛化集中规律
婴儿出生后的动作发展从泛化的全身性动作向集中的专门化的动作发展。

视频中这个手舞足蹈的婴儿,他试图想抓东西,手脚并用,多余动作很多,这种情况随着月龄的增加,躯干与四肢协调配合才能准确地抓到眼前的玩具。

婴幼儿动作能力的发展是先天因素和后天习得的结果,是由神经系统支配的骨骼、肌肉系统发育的结果,婴幼儿的动作发展需要遵循人体生长发育的生物学本质,按照首尾规律、近远规律、大小规律、正反规律、泛化集中规律五大规律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